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胖不胖非BMI說了算!
2025.01.21
胖不胖非BMI說了算!
臨床肥胖國際委員會指出,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判斷超重或肥胖並不可靠,並可能導致誤診_,_應重新定義肥胖。   委員會成員Robert Eckel博士表示,「身體脂肪過多的人,他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不一定會顯示出他們是肥胖或過重,這意味著他們的健康問題可能會被忽視,相反地,有些人的身體BMI和體脂肪較高,但器官和身體功能保持正常,沒有持續患病的跡像或症狀。」   委員會建議透過以下方法之一來診斷肥胖,而非僅使用BMI: * 除了BMI,同時使用另一種身體尺寸測量值(腰圍、腰臀比或腰高比)。 * 使用兩種不包含BMI的身體尺寸測量值。 * 使用複雜的掃描儀直接測量身體脂肪。 * 假設BMI高於40的人在臨床上屬於肥胖症。   Eckel博士說,「僅依靠BMI來診斷肥胖症是有問題的,因為有些人傾向於在腰部或器官內部和周圍儲存多餘的脂肪,例如肝臟、心臟或肌肉,與其他人相比,這與更高的健康風險相關。」   該委員會還建議醫生將診斷區分為臨床肥胖或臨床前肥胖,這兩者的差異取決於體重過重對健康的影響。   臨床肥胖與臨床前肥胖有甚麼不同? 臨床肥胖—當肥胖成為一種疾病時,就會出現影響身體器官的跡象,如透過心臟病、呼吸困難、2型糖尿病或關節痛等方式影響人的日常活動。這些肥胖已成為疾病的情況可以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臨床前肥胖—當肥胖對健康構成威脅但尚未引起任何疾病時,應向人們提供減肥建議、諮詢和監測,以減少健康問題的機會。   此外,醫生也應密切注意患者的家族史,看看他們是否有特定疾病的風險。   該委員會表示,其對肥胖的重新定義應該有助於患者從醫生那裡獲得更適當的建議和護理,也有助於消除導致恥辱的誤解,包括對體型較大的人其健康狀況做出錯誤假設。更了解肥胖的生物學和健康影響也意味著體型較大的人不會因為自己的狀況而受到指責或被歧視。     該研究由臨床肥胖委員會發表在《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上。該委員會由56名國際專家組成,涵蓋內分泌學、內科、外科、生物學、營養學和公共衛生等廣泛的醫學專業。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5.01.15)、BBC(2025.01.15)、The Conversation(2025.01.14)、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2025.01.14)      
+ read more
化妝品禁止添加的色素,竟然可以添加在兒童吃的糖果?
2025.01.20
化妝品禁止添加的色素,竟然可以添加在兒童吃的糖果?
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於1/15宣布,禁止使用紅色3號「赤蘚紅」(台灣稱「食用紅色7號」),這種染料能讓食品和飲料呈現鮮紅的櫻桃色,但已被證實會導致動物癌症。   美國的紅色3號在台灣名為「赤蘚紅」,是「食用紅色7號」,可於各類食品中使用,但不得使用於生鮮肉類、生鮮魚貝類、生鮮豆類、生鮮蔬菜、生鮮水果、味噌、醬油、海帶、海苔、茶等。   根據食品安全倡議組織「公共利益科學中心」(CSPI)的說法,大量證據顯示紅色3號用於飲料、膳食補充劑、麥片和糖果及雞尾酒中的櫻桃和草莓味奶昔,可能引發癌症,並影響兒童的行為。該組織於2022年向FDA請願,要求終止使用紅色3號色素。CSPI援引農業部的數據表示,超過9,200種食品含有紅色3號,其中包括數百款由大型食品公司製造的產品。   FDA的這個決定被視為消費者倡導組織和部分美國議員的勝利,他們長期以來督促FDA撤銷紅色3號的使用許可。   紅色3號的矛盾 早在1990年FDA就根據《德拉尼條款》(Delaney Clause)禁止紅色3號在化妝品中的使用。《德拉尼條款》要求FDA禁止會導致人類或動物癌症的食品添加劑。紅色3號添加劑加在口紅中是非法的,但透過糖果餵給兒童卻是合法的。   CSPI總裁Dr. Peter Lurie表示,FDA終於結束了紅色3號於法規中的矛盾。   食品製造公司需在2027年1月15日之前完成產品配方的調整。製造膳食補充劑等口服藥物的公司則可獲得額外一年的寬限期。   FDA人類食品副局長Jim Jones在聲明中表示,如果發現一種食品添加劑或色素會導致人類或動物的癌症,FDA不得批准使用。證據顯示,暴露於高劑量紅色3號的實驗室雄鼠罹患癌症的風險增加。   在台灣 加州是第一個州2023年成為第一個禁止紅色3號和其他幾種與潛在健康問題有關的食品添加劑的州。歐盟、澳洲和紐西蘭基本上也都禁止使用紅色3號。目前未聞我國衛生福利部對此發表意見,台灣女人連線將行文食藥署要求禁止台灣的食用紅色7號於食品與化妝品。       編譯來源:NBC NEWS (2025.01.15)      
+ read more
我們不要稱之為癌症
2025.01.14
我們不要稱之為癌症
風險最低的攝護腺癌不會危及生命。我們該叫它別的名字嗎?   大約六分之一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會被診斷出患有攝護腺癌。攝護腺癌根據其擴散程度以及顯微鏡下的侵襲性進行分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頻繁發生,大多數新診斷的男性患有第一級(GG1)攝護腺癌。這種癌症不會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不需要立即治療,可能會持續數年而不會造成重大傷害。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稱之為癌症?許多專家說「不」。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舊金山分校泌尿外科系主任Dr. Matthew Cooperberg表示,如果醫生不再提及低程度的變化是癌症,男性就不會遭受那麼多焦慮,也不會那麼傾向尋求不必要的治療。   治療差異 GG1癌症通常透過PSA篩檢發現。篩檢的目標是在仍可治癒的情況下發現更具侵襲性的攝護腺癌,但這些努力經常偶然發現GG1癌症。專家多認為,GG1疾病應透過主動監測進行管理。按照這種標準做法,醫生透過定期PSA檢查、切片和影像學監測疾病,只有在疾病出現進展跡象時才進行治療。   但即使醫療團體主張促進積極監測,美國仍有40%的低風險攝護腺癌男性接受了立即治療。Dr. Cooperberg表示,部分原因是「癌症」這個詞有如此強烈的情緒影響。它作為一種能夠傳播和致命的東西而引起人們的共鳴。   他說。「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傳達GG1癌症不是一個緊迫問題的信息,『C』字診斷都會帶來很多焦慮。」   其後果是普遍存在過度治療,每年有數以萬計的男性不必要地遭受手術或放射治療帶來的副作用。Dr. Cooperberg說,癌症診斷還會帶來其他有害後果:研究表明,這會對人際關係和就業以及「某人獲得人壽保險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它會影響健康保險費率。   關於更名的爭論 專家提出,GG1癌症可以稱為腺泡腫瘤,這是組織中異常但非致命的生長。懷疑論者擔心,如果患者不被告知自己罹患癌症,他們可能不會堅持主動監測。但男性是否應該因害怕而遵守適當的監控?Cooperberg博士認為,純GG1患者不應該承受對他們造成傷害的可能性為零的癌症診斷。       編譯來源: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2025.01.09)      
+ read more
FDA警告:RSV疫苗帶有神經系統疾病風險
2025.01.10
FDA警告:RSV疫苗帶有神經系統疾病風險
大家或許都注意到,每天電視廣告不斷出現藥廠RSV(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的廣告,大肆呼籲國人接種疫苗。在接受這些正面的資訊的同時,國人也應該要瞭解有關此疫苗風險最新的發展。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7日表示,葛蘭素史克(GSK.L),和輝瑞(PFE.N)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可能會增加罕見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該藥物應該將此標記為處方警語。   監管機構進行了上市後試驗, 結果顯示,接種疫苗後42天患格林─巴利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的風險增加。   然而,FDA表示,現有證據不足以建立「因果關係」。   GBS是一種罕見的疾病,身體的免疫系統會損害神經細胞,導致肌肉無力,有時甚至癱瘓。RSV通常會引起類似感冒的症狀,是幼兒和老年人肺炎的主要原因。   其實GBS的發生在Arexvy的臨床試驗中已經出現:一名參與者在接種疫苗後患上了GBS,而在Abrysvo的試驗中,一名參與者患上了這種疾病,另一名參與者則患上了這種疾病的變種。   去年,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顧問推遲了認可Arexvy在50-59歲年齡層的使用。他們也指出了GBS的風險。       編譯來源:Reuters(2025.01.08)      
+ read more
痛痛女孩勝訴未解困境  婦團籲疫苗救濟應從寬認定
2025.01.08
痛痛女孩勝訴未解困境 婦團籲疫苗救濟應從寬認定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於今日(8日)陪同接種HPV疫苗後發生不良事件的女孩家長召開記者會,表達「痛痛女孩」不為人知的痛,並呼籲衛福部落實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救濟從寬」之立法精神。   8位接種HPV疫苗後確診風濕免疫疾病的痛痛女孩,因為無法接受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判定不良事件與疫苗「無關」的結果,對衛福部提起訴訟。歷經多年纏訟,2024年最高行政法院判定三案勝訴,更直指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辦法的重大問題。但案件仍須回衛福部重新審議,審議委員中高達八成的成員與當年判定結果無關者相同,這讓當事人、家長、律師與長期協助的台灣女人連線都深感憂慮。   痛痛女孩母:勝訴帶來了希望 願可延續下去 痛痛女孩Penny的媽媽說,從確診到勝訴已經過了五年,這個過程的煎熬無人能體會。這個疾病是無法痊癒的,需要終身服止痛藥,伴隨一輩子,未來是否還會有其他問題,都不知道。這個勝訴帶來了希望,希望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痛痛女孩Mina的爸爸表示,5、6年前Mina國二時接種HPV疫苗,打完第二劑後經常因為身體疼痛請假無法上學,後來加入痛痛女孩群組,才發現全台有幾十名跟Mina一樣的情形,雖然就醫檢驗沒有確診風濕相關疾病,卻還是要隨身準備止痛藥。只要天氣寒冷或潮濕,都會不舒服需要吃藥,實在讓人痛心。希望往後接種相關疫苗時,要充分揭露副作用。   最高行政法院救濟辦法侵害人民生命權與健康權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根據最高行政法院的見解,在預防接種與受害情形的關聯性中,「無關」與「相關」的認定標準存在顯著不對等。這種設計,形成對受害者極為不利的「制度性偏見」,一方面使救濟的門檻過高,另一方面排除救濟的條件卻過於輕易。法院批評,這種雙重標準將疫苗的不確定風險完全轉嫁給接種者,剝奪了受害者應有的救濟權利。這樣的制度設計與判定標準,不僅違背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分擔公共風險」的立法初衷,更直接違反憲法平等保障人民生命權與健康權的基本意旨。   痛痛女孩委任律師方文献律師說,看著這些當事人及父母如此磨難心中十分不捨。歷經多年訴訟,雖然獲得勝訴,但又要回到審議小組重新審議,結果會有所不同嗎?恐怕會是令人失望的。雖然勝訴了,但卻好像是敗訴了,雖勝猶敗,僅在循環重覆痛苦的訴訟經歷而已,實在無法真心為疫苗受害者高興。希望衛福部適度修正放寬認定,以符合補償救濟從寬的立法授權意旨。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吳全峰副研究員說,幾個案件的判決都指出,在科學上不能完全排除民眾接種疫苗的風險,這個風險應由社會來接受,審議小組過度依賴群體層面的「流行病學實證」,形成「以全概偏」的邏輯謬誤。此外,從醫療倫理的面向來看,若涉及利益與風險的重分配,一定要從受到最不利影響的社會成員來思考,而疫苗害當事人健康、經濟、知識皆屬弱勢,應該要從其權利影響層面來考慮。   審議辦法設計袒護藥廠? 林淑芬立法委員指出,衛福部在與痛痛女孩訴訟的過程中,球員兼裁判地修改審議辦法,越修越嚴格。據統計,民國112年藥害救濟申請案158件、給付104件,給付率66%,藥害救濟委員「從寬認定」藥害跟藥品間的關聯性。反觀,109年到112年間,HPV疫苗救濟申請35件、給付4件,給付率只有11%,而且每案平均給付新台幣3萬元。   林淑芬質疑,統計COVID-19、HPV以外的疫苗救濟案件,申請450件、給付281件,給付率達62%,HPV疫苗審議壓得特別低,且每劑HPV疫苗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只徵收1.5元,與市價不成比例,質疑審議辦法的設計偏向袒護藥廠。   疾管署羅一鈞副署長回應,疫苗副作用充分揭露部分,疾管署有努力在做,說明書也愈寫愈長。針對最高行政法院判決見解認為,預防接種與個案受害情形的關聯性判斷,不應只依據人口群體為基礎的醫學實證,也要綜合審酌個案受害狀況及相關因素。審議小組都有調閱個案病例、檢查報告、檢驗結果等資料才做鑑定、審議。疾管署後續會依照法案判決,召集審議小組重送鑑定,再送到審議小組,慎重參酌法院的見解重新審議。   黃淑英常務理事擔心審議小組及疾管署是否能公正、中立地重審案件,呼籲衛福部尊重法院見解,落實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救濟從寬」之立法精神,並修訂審議辦法,對預防接種與受害情形關聯性之分類範疇進行檢討。     【新聞稿:疫苗害救濟名存實亡 痛痛女孩的痛何時終結?】   ★記者會直播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X9oXNgUKe/      
+ read more
戒菸可延壽
2025.01.06
戒菸可延壽
根據一個令人吃驚的新分析,選擇戒菸的人可見到預期生命的顯著增加,只要一個星期就可看到好處。   研究人員檢視數據後宣稱,戒菸一星期,比繼續抽菸,可以多活一天。   政府支持的研究發現,平均每根香菸「奪走」大約20分鐘的壽命,20包菸約7小時。這比以前估計的一根香菸短壽11分鐘,對抽菸者塗上更淒慘的畫面。   表示新年當天戒菸的人,到一月八號時,可延壽24小時。到二月二十日,可以拿回一個星期的壽命,到年底,可避免失去50天的壽命!   新的數字基於最新追踨人口健康研究的結果。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說,吸菸的傷害是累積的,越快停止,可以活得越久。   戒菸不只可延長壽命,還可以減少疾病 研究指出,抽菸者除整體壽命喪失以外,通常也喪失許多年的健康。抽菸主要侵蝕了比較健康的中年,而非縮短生命終結的時段,通常的標誌是慢性病或失能。所以60歲抽菸者典型的健康狀態是不抽菸的70歲。」   抽菸相關死亡的三分之二是由於肺癌,失能的肺部疾病,如肺氣腫、慢性氣管炎和心血管疾病。治療這些問題,每年估計花費英國衞生署25億英鎊。   新年新計劃:戒煙 倫敦大學學院「酒精和菸草研究組」的主導Sarah Jackson博士指出:「很重要的,人們要了解抽菸是多麼有傷害性,戒菸可以改善他們的健康和預期壽命。在任何年齡戒菸,都可以大幅改善健康,且益處很快就開始了。」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會,菸草特別顧問,Sanja Agrawal教授評論:「吸每根香菸浪費了生命中寶貴的分分秒秒,累積的影響傷害很大,不只是個人,也是我們的保健系統。這項研究是一個有力的提醒,預防死亡和疾病,處理吸菸是一個急迫優先的議題。」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4.12.3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