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9.06
4杯咖啡延命益壽?
西班牙一項兩萬人,年齡25至60歲,追蹤了10年的研究,發現多飲用咖啡,減低早死的風險達64%。
研究開始時,參與的人平均年齡37歳,在這十年之間,一般平均死亡率1.7%,但是喝咖啡的人,平均死亡率則在1%以下。研究發現,咖啡喝多的人,死亡的風險降低很多。每多兩杯,相關的死亡率降低22%,如果超過45歲,則降低30%。喝4杯的人,死亡風險降低64%。專家建議一,天4杯咖啡可以是健康人的健康飲食之一,對心臓有益,也可防止癌症。
研究中很少人一天喝8杯以上,所以無法界定上限。
然而這項研究是統計來的,不能証明咖啡是減少死亡率的原因,但也回響了以前類似的研究發現。
上個月倫敦帝王大學一項520,000人的研究也發現,咖啡增進肝臟功能,減少發炎,且増強免疫系統。咖啡中包含了咖啡因,雙萜(diterpenes),
和多酚抗氧化劑(polyphenols),科學家相信其中有一些保護的作用。有些研究發現無咖啡因的也有類似的作用,使得他們結論抗氧化劑的消炎作用可能是最有幫助的。
另一方面也有專家警告人們不可喝太多咖啡。
歐洲食品機構勸導人們一天不要超過400毫克的咖啡因,相當於5杯濃縮(espressos)或4杯即溶咖啡。
英國心臟協會教授建議,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和早死,應集中注意力於健康的生活型態和均衡的飲食,保持活動,別抽煙,這些都比喝咖啡飲料好。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28)
+ read more

2017.09.05
禁慾?!連虔誠的主教大人都做不到,如何要求小孩?
美國公共衛生官員抨擊禁慾性教育計劃,因為新的研究表明,禁慾性教育無法阻止青少年從事危險的性行為。
兩項大型回顧性研究顯示,禁慾性教育課程無效,因為他們既無法延遲第一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也無法降低危險的性行為。此外,他們保留醫學上正確的衛教知識及汙名、排除某些青少年而侵犯了青少年的人權,強化了有害的性別偏見也破壞了公共衛生計劃。這些方案多年來都不被許多關心青少年健康的衛生專業人員所認同,如青少年健康及醫學會(Society
for Adolescent Health and Medicine)
相比之下,「完整的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ed)」對青少年性行為有更有利的影響,影響層面包括性行為開始的年齡、性伴侶的數量、未有避孕及避病措施的性行為頻率以及非預期懷孕和性病感染。「完整的性教育」有助於避免青少年發生性行為且在進行性為時也具備完整的性健康知識。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公衛教授John
Santelli博士指出,禁慾在理論上是有效的,但在實務上往往失敗。這種性教育根本無法幫助青少年面對非預期懷孕或性病的問題。
研究團隊也閱讀了其他針對禁慾性教育的科學研究和回顧性文章,還諮詢了一些人權組織。隨著結婚年齡上升,人們等到婚後才有性行為的人數快速下降。這樣背景下,禁慾性教育讓性健康教育、計畫生育方案及愛滋病預防工作退步。
禁慾性教育被認為違法青少年人權
在2002年至2014年期間,要求學生了解人類性行為的學校比例從67%下降到48%。艾滋病預防教育也從64%下降到41%。而在1995年,81%的青少年和87%的青少女表示曾接受有關避孕方法的正式指導。相隔不到10年,2011年至2013年間,只有55%的青少年和60%的青少女接受了同樣的指示。
晚婚人口增加再加上缺乏完整性教育的結果是,有更多的人非預期懷孕或承受性病的風險。Leslie
Kantor博士認為,年輕人有權獲得在面對性行為時能保持安全和健康的知識和技能,因此不提供這些知識是侵犯他們的權利。缺乏完整性健康知識對性行為活躍或遭受性創傷的人更為不利。
美國在1982年-2017年期間花了超過2億美元在國內進行禁慾性教育,目前這些計劃的資金為每年8500萬美元。美國也花了1.4億美元在國外推行禁慾以預防愛滋病。根據目前美國政策方向,國家不能使用資金來教育青少年避孕或討論避孕方法,除非是用來討論避孕的失敗。
Santelli博士認為,促進青少年的性及生殖健康應以科學證據、對現實狀況的理解、公共衛生原則和人權為基礎,不應再以「禁慾性教育(拒絕婚前性行為)
」為健康政策的基礎。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2017年6月又爆出樞機主教喬治.佩爾(George
Pell)性侵男童醜聞。一直以來神職人員的性醜聞事件,顯示了一個事實:連虔誠的神職人員都無法在感召下控制他的性衝動。所以,禁慾教育是注定要失敗的。因此,務實的推動安全性行為,才是保護青少年的教育及大人們負責任的態度。
編譯來源: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th(2017.08.22)、Daily
Mail(2017.08.22)
+ read more

2017.09.04
吃素真的能降低膽固醇!
控制飲食內容是否能降低膽固醇一直備受爭議,最近一份研究發現植物性飲食,也就是全素飲食,確實能降低膽固醇膽固醇是存在於身體的每個細胞中的脂肪與類蠟狀物質。膽固醇有兩種主要類型。低密度脂蛋白(LDL)是眾所周知的「壞膽固醇」,會形成較大的顆粒並聚集在動脈的內壁,很有可能造成阻塞。高密度脂蛋白(HDL)即「好膽固醇」,是一種較小的顆粒,被認為可以在身體系統中起保護作用。。
由日本慶應大學Yoko
Yokoyama博士領導的研究,對8385項研究做了系統性地回顧,將其中30項觀察性研究和19項臨床試驗符合納入分析標準。此研究將「素食」(每月吃肉製品不到一次)視為一種飲食型態,與雜食性及肉食性飲食進行比較。研究發現,茹素者在每公合(十分之一公升)中的總膽固醇比肉食者少29.2毫克,而肉食者吃素後可以將每公合的膽固醇降低12.5毫克。
研究人員發現茹素者通常會吃更多的蔬菜、水果和堅果,這些食物富含天然的成分,如可溶性纖維、大豆蛋白和植物固醇(存在植物於中的膽固醇),都能降低膽固醇。高膽固醇常常是未被診斷出來,因而特別危險高膽固醇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和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膽固醇聚積在動脈中,可能導致血液流量減少,若血管完全阻塞,會導致心絞痛或甚至是心臟病發作。如果輸送血液到大腦的血管被阻塞,便可能會發生中風。此外,高膽固醇也常被認為與糖尿病和高血壓有關。。研究作者建議關心自身心血管健康的人們吃更多的蔬菜,並將此視為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保健。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那些長時間遵循素食飲食習慣的個人,可能會更有健康的身體組成且會更為遵守素食原則,這兩者都可能對血脂有所影響。」
在華盛頓特區擔任營養教育主任的共同作者Susan
Levin認為:「為了執行任何形式的保健工作及實現經濟流動性,我們必須健康。」
Levin醫生鼓勵人們儘早開始注意營養攝取,她表示:首先開始的第一步便是營養豐富的植物性食品,其幾乎可以適應每一種文化模式、品味偏好和預算。作為營養師,我鼓勵任何人在他或她的生活中儘早開始改變飲食習慣。維持最佳的健康状况遠比要在60或75歲時還要改變飲食習慣來得容易。但是,我們要強調的是,轉換至健康的生活方式,永遠不嫌晚。
編譯來源:Nutrition Reviews 2017.08.21、Medical News Today
2017.08.22、medicalnewstoday 2017.08.22
+ read more

2017.09.01
賀爾蒙補充貼片比藥錠更安全?
一項追踪近百萬名女性超過15年的研究發現,採用賀爾蒙補充治療法控制更年期症狀的女性,可以使用皮膚貼片的方式來減低中風風險。
賀爾蒙補充療法主要透過補充或替代體內過低的雌激素或黃體素,以緩解更年期症狀,如睡眠問題、體重增加、情緒波動和熱潮紅等。過低的雌激素會導致一些生理和心理症狀,10位女性中大概有8位會受到影響,受影響時間平均為7年,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會面臨更長期的症狀。
賀爾蒙補充療法也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和心臟病,多年來被視為女性的奇蹟藥物,已有數百萬人採用。但在2002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賀爾蒙補充療法與增加乳癌及中風風險有關後,採用該療法的人數急遽下降。根據研究調查,許多婦女受更年期症狀所苦,但卻抗拒賀爾蒙補充療法。因而,研究人員對不同方式補充賀爾蒙之風險進行研究評估。
哥本哈根大學對98萬名51至70歲的女性進行了長達16年的追蹤研究。研究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女性使用賀爾蒙補充治療法後,因血栓引起的缺血性中風風險增加16%。進一步分析資料發現,與未使用賀爾蒙治療的女性相比,使用綜合雌激素/黃體素藥錠補充治療法者增加了29%的中風風險。
而使用經皮製劑(透過粘貼的石膏狀貼片或擦拭凝膠吸收賀爾蒙)治療法則與中風風險無關聯性,在某些情況下與未使用賀爾蒙治療的人相比,甚至風險還更低。這可能是因為藥物透過皮膚吸收,直接進入血液,不必經過肝臟處理,而降低了血栓的風險。
Haitham
Hamoda是一位婦科諮詢顧問,主持倫敦國王學院醫院的更年期服務項目,並且是英國更年期協會醫療諮詢委員會的成員。他說:「總體而言,這些結果對女性來說是個好消息。口服攝入賀爾蒙治療的中風風險略微增加,多數女性都是在60歲以後才觀察到的。這個結果表明,透過皮膚吸收賀爾蒙,不用經過肝臟處理,說明了為什麼它可能對血液凝固沒有影響。」
編譯來源:the journal Stroke、Daily Mail2017.08.19
+ read more

2017.08.31
人工代糖看似健康,實則不然!
2016年一份動物實驗發現代糖可能讓食用者越吃越餓,近日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員指出,低卡代糖飲料或食物的甜度與卡路里不成正比,可能混淆人體代謝反應而有增加體重並引發糖尿病的風險。
耶魯大學醫學院找來15個人並請他們喝不同卡路里含量的飲料,接著再透過核磁共振成像來測量他們的腦部反應。結果發現,具甜味(代糖)且低卡的飲料比含有較多卡路里的飲料引發更大的代謝反應,解釋了過去研究發現人工代糖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
共同作者Dana
Small說明,當人類食用含有天然甜味成分的食物,大腦會傳遞訊息告訴身體食物中含有熱量,因此當食物越甜,對大腦來說相當於越多熱量。而當代糖飲食的甜度仍如同一般飲食時,甜度與熱量不成正比會使大腦以為還有熱量未被消化,進而引發身體去消化更多熱量,讓人容易因此吃更多。
全國肥胖症論壇的Tam
Fry指出,雖然零卡或低卡代糖飲食看似健康,但不代表這些食品真的沒有健康負擔,糖尿病風險就其中一例。許多加工食品含有相似的甜度與卡路里失衡的情形,例如含有低卡人工甜味劑的優格。而這份研究也呼應過去研究發現孕婦喝代糖飲料越容易生出過重小孩,因為孩子還在子宮時就已經因暴露於人工甜味劑當中而習慣了該甜度。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11)
+ read more

2017.08.30
心理治療男女大不同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近期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在心理治療的選擇上,男性偏向於選擇團體治療,並且多數認為心理治療的方式缺乏對男性友善的方案,男性也更傾向用性與色情片來處理壓力。此外,雖然多數受試者對心理醫師的性別無明顯偏好,但在少數介意的人之中,男女性都更傾向挑選女性心理醫生,但女性的比率則較高。
主導該研究的科學家Louise Liddon和John Barry讓347位
(115位男性與232位女性)
進行過心理治療的參與者進行一項線上問卷,內容包含讓受試者選擇喜歡的治療方式以及處理問題的策略。
John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的顯著差異:「女性偏好精神療法,推測是因為女性較偏好分享情緒,而男性更為喜愛團體治療,則可能是因為其天性追求資訊的分享。」
來源:MedicalNewsToday 2017.07.1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