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08
炸薯條被列為糖尿病風險食品?!
馬鈴薯雖然是許多家庭常見的主食,但最新研究顯示,馬鈴薯的烹調方式對第二型糖尿病(T2D)風險有顯著影響。
由哈佛T.H.
Chan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所主導的大規模分析指出,炸薯條的攝取與糖尿病風險升高有強烈關聯,而水煮、烘烤或壓成泥的馬鈴薯則未出現顯著風險。研究也發現,用全穀物取代任何形式的馬鈴薯都可能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馬鈴薯吃多,糖尿病風險升高?
研究指出,馬鈴薯攝取增加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之間呈線性關係。即使控制了反式脂肪、甜食攝取、BMI、多基因風險分數等因素後,薯條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仍顯著相關。
研究發現每週增加攝取三份炸薯條者,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20%;每週吃五份以上炸薯條者,與幾乎不吃者相比,糖尿病風險增加27%。而每週增加三份任何形式的馬鈴薯,風險增加5%;每週吃七份以上者,風險上升12%;每週吃七次以上烘烤、水煮、馬鈴薯泥(非油炸)者,風險小幅下降1%,但具有統計顯著性。
有別於炸薯條,其他常見馬鈴薯烹調方式(如烘烤、水煮、或泥狀)則沒有與T2D風險有顯著相關。這可能是因為炸薯條通常含有更多飽和脂肪與鈉,且常與加工肉品一同食用,進一步增加健康風險。
這些結果顯示,馬鈴薯本身雖非「有害」食物,但攝取方式及其所取代的食材將顯著影響健康。
替換馬鈴薯有助降糖尿病風險
然而,雖然這些烹調方式本身未提高風險,研究仍指出若用更健康的食材取代,T2D風險有可能降低。例如:全穀類(如全麥麵包、全麥義大利麵或法羅小麥)、非澱粉蔬菜(如菠菜、花椰菜)。但以白米與糙米的替代效果不如預期:以白米完全取代水煮、烘烤或馬鈴薯泥,反而增加T2D風險(風險比1.19),
以糙米取代上述馬鈴薯,並未帶來顯著風險降低。
這項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關於馬鈴薯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最全面的研究結果。
研究怎麼做?
研究人員分析了205,107名參與「護士健康研究」、「護士健康研究II」與「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的男性和女性的飲食及糖尿病結果。30多年來,參與者定期填寫飲食問卷,詳細記錄他們食用特定食物的頻率,包括炸薯條;烤馬鈴薯、煮馬鈴薯或馬鈴薯泥;以及全穀物。
他們還報告了包括第二型糖尿病在內的新健康診斷,以及研究人員控制的其他各種健康、生活方式和人口統計因素。
在研究期間內,有22,299位參與者表示他們罹患了第二型糖尿病。
該研究刊登於《英國醫學期刊》
編譯來源:MedpageToday(2025.08.06)、EurekAlert!(2025.08.06)、The
BMJ(2025.08.06)、The BMJ(2025.08.06)
+ read more

2025.08.06
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睡眠嗎?
我們常在網路社群媒體上看到有人聲稱,女性需要比男性多一至兩小時的睡眠。真是如此嗎?
從客觀數據來看,嚴謹的研究顯示女性平均比男性多了20分鐘的睡眠時數。
研究怎麼說?
一項全球性的研究對將近7萬位穿戴式睡眠追蹤器的受試者進行分析,發現男性與女性在各年齡層間的睡眠時數上有些微的差異。例如,40至44歲間,男性與女性的睡眠時數差距是23到29分鐘。
另一項使用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的大型研究發現,女性的平均睡眠時間比男性多19分鐘。此外。女性進入深度睡眠的比例也比較長:女性有23%的時間處於深度睡眠狀態,而男性僅約14%。
這些研究發現有一個關鍵的前提:每個人的睡眠需求是有差異的。女性所需的睡眠時間稍微高於男性,就像女性的平均身高稍微矮了一點。但是,並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睡眠時數」,就像沒有「標準身高」一樣。
儘管女性往往睡得久一點與深一點,女性卻持續被觀察到擁有較差的睡眠品質,且被診斷出失眠的機率比男性高出約40%。
然而,睡眠不是獨立而不受外界影響的。女性的睡眠受到生理、心理、社會等多重因素交織影響,而這些複雜因素很難透過單一實驗完整捕捉。
生理因素:睡不好,跟生理機制有關?
男女之間的睡眠差異通常在青春期後開始出現,並在女性懷孕期、產後以及更年期前期更明顯。這主要和女性荷爾蒙變化有關,例如,很多女性在月經來前(也就是荷爾蒙開始下降的時候),會覺得睡眠變差、比較淺;更年期前期雌激素下降,導致睡眠中斷的情況增加,尤其是很多人會在半夜醒來後就難以再次入睡;而甲狀腺問題或缺鐵,這些在女性身上更常見的健康狀況,也會導致長期疲憊、晚上睡不好。
心理因素:情緒壓力也會讓女性睡不好
女性罹患憂鬱、焦慮和創傷相關疾病的風險遠高於男性,這些心理問題往往伴隨著睡眠困擾與疲勞。像是憂慮與反覆思索(rumination)等認知模式,也更常見於女性,這些思維習慣會影響睡眠品質。
此外,女性使用抗憂鬱藥的比例也高於男性,而這些藥物也可能影響睡眠。
社會因素:社會期待如何影響睡眠?
長時間的照顧責任與家務勞動依然不成比例地落在女性身上。儘管許多女性努力擠出時間來睡覺,但白天休息的機會往往很少,這讓夜間的睡眠承擔了全部恢復體力與精力的重擔。
進入更年期前期的女性,往往還同時要面對全職工作、青少年子女、年邁父母,凌晨三點還可能被熱潮紅吵醒。這些女性即便從客觀指標來看,可能已經有足夠或甚至高品質的睡眠,但這並不代表她們醒來時就能感覺精力充沛。
女性不一定需要「睡更多」,但需要「更多休息」
雖然實驗室裡的數據顯示,女性的睡眠時間更長、睡得也更深,但在日常生活中,她們面對的阻礙卻更多,更難真正有充足的休息。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女性真的比男性需要更多睡眠嗎?
答案是:平均而言是的!多一點點!
但更重要的是,不論是在白天和夜晚女性需要更多的支持、充電與恢復活力的機會!
編譯來源:THECONVERSATION(2025.7.17)
+ read more

2025.08.05
心臟癌為何如此罕見?
癌症可以在身體的任何部位發生,但有些部位卻很少發生癌症,例如心臟。研究顯示,每一萬人中只有三人會罹患心臟癌。相比之下,每二十名女性中就有一人可能會罹患乳癌。這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心臟細胞有一些獨特的特性,使它們對癌症有極強的抵抗力。
癌症是如何開始的
細胞會進行分裂,以促進生長、取代老化或耗損的細胞,或是修復受損的組織。這個過程稱為「細胞分裂」。每種類型的細胞分裂速度不同,這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細胞的功能以及一個人的年齡。
例如,一個正在發育中的人類胚胎,其細胞分裂速度極快,在三天內可以完成四次分裂。皮膚、指甲和頭髮的細胞會在整個人生中持續更新。骨細胞的分裂速率則會讓我們每十年換一次全新的骨骼。
在細胞分裂期間,DNA中的基因會被複製,並均等地分配給兩個子細胞。如果這些基因暴露於有害化學物質、紫外線或輻射而受損,就可能導致突變,進而引發疾病。當這些突變發生在調控細胞分裂的基因上時,就可能演變成癌症。
心臟細胞如何抵抗癌症
儘管心臟是最早在胚胎發育時形成並開始運作的器官之一,但成年後的心臟細胞幾乎不再分裂,而且在20歲之後分裂次數會大幅下降。事實上,在一般人的一生中,心臟細胞的更換率少於50%。也就是說,有一半的心臟細胞會從出生陪你到生命的終點,持續幫你運送血液。
這種低頻率的細胞分裂,很可能是心臟抵抗癌症的主要原因。細胞分裂越少,DNA複製時出錯的機會就越少。
此外,由於心臟位於胸腔深處,相對來說不太容易直接接觸到致癌因素,如皮膚接觸到的紫外線或肺部吸入的有害物質。
然而,這種低分裂率也帶來缺點,例如:當心臟受到疾病、受傷或老化影響時,修復與更換受損細胞的能力就很有限。
心臟癌仍可能發生
即使心臟本身對癌症有一定抵抗力,腫瘤仍有可能在心臟中形成。
當我們在心臟發現癌症時,往往是因為癌細胞來自身體其他部位,並轉移至心臟。某些皮膚癌或胸部癌症比較容易轉移到心臟,但這仍然非常罕見。
一旦發生,心臟腫瘤往往比其他癌症更嚴重,且更具侵略性。一項分析超過10萬個美國心臟癌病例的研究發現,接受手術與化療的患者,其存活期明顯比未接受治療者長。
心臟癌帶來的心臟再生線索
了解心臟細胞如何分裂、以及什麼因素會改變這個過程,能幫助我們理解疾病機制,也能為新的治療方法提供思路。
例如,對心臟細胞分裂的研究,有助於科學家了解為什麼心臟在心肌梗塞後難以自我修復。研究發現,衰竭的心臟比健康的心臟有更多正在分裂的細胞,但仍需要外力協助才能完全康復。
現在的新技術,例如將血球重編程為心臟細胞的能力,使研究人員能夠建立更精確的心臟疾病模型,有望在未來達成心臟再生。這將為包括心臟癌在內的心臟疾病帶來全新療法。
了解為什麼癌症不發生,對於發展新的、更有效的治療方式,其重要性不亞於了解為什麼癌症會發生。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至關重要,關鍵都在於「心」。
該篇文章作者Julie
Phillippi為匹茲堡大學心胸外科和生物工程副教授。
編譯來源:JapanToday(2025.07.27)
+ read more

2025.08.04
產後嚴重出血與長期心臟健康問題有關
一項重要的新研究指出,曾經歷產後大出血的女性,其健康風險可能在接下來15年內持續存在。
研究顯示,產後大出血的倖存者在未來罹患心衰竭、中風與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高了76%。同時,罹患危險血栓的機率也增加超過兩倍。
儘管風險在產後第一年特別高,但這樣的健康威脅可能會延續長達15年,尤其對曾出現妊娠高血壓併發症的女性影響更為明顯。
來自印尼Airlangga大學的婦產科醫師、研究主持人Manggala
Pasca
Wardhana博士指出:「過去一直將產後出血視為一種緊急情況,只要止住出血就算處理完畢了。但我們的研究顯示,這對女性的心臟健康可能有長期的影響,甚至持續多年。」
Wardhana博士補充:「這項發現提醒我們,孕產婦健康照護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不能在分娩結束就停止,應延伸至產後的數月,甚至數年。」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400萬名女性經歷產後出血,約占全球孕產婦死亡人數的20%以上。
研究人員指出,嚴重出血可能影響長期心臟健康的原因有多種。大量出血會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進而影響血管與心臟功能,增加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心血管風險。
研究共同作者Fiqih Faizara
Ustadi強調,產後出血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相當複雜且多重因素交錯。未來需進一步研究,深入了解其中的機轉,並發展預防與治療這些潛在致命併發症的策略,因為這些風險可能在生產多年後才浮現。
照護指引應該更新
本研究呼籲,現行針對產後大出血的臨床處置指引應該更新,納入對女性長期心臟健康的考量。
對於曾發生過產後大出血的高風險女性,研究團隊建議,醫師應及早介入,鼓勵採取有助心血管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時也可考慮使用抗凝血或降膽固醇藥物等預防性治療。
研究團隊最後總結:「這項研究凸顯了全球應更加重視產後大出血對女性長期健康的威脅,尤其是在資源不足的中低收入國家,產後出血的負擔最沉重,卻最缺乏持續性的照護系統。」
研究怎麼做?
本研究為系統性綜合分析,團隊彙整了10篇在2024年前發表的研究資料,涵蓋歐洲、北美與亞洲的970多萬名女性,後續追蹤時間從3年至31年不等。
分析發現,產後出血的嚴重程度與心血管健康問題的風險呈正相關,尤其是需要輸血挽救生命的女性,風險更為明顯。
研究發表於《母胎與新生兒醫學期刊》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5.06.30)、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
Neonatal Medicine(2025.06.24)
+ read more

2025.07.30
BMI誤判運動員肥胖 義大利研究呼籲重新訂定標準
身體質量指數(BMI)長期被用來判斷個人體重是否過重或肥胖,但一項在2025年歐洲肥胖大會上發表的研究指出,當BMI應用於運動員族群時,誤判風險極高,導致許多運動員被錯誤歸類為過重或肥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現行標準,BMI值超過25為過重,超過30則屬肥胖。過去亦有研究指出,BMI的一體適用標準,無法準確評估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情形,也難以區分肥胖的樣態。
對菁英運動員而言,也存在類似問題。由於BMI的檢測方式無法區分肌肉與脂肪,對於肌肉量高、體脂低的運動員,往往會產生高度誤差。
研究方法與主要發現
研究團隊針對超過600名男性運動員進行調查,參與者來自足球、橄欖球、籃球、排球、CrossFit及空手道等多項運動。
若依現行的BMI分類,約3/4的人BMI正常,但23%被歸為過重、4%肥胖。但透過雙能X光吸收儀(DXA)測量體脂肪後發現,實際上僅3%為過重,肥胖者不到1%。
研究主持人Marwan El
Ghoch教授表示,BMI忽略了體脂與肌肉的差異,導致結果失真。許多體脂率低的肌肉發達運動員可能會被錯誤地歸類為超重或肥胖。但實際上,很少有運動員的體脂達到這樣的標準。儘管如此,許多體育組織仍沿用傳統的BMI分類系統。
「DXA可以較準確測量身體組成,但儀器昂貴且不易取得。相比之下,BMI僅需身高與體重即可計算,若搭配正確的評估標準,仍可成為運動訓練與比賽場域的有效工具。」研究共同作者、義大利維羅納大學的Chiara
Milanese教授說明。
研究團隊進一步運用統計建模,提出針對男性運動員的新BMI分界值:過重應調整為28.2
kg/m²以上;肥胖應訂為33.7 kg/m²以上。
研究團隊強調,未來將進一步針對女性運動員與不同運動類型,如耐力型與力量型,訂定更合適的BMI標準,避免因錯誤分類而影響運動員的健康監測與體重管理。
編譯來源:European Scientist(2025.4.18)
+ read more

2025.07.29
英國食安機構警告:冰沙對7歲以下兒童不安全
英國食品標準局(FSA)近日發出嚴正警告:7歲以下兒童不應飲用含有甘油(GLYCEROL)的冰沙飲料,而7至10歲兒童則不應每日飲用超過一杯350毫升—相當於一罐可樂大小。這比先前建議5歲以下兒童不應飲用的建議更嚴格。
這項警告源自FSA調查的21起兒童飲用含有甘油冰沙飲料急診案例的結論。
FSA新指引與業界責任
FSA此次發布的最新指引包括:
* 7歲以下兒童應完全避免飲用含甘油冰沙
* 7至10歲兒童每日限飲一杯350ml
* 應在銷售點設立書面健康警語
* 產品應使用達到技術效果所需的「最低量」甘油
* 不應在兒童可能消費的場合提供免費續杯服務
* 指引適用於即飲冰沙與家庭自製冰沙套裝
FSA指出,甘油是一種常見於冰沙中的甜味劑,也常標示為E422或甘油醇(glycerine),用來防止液體結凍、維持冰沙半結冰的質地。雖然其副作用通常較輕微,但在短時間內大量攝取,可能導致兒童出現嚴重副作用,包括噁心、頭痛、低血糖、休克甚至昏迷。
甘油如何影響兒童健康?
甘油是一種天然的糖醇,具有吸水性,進入人體後能吸收大量水分與葡萄糖,進而被肝臟與腎臟代謝。然而,對年幼兒童來說,其代謝能力有限,容易因體內水分與血糖快速下降而引發休克。
現行配方的潛在問題與監管不足
傳統冰沙使用糖來維持鬆軟質地,約每100毫升含糖12克;但甘油只需每100毫升5克就能達成類似效果。這讓業者傾向使用甘油以降低含糖量,卻在無形中提高了健康風險。
儘管FSA指出多數冰沙每杯含有約16克甘油,但目前並無法律規定每杯冰沙的甘油含量上限,而大多數品牌也未在標籤上清楚標示甘油劑量。
部分品牌如Slush
Puppie已因應爭議主動停用甘油,但市面上仍有大量產品含有此成分。FSA建議家長在購買前仔細查看標籤,若不確定是否含有甘油,應避免給兒童飲用。
台灣現況如何呢?
在台灣,冰沙飲料常見於便利超商、餐廳飲料自助吧等消費場所,台灣女人連線曾於2025年4月發文建議衛生福利部提供相關規範及衛教,然衛福部食藥署僅表示,依我國「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甘油屬第(七)類品質改良用、釀造用及食品製造用劑准用之品項,可於各類食品中視實際需要適量使用。並未有相關指引及建議。
因此台灣女人連線呼籲衛生福利部應針對業者提出指引規範,並提醒家長在選擇冰沙飲料時應更加警覺,留意成分標示,並以水、冷牛奶或低糖飲品作為替代方案,以保障兒童健康。
編譯來源:BBC(2025.07.18)、Daily Mail(2025.07.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