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活動
2017-07-04
高齡生產真那麼危險嗎?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最新數據,在2016年,30至34歲女性的出生率超過25至29歲的女性,這是30年來首次發生的情形。
女性平均生產第一個孩子的年齡大約是28歲,高於2015年的26.4歲、2014年的26.3歲。專家們往往很重視女性生產時的年齡,因為這與生產情形息息相關。
35歲以上的孕婦被稱為高齡產婦,這個「高齡」帶有負面的意思嗎?還是35歲以上生產是母嬰的嚴重風險因子呢?
其實女性在35歲後還是可以生育健康的嬰兒,35歲以上只是一個風險變得需要討論的階段,但不意味著對每個女性都產生重大影響,以下將就35歲之後懷孕的風險個別討論。
生育力下降
女性在出生時便已確定了一生卵子的數量,隨著年紀增長,卵子數量與品質都下降,懷孕的可能性便會降低。而男性,因為精子數量、活動力與精液量的下降,生育力亦會隨著年齡增長下降。這些與年齡相關的因素,結合在一起可能使女性更難懷孕。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接受人工授精的女性中,31歲以下女性74%在一年內懷孕,31歲至34歲女性為61%,352歲以上女性則為54%。
遺傳疾病風險
隨著女性年齡增加,懷孕中出現某些遺傳疾病的風險亦會增加,例如唐氏綜合症。
懷孕10週的唐氏綜合症的發病率在女性25歲時每1064人中有一人、30歲時每686人中有一人、35歲時每240人中有一人、40歲時每53人中有一人、45歲時每19人中有一人。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一項研究旨在調查為什麼年齡較大的女性有較高風險產下染色體數異常的孩子。研究人員發現,基因重組過程可能導致唐氏綜合症等疾病風險增加。
基因重組是每對染色體在分離前交換遺傳物質的過程,研究人員發現,在年齡較大的母親中,重組過程可能受到比較少的調控,可能導致性細胞染色體數量異常或大量染色體再組合。
流產
流產的風險隨著母親的年齡逐漸攀升,研究指出20-24歲女性流產風險約在8.9%,45歲或45歲以上女性風險則增加至74.7%。主要原因可能是女性卵子的品質下降。
死胎
高齡女性懷孕比年輕女性更有可能發生死胎,根據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發表的研究,高齡女性發生死胎情形大約1.2-2.23倍。
此外,首次懷孕年齡在35歲或35歲以上的女性,死胎率也較高。
死胎率隨產婦年齡增加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
其他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產婦死亡率、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盤、嬰兒臀位、產後出血、早產、嬰兒體重不足等風險隨著產婦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在美國中風協會2016的國際會議上,一份研究指出年長女性懷孕期間有較高風險發生中風、心臟病與心/血管疾病。
最新研究不支持高齡將產下體重不足或早產嬰兒
一些研究指出,35歲以上女性早產和產下體重不足嬰兒的風險較高。但美國流行病學雜誌最近發表的研究發現,原因更可能是個人的生活情況與行為,而非年齡。
此外,也有其他研究提出,35歲以上女性所生的孩子,有較少的社會、行為與情緒困擾。根據一份研究,較晚生育也與較健康、身高較高、更高的教育程度有正相關。
來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BM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7-06-28
運動瘦身行不通?
你有過認真地在跑步機上努力了好一段時間,但體重計上的數字卻未有振奮人心的改變的經驗嗎?不用因此責怪自己不夠努力。近日有研究指出,雖然運動普遍來說是一件非常有益身心的事,但不一定能幫助減肥。
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教授Dick
Thijssen表示,運動健身對體重的影響事實上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樣大。若沒有實際改變飲食習慣,即便持續運動大約3~4個月,平均也只會減去1kg的重量。
諾丁漢大學的代謝生理學教授Ian
Macdonald則指出,要燃燒掉我們多吃進身體的熱量所需的運動量非常龐大,遠遠超出大多數人在一天之內所能完成的。
拉夫堡大學運動代謝教授David
Stensel說明,傳統的理論認為運動和能量消耗之間存在線性關係;即運動越多,燃燒的熱量就越多。不過現今有越來越多學者與研究相信,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在超過某個程度後便不再具備線性特質,能量的消耗將遭受限制。
現階段學者們並不認為現有的研究已足夠徹底推翻過去的論點,但相關研究非常有繼續發展的價值,而且應當想辦法解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當前有些學者提出的其中一個解釋是所謂的補償機制-身體的反應機制與我們的認知減弱了運動帶給我們的好處。
首先,當我們增加運動時,那些不是經由運動而產生的熱量消耗可能會減少,例如:運動後你可能會感到比較疲倦,這可能使得你在接下來的時間內變得不那麼活躍,所以你可能更傾向於放下重物或少拿一些東西;選擇搭乘電梯而不是走樓梯。
另一個增加運動無助於體重控制的原因則是人們可能會高估運動消耗的熱量。而且,運動也會讓人感到飢餓。
巴斯大學生理學家Dylan
Thompson教授的研究顯示:若攝取熱量增加,即便運動也無助於人們減肥。他解釋這與荷爾蒙瘦素(一種身體的飽腹激素)濃度下降有關,意味著人們在運動後比平常更容易感到飢餓。
還有,運動額外消耗的熱量只占身體總能量消耗的一小部分。人體每日總熱量消耗的大部分因素不在我們的控制之內。例如,我們的基礎代謝率-在休息時保持身體功能所需的熱量-約佔總能量消耗的80%。
Thijssen教授團隊最近的研究發現,在三至五個月的時間裡,進行限制性飲食者體重減輕的程度比定期進行耐力運動者來得更大。
但是,毫無疑問,運動對健康有益。許多研究表明,運動可以改善心臟和大腦的健康狀況,並降低慢性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運動也會改變我們的身體組成,如大量減少內臟脂肪;從事肌力訓練則能幫助增加肌肉量,進一步提升基礎代謝率。
總得來說,改善身體組成和減肥最有效的方法首重減少熱量攝取,接著才是定期活動鍛鍊身體,增加熱量的消耗。
資料來源:PLoS One、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6-16
為女著紅 Go Red for Women!
【緣起】
長久以來,醫學的發展存在性別盲的問題,以為男女的身體差異僅在於生殖與性健康,因此除了生育健康及婦癌防治外,醫學領域經常將男性的標準應用在婦女健康上。然而,近十幾年越來越多臨床試驗作了性別分析,讓醫學領域看到男女的心/血管疾病在臨床上的表現有所不同。
為了提升國際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意識,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推動「Go Red for
Women為女著紅」,敦促其會員國每年各自訂定日期舉行Go
Red for
Women行動。除了邀請民眾以「著紅」象徵重視女人心外,也舉辦各式活動或倡議行動,藉此充實國際社會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知識,並啟發他們為女性心/血管健康付出行動,讓國家政策、醫療及社會更關心女人「心」,至今已有超過50個國家每年都在響應此活動。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健康殺手。若持續忽視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將使台灣女性陷於健康風險。
為提高台灣對於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關注,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開始響應國際社會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邀請民眾於當天穿著紅色衣飾及參與活動來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
-------------------------
每年「為女著紅日」主題不同喔!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 read more
2017-05-23
降低乳癌風險: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重要
過去已知脂肪是健康重要的風險因子,並且研究發現腰圍脂肪與許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腸直腸癌等有關。不過,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就停經婦女的乳癌風險而言,總體脂肪比腰圍脂肪來得重要。這樣的發現可能影響過重女性的飲食及運動計畫,強調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性。
乳癌風險可從血液中的指標,如:性荷爾蒙、睪酮素、雌激素、瘦素(leptin)及發炎因子等得知,而過去有些研究認為這些指標主要是由腰圍脂肪所產生,但也有些研究發現體重下降與這些指標的變化有關。目前已知體脂肪(body
fat)是停經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因子,但是對於腰圍脂肪是否會增加疾病風險仍不清楚。
來自荷蘭Utrecht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餵解開此謎,找來243名在過去16周減少了5-6公斤的停經婦女,比較他們減重前後的性荷爾蒙、瘦素及發炎因子的變化。研究團隊也使用X光及核磁共振掃描來評估總體脂肪及腰圍脂肪的變化。
研究發現,總體脂肪下降與有利的的乳癌風險指標變化有關,包含性荷爾蒙及瘦素的變化,而腰圍脂肪降低則與發炎因子下降有關。主持研究的Evelyn
Monninkhof博士說明,目前已知腰圍脂肪會影響慢性疾病的風險,但是針對性荷爾蒙的話,總體脂肪可能是比較重要的因子。此外,研究團隊表示研究下一步將了解如何以最適合的方式降低腰部及總體脂肪,找出最適當的營養及身體活動方案來降低體重及乳癌風險。
資料來源:Endocrine-Related Cancer
+ read more
2017-05-19
肥胖是疾病!非風險因子
肥胖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引發疾病的風險因子,非疾病本身,但近日世界肥胖聯盟(WOF)公開一份聲明,表示其立場:「肥胖」是一種慢性、易復發的疾病。
世界肥胖聯盟使用「疾病學模型(epidemiological
model)」來定義肥胖是一種疾病。在此模型中,「環境因子」會在人身上作用而導致疾病,而人是否會患病與環境因子的「毒性」及人的「易感染性」有關。
世界肥胖聯盟認為,就肥胖而言,食物是導致肥胖的最主要環境因子-尤其是西方的飲食文化:廉價、美味及便利的食物,會刺激腦部掌管愉悅感受的區域而容易使人上癮。第二主要的環境因子為缺乏活動,此因子快速增加了人口中肥胖的比例。其他的環境因子還有睡眠減少、部分藥物、內分泌干擾物及高齡生育等。
而在人的「易受感染性」方面,目前已辨識出超過100個基因是肥胖的風險因子,例如因基因突變導致先天缺乏能抑制食慾、增加能量消耗的Leptin蛋白質等,在這100多個基因中有些影響力大於其他基因。對於擁有這類基因的人來說,從食物中攝取到但未被身體使用的多餘熱量會變成脂肪細胞中多餘的脂肪。研究團隊說明,脂肪細胞變得越來越大或越來越多來儲存多餘的熱量,這些現象是肥胖的病理性影響。另一項病理性影響是肥胖會使發炎反應增加,研究團隊說明,發炎反應增加是脂肪細胞與腸道中的微生物互動下的結果。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肥胖並非傳染性的疾病,但是透過「疾病學模型」,顯示出肥胖與傳染性疾病有許多相似之處–疾病的環境因子及人的易受感染性。研究主持人G.A.
Bray博士說明,將肥胖視為疾病主要是希望未來不要再將患者的症狀完全歸因為個人因素,而開始專注在如何處理這樣的疾病歷程。並且Bray博士提到,如果成功地治療肥胖,許多相關的疾病也能被消除。
有些專家對於將肥胖視為疾病表示了疑慮,但有些專家表示贊同。表達疑慮者認為,肥胖一開始其實是一種風險因子而非疾病,將這些症狀醫療化代表有顯著的人口是生病的,這可能引發人們越來越依賴藥物及手術,以及降低強調社會及媒體責任的公共健康措施的重要性。而表示贊同者認為,將肥胖視為疾病可減緩肥胖者內化社會汙名,並改變社會如何歸因肥胖原因,甚至可能改變提供肥胖者醫療補助的機會,例如有些國家的保險項目不包含未被歸類為疾病的症狀。
世界肥胖聯盟的立場與2013年美國醫療協會(AMA)及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發表的立場相同。
資料來源:Obesity Reviews
+ read more
2017-04-07
婦女頻尿的原因與治療
排尿是身體排除多餘的水與廢物的方式。雖然這是生存的重要功能,但太頻繁的排尿也會對女性的生活品質帶來不良影響。頻繁的跑廁所、難以入睡或者出於對可能漏尿的擔心及恐懼而避免外出,這些往往是頻尿婦女的日常。
學者指出,每個人每天排尿的次數不同,取決於所攝取的水分和腎臟的運作狀況。不過,一般人在24小時內應該會有6~8次的排尿;偶爾可能會因飲食作息等影響而比較頻繁。但是若常常在一天中排尿八次以上就可能有頻尿的問題。
本篇文章將依序介紹造成婦女頻尿的原因、症狀、治療方法以及如何預防等。
【原因和風險因子】
有時,頻繁的跑廁所起因於喝太多飲料、攝取過兩咖啡因對膀胱造成刺激。然而,頻尿也可能是身體健康問題所導致。例如:
膀胱結石
糖尿病
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的慢性炎症疾病)
低雌激素水平
膀胱過動症
尿道感染
骨盆底器官虛弱
肥胖也是一個可能的原因。過多的重量可能為膀胱造成額外的壓力。結果可能造成骨盆底肌肉力量較弱及頻尿。
另一個導致頻尿的因素是懷孕。隨著懷孕進程不斷增長的子宮在懷孕期間會對膀胱施加額外的壓力,可能使得懷孕婦女不得不更頻繁地去洗手間。據研究估計,約有41.25%的孕婦在懷孕期間經歷頻尿問題。而其中約有68.8%的婦女因而感到不適或痛苦。
若曾經歷過陰道分娩,幫助膀胱保持在適當位置的骨盆底肌肉力量可能因此削弱,而使排尿較頻繁。頻尿也可能起因於膀胱神經受損。有時這些膀胱控制問題不一定會在婦女分娩後立即發生,可能事隔多年才出現症狀。
更年期也可能影響膀胱控制;當婦女不再有月經,身體便會停止產生雌激素。當這種可以影響膀胱和尿道機能順利運作的激素消退,便可能造成頻尿問題。
【症狀與併發症】
當相關生理機能出問題時,除了排尿頻率的改變外,婦女也可能經歷其他症狀。這些額外的症狀-如疼痛或無法控制膀胱-能夠提供醫生線索來確定造成頻尿的原因。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尿液變色(如紅色、粉紅色或可樂)
突然有強烈的排尿衝動
無法徹底清空膀胱
漏尿或失去對膀胱的控制
小便時疼痛或灼熱
與頻尿相關的併發症往往取決於病情的根本原因。例如,如果女性的頻尿起因於尿路感染,若未經治療,感染症狀將可能會變得嚴重和蔓延至其他部位。這可能會損害腎臟並導致尿道狹窄。
另一方面,若未適時獲得醫療協助,頻尿將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患病婦女的生活品質。像是半夜經常要醒來去洗手間而影響睡眠品質;也可能因為害怕露尿或因為必須經常離席等困擾而減少/停止參與社交活動。這些都會對女性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該什麼時候去看醫生?】
當頻尿問題伴隨可能遭受感染的症狀時便應盡速就醫。例如:發燒、排尿時疼痛,以及出現粉紅色或血色的尿液。
另外像遭遇排尿困難、骨盆腔疼痛,或經歷任何不舒服且干擾生活品質的狀況食,也應主動尋求醫療協助。
【治療和預防】
若是因尿道感染而引起頻尿,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可能會有所幫助。
若頻尿問題非因感染引起,治療和預防的方式則包括:
改變生活方式:如避開已知會刺激膀胱的食物與飲料,如咖啡因、酒精、碳酸飲料、巧克力、人造甜味劑、辛辣食物和以番茄為基底的食物。
調整水分攝取狀況:避免在睡前飲用過多的水,以減少夜間醒來的次數。
膀胱(再)訓練:患者將被要求在固定時間排尿,而不是一有尿意便急著到廁所解決。不過,有學者認為這不是女性在一開始就應該考慮嘗試的方法。
此外,醫生也可能以減少膀胱痙攣的藥物、鼓勵放鬆膀胱等方式幫助患者減少不得不去洗手間的需求。可能用於治療頻尿的藥物有:
Imipramine (Tofranil)
Mirabegron (Myrbetriq)
Oxybutynin (Ditropan)
Tolterodine extended-release (Detrol)
有時候醫生也可能建議注射肉毒桿菌毒素(BOTOX)來降低膀胱痙攣的發生率,幫助放鬆膀胱。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7-03-30
事後避孕藥的思考理路
食藥署於2016年12月公告將「緊急事後避孕藥」由處方藥變更為指示藥的說明,其中包含轉類後需執行的措施,例如:使用年齡需在17歲以上等規定。近日傳出政策可能暫緩,引起爭議。
面對事後避孕藥的思考,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面向。首先,是藥物的安全性。目前對於事後避孕藥的研究,缺乏對經常服用的女性與對青少女的健康影響研究,無法確定對女性健康的長期安全性。主管機關對藥品轉類後提出的執行措施,更說明有使用氾濫的擔憂,但相關規定並不實際。在仍是處方藥的情況下,民眾還是可以方便地從藥局購買,顯見規範無效,轉類後的配套又該如何有效執行呢?由17歲以上成人代買如何防範?
其次,事後避孕藥的使用不僅是藥物議題,更是避孕議題與性議題。對性的保守、迴避態度,讓台灣長期缺乏完整性教育,人們缺少安全性行為的概念,已經讓事後避孕藥成為容易選擇的避孕方式。如果又能便利取得,將更容易依賴而成為常規的避孕方式,更加地忽略安全性行為的落實與性傳染病的風險。並且,在台灣社會中,對女性的性尊重不足,使得女性的性自主空間狹小。日前台大學生模仿A片劇情,以對女性中出(日文「中出」意指「體內射精」)製作了有濃厚性暗示的活動海報,引發眾怒。「中出」可形成宣傳概念,足見對女性性尊重的低落依然存在。那麼,當事後避孕藥可方便取得時,更容易發生男性以此為由,拒絕使用保險套的情形。
一項政策的施行或改變,有其社會效應。事後避孕藥的使用者為女性、性行為後果的主要承擔者亦為女性,在藥物長期安全性無法確認、安全性行為教育缺乏、性尊重不足的狀況下,女性淪為避孕的主要承擔者,這才是婦女團體所擔憂的發展。
(本篇刊載於2017年3月30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此篇為文章全文)
+ read more
2017-03-30
寶寶的智商與母乳無關
哺餵母乳與許多好處有關,從節省開銷到嬰幼兒的健康發展。但是,耶魯醫學院的助理教授F.
Perry
Wilson指出這之中並不存在因果關係。而根據近日一篇發表於Pediatrics的文章,哺餵母乳本身可能對嬰兒發育沒有影響。
如果Google「哺餵母乳」,你很可能將受到一系列讚揚、推廣母乳哺育的文章,從省錢、較好的糞便氣味到常見的有助孩子智商發展;不斷告訴母親們母乳是最好的。
而大多數的母親總是一心想著要為自己的孩子做最好的事,使得這件事所帶來的焦慮與壓力越演越烈。事實上,美國社會學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SA)就曾刊登研究指出許多母親表示對哺餵母乳感到嚴重的焦慮與壓力。而另一篇發表於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的研究則提到無法進行母乳哺育的婦女可能因此而受憂鬱症所苦。
但是那些宣揚母乳哺育的研究結果真的如此值得相信嗎?Wilson指出,這裡有一點鮮為人知的小秘密:沒有哺餵母乳的隨機試驗,從來沒有。我們都知道,母乳哺育的決定與執行時間的長短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換句話說,母乳哺育實際上所代表的可能是背後的任何健康行為或社會經濟地位。問題是:母乳真的會使你的孩子聰明嗎?或者,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有聰明的孩子?
本週所發表的一篇最新研究或許可以回答上述問題。該研究分析了愛爾蘭嬰兒成長追蹤調查中的9,854名孩童。這些孩子從9個月到5歲間受到追蹤,期間接受了多次神經認知能力等各種評估;這些孩子的媽媽則被問及母乳哺育的狀況。
在初始階段的統計中,可以看到選擇與不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們之間在基本特徵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分析結果顯示了選擇母乳哺育的婦女更有可能擁有一個有公民身分的伴侶、自身受過高等教育和年齡較大。大約四分之一的母乳哺育婦女懷孕期間家中曾有人吸菸,而沒有選擇母乳哺育的婦女中則有42%有相同經歷。如果家中的孩子不只一名,則同住手足越多的家庭,其母親母乳哺育的機率就越小。
現在,由於母乳哺育是許多事情的代表,所以我們一點也不驚訝在數據未經調整的情況下,母乳哺育的孩子在解決問題、詞彙和行為上的表現都更好。
但研究者並沒有就此打住,他們接著將孩子們與所有對應的基本特徵變項相匹配,一旦孩子們與所有這些基準變項相匹配,母乳哺育與嬰幼兒表現的這些關係就消失了。而當研究人員只看母乳哺育超過6個月的女性時,僅發現一點點3歲以下兒童活動過度症狀減輕的跡象;但差異的分數未達顯著,在統計學上並不具意義。另一方面,這樣的結果待孩童5歲時就消失了。這表明了母乳哺育在這方面並沒有帶來什麼長期的好處。
而在此之前,倫敦戈德史密斯大學學者的研究結果也認為母乳哺育與早期生活智力之間沒有實質聯繫。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一個選擇不哺餵母乳或者因某些原因不能哺餵母乳的女性,千萬不要因此以為你背叛了你孩子的未來。母乳哺育是好的;它很便宜、它可以幫助你減肥,並且它含有一些抗體。但是當涉及到兒童發育時,母乳哺育或許展現了母親和嬰兒之間的愛與羈絆,但並不是母乳哺育導致了良好的發展。
資料來源:Pediatrics、CNN、ASA、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MedPage Today、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3-27
什麼飲食能有效提高精子活動力?
當前的數據顯示,25%的不孕症都是源自於男性的精子品質低落。最新的研究發現,精子的健康與營養的攝取有直接關係。因此希望成為父親的男性應該對飲食更加注意,而那些苦苦無法受孕成功的夫妻也可以嘗試新的飲食之道。
實驗指出富含ω-3脂肪酸、鋅和維他命D的食物,對於精子有最大幫助;而維他命E和C、硒和葉酸鹽也有益於保持精子高活動力。因此建議應多食用魚類、蔬菜水果和低脂乳製品等。同時,若攝取過多的酒精、咖啡因、紅肉和加工肉品則可能降低懷孕或受精機會。
而除了上述所提的建議攝取食品,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研究者也指出食用胡桃能有效改善精子品質。因為脂質的過氧化會傷害精子細胞上的隔膜,而這層隔膜則主要由多重不飽和脂肪酸所構成,恰好胡桃是唯一由大量多重不飽和脂肪酸所構成的堅果,且堅果同時又可以降低脂質的過氧化,因此攝取胡桃等同於加強對精子的防護,並補充細胞上的損失。
最後,天然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生活作息與習慣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但若真的遭遇困難或想更清楚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還是應適時地向專業醫事人員請教。
資料來源:Rovira i Virgili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Delaware、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3-15
健身房是最好的運動場所嗎?
根據2016年英國健身行業狀況報告,在英國,每七個人中有一個人是健身房的會員。不過,比起非健身房會員,這些人有比較投入運動嗎?
Plos
One期刊提出一份研究,比起沒有加入任何健身俱樂部的人,健身房會員的活動多出14倍,他們每週平均多做6小時的運動。這讓他們有較低的心律、較小的腰圍、較好的心血管健康狀態、肺功能與肌肉質量,他們久坐的情形也較少,男性與女性的結果類似。此份研究的對象包含405人,年齡在30至64歲之間。
研究的主要作者,伊利諾伊大學運動學與營養學系的Elizabeth
C
Schroeder表示,健身房成員有更多的機會做肌力訓練,這可加強肌肉、降低血壓並提高代謝率。
然而,這項研究只是顯示健身房會員資格和做更多運動之間的關聯;活躍的人更有可能加入健身房,同時,具有健身房會員資格的人更有可能去運動。不過,在研究中也提到,和健身房會員做一樣多運動的非健身房會員,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降低是類似的。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運動,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好處。
另一方面,亦有其他研究提出,在戶外運動有不同的益處。戶外活動可以提高維生素D、減少緊張和抑鬱,使人感覺更有朝氣。比起去健身房,戶外運動會讓人更覺愉快。
來源:theguardian、Plos One、NCBI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