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人工流產不會導致憂鬱症!
2018.06.01
人工流產不會導致憂鬱症!
最近,美國JAMA精神病學期刊發表一項對400,000多名女性的研究,該研究指出人工流產並不會增加女性患憂鬱症的風險。雖然以前的研究已指出人工流產不會傷害女性的心理健康,但聲稱會導致女性心理傷害的研究仍繼續發表,美國部分州以此理由正當化其限制人工流產的政策。   為了更好地理解人工流產與女性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馬里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Julia R. Steinberg博士及其同事分析了1980年至1994年間出生的丹麥婦女的數據。資料包括丹麥國家登記處記錄的人工流產、分娩和抗憂鬱藥物處方。這是第一項探索人工流產前後使用抗憂鬱藥的研究。   研究發現,抗憂鬱藥的使用狀況從人工流產前一年到人工流產後一年沒有變化,並且在人工流產後隨著時間逐漸降低。此結果顯示,與先前相比,女性人工流產後並沒有比較容易患憂鬱症。   研究顯示,沒有人工流產的婦女相比,人工流產的婦女使用抗憂鬱藥的風險比較高。對此,Steinberg博士強調,這種較高的風險在人工流產前一年和人工流產後都是相同的,顯示高風險不是由於人工流產,而是由於其他因素,如先前存在的精神健康問題和其他不良經歷。   Steinberg博士表示,人工流產不會導致憂鬱症,因此建立在「人工流產危害女性心理健康」這一概念的政策是錯誤的。   目前,包括北卡羅萊納州和西弗吉尼亞州在內至少八個州規定,想要人工流產的婦女必須得知「人工流產可能對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的資訊。 有27州的婦女需要在人工流產前接受諮詢,並且在諮詢後24-72小時才能進行手術。這種反對人工流產的政府常常以人工流產會危害婦女心理健康為理由來合理化他的政策。對於那些附近沒有人工流產服務的地區,這可能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隨著美國越來越多的法律限制婦女人工流產,研究「第一次人工流產和第一次分娩與抗憂鬱藥物處方箋之間的關係」除了為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新證據外,更佐證了最近國家科學院的報告「美國人工流產照護的安全和質量」─其結論是人工流產不會增加女性患憂鬱症、焦慮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風險。   2016年JAMA精神病學期刊也曾發表一篇關於人工流產與精神健康的研究,該研究指出,人工流產不會讓女性有更高的心理疾病風險,反而是不讓女性做人工流產容易使其陷入焦慮、低自尊及低生活滿意度的情緒中。   編譯來源:JAMA Psychiatry(2018.05.30)、Eurekalert(2018.05.30)        
+ read more
壓力讓女同志較易得糖尿病嗎?
2018.05.29
壓力讓女同志較易得糖尿病嗎?
近期發佈在Diabetes Care 上的研究指出,雙性戀女性與女同志(二者下文簡稱LB女性)比異性戀女性更容易罹患二型糖尿病,其可能的原因是「壓力」。該研究由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s 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教授Heather L. Corliss所主導,研究對象涵蓋全美94,250位女性長達24年的時間。   二型糖尿病的致因時常是可以改變的生活習慣,雖然部分種族或基因確實風險較高,例如非裔美國人、墨西哥裔美國人、美國印第安人、夏威夷原住民、太平洋島民和亞裔美國人,以及有遺傳基因的部分人口,但意識到自身處於危險之中,對預防疾病是十分有幫助的;而最新的研究結果則顯示,除了已知因素以外,性傾向也可能是一項值得考慮的風險因素。   Corliss與其小組分析了1989年參與Nurses' Health Study II 的女性,該研究是針對女性主要慢性疾病風險的最大研究之一。其中,所有受試者皆介於24~44歲,並從1989~2013每隔一年評估一次二型糖尿病,期間有1267位女性自認為LB女性。   結果顯示LB女性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異性戀女性高出27%。在2013年6399名罹患二型糖尿病的女性中,LB女性高出22%;其罹患二型糖尿病的年紀也較異性戀者為早;病情也更容易出現併發症;而其較高的體重指數(BMI值)可能是導致差異的重要因素。   Corliss解釋她的研究小組進行此研究的原因,乃因過去對LB女性二型糖尿病風險的研究一直沒有結果,然而卻有合理地懷疑LB女性在慢性健康問題上可能存在差異, LB女性較容易因歧視、暴力受害和心理困擾產生壓力,使其更容易有肥胖、吸菸、酗酒等的狀況。   因此,Corliss與其同事強調,單純提高活動量、避免久坐或飲食均衡,對LB女性而言並非全面有效的,因此加強公共衛生和臨床的努力,從預防、檢測及管理LB女性的肥胖與二型糖尿病,是不容忽視的需求,並且應該做更全面性的研究以瞭解LB女性的整體健康狀況。   來源:Eurekalert!(20180509)、MedicalNewsToday(20180512)              
+ read more
2018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2018.05.28
2018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2018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台灣女人連線 一、摘要 生產是女性生命過程中自然的事,但卻有一定的風險。一直以來,女性生產時接生的醫師(助產師)多是與其長期互動、信任的產檢(產前檢查)醫師(助產師)。但近來因為醫院的人力作業規定,以及部分基層診所沒有足夠的設備與人力,逐漸形成女性懷孕生產時,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不同人的趨勢。為瞭解民眾對上述議題的態度,台灣女人連線於2018年3至4月間進行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回收3761份有效問卷,其中女性佔92.82%、超過85%年齡在20至40歲間、超過70%填答者有過生產經驗。   問卷顯示,超過90%民眾期待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在這樣的高度期待下,若生產時不是產檢醫師的上班時間,多數民眾雖會接受由醫院安排值班醫師接生,但還是希望產檢醫師能來接生,這說明了由產檢醫師接生能夠讓女性及其家屬對生產過程較有安全感。而若醫師在上班以外時間接生,多數民眾支持應給予額外的接生費用,且由健保支付,顯見民眾多能理解醫師的工作權益,並認同其應有相對的報酬。   不同的生命經驗,如年齡與生產經驗,對生育議題的看法呈現差異。整體而言,年輕人的態度較為開放。20至29歲的人比50至59歲的人,對於「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的期待較低(88.6% vs 98%);對於「生產時不是產檢醫師的上班時間」時,較能接受由值班醫師接生(85.2% vs 52%)。有生產經驗者比沒有生產經驗者更堅持產檢醫師在非上班時間為產婦接生(33.9% vs 20.3%)。這可能是因為經歷過生產,更能感受產檢醫師和接生醫師是同一人所帶來的信任及安全感的重要。   最後,時值政府推動分級醫療,鼓勵民眾有「家庭醫師」的醫療習慣,超過6成民眾選擇「家庭醫學科」做為家庭醫師。因此,政府應積極培育此學科的醫師以滿足民眾需求。   二、問卷說明 (一) 問卷目的:調查民眾對生產及醫療相關議題的態度與意見 (二) 調查時間:2018年3至4月 (三) 調查對象:一般民眾 (四) 進行方式:網路問卷、小兒科診所發放填寫,以及台灣女人連線舉辦之座談會出席者於會前填答。 (五) 問卷總數:有效問卷3761份   三、問卷內容 (一) 基本資料 本次調查填答者女性佔92.82%,男性佔7.18% (圖1);年齡分佈依序為19歲(含)以下0.32%、20-29歲9.34%、30-39歲佔70.24%、40-49歲15.56%、50-59歲2.69%、60歲(含)以上1.86%(圖2)。 圖1:性別比例   圖2:年齡比例   教育程度分佈依序為國小(含以下)0.48%、國中1.04%、高中職11.76%、大專院校62.13%、碩士23.16%、博士1.44% (圖3)。 圖3:教育程度   填答者居住區域,52.9%於北部、18.14%於中部、23.48%於南部、4.81%於東部、0.4%於離島、0.27%為其他(圖4)。 圖4:居住區域    (二) 生產經驗 本次調查填答者中,70.92%有生產經驗、29.08%未有生產經驗(圖5)。 圖5:是否有生產經驗   在有生產經驗的填答者中,80.54%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是同一人、17.37%為不同人(圖6);74.08%在醫院中生產、25.34%於診所(圖7)。 圖6: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是否為同一人     圖7:生產地點    (三) 生產經驗 1. 問題一:您懷孕時,是否希望產檢的醫師與接生的醫師是同一個人? 92.45%民眾期待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6.86%沒意見(圖8)。 圖8:是否希望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是同一個人   不同年齡對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的期待比例,19歲(含)以下是75%、20-29歲是88.6%、30-39歲是93%、40-49歲是93.33%、50-59歲是98.02%、60歲(含)以上是77.14% (圖9)。 圖9:不同年齡對「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期待的比例   根據上述數據,9成以上民眾期待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顯示由產檢醫師接生能夠讓民眾對生產過程較有安全感。而針對不同年齡的分析,30至59歲期待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的比率最高,顯示30歲以下世代面對生產的態度較為開放。   2. 問題二:如果您要生產時,剛好不是產檢醫師的上班時間,例如深夜或清晨,您會怎麼做? 60.38%民眾接受由值班醫師接生,但還是會希望產檢醫師能來接生;29.47%會請產檢醫師來接生;8.63%接受由值班醫師接生;1.52%的其他意見包含:請產檢醫師安排適合醫生;助產師接生等(圖10)。   圖10:生產時剛好不是產檢醫師的上班時間會怎麼做   若生產時不是產檢醫師的上班時間,不同年齡請產檢醫師來接生的比例是:19歲(含)以下8.33%、20-29歲14.74%、30-39歲30.1%、40-49歲33.8%、 50-59歲48%、60歲(含)以上35.86% (圖11)。 圖11:不同年齡對「生產時不是產檢醫師上班時間」選擇的差異     有生產經驗的填答者中,若面臨生產時剛好不是產檢醫師的上班時間,33.91%會請產檢醫師來接生;無生產經驗的填答者20.31%會請產檢醫師來接生 (圖12)。 圖12:有無生產經驗對「生產時不是產檢醫師上班時間」的差異   上述數據顯示民眾面對「生產時不是產檢醫師上班時間」的狀況時,不到一成的人會接受值班醫師來接生、六成的人雖然希望產檢醫師能來接生,但會接受由值班醫師接生。顯見民眾重視醫師的工作權益,接受醫院安排。其中20至29歲民眾(14.7%)較50至59歲人(48%)不堅持請產檢醫師來接生,顯示世代的差異。   有生產經驗者比沒有生產經驗的人有較高的比率(33.9% vs 20.3%)選擇請產檢醫師在非上班時間來為她接生。這可能是因為經歷過生產,對產檢醫師和接生醫師是同一人所帶來的熟悉及安全感更有感受,因而有更明確的表達。   3. 問題三:您認為,請產科醫師在上班以外的時間接生,是否應該支付額外的接生費用? 若產科醫師於上班以外的時間接生54.44%民眾認為應該由健保加成支付醫師額外的接生費用;25.47%民眾認為該由產婦自行負擔支付醫師額外的接生費用;17.47%認為目前健保給付已包含這層考量;2.61%的其他意見包含:健保及產婦共同負擔;應由醫院支付等(圖13)。   圖13:產科醫師在上班以外的時間接生是否應該支付額外的接生費用   上述數據顯示多數民眾認為,若有額外的接生費用,應由健保支付。   4. 問題四:政府為推動分級醫療,鼓勵民眾有「家庭醫師」,亦即有病痛時,先尋求其做醫療處置,必要時再轉診到大醫院。請問你會選擇哪一個科別做為您的家庭醫師? 7.56%填答者選擇耳鼻喉科;2.09%選擇婦產科;66.87%選擇家庭醫學科;10%選擇小兒科;0.43%選擇內科;11.85%認為離家近就好,科別無所謂(圖14)。 圖14:選擇哪一個科別做為家庭醫師   面對政府大力推動的分級醫療,鼓勵民眾有「家庭醫師」之醫療習慣。數據顯示超過六成民眾選擇「家庭醫學科」做為家庭醫師。因此,政府應積極應培育足夠的此科別醫師以滿足民眾需求。   結論 本次問卷調查由女性需求出發,試圖瞭解民眾對生產與醫療議題的態度。近來因為醫院的人力作業規定及部分基層診所沒有足夠的設備與人力,逐漸形成女性懷孕生產時,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不同人的趨勢。然而,根據本次調查結果,九成以上民眾期待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同一人,有生產經驗者若面臨生產時不是產檢醫師上班時間,亦有較高比例選擇請產檢醫師來接生。顯示由產檢醫師接生,能讓女性及其家屬更有安全感,符合多數人期待。此外,民眾亦認同醫師的勞動需有相對的報酬,非工作時間內接生,應給予額外的給付。   在此期待與現實的落差下,為了讓產科體系更符合女性需求,同時回應醫師應有的工作報酬,政府必須有所作為,以解決產科醫師超時工作的報酬問題,與開業婦產科診所無法接生的困境,而非讓女性及醫師在生產照護需求及勞動權益上相互妥協。   因此,台灣女人連線推動產科「開放醫院」合作模式,讓開業醫師、助產師能在合作的醫院內接生。此合作模式能提高地區醫師、助產師開業意願,更可緩解目前偏鄉地區生產醫療資源不足的情形。      
+ read more
第21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圓滿落幕
2018.05.28
第21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圓滿落幕
台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與全國各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於今(28)日齊聚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第21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本屆會議以「與生產息息相關:期待與改變」為題,聚焦生育相關政策討論。   上午的會議中,團體代表們與衛生福利部代表就開放醫院、生產事故救濟制度、HPV疫苗全面施打、母乳哺育、障礙女性的生產與母乳哺餵的需求等議題的現況、政策制訂與改善方向進行深入的討論。針對今年主題,台灣女人連線於會前進行了「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與焦點團體座談,由副秘書長陳書芳報告調查結果。最後,為提供政府相關政策建言,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共同擬定了第21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會後,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偕同立法委員林淑芬、李麗芬拜會衛福部,遞交行動宣言,並就女性健康相關議題提出意見與建議。在衛福部陳時中部長的主持下,衛福部承諾將進一步研商相關政策落實的規劃,並在過程中邀請相關團體代表提供意見,召開會議蒐集相關意見。   更多相關內容 第21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      
+ read more
女性可能對凍卵感到後悔!
2018.05.24
女性可能對凍卵感到後悔!
隨著越來越多人婚育年齡延後,女性對於儲卵以免因年齡而無法懷孕這件事多感到慶幸,但是最近研究發現每六位女性就有一位對此感到後悔,目前尚無法完整了解背後原因。   研究以問卷方式對在2012-2016年間冷凍卵子的女性進行調查,這些女性是主動選擇冷凍卵子,不是因為醫療因素如計畫接受癌症化療。他們平均是在冷凍卵子後兩年接受調查,而且他們只有6%用冷凍卵子懷孕。這份調查是目前第一個檢視過去6-7年間城市裡日漸盛行的醫療程序的研究。   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89%表示,即使將來絕不會用到冷凍卵子懷孕,他們相信他們還是會很慶幸這樣做了,但是有49%表示並未完全認同他們的決定,多數對此決定感到輕微後悔,約16% 感到中等或非常後悔。   其中,在程序中取較少卵子的女性對冷凍卵子的決定傾向於感到後悔,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將取出較少的卵子解釋成低生育能力的指標;而比較沒有感受到有足夠情緒支持的女性也較傾向於感到後悔,因為冷凍卵子需要耗費相當的時間及金錢。   研究並未完整呈現這些女性後悔的原因,但這些結果仍然重要,目前已有研究進行中以更加了解女性經歷了什麼。目前已知的是,對許多女性言,冷凍卵子的心情不只是標準的買一份保障而已。   隨著冷凍卵子越來越夯,研究團隊表示希望能後退一步瞭解這項科技會如何影響女性的生命軌跡。Greenwood博士表示,這份研究只是開啟了對話,最終目標是此研究能成就對女性更具支持的環境。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5.18)        
+ read more
癌症免疫治療效果──男女大不同!!
2018.05.23
癌症免疫治療效果──男女大不同!!
男女不同的免疫反應及與荷爾蒙的交互作用,可能影響男女從免疫治療藥物獲得的益處。最近一份統合性分析的研究檢視了20個隨機臨床試驗的結果,當中涵蓋一萬多名患者,發現患者的性別可能影響其治療癌症所使用的免疫治療的效果。   免疫治療是近十年癌症治療最重要進步之一,它利用人體免疫系統的某部分來對抗癌症,涵蓋了多種以不同方式運作的治療方法。有些會強化身體的免疫系統,有些則會訓練免疫系統去攻擊特定的癌細胞。它們是許多癌症的常規治療方法,如皮膚癌、非小細胞肺癌;目前也有許多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以了解對其他癌症的效果。   過去研究已顯示男性所有癌症的死亡風險高於女性近兩倍,這可能是因為行為或生理上的因素。在這篇新研究中,研究作者針對接受免疫治療患者存活的差異進行分析。研究團隊結合了20個隨機臨床試驗的資料,共有11,351名患者,其中32%是皮膚癌患者、31%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其它還有腎臟惡性腫瘤、泌尿上皮癌及頭頸癌等。男性佔了67%。他們是晚期癌症或轉移的癌症患者,都接受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pilimumab, tremelimumab, nivolumab, 或 pembrolizumab)」。   整體而言,接受免疫治療的人都比控制組來得有效,控制組包含了使用安慰劑的人或接受其他治療癌症藥物的人。不過,不論患者的癌症類型及服用哪一種藥物,接受免疫治療的人當中男性的存活比女性好。平均而言,接受免疫治療後的存活,男性是女性的兩倍。   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都會潛在地影響身體免疫反應的強度。一般而言,女性擁有比男性更強的免疫反應,這讓女性清除病原體的速度較快,也進一步解釋了許多感染在女性身上比較不易,也較不嚴重以及疫苗的反應女性較男性好的原因。然而,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卻是以女性居多(約80%),因此男女在免疫系統上的差異可能與慢性發炎 (如癌症) 發生的自然過程有關,對於治療藥物的反應也因此而不同了。   臨床試驗中的女性代表性不足是公認的問題。確實,研究所檢視的臨床試驗有一半其女性試驗對象少於整體人數的三分之一。這代表個別的臨床試驗可能無法可靠地呈現性別與治療效果的交互作用。這項研究的分析結果強調了性別分析的重要性,以避免將從男性試驗對象獲得的研究結果錯誤地概推用到女性身上,因為這可能導致照護不當及潛在的傷害。   這篇最新的研究者並未表示希望能促進治療指引修改,但是認為應該鼓勵更多研究致力於了解性別影響免疫治療效果的背後機制,以改善所有患者的治療品質。   加拿大卡加利大學腫瘤學院的Omar Abdel-Rahman表示,這份研究涵蓋的患者有著不同的腫瘤類型,每個腫瘤都有許多基礎特性是男女不同的,這些基礎特性已經被發現會影響接受免疫檢查哨抑制劑療法的治療結果。此外,男女之間還有生活習慣和行為特質上的差異,這可能也是干擾因素。雖然這份研究引起了許多思考,仍應謹慎地不要直接做出極端的結論及貿然改變目前被認可的照護標準。   編譯來源:Med Page Today(2018.05.1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