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活動

2017-10-03
日常活動勝於健身房中的運動
根據一項發表在Lancet醫學期刊上全球性的最新、最重要的研究:將肢體活動變成我們每天的生活的一環,從爬樓梯到騎腳踏車上班,比購買健身房的會員卡,更可能保護我們預防心臟疾病和早死。
這項首度全球性的調查參與比較的國家有17個,人數130,000,從加拿大、瑞典等富有國家至最貧窮的如孟加拉與辛巴威。調查發現,如果人們生活中可以有更多肢體活動,可減少心臟疾病5%、早死8%。
大部分的指引推薦,每天運動30分鐘,一星期五天,可以減少心臟疾病和死亡的風險。此研究則指出,最好是每天有一至兩個小時的肢體活動。多數人以為每天工作已經很多壓力了,無法多花時間運動。但研究發現,運動量最多的人,是把運動融合為每天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偶爾到健身房或游游池,即使參與較溫和的肢體活動仍有好處。
如何將運動融入生活中的例行?買個計時器,提醒每20至30分鐘起來走動;一般開會的時間很多,如果只有兩三人,可考慮站起來「繞著走」開會;在公園裡不要坐著看孩子玩,和他們一起玩;搭公車時早一站下車;或是走路時加一點速度等
研究指出,在各個國家中,低收入的人們,心臟疾病也較多。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如水果、蔬菜和心血管藥物,是很多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人無法負擔得起的,而肢體活動則提供了一種低花費的方法。低收入國家的人們耗費體力的工作,可減少心臟疾病,然科技的進步,讓他們的活動量也在減低中。一旦發生心臟病或中風時,其存活的機會較低,因為他們的醫療服務並不先進。
這項研究同時也鼓勵政府重新平衡健康的預算,遠離高科技的治療,推廣簡單、低成本的預防策略,如走路。專家認為西方國家生活越來越忙,然而卻多靜態,將運動編織入日常生活中更為重要,不只促進身體健康,也會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9.21)
+ read more

2017-09-27
不是總共坐多久,是每次坐多久才是重點...
成人每日可能需要久坐長達9-10小時,不僅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還會增加死亡風險。而最近一份研究指出,欲降低健康風險,重點不是注意一天坐多久,而是其間有無頻繁地起身活動。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7985名45歲以上的人坐息和健康的風險。這些人在臀部裝上活動監測器以記錄他們在清醒時坐著的時間,紀錄時間為7天。平均而言,坐著的時間占了清醒時間的77%,相當於每天12小時。大約在4年後有350人去世。
研究發現,每日靜態時間超過13小時的人及經常連續維持靜態長達1到2小時的人,他們的死亡率顯著較高。反之,總靜態時間最短及每次靜態時間最短的人死亡率最低。
每次坐著時間少於半小時的人較健康且降低了他們死亡率。因此研究建議需要長時間久坐的人每半小時起身活動身體。這樣的小改變可能可以降低死亡風險,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究竟多少活動量的效果最佳。不過,這份研究已是目前探討靜態時間與死亡之間的關係最大型的研究。
研究共同作者Monika
Safford博士表示,這份研究再一次證明久坐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應了解久坐的傷害相當於吸菸對健康帶來的影響。我們需要用創意的方式儘可能地降低坐著的時間及增加每次坐下之間的活動頻率。
編譯來源: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7.09.12)、Daily
Mail(2017.09.12)
+ read more

2017-09-16
肥皂傷害精子活動力!?
新研究指出,常見於肥皂、洗髮精、防曬乳、潤膚乳、化妝品、特定藥物、食物及塑料製品等的化學防腐劑-「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Parabens)會降低精子的品質及能動性,也會損害精子DNA。
研究團隊分析315名看不孕門診的男性的尿液、精液樣本,檢測這些男性尿液中的「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含量及精子的狀況,研究團隊也訪談了這些男性。
研究發現,尿液中含有「對羥基苯甲酸酯」與大小及形狀異常的精子數量增加顯著相關,而過去有研究指出精子異常與不孕有關。此成分也會使精子的DNA受損,並且降低精子的能動性,代表精子會變得較沒有能力游到卵子。其中的一種類型—「對羥基苯甲酸丁酯(butyl
paraben)」被發現對精子品質降低關聯性特別高。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Marisa
Bartolomei說明,「對羥基苯甲酸酯」廣泛存在於很多產品中,並且常見的類別為「對羥基苯甲酸丁酯(butyl
paraben)」、「對羥基苯甲酸甲酯(methylparaben)」及「對羥基苯甲酸丙酯(propylparaben)」,有時會和其他防腐劑混和以達到更強的效果。
在歐洲部分「對羥基苯甲酸酯」類別被禁止放入化妝品中,但在美國被允許。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NIH),「對羥基苯甲酸酯」可能帶來生殖、神經及免疫系統方面的副作用。由於此成分廣泛出現在很多日常生活產品中,避免使用到此化學物質很難,人們目前能做的就是選擇有標示不含「對羥基苯甲酸酯」的個人用品。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18)
+ read more
2017-09-16
第十七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暨婦女團...
台灣女人連線為了平衡醫療體系的男性思考、提供國內婦女完整的健康資訊與促成具性別意涵的健康政策,於2004年11月偕同婦女團體與病友團體共同成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自2005年起,每年定期於9-10月間舉辦網絡會議,會議中針對各項婦女健康議題蒐集資料,以專題演講方式,進行現狀報導、討論,使地方婦女團體得以結合自身經驗與資源,共同找出可行的合作方式,集結力量向大眾與政府發聲。
2017年研習營課程包含「2017婦女健康重要議題」、「運動與性別」、「婦女常見疾病與保健」及「通姦除罪?」等女性健康議題的分享與討論,並召開「婦女健康網絡會議」,與網絡成員代表共同商議2017年「為女著紅日」及2017年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主題,經過一番討論後,決議明年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延續以「生育健康」作為重點議題。
活動照片
專題演講一《2017年熱門性別健康議題 》
專題演講二《運動與性別》
專題演講三《婦女常見疾病與保健》
議題探討《通姦除罪?》
+ read more

2017-09-06
4杯咖啡延命益壽?
西班牙一項兩萬人,年齡25至60歲,追蹤了10年的研究,發現多飲用咖啡,減低早死的風險達64%。
研究開始時,參與的人平均年齡37歳,在這十年之間,一般平均死亡率1.7%,但是喝咖啡的人,平均死亡率則在1%以下。研究發現,咖啡喝多的人,死亡的風險降低很多。每多兩杯,相關的死亡率降低22%,如果超過45歲,則降低30%。喝4杯的人,死亡風險降低64%。專家建議一,天4杯咖啡可以是健康人的健康飲食之一,對心臓有益,也可防止癌症。
研究中很少人一天喝8杯以上,所以無法界定上限。
然而這項研究是統計來的,不能証明咖啡是減少死亡率的原因,但也回響了以前類似的研究發現。
上個月倫敦帝王大學一項520,000人的研究也發現,咖啡增進肝臟功能,減少發炎,且増強免疫系統。咖啡中包含了咖啡因,雙萜(diterpenes),
和多酚抗氧化劑(polyphenols),科學家相信其中有一些保護的作用。有些研究發現無咖啡因的也有類似的作用,使得他們結論抗氧化劑的消炎作用可能是最有幫助的。
另一方面也有專家警告人們不可喝太多咖啡。
歐洲食品機構勸導人們一天不要超過400毫克的咖啡因,相當於5杯濃縮(espressos)或4杯即溶咖啡。
英國心臟協會教授建議,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和早死,應集中注意力於健康的生活型態和均衡的飲食,保持活動,別抽煙,這些都比喝咖啡飲料好。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28)
+ read more

2017-08-28
為什麼會有黃色精液?
精液一般是灰白色,但有時會呈現不同顏色,通常是黃色。異常的色澤有時是一次性的,有時卻會維持一段時間。雖然這種事並不一定需要擔心,但有時精液顏色的改變,可能透露了身體狀況出問題。
精液是各種男性生殖腺體所分泌的組成物質,其中包含精子。生殖部份器官的改變或干擾會造成色變。
為什麼會出現黃色的精液?
*
精液中有尿液:精液和尿液一樣都要通過尿道,有可能黃色尿液混入了精液使其變黃。
*
黃膽:當肝不能分解膽紅素(一種紅血球細胞破壞後的副產物)時,黃膽會使眼睛變黃也會造成皮膚和精液變黃。
*
白血球異常地方:發炎會產生過多的白血球,這些會藉由精液排出,這種狀況叫膿性精液(pyospermia
or
leukocytospermia)。多餘的白血球會導致精液變黃,這些都是感染發炎的結果。
*
STIS:由性交傳染如孢牙(chlamydia)、泡疹(herpes)、淋病(gonorrhea)可能造成黃色精液。在此情況下,精液可能也會有異臭味。
*
飲食改變:吃含有色素的食物可能導致精液變黃,濃嗆味道的食物如大蒜、洋蔥、蘆筍、青花椰菜也會使精液有味道。
*
不常射精:如果有段時間沒射精,精液有可能混到尿液而變黃。
需要看醫生嗎?
淡黃色的精液通常不用擔心,但有些情況必須看醫生,特別是精液為深黃色時。如果有其他症狀,例如黃皮膚、發燒、精液發臭味或射精時感到疼痛就需要看醫生了。
黃色精液的治療
抗生素:如果黃色精液是因感染引起,醫生可開抗生素或抗病毒劑(anit-viral)處方。如果是因感染而精液變黃,在醫生診斷出感染源前不應該有性接觸,否則可能傳染給性伴侶。盡量減少含人工色料食物之攝取,多喝水也有幫助。
其他精液色變
精液也可能有其他顏色:
*
褐色或紅色:有時可能會有輸精管附近的血管破裂或疏漏而釋放出來的血,會使精液變褐色或紅色。如果精液顏色持續變紅1-2天,就應該尋求醫療處置。
*
帶綠色:帶綠色的精液可能代表攝護腺或附近組織的潛在感染,也應該去看醫生。如果發覺有些不尋常或精液有些退色且持續一段時間,就應該去看醫生尋求診斷原因。
如果你的精液有不同的顏色、質感甚至味道這並非完全不正常,顏色呈現可能因飲食活動和射精瀕繁度而不同。帶黃色的精液並不一定表示需要擔心,然而深黃色或是有臭味以及伴隨其他感染症狀或醫療問題則不能忽視。
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17.08.11
+ read more

2017-08-21
第17屆婦女健康網絡會議暨婦女團體聯合...
「婦女健康行動網絡」自2004年11月成立,迄今已有65個婦女團體與病友團體參與,於每年九、十月間定期舉辦網絡會議。會議中針對婦女健康相關議題進行現狀報導與討論,並於會中討論、決定次年「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主題,集結各界力量向政府與社會大眾發聲。
今年(2017)研習營預計安排4場與女性健康與權益相關的專題演講,包括「2017熱門健康議題」、「運動與性別」、「女性尿失禁」及「通姦除罪化」,歡迎婦女健康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報名參加,詳細活動內容請見下方資訊。
-------------------------
活動內容及議程
* 時間:2017年9月15日(五)13:30至16日(六)15:00
*
地點: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台北市中山北路4段16號)
*
對象:婦女健康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約50人
* 費用:
*
婦女健康網絡成員及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補助雙北市以外之團體2人住宿費及1人交通費,以曾合辦528相關活動之網絡成員優先。
交通費說明:
指搭乘飛機、高鐵、船舶、火車、捷運及計程車之費用,請務必提供票根或購票證明。
〈註1〉搭乘飛機者須檢附登機證存根;
〈註2〉搭乘計程車者限市區短程,應註明、乘車日期、搭乘者姓名、事由、起迄地點、金額。
*
一般民眾(報名以團體代表為優先,若滿額個人將列為候補):免費,住宿及交通煩請自理。
* 會議議程:(暫定)
2017年9月15日
時間
內容
主講人
13:30-14:00
30分
報到
14:00-14:30
30分
相見歡
14:30-15:30
60分
【專題演講】
2017熱門健康議題
台灣女人連線代表
15:30-16:00
30分
下午茶
16:00-17:30
90分
【專題演講】
運動與性別
台灣大學體育室
曾郁嫻副教授
17:30-18:00
30分
Check in
18:00-19:30
90分
餐敘
19:30-
Free time
2017年9月16日
時間
內容
主講人
07:30-08:50
80分
早餐/退房
08:50-09:00
10分
報到
09:00-09:30
30分
填問卷拿小禮物
09:30-11:00
90分
【專題演講】
女性尿失禁
中山醫院婦產科
謝卿宏主治醫師
11:00-11:10
10分
茶敘
11:10-12:10
60分
【專題演講】
通姦除罪化
台灣女人連線
黃淑英常務理事
12:10-13:30
80分
午餐
13:30-15:00
90分
【會議】
歷屆宣言檢視
明年為女著紅、528主題與計畫
主持人:
台灣女人連線
黃淑英常務理事
15:00-
賦歸
報名方式
*
方法一:於9/1(五)前,填寫線上報名表單,表單網址:https://goo.gl/forms/Be5vJNUdCJHvWHss2
*
方法二:於9/1(五)前,下載報名表單,填寫後以E-mail或傳真回覆至台灣女人連線。
請於9/1(五)前完成報名程序,以利於行政準備!
聯絡人:台灣女人連線執行秘書 陳苡安
Email:TWLOFFICE555@GMAIL.COM 電話:(02)2392-9164 傳真:(02)2392-9165
+ read more

2017-08-16
沒有所謂食療!食物不等於藥物
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名言:「讓食物變成你的藥,讓藥變成你的食物(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and medicine be thy
food)」─是許多推廣食療的人常使用的句子。最近一位營養師Dylan
MacKay強調,食物是食物,不能等同於藥物,將食物等同藥物的邏輯對人們的健康可能帶來不良影響。
Dylan
MacKay是加拿大李察德森保健食品及營養醫學中心的營養生化學博士,其專長在於了解人類遺傳因子如何影響一個人對飲食調整的反應,及生活習慣如何影響慢性疾病風險。
他認為,將食物視為藥物這樣的邏輯低估了這兩樣東西的神奇之處。以下是他的說法:
食物與人類社群密不可分,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將食物視為藥物其實是奪去了食物的這些正面特質。而食物雖然攸關人類的健康,但其功能不限於健康,因此我們不會因為生病而去吃食物。另外一個食物不等於藥物的論點是,健康的人也需要吃東西。
藥物則是人們用來維持健康及預防或治療疾病的物質,一個生病的人即使每天吃最健康的食物,但若沒有藥物他仍然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對於身處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來說,那個時代人們對細菌或病毒缺乏了解,常將疾病歸因為眾神的憤怒。如今,公眾衛生品質提升、現代藥學進步下人類壽命延長許多,並且人們不再相信眾神憤怒之說,但是食物等於藥物的邏輯卻依然存在,仍然有人認為一個人如果生病一定是因為他吃了不對的食物。
若將食物視為藥物可能讓人執著於食物的營養成分,進而推崇或醜化特定的食物,使飲食這件充滿樂趣的活動變成讓人倍感壓力的過程。這樣的執著其實也反映出人們常高估某些食物能帶來立即效果,卻低估了飲食習慣所帶來的長期影響,並且忽略了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身體活動量及基因也是影響健康重要的因子。
另外一個將食物等同藥物的壞處是,有些人會傾向於用所謂替代療法如「果汁節食法(juice
diet)」等來治療癌症、後天免疫力缺乏症(AIDS)等嚴重疾病。
偽科學及騙術喜歡用食物等於藥物的邏輯來販賣營養保健品、節食專書及療程,光這個事實就足以讓我們對食物等於藥物的邏輯存疑。
食物是食物,藥物是藥物,兩者都有各自神奇之處。
編譯來源:STAT2017.08.07
+ read more

2017-08-03
柳橙汁跟漢堡不配?
脂肪氧化能夠啟動脂肪分子分解,為人們提供長時間的精力來源,然而飲食的內容卻可能影響脂肪氧化過程。一項新的研究宣稱,柳橙汁搭配漢堡,會讓人感到更加疲憊,而且容易發胖。研究人員發現,食用蛋白質餐點搭配含糖飲料會使脂肪氧化率降低8%。
研究團隊招募了27位成年人,13位男性和14位女性,都擁有健康的體重,平均年齡為23歲。參與者進行了兩次24小時的研究訪問,第一次訪問時,在整夜未進食的狀態下,接受兩餐含15%蛋白質的餐點(早餐和午餐);第二次訪問時,在整夜未進食的狀態下,他們吃了兩餐含30%蛋白質的餐點。在第二次訪問中,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並以相同比例增加蛋白質成分。每一餐都以相同的食物製成的,皆含有17g的脂肪和500卡路里。在每次訪問時,參與者的其中一餐會搭配加糖的飲料,另一餐則飲用不含糖的飲料。
訪問期間,參與者被安置在有熱量計的室內,測量他們的活動、氧氣、二氧化碳、體溫和血壓,以了解每個人消耗多少能量,代表飲食變化影響能量消耗和營養素在體內的處理方式,研究人員從中判斷參與者每分鐘燃燒多少克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研究發現含糖飲料會降低人們燃燒脂肪的能力。如果當參與者吃了含有15%蛋白質餐點並搭配含糖飲料,其脂肪氧化平均會降低7.2g;若含糖飲料搭配30%的蛋白質餐點,其脂肪氧化則平均會降低12.6g。
研究的主要作者Shanon
Casperson博士表示,含糖飲料所提供之額外熱量約三分之一未被消耗,致使脂肪代謝減少,降低的代謝率可能會使身體儲存更多的脂肪。在攝取方面,由飲料而來的額外能量並沒有讓人們感覺更滿足。在消耗方面,額外的熱量並未被消耗,且脂肪氧化也減少。這個結果讓我們更加理解加糖飲料在體重增加和肥胖中潛在的角色。
該研究還發現,參與者在食用與含糖飲料搭配的餐點後約4小時,會渴望食用具有原始風味及鹹味的食物。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可能受限於飲食變化僅在短時間內被測量,並且參與研究者都是年輕且擁有健康體重的成年,將研究升級至更長時間的飲食變化時,必須謹慎使用研究數據。
編譯來源:BMC Nutrition201707、Daily Mail20170721、Medical News
Today20170724
+ read more

2017-07-28
男生和女生憂鬱地很不一樣?
女性罹患憂鬱症是男性的兩倍,但是男性比女性多自殺身亡!這個差異,有社會因素,也有生理因素。
近日,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對憂鬱症的反應非常不同,可能意味著不同性別應接受不同的藥物治療。
研究對患有憂鬱症的82名女性和24名男性進行實驗,對照組為健康的24名女性和10名男性,年齡在11至18歲之間。研究人員以特定順序在屏幕上閃爍快樂、悲傷或中性的字眼,受試者在特定類型的字眼出現時會按下或不按下按鈕,研究人員同時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對青少年做腦部造影以測量他們的大腦活動。
研究發現,當屏幕上閃爍特定的字眼組合時,憂鬱症對男女腦部活動影響不同,例如男性接收到負面字眼的刺激時,supramarginal
gyrus的活動大於女性的,並且男性接受到正面字眼刺激時,supramarginal
gyrus的活動則較低。
青少年到了15歲,女性憂鬱症的風險是男性的2倍,而女性憂鬱症發病率較高與身體意象、荷爾蒙變化或基因有關。此外,女性也較容易有消極的思考模式,傾向於將生活中不好的事物歸因到自己身上。不過,雖然憂鬱症發病率女性較高,男性較可能因憂鬱症而濫用藥物、酒精及自殺。
研究表示,在青春期早期,憂鬱症對女孩及男孩的腦部影響不同,因此在青春期早期就應設計以性別量身訂做的憂鬱症預防策略及治療方式,在情況惡化之前改善青春期男女的憂鬱傾向。
編譯來源: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17.7.11)、The Daily
Mail(2017.7.1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