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網路交友:女人知道自己要什麼 男人愈老愈挑剔
2018.07.30
網路交友:女人知道自己要什麼 男人愈老愈挑剔
在網路上找尋伴侶,男生女生有什麼不一樣嗎?六月份一項澳洲研究,針對男人女人擇偶時對教育程度偏好的性別差異指出,比起男人,40歲以下的女人在網路上尋找伴侶時,特別在意對象的教育程度。   這項研究是澳洲針對網路約會至今最大規模的行為經濟分析,分析了41,936位網路交友網站RSVP註冊會員在2016年中四個月的活動資料。   研究得出數項結論,在18-80歲所有年齡層中,女人比男人更可能明確表明自己的擇偶偏好;其次,在女性生育高峰階段,她們會比較在意潛在對象的教育程度,比較喜歡與自己相當或更高教育水準的男性,但一旦過了40歲,男人反而開始比女性更在意對象的受教程度。   研究共同作者之一QUT行為經濟學家Stephen Whyte博士表示,研究顯示在18-30歲的生育年齡階段,男女同樣都比較重視潛在對象的教育程度勝過其他。但隨著年紀增長,其重要性降低,不過所有年齡層的女性都清楚設有比較高的最低教育程度標準。   他進一步解釋,演化有利那些高度篩選伴侶的女性,在許多文化裡女人將教育當作品質的指標,因為它常被與社會地位和智力作連結,這兩項特質是高度被追求的。過去也有研究出現類似結果,但這個研究由於年齡層涵蓋廣泛,因此能夠看到男女在網路交友擇偶上隨著生育能力的變化。   據統計,在澳洲,網路約會網站的註冊會員為數龐大。2017年IBIS World澳洲約會服務業者報告指出,消費者愈來愈沒有時間,而戰後嬰兒潮愈來愈懂網路科技,因此網路約會服務將會吸引愈多人。這個產業在未來五年將以每年成長3%幅度達到1億7千8百萬美元的收益,其中尤以免費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扮演重要角色。即使新約會科技變化快速,行為經濟學與演化心理學還是能在理解人們如何擇偶提供重要的觀察分析。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6.26)、SAGE Journals      
+ read more
為什麼肥胖會致病?
2018.07.26
為什麼肥胖會致病?
為什麼肥胖會導致有害的發炎,進而導致糖尿病、動脈阻塞和其他健康問題?瞭解其機制,我們可以對抗慢性疾病和其他由發炎引起的疾病。   肥胖的影響 研究人員第一次能夠解釋,為什麼脂肪組織中被認為有益的免疫細胞在人肥胖時變得有害,導致不必要和不健康的發炎。   研究發現,我們體內產生的破壞性「自由基(free radicals)」與脂肪組織(fat tissue)內的脂質(lipid)發生反應,叫做「脂質氧化(lipid oxidation)」。自由基對脂質的攻擊促使脂質引起發炎,這過程是一種天然的免疫反應。   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氧化脂質會被證明是有害的,但事實並非那麼簡單。有部分氧化脂質會引起破壞性的發炎反應,不過也有其他氧化脂質存在健康的組織中。具體而言,短的氧化脂質具保護性,而較長的則容易引起發炎。   當研究比較健康和肥胖組織時,發現不同的是長的和短的氧化脂質的比例。長的氧化脂質會促使免疫細胞內有發炎反應,他們認為這種氧化脂質會在人肥胖時引發及延續在肥胖組織中的疾病過程。   對抗肥胖的藥物 現在,科學家知道哪些氧化脂質是問題來源及如何阻止它們產生發炎反應,如開發出能夠減少有害的長的氧化脂質數量的藥物。   研究作者Norbert Leitinger 表示,有害的氧化脂質從血液循環中消除可能會對慢性病產生非常有益的影響,或者醫生可能希望促進有益的、短的氧化脂質的數量。由於發炎發應是人體重要防衛,因此你不想完全消除它,這是一個找到適當平衡的問題。   通過恢復這種平衡,醫生可能在對抗困擾數百萬人的慢性病上取得重大進展。研究展示了免疫細胞中的新陳代謝是可利用的目標。它一直是癌症等疾病的目標,但現在對於肥胖和動脈粥樣硬化症而言,它越來越受到關注。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7.23)          
+ read more
女性生5個以上的孩子,阿茲海默症風險高?!
2018.07.25
女性生5個以上的孩子,阿茲海默症風險高?!
一項研究發現,與生育孩子數較少的女性相比,生超過五個孩子的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了70%,而曾經流產或人工流產的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則少一半。   研究方法及結果 研究分析了3,549名韓國和希臘的婦女,從她們71歲開始追蹤。這些婦女提供了有關生育史的資料,包括有多少孩子和流產次數。研究團隊還測試了她們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看看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或輕度認知障礙。這群婦女中有118名罹患了阿茲海默症,896名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其中,生育五個或五個以上孩子的婦女,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生育較少孩子的婦女高70%。在716名有五個或五個以上子女的婦女中,59名患有阿茲海默症,而在2,751名有較少兒童的婦女中則有53名。研究人員考量了其他因素,如病史、荷爾蒙替代療法的使用情形和母乳哺育後結果保持不變。   此外,經歷過不完全懷孕的女性(曾經流產或人工流產),阿茲海默症風險大約是從未有過不完全懷孕過的女性的一半。在2,375名不完全懷孕的婦女中,47名患有阿茲海默症(佔1.9%);1,174名從未有過不完全懷孕的女性中則有71名(佔6%)。   而記憶和思維能力的測試結果,有五個或更多孩子的女性得分低於孩子數少的女性。研究發現有五個或更多孩子的女性平均得分約為22分,表示代表有輕度認知問題;而孩子數小於五的女性得分接近26分,表示正常思維能力。(註:測試結果的最高分為30分)。   生產為何與阿茲海默症有關? 生育的孩子數與阿茲海默症風險的關係牽涉到許多因素–包括雌激素增加、孩子數多對就業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及較貧困的人通常會有更多的孩子。在考慮了這些背景因子後,結果仍然成立。   雌激素在較小劑量下具有保護作用,但當劑量高時是有害的。研究作者Ki Woong Kim博士表示,懷孕第八週雌激素水平就會增加一倍,然後逐漸攀升至正常水平的40倍。未完全懷孕的女性可能受益於適度提升的雌激素水平。   阿茲海默症協會Doug Brown博士表示,我們知道女性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男性高,但還不知道病因也不知如何治療,因此像這類對於了解失智症的病因、如何降低風險的研究非常重要。   不用感到擔憂 雖然研究人員表示,懷孕期間改變雌激素水平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但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關係,到目前為止,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試驗尚無定論。此外,研究的資料收集方式也帶來一些研究限制,例如研究無法比較懷孕的人和沒有懷孕的人,以理解懷孕和分娩如何影響阿茲海默症風險變得棘手。   研究強調,這項研究不應該讓已經分娩過幾次的女性感到擔憂。研究確實發現了改變雌激素水平和阿茲海默症風險之間的有趣關聯,但仍有太多未解決的問題。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8.07.18) * Ki Woong Kim et al. _Differential effects of completed and incomplete pregnancies on the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_.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First published July 18, 2018        
+ read more
預防流產的藥証明無效!
2018.07.24
預防流產的藥証明無效!
原本用於血液疾病和癌症的藥物─白血球生成素─常被使用在預防女性的復發性流產。最近發表在「歐洲人類生育和胚胎學」年會的研究指出,這個藥物並不能幫助她們順產。   什麼是白血球生成素(FILGRASTIM) 白血球生成素的學名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 或譯「人類重組粒細胞群聚刺激因子」,調整中性粒細胞和其他淋巴細胞,動員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保護免疫系統。癌症病人在化療時白血球完全被消滅,這種藥物可以增加他們的白血球細胞,維持健康的免疫系統。   白血球生成素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常用在化療的病人,然因為免疫系統的失調被認為是流產可能的原因之一,因此有時也用於流產原因不明的女性。   白血球生成素治療原因不明的流產無效 胎兒在23周前流產是常見的懷孕併發症。大約每8個懷孕就有一個流產,只有1-2%的女性重覆流產。流產有多種原因,但時常無法解釋。   這項目前最大型的隨機/雙盲研究,將150位不明原因流產的女性分成兩組。所有女性至少有三次流產的經驗,年齡在18-37歲之間,正在嘗試自然受孕。 其中76位女性接受白血球生成素,74位安慰劑。結果在妊娠20周後,白血球生成素的組,臨床懷孕率是59.2%;安慰劑組則是64.9%。 過去,有些研究建議,白血球生成素在臨床上,改善懷孕的機率明顯增加。但根據優質的證據顯示其對於不明原因重覆流產的病人,並非有效的治療方法。   不要讓女性空期待 研究專家以為生育免疫學仍是醫學上比較新的一支。首先在確認流產是由於免疫問題之前,必須對定義有共識,且基於可靠和可複製的研究證實。大部分免疫療法的藥物,在高品質的實驗中,顯示無益。一般經歷重覆流產的女性比較脆弱,如果接受調適免疫的治療,不只是在研究的情況,在平時臨床上,都要告知她們藥物的成功率和潛在的風險與益處。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7.03)        
+ read more
懷孕早期服用止痛、退燒藥流產風險高!
2018.07.23
懷孕早期服用止痛、退燒藥流產風險高!
研究指出,懷孕前後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如:阿斯匹靈、安舒疼)流產風險較高,尤其是BMI值較低的女性。   目前已知懷孕32周以後應避免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以避免提供胎兒充氧血的動脈導管提早關閉。不過對於懷孕時或懷孕早期是否適合服用此類藥物則未有定論。、   因此,研究團隊召募了1,907名孕婦,他們的懷孕天數都很短,中位數為39天。研究團隊召募這群女性的原因在於可以釐清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包含流產)。在這群孕婦中,有63%同意參與研究。   研究發現,相較於沒有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孕婦,服用者的流產風險增加59%,顯示「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與流產風險顯著相關。並且服用14天以下的風險比率為1.37,服用15天以上的風險比率為1.85。而服用止痛退燒的「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s,如:普拿疼、斯斯)」的孕婦流產風險增加45%。   將近25%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孕婦在懷孕第20周內流產,而16%服用「乙醯胺酚」的孕婦也在懷孕第20周內流產,沒有服用這兩類藥物的孕婦則有17%在懷孕第20周內流產。   此外,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與懷孕8周以下的流產最為相關。而身體質量指數(BMI)小於25的女性的流產風險,比BMI大於或等於25的更容易受到懷孕前後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的影響。   綜言之,「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是孕婦最常使用的藥物,在懷孕前後服用與流產風險增加有關,並且隨著服用時間越長,風險越高。BMI值較低的女性的流產風險更容易受到藥物的影響。   編譯來源: * MedPage Today(2018.07.02) * Li D-K, Ferber JR, Odouli R, et al. _Use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risk of miscarriage_. Am J Obstet Gynecol 2018        
+ read more
喝牛奶不用挑低脂或無脂!
2018.07.23
喝牛奶不用挑低脂或無脂!
人們為了避免心血管疾病、肥胖、三高,常選用低脂產品如低脂優格、低脂牛奶等。最近一個研究再次證實人們可以放心吃全脂乳製品,即使是老年人也一樣。此外,全脂乳品含有一種叫「Heptadecanoic acid」的脂肪酸,有益心血管健康。   事實上,台灣已於2018年3月修正最新飲食指南,將過去攝取「低脂」乳品的建議改為「全脂」。   研究主持人Marcia Otto博士表示,研究結果不僅支持還加強了日漸增長的證據,這些證據與普遍看法相反,乳脂不會增加老年人心臟病或整體死亡率的風險。除了不會導致死亡,乳製品中存在一種脂肪酸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是中風引起的死亡風險。   研究評估了乳脂中多種脂肪酸的生物標記如何與心臟病和全因死亡率相關。研究採取的測量方法與更常用的自我飲食報告不同,可以更廣泛、更客觀地了解長期接觸這些脂肪酸的影響。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納入了近3000名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這些人在研究開始時沒有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從1992年開始及此後的第6年和第13年測量他們血漿中三種脂肪酸的水平,分別為:heptadecanoic acid、pentadecanoic acid及trans-palmitoleic acid,這三種脂肪酸常見於乳製品中。   研究發現沒有任何脂肪酸類型與整體死亡率顯著相關。事實上,heptadecanoic acid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有關。脂肪酸水平較高的人,表示他吃越多全脂乳製品,其中風死亡的風險降低了42%。   2015-2020美國人飲食指南建議人們吃無脂或低脂乳製品,包括牛奶、起士、酸奶和/或營養強化的大豆飲料。不過,研究作者Otto指出,低脂肪乳製品,如低脂酸奶和巧克力牛奶,往往含有大量的添加糖,這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和代謝健康不良。   透過實證研究來教育人們關於營養的知識相當重要。消費者已經接觸到有關飲食的多種且相互矛盾的信息,特別是與脂肪有關的信息。因此,進行有力的研究非常重要,人們可以根據科學事實而不是傳聞做出更平衡和知情的選擇。   該研究的經費來自美國國家心臟、肺和血液機構(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編譯來源: *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 Marcia C de Oliveira Otto Rozenn N Lemaitre Xiaoling Song Irena B King David S Siscovick Dariush Mozaffarian. Serial measures of circulating biomarkers of dairy fat and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8 DOI: 10.1093/ajcn/nqy117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