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人連線及立法委員林淑芬今(30)日舉行記者會,要求政府有具體作為導正「處女膜」、「惡露」這些貶抑、污名女性的用詞。
黃淑英理事長表示,人類身體的組織、器官或系統命名應是依其「功能」、「組成」或「位置」而定,但在女人身上卻不一定如此。「處女膜」這個陰道發育完成的殘留,沒有生理上的功能,卻在父權社會下成為「處女」的證據,對女人造成許多傷害與迷思。女人擔心初夜沒落紅會被視為不純潔,限制女人的性自主及自由;女人擔心傷害處女膜,避免由陰道進入的相關檢查,導致疾病防治困難或延誤診斷,危害健康。況且,「處女」就是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只為滿足父權的想像。字典裡僅有「處女」一詞,卻沒有「處男」,道盡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與壓抑,用「處女膜」來命名是不當的。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林姿吟提到,出血跟是否為初次性行為並沒有一定關聯。在這樣的社會觀念下,醫師在內診或做抹片等檢查時會擔心傷及「處女膜」。過去就有醫師面臨這樣的糾紛,跟患者確認沒有性經驗,然內診後出現流血卻被求償。有家長因為小孩跌倒,驚慌地帶來就醫,要醫師確認「處女膜」是否完整。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都在人們心中,婦產科醫學會支持改名,也樂觀其成。
立法委員林淑芬指出,女人年紀小時社會認為保有「處女膜」很重要,但年紀大了有處女膜卻被譏笑是「老處女」,將社會價值加諸在器官上就是對女人的壓迫。而除了正名,也應該給予正確的性教育,澄清迷思,讓孩子有正確的資訊。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顏慶祥回應,許多用詞有其時空脈絡,因應各種觀念的進步與發展,特別在性平議題上,近年來國教院不定期召開性平審議小組針對教科書、辭典等內容作修正,對這些內容會與時俱進地修正。
台灣女人連線也將透過「徵名活動」為處女膜「正名」,提供衛福部參考,期待衛福部研議適當的名稱取代「處女膜」,對「處女」這個違反性平的用詞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