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腦中應有性別!

日前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 150週年紀念特別版邀請五位專家共同撰文,指出將生理性別(sex)及社會性別(gender)因素納入,會有助科學家改善他們的實驗研究、降低偏見並促進新發現與創新的機會。

 

共同作者之一英國艾希特大學Ellis博士表示,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在研究中已愈來愈重要,但研究者對其誤解與忽視的情形仍常見。生理性別包含雌性/生理女性、雄性/生理男性或雌雄同體/陰陽人;社會性別則指心理與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個人的社會性別認同。

 

此專文以海洋科學、生物醫學、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為主題,闡述納入生理及社會性別已促成更進一步的深刻認識,例子包括海洋貝類回應氣候變遷的性別差異、性別化社交機器人等,並認為這些觀念可以廣泛應用到所有的科學學科。

 

  1. 撞擊測試假人

過去製作撞擊測試假人是以男性體格作為範本。一項研究發現,因為這樣,造成在發生類似的撞擊事件時,美國女性駕駛受傷的機率比男性駕駛高出47%。這樣的洞見無疑可以幫助工程師設計更複雜的測試平台,從而防止重大傷害或挽救生命。

 

  1. 免疫細胞、染色體組與性荷爾蒙

人體免疫細胞會出現不同的作用,這取決於它們是否具有XX或XY染色體組或處於體內不同濃度的性荷爾蒙。這對於抗體治療和新的癌症免疫療法可能具有令人興奮的意義。未來某一天,有相同疾病的男女可能將會接受完全不同的治療。而患者應詢問醫療人員,他們被建議的治療方法是否對與他們相同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人是一樣有效的。

 

  1. 動物疼痛反應與研究者性別

一項老鼠研究驚訝地發現,動物呈現疼痛的程度會隨著是否有男性研究者在實驗室裡而有變化。結論是動物會對男人身上的味道出現反應,而且雌性老鼠比雄性老鼠更加敏感。

 

  1. 氣候變化與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也有許多例子凸顯出生理性別的重要性。以海龜為例,孵化時的溫度會決定幼龜的性別,因此,氣候變化將會對海龜造成巨大威脅,導致可能出現部分的烏龜整體雌性化的現象。此外,海洋生物學也提醒我們要挑戰生理性別是二元僵化的預設,如,小丑魚就是先雄後雌的雌雄同體生物(protandrous hermaphrodites)。

 

  1. 性別化社交機器人

人們會使用經驗法則(mental shortcuts)來評估非人類實體,並將社交機器人擬人化,賦予機器人性別身分。而經驗和實驗研究已證實,這會影響我們對新興科技的認知。再者,性別化機器人具有高度社會及倫理意涵,社交機器人的研發人員、以及想要在人們生活的各領域運用機器人的相關人士都該把這個點加入考量。現有文獻是理解設計及使用新科技中生理及社會性別角色的開始,未來應進一步探究性別化科技在實際生活中的影響。

 

這篇專文的目的是要提高透明度、促進融入及重新設定研究預設值,並呼籲研究者、研究贊助單位、期刊及大學相互合作,努力落實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的分析方法。最後結論提到,「眼睛已經開啟,經由將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分析納入研究人員的工作,他們會增進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卓越性和社會責任感。」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1.06)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