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5.03
糞菌移植的口服藥丸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是常見的院內感染性腹瀉,其感染難治療並容易多次復發。不論是在歐美國家或是台灣,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情形均逐漸增加。
現今研究顯示「糞菌群移植」能提高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治癒。去年11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批准基於「糞便移植」的療法,以減少細菌感染的復發,使其成為同類療法中第一種在美國獲得批准。
今年4月,美國FDA准許了第一個由糞菌移植製作的口服藥丸,來治療「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
雖然在FDA認證處理糞便為藥物之前,捐贈者和他們的糞便都要做病菌的篩檢,口服藥物Vowst仍然有使患者生病的風險,也可能會包含食物過敏原。
糞便移植可以平衡腸道菌落
藥物名稱
Vowst被准許給予已經以抗生素治療,仍重覆感染的患者,以預防C.
difficile復發。裡面的成分是健康人捐贈的糞便樣本中的腸菌。
因感染服用廣譜抗生素會殺死正常菌叢、改變腸道微生物的平衡,使艱難梭菌大量增生並產生毒素,引起腹瀉、腹痛、發燒,甚至造成器官衰竭和死亡。每當有人感染,重覆感染的風險增加。
而糞便微生物移植可幫助一個人恢復腸道菌落的平衡。之前只有透過內視鏡將糞菌植入患者腸道的治療。FDA在2022年批准的另一個抗困難梭菌的產品只能由肛門灌注。
FDA的生活評估和研究中心的Dr. Peter
Marks在發佈准許的新聞稿中說:「今天的批准提供患者和醫護人員一個協助預防重覆性的困難梭菌感染。對於經歷這個可能致命疾病的患者,在促進療效和藥物取得管道上,口服糞菌產品是一項重大進展。
研究如何進行?
在隨機研究中,有89參與者服用Vowst,
有93人服用安慰劑,經過8週以後,服Vowst的人重覆感染比例較低,12.4%,而安慰劑組重覆感染39.8%。
另一個開放標籤的臨床實驗分析,比較服Vowst的90位參與者,和92位服安慰劑的人,發現的副作用包括脹氣、疲倦、便秘、發冷和腹瀉。
此藥物的製造商Seres Therapeutics Inc.
尚未公開其價格,但已計劃和食品公司Nestle合作推銷。
編譯來源: Health Day (2023.04.27)、U.S FDA(2023.04.26)、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2.01.20)
+ read more

2022.12.14
晶片模擬陰道環境?
過去十年來,人體中的微生物群一直是很熱門的話題。細菌群失衡是許多疾病的根源。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腸道的微生物,女性陰道菌群時常被忽略。
陰道菌群失衡會導致細菌性陰道炎,這種病折磨著全球近30%育齡女性,每年的治療費用約為48億美元。還可能增加孕婦早產的風險,而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罹患細菌性陰道炎的女性,罹患性病的風險也較高,包括愛滋病。
目前治療細菌性陰道炎主要使用抗生素,但卻經常復發,還可能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包括盆腔炎,甚至不孕症。因此,研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非常重要。
什麼是陰道晶片?
正如益生菌是腸道問題的解方,現在也在探討以活菌生醫製品來治療細菌性陰道炎。但進行臨床前的動物實驗很困難,因為人類陰道菌群和一般動物的樣貌有很大差異。例如,乳酸桿菌在健康人體的陰道微生物菌種中佔了超過70%,而其他哺乳類動物則低於1%。
因此,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創造了一個解決方法,以晶片複製人類陰道組織的微生物環境。「陰道晶片」由人類陰道上皮細胞和結締組織細胞組成,它複製了陰道的生理特徵,也可接種不同系列的細菌,相當於人類陰道組織,來進行研究。
在陰道晶片上 植生好的菌種
當科學家將雌激素置入陰道晶片時,晶片上的基因表現隨之應變,顯示對荷爾蒙有反應──這是在體外複製人類生殖器官的一個關鍵特徵。
有了人類陰道的活體模型,研究人員接著探討陰道的微生物菌種。研究人員將陰道常見的三種捲曲乳桿菌(L.
crispatus)菌株以不同組合加入陰道晶片。3天之後,這三種菌落都成功地在晶片上定居,也開始產生乳酸,協助維持陰道的低pH值,且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長。
不只是協助維持酸性環境,捲曲乳酸桿菌的存在也影響了陰道晶片的先天免疫反應。和目前理論一致:好的微生物維護健康人類器官,控制發炎。
在陰道晶片上 植生不好的菌種
創造了一個有好細菌定居的健康陰道晶片之後,研究團隊進行了另一個新的實驗。
他們將三個「壞」微生物菌種加入晶片:陰道加德納菌屬(Gardnerella
vaginalis)、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
bivia)和陰道奇異菌屬(Atopobium
vaginae)。結果顯示,晶片ph值上升、陰道的上皮組織細胞受到傷害,且發炎的物質大量增加。所有的反應皆相似於人類細菌性陰道炎患者的症狀。
陰道晶片試驗 替代動物試驗
研究顯示陰道晶片可以用來測試不同菌種組合對於陰道的影響。換句話說,陰道晶片可以替代動物進行細菌性陰道炎治療的臨床「前」試驗(pre-clinical
trial),以確認最有效的療法。他們也正在整合免疫細胞進入晶片,來探究陰道微生物群如何驅動免疫系統的反應。
研究主持人Don
Inger博士表示:「婦女的健康對全人類的健康很重要,但是創造工具來研究女性的生理仍然或缺。我們希望這個新的臨床前模型,能夠研發細菌性陰道炎新療法,同時可對女性生殖健康有新的了解。」
陰道晶片的研發資金來自於比爾和曼琳達蓋茲基金會,目的在創造細菌性陰道炎的生技醫療,將其移轉至人類的臨床實驗,減少產道感染、產前併發症和嬰兒死亡率,特別在資源匱乏的國家。
此論文發表在《微生物菌種》期刊。
關於器官晶片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2.11.28)、Microbiome(2022.11.6)
+ read more

2022.07.09
玻尿酸注射膝蓋骨關節炎?不,它們真的沒有幫助!
骨關節炎有時被稱為退行性關節病,這是最常見類型的關節炎。在骨關節炎中,軟骨被磨損。當軟骨磨損時,骨頭會相互摩擦。這會導致疼痛、腫脹、僵硬和移動困難。臨床上醫師會建議打玻尿酸治療。但是,真的有效嗎?
研究人員分析了24個先前對膝蓋骨關節炎注射玻尿酸的大型試驗發現,雖然有可測量到的益處,但它因太小而沒有臨床的意義。這意味著玻尿酸注射對大多數患者沒有有意義的益處。
研究主持人da Costa
說,「我們的研究結果不支持廣泛使用玻尿酸來治療膝蓋骨關節炎,」
但是,這個結論並不完全是新的,da
Costa的小組只是比其他評論更大膽地表達了這一點。例如,美國骨科醫師學會
(AAOS)
網站承認「最近的研究……沒有發現玻尿酸能有效地顯著減輕疼痛或改善功能。」
但 AAOS
總結並沒有警告患者或臨床醫生遠離注射。它說「一些」患者獲得了疼痛緩解,而「一些」沒有,並將注射描述為「嘗試過所有其他非手術治療方法」的患者的「一種選擇」。
沒有效益,卻還有副作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數據確實顯示注射玻尿酸並不是完全良性的。15
項試驗 (6,462 名參與者) 詳細報告了不良事件,da Costa
等計算出,注射的嚴重併發症風險顯著增加
(相對風險 1.49,95% CI
1.12-1.98)。研究人員發現,接受玻尿酸的患者中有 3.7 %
經歷了嚴重的不良事件,而接受安慰劑的患者中有 2.5
%。
業者贊助的大型試驗結果似乎從未出現過?
作者還表示,許多由業者贊助的大型試驗結果似乎從未出現過。他們指出了三個登錄在主管機關Clinical
Trials.gov的研究,共有 2,000
多名參與者,但其完整結果尚未公佈。此外,在撰寫本文時,已知至少有
12
項其他未發表的試驗已經完成,但它們的結果無法找到
(總共超過 3,000 名患者隨機化)。
研究的結果
來自 24 項大型對照研究 (包括 8,997 名膝關節參與者)
的系統性分析顯示,相對於安慰劑注射,玻尿酸以
-0.08 分的標準化均數差 (SMD)
降低了患者的疼痛。但臨床上重要程度的疼痛減輕需要
SMD 至少為 -0.37 點。這意味著玻尿酸注射
(又名粘性補充劑) 對大多數患者沒有有意義的益處。
24 項試驗中只有一項的 SMD 超過 0.37
點疼痛閾值,但它出現在 1983
年,對測量結果的偏差存在「高風險/一些擔憂」,並且沒有在英文期刊上發表。按他們進行的年份對試驗結果的分析顯示,它只是最早表明有實質性好處的。在
1983 年的那項研究出現之後,下一個大的研究出現在
1993 年;結合兩者的數據,SMD 已經低於 -0.37 點。到
2004 年,共有 2,240 名參與者參與了 9
項試驗,很明顯這些注射沒有明顯的幫助。從那時起出現的試驗只是加強了這一結論。
此研究發表在_英國醫學雜誌_
編譯來源:MEDPAGETODAY(2022.07.06)
+ read more

2022.06.17
加拿大要在每支香煙上貼上健康警告
加拿大政府提議在每支香煙上貼健康警告,這將是世界首創的解決吸煙習慣的方法。
心理健康和成癮部長Carolyn
Bennett表示,她希望這項措施能幫助更多人。在個別煙草產品上添加健康警告將有助於確保這些基本信息傳達給人們。
她說,主要目標是那些「經常在社交場合拿到别人分享的香煙而没有看到外包裝的年輕人。」
她補充說,「2001
年在加拿大推出的香煙包裝上的照片警告不再像政府希望的那樣有效。」
加拿大心臟和中風基金會對新提案表示歡迎。基金會首席執行官Doug
Roth說,「加拿大現在將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捲煙健康警告制度。這些措施將有助於進一步降低它們對青少年和非吸煙者的吸引力,並支持當前吸煙者的戒菸努力。」
關於該政策提案從6月11日起,有為期 75
天的預告,徵求民眾的意見。政府預計新措施將從2023年下半年生效。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2020 年,超過 400
萬加拿大人每天或偶爾吸煙。
在擁有超過 3800
萬人口的國家,煙草使用仍然是導致疾病和過早死亡的主要可預防原因。
據加拿大肺臟協會估計,每年有 48,000
名加拿大人死於吸煙。
編譯來源:BBC NEWS(2022.06.11)
+ read more

2022.05.26
走出迷思 調查近9成贊成「處女膜」正名
台灣女人連線與林淑芬委員辦公室今(26)日召開記者會公布「處女膜正名」徵名及連署行動成果,近九成回覆者支持改名。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戴浩志表示,醫學會支持正名,因為處女膜與是不是處女毫無關係。
「處女膜正名」徵名行動約有1220名民眾參與,88.9%贊成重新命名、6.3%不贊成。贊成重新命名者中,38.9%認為應正名為「陰道冠」、27%認為應改為「陰道膜」或「陰道前膜」,另有15.8%支持改為「陰道瓣」。另外也有「不要有『膜』就好」這樣的意見,因為有「膜」就有「破」的意涵。回覆者中生理女性佔76.97%、20-29歲佔了45%,顯示女性及較年輕的族群對自身權益的關注及重視,也更願意付諸行動。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數十個團體支持處女膜正名,涵蓋婦女、性別、勞工、新住民及醫事團體等類型,代表著「處女膜正名」有社會共識,期待政府正面回應。教育部於5月開會討論辭典中「處女膜」的處理方式,令人遺憾的是,並未移除「處女膜」,而是在解釋中增加「陰道前膜」等說明。黃淑英理事長指出,這項更名應由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決定最合適的醫學名稱,教育部再修改辭典,將「處女膜」三個字移除,並於新的名稱項下說明「舊稱處女膜,因涉歧視及物化女性故更名」等具性平意涵的解釋,而非自行定義。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戴浩志理事長表示,「處女膜」並沒有什麼功能,但這個名詞非常容易造成誤解,「處女膜」是否完整與是否為「處女」也沒有關係。為了「處女」這個意念去進行「處女膜修復」更是沒有意義,因為醫生不知道原來長什麼樣子,也無法保證性行為會落紅。
明(27)日台灣女人連線與婦團代表及林淑芬立法委員將於第二十五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會後拜會衛生福利部,提交行動宣言,表達社會對處女膜正名的支持與意見,再度要求政府積極回應與處理。
+ read more

2022.03.30
「處女膜」無關「處女」 婦團推正名破除迷思
台灣女人連線及立法委員林淑芬今(30)日舉行記者會,要求政府有具體作為導正「處女膜」、「惡露」這些貶抑、污名女性的用詞。
黃淑英理事長表示,人類身體的組織、器官或系統命名應是依其「功能」、「組成」或「位置」而定,但在女人身上卻不一定如此。「處女膜」這個陰道發育完成的殘留,沒有生理上的功能,卻在父權社會下成為「處女」的證據,對女人造成許多傷害與迷思。女人擔心初夜沒落紅會被視為不純潔,限制女人的性自主及自由;女人擔心傷害處女膜,避免由陰道進入的相關檢查,導致疾病防治困難或延誤診斷,危害健康。況且,「處女」就是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只為滿足父權的想像。字典裡僅有「處女」一詞,卻沒有「處男」,道盡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與壓抑,用「處女膜」來命名是不當的。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林姿吟提到,出血跟是否為初次性行為並沒有一定關聯。在這樣的社會觀念下,醫師在內診或做抹片等檢查時會擔心傷及「處女膜」。過去就有醫師面臨這樣的糾紛,跟患者確認沒有性經驗,然內診後出現流血卻被求償。有家長因為小孩跌倒,驚慌地帶來就醫,要醫師確認「處女膜」是否完整。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都在人們心中,婦產科醫學會支持改名,也樂觀其成。
立法委員林淑芬指出,女人年紀小時社會認為保有「處女膜」很重要,但年紀大了有處女膜卻被譏笑是「老處女」,將社會價值加諸在器官上就是對女人的壓迫。而除了正名,也應該給予正確的性教育,澄清迷思,讓孩子有正確的資訊。
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顏慶祥回應,許多用詞有其時空脈絡,因應各種觀念的進步與發展,特別在性平議題上,近年來國教院不定期召開性平審議小組針對教科書、辭典等內容作修正,對這些內容會與時俱進地修正。
台灣女人連線也將透過「徵名活動」為處女膜「正名」,提供衛福部參考,期待衛福部研議適當的名稱取代「處女膜」,對「處女」這個違反性平的用詞釜底抽薪!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