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冠病毒大流行會在世界各地降溫?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上週全球新冠病毒新病例減少了16%,降至270萬。這是截至1月4日的一周內感染率達到最高峰500萬之後,連續第五週的下降。而與病毒有關的死亡人數,上週在世界各地下降了10%,降至81,340人。

 

就區域而言,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的感染率下降最快(20%),其次是歐洲(18%),美洲(16%)和東南亞(13%)。以國家來看,緬甸是案件下降幅度最大的國家(85%),其次是泰國(74%)和獅子山共和國(74%)。

 

截至2月14日當週,世衛組織唯一出現新冠病毒病例上升的地區是東地中海地區,該地區主要包括中東、中亞和東北非的部分地區。那裡的新冠病毒案件增加了7%。

 

全球病例和死亡人數正在下降,這一事實突顯了「即使存在變異,簡單的公共衛生措施也能奏效」。

 

但是,儘管各國採用了極為不同的封鎖策略,關鍵指標仍顯示全球普遍下降。針對這樣的現象,專家們的觀點並沒有一致的共識。

 

疫苗不是答案

Reading University傳染病專家S. Clarke教授說,到目前為止,疫苗的推出過於零散,在全球數據中,沒有足夠的國家能呈現這種影響。季節性趨勢可能至少是部分原因。

 

他說:「受北半球COVID-19大流行衝擊的國家,包括歐洲和北美,正從最寒冷的冬季中走出來,這可能會延緩病毒的傳播。歐洲許多受災最重的國家也採取了嚴厲的封鎖措施來應對第二波衝擊。」

 

「就像許多呼吸道感染一樣,隨著人們因為冷在室內花費更多的時間並與他人緊密接觸,該病毒得以迅速發展。而新鮮、流動和溫暖的氣候降低了傳播的風險。」

 

「南半球的國家,包括巴西和墨西哥,正處於夏季中期,那裡溫暖的天氣可能減緩病毒的傳播。而限制國際旅行也可能促使全球疫情傳播情形下滑。」

 

在許多國家,第二波已經超過了去年首波爆發的高峰。數據顯示,整個世界正在走出第二波高峰,令人充滿希望。

 

第二波是由比原始菌株更具感染力甚至致命的變種所引起的,這意味著以前有效的封鎖措施在第二波是沒那麼管用的。

 

例如,肯特菌株於12月下旬在英格蘭東南部流行,並已擴散到近100個國家,比在中國首次出現的病毒高出70%的傳播性和30%的致命性。南非和巴西具有類似突變的變異體使這兩國所屬的大陸感染率激增。

 

世衛組織的最新報告顯示,自大流行開始以來已確診的病例總數為1.08億。但是,發展中國家檢測能力較差,而並非所有人都會有症狀,因此,真實人數可能會更高。 

 

世衛組織最新報告稱,截至2月15日,在94個國家/地區報告了肯特變體(科學上稱為B.1.1.7)增加了8個。 

 

最早在南非發現的菌株稱為B.1.351,在46個國家中有記錄,其中至少有12個國家發生了社區傳播。 

 

在英國尚未發現的巴西「P.1」變種,在21個國家中被發現,上升了6個,在至少2個國家中發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1.02.18)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