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4
研究發現女性罹患憂鬱症的遺傳風險較高
澳洲研究人員在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從基因上來看,女性臨床憂鬱症的風險高於男性,這可能會改變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
人們早就知道憂鬱症在女性中更為常見,但其生物學原因仍然是個謎。
這項研究被譽為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科學家們對近20萬名憂鬱症患者的DNA進行了分析,以找出共同的基因「標記」。
根據澳洲Berghofer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領導的研究項目,女性與憂鬱症相關的基因標記數量幾乎是男性的兩倍:女性大約有13,000個而男性的數字僅為7,000個。
研究員Jodi
Thomas表示:「女性憂鬱症的遺傳因素比男性更大。揭示男性和女性共有和獨特的遺傳因素,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憂鬱症的病因,並為更加個性化的治療打開大門。」
其中一些基因變化可能會改變與新陳代謝或荷爾蒙產生相關的生物途徑。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患有憂鬱症的女性更容易出現代謝症狀,例如體重變化或能量狀態改變。
研究員Brittany
Mitchell表示,這項發現可能會改變女性憂鬱症的治療方法。
她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太多一致的研究來解釋憂鬱症對女性和男性的影響為何不同,包括遺傳因素可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報導顯示,目前研發的許多藥物—以及我們迄今為止已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或男性參與者身上。」
臨床憂鬱症,又稱重度憂鬱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超過3億人患有憂鬱症。
該研究發表在同行評審期刊《自然通訊》。
編譯來源:Japan Today(2025.10.12)、France24(2025.10.08)
+ read more

2025.09.12
「隱藏的」脂肪正在悄悄加速老化
人們都以為胖的人比較容易有心血管問題,瘦的人比較不會。
事實上,不是胖瘦,而是體內「隱藏脂肪」和心臟病風險息息相關。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內臟脂肪(visceral
fat)會纏繞在肝臟、胃與腸道周圍隱藏著,從外表看不出來,卻可能導致心臟加速老化。
研究人員分析21,000多人數據,發現內臟脂肪含量高者,心臟與血管出現明顯老化跡象。血液檢測顯示,這類脂肪會引發全身發炎,而發炎與早衰和疾病高度相關。
研究並指出體型比體重更能反映心臟健康。
不同體型的風險差異:蘋果型 VS. 梨型
男性若屬於腹部肥胖的「蘋果型」,更可能出現心臟加速老化。
相較之下,女性若屬於「梨型」,將脂肪主要儲存在臀部與大腿,心臟往往更年輕健康。這種下半身脂肪甚至可能幫助預防心臟病、中風與第二型糖尿病。
研究也發現,停經前女性體內雌激素較高與心臟老化減緩有關,顯示該荷爾蒙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心臟年齡」的判定
為了得出結論,研究團隊使用英國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的MRI掃描,繪製脂肪分布位置,再以AI分析心臟與血管是否出現硬化或發炎。
接著,每位參與者被賦予一個「心臟年齡」,並與實際年齡進行比較,評估疾病的風險。
倫敦帝國學院的首席研究員Declan
O'Regan教授表示:「雖然早知體脂分布有『蘋果型』與『梨型』差異,但不清楚其對健康的影響。我們的研究顯示,內臟脂肪加速心臟老化,而臀腿脂肪對女性可能有保護作用。」
研究還發現,BMI並不是預測心臟年齡的好指標,這凸顯了知道脂肪分布部位的重要性,而不是僅看總體重。
他補充,即便健康活躍的人,隱藏脂肪仍可能有害。
未來療法關鍵
團隊計劃進一步研究,像Ozempic這類模擬GLP-1抑飢荷爾蒙的減重針劑如:wegovy等,是否能減少內臟脂肪並延緩心臟老化。結果證實這類減重針劑能降低危險的內臟脂肪,未來或許能幫助心臟保持年輕更久。
英國心臟基金會首席科學Bryan
Williams教授表示:「過多內臟脂肪會導致高血壓與高膽固醇,現在更證實會加速心血管老化。女性脂肪分布與雌激素相關,這可能成為未來治療的關鍵。」
他提醒,改善飲食與增加活動量能降低內臟脂肪。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08.22)、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5.08.22)
+ read more

2025.09.11
法蘭奇·蓋茲推動 1 億美元女性健康研究計畫
就在一個月前,蓋茲基金會才剛宣布將在2030年前投入25億美元用於「被忽視的」女性健康領域,特別是生育健康。他的前妻,慈善家法蘭奇·蓋茲(Melinda
French
Gates)也在10日表示,她將投資5,000萬美元於一項女性健康基金,目標是縮小醫學研究的資源中龐大的性別差距。
法蘭奇·蓋茲的Pivotal集團將與非營利組織Wellcome
Leap合作,這項合作總金額達1億美元。她指出,數據顯示在2024年,僅有1%的醫藥研究經費投入癌症以外的女性健康領域。
此次合作的目的是加速研究疾病和死亡負擔最重的健康領域,這些領域對女性的影響往往與男性不同或不成比例,包括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和心理健康。
她表示:「我們長期以來對這些領域投資嚴重不足。」並強調,女性健康一直被視為次要議題,而她希望讓它成為核心焦點。
法蘭奇·蓋茲已經推動女性健康數十年,先前她在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Gates
Foundation)從事相關工作,但她於2024年退出,目前該基金會由她的前夫比爾·蓋茲(Bill
Gates)獨自領導。
Pivotal與Wellcome在一份聲明中指出,女性在一生中處於健康問題中的時間更長,或者被誤診為心臟病的幾率比男性更高,這種情況不應該再發生。他們表示,女性也應該知道為什麼80%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是女性,以及為什麼三分之二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是女性。
法蘭奇·蓋茲補充,這種差距龐大且由來已久。直到1993年,美國才立法要求女性必須被納入臨床試驗。
Wellcome Leap執行長Regina
Dugan表示:「長期以來,女性被告知要忍受那些本應可以治療的疾病,要接受這些病症只是『謎團』,而不是值得解決的問題。」該組織自2020年成立以來,已向女性健康計畫投資1.5億美元。
創辦人表示,新的合作關係將在2026年底前選定兩個重點項目,並力爭在3至5年內取得成果。
編譯來源:Reuters(2025.09.10)
+ read more

2025.08.06
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睡眠嗎?
我們常在網路社群媒體上看到有人聲稱,女性需要比男性多一至兩小時的睡眠。真是如此嗎?
從客觀數據來看,嚴謹的研究顯示女性平均比男性多了20分鐘的睡眠時數。
研究怎麼說?
一項全球性的研究對將近7萬位穿戴式睡眠追蹤器的受試者進行分析,發現男性與女性在各年齡層間的睡眠時數上有些微的差異。例如,40至44歲間,男性與女性的睡眠時數差距是23到29分鐘。
另一項使用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的大型研究發現,女性的平均睡眠時間比男性多19分鐘。此外。女性進入深度睡眠的比例也比較長:女性有23%的時間處於深度睡眠狀態,而男性僅約14%。
這些研究發現有一個關鍵的前提:每個人的睡眠需求是有差異的。女性所需的睡眠時間稍微高於男性,就像女性的平均身高稍微矮了一點。但是,並沒有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睡眠時數」,就像沒有「標準身高」一樣。
儘管女性往往睡得久一點與深一點,女性卻持續被觀察到擁有較差的睡眠品質,且被診斷出失眠的機率比男性高出約40%。
然而,睡眠不是獨立而不受外界影響的。女性的睡眠受到生理、心理、社會等多重因素交織影響,而這些複雜因素很難透過單一實驗完整捕捉。
生理因素:睡不好,跟生理機制有關?
男女之間的睡眠差異通常在青春期後開始出現,並在女性懷孕期、產後以及更年期前期更明顯。這主要和女性荷爾蒙變化有關,例如,很多女性在月經來前(也就是荷爾蒙開始下降的時候),會覺得睡眠變差、比較淺;更年期前期雌激素下降,導致睡眠中斷的情況增加,尤其是很多人會在半夜醒來後就難以再次入睡;而甲狀腺問題或缺鐵,這些在女性身上更常見的健康狀況,也會導致長期疲憊、晚上睡不好。
心理因素:情緒壓力也會讓女性睡不好
女性罹患憂鬱、焦慮和創傷相關疾病的風險遠高於男性,這些心理問題往往伴隨著睡眠困擾與疲勞。像是憂慮與反覆思索(rumination)等認知模式,也更常見於女性,這些思維習慣會影響睡眠品質。
此外,女性使用抗憂鬱藥的比例也高於男性,而這些藥物也可能影響睡眠。
社會因素:社會期待如何影響睡眠?
長時間的照顧責任與家務勞動依然不成比例地落在女性身上。儘管許多女性努力擠出時間來睡覺,但白天休息的機會往往很少,這讓夜間的睡眠承擔了全部恢復體力與精力的重擔。
進入更年期前期的女性,往往還同時要面對全職工作、青少年子女、年邁父母,凌晨三點還可能被熱潮紅吵醒。這些女性即便從客觀指標來看,可能已經有足夠或甚至高品質的睡眠,但這並不代表她們醒來時就能感覺精力充沛。
女性不一定需要「睡更多」,但需要「更多休息」
雖然實驗室裡的數據顯示,女性的睡眠時間更長、睡得也更深,但在日常生活中,她們面對的阻礙卻更多,更難真正有充足的休息。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女性真的比男性需要更多睡眠嗎?
答案是:平均而言是的!多一點點!
但更重要的是,不論是在白天和夜晚女性需要更多的支持、充電與恢復活力的機會!
編譯來源:THECONVERSATION(2025.7.17)
+ read more

2025.06.23
運動醫學新發現 女性運動員的心臟不一樣!
高強度的運動訓練會改變運動員的心臟結構。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近期研究發現,女性運動員的心臟適應特徵與男性明顯不同。
研究指出,男性頂尖運動員常見的特徵為「心肌增厚合併心腔擴大」,而女性則以心腔擴張為主,心肌增厚程度有限。這項觀察有助醫師更準確區分正常運動生理變化與潛在心臟疾病,對女性運動員的健康評估有重要意義。
MRI:女性運動員的心臟擴張但不增厚
研究團隊針對173位荷蘭女性菁英運動員進行心臟核磁共振(MRI)掃描,並與非運動員女性比較。
在此研究中,「菁英運動員」定義為:每週訓練超過10小時,於國家或國際賽事中有競技表現,且以比賽成績與體能表現為主要目標者。
研究發現,女性運動員的心腔容積顯著增加,但心肌厚度僅有輕微變化,整體心肌組織仍屬正常。相較之下,男性運動員則較常出現心肌明顯增厚,而這樣的變化也可能是心臟病的徵兆。
參與本研究的運動心臟病專家Harald
Jorstad博士表示,心肌增厚對男性運動員來說是預期中的生理反應,但若出現在女性身上,則可能是不正常的心臟疾病徵兆。因此,建立性別專屬的運動心臟評估標準,有助更準確識別異常情況,也更符合女性的身體特性。
運動類型不同 心臟適應也不同
研究亦發現,不同運動型態亦會影響心臟適應方式。耐力型運動員(如自行車選手)的心室擴張與心肌量明顯高於力量型運動員(如體操選手)。
運動心臟病研究員Maarten van
Diepen醫師指出,心臟如何適應訓練,除了和性別有關,還與所從事的運動類型密切相關。
女性長期被忽視 運動醫學研究應納入性別觀點
運動心臟病學研究長期以來多以男性為主,女性樣本嚴重不足。Jorstad指出,女性在心臟研究中的代表性仍然不足,尤其是運動心臟病學領域。但透過與荷蘭代表隊的合作,終於能針對女性運動員的心臟型態進行深入了解,彌補了長期以來女性運動員研究的空白,為未來提供更準確的臨床參考標準。
台灣女性運動員增加 評估與照護應與時俱進
台灣近年越來越多女性投入高強度運動,包括舉重、羽球、自行車、長跑等項目,心肺負荷不容小覷。然而,臨床對於「女性運動員心臟」的變化認識仍相對不足。
若缺乏性別化標準,容易出現兩種誤判情形:將正常的女性心臟變化誤認為疾病,導致運動中斷;反之,錯過真正病變的徵兆,延誤診斷與治療時機。
這項研究提供一項重要參考,有助台灣發展出更精準、符合性別差異的運動醫療與健康照護指引,保護女性運動員的身體健康與職涯發展。
評估運動員健康 必須同時納入性別與運動歷史
研究團隊呼籲,臨床在評估運動員或高度活躍族群的心臟狀況時,不僅要考慮訓練強度,也應一併納入性別、生理條件、運動類型與訓練歷史等因素,這樣才能避免過度診斷或漏診的風險。
Jorstad博士最後強調:「唯有理解什麼是『女性運動員的正常心臟樣貌』,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支持與保護她們,無論是職業選手還是熱愛運動的女性!」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6.2)、European Heart Journal
Cardiovascular Imaging(2025.6.2)
+ read more

2025.06.13
皮膚癌好發部位 男女有所不同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
CRUK)近日發表一項分析,指出皮膚癌中最嚴重的惡性黑色素瘤(melanoma)在女性與男性身上,好發的位置有明顯差異。男性最常在「軀幹部位」發現病灶,包括背部、胸部與腹部,占所有男性病例的四成;而女性則以「下肢部位」最常見,從臀部到腳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研究團隊推測,這樣的差異可能與性別行為模式有關,例如男性較常裸上身在戶外活動,而女性則可能穿短裙或短褲,導致暴露在陽光下的部位不同。
皮膚癌病例持續上升 過度曝曬陽光是主因
根據CRUK統計,英國每年約有1萬7,100件黑色素瘤病例,約有87%與紫外線曝曬過多有關。該機構預測,2025年黑色素瘤的新診斷人數將達到21,300例,創歷史新高。
CRUK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9年間,英國皮膚癌發生率上升了四分之一。其中,80歲以上高齡族群上升幅度高達57%。而年輕族群25至49歲的發生率上升了7%。
CRUK執行長Michelle
Mitchell表示,雖然皮膚癌的存活率已顯著提升,但病例持續增加仍令人憂心,特別是男性發病率上升速度更快。民眾一旦發現皮膚上出現新的痣、痣的顏色或形狀改變,或任何不尋常的皮膚變化,務必儘早就醫檢查,早期診斷是關鍵。
台灣紫外線暴露高 長期日曬恐增皮膚癌風險
台灣從春末至秋季普遍處於紫外線強度「高量級」,尤以南部地區如台南、高雄、屏東及離島澎湖、綠島等地最常出現「過量級」甚至「危險級」的紫外線指數(UVI≥8)。然而,許多民眾仍低估長期日曬帶來的健康風險。
台灣皮膚癌病例以基底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為主,惡性黑色素瘤雖少見,卻極具致命性,需及早診斷與治療。
防曬不分晴雨 簡單三招保護自己
CRUK健康資訊主管Fiona
Osgun提醒:「就算天氣陰涼,只要紫外線強度高,都可能對皮膚造成傷害。每隔幾年就曬傷一次,也會大幅提高罹患黑色素瘤的機率。」
正確防曬方式包含:
*
防曬全年無休:對皮膚有傷害的紫外光包括UVA和UVB。其中的UVA,即使在陽光比較弱的冬天和陰天,仍對皮膚有傷害。因此防曬工作不分冬夏。
*
避開紫外線最強時段:上午11點到下午3點儘量待在陰涼處或室內。
*
穿著遮蔽性衣物:長袖衣褲、寬邊帽、太陽眼鏡是好幫手。
*
正確使用防曬產品:選擇同時含有對UVA和UVB具防護作用的產品,並擦足量的防曬產品。更要記得補擦,尤其流汗或下水後。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亦呼籲,近年許多年輕人追求「健康小麥肌」,卻忽略曬傷會破壞DNA、誘發皮膚病變,應改變「曬黑才健康」的迷思。
不只防曬 觀察皮膚變化也很重要
英國國民健保署癌症臨床總監Peter
Johnson教授表示:「預防永遠是對抗皮膚癌最好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早期發現、早期就醫才是關鍵。」
皮膚癌警訊包括:
* 新長出或持續變化的痣
* 痣的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
* 出現出血、潰瘍或不癒合的傷口
* 突然出現的黑斑、紅疹或皮膚增厚
若有上述情況,應儘速就診,由醫師進一步檢查與評估。
延伸閱讀
UVA和UVB有什麼區別?
夏天近了,正確使用防曬品
在酷暑中保護您的孩子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5.5.2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