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6
全球知名醫學期刊帶頭提升女性代表性
《刺肋針》(The Lancet)
是目前全球最老的醫學期刊,且影響力僅次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M)。它以刊登領先全球的研究為其特色,旗下共有18個子主題的醫學期刊,涵蓋糖尿病、愛滋病、感染疾病等疾病。
自1823年創立後,《刺肋針》的編輯群一直都是男性所組成。期刊現任主編Richard
Horton博士表示,學術機構和贊助單位充滿性別偏見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而《刺肋針》也是這個生態系統其中的一員,他們要替他們想看到的改變盡一份心力。為了要提升科學領域的女性代表性,出版社日前發表一份新指引,保證未來旗下所有醫學期刊的編輯群,將不會出現任何全男性的專家小組。同時《刺肋針》所主辦或贊助的會議活動,也將會朝確保專題討論小組的成員至少半數是女性的目標邁進。
這份承諾的內容還包括18個期刊要重整他們的編輯顧問委員會,要讓女性成員比例至少佔一半。目前已有8個期刊做到了,其他期刊也將會在今年年底前達標。而18個主編中,目前已有10位是女性。
六個月前《刺肋針》曾以#LancetWomen為專題,聚焦報導如何提升女性在科學、醫藥及全球健康的地位,呼籲必須有結構性的改變以達成性別平等。
什麼是#LANCETWOMEN
#LancetWomen專題報導蒐集來自超過40個國家、300份以上關於性別偏見的報告資料。證據顯示,女性在這些領域中與男性做相同工作薪資卻較低、以及在高階位置完全缺乏代表性。例如:在英國,女醫師的薪資待遇只有男醫師的6成;2013年歐洲的數據,僅有36%的中階教授和18%的全職教授是女性;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指出,女性大學學歷者遠超過男性,但全球科學領域的勞動力性別分布,男性卻佔了72%等。
《刺肋針》執行編輯Clark博士表示,造成女性職位晉升較慢、在高階職位的代表性低有許多原因,包括母職的懲罰、缺少受到認可賞識或被支持競爭領導位子的機會、遭「老男孩俱樂部」的排擠等。
「多元化承諾」(THE DIVERSITY PLEDGE)
事實上,如果將不同族群、階級和性傾向的女性都納入考量,情況將會更糟。因此,除了西方女性之外,《刺肋針》也將致力提升研究及出版界的多元融合,會努力增加中低收入國家的女性與其他同儕的代表性。他們也鼓勵其他同業能夠加入他們的行動。
編譯來源:DailyMail(2019.8.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15
動物實驗也有性別不平等?!
美國國衛院(NIH)自2016年起要求接受補助的研究計畫須將性別(sex)放入實驗設計與資料分析中。但美國神經科學家Shansky指出,現今還是有很多科學家認為雌性荷爾蒙以及動情週期會使得研究變混亂複雜,所以依舊還是使用他們自己的方法在進行實驗。除非研究是針對特定性別,否則大多數基礎研究都只使用雄性動物,而這些實驗結果進一步會成為更多人體臨床試驗的基礎,最終研究出來的藥物都給男女服用。
以安眠藥Ambien為例,它在1992年通過上市,隔年美國FDA才解除女性參與臨床試驗的禁令。後來陸續出現危險副作用案例,包括女性服藥後發生車禍,FDA因此在2013年要求藥廠對女性的建議用量減半,因為女性對藥物的代謝較慢。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如免疫研究發現男女在對疫苗的反應、心臟病症狀上的不同等。因此,動物實驗納入性別分析對於往後的人體研究及臨床應用是很重要的。
不是只有母鼠,公鼠體內荷爾蒙也會有起伏!
Shansky提出反證表示,那些認為只有母鼠因為動情週期而影響實驗的概念可能根本都不是根據事實而來的,而是研究者先入為主的想法。2014年一項包括300隻老鼠的分析研究就發現,公鼠與母鼠儘管有動情週期,牠們在心理、行為及其他生物測量都沒有太大變化,2016年另一項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結果。國衛院女性健康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on Women’s
Health)代表Hunter也呼應相同論點,並表示將雌性哺乳類動物排除研究之外已遭到一些同儕審查的期刊所反對。
事實上,至少有一項研究發現,雄性動物主導掌控的特性會引起生理變化,導致睪固酮濃度發生較大的起伏,但這一般都未被研究納入考量。即便所謂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產生改變,也沒有人會一天內在白天和晚上分別做兩次實驗去瞭解藥物在雄性動物身上的效果。
美國國衛院要求強度仍不夠:解釋性別(SEX)≠使用母鼠
Shansky表示,國衛院2016年要求動物實驗進行性別分析的命令並未明確要求科學家應該如何納入公鼠和母鼠,這是不足夠的。這會讓科學家常常還是先進行雄性動物的實驗,之後再試著把結果複製到雌性動物身上,而非直接使用雌性動物。
對此現象她認為,特別是在神經科學方面,研究者要使用相同數量的雄性與雌性動物,同時進行實驗時不帶有性別差異的預設立場。如果實驗出現性別差異,代表著性別(sex)可以是一個變項,之後科學家再深入追蹤,進行檢視性別差異的更大型研究。
哈佛大學神經生理學家Dulac也認同Shansky的建議作法,並表示國衛院的命令因為沒有要求實驗必須使用雌性動物,研究者只要能夠解釋性別即可,而這是不夠的。問題出在研究者會花30秒思考,然後解釋為什麼他們沒有使用雌性動物。這個情形愈來愈讓人難以接受,甚至讓人覺得他們對此該有一點點的罪惡感。
教育訓練改變下一代科學家的思維
Dulac因此認為另一個做法可能是把重點轉移到教育訓練下一代的科學家!美國西北大學婦女健康研究機構助理執行長Woitowich認同Dulac的看法,她認為目前的科學家可能都對這樣的政策有反彈抵抗的情緒,而訓練會是改變對研究融入性別(sex、gender)態度的最佳希望。
編譯來源:STAT(2019.05.3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14
媽媽罹患糖尿病 恐提高死胎風險
最近一項英國研究發現,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女性,腹中胎兒的死胎風險相較未罹病女性幾乎高了五倍。
糖尿病患者的死胎風險較高
第一型糖尿病是與遺傳相關的自身免疫疾病,而第二型糖尿病主要是與肥胖和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
研究人員在1998年4月至2016年6月間,追蹤了蘇格蘭3,847名患有糖尿病母親所生的5,392名嬰兒。相較於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死胎風險高三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死胎風險高了4.7倍。
研究人員表示,「高血糖」和「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關鍵因素,若能有效控制,將能降低死胎風險。
研究主持人Sharon
Mackin博士表示,我們必須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支持女性在育齡期間控制體重和血糖,以減少懷孕的不良後果。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應有警覺,就算沒有立即要懷孕,也需獲得適當的資訊與諮詢,一旦確認懷孕,應該立即與醫師諮詢,以獲得照護與支持
女胎更堅強?
出乎意料地,這項研究中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女性的死胎中81%是男性。過去曾有研究指出,男胎在子宮內更容易受到傷害,比女胎死產風險高了約10%。這項新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女性的男性胎兒死產率是女胎的4倍,這可能是因為男胎在妊娠晚期有較高的代謝需求,加上男胎的胎盤較小所導致。
不過作者也提出警告,這還需要在不同人口種類中進行更多的觀察,才能有更精確的結果。
台灣女性的狀況?
根據國健署2017年的資料,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5%,女性盛行率10.3%,估計超過100萬名女性罹患糖尿病,人數正逐年攀升。
而台大醫院婦產部2018年的資料指出,近年來因為高齡產婦的增加及篩檢技術的進步,妊娠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原先沒有糖尿病,卻在懷孕時出現高血糖症狀的女性,這會提高胎兒過大以及未來肥胖的風險。而對媽媽來說,妊娠期糖尿病會增加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發生率從過去10年的5%至7%驟升至12%至15%。
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的發生率都在上升,對母親及胎兒都是健康上的風險,令人憂心。然而,目前國內並未對產檢女性進行全面的妊娠糖尿病篩檢。並且,根據一項2018年的研究,2014年與2015年妊娠糖尿病孕婦接受健保給付之妊娠糖尿病篩檢比例在42%左右,超過50%未接受。為避免錯過為糖尿病女性和有糖尿病風險的女性提供醫療保健的機會,並進一步掌握女性及嬰兒的健康情形,國家應將妊娠糖尿病檢測列為產檢常規項目,並進行相關統計及追蹤。
更多與懷孕及糖尿病有關的新聞
及早減重緩解第2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上升!
妊娠糖尿病者易有產後憂鬱症狀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7.29)、Eeurek Alert(2019.07.29)、BBC
NEWS(2019.07.3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13
落髮可不是男性專有的問題!
落髮可能是遺傳、髮型和頭髮相關產品等因素導致,不只容易發生在男性身上,在女性身上也同樣普遍。確定女性落髮原因很重要,因為這關乎是否能對症下藥。
落髮的原因很多,對於未經訓練的治療者來說可能很棘手。
女性雄激素型落髮是其中一種,特徵是頭頂髮量變稀疏。它主要是由遺傳、荷爾蒙、年齡和更年期引起的。治療選擇包括:局部塗藥、服藥或植髮等。
另一種類型是邊緣性落髮,即沿著髮際的落髮。將頭髮綁緊或拉緊是導致邊緣性落髮原因之一,例如:編髮、綁很緊的馬尾或包包頭。植髮和使用生髮產品有助於頭髮長回來,但仍然需要改變髮型以防止落髮。
皮膚科醫師表示,如果你的髮型讓你感到疼痛,就代表這個髮型對你的頭髮不好。如果你需要將你的頭髮往後綁,可以和你的髮型師討論找一個不會對頭皮造成壓力的髮型。
此外,長時間讓頭髮暴露於熱及化學中也會導致落髮。多數情況下,染髮、燙髮或加熱頭髮不會有不良影響,但長期使用或一次使用多種方法可能導致落髮。
無論你面臨哪一種落髮,一旦發現它就立即尋求治療。女性常因為沒有意識到落髮是由醫療問題引起的,或因為認為無法治療,而延遲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協助。女性要知道,多數落髮案例是可以被緩解或治療的。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8.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08.11
HPV疫苗一針便能見效!
2006年4價HPV疫苗核准上市時,藥廠說要施打三劑。2014年底WHO建議打兩劑,2015年已有研究指出打一劑即可。2014年9價HPV疫苗核准上市,要施打3劑,而2016年研究指出兩劑也有相當的效果。日前,最新澳洲大型研究指出,HPV疫苗接種一劑的效果與接種兩劑或三劑是相當的。
研究怎麼說?
此澳洲的研究,透過國家大型數據對超過25萬澳洲女性的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進行比對。研究人員納入2007年至2014年間年齡在15歲或以下的所有女性,並根據年齡、社會經濟狀況和地理區域的差異進行了調整。
這些女性中,20%未接種疫苗、70%接種過三劑HPV疫苗、7%接種過兩劑、3%接種過一劑。分析疫苗接種和子宮頸癌病例的登記情況,發現接種過三劑疫苗的女性比未接種疫苗的女性發生癌前病變的可能性降低41%,接種過一劑或兩劑疫苗的女性分別比沒有接種疫苗的女性發生病變的可能性低35%和39%。
研究作者Brotherton博士表示,分析發現在尚未接觸過病毒時接種HPV疫苗的女性,即使接種一劑也會降低發生癌前病變的可能性,證明一劑HPV疫苗可能足以保護。這發現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有用,因為這些國家子宮頸癌發病率較高,但疫苗接種最少。
然而,Brotherton博士強調,在正式的試驗結果出現並改變接種指南之前,還是應完成目前建議的疫苗接種劑數。
過去有來自丹麥和美國的研究,也支持一劑疫苗可能就足夠,但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安全性行為與抹片檢查同樣重要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台灣在去年也跟進宣布施打兩劑的政策,比WHO的建議晚了好幾年,未能顧及資源的有效利用,令人不解。此外,除了接種疫苗,我們更該注意安全性行為及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才能有完整的防護。
更多關於HPV
HPV新發現:子宮頸癌治療新希望
HPV疫苗有群體保護效果嗎?
編譯來源:Eurek Alert (2019.07.24)、New
Scientist(2019.07.29)、Papillomavirus Research(2019.07.15)
+ read more
2019.08.10
解決全球蟲蟲危機,促進精子健康開始!
2017年全球男性精子數降了60%,引起人們擔憂有一天人類可能將不再能自然生育。不過,「精子危機」也刺激了科學家研發出在家就能了解精子品質的科技。有人認為這不僅能讓男性對自己的精子狀況更有警覺,也能翻轉人工生殖科技聚焦於女性生育能力的情形。
測試男性精子品質的新創科技
近幾年出現了一波測試男性精子品質的新創科技,如ExSeed、Yo、Trak和Legacy等,讓男性在家就可以做精子測試,甚至某些情況下可以在家凍精。
TRAK是在家檢視經精子濃度以了解生育力的技術。主要提供給想要生育的伴侶,但有三分之一使用了技術後並未嘗試懷孕。在這三分之一中有部分是因為受傷或服用類固醇而擔憂其精子品質,但其他則是基於好奇心而接受測試。研發者Sommer博士表示,過去男性認為生育就是女人的事,但現在男女都承認了男性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EXCEED是透過手機就可以分析出精子數量、濃度及能動性,還能提供個人化的訓練計畫來改善問題。透過短期訓練計畫改善問題是可能的,有些男性在專業指導下25周後精子濃度改善了25%、能動性改善了40%。
男性開始「凍精」為成家做準備
在台灣,對於想要晚生的男性可能面臨的風險並沒有認識,例如:當男性伴侶超過45歲時,即使女伴年輕很多,嘗試懷孕的時間不僅需要多五倍,流產的風險也高了一倍。並且孩子出生時患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也增加,如:自閉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在美國越來越多企業將冷凍精子作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這在即將接受癌症治療、進行輸精管切除術或性別重置手術的男性中已經相當普遍,但是,直到最近才開始鼓勵男性這樣做以避免晚生所延伸的風險。
選擇凍精的人變多,說明了男性對健康的認識和積極程度日益提高。並且也顯示出男性開始會把生兒育女視為其人生目標之一而為之做準備。而男性凍精要比女性凍卵更容易,但事前會需要改善精子品質,就像男性要嘗試生育前要提升精子品質一樣。
選擇「凍精」前該思考的事情
英國生殖產業的人對「凍精」抱持較保留的態度。有人認為凍卵和凍精是極端的問題解決方案,一些高風險案例才值得考慮使用這個作法,例如:服用會影響清子數量的SSRI型抗抑鬱藥、抗癲癇藥和抗糖尿病藥的人;工作中需接觸殺蟲劑、塑料和重金屬的人;及經常久坐的計程車司機和長途貨車司機等。
生殖醫療專家Nargund醫師表示,我不希望男女在凍精或凍卵後就不再注意生殖能力。在你凍精的那一刻,你就開始在依賴其他形式的生殖科學,如體外受精。因此,你是在將自己的生育能力放到生殖診所/中心手中,這不僅是昂貴的,而且可能第一次不會成功。我也反對女性接受不必要的治療。
此外,藉由「凍精」來延後生子的時間還要考慮到孩子的福利。例如:男性30歲「凍精」並在50歲生子,當孩子15歲時他已經65歲。我們應該鼓勵男女在年輕時盡可能地開始家庭。即使這是女性多年來一直接收到的訊息,但這不是男人想要聽到的。
曾經為Lagacy提供技術建議的男性科學教授Pacey表示,他不了解為什麼我們不願意注意男性高齡生子的風險。過去20-30年已經累積很多關於男性年齡對兒童影響的證據,但是我們傾向於忽視它,因為它與社會晚育的需求背道而馳。大自然要我們在十幾歲和二十初的時候生孩子,而非希望我們在30多歲的中後期生孩子。這位教授也不認為凍精是很好的解決方案,因為雖然可以凍結品質好的精子,但是當取出時它的品質可能變很差。
男性改善生育能力從生活習慣開始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明明夫妻無法懷孕有一半與男性生殖能力有關,為什麼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問題未被政府及醫療單位重視,而仍然以生育是女人事的角度來看待生殖問題。
生殖健康與生活習慣密不可分,如飲酒、不良飲食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都會帶來潛在問題。而由於男性約每三個月會產生新的精子,那些在生活方式上做出正確改變的男性往往會看到顯著的改善。我們希望這些新興科技能夠打破目前生殖醫療領域重女輕男的問題!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7.0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