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英國全面提供免費事後避孕藥!越來越開放的全球趨勢
2025.04.18
英國全面提供免費事後避孕藥!越來越開放的全球趨勢
在幾年來台灣的醫、藥界仍為了事後避孕藥是否應該在藥房販售爭執不已之時,英國政府日前宣布,英格蘭地區的藥局將自今年起免費提供事後避孕藥!而日本在2023年起,開始推動藥局販售事後避孕藥的試辦計畫。   英國實踐健康平等:今年起全面提供免費避孕藥 事後避孕藥可在未採取安全性行為措施或避孕失敗後服用,以預防懷孕。此藥需在性行為後三到五天內服用,且越早服用效果越好。   衛生部長Stephen Kinnock表示,這項政策預計今年上路,目的是讓所有女性都能公平地取得事後避孕藥。此項政策將確保「無論居住地或經濟條件,所有女性在有需求時,都能獲取這項基本醫療資源」。   事實上,早在2008年,蘇格蘭藥局就已開始免費提供事後避孕藥;威爾斯於2011年提供13歲以上免費避孕藥;而蘇格蘭則沒有年齡限制。在北愛爾蘭,通過「藥局優先服務」(Pharmacy First)計畫,使13歲以上的使用者可於社區藥局免費取得事後避孕藥。   此政策為英國政府擴大對社區藥局投資計劃的一環。然而,許多人在社群平台上表達不滿,認為英格蘭花了17年才跟上蘇格蘭的腳步。   日本的事後避孕藥試辦計畫 在日本,事後避孕藥屬於處方用藥。不過自2023年起,日本開始推動藥局販售事後避孕藥的試辦計畫,藉此蒐集相關數據,作為未來是否開放為非處方藥的重要參考依據。根據調查,在試辦計畫前兩個月內,全國參與計畫的145間藥局共販售了2181份事後避孕藥。其中,高達82.2%的購買者表示,若未來再次有需求,會希望透過藥局而非醫院取得藥品。   然而,價格仍是民眾關切的問題,目前藥局販售價格約為7000至9000日圓(約新台幣1500至2100元),被認為過於昂貴。   日本政府於2024年擴大了可販售藥局的範圍,並規劃在2025年持續推進此項試辦計畫。   事後避孕藥的開放是全球趨勢:無障礙取得事後避孕藥是基本人權 英國國家藥局協會的主席Nick Kaye表示,協會長期以來一直倡議全國統一提供緊急避孕藥,因此這項政策對患者與藥局而言都是好消息。他同時指出,長期以來是否能取得免費避孕藥取決於居住的地區,導致資源分配不均,且時常經費不足。 英國性與生殖健康照護學會去年表示,應該讓事後避孕藥於一般零售通路如商店與加油站取得。學會主席Janet Barter博士指出,取得避孕藥是基本人權,社會應排除人們在取得事後避孕藥時所面臨的障礙。Barter博士補充,應將事後避孕藥從「需經藥師諮詢」的藥品類別,改為「一般架上銷售藥品」,讓人們擁有自主權,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選擇。下一步則是讓事後避孕藥免費開放給所有人。   根據2023年統計,全球已有約90個國家開放民眾無須處方即可在藥局購買事後避孕藥。除了法規鬆綁外,英國、法國、芬蘭也已提供免費的事後避孕藥服務。   由此可見,全球在事後避孕藥政策上的發展趨勢,正逐步由嚴格控管走向更為開放,朝向保障身體自主權並提高醫療可近性的方向邁進。       編譯來源:DailyMail(2025.3.30)、BBC(2025.3.31)、TheMainichi(2024.8.13)      
+ read more
孩子青春期提早到來,父母準備好了嗎?
2025.04.16
孩子青春期提早到來,父母準備好了嗎?
青春期是青少年人生中最關鍵的階段之一,同時也可能是最尷尬的時期。荷爾蒙的變化會帶來身體與心理上的巨大變動,這些變化不僅影響青少年本人,也讓家長與照顧者感到困擾與不安。   小兒科醫師Cara Natterson指出,青春期最基本的定義是通往性成熟的過程—從不會生育變成可能具備生育能力。廣義上來說,青春期還包含情緒起伏、友誼改變、判斷方式的轉變等心理層面的變化。   父母們要牢記五件事,和孩子一起度過這個可能充滿挑戰的人生階段。   1.青春期開始得更早 Natterson表示,現今女孩平均8到9歲、男孩則為9到10歲就開始青春期,這比過去提早了2到3年。1997年與2010年的研究都證實了這個趨勢。   不過「正常範圍」的變化很大,女孩在7歲前、男孩在8歲前若出現變化,建議諮詢醫師,但不代表一定是異常。同樣地,若12歲都沒明顯變化,也屬正常。   2.青春期持續時間較長 過去認為青春期大約持續2到4年,如今則可能長達近十年。它不是短跑,而更像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   3.青春期發生在網路世界 數位設備改變了青少年成長的方式。手機、平板、遊戲機等會干擾睡眠、影響情緒與決策能力,甚至加劇心理健康問題。裝置中的內容(包括色情)也可能影響孩子的自我認同與行為選擇。   根據2022年調查,美國有15%的10歲孩童看過色情內容,平均初次接觸年齡為12歲。   Natterson說:「如果你沒有在生活中與孩子進行這樣的對話—談論所有這些:氣味、感覺、性等等—那麼其他人就會進行這些對話。」   4.青春期影響的不只是身體,還有大腦 性荷爾蒙如雌激素、黃體素與睪固酮不僅讓身體改變,還會影響神經傳導與情緒表現,導致情緒波動與決策方式改變。   Natterson引用兒科內分泌學家Louise Greenspan的話:「青春期的第一個跡象不是乳房發育或陰莖和睾丸生長,而是關門大聲的聲音」,形容這些劇烈的心理變化。   5.多談、多聽,效果更好 與孩子談青春期很重要,而且應該持續地談。即使他們表面沉默,心裡仍渴望被理解。Natterson建議,與孩子交談時可以選擇不直接對視的方式,如開車途中、散步時或坐在門外聊天。就算一開始尷尬,也要勇敢開口;如果講錯了,就道歉並重來一次。   總結來說,青春期已不再是過去我們熟悉的模樣。面對變化,我們需要更新觀念、用更多理解與對話,陪孩子平穩地走過這段旅程。       編譯來源:CNN(2025.03.26)      
+ read more
刺青與癌症風險有關?雙胞胎研究提出新發現
2025.04.15
刺青與癌症風險有關?雙胞胎研究提出新發現
隨著社會接受程度提高,刺青成為展現個人風格與藝術表達的方式之一。根據財政部的統計,台灣的紋身、紋眉服務業無論在家數或銷售額上,皆呈現逐年成長的趨勢,2019年至2024年間增幅分別達94.6%及94.3%。   然而,最近一項涵蓋數千人的研究指出,刺青可能會增加癌症的風險。   雙胞胎研究發現 有刺青者的癌症發生率較高 來自丹麥與芬蘭的科學家分析超過2,000對雙胞胎的數據,比較有刺青與無刺青者的癌症發生率。研究發現,身上有刺青者罹患皮膚癌的風險高出62%。若刺青面積超過手掌大小,風險上升至137%,而淋巴癌風險甚至增加至173%。   雙胞胎研究被視為此類研究的黃金標準,因為研究人員可以比較基因幾乎完全相同、但生活方式不同的兩人所受的影響,進而更精確評估環境因素的作用。   刺青顏料可能累積於淋巴結 研究指出,刺青可能提高癌症風險的原因之一是墨水顆粒可能會進入血液循環,並累積在淋巴結中。而淋巴結是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外來染料可能引發慢性發炎反應,導致細胞異常增生,提高癌症風險。   來自丹麥南方大學的血液疾病專家、也是此研究作者之一的Henrik Frederiksen教授表示:「我們觀察到墨水顆粒會累積在淋巴結中,懷疑是身體將墨水視為外來物質。」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免疫系統長期處於警戒狀態,不斷對墨水做出反應。但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持續性的負擔是否會削弱淋巴結功能,或導致其他健康問題。   研究團隊提醒示,隨著刺青在年輕世代日益普及,這項研究發現值得關注。   此外,研究團隊也呼籲,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探討不同顏色的刺青墨水是否同樣會影響癌症風險。   刺青不一定直接導致癌症 雖然資料顯示刺青與癌症風險之間可能存在關聯,但研究人員也指出,在皮膚癌方面,其他因素可能同樣重要。他們認為,刺青不一定直接造成癌症,但可能掩蓋皮膚病變,導致較晚確診,讓患者在發現時病情已較嚴重。   研究中提道:「刺青墨水未必直接導致癌症,而是可能讓病變更晚被發現,因而與較晚期、病程更嚴重的皮膚癌有關。」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3.27)、BMC Public Health(2025.1.15)      
+ read more
當狗狗成為家人!生育率下降與飼養毛小孩有關?
2025.04.14
當狗狗成為家人!生育率下降與飼養毛小孩有關?
瑞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有四分之一的瑞典年輕女性不確定是否想生小孩,或明確表示不願生育。與2014的十分之一相比,此比例大幅增加,顯示女性的生育意願下降。另外,有一個研究顯示,在某些國家,養狗的數量大幅增加,甚至超過小孩!全球對狗的情感依賴正在上升,但這是否意味現代人正在「以狗代子」?或者這股趨勢背後有其他因素?   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動物行為學系主任Enikő Kubinyi教授在全球頂尖的心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的理論。他認為養狗與生育率下降確實存在關聯—但關聯可能與我們所想的不同。   觀點一:養狗會降低生育意願? 許多人將自己的狗視為家人,甚至比人際關係還重要。狗的數量逐漸上升,而人類的生育率卻在下降。即便身為有孩子的父母,也有人認為自己的狗比任何人都更重要。   一項匈牙利調查發現,19%的無子女者與10%的父母至少部分程度認為狗比任何人更值得重視。Kubinyi試圖解釋這個令人意外的現象。   Kubinyi指出,有些人認為在現代狗已經成為新的「孩子」,也有人對這種說法感到憤怒。例如,教宗方濟各曾批評沒有孩子卻溺愛寵物的行為,認為是自私的表現。一些研究顯示,狗主人確實對母職持有較為負面的看法,而擁有狗的母親則認為養育孩子更加沉重,降低她們再生育的意願。   觀點二:養狗會提升生育率? 相反的觀點則認為,養狗實際上可能會提高生育率。有孩子的家庭更有可能養狗,而有些伴侶則將養寵物視為「練習照顧孩子」,作為建立家庭的準備階段。此外,女性往往會覺得養狗的男性更有吸引力,這可能會提高男性成為父親的機率。根據此觀點,養狗並非取代生育,而是與之互補,甚至可能成為育兒的前奏。   狗還可能成為社交催化劑,促進人際關係。例如,遛狗可以增加社交互動的機會。然而,某些狗的行為問題(如具有攻擊性或過度吠叫)可能會使社交互動變得困難,尤其當飼主依賴狗作為唯一的情感寄託時。   缺乏社會支持,現代人轉向依賴動物 人類的照顧本能和需求社會支持是天生的,但當人際關係受到損害或缺失時,這些需求便轉向可以與人作伴的動物。這就是Kubinyi的「伴侶動物逃避理論(companion animal runaway theory)」。在這個理論下,孩子數量的減少並不是因為狗的數量增加,而是兩者背後有相同的趨勢—社會支持網絡的轉變。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發展出了一種「合作育兒」模式,即社區內的成員共同分擔育兒責任。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這些支持網絡已經崩解,導致許多人覺得自己無法獲得育兒的協助。有些人則在人際關係中經歷了情感創傷,而狗提供了安慰與無條件的愛。當代文化進一步鼓勵人們將照顧的本能轉移到狗身上,這種趨勢反映在網路迷因上,寵物照顧產業蓬勃發展,飼主們也越來越常自稱為狗的「媽媽」或「爸爸」。   對於許多人來說,在缺乏支持的人際關係時,狗便成為最重要的夥伴,而牠們的思維與行為特質,也特別適合擔任這個角色。   應加強社會支持系統,養狗不應使人更孤立! Kubinyi總結道,狗的角色變化反映了西方社會在照顧與社會支持上的巨大缺失—人們試圖用毛小孩來填補這種空白。我們需要加強家庭支持系統,減少社會孤立。當養狗能夠促進人際連結,而非讓人更加孤立時,它才真正發揮正向作用。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3.25)、EurekAlert(2025.3.24)      
+ read more
研究加強了妊娠糖尿病與自閉症之間的聯繫
2025.04.11
研究加強了妊娠糖尿病與自閉症之間的聯繫
糖尿病是否確實會導致這些問題仍有爭議。自2015年在JAMA上發表了關於母親糖尿病與自閉症之間的緊密關聯的文章以來,許多資源都投入這方面的研究。   日前一項大型新研究進一步證明,妊娠糖尿病與兒童腦部和神經系統問題(包括自閉症)的風險增加有關。   根據 統合202項早期研究(涉及5,600多萬對母子)的數據分析,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孩子被診斷出患有神經發育障礙的可能性要高出28%。   研究結果描繪了一幅一致且令人擔憂的畫面:即使在調整了社會經濟地位、母親年齡和出生併發症等主要混雜變數後,母親糖尿病仍然與多種神經發育困難密切相關。   妊娠糖尿病的風險低於已有糖尿病者 母親在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其孩子患自閉症的風險高25%,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風險高30%,患有智力障礙的風險高32%。與母親懷孕期間未患糖尿病的孩子相比,他們的溝通障礙發生率高出20%,運動障礙高出17%,學習障礙高出16%。   與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妊娠後得到解決)者相比,懷孕前診斷出的糖尿病者的孩子罹患一種或多種神經發育障礙的風險高出39%。   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稱,美國多達9%的孕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且發病率還在上升。在台灣,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約17%的孕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結果強調了對有糖尿病風險的女性提供醫療支持以及對其子女進行持續監測的重要性。   機制和局限性 雖然該研究沒有直接探討機械途徑,但先前的研究已經指出了幾種合理的生物學解釋。這些因素包括子宮內葡萄糖和胰島素的改變、氧化壓力的增加、慢性低度發炎和表觀遺傳學變化—所有這些都可能干擾胎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   重要的是,雖然這項統合分析顯示出了很強的關聯性,但並未確定因果關係。作者提醒說,需要進行更多高品質的前瞻性研究來闡明起作用的生物學機制,並釐清遺傳、環境和產前代謝因素的影響。   儘管如此,數十項研究、人群和方法得出的結論的一致性為這些結論提供了相當大的依據。   這項研究是在川普政府衛生官員呼籲進一步研究疫苗是否是導致自閉症的原因之際進行的,新任衛生部長羅伯特·F·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長期以來一直支持這一說法,但已被成熟科學所推翻。   此研究發表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雜誌上       編譯來源:Reuters(2025.04.08)、Neuroscience News(2025.04.09)、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2025.04.07)    
+ read more
「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五月上路!提供婦女兩次產後照護
2025.04.02
「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五月上路!提供婦女兩次產後...
行政院長卓榮泰昨日(3/31)宣布,「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將於今年五月正式上路!此項政策旨在支持產後女性心理與生理方面的健康調適。卓榮泰表示,第一年的經費預計投入約8000萬元,未來隨著服務內容逐漸精進與完善,將挹注更多經費。今年預估有六至八萬產後婦女受惠。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是針對婦產科醫學會提出的「第四孕期」的概念所設計。時間分別為產後四周內及產後三個月內,安排婦產科醫師進行產後檢查。   「第四孕期」指的是產後12週內。此時剛經歷生產的女性生活歷經巨大的轉變,身心皆面臨極大壓力。這段期間女性可能會面臨妊娠後尚未完全復原的身體,包含身體上的疼痛、尿失禁、陰道出血、腹直肌分離等等,同時要面對育兒帶來的挑戰,包含照顧寶寶造成精神疲勞、睡眠不足等等。而產後健康照護服務方案協助產婦度過產後調適期,評估並追蹤產後的身心健康,及時給予專業的諮詢與治療。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