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8
夜貓子,你的健康風險知多少?
最近一份研究首次比較了晚睡與早起對健康的影響,並概述夜貓子的健康風險。
大多數人的睡眠模式或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分為兩種:晚睡或是早起早睡型。人們偏好的睡眠模式某種程度上寫在我們的基因中。而多年來,醫學界一直在討論與每種睡眠模式相關的健康影響,這些發現並不總是確鑿的。
為了形成更清晰的圖像,一群科學家對目前有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最廣泛的檢視,以瞭解晝夜節律/飲食與心代謝健康之間的關係。
睡覺、飲食和健康
因為現代生活是忙亂的,所以飲食/睡眠模式可能經常受到干擾,即使暴露於人造光源也可能使我們的生理時鐘錯置。這些破壞會改變週期性代謝過程,例如葡萄糖控制、脂質代謝和血壓。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確定這些變化對健康的長期影響。
由於這一研究領域還處於起步階段,此研究的作者深入研究了既有的研究,希望能從其結果中找出端倪。
研究團隊發現,較晚睡的人往往缺乏健康的飲食習慣。例如,他們通常較晚進食、進食時間較不規律,並且他們比早起者攝取更多酒精、糖和含咖啡因的產品。夜貓子們也更有可能不吃早餐。此外,夜貓子更有可能攝取更少的蔬菜和穀物。他們飲食的頻率低,但每次吃得較多。
這種飲食模式可以解釋為什麼夜貓子們患心臟病和代謝疾病的風險會增加。一項研究顯示,夜貓子患第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早起者的2.5倍。
此外,夜貓子的睡眠模式甚至可以影響一個人治療糖尿病的方式。研究發現,對糖尿病控制較差的人更有可能是晚睡型的人。
身體代謝葡萄糖的晝夜波動可能影響一個人的第2型糖尿病風險。一整天下來,葡萄糖水平會下降,到了晚上水平處於最低點。而因為夜貓子多較晚進食,葡萄糖水平在就寢時間之前飆升。這違背了身體規律的生理過程,因此可能會影響新陳代謝。
夜貓子的不良健康影響似乎主要跟飲食習慣有關,而飲食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改變的,例如,通過更健康地進食,不要不吃早餐和少喝酒,可能可以避免一些風險。
睡眠模式受社會壓力影響?
這份研究還揭示了其他有趣的發現。例如,兒童確實如一般人理解得更有可能是早起者—90%的2歲兒童和58%的6歲兒童是早起者。隨著人們進入老年,他們可能恢復他們年輕時早起的習慣。
雖然科學家仍然不確定為什麼我們的睡眠習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現代生活可能是推動這種模式的部分原因。身為孩子,我們比較有可能早起,但隨著我們融入社會,我們可能變成夜貓子。而當我們漸漸淡出社會競爭後,往往會回到早起的習慣。
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種睡眠模式的變化是否受社會壓力影響,例如學校和工作開始時間,或者是由荷爾蒙變化引發的。
研究對公共衛生的啟示
儘管此類研究仍處於初始階段,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但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可能對公共衛生產生巨大影響。
科學證據讓人們更了解睡眠模式、飲食和心臟代謝健康之間的關係。
研究作者Dr.
Karagounis表示,評估一個人睡眠模式及了解其如何影響長期心臟代謝健康,有助於做出個人化的預防及治療慢性疾病的健康促進策略。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8.12.04)、
* _Chronotype: Implications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on
Chrono-Nutrition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Suzana Almoosawi et al.
Advances in Nutrition. Published: 30 November 2018_
+ read more
2018.12.07
母乳中的糖及微生物群影響新生兒輪狀病毒感染
跨國跨學科研究團隊揭露了母乳中的糖與微生物群複雜交互作用影響新生兒輪狀病毒的感染。該研究提供了對於新生兒輪狀病毒感染的新認知,並指出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改善輪狀病毒的疫苗的效力。
輪狀病毒感染會導致腹瀉與嘔吐,特別是五歲以下的兒童,但小於28天的嬰兒感染輪狀病毒通常不會有症狀。然而,在有些地方,新生兒感染輪狀病毒會出現嚴重的腸胃道問題。研究者Dr.
Ramani表示,對於何種因素影響新生兒出現腸胃症狀或不出現症狀仍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幾年前開始相關的研究。
母乳的糖的意外演出
一開始,研究團隊從病毒的面向尋找答案。他們探究是病毒數量或是病毒的基因組別等因素和新生兒有無出現症狀有關,但沒有找到任何的關聯性。因此,他們將研究方向轉向新生兒身上,新生兒有那些因素可以解釋為何會出現無症狀或有症狀感染。
在實驗室中研究輪狀病毒,通常以感染MA104細胞的模式進行。此研究也如此地探究母乳是否阻止MA104細胞被新生兒輪狀病毒感染。想不到他們發現母乳中特定的糖會引發細胞感染新生兒輪狀病毒類型。
母乳可以保護新生兒抵抗輪狀病毒感染,且母乳中的糖可以降低輪狀病毒的感染性是已知的事實,但這次發現了某特定的輪狀病毒類型並不是這樣的。
研究者接著回到實際生活的層面,希望在研究室發現的結果也會發生在母親-嬰兒的群體研究。結果顯示,母乳中會增加培養細胞感染的特定的糖,同樣地存在有感染症狀新生兒的母乳中。
除此之外,研究者還發現,母乳中的微生物群與新生兒胃腸道症狀有關連性,這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微生物群是如何影響腸胃道不同的症狀?
疫苗研發的契機
Dr.
Ramani表示:目前我們最感興趣的是,除了新生兒輪狀病毒,這些糖是否也會增加疫苗裡已弱化的輪狀病毒的複製?強化已弱化病毒的複製能力能夠讓人體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反應,對新生兒提供更好的保護,這是未來我們想要探究的。這是提升輪狀病毒疫苗有效性的重要策略,特別是在我們無法控制輪狀病毒感染的地區。
編譯來源:
* Science Daily(2018.11.18)
* _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milk microbiome and infant gut
microbiome modulate neonatal rotavirus infection_. Sasirekha Ramani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Published: 27 November 2018
+ read more
2018.12.06
器官移植重大發展─器官維持體溫而不是低溫
研究發現保持移植肝臟於溫暖狀態有助於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過去數十年來,待移植的器官均是以冰塊來保存,讓它們就像運送啤酒一樣,將他們放在冷藏空間然後動身。但最新研究提供另一種選擇,不再將待移植的肝臟當作啤酒一樣對待,而是設計出一個裝置,在運送過程中,讓待移植的肝臟處於擬人體的狀態中,保持溫暖與呼吸。比較兩種的運送方式發現,擬人體裝置可讓運送時間比較久,避免這些器官被丟棄。
肝臟移植專家 Dr.
Selzner表示,這是器官移植的重大發現,在過去數十年來,我們都是把肝臟放進冰中,讓器官沉睡,藉由冷凍的方式延緩器官死亡的進程,但新的技術恰恰相反,是讓器官保持在溫暖、活著的狀態。
在該研究報告於四月份刊登於「Nature」期刊之前的數個星期,FDA已經核准了此類保存肝臟的裝置,這表示對於如何保存等待被移植的器官將會有全新的思考方式。
待移植器官保存技術的發展
讓器官可以在人體外運作的想法來自於30年代第一位飛越大西洋的Charles
Lindbergh(林白)。他因為擔憂他的小姨子因為心臟無法在體外存活足夠時間以讓醫師修護,而無法進行心臟手術,因而設計了一個玻璃製機械裝置讓,讓液體進入心室循環,心臟可以繼續跳動,醫師可以有足夠時間在體外修護心臟。
1960年代醫界開始進行器官移植,那時採取的保存器官方式是採取讓器官冷卻的形式,但主要技術並仍是沿用林白的方式,將液體注入器官中,讓器官保持原來的形狀,其概念就是:盡可能降低器官的新陳代謝,並且在器官損害前,盡快移植至人體身上。
器官的損害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沒有了血液,器官就沒有氧氣的來源、當不斷使用自身儲藏能量而又缺乏補充的過程中,就會讓器官受損。
一直到1990年代,牛津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重新將林白的裝置重現,這次他們使用的是豬的肝臟,器官運作可以維持三天。
2008年此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Dr.Friend等人成立OrganOx醫療器材公司,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商品化。但如果醫院要租用他們的肝臟儀器,他們就必須與舊有保存方式做隨機比較研究。
研究怎麼做的
在今年四月刊發表的論文就是他們從英國、德國、比利時及西班牙四國的隨機研究資料所做出的研究結果。當肝臟確定有適合的移植者後,肝臟就會隨機使用放置於融化的冰塊中或是放置於OrganOx裝置中。OrganOx裝置有點像一個不斷循環的複雜裝置,液體不斷地從箱子裡流入與流出,而器官就在箱子中。在研究者利用測量酶在血液中的濃度來了解器官的損害程度。結果顯示:使用OrganOx裝置的器官,器官損害的程度明顯地少於傳統的運送方式,也少了許多被廢棄的器官。使用現行冷凍方式運送的肝臟,有32個被廢棄,101個成功移植;而使用OrganOx裝置則只有16個被丟掉,有121被植入移植者身體中。
當器官置放於擬身體運作的裝置中,醫師可以看到血液流入、膽汁流出而且也可以比較清楚在病人身上會如何運作。藉由減少損害,新裝置也可以允許形狀沒那麼好的肝臟進行移植。
新技術的臨床影響
這類型的裝置也許還不是移植器官的標準程序,但它們已經使用於非常少數的不同器官,也有不同的公司嘗試在不同國家,像是美國、荷蘭以及英國發展。Dr.Friend表示,在歐洲,這樣的裝置大概要花費6000-9000美元間,他們嘗試在歐洲以及澳洲開啟市場,但現在主要還是在美國測試。
對於Dr.Friend來說,這項研究將是器官移植大規模改變的一部分。現在不再需要在半夜時急急忙忙的進行移植手術,而能變成在白天執行的手術,在白天施行手術會關連到比較好的手術結果與比較低的成本支出,但我們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支持。
協調美國境內器官移植的器官分享聯合網絡醫學辦公室主任Dr.David
Klassen表示,像這樣的新技術將會實際改變器官如何取得、如何處理已如何移植,也會潛在地改變目前的分配系統。是否改變目前的器官保存方式,主要的成本在於訓練使用此種裝置,無法藉由單一次得實驗就做出決定。
編譯來源:Nature(2018.04.18)
+ read more
2018.12.05
心理壓力對心臟的傷害男女很不同!
有些患有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感受到壓力時,會發生心臟血流量不足狀況,這種情況被稱為「心理壓力引起的心肌缺血(MSIMI)」。最新的研究發現,男性與女性都會發生MSIMI,但引發的機制存在著性別差異:在男性身上,是與冠狀動脈中斑塊(plaque)積聚的嚴重程度有關,但是在女性身上則不然。
研究如何進行
研究人員在276名參與者(141名男性和135名女性)身上檢視了冠狀動脈斑塊積聚與MSIMI之間關聯,並進行性別分析。這些參與者都是61歲以下的年輕和中年人,且最近都發生了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
所有參與者都接受了傳統壓力測試 (conventional stress
testing─身體活動或藥物等) 以及心理壓力測試 (mental
stress
test─公開演講等),以評估參與者處於壓力、緊張狀態下的心肌血流量。
結果顯示,有17%的參與者在心理壓力測試中心肌血流量減少,被歸類為患有MSIMI,其中,女性患的比例為20%,高於男性的15%。相較之下,在男性身上MSIMI與斑塊積聚的嚴重性相關聯。斑塊積聚嚴重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男性的MSIMI風險幾乎翻倍。對於女性,MSIMI與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嚴重程度無關。
27%的參與者有「傳統壓力型心肌缺血(CSIMI)」,在男性和女性中,CSIMI與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嚴重程度相關。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的嚴重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CSIMI的風險就增加約50%。
只有10%的參與者同時患有MSIMI和CSIMI。
此研究結果與過去關於心臟病性別差異的研究結果一致。女性的MSIMI主要反應冠狀動脈阻塞以外的異常,例如較小的冠狀血管功能障礙(微循環功能障礙)。
研究作者表示,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心理社會壓力因素可能促使高風險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然而,MSIMI與冠狀動脈阻塞之間的關係尚不清楚。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沒有冠狀動脈阻塞的心肌缺血。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11.26)
* Sex-Specific Association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everity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Induced by Mental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November 21, 2018
+ read more
2018.12.04
在家自我採集HPV能提高子宮頸篩檢率?
HPV(人類乳突病毒)篩檢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早期子宮頸癌檢測方法,但許多處於危險中的婦女沒有篩檢病毒,也沒有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尋找子宮頸異常細胞。
新研究發現,將在家自我採集HPV的工具郵寄給難以接觸的婦女可能是一種可行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婦女保健服務資源有限的地方特別有用。
研究發現收到工具的女性有近80%使用了工具並寄回給研究人員進行檢測,而將工具寄回給研究人員的女性中約四分之一的人呈現感染高危險型HPV。
研究如何進行
研究首先聯繫女性以評估她們參與該研究的興趣,然後寄出一個篩檢工具包及回郵包裹。篩檢工具包括一個名為Evalyn
Brush的設備,其末端有一個小刷子,用來塞入子宮頸和/或陰道以採集細胞。參與者因參與而獲得了高達85美元的禮品卡。
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女性的回寄率約為30-40%,而新研究的結果遠高於研究團隊的預期。目前許多人對於在美國擴大使用自我採集有高度興趣,尤其是用在增加未定期篩檢女性的篩檢率。
研究對象為103名女性,其中約有一半五年多未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將HPV採集結果寄回給研究人員的女性被告知其檢測結果已出來,研究建議這些女性跟地方健康中心預約以拿到檢查結果。在該研究中,只有11%的女性後續接受了子宮頸抹片檢查。
研究者表示,最初,有些人擔心自我採集HPV可能讓女性捨棄其他醫療服務。但現實情況是,這些女性無論如何都不會定期走進診所,自我採集HPV反而可以幫助打開後續就醫的大門。
結語
研究人員希望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以瞭解在家自我採集HPV實際運作情形。因為試驗計畫的參與都是事先同意的,他們想知道,如果在寄出自我採集工具之前未事先與女性聯繫,是否仍會有相似的回報率。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研究中回報率高的原因,事先同意當然是重要的因子,但是,高額的鼓勵金更是關鍵。未來如要進行大的研究,應考慮如何處理這個部分。
在家自我採集HPV工具在其他國家廣泛使用,包括澳洲和荷蘭,但美國尚未批准或推薦此篩檢方法。而台灣過去雖有在家自我採集HPV的試辦計畫,但計畫成果不佳。
* Eurekalert(2018.11.28)、
*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of a Mail-Based HPV Self-Testing Program
for Underscreened Women from Appalachian Ohio.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November 19, 2018
+ read more
2018.12.03
營養補充劑可以增進精子品質
不孕症影響15%的世界人口,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最近幾年,針對開發中國家不同人口的研究,顯示精子品質減低可能對人類的生存有影響。精子品質的降低和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相關,壓力、毒品、煙草、酒和不健康的飲食,似乎是主要可調整的因素。
目前雖然缺少科學證明飲食和營養補品對精子品質的作用,很多生育診所在提供病人體外人工受精或直接注射精子入卵子前,還是會推薦營養補充劑。
最近西班牙URV大學和墨西哥大學共同執行最廣泛隨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的營養補充劑對精子品質和男性生殖力的顯著的影響。
包括2,900位參與者的28個營養研究結果,在質量分析之後,專家結論─在飲食中加入:
* Omega-3 及輔酶Q10
(液狀或粒狀)對增加游動精子的數量有利
* 硒(selenium)、鋅、脂肪酸、Omega-3、
輔酶Q10,和提高游動精子的濃度相關
* 硒、鋅、Omega-3、輔酶Q10
和肉鹼(carnitines)和改善精子遊動力相關
* 硒、脂肪酸、Omega
3、輔酶Q10和肉鹼對游動精子的組織和型態有正面的作用
專家以為他們的研究雖然指出營養補充劑對精子的品質有調整改進的作用,但仍須証明是否會增加自然或經由人工生殖技術受孕的機率,未來仍需要有更多的取樣以便有更正確的結論。
這項研究發表在11月的科學期刊《營養的新發展》。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11.2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