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冠病毒會空氣傳染!

來自32個國家的239位科學家給世界衛生組織寫了一封公開信,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COVID-19會透過空氣傳染。

 

就像許多與新冠病毒大流行有關的問題一樣,看似相對簡單的問題似乎也很複雜。我們實際上不能肯定地回答。

 

為什麼我們需要了解傳播方式?

了解COVID-19如何從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使我們能訂定計有效的公共衛生措施,藉此最大程度地降低傳染風險。

 

例如:人們被建議與他人保持1.5公尺距離,是因為已經有了共識認為大型飛沫是病毒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這些大型飛沫的大小通常大於5毫米,當感染者打噴嚏、咳嗽或說話時,它們會透過感染者鼻口噴出的粘液和唾液傳播開來。

 

感謝地心引力,這些大型飛沫通常在落地前不會行進很遠。如果您與被感染者相隔1.5公尺以上,那麼您將會遠離飛沫移動的路徑。

 

同樣,了解這些大型飛沫可能會落在表面上,並且病毒可以在這些表面上生存,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勤洗手,以避免病毒透過手傳播到我們的口、鼻或眼睛。

 

到目前為止,世界衛生組織一直認為這些大的飛沫是COVID-19傳播的主要途徑。但是公開信的作者認為世界衛生組織輕忽了空氣傳播的角色。

 

空氣傳播和COVID-19

空氣傳播指的是病毒透過小到可以懸浮於空氣中的飛沫來進行傳播的能力。這些飛沫的尺寸小於5毫米,通常稱為氣溶膠(aerosol)。

 

大飛沫只能傳播很短的距離。理論上,一些較小的飛沫可以傳播得更遠,或者即使在感染者離開後也可以在房間內徘徊。

 

有多種證據支持新冠病毒是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的。

 

首先,實驗室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被霧化,並以這種形式存活長達4小時。

 

其次,在醫院採樣的「氣溶膠」檢測到有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採樣的醫院包括在大流行所在的中國武漢市的2家醫院。不過重要的是要注意,檢測到這種病毒的遺傳物質並不一定意味著病毒在這種形態下具有傳染性。

 

也許最有力的證據來自大規模傳播事件的各種案例報告。這些事件中的許多人似乎在沒有與感染者密切接觸的情況下感染了新冠病毒。

 

一個值得注意的早期例子是美國的合唱團練習,儘管他們保持距離,但仍有近50人被感染、2人死亡。

 

另一個例子是在中國廣州的一次疫情暴發,來自3個家庭的10個人在一家餐館用餐後感染了COVID-19。未感染的人沒有與任何感染者保持密切接觸,但是被感染的人都位於冷氣直吹的範圍。關於這場疫情暴發的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公開信的作者引用此例作為證據的一部分。

 

新冠病毒可以透過空氣傳播意味著什麼?

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空氣傳播可能令人擔憂,因為如果它經常發生,則意味著該病毒可能容易在沒有密切接觸的情況下被傳播。

 

這也增加了病毒可能通過氣流傳播,甚至通過空調傳播的可能性。

 

這意味著社交距離可能並不是那麼有效的,尤其若處於擁擠且通風不良的室內區域則人們可能面臨很大的風險。

 

知道新冠病毒可能透過空氣傳播後,然後呢?

現在,關鍵問題不是空氣傳播在理論上是否成立,答案一定是肯定的。關鍵的問題是空氣傳播在COVID-19傳播中佔了多大的角色。

 

例如,如果大多數新冠病毒的傳染是通過大型飛沫發生的,而透過空氣傳染的案例僅偶爾出現,那麼其意義跟空氣傳染是主要傳染途徑的情況會有很大的差異。

 

令人放心的是,迄今為止,在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為限制病毒傳播而採取的措施(如社交距離)非常成功。這顯示即使病毒可以通過空氣傳播,也不大可能成為主要傳播途徑。

 

以我們目前瞭解,我們面臨的難題是要不要將空氣傳播的因素作為預防的原則,,並對應地調整疫情控制措施,包括:鼓勵更廣泛使用口罩及增加封閉空間的通風設備;或者是等到有更明確的證據後再更改公共衛生建議。

 

7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已公開指出武漢病毒會空氣傳播。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0.07.07)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