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1.17
是什麼造成宿醉、暈眩和酒後焦躁?
很多人在喝了酒後變宿醉,醒來記憶空白,或有強烈的焦慮感。到底你的身體發生了什麼狀況呢?讓我們來看科學上怎麼說的並破除流傳已久的迷思。
你喝了酒後發生什麼事呢?
當你喝酒後,酒精經過胃到達小腸,很快吸收到血液裡,帶到肝臟分解。若你吃些東西則會減緩酒精的吸收,所以不要喝太快。這也是說最好在喝酒前或中間先吃一些東西。你的身體需花一小時去代謝10公克或一個標準飲量(standard
drink)的酒精含量。
不管你喝了什麼樣的酒或甚至你混了酒,只要酒精含量相同,其效果基本上都一樣。
是什麼造成記憶空白?
我們都會有一些朋友在外狂喝一攤後,前晚的事一半都不記得了。這叫斷片。這和昏倒(passing
out)不同—你還有知覺也可以說話,但是事後都記不得了,而且你喝越多可能越快越造成斷片。
這是因為當你血液中酒精濃度到了一定量,你的腦子就無法形成新的記憶。你可想成你的腦就像檔案櫃,而檔案直接進了垃圾箱,所以你稍後就找不到了。
是什麼會造成宿醉?
研究學者尚未找到宿醉的單一原因,但有些可能是元兇。
酒精是利尿的,所以你會尿更多而造成脫水,尤其是你如果在溼熱的場所或跳很多舞,脫水會讓你暈眩、想睡和渾身無力。
酒精會刺激胃壁造成嘔吐、拉肚子和電解質失衡。電解質失衡會使你覺得疲倦、想吐、造成肌肉無力抽筋。電解質失衡和脫水會造成次日早上頭腦昏沈。
過度酒精會造成血管擴張頭痛,也會干擾葡萄糖的製造,形成低血糖。葡萄糖產生不足會讓行動遲緩虛弱。
酒精也會中斷睡眠。你起先會想睡,但酒精會干擾你的晝夜循環,睡眠規律,所以你可能半夜醒來。酒精會妨礙你的睡眠品質。
酒後焦躁(HANGXIETY)
酒精對腦部有很多影響。當你喝了一、二杯後,會有溫暖放鬆的感覺,但如果你前一晚喝多了後,會覺得異常的焦躁那可能就是「酒後焦躁」。
在喝了一晚後,酒精會刺激腦中產生一種會緩和腦部叫GABA的化學物質並阻斷和焦慮有關的肤胺酸鹽(glutamate)的製造,這種組合就是使你喝酒後會快樂放鬆的原因。
你的腦希望保持平衡,所以你一喝酒,它就指示身體分泌更多肤胺酸鹽去阻絕GABA,讓你隔天會有焦躁感。
如果你醒來有酒後焦躁時怎麼辦?
為了減輕這些症狀,可以做些呼吸運動、靜坐。有些已知的對焦躁症有效的治療法可以採用,去問醫生或上網查就有。如果你已經有躁鬱症,在社交場合喝酒可以讓你放鬆,可是風險是你隔天可能會焦慮。
我如何酒醒?
如果你喝太多並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迅速醒來,只有時間可以讓你身體內的酒精消除而清醒。
咖啡因或許能使你覺得清醒一點,但它不會分解酒精。或許你覺得沒那麽醉,你還是會酒醉無法行動。
冷水澡、運動、出汗、喝水和呼吸新鮮空氣都一樣,或許會使你覺得更有戒心,但這些都不會影響你體內的酒精濃度或酒精效應。
「回魂酒」有用嗎?
有人認為宿醉後隔天早上再喝酒,可以解宿醉。這是個迷思,它可能可以延遲症狀發作,所以你會暫時覺得舒服一些。
你身體須休息,代謝掉昨天喝下的酒精,復原酒後的傷害,因此,宿醉後再飲酒,並非好主意。
如果你經常喝酒,而次日早上也會想喝,這可能是酒精依存症的徵兆,你應該去看醫生。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16
美保守勢力濫用保護弱勢群體的法律續推反人工流產
美國宗教保守勢力推動反人工流產的動作未因法案遭法院暫時阻擋而停歇,近日有研究指出,這些團體正濫用美國保護同性伴侶及黑人公民的法律,企圖加強心跳等於生命並應受法律保障的論述,繼續遊說禁止人工流產。
這是至今出現的第一個研究,分析反人工流產陣營推動具爭議性的心跳法案(Heartbeat
bills)所運用的策略與戰術。
研究團隊分析美國喬治亞州(Georgia)針對人工流產法案修法進行辯論及證詞的影片內容。對象包括該州的兩個立法單位-眾議院健康與公共服務部(the
House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及參議院科學與技術委員會(the Sen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s)的41名成員以及支持心跳法案的社區成員。
分析結果指出,反人工流產陣營的新策略包括:
*
為了支撐「有心跳代表是個生命,因此是個人」的論述,增加其可信度,使用充滿情感但在醫學上為不正確的用詞,如:早期的嬰兒(early
infant),錯誤建構科學證據。
*
創造一個特別的、受法律保護權利的自然人類別-「子宮中的胎兒」,並引用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對「同性伴侶」及「美國黑人」的公民權保護,將「未出生的小孩」與這些弱勢族群做類比,要求同等的法律保障。
*
更進一步要求胎兒的權利要超越聯邦法律保護的層次,應受到國家力量給予保障。
研究者認為,為了遊說「尚未出生的胎兒」這個概念,濫用美國黑人及LGBTQIA族群所面臨的歧視是貶低這些人的生命經驗並看輕他們所遭受到的傷害。
研究團隊表示,禁止早期人工流產的立法正快速擴散,並可能在全球脈絡下被進行複製。這項研究將有助支持人工流產的團體思考並設計有效的策略,對抗這些具爭議卻日益壯大的反人工流產政策或修法行動。
研究刊登於《性與生殖健康事務》期刊(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1.0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male on pill.jpg)
2020.01.15
睪丸素是男性青春的泉源嗎?
美國醫師學會第一次提出與治療和年紀相關的「低睪丸素」的指引,直言睪丸素療法無法讓年長的男子回春,但有助於一些性無能。
我們已知男子的睪丸素隨年齡減低。多年來,醫療產業宣傳男子可能因「男性更年期」會受一些症狀困擾,包括:疲累、虛弱、肌肉流失、記憶和思考遲鈍、憂鬱、性欲低和勃起功能障礙。
學會指出,睪丸素療法幾乎無助於改善所有的症狀,只有在性功能障礙上有一些幫助。平均來說,研究發現在性和勃起功能上僅有稍微改善。
臨床試驗中睪丸素療法的作用並不多,學會會長Dr.
McLean對此有點驚訝。但是隨年齢而減少的睪丸素,並非是男子健康問題的原因,補充睪丸素並不一定有效。
多數男性使用睪丸素是為了防老,但它安全嗎?
根據美國FDA,2009-2013年之間,美國男子服用睪丸素的人數由130萬增加到230萬。大部分人使用的原因,並非因為健康上的狀況而睪丸素不足,而是為了反制衰老的過程。
2013-2016年間,因為質疑可能有心臟疾病或攝護腺癌的風險,睪丸素使用大幅降低。
然而男士們仍然會詢問睪丸素相關訊息。根據美國內分泌和泌尿科醫學會的共同指引,睪丸素可能協助一些有性功能障礙的男子,但不應該開處方給模糊的症狀如疲累和低能量。
在安全方面,20個研究大致顯示睪丸素不會增加心臟問題、血栓或攝護腺癌的風險。然而這些研究追蹤男性約10年,之後的風險如何則無法預知。
性功能障礙的男性如何知道睪丸素是否低下?睪丸素的數量會波動,通常在早晨最高。所以測量血液中的睪丸素兩天時都要在早晨進行。
如果睪丸素低造成性方面的困擾,可以合理開始服用睪丸素,但要持續不斷。最好六個月內要重新評估,若無效果,則停止服用。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0.01.0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14
為什麼再飽我們也還是吃得下甜點?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即使已經吃飽但還是有吃甜點的空間。最近研究發現,這種現象是身體自然的反應,並不是因為貪吃。
「甜點胃(dessert
stomach)」是一個科學事實,這全都歸因於所謂的「特定感覺的飽足感(sensory-specific
satiety)」,即某樣食物吃得越多,就越不喜歡它,這會給人一種已經吃飽了的感覺。但是這種飽足感是針對剛才吃完的食物的口味、口感或氣味,因此雖然一個人可能對剛才吃完的食物失去食慾,但會受到另一種食物的吸引。這就是為什麼酒足飯飽後總是吃得下甜點。
研究作者證明了,當人們在進食時,對進食者而言食物不僅會變得越來越不可口,氣味和口感也不再那麼吸引人。這種現象會促使人們嘗試不同的食物。
從理論上講,針對特定食物的飽足感可以使我們保持健康。降低我們對一種食物的食慾並鼓勵我們吃另一種食物,這讓我們更能獲得所需營養。
但是,對於節食者而言,特別是那些喜歡品嚐多種食物的節食者,這可能是壞消息存。一項研究指出,相較於一餐中只有一種料理的人,一餐中有四種不同料理的人會多吃下60%的熱量。
這種內建機制的證據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的一項經典研究。當時一位兒科醫生讓剛斷奶的嬰兒從各式各樣的食物中選擇他們喜歡的食物。裝有小菜的托盤(每個托盤包含不同的食物)被放在嬰兒床前。護士等嬰兒作勢要拿取或指著食物時用勺子餵食。
有些嬰兒確實在短時間內只吃一種特定的食物。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飲食變得均衡、多樣化。這促使研究人員認為,嬰兒一定是受某種先天機制的引導,對特定感覺的飽足感可能就是背後的機制。
新聞網站Vox曾以實驗精要地呈現人對一種食物失去興趣卻又有胃口吃另一種食物的現象。研究人員給參與者一大盤起士通心麵,並請他們吃到飽為止。接著再給參與者甜點—更多的起士通心麵。參與者被要求用1至10分表示對起士通心麵的胃口,也被測量吃了多少。
結果發現,參與者開始吃起士通心麵時對食物的胃口為6.2分,吃完後降至1.3分。而在吃完甜點後對起士通心麵的胃口又降至0.2分。
第二天研究人員重複該實驗,但將參與者的點心改為冰淇淋並在整個實驗中請參與者評分對冰淇淋的興趣。結果發現,參與者在整個實驗中對冰淇淋的興趣都很高,並且相較於第一天的甜點起士通心麵,參與者吃冰淇淋的量多了三倍。
「特定感覺飽足感」不僅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很難拒絕甜食,還可以說明為什麼在自助餐等提供各種食物的場合容易吃太多。這種現象可能使我們更難以抵抗當今世界上種類繁多的食品,因此可能加劇了肥胖的流行。
目前尚不清楚支撐特定感覺飽足感的生物學基礎,但答案可能在於大腦。
牛津大學進行的實驗指出,當人在吃某樣食物時,大腦中提供愉悅感受的「酬償中樞(reward
center)」的細胞對該食物的反應較小。但是,如果再吃另一種食物,細胞會再次有反應。
關於如何避免因吃太多甜點而變胖,飲食行為專家建議吃熱量低的點心,如水果沙拉、優格或無花果。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1.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13
多喝水有益健康是人云亦云?!
當我們感到疲勞或皮膚乾燥,都可能被告知要多喝水來緩解。但是,這些建議來自數十年前的指引,並且可能沒有科學根據。
19世紀初,人們只有在瀕臨死亡時才能滿足喝水的需求。如今,時代改變,英國人現在的飲水量比過去幾年多,美國瓶裝水的銷售量也在最近超過了汽水銷售量。因為我們不斷被告知,每天喝幾公升水能保持健康、增加活力和保濕皮膚,並且喝水被指出有助於減肥及預防癌症。
人們被建議遵循8x8法則—每天喝8杯8oz (240毫升)
的水,相當於每天不到2公升的水。然而,這項建議背後沒有科學根據,英國及歐盟指引也沒有建議我們喝如此多。這項建議其實來自於對兩份指引的曲解。
1945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食品與營養委員會建議,成人每攝取1卡路里熱量就喝1毫升液體,而委員會建議男性成人每天攝取2,500卡,女性成人每天攝取2,000卡,因此男女每天分別應攝取2.5升及2升液體。此處的液體可包括飲料、水果和蔬菜等。
1974年,《營養有益健康》一書建議成年人平均每天喝六至八杯水。但是,作者寫道,其中可以包括水果、蔬菜、含咖啡因的飲料和汽水,甚至是啤酒。
相信來自身體的「渴」望
水佔人體重的三分之二,它在體內運送營養和廢物、調節體溫、在關節充當潤滑劑和避震器等,因此避免脫水很重要。人會不斷因為出汗、排尿和呼吸失去水分,當人失去1-2%水分時會出現脫水症狀,如尿液顏色暗黃、感到疲憊、頭暈、口乾、眼睛乾澀等,若不補充水分將持續惡化而可能致命。
多年來沒有根據的8x8法則使我們相信,口渴意味著我們已經脫水到危險的程度。但是專家們普遍認為,我們依據人體發出的訊號來飲用足夠的液體即可,因為人體已經演化出非常精緻的水分調節機制。
健康身體的大腦會判斷身體何時脫水,並開始產生口渴的感覺以刺激人去飲水。大腦還會釋放一種荷爾蒙提示腎臟減少排尿。
喝水有益健康?
雖然很少有研究支持喝水的好處不只有避免脫水,但仍有些研究指出避免早期脫水能帶來一些重要的好處,如幫助腦部維持功能。
還有研究指出,喝水有助於控制體重。一位科學家隨機將參與者分為兩組,每組皆吃健康的飲食為期三個月,但只有一組被要求每次用餐前1小時喝500毫升的水。結果發現有喝水的那一組減去較多體重。
不過,有科學家表示,任何與喝水有關的體重下降比較可能是因為水取代了含糖飲料。餐前喝水能使體重下降的觀念其實沒有堅實的科學根據,並且水分很快就會從腸胃排出。如果想要讓水分維持在體內久一點,可以透過吃含水分的食物,因為食物會存在於腸胃中較長時間。
物極必反
當攝取過多的液體而稀釋了血液中的鈉時就會產生危險,這會導致大腦和肺部腫脹,因為身體試圖平衡血液中的鈉含量。
在過去約十年至少有15例運動員在體育賽事中因過度飲水而死亡。有科學家懷疑這些情況部分原因是我們已經不信任自己身體反映缺水的機制,而且認為我們需要喝更多的水以免脫水。
醫院的護士和醫生會看到嚴重脫水的病人,他們可能是因為病情嚴重或連續幾天沒有喝水,這些情況與人們在馬拉松比賽中擔心脫水的情況大不相同。
一位馬拉松比賽選手在賽程中過量飲水而發生低血鈉症(Hyponatremia),他被急送往醫院並且連續昏迷三天。他表示,朋友和馬拉松海報提供的唯一健康建議是喝大量的水,但他其實只需要幾片電解質錠來增加血液中的鈉。
喝多少水才夠?
英國NHS建議每天喝6至8杯的液體,這可以包括低脂牛乳、無糖飲料、茶及咖啡。值得注意的是,超過60歲以後人體口渴的機制敏感性會降低,讓這群人比年輕人容易面臨脫水問題。因此隨著年紀漸長,可能需要更加注意平時攝取液體的習慣。
多數專家同意,依據一個人的年齡、體型、性別、環境及身體活動,每個人所需的液體量不一樣。8X8法則其中一個謬誤是過於簡化了人體因應環境的方式。我們其實不需要每天刻意喝足某含量的水,人體會在需要時發出訊號,就像我們感到飢餓或疲憊時一樣。喝水超過人體所需的含量唯一的好處是會讓你因為較頻繁地跑廁所而消耗較多熱量。
編譯來源:BBC(2019.04.0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12
空污讓孕婦容易高血壓!
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所的研究指出,車輛造成的空氣污染增加了孕婦發生高血壓的風險。若孕婦有高血壓可能發生早產或新生兒體重過低等情形。
這份研究是以文獻回顧方式分析了交通引起之空氣污染與妊娠高血壓(俗稱子癲前症)之間關係。研究發現,暴露於交通廢氣中的PM2.5與妊娠高血壓疾病有關。當這些婦女在整個孕期暴露於PM2.5時,妊娠高血壓的風險增加約50%。生活在主要道路四分之一英里以內或交通繁忙地區的婦女患妊娠高血壓的風險可能會增加。
妊娠高血壓是最常見的產科併發症,約占5-10%,且有逐年緩慢增加的趨勢。根據衛生福利部,台灣的盛行率約12%。
造成妊娠高血壓的相關危險因素,包括年紀大於35歲、有妊娠高血壓的家族史、懷多胞胎、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
妊娠高血壓疾病指的是一系列疾病,在臨床上分為四種類型,包括:妊娠高血壓(孕期後半段高血壓);子癲前症(有高血壓、尿液中含有蛋白質或在孕期後半段肝或腎功能受損);慢性高血壓(孕前和整個孕期有高血壓),以及慢性高血壓併有子癲前症。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12.2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