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紅斑狼瘡增加失智風險
2017.11.27
紅斑狼瘡增加失智風險
紅斑狼瘡,會引發身體的免疫系統破壞身體的部分細胞,包括腎臟,肺部,皮膚和血管。女性患者多於男性,病發年齡在15-44歲之間。 根據以色列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紅斑狼瘡這種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不分年齡,其失智症的風險比正常人多達50%。 以前的研究也曾建議紅斑狼瘡可能同時破壞記憶和認知的功能,而根據新的研究作者,則建議醫師遇到病人有早發性失智的症狀,要檢查是否有紅斑狼瘡。 專家已經指認狼瘡的多種面貌,包括神經精神紅斑狼瘡就有19種類型,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認知和記憶的功能,甚至引起心理和精神的症狀。 有些患者「紅斑狼瘡霧」的經驗總括描述有:難以集中,記憶和表達自己。也可能隨著有憂鬱症和焦慮。這些症狀類似失智或老年癡呆症,後者影響約5.5百萬美國人。最近的研究顯示,即使患者沒有神經精神類型的紅斑狼瘡,得失智症的風險仍然比正常人大。 美國小天后賽琳娜戈梅茲(Selena Gomez)去年透露她有紅斑狼瘡,恐慌和憂鬱症使她提早取消世界巡演。她做了腎臟移植,由她最好的朋友捐贈。 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是紅斑狼瘡的主要治療之一,80%的患者依靠類固醇,避免疾病相關的發炎和突然發作。但也有不好的副作用,戈梅茲説會使她的體重波動。而且患者的喪失記憶和認知失調也與類固醇相關,但在這位歌星的身上尚未有這樣的現象。 研究作者指出,現有的安全療法中,並不能處理紅斑狼瘡和認知上的困境。這個疾病缺少持久性的解決辦法,面對許多年輕的患者,令人感到挫折。但作者仍希望,經由瞭解患者會有早發性的認知能力下降,至少可以有某個程度的逆轉。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1.10)        
+ read more
做愛會死人嗎?
2017.11.24
做愛會死人嗎?
時而看到新聞報導,男人死於「馬上風」。「馬上風」是指因為行為太過激烈,導致心/血管過度負荷而昏厥甚至突然死亡,雖然也會發生在女性,但絕大多數是在男性身上。   最近研究指出這種風險很低,但若在飯後、酒後有性行為或是服用藥物可能會增加風險。   研究分析美國奧勒岡州4,557名發生心臟驟停的案例,有34例與性行為有關。在這34例中有18例是發生在性行為當下,有15例發生在性行為後,並且有32名(94%)是男性。心臟驟停的男性案例中,與性行為有關的案例佔1%,女性則僅佔0.1%。   醫學博士Martha Gulati指出,因性行為而心臟驟停的風險非常低。不過,研究分析發現因性行為而心臟驟停的案例中,29%的患者有心血管病史,26%有心臟衰竭,因此如果符合這些條件的人要有所留意。   目前還無法釐清性行為的次數和心臟驟停關係,性行為太頻繁是否也會增加風險?其實,我們在性行為中的動量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激烈。   由此研究我們看到一個外帶的重點:身旁的人為心臟驟停者做CPR的重要性。雖然心臟驟停發生時是被看到的,但是多數並未獲得身旁人給予CPR急救,而且在此類的34個案例,只有6例活著出院。Gulati博士也呼籲,身旁的人應於撥打119後立即為患者施行CPR。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1.12)      
+ read more
狼吞虎嚥易吃出病!
2017.11.23
狼吞虎嚥易吃出病!
你會為了趕時間而匆匆忙忙吃完午餐嗎?你會因為好吃而大口大口地吃嗎?根據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狼吞虎嚥將會增加你的腰圍,同時也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與中風的風險。   為了瞭解吃飯速度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日本的心臟病醫師Dr.Yamaji追蹤了1083名病患長達五年,其中男性642人、女性441人,平均年齡為51歲,這些被研究者在開始研究時(2008年)都沒有代謝症候群。研究團隊透過問卷了解他們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運動行為以及藥物史。   研究團隊將研究對象分為三組—慢食者、正常速度組以及快食組。經過五年的追蹤,他們發現,84位有代謝症候群。整體來說,快食組有比較高的機率發生體重增加、高血糖、高壞膽固醇以及較粗的腰圍。快食者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是一般速度進食者的約2倍、是慢食者的5倍。   過去,在日本有一個3000受試者研究,發現快食者比慢食者容易過重(3倍);一個10人的研究發現快食者比較容易胃食道逆流。另外在中國也有研究指出細嚼可以減少10%卡洛里的攝取。   專家表示,通常,大腦被通知胃有點撐時,食物已進入小腸,大概需要15─20分。狼吞虎嚥讓我們的身體沒有足夠的時間感受到飽足,可能會吃下過多的食物。所以,我們應該要改變生活型態,細嚼慢嚥幫助預防代謝症候群。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所謂代謝症候群是指五個與代謝有關的因子出現狀況,包括: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過粗的腰圍。而這些都會導致心臟病、糖尿病以及中風。   美國疾病管制局提出警告,在美國有超過三分之一(34%)的成人有代謝症候群,不久的將來,代謝症候群將取代抽菸成為心臟病的首要風險因子。     編譯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Scientific Sessions 2017、Medical News Today(2017.11.14)、Daily Mail(2017.11.13)、    
+ read more
心碎了 也是一種心臟病
2017.11.22
心碎了 也是一種心臟病
悲傷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英國最近的研究則更進一步顯示,嚴重的情緒壓力會引發心臟永久性的傷害。   在英國每年至少3,000個成人罹患「心碎症候群」,又稱「章魚壺心肌病變(tako-tsubo cardiomyopathy)」,但真正的數目可能不止。通常是由喪失親人所引起的壓力,使得心肌受刺激而變弱。「心碎症候群」的症狀與心肌梗塞相似,但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的冠狀動脈是正常的,不像心肌梗塞有血管堵塞現象。   此病是在1990年日本發現首例,即在極端的壓力發生時,過度刺激心臟,使得左心室的下端膨脹,其變異的形狀很像日本傳統漁夫捕章魚用的章魚壼(takotsubo),因此以此命名。   目前以為這種傷害只是暫時的,會隨時間漸漸復原,但英國Alberdeen大學的研究人員,以定期做超音波和核磁共振掃瞄追蹤有「心碎症候群」的37個病人長達2年的時間發現,即使離開了引發事件很長的時間,他們心臟的傷害仍然存在。   即使醫師以為他們已經復原,許多病人仍然容易疲倦,不能運動。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病人應該和心臟病發作的病人一樣,接受長期的治療。    女性比男性更普遍的受到心碎症候群的影響,且快樂的時候也會引發此症候群。   2016年瑞士跨9個國家、25個協助機構的研究,分析1,750個人的研究發現,485個病人受到情緒影響而引發心碎症候群,其中有20個人(4%)是因快樂的事件(生日派對,婚禮,驚喜的告別慶祝,孫子出生,球隊贏)、其他465個人(96%)則因悲傷和壓力很大的事件(配偶,孩子或父母的死亡,參加葬禮,意外,憂慮疾病或人際關係問題);平均年齡65歲;95%的病人是女性,因此確認了大部分的症候群發生在更年期後的女性。   到底心碎症候群如何發生?為何有人受影響,有些人則不會,科學家繼續在嘗試了解。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1.13)      
+ read more
乳癌患者在病癒後20年仍可能復發!
2017.11.21
乳癌患者在病癒後20年仍可能復發!
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乳癌可能會「沈睡」數年後再次復發,即使在病灶完全清除後!   研究者表示,乳癌患者未來可能需要服用荷爾蒙治療的藥物超過五年,以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此研究分析了由62, 923位女性參與的88項臨床試驗。參與者曾罹患常見類型的乳癌(由雌激素所引起),也曾接受藥物治療,如服用泰莫西芬(tamoxifen)或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來阻斷雌激素作用或荷爾蒙供應。經過五年的治療並痊癒後,她們便停止服用藥物。但持續追蹤這些女性的健康狀況後發現,乳癌可能在長時間後復發。   乳癌是女性最常罹患的癌症。以往,大多數罹癌者可能在幾年內死亡,近年來,存活率顯著地提高。醫學的進步意味著罹癌患者能存活更久,科學家也才因此能夠追蹤患者後續的健康狀況,並發現腫瘤原來會在那麼長的時間後復發。   牛津大學的首席研究員Hongchao Pan 博士表示:「該研究令人驚訝的是,乳癌能在沈睡長時間後復發並擴散。這風險不但持續多年,而且與原本腫瘤的大小,或者當初是否已擴散到淋巴結相關。」   這項研究發現,那些被診斷出有較大腫瘤和癌細胞已擴散至四個以上淋巴結的女性患者,乳癌復發的風險最高。在治療結束後的15年內,癌症在身體不同部位復發的風險約為40%。而被診斷出較小腫瘤且尚未擴散至淋巴結的患者,癌症復發的風險則為10%。   該研究建議將荷爾蒙治療延長至10年,可能會更有效地預防乳癌的復發和死亡。就目前的荷爾蒙治療而言,醫師早已知道服用五年的泰莫西芬(tamoxifen),能降低患者在停止治療的五年內,約三分之一的復發風險。僅適用於更年期女性患者的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 ,能更有效地預防復發。然而,某些患者會因為荷爾蒙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而選擇提早結束療程。這些副作用包括更年期症狀、骨質疏鬆症、關節疼痛,或腕隧道症候群等等。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資深臨床顧問Arnie Purushotham 教授表示:「該研究意味著,在五年後停止荷爾蒙治療,會提高女性患者乳癌復發的風險。我們想了解並預測,患者復發的會是哪些類型的癌症。我們也需要知道,對於女性患者而言,接受五年或10年的荷爾蒙治療會有什麼差異。這包括考慮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和治療會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   密歇根大學綜合癌症中心的 Daniel Hayes 教授也表示:「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持續五年以上的抗雌激素治療可降低復發風險。但我們還無法知道,連續五年以上的治療所帶來的好處,是否大過於持續治療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這個研究使我們了解,如果女性患者在五年後停止治療會有的風險,還有持續治療所帶來的好處。這能夠幫助他們和他們的健康照護提供者,更好地決定是否該繼續治療。」   編譯來源: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11)、Daily Mail Online(2017.11.08)    
+ read more
希望還是炒作?凍卵令人心寒的真相
2017.11.20
希望還是炒作?凍卵令人心寒的真相
卵子低溫貯藏,也就是俗稱的「凍卵」,是將卵子取出並低溫保存,防止卵子隨著女性年紀增長而衰退。   此技術在近年有了顯著的發展,根據倫敦婦女診所的研究,從2014年以來進行卵子低溫貯藏的案例增長了三倍。這似乎為女性提供了喘息的空間,保留生育的機會,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此項技術有多大效用呢?女性是否應該相信這是一項生殖解決方案?近來的數據闡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   人類受精及胚胎學研究機構(HFEA)針對2014年凍卵女性進行的研究發現,只有14%著床成功的機率。德蒙福特大學(De Montfort University)生殖研究中心的醫學社會學家Kylie Baldwin博士對此表示:「這項技術被視為從生殖學角度平衡男女間競爭的環境,但其成功率仍然很低。」   英國Care生殖診所的Simon Fishel博士所解釋:「患者注射藥物約10天以刺激卵巢,然後將卵子取出並冷凍貯藏在實驗室中。近年來冷凍的過程已經變得更加有效,過去需要4個多小時,但現在使用玻璃化冷凍技術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此即是Fishel博士認為技術有了「更高的效率」,他認為凍卵現在「與試管嬰兒一樣的好!」但根據HFEA的數據,試管嬰兒的成功率為26.5%。   倫敦婦女診所高級研究員Zeynep Gurtin博士與Fishel博士一樣的樂觀,「玻璃化冷凍技術」顯著地提高了卵子的存活率,從而有更好的受精率。然而,她認為這些潛在的成功還需要一些時間才得以反映在國家和臨床統計數據上。而且,即使凍卵本身正在改善,目前的患者仍然可能面臨問題,特別是如果她們已超過了最佳生育年齡。凍卵可能暫停老化過程,但卻不能逆轉它。   45歲的Brigitte Adams在39歲時冷凍自己的卵子,她說:「當我冷凍我的卵子時,我感覺有自主的能力。當時我沒有對象,還在等待能與我一起生小孩的另一半。我取出11顆卵子時,我的醫生說:『恭喜妳!』,就這樣。但後來解凍卵子時,僅有一顆卵子在植入後存活下來,雖然成功懷孕,卻在幾週後流產了。我從來沒有想到,這是行不通的,就這樣,這是我最後一個生育孩子的機會。」Adams覺得她沒有足夠的訊息來源,她希望被建議多做幾個週期。她也遺憾未能充分利用等待懷孕的時間:「我希望我能早些了解情況,以掌握更多的訊息,而更好地掌握現實狀況。」   Adams認為所有這些都需要「更清晰的對話」,以告知實際失敗的可能性,好讓女性管理風險,例如多做幾個週期。我們讀了很多關於凍卵女人的故事,但這只是故事中充滿希望和樂觀的上半場。她還認為媒體報導企業出資補助凍卵(例如蘋果和Facebook等美國企業),掩蓋了這仍然是一個試驗性質的醫療技術,而非適用於所有人之事實。   Baldwin博士認為,診所是否能準確地提供數據是非常重要的。許多有利於成功的研究都由高度專業化的診所提供,而且他們使用比凍卵使用者平均年齡更為年輕的卵子。診所需要誠實地告知在實驗室中再現這些結果的可能性有多大。再者,大多數專家回應的簡單道理是,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證明凍卵是有效或是無效的。Baldwin說:「由於接受凍卵的女性人數比接受試管嬰兒的女性人數要少得多,所以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獲得有意義的數據。」最後,除非科學家能夠精準地確定凍卵效果,否則相關的敘述應該從強調效果轉向更為謹慎的解釋,同時需考慮並承認失敗的可能性。以Adams的話來說:「這可能是妳的B計劃,但妳同時也需要一個C計劃。」     編譯來源:Guardian(2017.11.0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