2004.11.12
經由免疫系統使男性避孕已有初步成功
科學家們一直以來都不斷地實驗要找出男性可使用的避孕方式,但是到目前為止,男性可用的方式仍只有「使用保險套」及「輸精管切除術」兩者較為可靠。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和印第安科學院於2004年11月12日在「科學」發表了一項新的實驗報告顯示,經由免疫系統使男性避孕的方式已有初步成功。
科學家對9隻獼猴注射了Eppin(睪丸中的一種蛋白質),其中7隻成功避孕,而5隻獼猴在停止注射Eppin後也回復了原本的生育能力。實驗當中也並未影響到其他免疫系統的功能。
事實上,去年10月澳洲也曾發表過一項藉由抑制精子生產的男性避孕藥實驗。澳洲雪梨一個研究中心在一項為期五年的臨床研究後發現,男人也可以藉打一針避孕三個月。當時是針對55名男性以每四個月替他們在腹部植入睪固酮,配合每三個月注射一次黃體素的方式,藉以干擾精子的生成。在接受避孕注射期間,這55人都沒有讓性伴侶懷孕,也沒有因為副作用而要求終止用藥。雖然初步結果令人滿意,但最後還是要看藥商是否願意投資研發。
避孕是男女雙方都要共同來負責的,但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女性避孕藥的存在似乎已感到理所當然,不論它對女性身體會造成什麼影響,女性總是在避孕的議題上承受更多的責任,男性避孕藥的出現對女性而言不諦是一大福音。
+ read more
2004.11.11
維生素E可能減少壽命
在一九八O年代,不論是國內外都曾感受過維生素E所掀起的風潮與震撼;當時大家最有興趣的話題,是攝取充足的維生素E可防止體內致癌物質的形成、控制住癌症的發生。除此之外,部分研究對於維生素E的好處還包括可以預防動脈硬化,增進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的治療效果,減少其副作用等。但對於許多人而言,維生素E抗氧化的特質(也就是防止老化的作用)、以及增進運動機能及性能力可能才是使用的主要因素。然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_Johns
Hopkins
University)_在2004年11月10日發表的最新研究認為,服用大量維生素E補充劑不但無法防止心臟病,反而會令情況更差,甚至可能導致壽命減少。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析1993-2004年間的19項相關研究,發現服用大量維生素E補充劑的人,各項死亡機率(如:癌症、心臟病等)高於服用量較少的人。這項研究於2004年11月11日發表在內用藥物年鑑(_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__;_美國心臟協會也在同時間表示,過量吸取維生素E會影響其他藥物的效用。
研究帶領人Edgar
Miller及其團隊所分析的這19項研究共有超過136,000位包括北美、歐洲、及中國等地的患者。發現每日服用維生素E劑量超過400IU(國際單位)者的死亡率比服用少量或沒有服用者要高。
在台灣,衛生署公告之「含維生素產品認定基準表」規定,維生素E之指示藥上限由每日100mg(毫克),相當於110IU,提高為400IU,而維生素E處方藥超過上限者要以藥物的方式申請。如果維生素E每日用量18mg以下,則可以以食品方式管理,只是不能宣稱療效。
其實一個人一天所需要的維生素E攝取量男性約12mg﹐女性約10mg。一般來說維生素E很容易從飲食中攝取,特別是在胚芽、全穀類、堅果類、植物油、豆製品、黃等食物中含量較多。市售的維生素E多半是400mg一顆的,沒有必要天天吃,建議四天一錠或一週一錠都是較合理的吃法。Miller認為,大量的服用維生素E,其不穩定的抗氧化free
radical分子(molecule)會造成細胞的傷害,反而加速老化、及導致心臟病及癌症的發生。其實少量的維生素E是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劑,但若是服用過多,可能反而會破壞體內本身抗氧的能力,導致更嚴重的傷害。
+ read more
2004.11.08
卵巢「搬家」,育齡癌症婦女可保住生育力
育齡婦女在接受癌症治療,如放射線、化療與外科手術後,可能導致提前停經或喪失生育能力。但是現在接受癌症治療的女性,仍然有機會可以保留生育力。荷蘭醫界全球首例成功地將整個卵巢移植至手臂,讓一位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在接受化療後,仍然能以自己的卵巢製造卵子,用來作試管嬰兒。
為避免育齡癌症婦女因放射線治療使卵巢功能遭到破壞,過去醫界曾經將患者的卵巢吊高一點,懸於小腸後面;如今則是整個卵巢乾坤大挪移至手臂上。這項全球首例的手術兩年前首次刊載在美國「癌症」期刊上,依據目前的文獻記載,卵巢組織移植最長存活時間約為18個月,原因是重新移植的卵巢組織遭到破壞,容易缺血死亡。
除了將卵巢移至身體其他部位以外,還有另一種方式是將卵巢組織先取出冷凍,待患者結束療程後,再將卵巢組織植回肚皮下方或原來的卵巢。依據醫學期刊「刺胳針」報導,比利時在今年9月宣布一名罹患淋巴癌並接受癌症治療的婦女,在經過卵巢組織切除、冷凍與再接回卵巢與輸卵管後,仍然能順利懷孕產子的案例。不過,卵巢組織經過冰凍再解凍,都會損害到原來正常的功能,透過這種方式生下的小孩則需要接受特別的醫療照護,以確保健康。
目前國內醫界已完成冷凍卵巢重新植回體內的動物實驗,並在一週後發現卵巢成功地恢復功能,這項研究預計在明年展開人體實驗。醫界表示,以國內的顯微手術發展,將人類卵巢移植至身體其他部位,或是將冷凍卵巢組織植回體內並不困難,未來真正要突破的是移植後的卵巢仍能維持正常的生育功能,且不會提早死亡。
+ read more
2004.11.01
偏頭痛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關聯
刊登在最新一期_Human
Reproduction_的一篇義大利研究報告表示,已有證據顯示偏頭痛與子宮內膜異位症之間是有關聯的。
義大利Genoa大學的研究員在調查133位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以及166位的對照組婦女之後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婦女偏頭痛的人數是對照組婦女的兩倍。子宮內膜異位症婦女當中,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有偏頭痛的問題,而對照組,也就是無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中,只有15%(約七分之一)的婦女有偏頭痛的問題。
雖然如此,但目前並無證據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婦女偏頭痛的次數或強度比其他婦女多。然而就年齡上來說,子宮內膜異位症婦女出現偏頭痛問題的年紀平均約在16.4歲,而對照組則是21.9歲。
偏頭痛與子宮內膜異位症之間的確切原因目前尚在調查當中,但學者們認為可能是和子宮內膜異位症所系統性釋放的前列腺素有關,除此之外,體內氧化氮合成的控管也扮演重要角色。
+ read more
2004.10.21
剖腹產嬰兒可能增加過敏風險
自然產與剖腹產之優劣一直是爭議不斷,而德國新的研究可以給正在考慮生產方式的婦女參考。由德國嬰幼兒營養計畫在孩童時期疾病檔案(_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_)所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剖腹產嬰兒對牛奶過敏的機率是自然產嬰兒的兩倍;同時,小孩在一歲前發生腹瀉的機率也較高。
這項研究團隊是由位於慕尼黑的Ludwig-Maximilians大學所組成,而所研究的855位嬰兒都餵食至少4個月的母乳,並在12個月大時抽血檢驗有無過敏反應。此外,這些嬰兒都是在事前規劃好的剖腹產中出生,而非因早產或緊急因素而剖腹產的嬰兒。
研究團隊認為,剖腹產時無菌的生產環境是主要因素,因為在無菌空間內不只沒有害菌,連幫助免疫系統發展的益菌也同樣無法存活。消化道內的細菌對免疫反應的發展而言很重要,自然產的嬰兒出生時經過的環境是母親陰道等處的細菌,同時也是新生兒所需;但頗腹產嬰兒出生過程的則是醫院的環境,而這個環境卻會改變甚至延遲嬰兒腸內的細菌正常繁殖。
然而專家學者同時也表示,關於初生兒在臨床的微生物發現是不足、甚至相互矛盾的,因此在更多研究之前並無法下定論。
+ read more
2004.10.20
IVF不會增加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
試管嬰兒人工生殖技術(IVF, In Vitro
Fertilization)與乳癌之間的關連雖然從未經過強而有利的證明,但有些人總認為做過這項生殖技術可能會罹患乳癌;科學家們也擔心IVF過程中女性所要服用的藥物會刺激卵巢而產生大量雌激素,女性身體在這些荷爾蒙之下可能造成一些乳房腫瘤的敏感而導致乳癌發生。但是在經過對50,000位婦女的研究分析之後發現,IVF其實是不會增加婦女罹患乳癌風險的。
2004/10/19美國科學家在費城(Philadelphia)的討論會上發表了一篇最新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重新評估了過去6個關於乳癌及IVF的大型研究,總共有超過50,000位不孕婦女和懷孕婦女的對照組。
科學家們發現,有小孩的婦女得乳癌的機率會比沒有小孩的婦女低,不管沒有小孩的原因是因為不想生或是不能生。這個研究調查中一項重大的發現是,當不孕婦女被成功地治療之後,她們罹患乳癌的風險會比未受治療的不孕婦女降低26%。
澳洲也曾經做過類似的大型統計研究,約有來自10個醫學中心30,000位婦女參與,當時的結論也是認為,在正常的情況下,作IVF的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不會比一般婦女高。但同時也確認,在小孩出生後12個月風險有稍微偏高,然而原因並不是因為所服用藥物的關係,而是有可能是在實施IVF的過程中,婦女使用醫療監控太頻繁的反應。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