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4.25
有機衛生棉條、月經杯都可能引起中毒性休克!
最近衛生棉條的製造商標榜著使用有機的衛生棉條更自然、更安全,有廠商更指出使用有機棉衛生棉條不會引起中毒性休克。不過新的研究並不支持廠商這種「有機棉的衛生棉條比混合了棉、尼龍及人造絲製作的衛生棉條更安全」的說法,亦即,不論你的衛生棉條有機與否,仍然可能引起中毒性休克。
使用衛生棉條或可洗的月經杯(又稱月亮杯、月事杯)可能引起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是青少女的噩夢,但事實上,每百萬婦女中被影響的人不到一個。不過,「中毒性休克症候群」一詞容易讓人誤導,讓民眾認為中毒是因為塑料等人造材料的環境毒素,這可能促使有機衛生棉條的崛起。
事實上,中毒性休克症候群並非上述的那種「毒素」所引起,準確來說,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是急性敗血症,並且是細菌感染的倂發症。當在女性健康陰道中生長的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進入血流時,它會產生毒素。
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免疫系統開始運作,試圖與毒素戰鬥,進而很快地誘發的多種症狀,包括:血壓下降、體溫突然升高、身體和頭部疼痛、混亂、腹瀉或噁心。嚴重時,身體會處於休克狀態,導致腎功能衰竭和可能致命的中毒。
與流行的觀點相反,男性也可能發生中毒性休克症候群,如果細菌通過切割或劃痕進入血液,男性患者佔所有病例的三分之一。流行的觀點其來有自,中毒性休克症候群被認為與經期有關始自1970年,當時的一項研究發現,有四分之三的病例是使用過衛生棉條的女性,這種衛生棉條標榜著可以全天穿著。
衛生棉條、月經杯及任何需要塞入陰道內的衛生產品,都可能使婦女更容易患上中毒性休克症候群,主要原因是它們為細菌提供了一個溫暖濕潤的滋生地。雖然可能引發中毒性休克症候群的例子罕見,但是,女性體內的衛生棉條保留時間越長,它滋養的細菌就越多。
法國的新研究調查了哪些產品在對抗中毒性休克症候群是最安全的,認為產品中某些類型的纖維可能比其他類型更容易讓細菌滋生。研究結果證實,在女性身體中放入任何材質東西長達幾小時都是具有風險的。
研究作者Gerard
Lina博士表示,衛生棉條的纖維之間的空氣會刺激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而月經杯的結構也提供了同樣程度的空氣流動,因此也會促進細菌的生長。因此,衛生棉片仍然是最安全的選擇。研究人員提醒,直到出現更好的解決方案之前,衛生棉條應該經常更換,而且月經杯應在兩次使用之間煮沸。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421)
+ read more

2018.04.24
金錢?教育?哪一個是長壽關鍵?
長期以來,提高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一直被認為是促進健康長壽最重要的因素。然而,最新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教育水平才是預期壽命更好的指標。
1975年,Samuel
Preston利用國內生產總值(GDP)與人口預期壽命的資料製作了經典的「普勒斯頓曲線」(Preston
Curve)圖(如下圖)–隨著GDP越高,人的壽命越長,但是大約在60-70歲曲線斜度趨緩,亦即到了此年紀GDP的影響不大。不過,1970年、1990年及2010年的「普勒斯頓曲線」雖然相似,但是隨著年份越晚,曲線越往上移動,顯示除了GDP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預期壽命。1985年John
Caldwell 和Pat
Caldwell提出另一種解釋,認為死亡率降低是因為女性獲得更好的教育。
[普勒斯頓曲線]
為了驗證這兩種假設是否正確,此研究利用人口預期壽命與成人平均教育年資的資料製作散佈圖,發現了一條比「普勒斯頓曲線」更為接近直線的曲線,亦即教育年資對壽命的預期效果較強。並且1970年、1990年及2010年的曲線並沒有像「普勒斯頓曲線」一樣隨著年份越晚,曲線越往上移動。
[新研究得出的曲線]
新研究指出,好的教育造就良好的認知,進而比較能做出對健康有利的行為。而近幾年可以觀察到人類主要的健康問題從感染變成慢性疾病,後者與生活習慣極為相關。因此隨著時間推移,教育和好的健康決定的關係將越來越影響預期壽命。
研究作者Wolfgang
Lutz表示,這份研究挑戰著人們認為薪水及醫療照護是主要健康促進推手的認知,「普勒斯頓曲線」顯示的薪水與健康在統計上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不正確的,因為高教育水平會造就高薪水與較良好的健康。
此外,過去許多「維特根斯坦中心」的研究已強調改善教育對於根除貧窮、促進經濟及適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性,這份新研究也支持了改善教育機會的呼籲。Lutz表示,研究結果對全球健康研究社群很重要,也攸關全球發展中的每一個個體及資源分配,他認為資助全球的教育品質應成為優先選項。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416)、Education and Health(2018)
+ read more

2018.04.23
預防老年人骨折及跌倒,運動比吃維生素D及鈣有效
一直以來,人們都相信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可以強壯骨骼,預防骨折。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最近更新他們2013年有關補充維生素D(含或不含鈣)的建議,對維生素D和鈣補充劑的效果予以保留,並主張透過運動和其他措施來預防老年人骨折和跌倒。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新的建議指出:
*
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評估維生素D和鈣補充劑預防男性和停經後婦女初次骨折的益處或危害。
*
2012年的建議指出,維生素D可能可以預防跌倒,但2018年將此建議修訂為不確定其效果。
*
目前有中度的證據支持透過運動來預防65歲以上的成年人跌倒。
*
低度的證據支持,針對可能增加跌倒風險的因素採取措施,包括:平衡感、步態、視力、藥物使用、血壓等因素。
研究作者為這些建議提供了重要文獻根據,並強調身體活動的重要性。JoAnn
Manson博士表示,重新關注身體活動可能帶來額外健康益處,包括:預防跌倒、因跌倒而引起的各種健康問題及改善整體健康和福祉。
此外,新的建議希望有更多研究去了解高劑量的維生素D是否有助於防止跌倒和骨折。答案可能在不久後即可知道,因為臨床試驗VITAL正對此主題進行研究,將在2019年公布結果。還有另一項大型臨床試驗STRIDE,主要在了解針對可能增加跌倒風險的因素採取措施之有效性。
編譯來源:JAMA(20180417)、Eurekalert(20180417)
+ read more
/20170428151550_Statins6666.jpg)
2018.04.20
女性使用心臟病藥物與男性仍有落差!
牛津大學新研究指出,即使近來不斷努力降低男女心臟疾病患者治療上的差距,但是仍發現美國的女性心臟疾病患者使用強效史達汀的比例仍較男性患者低,而強效史達汀是美國心臟醫學會指引(2013
ACC/AHA
Guideline)建議醫師給予患者的治療,以避免心血管疾病再復發。
研究主要在檢視男女心臟疾病患者服用史達汀的差異,由生物製藥公司Amgen資助。研究對象超過88,000位成年人,他們是在2014-2015年因心臟疾病而使用史達汀的患者。
過去研究已經發現女性心臟疾病患者使用史達汀的比例較男性患者少,而這份新研究指出,即使醫師開史達汀的處方箋給女性,但史達汀的效力仍低於指引所建議標準。新研究發現,心臟疾病患者出院後依史達汀處方箋取藥的人當中,男性中有56%取的是強效的史達汀,而女性中只有47%。
研究表示,雖然這些數據比十幾年前高,但男女之間的落差仍然存在,並且即使考量了年齡、財富、健康狀況等其它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女性患者使用強效史達汀的比例依然較男性低,而且最年輕和最年長的成年人以及沒有其他已知健康問題的人群中差距最大。
研究人員Sanne
Peters博士表示,這種治療上的差距,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率高於男性患者。由此研究看來,有些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如果醫病都依循指引的建議─75歲以下曾經罹患心臟病及中風的病患應給予強效的史達汀治療。
其實,為了改善性別差異的問題,有許多團體試圖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視並降低性別差異,例如美國的Go
Red for Women、台灣的「為女著紅」。
研究團隊表示,研究無法確定處方箋上是哪一種史達汀,也沒有關於治療方法的數據,因此不確定使用強效史達汀的男女差距,是因為女性有處方箋但去取藥的比例較男性低,還是因為女性被給予處方箋的比例較男性低所致。研究認為後者可能性較高,因為醫師可能因擔心史達汀治療對女性帶來更大的副作用,或者因為醫療保健提供者認為女性不太可能再次發生心血管疾病。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416)
+ read more

2018.04.19
停經期症狀嚴重程度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
女性進入更年、停經期動脈就會因為缺乏雌激素的保護而逐漸硬化、血管內皮功能也逐漸失調。新的研究指出,若停經期症狀越嚴重,動脈硬化及血管內皮功能失調的程度就越惡化,亦即心血管疾病風險越高。
血管老化是心血管疾病關鍵的風險因素。研究主要欲了解停經期情緒、症狀和生活質量指標與血管老化的關係,研究了138名19-70歲涵蓋不同荷爾蒙階段的健康女性。
研究結果發現,女性進入停經期時的血管功能失調,與停經期症狀及生活質量指數有關。隨著女性從更年期變成停經期,動脈硬化程度越高,動脈的血流調節功能也降低。而當動脈硬化程度及血流調節功能越低,停經期症狀的頻率及嚴重性就越高。不過,停經期的情緒低落都與動脈硬化程度及血流調節功能無關。
研究團隊表示,這是第一份檢視停經期情緒、症狀及生活質量指數與血管老化的關係的研究。對於女性來說,停經期的過渡期由於荷爾蒙變化、身心症狀變多、血壓血脂上升等,這段期間可能特別容易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JoAnn
Pinkerton醫師認同研究的結論,認為臨床醫師應該特別留意停經期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停經期過渡期荷爾蒙水平不穩定及逐漸降低,追蹤情緒變化、血壓、血脂、血糖及腰圍等很重要。
研究表示,停經期症狀與血管功能失調相關的可能原因有二:(1)血清素(serotonin)有調節神經、體溫及心血管活動的功能,而雌激素控調血清素的合成及利用。因此,當雌激素變化時會影響血管功能;(2)
雌激素是強大的抗氧化物,停經期雌激素下降會增加氧化壓力及降低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有許多對人體有益之處,如對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抗游離基等作用。的活力,引發燥熱及老化。
研究團隊提醒,背後的機制還需要有更多研究來確定。
編譯來源:MedPage(20180411)、EurekAlert! (20180411)
+ read more

2018.04.18
愛吃甜也能瘦?!
你是否特別愛吃甜食呢?最近一項研究首次指出,讓人想吃甜食的基因FGF21也能降低體內的脂肪,打破了過去認為吃甜食一定對健康有害的觀念。
FGF21基因在調節人體所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佔了重要腳色。這種基因會在肝臟製造一種荷爾蒙,而這種荷爾蒙有許多功能,包括:影響腦下垂體來抑制糖及酒精的攝取、促進脂肪細胞吸收血糖及調節胰島素分泌等。而過去研究指出這種基因的一種樣型(variant)A:rs838133反而會讓人愛吃甜食,還可能增加人的飲酒量。
研究團隊為了瞭解不同的FGF21基因樣型與人的飲食、身體組成及血壓的關係,使用紀錄了50萬名英國居民的血液、尿液、唾液樣本及詳細健康資訊的英國Biobank資料庫,對其中451,099名居民的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FGF21基因的一種樣型A:rs838133確實如過去三項研究所示會增加人對甜食及酒精的攝取量,但更令研究團隊驚訝的是,這種基因樣型也同時與降低人的整體脂肪有關,因為這種基因樣型會降低一個人飲食中的蛋白質及脂肪攝取量。不過,這看似正向的現象其實也有負面影響,即這種基因樣型會將脂肪集中在上半身,而這可能導致高血壓、高腰臀比。
研究作者Timothy
Frayling指出,了解FGF21基因的各種樣型如何影響體重及身體脂肪組成很重要,因為擁有基因樣型A:rs838133的人約占歐洲人口20%,這有助於探索肥胖背後的基因及生理因素。而對於持有基因樣型A:rs838133的人,不用太過擔心因為脂肪集中在上半身而有高血壓的問題,因為血壓上升的幅度並不顯著,例如:收縮壓從120變成120.33。
未來研究團隊將進一步了解FGF21基因影響人體多少脂肪、分布身體脂肪的方式及藥廠所關注的議題–透過操作FGF21荷爾蒙來治療糖尿病。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410)、Medical News
Today(20180410)、Cell Reports(20180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