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醫病關係

528世界婦女健康日

千禧年台灣婦女健康行動說帖

  

    婦女處境是整體社會進步與否的重要指標,而婦女醫療照顧的品質更是檢測整體醫療體系的最佳標準。台灣長期在男性主導的醫療生態與研究取向下,女性作為醫療使用者與主要照顧者,其醫療健康權益並未受到相對等的關注與資源挹注。

 

許多女性因為過度醫療化與不當醫療處置受到嚴重的身心傷害,尤其近年來頻生的醫療糾紛更將此現象明顯呈現出來;而醫療糾紛的產生經常是不良的『醫病關係』以及未有良好且人性化的『醫療環境』所致;因此提升女性健康與減少糾紛的主要關鍵就在於如何重建良好的『醫病關係』與『醫療環境』。

 

為了建立和諧良好的醫病關係,提升醫療品質與減少糾紛,今年透過婦女團體與醫界代表的共同對話,以瞭解彼此的差異與關心的焦點,並就醫療經驗的感受表達婦女的健康需求,期望藉此創造醫病雙贏的結果。台灣婦女普遍希望在就醫時能夠與醫師進行良好且充分的溝通,醫師能夠重視婦女的感受與善盡告知的義務。而醫界則希望透過制度改革來營造較佳的醫療環境,包括合理的門診量限額、健保制度公平給付、落實轉診制度以及醫療除罪化等措施以減輕醫師的負擔。

 

一、台灣醫病關係現況

(一)醫生無法尊重病人的主體性

由於傳統觀念對醫生的地位十分尊崇和敬畏,長久模塑成醫病之間的階級差距,醫生在專業診斷過程中,使病人產生如同貨品被檢查似不受尊重的感受,女性真實而個別的需求與經驗不被聽見、看見,與重視。

(二)不重視和善用醫生之外的醫護人員

相較於醫生的專業權威,護理人員的專業地位不受民眾肯定,其醫療諮詢功能不受重用,以致其本身態度消極,在職率低,流動率大,資深工作者的經驗則未見傳承累積。

(三)醫療實務的矛盾

 醫生養成教育的訓練內容之一,要求培養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不可情感涉入,以免無法作出適切的判斷。嚴肅無表情的醫療過程似乎才能代表專業水準,親切友善的態度則容易傳達出非專業的訊息。

 

二、台灣醫療環境現況

(一)結構環境:

   1. 關於全民健保的財務部分,民營化或可緩解現已構成威脅的呆帳問題,但更可能造成財團壟斷的危險,部分立委扮演積極反對民營化者。

   2.有關人工流產所牽涉到女性自主權的剝奪,在女性本身無法掌控生育決定權時,可能面臨被迫生下孩子,或進行非法墮胎的兩種結果。

(二)物理環境:

  1.若從個人隱私性來看,目前大部分市立醫院「內診室」的環境已有所改善,但在「問診室」的部分隱密性仍嫌不足,尤其是在婦科的診療常會牽涉女性個人的私密問題,在有其他候診者在場的情況下,常會使婦女朋友覺得不好意思或不敢問問題。

  2.從空間配置來說,所有市立醫院的婦產科皆設於二樓,其中有些醫院已有尿布台、兒童廁所的設置,但仍有三間醫院未設置這些裝置,而廁所的環境美化與清潔問題則是各醫院最需改善的地方。

  3.在提供醫療資訊方面,除了候診室的相關醫療資訊過少之外,甚至有婦女朋友根本不知從何處可獲得進一步的健康醫療資訊。

  4.由於求診人數過多,導致婦女的問診時間很短,無法與醫生有充足的時間溝通,且難以獲得充分的資訊。

 

三、現階段醫病關係的解套

(一)掌握個人就醫「知」的權利:

病人能充實基礎與婦女特有之健康知識,並保持對自己身心狀況的瞭解,進而培養保健習慣。

(二)加強病人自主權:

在醫生及其他資源的協助下,病患能掌握充分的健康資訊與各種選擇的可能性,由個人決定自己對症狀的看法與判斷。

(三)促進醫病雙方的溝通

期待醫療體制能突破性別的刻板印象,從開放角度傾聽女性的需求和經驗,使用可接近的語言與病患溝通;病人也能克服被動求助的限制,做好自助的健康準備工作,增進與醫生對話的能力。

(四)改革醫療養成教育和文化

 醫療提供者的專業技術與親切態度並不衝突,專業能力與服務態度同樣是 醫學教育的重要內涵。建立醫學生超越以營利為目的,而以病人福祇為先的醫療倫理觀念。

 

四、現階段醫療環境的解套

(一)結構環境:

1.  制度面的修正,可從落實轉診制度著手,保障地方診所對健康維護的貢獻。

2.  家庭和諧的維護不應該是衛生署的職責,或該省思家庭和諧是否暗示以女性的委屈來滿足男性的需求。其實,民間力量在推動新的立法上,有不可漠視的重要影響力,婦女團體可廣泛反映民間的意見進入立法程序,不啻為形成政策的有利途徑。

(二)物理環境:

1.      使問診室與內診室應分隔,提供隱私的就診環境。

2.      婦女就診時,均由女性護理人員陪伴治療。

3.      維持清潔、舒適、美化的就醫空間及公共洗手間。

4.      診間設擦拭紙、置物架、鏡子、梳子、更衣等各項方便設施

 

五、小結

(一)政府部門:

    政府機關對婦女健康方案的推動主要在倡導,而不應過份強調政策目標的數字業績壓力,卻忽略醫療體質的提昇,影響整個醫療生態平衡,扭曲立法初始的美意。

(二)醫生部分:

    醫生在醫病關係中的角色,應以提昇婦女健康品質為主,不優先追求私人財富累積,不將責任歸咎於體制結構的缺失。好醫生同時具備良好醫療技術與態度,並鼓勵病人自助。

(三)病患部分:

    病人要改進對性別和醫學權威的刻板印象,就醫時考量自身特殊需求,而不根據醫院、醫生的名氣或醫生性別為依歸。

(五)教育部分:

    醫學教育中引進性別平等觀點,重視醫療倫理的內化和同理心訓練。

 

    歸結婦女與醫界的看法,我們認為問題的解決應由三個方向著手,分別是:醫療制度、醫療文化與醫學教育。在醫療制度上應該全盤檢討男性中心思考的醫療政策,廣納婦女的特殊經驗與意見,建立照顧不同社經、性別、族群與年齡弱勢者的需求為導向的政策與措施。在醫療文化上應打破醫界專業權威的概念與態度,加強醫療資訊的提供與宣導,並積極改變民眾錯誤的醫療使用態度與價值觀。最後在醫學教育上應多強調醫學倫理的建立,與尊重就醫者的感受與需求,能夠培養同理心與溝通能力。

   

本屆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做成幾點結論,希望衛生署及立法院能真正落實與監督:

(一)衛生署應定期體檢各醫療院所的環境與醫療品質,並提供各級醫療機關主管與行政人員兩性平等的健康權益在職進修課程。

(二)醫學養成教育應加強醫學倫理訓練與實習,衛生署應要求醫事人員定期在職進修,淘汰不適任的醫療提供者。

(三)各級醫療機構與行政機關應透過各種傳播媒介充分提供就醫者資訊,達到醫療資訊透明公開化的目標,滿足醫療使用者「知」的權利。

(四)衛生署與立法院應針對全民健保等相關法令與制度整體評估及修改,以促進良好醫病關係的建立與醫療品質的提昇。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