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會後新聞稿】女性注意!衛福部未核准陰道回春儀器!
2018.08.31
【會後新聞稿】女性注意!衛福部未核准陰道回春儀器!
台灣女人連線、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 聯合記者會 停止將女人的陰道當提款機! 記者會會後新聞稿 2018.08.30  近年來醫美的觸角已無所不及,由臉部、胸部、腹部、臀部到了陰部。許多醫美診所打出聳動的廣告:「女人的放鬆是男人出軌的開始」、「親密不緊密 幸福拉『緊』報」,行銷「陰道回春」療程以緊縮「私密處」,改善親密關係。事實上,這種療程的安全及有效性,一直備受爭議。今年7月30日美國食藥局(FDA)提出警訊:FDA從未核准任何能量儀器(雷射及電波)用於「陰道回春」,它缺乏臨床醫學證據的支持,可能對女性造成嚴重傷害!   台灣食藥署對雷射/電波器儀的核准使用範圍主要在一般外科,但業者及醫療診所卻以「適應症外使用」(Off Label Use)為名,違法浮濫使用。綜觀業者刊登的廣告及資訊,充斥大量「不健康」、「似是而非」、「適應症外使用」的字眼,並影射男女、夫妻關係不良是因「陰道」而起,製造女性恐慌創造手術需求,從女人的身體上營利,也迫使女性承擔不必要的健康風險。這樣的手法除了讓女性產生不必要的壓力,更讓民眾對女性身體及親密關係有錯誤理解跟想像。   停止從女人身上製造商機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陰道回春」通常泛指以非手術性的方法,例如,雷射或電波,處理陰道鬆弛、陰道萎縮乾燥或瘙癢、性交時疼痛、排尿時疼痛等症狀。但「回春」並非醫療用語,已違反醫療法第86條,且目前不論美國或台灣雷射、電波儀器核准的適應症主要是燒灼、切除或凝結身體的軟組織,即使用在婦科,也是在處理子宮頸癌或菜花等。生殖器醫美整形、治療更年期、尿失禁或性功能相關的症狀都不是儀器核准的項目,缺乏科學實證,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未知。   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將生產與陰道鬆弛連結,導致親密關係不幸福,這是非常不恰當、不公平的暗示及連結。隆乳、抽脂至陰道鬆弛,不斷地恫嚇女性,徹底將女人陰道當提款機。美國FDA都提出警訊,但我國政府管理單位仍視若無睹,讓女性身體暴露在不健康的風險中,是國家對女性健康的漠視。更提出呼籲,女性的身體隨著時間及生理進程的改變是正常且自然的,不應藉此製造恐慌與商機。   國內未核准醫療器材使用於「陰道回春」 黃淑英常務理事指出,政府主管單位應說明醫療器材是否適用適應症外使用,其規範為何,並加強稽查醫美機構及儀器廠商適應症外使用之濫用與違法使用。此外,相關單位也應加強取締醫美機構或部落客對女性生殖器醫美整型違法廣告,加重罰則,發佈警訊以提升女性及醫療提供者對於生殖器醫美的認知及加強不良事件通報機制。   食藥署簡任技正錢嘉宏說明,目前國內沒有核准醫療器材用於治療「陰道回春」相關適應症,醫療器材的廣告需依仿單內容。   醫事司簡任技正黃純英表示,衛福部在2016年公告「不正當方式宣傳」的範圍,包括不能標榜生殖器官整形、不能進行誇大醫療效能或者類似聳動用語,包括「回春」等。對於醫療器材廠商與醫美業者的廣告,會再請衛生局查處。   醫事司科長呂念慈表示,醫療機構若違反86條,廣告內容有不符,最重可處停業,但目前業者多利用模糊字眼,衛生局需要更多時間了解才能具體開罰。   醫事司簡任技正黃純英表示,食藥署在相關通報機制和醫療行為會嚴加督促,更進一步合作,相關問題後會再琢磨處理。   林淑芬委員表示,醫療器材用在陰道回春,就是違法使用,衛福部需有更積極的管理。   黃淑英常務理事說,近來政府對醫美亂象的管理多有作為,頗見成效。在生殖器醫美的部分還需更積極,別讓女性的健康處於風險之中,對醫療器材的管理需要更嚴謹的掌握。   相關報導 衛福部:未核准醫材用於陰道回春 違者罰鍰 婚姻幸福靠陰道回春?婦團籲停止將女人身體當提款機 婦女注意!陰道回春儀器衛福部未核准  
+ read more
「好膽固醇」越高越好嗎?!
2018.08.29
「好膽固醇」越高越好嗎?!
前不久一份研究發現停經婦女「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到某一個程度時心血管疾病風險反而上升,最近又有一篇研究發現「好膽固醇」並非越高越好,非常高的「好膽固醇」可能跟心臟病發或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增加有關。   研究作者Marc Allard-Ratick博士表示,現在可能是時候改變我們對 HDL-C的看法了。傳統上,醫生告訴患者,「好膽固醇」越高越好,但是這項研究和其他研究的結果表明,情況可能已經不再如此。   HDL-C被認為是「好」的,是因為高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從血液和血管壁移到肝臟的運輸過程,使膽固醇最終排出體外,從而降低了動脈阻塞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HDL-C低的人患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大。不過,科學家對於非常高的HDL-C的保護作用尚不清楚。     研究方法及結果 研究團隊在5,965名心臟疾病患者身上了解HDL-C水平與心臟病發作和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3歲,35%為女性。研究者根據參與者的HDL-C水平分為五組:小於30 mg/dl、31-40 mg/dl、41-50 mg/dl、51-60 mg/dl及大於60 mg/dl。   在4年追蹤期間,769名(13%)參與者心臟病發作或因心血管原因死亡。HDL-C水平為41-60 mg/dl的參與者心臟病發作或因心血管原因死亡的風險最低。HDL-C水平低於41 mg/dl和高於60 mg/dl的參與者的風險均增加,當以圖形方式繪製時,產生了U形曲線。   HDL-C水平高於60 mg/dl的參與者與水平41-60 mg/dl相比,死於心血管疾病或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近50%。   即使控制了其他心臟病的風險因素,如糖尿病、吸菸、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或「壞膽固醇」)等,以及與HDL-C相關的其他因素,如酒精攝取、種族和性,這種關聯依然存在。   研究結論 這份研究支持了過去以人口為基礎的大型研究結果,其中包括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該研究發現當HDL-C達到極高水平時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率增加。Allard-Ratick博士表示,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非常高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能不具有保護作用,而我們的研究結果非常重要,因為研究對日漸增長的證據做出了貢獻。此外,因為這份研究與其他大部分研究不同,這項研究的參與者主要是患有心臟病的患者。   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闡明這種自相矛盾的關聯機制。雖然答案仍然未知,但一個可能的解釋是HDL-C水平極高可能代表「功能失調的HDL」,這可能促進而不是預防心血管疾病。不過,有一件事是肯定的:HDL-C作為「好膽固醇」的口頭禪可能不再是符合每個人的情況。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8.25)        
+ read more
什麼是冠狀動脈剝離?
2018.08.28
什麼是冠狀動脈剝離?
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 是女性心臟病發作的主要原因,但是我們對它的瞭解並不多。最近加拿大科學家針對此疾病發表了初步研究結果。   自發性冠狀動脈剝離,是指冠狀動脈血管壁之內、外夾層裂開,血液滲透進其中而形成血栓(clot),導致動脈變窄,限制血液流動。SCAD的症狀與心臟病發類似,並且症狀還包括胸痛;心悸;手臂、肩膀或下巴疼痛;感到噁心;呼吸急促;盜汗及暈眩等。   研究作者Jacqueline Saw教授指出,SCAD是導致三分之一60歲以下婦女心臟病發作的原因,這種疾病在過去不容易被診斷出來而曾被認為是罕見的。雖然近來「冠狀動脈內成像技術(intracoronary imaging techniques)」的進步改善了診斷,但我們對SCAD的病因和自然發展的過程仍所知甚少。治療SCAD主要是在恢復心臟的血液流動,部分患者僅接受藥物治療,另一些患者則通過支架或動脈繞道手術來打開動脈。   這份加拿大研究,檢視了SCAD的臨床表現、自然發展過程、治療方法和結果。研究人員在2014-2018年間從加拿大20個中心和美國2個中心招募了750名急性SCAD患者,這些患者是經由「血管造影核心實驗室」而被診斷有SCAD。在研究開始時,研究人員收集了可能導致SCAD的人口資料、壓力源和患者狀況的訊息及其治療方法,並追蹤這些患者三年以觀察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   最近研究團隊報告了這群患者的基本特徵及入院跟追蹤一個月後的結果。患者平均年齡為52歲,89%為女性。   導致SCAD的可能原因 大約一半的患者(49%)報告了在事件發生前有情緒壓力,30%的患者報告了身體上承受壓力(10%的患者表示提了超過23公斤的重物)。最常見的誘發因子是「纖維肌發育不良(fibromuscular dysplasia)」,佔40%,這會使動脈細胞發育異常,並導致動脈狹窄、動脈瘤或裂痕。其他誘發因子是懷孕5次以上(佔10%)、處於分娩前後(5.3%)、接受生育治療(5.1%)、患有系統性發炎(4.7%)和結締組織疾病(3.5%)。   Saw教授表示,情緒壓力似乎是引發SCAD的主要原因,而在女性身上較常見的「纖維肌發育不良」也扮演重要腳色。「纖維肌發育不良」通常沒有症狀,有些病人會有頭痛或感覺耳朵裡有嗖嗖聲(脈動性耳鳴pulsatile tinnitus)。   SCAD的症狀 所有患者均出現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其中99.3%患者心臟病發,0.7%有不穩定型心絞痛。主要症狀是胸痛(10名患者中有9名發生),而在血管造影中,左前降支動脈最常受影響(佔52%),最常見的特徵是瀰漫型血管狹窄的症 (稱為第2型SCAD;佔58%)。   治療方法 85%患者僅接受藥物治療,14%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又稱心導管手術),不到1%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bypass surgery)。   Saw教授表示,研究顯示SCAD主要影響中年女性,大多數急性表現與心臟病發作同時發生。絕大多數患者僅依靠藥物治療可存活30天。然而,30天內心臟病復發和再次急診的比率很高。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對SCAD患者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8.25)        
+ read more
胚胎移植冷凍還是新鮮好?答案因人而異
2018.08.27
胚胎移植冷凍還是新鮮好?答案因人而異
2018年,世上第一個通過體外受精出生的嬰兒已經40歲了。儘管如此,40年後,體外受精還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   IVF專家對於將新鮮或冷凍胚胎移植到子宮可以得到最好的結果意見分歧。一份近83,000名體外受精患者的研究指出,沒有一體適用的解決方案。對不同人來說,最佳技術可能會有所不同,取決於患者產生的卵子數量。   對於新鮮卵子移植的患者,患者需要服用荷爾蒙數週以刺激身體產生卵子,接著醫生會取出卵子將它們受精,再將一個或多個受精卵放入母體。不過,現在許多診所普遍建議冷凍所有胚胎,等待幾週讓患者進入新的月經週期。   研究作者Suheil Muasher博士表示,過去五年中有些診所一直主張凍結所有胚胎,並認為刺激卵子的過程使子宮內膜不太適合懷孕。有些研究也指出冷凍胚胎移植比較不會導致早產和體重不足的嬰兒。   但根據杜克大學的研究[1],等待可能只對那些產生15個以上卵子的女性有利。產生15個以上卵子的女性被稱為「高反應者(high responders)」,他們接受冷凍胚胎後生出活嬰的比率略高於接受新鮮胚胎移植的人(冷凍胚胎52% VS新鮮胚胎48%)。而在低和中度反應者中(產生14個以下卵子的婦女),新鮮胚胎移植比冷凍胚胎移植有更好的懷孕和出生率。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Kelly Acharya博士表示,新鮮胚胎移植可能為低和中度反應者提供優勢。從患者的角度來看,如果他們進行新鮮胚胎移植,就可以節省額外的等待時間及再服用一輪荷爾蒙。冷凍胚胎移植還可能需要另外等待一兩個月的時間,並且不知道手術是否會成功,這可能會給患者帶來情感上的消耗。從這些數據來看,等待看起來並沒有任何好處。   Acharya表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患者可能會看到很多訊息在說冷凍胚胎移植是最好的,但是研究看到的可能不是這樣。希望這可以讓低或中度反應者而進行新鮮胚胎移植的人放心。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8.21)   [1] 研究中的數據來自2014年至2015年間輔助生殖技術協會登記冊中的首次IVF患者。低反應者指產生1至5個卵的女性,中度反應者指產生6至14個卵的女性,高反應者指產生15個或更多的卵。        
+ read more
美國最新子宮頸癌預防篩檢建議出爐!
2018.08.24
美國最新子宮頸癌預防篩檢建議出爐!
最近一項統合性研究對子宮頸癌檢查的8項臨床試驗和4項世代研究(cohort study)進行了全面分析,這份研究結果也促使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公布了最新的子宮頸癌預防建議。   這是自2012年以來首次的更新。建議內容為:21-29歲女性使用抹片檢查、30-65歲女性使用抹片檢查、HPV病毒檢測或兩者同時使用來篩檢子宮頸癌。21歲以下、65歲以上過去已定期接受篩檢及沒有子宮的女性不建議做篩檢。   台灣子宮頸癌篩檢臨床指引建議:女性開始性行為3年後應開始接受篩檢,其後應每年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如連續3次細胞篩檢結果都正常,則可改為每2-3年接受子宮頸抹片及骨盆腔檢查。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30歲以上婦女子宮頸抹片篩檢,建議每3年進行1次。     研究的進行及結論 研究作者Melnikow及其同事所檢視「單獨使用HPV病毒檢測」的研究及「抹片檢查與HPV病毒檢測聯合使用」的研究。   他們分析了以監測高風險HPV病毒子的宮頸癌篩檢的利弊。益處包括:辨識侵略性子宮頸癌或癌前病變;弊端則是檢測結果假陽性的比率、陰道鏡檢查的頻率(如果抹片檢查異常會進行的檢查)、組織切片檢查和任何相關的心理危害。   結果顯示,相較於抹片檢查,在第一輪篩檢中單獨使用高風險HPV病毒檢測者,嚴重異常細胞的辨識在統計上顯著增加。當抹片檢查與高風險HPV病毒檢測一起使用時,則未發現嚴重異常細胞的辨識增加。   研究發現用任何定期篩檢的方法都會降低子宮頸癌發病率,單獨使用HPV病毒檢測是相當有效的,同時,不論是否單獨使用HPV病毒檢測,假陽性和陰道鏡檢查率都高於抹片檢查。這些假陽性可能導致更多的治療,可能帶來危害。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08.21) *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2018.08.21)        
+ read more
哺乳期間可以喝咖啡嗎?
2018.08.23
哺乳期間可以喝咖啡嗎?
哺乳可能會很累,特別是早期,嬰兒每晚睡眠不規則且多次醒來。早晨一杯咖啡可能幫助一個人解決缺少睡眠,但很多人擔心咖啡因對嬰兒的影響。然而適量的咖啡因對正在哺乳的人是安全的。   很多人被告知在懷孕期間要限制或戒掉咖啡因,因為咖啡因會經胎盤傳送而影響正在成長的胎兒。然而咖啡因很少會影響正在哺乳的嬰兒,因為在咖啡因進入母乳或有機會影響嬰兒之前,身體已消化了咖啡中大部分的咖啡因。   根據 Dr. Thomas Dale在「藥物和母乳」一書指出裏,咖啡因是低風險的藥物。婦女吸收的咖啡因,只有1%進入母乳,而且量少到不足以危害大部分的嬰兒。   根據疾病防預中心,哺乳的父母想要採取最安全的方法,應該考慮限制咖啡因一天約300毫克,等於2-3杯的咖啡。即使咖啡因超過300毫克也不太可能傷害嬰兒。然而疾病防預中心指出一天超過10杯以上,則可能引起嬰兒的焦躁不安。   咖啡喝完在1-2小時以後,咖啡因在母乳中的數量最多。做母親的可以觀察嬰兒在這段期間是否受到咖啡因的任何影響。   風險和益處 有些專家表示咖啡因可能影響嬰兒的睡眠,但2012年在巴西對885個嬰兒的研究卻不支持這樣的說法。他們發現哺乳的媽媽喝咖啡,對於3個月大的嬰兒,睡覺的品質在統計上並無明顯的衝擊。   一項韓國的研究也發現,哺乳期間喝咖啡並沒有嚴重的風險,特別是一天之內喝了幾杯。   雖然最近的科學證據並未確認,但有人相信咖啡中的酸會降低母乳中的鐡質含量。母乳中的鐵質本來就是低的,但嬰兒需要鐵質來正常發育,所以喝咖啡的人,需要資詢醫師關於鐵質的補充。低因咖啡比咖啡更安全,但酸性仍高,可能影響母乳中的鐵質含量。   醫療上,沒有理由在哺乳期間需要避免喝咖啡,但也無證據咖啡因對嬰兒直接有益。即使沒有科學證據説哺乳期間需放棄咖啡因,但仍須適量。   編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08.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