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1.19
為什麼死於心臟衰竭的女性比男性多?
最近一篇發表於Nature期刊的回顧文章指出,死於心臟衰竭的女性比男性多,原因是有心臟衰竭的女性只有一半是由心臟病發作引起的,可以透過現代方法治療,而另一半與高血壓長期未治療使心臟逐漸僵化有關,目前對這種心臟衰竭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文章作者表示,男人和女人有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因此即使罹患同一類型心臟病也會有差異,而現在是時候認識這些差異了。
關於如何避免心臟病,除了認識性別差異外,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了解國家對此有什麼對策。長期以來,心臟病是導致女性死亡或生活品質降低的常見原因。然而,從醫學上講,至今仍不清楚治療女性心臟病或心臟衰竭最佳的方法。這是一種令人無法接受的情況。
研究人員比較了心臟病的常見風險因子以及這些因子如何影響男性和女性,他們研究的重點為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性別差異。
女人體重增加較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11%的女性和15%的男性肥胖。如果從人的一生的角度來看,隨著年齡增長肥胖情形越多,而這種趨勢女性比男性常見。肥胖使高血壓的風險增加了三倍,進一步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此外,肥胖還會增加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相較於男性,有糖尿病的女性患心臟病和死亡的相對風險要高得多。患有第2型糖尿病的女性通常肥胖,有些脂肪儲存在心臟中,這使其更容易患心臟病。
雌激素影響心臟風險
許多男女在心臟病方面的差異與荷爾蒙雌激素有關。雌激素防止心臟形成結締組織,避免心臟難以將血液打至全身。在男性身上效果相反。
肥胖的男人在腹部的脂肪細胞中儲存雌激素,這對心臟有不良影響。
女性停經後體內雌激素下降,導致動脈變得僵硬,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由於這個原因,60歲以下男性高血壓比女性高血壓常見,到了60歲以上情況則相反。
作者認為,這可能是為什麼比起男性,有高血壓的女性代表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越來越多女性吸菸
過去幾十年,女性開始吸菸的人數增加。許多女性為了降低食慾及控制體重而吸菸。然而,從健康觀點來看這不是健康的選擇。對女性來說,更年期以後吸菸、肥胖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影響增加。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1.0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18
人工流產的女性會後悔嗎?研究說不會!
保守派多主張人工流產會讓女性留下長久的負面情緒與懊悔,這樣的論述形塑著美國聯邦及各州的生育健康政策與法律-有8個州規定要告訴女性人工流產對其心理健康的長久負面影響;27個州要求女性在人工流產前須等候24小時,以思考人工流產是否為正確的決定。
過去有一些研究指出有許多因素會讓女性在人工流產後出現短期的負面情緒,但卻缺乏證據支持她們會出現長期的心理健康傷害。而近日一項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研究則發現,女性在人工流產5年後最常見的情緒反而是覺得「解脫」!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團隊用五年的時間瞭解956名女性在全美21州人工流產後對其健康與社經的影響,其中667名是在研究開始時就做過人工流產。這些女性平均25歲,平均妊娠週數為15週。
她們在尋求人工流產後一週開始接受電話訪談,每隔六個月進行1次並持續共11次。訪談詢問包括她們做人工流產的情緒(如:悲傷、罪惡、後悔、生氣、快樂、解脫)、對於這個決定是否認為是正確的,以及其他能夠瞭解做決定的困難度與周遭社區名化人工流產的問題。
感到「解脫」是大多數女性的共同心境
研究發現,女性即使在要人工流產前會感到有困難下決定、或是感受到社區並不贊同,但97.5%的女性都在研究一開始就認為這是個對的決定,該比例在5年後更提高到99%。
認為人工流產是個困難的決定者(54%)與不認為者(46%),各佔約一半。前者在發生人工流產之後有較多負面的情緒,如:悲傷、罪惡、生氣,也較可能在接近人工流產限制週數的時間點才進行人工流產。其感到困難決定的程度也會隨著社區對人工流產的污名化愈嚴重而增加。
然而隨著研究時間過去,無論正面或負面情緒都減少的人數大幅提高-在人工流產後的一週,僅有20%女性表達沒有或很少有情緒;但在過了一年後,該比例上升至45%;五年後,甚至攀升至84%,只剩下6%的女性有負面情緒。
值得一提的是,感覺「解脫」是無論任何時間點大多數女性的共同心境。只有在社區對人工流產有高度汙名現象的女性身上,憤怒是唯一她們表現較強烈的情緒。
研究主要作者Rocca博士表示,研究結果給政策制定最大的影響,那就是醫療人員提供人工流產的諮商服務不要再一體適用了!沒有必要再告誡要人工流產的女性會後悔這樣的概念了,我們反而應該要提供有效策略讓這些女性知道如何對抗社區對人工流產的汙名。
研究刊登於《社會科學與醫學》期刊:Jan. 12, 2020, in
_Social Science & Medicine_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1.12)、The
Guardian(2020.01.13)、MedpageToday(2020.01.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17
是什麼造成宿醉、暈眩和酒後焦躁?
很多人在喝了酒後變宿醉,醒來記憶空白,或有強烈的焦慮感。到底你的身體發生了什麼狀況呢?讓我們來看科學上怎麼說的並破除流傳已久的迷思。
你喝了酒後發生什麼事呢?
當你喝酒後,酒精經過胃到達小腸,很快吸收到血液裡,帶到肝臟分解。若你吃些東西則會減緩酒精的吸收,所以不要喝太快。這也是說最好在喝酒前或中間先吃一些東西。你的身體需花一小時去代謝10公克或一個標準飲量(standard
drink)的酒精含量。
不管你喝了什麼樣的酒或甚至你混了酒,只要酒精含量相同,其效果基本上都一樣。
是什麼造成記憶空白?
我們都會有一些朋友在外狂喝一攤後,前晚的事一半都不記得了。這叫斷片。這和昏倒(passing
out)不同—你還有知覺也可以說話,但是事後都記不得了,而且你喝越多可能越快越造成斷片。
這是因為當你血液中酒精濃度到了一定量,你的腦子就無法形成新的記憶。你可想成你的腦就像檔案櫃,而檔案直接進了垃圾箱,所以你稍後就找不到了。
是什麼會造成宿醉?
研究學者尚未找到宿醉的單一原因,但有些可能是元兇。
酒精是利尿的,所以你會尿更多而造成脫水,尤其是你如果在溼熱的場所或跳很多舞,脫水會讓你暈眩、想睡和渾身無力。
酒精會刺激胃壁造成嘔吐、拉肚子和電解質失衡。電解質失衡會使你覺得疲倦、想吐、造成肌肉無力抽筋。電解質失衡和脫水會造成次日早上頭腦昏沈。
過度酒精會造成血管擴張頭痛,也會干擾葡萄糖的製造,形成低血糖。葡萄糖產生不足會讓行動遲緩虛弱。
酒精也會中斷睡眠。你起先會想睡,但酒精會干擾你的晝夜循環,睡眠規律,所以你可能半夜醒來。酒精會妨礙你的睡眠品質。
酒後焦躁(HANGXIETY)
酒精對腦部有很多影響。當你喝了一、二杯後,會有溫暖放鬆的感覺,但如果你前一晚喝多了後,會覺得異常的焦躁那可能就是「酒後焦躁」。
在喝了一晚後,酒精會刺激腦中產生一種會緩和腦部叫GABA的化學物質並阻斷和焦慮有關的肤胺酸鹽(glutamate)的製造,這種組合就是使你喝酒後會快樂放鬆的原因。
你的腦希望保持平衡,所以你一喝酒,它就指示身體分泌更多肤胺酸鹽去阻絕GABA,讓你隔天會有焦躁感。
如果你醒來有酒後焦躁時怎麼辦?
為了減輕這些症狀,可以做些呼吸運動、靜坐。有些已知的對焦躁症有效的治療法可以採用,去問醫生或上網查就有。如果你已經有躁鬱症,在社交場合喝酒可以讓你放鬆,可是風險是你隔天可能會焦慮。
我如何酒醒?
如果你喝太多並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迅速醒來,只有時間可以讓你身體內的酒精消除而清醒。
咖啡因或許能使你覺得清醒一點,但它不會分解酒精。或許你覺得沒那麽醉,你還是會酒醉無法行動。
冷水澡、運動、出汗、喝水和呼吸新鮮空氣都一樣,或許會使你覺得更有戒心,但這些都不會影響你體內的酒精濃度或酒精效應。
「回魂酒」有用嗎?
有人認為宿醉後隔天早上再喝酒,可以解宿醉。這是個迷思,它可能可以延遲症狀發作,所以你會暫時覺得舒服一些。
你身體須休息,代謝掉昨天喝下的酒精,復原酒後的傷害,因此,宿醉後再飲酒,並非好主意。
如果你經常喝酒,而次日早上也會想喝,這可能是酒精依存症的徵兆,你應該去看醫生。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16
美保守勢力濫用保護弱勢群體的法律續推反人工流產
美國宗教保守勢力推動反人工流產的動作未因法案遭法院暫時阻擋而停歇,近日有研究指出,這些團體正濫用美國保護同性伴侶及黑人公民的法律,企圖加強心跳等於生命並應受法律保障的論述,繼續遊說禁止人工流產。
這是至今出現的第一個研究,分析反人工流產陣營推動具爭議性的心跳法案(Heartbeat
bills)所運用的策略與戰術。
研究團隊分析美國喬治亞州(Georgia)針對人工流產法案修法進行辯論及證詞的影片內容。對象包括該州的兩個立法單位-眾議院健康與公共服務部(the
House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及參議院科學與技術委員會(the Sen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s)的41名成員以及支持心跳法案的社區成員。
分析結果指出,反人工流產陣營的新策略包括:
*
為了支撐「有心跳代表是個生命,因此是個人」的論述,增加其可信度,使用充滿情感但在醫學上為不正確的用詞,如:早期的嬰兒(early
infant),錯誤建構科學證據。
*
創造一個特別的、受法律保護權利的自然人類別-「子宮中的胎兒」,並引用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對「同性伴侶」及「美國黑人」的公民權保護,將「未出生的小孩」與這些弱勢族群做類比,要求同等的法律保障。
*
更進一步要求胎兒的權利要超越聯邦法律保護的層次,應受到國家力量給予保障。
研究者認為,為了遊說「尚未出生的胎兒」這個概念,濫用美國黑人及LGBTQIA族群所面臨的歧視是貶低這些人的生命經驗並看輕他們所遭受到的傷害。
研究團隊表示,禁止早期人工流產的立法正快速擴散,並可能在全球脈絡下被進行複製。這項研究將有助支持人工流產的團體思考並設計有效的策略,對抗這些具爭議卻日益壯大的反人工流產政策或修法行動。
研究刊登於《性與生殖健康事務》期刊(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Matters)。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1.0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male on pill.jpg)
2020.01.15
睪丸素是男性青春的泉源嗎?
美國醫師學會第一次提出與治療和年紀相關的「低睪丸素」的指引,直言睪丸素療法無法讓年長的男子回春,但有助於一些性無能。
我們已知男子的睪丸素隨年齡減低。多年來,醫療產業宣傳男子可能因「男性更年期」會受一些症狀困擾,包括:疲累、虛弱、肌肉流失、記憶和思考遲鈍、憂鬱、性欲低和勃起功能障礙。
學會指出,睪丸素療法幾乎無助於改善所有的症狀,只有在性功能障礙上有一些幫助。平均來說,研究發現在性和勃起功能上僅有稍微改善。
臨床試驗中睪丸素療法的作用並不多,學會會長Dr.
McLean對此有點驚訝。但是隨年齢而減少的睪丸素,並非是男子健康問題的原因,補充睪丸素並不一定有效。
多數男性使用睪丸素是為了防老,但它安全嗎?
根據美國FDA,2009-2013年之間,美國男子服用睪丸素的人數由130萬增加到230萬。大部分人使用的原因,並非因為健康上的狀況而睪丸素不足,而是為了反制衰老的過程。
2013-2016年間,因為質疑可能有心臟疾病或攝護腺癌的風險,睪丸素使用大幅降低。
然而男士們仍然會詢問睪丸素相關訊息。根據美國內分泌和泌尿科醫學會的共同指引,睪丸素可能協助一些有性功能障礙的男子,但不應該開處方給模糊的症狀如疲累和低能量。
在安全方面,20個研究大致顯示睪丸素不會增加心臟問題、血栓或攝護腺癌的風險。然而這些研究追蹤男性約10年,之後的風險如何則無法預知。
性功能障礙的男性如何知道睪丸素是否低下?睪丸素的數量會波動,通常在早晨最高。所以測量血液中的睪丸素兩天時都要在早晨進行。
如果睪丸素低造成性方面的困擾,可以合理開始服用睪丸素,但要持續不斷。最好六個月內要重新評估,若無效果,則停止服用。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0.01.0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1.14
為什麼再飽我們也還是吃得下甜點?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即使已經吃飽但還是有吃甜點的空間。最近研究發現,這種現象是身體自然的反應,並不是因為貪吃。
「甜點胃(dessert
stomach)」是一個科學事實,這全都歸因於所謂的「特定感覺的飽足感(sensory-specific
satiety)」,即某樣食物吃得越多,就越不喜歡它,這會給人一種已經吃飽了的感覺。但是這種飽足感是針對剛才吃完的食物的口味、口感或氣味,因此雖然一個人可能對剛才吃完的食物失去食慾,但會受到另一種食物的吸引。這就是為什麼酒足飯飽後總是吃得下甜點。
研究作者證明了,當人們在進食時,對進食者而言食物不僅會變得越來越不可口,氣味和口感也不再那麼吸引人。這種現象會促使人們嘗試不同的食物。
從理論上講,針對特定食物的飽足感可以使我們保持健康。降低我們對一種食物的食慾並鼓勵我們吃另一種食物,這讓我們更能獲得所需營養。
但是,對於節食者而言,特別是那些喜歡品嚐多種食物的節食者,這可能是壞消息存。一項研究指出,相較於一餐中只有一種料理的人,一餐中有四種不同料理的人會多吃下60%的熱量。
這種內建機制的證據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的一項經典研究。當時一位兒科醫生讓剛斷奶的嬰兒從各式各樣的食物中選擇他們喜歡的食物。裝有小菜的托盤(每個托盤包含不同的食物)被放在嬰兒床前。護士等嬰兒作勢要拿取或指著食物時用勺子餵食。
有些嬰兒確實在短時間內只吃一種特定的食物。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飲食變得均衡、多樣化。這促使研究人員認為,嬰兒一定是受某種先天機制的引導,對特定感覺的飽足感可能就是背後的機制。
新聞網站Vox曾以實驗精要地呈現人對一種食物失去興趣卻又有胃口吃另一種食物的現象。研究人員給參與者一大盤起士通心麵,並請他們吃到飽為止。接著再給參與者甜點—更多的起士通心麵。參與者被要求用1至10分表示對起士通心麵的胃口,也被測量吃了多少。
結果發現,參與者開始吃起士通心麵時對食物的胃口為6.2分,吃完後降至1.3分。而在吃完甜點後對起士通心麵的胃口又降至0.2分。
第二天研究人員重複該實驗,但將參與者的點心改為冰淇淋並在整個實驗中請參與者評分對冰淇淋的興趣。結果發現,參與者在整個實驗中對冰淇淋的興趣都很高,並且相較於第一天的甜點起士通心麵,參與者吃冰淇淋的量多了三倍。
「特定感覺飽足感」不僅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很難拒絕甜食,還可以說明為什麼在自助餐等提供各種食物的場合容易吃太多。這種現象可能使我們更難以抵抗當今世界上種類繁多的食品,因此可能加劇了肥胖的流行。
目前尚不清楚支撐特定感覺飽足感的生物學基礎,但答案可能在於大腦。
牛津大學進行的實驗指出,當人在吃某樣食物時,大腦中提供愉悅感受的「酬償中樞(reward
center)」的細胞對該食物的反應較小。但是,如果再吃另一種食物,細胞會再次有反應。
關於如何避免因吃太多甜點而變胖,飲食行為專家建議吃熱量低的點心,如水果沙拉、優格或無花果。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0.01.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