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挪威研究:乳房超音波檢查導致過度診斷問題
2012.04.03
挪威研究:乳房超音波檢查導致過度診斷問題
 近日一項挪威研究發現,以十年為一個階段,每邀請2,500名女性參加兩年一次的乳房超音波檢查,大約會有6-10位女性面臨過度診斷的問題,這些被過度診斷的女性常因此接受了對存活率無助益的過多治療。   這個研究團隊蒐集挪威全國乳癌篩檢計畫資料,該計畫在挪威於1996年以地區性為基礎開始進行,時間長達九年之久。直到2005年為止,年齡50-69歲的挪威女性,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攝影檢查的比例為77%。   研究團隊整理橫跨乳癌篩檢計畫開始前與開始後1986-2005年間罹患浸潤性乳癌的個數,發現共有39,888位被診斷出罹患浸潤性乳癌,其中28.6%是在篩檢計畫開始之後發現。研究使用兩種方式分析資料,第一種方式的結果顯示全國過度診斷的比例為25%,第二種方式的結果則顯示過度診斷的比例範圍為15-20%。   研究強調無論過度診斷的比例高低,都應正視過度診斷的問題,未來應發展出較好的工具協助辨別須馬上介入治療或是可留待觀察的癌症細胞,並清楚向女性傳達過度診斷的爭議。研究亦承認無法排除所有潛在的干擾因子、以及此研究沒有包含乳腺管原位癌資料的侷限性。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誌(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美FDA更新含citalopram成分之抗憂鬱藥物標示內容
2012.04.02
美FDA更新含citalopram成分之抗憂鬱藥物標示內容
 2011年8月美國FDA已針對含citalopram成分藥物發出警訊表示,每日使用超過40毫克劑量可能造成QT波延長,有導致心律不整之風險,因此將原先規定日服最大劑量60毫克降低為40毫克。    上月27日FDA再次更新該成份藥物標示內容,包括:  1. 應避免在有QT波延長風險的病患身上使用,如果一定需要使用,則須持續追蹤病患心臟狀況;  2. 過去禁止有先天性QT波延長症狀的病患使用,但由於發現某些該病症之病患使用低劑量citalopram對病情有助益、或者缺乏其他可行藥物,因此同意從原先列為「禁忌」改成「不建議」使用;  3. 對六十歲以上病患建議每日最大使用劑量為20毫克;  4. 病患使用後發現QTc測量結果大於500ms者,應停止使用該成份藥物。   美FDA建議病患不要隨便停止吃藥,如果每天使用citalopram超過40毫克劑量,應主動與醫師討論劑量問題,正在使用須持續追蹤心律、以及血液中鉀與鎂離子的濃度,使用後如發生心律不整、呼吸短促、昏眩暈倒等副作用應立即就醫,FDA同樣提醒醫師須注意上述事項。   2011年9月台灣衛生署曾發佈相關新聞稿表示,目前核准含citalopram成分之藥品製劑許可證共有12張,核准適應症為「鬱症治療及預防復發、恐慌症」,含該成分之藥物仿單「副作用」已刊載該藥品可能會降低心跳速率,且對於患者本身就有低心跳時,可能造成心搏徐緩。台灣女人連線提醒,正在使用該藥品之病患,勿擅自停藥,若有任何疑慮或不適,應立即回診詢問醫師。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 read more
美荷兩國子宮頸癌篩檢政策不同 死亡率卻相近
2012.03.28
美荷兩國子宮頸癌篩檢政策不同 死亡率卻相近
 根據近日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荷蘭接受子宮頸癌篩檢的年齡限制在30-60歲之間,美國婦女則以30歲以下與60歲以上的篩檢率比較高,但兩國的子宮頸癌死亡率卻相似。   研究團隊認為篩檢政策在臨床實作層面是否真正能達到效益大於成本,須視預防性服務如何被落實以及產生的健康成效而定,因此研究先說明荷蘭與美國子宮頸癌篩檢政策的歷史,並比較1950-2007年間兩國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涵蓋率與子宮頸癌死亡率。   研究指出,荷蘭在1976年由一項前驅性研究開始子宮頸癌篩檢,當時涵蓋四分之一的荷蘭人口,1985年政府重新檢視該計畫結果,不久之後隨即啟動全國性篩檢,一開始目標為35-53歲的女性,到了1993年篩檢計畫涵蓋30-60歲女性,每五年進行一次篩檢。荷蘭篩檢計畫的演進,是依據不同階段篩檢檢查的成本效益而制定。   美國則根據臨床指引與實作訂定國家公衛目標,實際篩檢情形交由個別醫療照顧提供者與州或地區計畫、公部門或私人保險、以及醫療專業機構合作執行,而讓醫療照顧者能個別解讀篩檢指引的內容,通常會造成頻繁密集篩檢的結果。   分析結果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涵蓋率,美國在1950-2007年間為每年每一千名女性中有300-450名,荷蘭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晚期為每年每一千名女性中有100-120名。子宮頸癌死亡率部份,兩國的數據在1950-1970年間有顯著差異,1950年美國為每年每十萬名女性中有13名、荷蘭為每年每十萬名女性中有8名,到了1970年代中期,兩國死亡率已相近並持續下降,2005年已降低為每年每十萬名女性中有2名。   研究認為,兩國在子宮頸癌篩檢政策上有非常大的不同,但死亡率數據卻沒有反映任何差別,此外兩個方式達到特定目標族群的五年篩檢涵蓋率也相似。     資料來源:《The Milbank Quarterly》    
+ read more
阿斯匹靈可助預防與治療癌症
2012.03.22
阿斯匹靈可助預防與治療癌症
  根據近日一個英國研究團隊的三項研究發現,中年人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約兩到三年,可以預防癌症並降低癌症細胞轉移的風險。     這三項研究共蒐集分析來自200個以上的研究資料,參與者包括了幾百萬名病患。在第一個針對阿斯匹靈對心血管疾病影響的研究中,同時也蒐集癌症資料,結果發現,使用阿斯匹靈平均降低15%的癌症死亡率,使用時間愈久風險降低愈多,依據研究數據,服用五年以上風險降低37%,此外,服用三年以上癌症發生率降低24%。   第二項研究中則發現,在服用阿斯匹靈追蹤時間平均為6.5年後,癌症轉移的風險降低36%,其中特別是防止腺癌擴散的效果最佳,包括腸癌、大腸直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某些肺癌。第三項研究則回顧多項觀察性研究,結果同樣印證阿斯匹靈可降低癌症風險。   對此美國癌症學會回應表示,這樣新的研究證據仍須讓更廣泛的科學社群來檢視,找出哪個群體的病患服用阿斯匹靈時的效益會真正大於風險,之後才能考慮修改臨床指引的可能性。         註:研究主要作者Peter Rothwell教授被揭露與製造阿斯匹靈的多個藥廠有關係,包括AstraZeneca(英國阿斯利康藥廠)、Bayer(德國拜耳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百靈佳殷格翰)等六家藥廠,而其他共同作者也同樣被發現與其中四家藥廠有關係。         資料來源:英國刺肋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刺肋針腫瘤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      
+ read more
割包皮降低攝護腺癌風險
2012.03.19
割包皮降低攝護腺癌風險
 過去研究顯示男性割包皮除了可助男性自己預防感染愛滋,也可降低男性與性伴侶感染HPV病毒的風險。近日一項美國研究則表示,在第一次性行為以前就已經割除包皮的男性,攝護腺癌的罹患風險也會降低,這個研究發現再度印證性傳染疾病與攝護腺癌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提到,曾有研究發現有性傳染疾病史的男性,攝護腺癌風險增加50%,割包皮則會降低性傳染病發生的風險。因此,為了瞭解割包皮對攝護腺癌的影響,研究團隊對兩項包括3,400位男性的研究資料進行統合分析,其中1,745位有攝護腺癌病史、1,645位健康男性分配在控制組。   分析結果顯示,在第一次性行為前已割包皮的男性,比沒有割包皮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降低15%,且風險下降的趨勢在侵略性較高與較低的攝護腺癌上都可觀察到,不過研究特別指出,在第一次性行為後才割包皮的男性在研究中並未發現能降低攝護腺癌的罹患風險。      資料來源:癌症期刊(Cancer)     延伸閱讀 割包皮可降低兩性的HPV感染風險 割包皮可防HIV感染    
+ read more
高膳食脂肪攝取量降低男性精子數
2012.03.16
高膳食脂肪攝取量降低男性精子數
已知多種生活型態因素與男性生育力相關,包括吸煙、重度使用大麻、飲酒等等,過去研究也曾針對BMI值與男性精子數量關聯性有不同結論。近日一項美國研究則發現,男性攝取過多的脂肪將會降低精子製造量及濃度。   這項進行中的研究參與者包括99位男性,參與者的年齡中位數為36歲,71%過重或肥胖,三分之二未曾吸煙。   初步發現膳食脂肪總攝取量、飽和脂肪與單一不飽和脂肪都對精子數、精蟲濃度有負面影響,攝取多一點omega-3與omega-6脂肪酸則精蟲型態較好。粗略計算結果,多攝取5%的膳食脂肪,精蟲數將降低18%,在研究中,與攝取量最少的男性相比,多攝取13%飽和脂肪熱量的男性,精子量與精液濃度下降38%。   研究出現的限制則包括樣本數過小、只收集一次精蟲樣本,且以問卷調查飲食習慣未必代表實際的飲食狀況,因此這項初步的結論仍須未來進一步研究。     資料來源: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