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產後10年內罹患乳癌易轉移!
2019.01.19
產後10年內罹患乳癌易轉移!
2018年底一份研究指出女性產後5年罹患乳癌的風險達到巔峰,而最近一份研究首次證明了女性在產後10年內所罹患的乳癌更容易轉移,因此更可能導致死亡。   研究分析了701名45歲以下女性乳癌患者的資料,他們比較了以下三組女性發生癌症轉移的風險: * 從未生過孩子的婦女 * 最後一次生產在研究前10年內的婦女 * 最後一次生產10年後被診斷罹患乳癌的女性   研究發現,產後十年內所罹患的乳癌轉移的風險最高,並且在第I期或II期乳癌患者的風險增加得最為明顯,其風險比沒有生產的女性高3.5至5倍。   這些癌症的轉移風險沒有因為其侵襲程度、被診斷時屬於哪一階段或治療方法而有不同。研究結果支持了研究團隊過去在實驗室的發現:在生產後乳房組織周圍的狀態的變化可能有助於轉移的發展,如:在生產及哺乳後乳房組織中新的淋巴通道可能有利於癌細胞轉移至其他部位。而目前的研究也的確發現較多女性被診斷出淋巴結中有癌症。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學院,每年有25,000名45歲以下女性被診斷罹患乳癌。而這份研究的資料顯示,這其中有45%的乳癌是發生在產後10年內。換言之,每年約有11,000名美國女性面臨乳癌轉移的風險增加的狀況。   研究結果強調需要了解產後乳癌可能代表一種獨特的乳癌類型,因此需要不同的照護。而所有女性都知道她們上次生產的時間,這個訊息有助於辨識乳癌轉移風險最高的年輕女性。如果我們意識到風險增加,我們就可以努力找到克服這種風險的最佳方法,並對其進行適當的處理。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1.16)          
+ read more
心理學家說:「像個男人」是有害的!
2019.01.18
心理學家說:「像個男人」是有害的!
美國心理學會127年來第一份男性心理健康指南中指出,傳統的陽剛氣質是「有害的」,不僅傷害男性還會傷害他周圍的人。   這份文件指出傳統的男性氣質以隱忍、競爭、支配和侵略為主要特質,總的來說是有害的。傳統的男性氣質意識形態已被證明會限制男性的心理發展,限制他們的行為,導致性別角色緊張和性別角色衝突,並對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男性雖然受益於父權體制,但也深深受到父權體制的限制。   專家表示,傳統意義上的「像個男人」會限制男性,還可能助長他們對其他不夠「陽剛」的群體做出具侵略性的行為,從而助長厭女症、性別歧視、性侵犯、罷凌和同性戀恐懼症。   男性氣慨難以獲得又容易失去 與「女性氣質」相比,「男性氣概」是一個更狹隘的概念。女性可以穿著長褲和裙子、粉紅色和藍色、隨身攜帶包包。但是按照傳統標準,男性只有一半的選擇。   心理學家Jennifer Bosson曾對約200名男性和女性進行一項研究,她讓受訪者寫下自己違反性別規範的時刻。一些女性談到被稱為男人婆,或提到在男性主導的領域工作感到不舒服的時候。   男性們怎麼說呢?他們這樣說:「我穿著粉紅色襯衫上班的時候」、「我拿著女朋友錢包的時候」、「我點了一杯酒,當它出現時裡頭插著雞尾酒傘的時候」。為什麼男人是從瑣碎的事情中得出這麼重要的概念呢?   Bosson博士表示,相對於女性,男性氣慨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難以獲得又容易失去。   「現代」男子也不欣賞「傳統」男子氣概? 然而,這樣的情況似乎也正在改變。   2018年一項針對加拿大630名15至29歲年輕男子進行的調查發現,最強烈認同的男性價值是「無私」,並且應該要幫助他人、回饋社區、有社會參與、注重健康。傳統的男性特徵,例如體力、獨立性和競爭力,被認為不那麼重要。相反地,開放、善解人意、健康和慷慨是最高級別的特徵。   另一項來自2016年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美國年輕男性不再現縮於「男性氣概」的狹隘定義。   接受調查的男性從0到6的等級評定自己。0表示「非常男性」,6表示「非常女性」。65歲以上男性65%表示他們「完全男性」、45歲至64歲之間的男性是45%,18歲至29歲之間的男性中只有30%。英國男性更少,18至24歲的男性中只有2%認為自己「非常男性」。   編譯來源: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Daily Mail(2018.01.09)、YouGov、NPR(2018.10.01)      
+ read more
早起的鳥兒和暗光鳥誰較容易懷孕?
2019.01.17
早起的鳥兒和暗光鳥誰較容易懷孕?
一項沃里克(Warwick)大學的研究發現:女性早起者比較容易懷有寶寶。   研究者詢問100多位決定接受試管嬰兒技術的女性她們的就寢及起床的時間,然後持續追蹤她們。結果發現,超過四分之三的早起者懷孕,但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晚睡者懷孕。   研究者Hartshorne教授認為,早起的人有比較好的機會懷孕是因為她們比較健康、比較會多運動、吃得比較好且比較少疾病,因此較容易懷孕。女性嘗試懷孕時,總是討論健康的生活型態的形成或改變。此研究結果提供另一種思考─「早起」,這可能會影響妳提高懷孕的機率。   研究是怎樣做的 這項為期三年、追蹤102位第一次嘗試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的女性,其中晚睡者的人數比較少。其中有54%懷孕的女性年齡介於23-45歲間。   這項研究中,所謂的早起是指睡眠期間的平均中點落在早上2點半到3點半之間。最早起床者的入睡時間是晚上10點半之前,而睡醒的時間為早上6點半。最晚的「暗光鳥」睡眠期間的中點是早上6點,她們自然的入睡時間是早上2點,起床時間是早上10點。   早起者,亦即睡眠的中點落在早上2點半到3點半之間的女性有73%懷孕,但「暗光鳥」的懷孕成功率約為三分之一。   過去來自於芬蘭一份對2800位女性所做的研究也呈現類似的結果,一般女性困難受孕的機率比早睡的女性多近50%。    這個研究結果可以帶給女性甚麼樣的忠告? Hartshorne教授表示,這只是一個先驅研究,接下來我們想要監測人們的睡眠與賀爾蒙之間的關係,以了解生理時鐘與懷孕之間的關聯性到底有多強。如果我們可以再現這些發現,我們可以考慮要求人們改變他們的習慣,並且早睡早起。   此項研究同時發現,年紀比較大以及體型比較大的女性,胚胎發育的會比較慢,要花比較多的時間才會分化為8個細胞,這可能是造成嬰兒有問題的原因。研究結果也顯示,晚睡者比較容易有體型較小的嬰兒,通常是因為早產,但這並沒有統計上的意義,仍需更多的研究證實。   專家相信晚睡者身體不好是因為這種生活習性迫使她們的身體在基因設定的自然生理時間外活動,而這些行為會傷害他們身體的細胞。未參與此項研究哥本哈根大學的Macklon教授表示,我們知道生理時鐘基因控管某些生殖功能,所以這項研究的發現有些是有生物學上的基礎,但飲食與生活型態也許也是原因。除非我們知道更多,否則建議正在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的婦女改變睡眠模式可能是錯的。   編輯來源:Daily Mail(2019.01.04)      
+ read more
婦團檢舉「陰道回春」違法廣告 業者遭罰廣告下架
2019.01.17
婦團檢舉「陰道回春」違法廣告 業者遭罰廣告下架
台灣女人連線於2018年8月與林淑芬立法委員召開「停止將女人的陰道當提款機」記者會,指出雷射或電波裝置用於「陰道回春」缺乏臨床科學證據,可能對女性造成傷害。醫療器材業者與醫美診所使用誇大的內容行銷療程,並影射男女、夫妻關係不良是因為陰道鬆弛老化,製造女性恐慌創造需求,政府應該說明相關規範並嚴加取締。   衛生福利部食藥署表示,目前國內沒有核准醫療器材用於治療「陰道回春」相關適應症,醫療器材的廣告需依仿單內容。醫事司則說明,衛福部在2016年公告「不正當方式宣傳」的範圍,包括不能標榜生殖器官整形、不能進行誇大醫療效能或者類似聳動用語,包括「回春」等。   台灣女人連線持續追蹤「陰道回春」相關廣告是否撤除,但仍見業者違法行銷,主管機關也未有取締動作,因此於10月間逕行檢舉。相關裁處於近日陸續確定,五家業者因違反醫療法處以罰鍰,其中四家已將違法廣告撤下,另有11件還在衛生局的調查程序中。台灣女人連線將持續追蹤,確認違法廣告是否皆下架,否則將持續檢舉。此番過程也顯見若主管機關能積極處理,對違法廣告及療程是能有實質管理成效。   台灣女人連線再次提醒女性朋友,身體隨著時間及生理進程的改變是正常且自然的,別用自己的身體嘗試未經臨床驗證的療程,以免造成嚴重傷害。      
+ read more
非二元性別者的醫療困境
2019.01.16
非二元性別者的醫療困境
一篇發表於著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的觀點「非二元性別者:覺醒、可見度與健康落差」,揭露了那些被認為屬於第三性別、或不具有性別的人群在醫療保健上所受的差別待遇,指出高達19%的非二元性別患者曾因性別認同而被拒絕治療,而在2018年更有23%的人因害怕歧視而避免尋求醫療協助。   研究者Liszewski 博士指出「發現確實有很多醫療專業人士,對於非二元性別的患者存有許多不理解與猶豫」。   此外,在會影響健康的條件上,非二元性別的患者也面臨更高的風險,包含較高的心理壓力、家庭暴力與貧困和失業率,Liszewski 認為諸多不利條件再加上醫療歧視將會使這些難題更加複雜,而造成該種困境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因為醫療文獻並未隨著社會與時俱進,因此Liszewski 也呼籲醫療相關人員嘗試更了解非二元性別的患者,並意識到必須提供相等質量的醫療服務給這群人。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1.04)      
+ read more
小臀女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2019.01.15
小臀女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臀部肉少的女性也可能會易患糖尿病和心臟病。   專家長期以來一直警告,增加體重對健康是危險的,不過新的研究則再次強調脂肪分佈對健康的影響比體重更大。   在臀部積聚脂肪比在腹部或器官周圍積聚脂肪來得安全。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有些女性天生就不容易在臀部累積脂肪,這使他們面臨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因為當他們真的增加脂肪時,這些脂肪更有可能在血液中循環、聚集在腹部或器官周圍。   研究作者Lotta博士表示,臀部脂肪較少的人患糖尿病或心臟病的風險較高,這可能違反一些人的直覺。而我們認為由於遺傳因素讓有些女性不容易在臀部儲存多餘的熱量。這意味著具有這種基因組成的個體優先將多餘的脂肪儲存在肝臟、肌肉或胰臟中,或者以循環脂肪和糖的形式儲存在血液中,其中任何一種都可能導致更高的疾病風險。   研究團隊正在努力了解研究發現的一些基因是否適合用於未來藥物開發,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636,607名女性的遺傳特徵。他們辨識了202種遺傳變異,這些變異使人們容易有較高的腰臀比 – 即瘦臀寬腹的「蘋果形」體型。   他們找到兩組特定的遺傳變異 - 一種降低臀部周圍的脂肪,另一種增加腰部和腹部周圍的脂肪。這兩組遺傳變異都與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有關。並且降低臀部脂肪累積的基因本身就會增加疾病風險,並不受增加腹部周圍脂肪的機制影響。   該團隊還使用X射線掃描以詳細評估18,000人的脂肪分佈,這些掃描可以將身體脂肪與肌肉、骨骼區分開來。   研究作者Langenberg博士補充說,並非所有的「蘋果形」體型都是一樣的。專注於測量腰圍以評估風險而忽視了這一指標未能充分考量體型的影響,而有可能忽略掉可能患上心血管和代謝疾病的人。   在臀部周圍累積脂肪是一種代謝更安全的脂肪儲存方式,而那些沒有這種遺傳傾向的人會大大受益於生活方式的改善,例如限制卡路里攝取量或增加他們的身體活動。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8.12.21) * Lotta LA, Wittemans LBL, Zuber V, et al. Association of Genetic Variants Related to Gluteofemoral vs Abdominal Fat Distribution With Type 2 Diabetes, Coronary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_JAMA_. 2018;320(24):2553–256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