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研究證明HPV疫苗10年有效
2017.12.05
研究證明HPV疫苗10年有效
根據有史以來最長的一項調查,HPV疫苗在預防人乳突病毒方面是有效的。   自從2006年在美國和英國推出疫苗以來,每次研究都成功地佐證了效益,但是醫學界一直熱切地等待長期研究數據顯示其益處。   11月30日發表在兒科醫學期刊上奧古斯塔大學的10年期研究,顯示了和其他短期報告中都一樣的結果。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樂見有臨床數據證實HPV疫苗的10年有效期,但是否持續有效,應有更長的追蹤,因為10年後這些接受接種者才25歲左右!日前衛生福利部為了推動公費施打疫苗政策,提出「以數學模式推估,HPV疫苗的有其可達20年」的說法,實質上卻是在為藥商背書他們都不敢承諾的東西,係無必要。衛生福利部應該要做的,是做好公費施打的規劃,建立有效的不良反應通報系統、提供正確的衛教資訊、整合本土資料庫以利追蹤及監管。   研究內容 此份研究追踪了9個國家34個地點的1,661人,評估三劑疫苗的有效性。 起初,三分之一的受試者接受了安慰劑。但在30個月內,他們也接受了疫苗。從三年半的開始評估患者是否有HPV-生殖器疣,癌前病變或癌變和其他感染的跡象。   這些評估在接下來的七年中每年進行兩次。研究結束時,所有參與者仍然無病。   值得注意的是,早些時候接受疫苗的人對病毒具有更強的適應力,這取決於血液中感染細胞的數量。   數據還支持這樣的觀點:即儘管以前只向女孩提供疫苗,但應該對9歲以上的男孩和女孩施用疫苗。   專家說,他們希望這一發現有助提高兒童接種疫苗的比率,從而保護人體免受HPV感染,進而保護HPV相關的癌症,如咽喉,頭部,頸部,陰莖和子宮頸癌。   國際施打現況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稱,幾乎所有男性和女性都會患上一種形式的HPV,估計有150種類型。   儘管大約三分之二的感染者最終可以清除病毒,但是病毒仍然存在,並可能導致其他疾病,包括大量的癌症。   在美國每年平均有38,000例HPV相關癌症被確診。其中59%是女性,41%是男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發展出一種頭頸部癌症,稱為口咽鱗狀細胞癌。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議所有美國兒童接受九至十二歲的疫苗。該組織發現,40%的女孩和22%的13歲到17歲的男孩已經完成了三劑疫苗系列。   相比之下,英國的國家衛生服務機構只建議女性接受12至13歲之間的疫苗接種。目前還沒有計劃將疫苗擴大到男性,根據疫苗和免疫聯合委員會的解釋,這是因為它不太可能具有成本效益。   日本因為去年發生的接種者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集體訴訟,政府維持公費施打,但是並不推動。目前施打率由70%的施打率,降到近乎零。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1.30)    
+ read more
老年男性的精子產生的胚胎生長較慢
2017.12.04
老年男性的精子產生的胚胎生長較慢
人們一直認為,生物時鐘完全是一個女性要擔心的問題,因為即使在高齡時,男人也可以生小孩。 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男人不能太晚生孩子。因為就像許多老年人比他們年輕時一樣行動變的緩慢,老年男子的精子產生的胚胎生長速度也較慢。 一項在聖安東尼奧的美國生殖醫學協會上發表的研究發現,老年父親的精子積累更多的突變。 來自波士頓的體外受精科學家們發現,當胚胎準備植入子宮壁時,超過50歲的男性的精子產生的胚胎分裂得更慢,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被稱為胚泡(blastocyst)的早期階段。 這個研究,從527對夫婦的3,532個胚胎的縮時攝影(timelapse)錄像畫面進行了分析。那些超過50歲的男性精子產生的胚胎發育的速度比35歲以下的男性精子產生的胚胎慢了35%。 來自紐約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研究人員也發現,隨著男性年齡的增長,他們精子的DNA變得更容易發生突變。 老年男子的精液被發現精子有不正常的染色體數量 - 太多或太少,稱為非整倍體(aneuploidy),較難產生健康的胚胎。 為了瞭解伴侶發復發性流產可能原因,該小組分析了男性精液的DNA。男性被分為7個年齡組,年齡最小的組為25至30歲,年齡最大的超過55歲。他們對精子進行了非整倍體和DNA排序突變的檢驗。 在最老的年齡組中,這兩種類型的缺陷都是最高的。最小年齡組的受精率為87.7%,最老年齡組的受精率下降到46%。 美國生殖醫學學會副會長Peter Schlegel說:“這些研究清楚地表明,男性和女性一樣,在高齡時期可能很難生育。 應該向年長的男性及其伴侶告知懷孕後果不佳的風險以及後代可能會有神經發育的問題。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0.31)        
+ read more
懷孕晚期側睡可降低胎死腹中的風險!
2017.12.01
懷孕晚期側睡可降低胎死腹中的風險!
英國在11月20日發起「孕婦側睡運動」(#SleepOnSide),旨在提高人們對於胎死腹中與孕婦睡姿關聯的意識。   此舉是源自近期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在懷孕晚期採取平躺睡姿的女性,面臨胎兒胎死腹中(stillbirth)的機率高出兩倍。之前也有3個研究有相似的結論。   該研究同時預估,若(英國的)懷孕女性在懷孕晚期採取側睡姿勢,將可能降低3.7%胎兒死胎的風險。過去的研究指出,下腔靜脈位於子宮背面,為腹部以下之靜脈主幹,主要將下腔血液循環送回至心臟進行養分及氣體交換。當孕婦仰躺時,子宮壓迫著下腔靜脈,使送回心臟的血量減少,同時心臟血液的輸出量也相對減少,進而導致各器官之供血量變少,甚至影響胎兒發育所需之養分及氧氣的供給,及胎兒的心率較不活躍。因此,建議孕婦側睡。   在台灣,婦產科醫師也會建議產婦側睡,以避免胎兒的窘迫引起遲滯發展或甚而死亡。而有些醫師會認為側睡又以左側睡為佳,因為下腔靜脈位於身體的右方。但是此研究並未有這樣的結論,可能是認為右側睡時,子宮不會有壓迫到下腔靜脈的影響。   該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41個孕產中心1,024名女性,其中291位在懷孕28週以上時經歷死胎,其餘的733位則保持懷孕。所有的研究參與者被要求完成一份問卷,此份問卷詢問他們在懷孕前的睡眠習慣,以及她們在填寫問卷前或經歷死胎前的四個星期和前一晚的睡眠習慣。   平躺睡姿會使死胎風險增加2.3倍 研究發現,相較於採取側睡睡姿的女性,採取平躺睡姿的懷孕女性,在懷孕晚期經歷死胎的風險高出2.3倍。如果英國所有懷孕的女性,在分娩前的最後幾個月都能採取側睡睡姿的話,將可能降低3.7%的死胎發生。死胎也較常發生在前一晚睡眠時間少於5.5小時、半夜起床使用廁所,或者有午睡習慣的懷孕女性身上。但懷孕時採取平躺睡姿並不會影響寶寶的體型或妊娠期長短。   當女性採取平躺睡姿時,胎兒心率較不活躍 過去的研究曾發現,懷孕女性的睡眠姿勢會影響胎兒的心率變化。相較於採取側躺睡姿的女性,採取平躺睡姿的女性的胎兒心率較不活躍。如果準媽媽在睡覺時改變姿勢,比如說從側躺變為平躺時,胎兒會明顯地變得較為「安靜」。奧克蘭大學的教授Peter Stone 表示:「若胎兒發育比較慢或健康狀況比較不佳時,就可能無法承受懷孕女性採取平躺睡姿所帶來的影響。」研究結果也發現,當母親採取平躺睡姿時,可能會對滋養子宮的血管造成壓力,並限制對胎兒的氧氣供應。   簡單的姿勢調整就可以改善狀況 主要研究者Alexander Heazell教授說:「每天在英國約有11名寶寶胎死腹中。 死胎對於面臨胎兒逝去的雙親而言,往往是相當衝擊的,會帶來長期的影響。寶寶的雙親希望能了解,為何他們的寶寶會胎死腹中。他們也想知道,若是再次懷孕,同樣的狀況是否會再發生?他們能夠如何避免再次死胎的風險?」   皇家助產士學院的助產科主任 Louise Silverton 表示:「死胎對於母親及其家屬都是一場可怕的悲劇。我們必須盡一切的努力使死胎率下降,任何可增進現有知識的研究都是值得鼓勵的。聖瑪麗醫院的Tommy’s 死胎研究中心所推廣的孕婦側睡運動和該項研究結果就是很好的範例,這表示我們可藉由小小的改變,降低死胎率。簡單的姿勢調整就可以改善狀況,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確保這樣的觀念能夠有效地傳達給女性。」     編譯來源:British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Daily Mail Online(2017.11.20)      
+ read more
動手術在上午還是下午比較好?
2017.11.30
動手術在上午還是下午比較好?
研究發現手術進行的時間在下午對病人癒後有長期正面的影響。   但是,關於患者是否應該改變手術時機的問題,專家們認為全面放棄早晨的手術安排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能區別出高風險的病人,特別安排其手術時段確實將更有利也更安全。   研究人員經過六年檢視近600名接受心臟瓣膜置換的患者,發現在隨後的500天內,下午進行手術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急性心臟衰竭或死亡的數量,比在早上動手術的人少了一半。   此外,研究另外也針對88名進行相同手術的不同患者進行隨機對照實驗,其中一半在早上進行手術,另一半在下午,結果也顯示下午進行手術的患者發生「心肌缺血再灌流損傷」(缺血組織血液恢復灌注後,組織遭受破壞,遠超過缺血的損傷,這種現象稱為再灌注損傷)的次數比早晨手術還要少,專家認為此類損傷可能導致長短期內的死亡風險提高。另外,研究人員也從隨機對照試驗中分離30名患者的心臟組織樣本進行測試,結果也顯示下午進行手術的組織更快恢復收縮能力。   研究主要作者—University of Lille-France的David Montaigne教授認為,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時間的調度可以有效減少傷害或死亡。手術時間差異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是因為個體的生理時鐘和潛在基因掌控著生物體的損傷與復原,同時他也指出用來減少術後心臟損傷風險的技術有限,因此新技術的提升與研發勢在必行。   此外,亦有研究指出,某些疫苗和癌症治療的功效可能會受到治療和服藥的時間所影響。在上午11點前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的患者比在下午3點後接種能產生更多抗體。Florida State University’s College of Medicine 的生物醫學教授James Olcese也認同此類研究證明了生理時鐘的重要性,並強調這將會影響很多人的生命。   最後,科學家們進行了另一項老鼠實驗,試圖透過操控生理時鐘的運行,讓手術在任何時候進行時都不受影響。為此他們選擇了一組會因生理時鐘而差異劇烈的基因—Rev-Erbα。透過移除或阻隔老鼠身上該組基因的功能,觀察其心臟手術後的變化,結果發現確實少了該組基因影響,老鼠在各時段所表現的恢復水平差異大幅縮小。研究作者之一Bart Staels教授表示科學家們可以迅速開發特定藥理學方法,調節Rev-Erbα等類似基因幫助病人於手術期間保護心臟,並消除早上和下午之間的影響。     資料來源:State News(2017.10.26)    
+ read more
現行BMI數值判定更年期後女性肥胖可能有誤
2017.11.29
現行BMI數值判定更年期後女性肥胖可能有誤
根據身高與體重關聯性來評估身體脂肪的BMI值,在70年代開始普遍地使用,這是目前醫生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過重或肥胖最廣泛使用的系統,BMI值30以上被認為是肥胖。然而,近年不斷有研究提出,BMI值無法正確反應身體肥胖狀態,甚至可能誤導治療。   本月一份最新研究指出,對更年期後女性來說,以傳統BMI來區別肥胖程度,數值可能是過高的。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Hailey R. Banack博士及其同事的研究顯示,對於體脂肪率為35%或更高的停經女性來說,以公認判定肥胖的門檻—BMI 值30—作為判定肥胖的基準,其敏感性是過低的。   此項研究共有1,329名平均年齡66.1歲的停經女性參與,她們接受了基礎問卷調查以及人體測量與全身掃描,評估脂肪質量、脂肪分佈和淨體重(去除脂肪重量後的體重),以及臀部、脊柱及手腕的骨質密度。5年後,這些女性接受了同樣的追蹤檢查,目前正在進行17年後的後續評估,但卻沒有判定肥胖體脂率的正式共識。在研究文獻中,體脂率的範圍可從25%到40%,但研究人員的評估則為35%,而更常用的切點為38%與40%。   研究小組建議,BMI門檻應該置換為24.9、26.5或27.1,用來分類停經女性的肥胖程度。   研究團隊寫表示,在回答有關停經女性肥胖所造成的影響之前,最重要的是需要經驗性的驗證工具來衡量這群人體重過重的狀況。除了BMI值,還有其他肥胖的間接測量指標,例如腰圍與腰臀比,但每個指標都有其限制。對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來說非常重要的是必須認知,使用BMI≥30作為判定停經女性肥胖的基準可能導致嚴重的錯誤分類。   作者們指出可能的解決方案是使用inverse BMI (iBMI = 1,000/BMI, cm/kg2)去分類停經女性的肥胖程度。iBMI已被證明更能反映體脂率和真實肥胖狀況,此外,先前的研究已證明iBMI與體脂率之間的關係是線性的,這表示iBMI可能是真實肥胖狀況的更好預測方式。然而,目前並沒有一個可根據iBMI去判定肥胖的公認切點,故此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一個有趣的發展機會。     編譯來源:Med Page Today(2017.11.20)      
+ read more
妊娠糖尿病或高血壓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2017.11.28
妊娠糖尿病或高血壓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如果在懷孕期間罹患了糖尿病且有高血壓,那麼這位孕婦未來比只有其中一種症狀或完全沒有症狀的孕婦有更高的風險罹患心/血管疾病。   研究團隊分析了加拿大魁北克省的64,000對夫婦,發現相較於懷孕期間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女性,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孕婦,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15倍、高血壓風險增加1倍;而同時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孕婦,糖尿病風險是37倍,高血壓風險是6倍。   研究作者Romina Pace博士表示,了解這一點將使醫生能夠辨別處於危險中的母親,並與她們一起討論改變生活的方式以減少這些風險。   研究人員還發現,有妊娠期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女性(或兩種症狀都有的女性),其丈夫面臨的風險也增加。Pace博士表示,這種共同的風險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它有助於促進夫妻合作,共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1.20)、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7.11.1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