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性別歧視是女性記憶力下降的危險因子
2024.12.20
性別歧視是女性記憶力下降的危險因子
Columbia University Vagelos College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與出生在性別歧視最少的州的女性相比,出生在美國性別歧視最嚴重的州的女性在晚年記憶力衰退得更快,其認知老化之間的差異相當於九年。   越來越多調查結構性性別歧視與健康之間關聯,這項研究是其中之一。結構性性別歧視與結構性種族主義一樣,不是指個人層面的事件,而是指源自社會政策和社會規範的資源和權力不平等。仇恨犯罪或誹謗是種族主義或性別歧視的個人歧視行為;不公平的貸款政策和在政府中的代表性不足是結構性的歧視。先前的研究發現,成年後遭受更大的結構性性別歧視,與「死亡率升高」、「慢性病風險增加」以及「女性難以取得或負擔得起醫療保健」有關。   這項首次研究「結構性性別歧視和認知健康」的新研究發現,在美國,與出生在結構性性別歧視較少的州的女性相比,出生在結構性性別歧視較嚴重的州的65歲以上女性記憶力下降速度更快。   研究也發現,結構性性別歧視與記憶力表現之間的關聯性在黑人女性中最高。對於黑人的女性來說,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的交叉影響可能會形成一種獨特的壓迫形式,這種壓迫對認知健康的影響比單純的性別歧視或種族主義更為顯著。     結構性性別歧視如何導致記憶力下降 目前,關於為什麼阿茲海默症對女性的影響比男性更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性別相關的生物差異上,例如荷爾蒙和基因。這項新研究表明,最重要且未被充分認識的風險因素之一可能是系統性性別歧視。   結構性性別歧視如何導致記憶力下降尚不清楚。   Justina Avila-Rieger說:「我們所知道的是,結構性不平等透過為增進健康的機會和資源設置障礙,從而影響個人的健康結果,……最終,這些接觸會造成慢性身體健康狀況的差異,直接影響大腦健康、認知障礙的發生,並最終導致失智。」   研究負責人Justina Avila-Rieger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可能是減輕女性阿茲海默症負擔的有效方法,」、「阿茲海默症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佔該病患者的三分之二的女性中。我們必須更好地了解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以及對此可以採取的措施。   該研究題為「美國黑人和白人女性和男性的早年結構性性別歧視和晚年記憶軌跡」,於12月18日在線發表於《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雜誌》上。研究對象為華盛頓高地-因伍德哥倫比亞老化計畫和健康與退休研究中21,000人的結構性性別歧視程度與記憶表現之間的關係。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12.18)、NIH(2024.12.18)      
+ read more
為什麼女人比男人更會假裝性高潮?
2024.12.17
為什麼女人比男人更會假裝性高潮?
許多男性以可以讓女人有性高潮而沾沾自喜。如果你看過1989經典電影─當哈利遇到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你就會知道性高潮是可以假裝而騙過男人的。   日前一項針對500多名18-80歲跨國人群進行的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近一半人假裝過性高潮,其中的女性64%,男性34%。它最常發生在關係持續時間較短的伴侶中。   另,有18%的女人及19%的男人表示不再假裝性高潮,理由是自身探索達到性高潮的方法或是因為被抓包。   為什麼女人比較會假裝性高潮? 性高潮的反應很多樣態:肢體的扭動、聲音的嘶吶、呼吸的急促或言語直接的表達。這些在男女可能都會有。然而伴隨的生理現象,在女性比較難感覺到,但在男性有明確的「射精」,因此,假裝性高潮在男性難度高,這可能是男性假性高潮較少的原因。   然而,女性為何要假裝性高潮呢?   在追求性別平等的社會,性關係一直是遲滯不進的,互動的期待還是以男性的需為中心。女性假高潮的原因常常是顧慮到伴侶─保護男性的自尊、不想傷害伴侶感受─不想讓男性覺得自己不行,或無法滿足女人。當然有些時候是自己累了,不想再繼續,想快一點結束。   坦誠溝通很重要 一位女性告訴我,她結婚三年從未有過性高潮。為了快快結束這種無法感受歡愉的性交,她都會假裝影片中性高潮的樣子,讓先生以為他已經滿足了她。   很多女性有這樣的經驗:在睡夢中被搖醒做愛,很睏很難配合,只好假裝有性高潮,草草結束。   像這樣的性關係長久下來,對於女性不僅是困擾,更會造成傷害。但她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的確,這是一個很難啟口的問題,特別是隱忍已久的情況。但是,如果不把它攤開,情況只會繼續無解或惡化,也可能也會影響兩人之間的感情。所以,坦承的溝通是唯一的解藥,至於如何溝通,那就要看個人的情形而定,必要時,應尋求專家的協助。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12.09)、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2024.10.14)      
+ read more
香氛蠟燭危害健康甚於香煙
2024.12.16
香氛蠟燭危害健康甚於香煙
燃燒一個香氛蠟燭,讓房間充滿薑餅、肉桂和松樹的味道,引你進入聖誕節的氣氛,但可能對你的健康有害。   一個研究發現:點燃著的蠟燭,對室內空氣品質有很重要的影響,對肺部可能比吸二手煙更糟。   因為蠟燭燃燒時,化學物質和懸浮微粒會形成一個複雜組合,包含有毒氣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如香氛蠟燭和線香的產品會製造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一起吸進這些物資會引起咳嗽、打噴嚏和刺激眼睛,加重氣喘症狀。   點燃蠟燭引起細微粒子的濃度,可增加到世衛組織所設定限制的15倍,吸入時會造成肺部損傷。長期室內的污染會增加心臟病、肺癌和慢性氣管炎的風險。   研究人員警告即使選擇天然成份的蠟燭,也可能無法避免有害的影響。有些天然化學物質散發時,和房間空氣中的臭氧反應,製造潛在有毒的副產品。   研究進行 研究團隊測量愛爾蘭Galway 14個家庭的空氣品質。   在每間屋子中,研究人員測量五種汚染物的濃度,包括二氧化碳和污染微粒小於2.5微米(PM2.5),PM2.5微粒被認為是導致肺部發炎、激活休眠的有害細胞、引發癌症的基因突變。。也測量兩個房間的溫度和濕度。   PM2.5可由車子引擎、木頭燃燒和抽煙散發出來,是空氣中肉眼看不見的灰煙粒子,可以進入血液和穿透深入肺部。   科學家在每個房間中放置測量汚染的儀器。參與者被要求記錄一般家中的活動,他們的取暖和通風的方法,如什麼時候煮飯、開窗戶、燃燒蠟燭和清潔。   研究結果 結果顯示如燃燒蠟燭、抽煙和堵塞牆上的通風口,危害了室內的空氣品質,增加PM2.5和二氧化碳;如果香煙和同等重量的線香點燃時,線香所製造的懸浮微粒4倍於香煙。   在無煙家庭裹,一根蠟燭可以是主要污染源,使特別微細的粒子進入空氣,而閃爍的火焰製造較大的粒子,增加黑碳的散發。   在小浴室或卧房中燃燒香氛蠟燭,使住戶暴露於更高濃度的污染物。   事實上,香氛蠟燭對我們的健康更不好,可能比無香味的,製造更多微細粒子。   但據Mishra和Coggins醫師所述,你在家中燃燒香氛蠟燭時,幾乎不可能知道它釋放出那些化學物質,而包裝上也只公開10%的成分。因為美國和歐盟的香氛蠟燭製造商沒有義務公開他們產品中所有的材質。   根據2020年在期刊《自然》所發表的研究,短期內暴露在這些污染物已被發現減少認知功能,而長期慢性暴露於線香的煙霧中,也被連結至認知功能的衰退。   研究發表在《室內環境》期刊。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12.05)、Indoor Environments(2024.12)      
+ read more
活百歲只是神話?人類壽命極限已近
2024.12.11
活百歲只是神話?人類壽命極限已近
根據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新研究,儘管醫學和公共健康領域持續發展突破,但人類壽命延長的速度明顯放慢。   這項研究發現,自1990年以來,全球壽命最長的國家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僅增加了約六年半,遠低於部分科學家原先預測的「壽命大幅延長」速度,也使當前多數人能活過百歲的期待落空。   這項研究對某些產業帶來了挑戰,例如保險和財富管理行業,它們通常以大多數人能活到百歲為前提進行規劃。Olshansky指出,這種假設是不合現實的,因為在本世紀,只有極少數人會達到百歲。   壽命增長的黃金期已過? 根據這項研究,人類壽命可能已接近生物學上的極限。研究主要作者、芝加哥分校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教授S. Jay Olshansky表示,人類壽命的主要提升來源在於成功控制疾病,而這一領域的重大突破已經發生過了。如今,導致衰老的生物機制成為延長壽命的主要障礙。   Olshansky教授表示,許多高齡者的生命延續得益於醫學,但這些醫學「創造出的時間」並不多,即便醫學進步的速度非常快,壽命增長的速度卻明顯趨緩。   研究進一步指出,若僅僅透過降低疾病來延長壽命,而不提升健康情況,則可能造成不健康的生命延長,對個人和社會皆不利。Olshansky教授認為,應該將目標轉向減緩衰老的過程並延長健康餘命,也就是不只追求活得更久,還要活得健康。   一場持續三十多年的爭論 這項研究分析了8個壽命最長國家與香港的數據,以及美國的相關情況,美國是少數在研究期間平均餘命下降的國家之一。研究發現,與20世紀平均餘命迅速提升的情形相比,21世紀的餘命增加顯著趨緩,證實人類的壽命增加可能已達到極限。   這場關於壽命上限的討論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當時Olshansky教授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人類壽命的自然上限可能在85歲左右,並指出20世紀的大部分壽命增長已經到頂。然而,許多專家當時認為,隨著醫學和公共衛生的進步,人類壽命仍可能大幅提升。   時隔34年,這項最新研究結果支持了壽命增加正在趨緩的觀點,並顯示更多人正在經歷不可逆的衰老。研究指出,人類壽命的進一步增加將極其有限,因為百歲人瑞的數量雖然可能增加,但仍是極少數,對平均壽命的影響微乎其微。   壽命上限是「玻璃天花板」 儘管如此,這並不意味著醫學和科學無法繼續改善人類生活。研究作者呼籲透入更多的資源投入衰老生物學(geroscience)的領域,以孕育下一波健康與壽命延長的潛力。   Olshansky教授形容這一壽命極限為「玻璃天花板」而非「磚牆」。「我們仍有改善的空間,例如降低健康風險、消除健康差異,並鼓勵人們採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努力將使人類不僅活得更久,也活得更健康。」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4.10.07)、nature aging(2024.10.07)      
+ read more
每日服用維生素D有助心血管健康
2024.12.09
每日服用維生素D有助心血管健康
現在,專家們發現了一種平價且低風險的治療方法,可以改善心臟的血流問題,進而減少失智。   維生素D被稱為「陽光維生素」,一直被認為對骨骼健康有益。現在,一項研究顯示,一個月每天服用一顆維生素D錠劑,可降低血壓,從而減少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研究顯示,服用600IU(等於15毫克)劑量的效果最佳,增加劑量幾乎不會提升對健康的益處。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平均年齡71歲、BMI為30.2(屬於肥胖級別)的221名成年人分為兩組。第一組每天服用美國醫學研究所建議的每日服用劑量(600 IU)的維生素D補充劑。第二組的110名志願者則服用了超高劑量的每日3,750 IU錠劑。   追蹤一年後,研究團隊發現,兩組參與者的血壓平均下降了3.5毫米汞柱。這是血壓測量中的收縮壓。正常血壓通常被認為低於120 mmHg。服用高劑量維生素D的群體,其讀數平均下降了4.2 mmHg,而低劑量組下降了2.8 mmHg。然而,研究結果發表在《內分泌學會期刊》上,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種差異很小,對心臟健康風險的影響有限。   在台灣,2017-2020國人營養健康調查的報告中顯示,國人最缺乏的營養素為維生素D。75%以上的男女性都呈現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情形,其中又以13-44歲女性的缺乏最為普遍。根據此新發現,如果改善維生素D的攝取,將不但有利於骨骼,亦有利於心血管健康。       編譯來源:Mail Onile health(2024.11.12)      
+ read more
為何女性更難獲得心肺復甦術?
2024.12.06
為何女性更難獲得心肺復甦術?
如果一個人的心臟突然停止跳動,他可能只剩下幾分鐘的生命。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可以增加他們的生存機會。心肺復甦術可確保血液持續輸送,為大腦和重要器官提供氧氣,直到專業治療到來。   但研究顯示,當這個人是女性時,旁觀者不太會介入進行心肺復甦術。澳洲最近的一項研究分析了2017-2019年間4,491例心臟驟停事件,發現旁觀者對男性(74%)比女性(65%)更有可能進行心肺復甦術。   原因可能是因為人們對於碰觸女性乳房比較有戒心,擔心會被指控性騷擾或觸摸時感到不適。而此研究揭露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心肺復甦術訓練用的假人都是平胸的。   CPR訓練偏向男性身體 新的研究檢視了世界各地用來訓練人們進行心肺復甦術的假人。結果發現在2023年全球市場上的20個心肺復甦模型中,有5件(25%)以「女性」身分出售,但其中只有一件有乳房。這意味著95%的心肺復甦術訓練模型都是平胸的。   有證據表明,人們在復甦訓練場景中的行為反映了他們在真實緊急情況下的行為。這意味著培訓人們識別心臟驟停並準備好進行干預(無論性別和體型如何)至關重要。   應該改變什麼? 當一個人有乳房時,並不會改變心肺復甦術的操作。障礙是文化上的。雖然您可能會感到不舒服,但盡快開始心肺復甦術可以挽救生命。   此研究強調需要一系列具有乳房以及不同體型的心肺復甦術訓練模式。   訓練資源需要幫助人們更好地準備對乳房患者進行干預和心肺復甦術。我們還需要加強對女性心臟病和死亡風險的認知的教育。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4.11.22)、Resuscitation(2024.0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