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新聞
2006-01-07
[記者會] 愛滋防疫政策 性別不能缺席...
「愛滋防疫政策 性別不能缺席」
新聞稿
2006/1/7
2005年台灣的HIV/AIDS累積個案已經破萬,本國籍感染者有10,158人,其中女性874名(8.60%),增加的個案是2004年的四倍。根據WHO的統計,2003年全世界感染HIV/AIDS的女性人口為1900萬人,約佔總感染人口的一半,在亞洲女性感染者約佔25-35%。在台灣女性感染者佔8.60%,與國際趨勢相較,台灣HIV感染者女性比例偏低。這個比例所呈現的是事實還是低估?而近兩年台灣女性感染者人數確實呈現急遽增加,其速度遠高於男性(1.8倍),政府的防疫政策有沒有對應這樣的趨勢?
8.6%是實情還是低估?
立委黃淑英認為,由於診斷上的性別盲與篩檢率偏低,台灣女性愛滋疫情有可能被低估。
首先,女性在HIV感染的症狀上,與男性不盡相同,有其「女性特殊的症狀」:如陰道感染、骨盆發炎、月經不規則等,這些會發生在一般婦女身上的婦科疾病,當女性的免疫系統因HIV的侵入而轉弱時,就可能不斷出現,並且更加嚴重難以治療;而且,女性愛滋患者也較會發生子宮頸細胞病變及子宮頸癌,因此,美國疾病管制局在其1994年愛滋病例新定義中,已把子宮頸癌列為預測愛滋病指標疾病之一。然而,衛生署擬定防治計畫時,並沒有這一層面的思考,因此,婦產科醫師及家庭醫師缺乏婦科疾病與HIV關聯的認知及警覺性,女性HIV患者可能因此沒有被診斷出來。這可能是統計偏低的原因之一。
此外,男性因服兵役有強制篩檢機制,同時,衛生署在HIV自願篩檢的推廣上,仍以男同性戀者、性工作者等「特殊族群」為主,使得男性自願接受匿名篩檢比例遠遠超過女性(2004年男女自願篩檢比例為7:1)。女性沒有強制篩檢且自願篩檢率低,可能是造成女性實際感染者沒有被發現而統計偏低的原因之一。
女性感染者會持續地比男性更急遽增加?
由男女的病理性別差異及傳染途徑來看,這個趨勢是可能的。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染愛滋病,其風險為男性的2倍;女性HIV感染者,其血液中的病毒數量比男性約低35-65%,但是發病(AIDS)的速度和男性一樣的。台灣女性HIV感染者當中,因異性戀危險性行為傳染由95%降為48.17%、因吸毒感染由5%升為43.94%,毒癮已成為台灣女性感染愛滋之新痛。女性毒癮者可能因共用針頭而感染,也可能因性行為(包含提供性服務)而感染、散播。另外,不同族群的女性由於在性關係的自主程度不同,也可能面臨不同的風險,政府不應只注意「共用針頭」,而忽略了「因人制宜」的安全性行為的宣導。
95年度愛滋醫療預算編列嚴重不足!
自95年度起,愛滋病檢驗治療費用回歸疾病管制局公務預算,疾病管制局當時預估95年愛滋病毒感染者人數將達8989人,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為219,516元,編列十二億元。而事實上,目前國內HIV感染者已達10,158人,疾病管制局所編列的預算明顯不足,顯見疾管局並無有效監控愛滋疫情的系統。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呼籲
1.
促進婦產科醫師及女性愛滋性別差異的認知,愛滋防疫總動員!
研究指出,罹患性病會增加HIV的感染,早在1998年美國已將預防及治療性病作為HIV防治重要的一環。因此,在台灣女性愛滋防治應該要加強對醫師及民眾婦科疾病、性病和愛滋病關連的宣導,鼓勵女性應有定期、完整的婦科檢查。同時,在醫師(特別是婦產科醫師)的在職教育裡,規劃有性別意識的AIDS課程,以提升醫師的認知,才能有效地防治愛滋病。
2. 提昇女性自願篩檢率,注意保密原則!
政府除了應持續推動孕婦全面愛滋篩檢計畫與毒品病患愛滋減害計畫,也應規劃提升女性自願篩檢率。目前篩檢的推動困難,主要仍然是因為社會上對於愛滋病患者的歧視與恐懼,因此,政府在推動自願篩檢的同時,除要落實篩檢前的衛教及諮商外,更應注意篩檢後的隱私保密與後續追蹤管理。
3.
建立適當的愛滋防治衡量指標,有效監控愛滋疫情!
衛生署95年度的施政目標衡量指標,僅有一項與愛滋防疫有關,該項為「男同性戀最近一次行為保險套使用率」。事實上,在台灣毒癮、異性戀間的感染已躍升台灣HIV主要感染途徑,男同性戀者非HIV唯一的感染來源,因此,愛滋防治的衡量指標不應僅針對男同志間危險性行為。我們要求政府應建立能確實反應疫情與性別差異的防治政策指標。
左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謝卿宏、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立法委員黃淑英、疾病管制局第三組許昭純副組長
+ read more
2005-11-29
對〈婚前守貞教育 擬入法〉之新聞回應—...
昨日報載立委楊麗環、林岱樺主張推動修正「優生保健法」第七條,要求國高中學校每學年至少提供四小時守貞到結婚的性教育課程,並邀請所謂的「美國專家」來台參與「貞潔教育與生命尊嚴研討會」為這項法案背書。這些專家對於禁慾之後所建築的夢幻美好暢所欲言,並處處強調墮胎後遺症,但他們所不敢說的事實是,這項僅教導禁慾不教避孕的性教育政策早在美國本土飽受批評,而「墮胎會引起自殺潮」這樣的老話,也被最新的研究推翻。
根據英國愛滋雜誌Positive Nation
2004年2月的報導,在布希政府推廣下簽署「禁慾誓言」的年輕人,在一年內有60%已經毀約,其餘仍維持誓言的年輕人當中,一半承認有口交,但這些年輕人不認為口交是毀約行為。除了實際效果不彰之外,布希政府的禁慾課程內容宗教成分過重,甚至教導「自慰、觸摸生殖器就會懷孕」的錯誤訊息,更顯其荒謬之處。
此外,許多人以為女性在人工流產之後容易有罹患憂鬱症甚至引起自殺,但在今年十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這個說法並不正確。這項刊登在線上英國醫藥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是由美國學者Nancy Russo 及Sarah
Schmiege所作,主要調查在1970-1992年間1,247位14-24歲第一次懷孕、且是意外懷孕的女性與之後憂鬱症的關連。當時的1,247位女性中有768位決定生下來、479位決定作人工流產。在之後幾年陸續與這些女性面談後發現,生下小孩的那一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比當時有做人工流產的女性高。
相較於美國「不是禁慾便是濫交」這種對性如此單一的想像,瑞典的性教育則顯得複雜且務實的多。瑞典的性教育由該國性教育協會推動,他們的性教育課程肯定性所帶來的親密與愉悅,認為性或性取向不只是做愛或性行為、也不是生殖問題,性是「愉悅」與「身份認同」。要充分感受性的愉悅經驗必須有高自尊、對自己的身體、愉悅的感覺有足夠的瞭解;而性同時也是在尋找自己身份與認同時重要的探索。與其他先進國家相較,成功的性教育使得瑞典的青少女懷孕率、人工流產率與未婚生子人數都達到最低,但瑞典人並不以此成就自滿,他們還在持續努力促使該國成為更具性別平等的社會。
經由婦女團體的長期努力,使得台灣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是一個對於女性最為友善的社會,當婦女團體還在努力建構一個更為友善的生育與性別環境時,政府卻在性教育與生育政策上打算複製美國的失敗經驗,甚至由於少數立委與宗教團體的運作,讓協助擬定國家政策的優生保健諮詢委員會成員必須被迫聆聽兩個美國所謂守貞教育專家傳教,卻聽不到遠在瑞典的真實多元的成功經驗。台灣是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家,我們不像美國有基督教的背景與包袱,一個國家政策的擬定,不應只遂行少數宗教人士所高歌的夢想,而忽略了台灣女性真實的經驗及需求。
+ read more
2005-11-29
對〈婚前守貞教育 擬入法〉之新聞回應—...
台灣女人連線聲明稿
對〈婚前守貞教育 擬入法〉之新聞回應—
回歸真實經驗的性教育、正視台灣女性真實的經驗及需求
昨日報載立委楊麗環、林岱樺主張推動修正「優生保健法」第七條,要求國高中學校每學年至少提供四小時守貞到結婚的性教育課程,並邀請所謂的「美國專家」來台參與「貞潔教育與生命尊嚴研討會」為這項法案背書。這些專家對於禁慾之後所建築的夢幻美好暢所欲言,並處處強調墮胎後遺症,但他們所不敢說的事實是,這項僅教導禁慾不教避孕的性教育政策早在美國本土飽受批評,而「墮胎會引起自殺潮」這樣的老話,也被最新的研究推翻。
根據英國愛滋雜誌Positive Nation
2004年2月的報導,在布希政府推廣下簽署「禁慾誓言」的年輕人,在一年內有60%已經毀約,其餘仍維持誓言的年輕人當中,一半承認有口交,但這些年輕人不認為口交是毀約行為。除了實際效果不彰之外,布希政府的禁慾課程內容宗教成分過重,甚至教導「自慰、觸摸生殖器就會懷孕」的錯誤訊息,更顯其荒謬之處。
此外,許多人以為女性在人工流產之後容易有罹患憂鬱症甚至引起自殺,但在今年十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這個說法並不正確。這項刊登在線上英國醫藥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是由美國學者Nancy Russo 及Sarah
Schmiege所作,主要調查在1970-1992年間1,247位14-24歲第一次懷孕、且是意外懷孕的女性與之後憂鬱症的關連。當時的1,247位女性中有768位決定生下來、479位決定作人工流產。在之後幾年陸續與這些女性面談後發現,生下小孩的那一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比當時有做人工流產的女性高。
相較於美國「不是禁慾便是濫交」這種對性如此單一的想像,瑞典的性教育則顯得複雜且務實的多。瑞典的性教育由該國性教育協會推動,他們的性教育課程肯定性所帶來的親密與愉悅,認為性或性取向不只是做愛或性行為、也不是生殖問題,性是「愉悅」與「身份認同」。要充分感受性的愉悅經驗必須有高自尊、對自己的身體、愉悅的感覺有足夠的瞭解;而性同時也是在尋找自己身份與認同時重要的探索。與其他先進國家相較,成功的性教育使得瑞典的青少女懷孕率、人工流產率與未婚生子人數都達到最低,但瑞典人並不以此成就自滿,他們還在持續努力促使該國成為更具性別平等的社會。
經由婦女團體的長期努力,使得台灣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是一個對於女性最為友善的社會,當婦女團體還在努力建構一個更為友善的生育與性別環境時,政府卻在性教育與生育政策上打算複製美國的失敗經驗,甚至由於少數立委與宗教團體的運作,讓協助擬定國家政策的優生保健諮詢委員會成員必須被迫聆聽兩個美國所謂守貞教育專家傳教,卻聽不到遠在瑞典的真實多元的成功經驗。台灣是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家,我們不像美國有基督教的背景與包袱,一個國家政策的擬定,不應只遂行少數宗教人士所高歌的夢想,而忽略了台灣女性真實的經驗及需求。
延伸閱讀
從女性觀點看優生保健法
+ read more
2005-11-17
[記者會]誰是2005婦女健康新殺手?(新...
台灣女人健康網週年記者會
2005/11/17
台灣女人健康網(www.twh.org.tw)是台灣第一個具有性別觀點、從女性生命經驗出發、為女人爭取全面性健康資訊及政策權利的健康網站。台灣女人連線自2004年10月成立台灣女人健康網這1年以來,除了藉由網路提供國內外婦女健康相關資訊之外,也到全國各地舉辦座談會,更與其他14個婦女及病友團體成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一同落實「男女大不同」的健康新概念。在回顧及檢視這一年來的行動,我們發現,衛生署公布的2004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女性死因的前五名依序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及腎臟病。然而台灣女人連線在2005年「婦女健康分區座談」的問卷調查中,台灣女性最憂慮的五大健康威脅卻是:青少女安全性行為問題、性侵害、家庭暴力、社會文化壓力及乳癌。顯示女性關注的議題其實與衛生單位所重視的十大死因有所落差。除此之外,今年人數急遽增加的女性HIV問題,更是完全被大家忽略!
台灣女性最憂慮的健康威脅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表示,台灣青少女生育率位居亞洲國家之冠,因此未預期懷孕實為青少女健康的隱憂。但目前政府在推行安全性行為時,重點竟然是在「禁慾ABC」!所謂ABC的重點是指要「禁慾」、「固定單一性伴侶」、最後關卡才是「使用保險套」。蔡宛芬認為,此舉不但反映了政府在青少年性行為的議題上一直不肯正視「情慾真實存在」的事實,還強化傳統對於「貞操」的錯誤觀念。
除此之外,政府部門一直將性侵害及家暴視為女性的人身安全問題,忽略了這些暴力行為帶給婦女在身心健康上的傷害。根據統計,歷年性侵害被害人主要年齡層超過五成以上分佈在12-17歲,家庭暴力更是讓女人連在自己家裡都不安全,而這些都會使女性受害者出現反覆自我傷害以及其他身心不適症狀。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林綠紅則指出,性別角色本身對女人的束縛、來自家庭社會環境的壓力、以及自我成長不被重視並缺乏社會支持等,都是造成女性身心疾患的原因。例如:台灣目前約有3%的人口罹患憂鬱症,其中女性是男性的兩倍(女性約為20~26%,男性約為8~12%),其原因多元且繁重,91年的調查就顯示,台灣女性憂鬱的主因為「職場關係」、「親子關係」及「夫妻關係」。因此社會環境對於女性健康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被忽略的女性健康死角
婦女的健康常常因為疾病出現的症狀與男性不同而被誤診或忽略,例如HIV的問題:截至2005年10月30日止,台灣的HIV/AIDS累積個案已經破萬,本國籍感染者有9,616人,其中女性803名(8.35%),較2004年12月增加了71.2%。根據WHO的統計,2003年全世界感染HIV/AIDS的女性人口為1900萬人,約佔總感染人口的一半,在亞洲,女性感染者約佔25-35%。與國際趨勢相較,台灣HIV感染者只有8.35%為女性,是由於台灣性教育太成功?台灣女人較幸運?還是因為台灣女人的HIV問題完全被忽略的關係?
國內女性愛滋疫情,有被低估的可能:
長期關心婦女健康議題的立法委員黃淑英表示,對於台灣HIV感染者的女性比例偏低的情形,我們一方面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感到憂慮。憂慮的是台灣女性愛滋疫情有可能是被低估的。從男女自願篩檢比例來看(2003年男女自願篩檢比例為5.5:1),台灣女性接受HIV篩檢比率偏低,可能是造成女性實際感染者沒有被發現而統計偏低的原因之一。而篩檢率偏低,可能與男性因服兵役有強制篩檢機制有關;而衛生署在HIV志願篩檢的推廣上,仍以男同性戀者、性工作者等「特殊族群」為主,也會降低女性對HIV的警覺心。
另外,女性在愛滋的症狀上與男性不盡相同,對女性而言,當免疫系統被HIV侵入時,一些會發生在一般婦女身上的婦科疾病,如陰道感染、骨盆發炎等,可能不斷的出現,並變得非常嚴重,而這些症狀可能不會被懷疑與HIV有關。此外,女性愛滋患者也較會發生子宮頸細胞病變及子宮頸癌,因此,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在其1994年愛滋病例新定義中,已把子宮頸癌列為愛滋病指標疾病之一。而1997年國外兩項大型研究指出,罹患性病會增加HIV的感染,因此在1998年美國疾病管制局提出預防及治療性病為HIV防治的一環。因此要誠懇呼籲醫師及民眾,加強婦科疾病與愛滋關聯的警覺性!
台灣女人健康網一向致力於從性別角度重新省思女性健康問題,清除因為性別盲所造成的女性健康死角。為增進與民眾之互動並讓我們的意見有更充分的代表性,除了將繼續在全國各地舉辦座談會聽取民眾意見之外,即日起亦將增設女性健康議題網路票選區,讓台灣女性隨時可上網選出最憂心、最關心的健康議題。其票選結果除了成為台灣女人健康網/台灣女人連線未來重點工作之參考,也冀希成為全國女性為自己健康發聲的管道!
+ read more
2005-09-04
[記者會]「處女迷思千年戳不破?!」(...
「處女迷思千年戳不破?!」
拋開處女魔 作自己身體的主人
日前王姓女子因婦產科內診導致處女膜破裂,因身心受劇烈創傷而向院方索取500萬元的賠償。其實類似的醫療糾紛在2003年年底也曾發生過:北市一婦產科黃姓女醫師,因業務過失破壞了患者的處女膜,被判刑6個月。更早在1999年時,一些沒有性經驗的女性因為資訊不足,作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造成處女膜破裂,更引起媒體一陣騷動,並出現「6分鐘誤一生」的報導。這些事件除了顯示出醫病關係連最根本的溝通及尊重都出現問題之外,更凸顯了當女性健康碰上「處女膜」時的尷尬處境。但是在我們對這些事件的受害者深表同情時,卻忽略了躲在事件背後真正壓迫女性的的元凶——根深蒂固的「處女情結」迷思。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林綠紅表示:基本上,處女膜的存在並沒有任何實質上的作用,對於女性身體的健康沒有任何意義,然而這層薄膜卻能夠在女性的心理造成如此巨大的約束及傷害,主要原因在於社會賦予它「神聖」的意義,讓處女膜凌駕女性本身的主體性,而成為女性最珍貴的東西,並藉此壓抑女性的情慾自主發展。
台北市女權會副秘書長張明怡也表示: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時至21世紀,從外籍配偶仲介公司的「處女品質保證」廣告;人造處女膜手術的出現,以及網路上一片一千元的處女膜,在在表現出這種壓迫女性的父權價值依然根深蒂固。追根究底,許多男人至今仍然視女人為自己所擁有的財產,而處女膜的「原封包裝」證實這個女人不是別人「用」過的「二手貨」。
立委黃淑英則認為「處女膜」對於男性與女性沒有實質的意義,但對於女性的身體卻會造成傷害與不便。許多女性因為怕破壞處女膜而不敢做內診、子宮頸抹片,直接影響到女性的健康。再者,處女膜情結還會造成女性在行動上的諸多不便,以衛生棉條為例,在國外,由於衛生棉條讓女性在經期時,擁有更多的行動自由,廣受女性的歡迎,而台灣女性卻因為「處女」情結而怯於使用衛生棉條。
衛生署病人安全委員會蔡宛芬委員認為:醫病關係簡單來說應該是一種伙伴關係,是互相信任與溝通的關係,病人有知的權利,而醫生有告知的義務。而這個事件從醫病關係的角度上,醫師並沒有盡到妥善告知及溝通;此外,當病人表示不舒服時醫師就應該停止當下的行為,而非只是一味要求病患不要亂動。但社會的「處女情結」觀念,的確也可能使男醫師面臨一個困境:到底要怎麼解釋才能讓婦女充分瞭解卻不會造成女性醫用者有性騷擾或歧視的感覺?由護理人員告知或內診書面說明書的方式來處理應該可避免此種難處。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謝卿宏醫師認為,這次事件其實也是醫療品質的問題。醫師也是人,如果在門診量大、看診時間太短的情況下,有些醫師態度不佳甚至出錯多少是難免的,但醫師自己本身還是要先學會道歉。針對此次事件,醫生應該顧及病人的感受,當病患感受不舒服時要尊重病患的感受,畢竟病人是有感覺的人,而非機器。此外,謝卿宏醫師也提到了醫師法第11條: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身為一位婦產科醫師,謝卿宏表示如果不做內診檢查就做治療行為並不完整、且如同是亂槍打鳥,如果病患拒絕內診,以對醫療品質的要求,他會拒絕繼續該醫療行為、並建議病患退診。
此次事件再一次凸顯女性仍受傳統貞操觀念的箝制,因而造成其心理極大的傷害。事件中王女士長期生長在這種道德觀的社會結構之下,會因為自己的處女膜無故破損而心理受創,我們非常能夠理解,也深表同情。然而我們認為,事件背後真正的元凶其實是父權體制下千年戳不破的「處女情結」迷思。我們呼籲女性作自己身體的主人,更應以集體力量打破將女體商品化與壓抑女性情慾的枷鎖--「處女情結」。為了要戳破千年妖怪處女魔,我們發起台灣女性使用衛生棉條運動!鼓勵女性多使用衛生棉條,用具體行動拋開處女膜迷思
、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取回女性的身體自主權!
+ read more
2005-08-08
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加強藥物警語
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
近期因一連串藥物安全爭議事件,遭受國會議員強烈抨擊,認為該局未盡到保護民眾用藥安全之責任,F.D.A因此提出改進辦法:包括加強藥物標示警語與拉長藥物從申請至批准上市之時間。
然而這些辦法,卻讓許多醫師與製藥廠商感到不舒服。醫師們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在批評醫師未盡獲取新知以避免用藥危險之責任;製藥廠商則認為過多的警示會嚇跑病人與降低銷售。
過去,F.D.A擔心發佈過多的藥物警告,會使民眾產生不必要之擔憂與導致病人停止接受治療,除非研究證實風險確實存在,否則不輕易公佈。然而去年發生的兩項藥物安全事件,讓管制局不得不謹慎看待,一個是關於抗憂鬱劑之自殺風險,另一個是止痛藥Vioxx導致心臟病之風險。所以F.D.A決定即使該項藥物之風險研究尚未證實,依舊公告或標示警語。
除此之外,F.D.A也希望加快訊息傳送,讓醫師盡快知道藥物的風險,並希望醫師與病人討論相關問題。然而部份醫師們卻認為F.D.A只是將責任推給他們,讓他們去向病人傳達這些難以解釋的資訊。也有醫師擔心不斷公告不明確地訊息會影響F.D.A之可信度,甚至也有專家擔心過多的警語,反而使警語失去意義。
「台灣女人連線」顧問黃淑英在回應這則新聞時表示,站在確保民眾用藥安全的立場上,F.D.A應該加強的是藥物安全審核制度,而不是將全部訊息(包含不明確、未經證實的訊息)都以警語標示於藥盒上,將責任推給醫師與病人。此外,台灣一向信任美國F.D.A審核藥物之信用,但如果F.D.A繼續維持這樣只有加強警語標示的作法,我們擔心在台灣的醫病關係與民眾用藥文化下,並不能保障民眾的用藥安全。最根本的作法,還是要建立起國內周延的藥品安全審核制度!
+ read more
2005-07-15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
督保盟是什麼?
台灣目前健保政策之討論與決策上,多為政府與醫界人士在喊聲,很少聽到民眾自己的聲音,使得民眾的權益容易遭到忽略、漠視,所以民間監督健保聯盟於2004年11月成立,希望從民眾的角度出發,表達民眾的聲音與需求,與民眾一起監督政府提出的政策,提供更多元的視野,彌補現今政策之不足。
組成份子有哪些?
包括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勞工陣線、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殘障聯盟、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智障者家長總會、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兒童福利聯盟等十三個團體。
我們的願景是
希望政府決策與醫院財務能夠透明化,先節流,後開源。
建立共同協商機制,由民眾、政府、醫界人士共同參與。
提供民眾安全的就醫與照護環境,真正落實轉診制度。
目前運作方式
自2013年1月9日,督保盟成立「民間健保會」,由社福團體及多位公衛、藥物及法律等專家顧問共同組成,定期監督「健保會」決策之執行狀況。並於2014年1月17日舉辦「新制健保下之保費與自費」研討會,提出年度健保會的觀察報告。(詳細內容)
我們所做的努力,可以參考左側[全民健康保險]相關文章及新聞稿。
+ read more
2005-07-15
[記者會] 回應『給民眾有效的轉診』
督保聯盟對『給民眾有效的轉診』的回應—會後新聞稿
健保局宣布部分負擔調漲於今日實施,今日於立法院由立法委員王榮璋、黃淑英、盧天麟辦公室及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等邀請包含基層醫療協會、地區醫院協會、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等團體及衛生署、健保局進行落實有效轉診的公聽會,與會團體雖然都支持轉診制度,卻對議部分負擔調漲來達成轉診皆不以為然,民間監督健保聯盟針對今日於立法院舉辦的『給民眾有效的轉診』公聽會作出幾點回應:
1.
要求未收屬須與不同層級之醫療院所及民間共同組成工作小組,在年底前擬定有效轉診政策與措施
2.
針對目前已提出的各項轉診措施應每三個月定期檢討,並將檢討狀況向立法院及社會公布
3.
健保局應立即利用各種管道及簡易之文宣,對民眾加強宣導如何找尋、使用社區及家庭醫療資源
另外督保盟亦對民眾作出以下提醒:
1.
若民眾需要轉診,一定要取得『書面』轉診單,並確認確實得到轉診服務;
2.
因醫療院所未能雙向轉診(即診所未能將您轉至醫院或醫院未能將您轉回診所),而至是民眾增加部分負擔,請記得被其收據及相關診斷文件等,向健保局等相關單位反應
3.
盡量取得處方簽,至社區藥局取藥,讓社區藥師一同為您負起健康照護的責任
4.
當您的疾病是無法至基層就醫時且必須經常或固定前往地區醫院以上層級就醫的民眾(如精神疾病患者、特殊疾病,如部份血液疾病、骨科疾病)協請就診醫院開立相關診斷證明並收好收據,向健保局反應,以確保權益
5.
當民眾被要求自費時,除取得收據外,並應於收據上敘明收費之項目。
最後督保盟強烈呼籲健保局應建立一個民眾申訴管道,提供民眾反映轉診之相關事項,民眾亦可以向督保盟團體反應,並且政府應審慎思考下列問題:
當民眾因下列原因無法至基層就醫時,如未能獲得雙向轉診、因轉診的等待時間過久而延誤醫療、所需之治療藥品無法從基層取得、基層無此科別、或需要整合性醫療的民眾,特別是老人時,加重民眾部分負擔是不合理的,健保局如何因應?
其他的配套或是宣導措施是否真正足夠等等?若無相關配套,除懲罰病人之外,更將對民眾健康的照護出現漏洞,宜審慎以確保民眾權益。
+ read more
2005-03-24
[記者會] 2005 V-Day在台北 雙語說陰道
V-DAY在台北 雙語說陰道
[
記者會 新聞稿 ]
支持終止對婦女施暴的全球V-Day
運動中,必定舉辦的名劇《陰道獨白》 (The Vagina
Monologues),今年台灣終於獲得授權,將在25、26日以中、英文劇及舉辦「非獨白派對」的方式,和觀眾們見面了。「2005台北V-Day團隊」感謝各界熱烈支持及關注,兩場捐贈席座位在一周內便一搶而空,礙於「V-Day」總部規定,「陰道獨白」公益版限定只能演出兩場,向隅的觀眾可洽電話:(02)2367-9595*547。
參與《陰道獨白》的導演及演員,皆因對女性防暴議題有著高度認同而願意無償地付出。英文場演員來自美、加、英、大馬等地,中文場成員則以活躍於台灣小劇場界的女演員為主。由於中、英文兩位導演有著共通的創作理念:這不只是一齣戲劇,這更是女性的經驗分享,因此演出中沒有演員與觀眾距離,如此的情緒及氛圍就像是與朋友聊天一般,不但與演員對談也與觀眾對談。在演出服裝的安排上,刻意統一為全身素黑並點綴紅色裝飾,以紅色代表陰道,延伸出包括舞台及燈光的設計,也以紅色系為主,就是要讓觀眾感受到自己身處陰道的包圍中。
《陰道獨白》原著有十段獨白,包括月經、性高潮、女同性戀、生產、婦科經驗、性暴力等,每年並且不斷加入新的議題,如跨性人、阿富汗婦女面紗(布卡),及迷你裙時尚等。中文版導演藍貝芝表示,此次導演《陰道獨白》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原本以美國背景的文本融入台灣社會情境,並且與全球共通的女性經驗連結,參與演出的所有成員都像是在短時間內接受了女性主義的震撼教育,對於自我身體的認知有了不同的想像。英文版導演Dana
Wylie則指出此次能夠聚集在台的外籍女性共同演出,除了藉由該劇提升女性身體的正面形象外,能為台灣婦女運動盡一份心力,更是別具意義。
《陰道獨白》正式演出前,主辦單位將依V-Day慣例表揚「陰道戰士」,表揚對終止婦女受暴問題努力不懈的勇者,此次陰道戰士共有四位,包含第一線的社工員、婦運工作者,本國籍與外國籍的女性。
《陰道獨白》將在西門町『紅樓劇場』舉辦,採不劃位自由入席。下午六點半開放觀眾進場參加「非獨白派對」,由贊助廠商提供免費餐飲,參與配派對者可在此分享對陰道、對《陰道獨白》、V-Day運動的想法。
+ read more
2005-03-23
[記者會] 2005 V-Day在台北 談文化 說...
V-DAY在台北 談文化 說陰道
[
記者會 新聞稿 ]
「陰道」,女性身體的一部分,卻在女性日常使用的語言中長久缺席。父權社會不允許女性輕易地將陰道說出口,使得陰道成為女人言說的禁忌。然而,伊芙‧恩絲勒不這樣想,她在與朋友論停經期時提到陰道,於是她開始想知道其他女人對陰道又會有什麼看法。她採取行動訪問了形形色色的婦女,從她們口中聽到許多從陰道這個主題延伸出的相關故事,然後用第一人稱獨白的方式,將這些不同的真實故事在劇中以充滿神祕、幽默、痛苦、震憾、聰明、傷害以及刺激等經驗,由不同的女性娓娓道來,這就是震撼全球的《陰道獨白》。
《陰道獨白》的成功,在於伊芙‧恩絲勒勇於直接切入千百年來隱諱於世的議題,即女性的身體與性生活。伊芙‧安絲勒在《陰道獨白》獲得空前迴響後,決定設立非營利機構「V-DAY」,以反對任何施加在女性身上的暴力為V-DAY運動宗旨,自2001年以來授權全球婦女團體於在地城市搬演《陰道獨白》。由台灣女人連線、台北市女權會、勵馨基金會以及一群跨文化劇場工作者所組成的「2005台北V-DAY團隊」表示,經過一番努力,台灣今年首度成為V-DAY全球運動中的一員,希望今年以台北作為一個起點,繼而由點成線、成面,串出女聲喧嘩的台灣V-DAY,一起將終止暴力化做實際行動。
再者,「2005台北V-DAY團隊」表示,小劇場的演出常可以作為社會運動的形式之一,批判社會現狀與表達基層的真實聲音。當《陰道獨白》在全球各城市演出時,也展現出這樣的力量。不同膚色、族群的女人,以相異的語言,演出女性的身體/生命經驗,挑戰著每個社會的主流思考,而這樣的發聲在某些地方勢必遭遇禁演的命運,例如:2004年中國上海、2005年在烏干達,「妨害風化」成為禁止女性發聲最主要的理由,可見女人真實的聲音具有撼動現存體制的力量。今年,台灣終於加入V-DAY的行列,這象徵著,台灣將讓此國際性的運動更多元之外,台灣本土之文化也因為V-DAY而更豐富。
贊助指導單位文建會表示,文建會樂於見到此活動在台灣演出,特別是V-DAY的活動與近年來倡導的文化公民權的概念至為契合。所謂的「文化公民權」談的是,從欣賞多元、尊重異己的角度,保障公民充分享有的權利,更進一步訴求公民在參與、支持和維護文化藝術發展活動的責任。更重要的是,鼓勵主流文化中隱而未見的文化少數主體也能自主自在的發聲。而伊芙‧安絲勒的名劇《陰道獨白》,並將性別、自我認同等議題帶出,由表演而行動,由個別而集體,進而不僅是從邊緣發聲,而是匯聚成改變社會的力量。而或許明年,台灣會有更多城市群起演出《陰道獨白》,這種公民主動參與,透過文化場域藉由藝術實踐,發展對公共議題的論辯及共識,也催生台灣早日蛻變為成熟的公民文化社會。
「陰道獨白」將於3月25-26日於紅樓演出,中英文版各一場,所得除回捐美國V-DAY組織之外,盈餘將由主辦之三個團體(台灣女人連線、台北市女權會、勵馨基金會)作為推動女性人身安全以及提升女性正面身體形象專案使用。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