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最新研究發現史達汀不能預防帕金森症
2017.06.22
最新研究發現史達汀不能預防帕金森症
近幾年來,不斷有研究指出史達汀(Statin)可能可以預防帕金森症、老人癡呆症。然而,日前美國賓州醫學院的研究發現,史達汀(statin)不能預防帕金森症,反而可能加速此症的發生!   史達汀一般用來降低血液中不好的膽固醇,給有較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病人使用,以增進血液循環、恢復動脈的彈性。   賓州醫學院的研究分析保險公司申請單資料庫中2,322個新診斷有有帕金森症的病人及沒有此症的對照組。研究專家想知道,這些病人在帕金森症發生之前,服用史達汀的時間有多長。   專家發現剛開始服用史達汀的兩年半期間,和帕金森症發生的相關性最顯著,而脂溶性的史達汀關聯性更強。   大部分史達汀是脂溶性的,包括:atrovastatin、fluvastatin、lovastatin、cerivastatin、pitavastatin和smvastatin。脂溶性容易進入細胞,因此廣佈於身體各種組織中,也可以進入腦部。水溶性的史達丁則不能進入腦部。   過去很多研究認為史達汀可預防帕金森症,部分研究以為可降低得病的風險,部分沒發現有任何影響,部分則顯示增加了得病的風險。   賓州醫學院神經內科教授Xuemei Huang指出,雖然先前研究發現史達汀和帕金森症發生的頻率較低相關,但因為高膽固醇是使用史達汀的主因,因此不易知道史達汀所謂的保護作用,是源於藥物本身,還是服藥之前膽固醇的情況。   Huang教授以為,雖然也有研究提出停止服用史達汀會導致帕金森症,但是新的研究發現,史達汀可能引起新的帕金森相關的症狀,促使病人停止服用。   雖然需要更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專家們也並沒有説史達汀造成帕金森症,但是呼籲服用史達汀需謹慎,特別是對一些可能有帕金森症的病人,史達汀不應該用來預防帕金森症。     來源:Medical Neews Today、Journal Of Movement Disorders(201706)    
+ read more
少吃鹽錯了?!專家揭開百年迷思的面紗(全文)
2017.06.21
少吃鹽錯了?!專家揭開百年迷思的面紗(全文)
少吃鹽是許多人認為健康的飲食方法,依循這樣的建議被認為可以避免高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及身體發炎等風險。不過,多年致力於健康政策與醫學文獻的心血管科學家James Dinicolantonio博士說明這樣的建議是錯誤的。他認為,傳統醫學在解釋高鹽份導致高血壓時邏輯過於簡單,並且這樣的邏輯是建立在錯誤基礎上,科學家又以不科學的方式進行研究,導致鹽分與高血壓的迷思越來越大。    Dinicolantonio博士所謂錯誤的基礎是指,傳統醫學認為當人吃鹽以後會變得口渴而喝更多水,而身體為了稀釋過量的鹽會將水分留在體內,所留住的水分使血液流量增加,進而導致血壓上升以及因高血壓而提高了心臟疾病、中風等嚴重疾病。Dinicolantonio博士說明,這樣的理論看似合理,但現實並不支持這樣的理論。   實證研究指出,當血壓正常的人(收縮壓120/舒張壓80)增加鹽分攝取量時,約80%的人並沒有血壓上升的現象。而對於血壓在120-139/80-89的人或在140/90的人,四分之三的人對鹽份不敏感,對於血壓超標的人,則有超過一半完全不受鹽份影響。   迷思的來源 鹽分會增加血壓的迷思可溯至100年前法國科學家Ambard及Beauchard的研究,其樣本只有6位患者。後來的研究者又誤解、誤用了此研究結果,逐漸建造出沒有實證基礎卻吸引了許多媒體關注的迷思。   而在1950年代,美國國家實驗室的Lewis Dahl博士為了讓研究結果支持其假設—鹽分會影響血壓,挑選對鹽份敏感的老鼠近親繁殖,並以這些老鼠為實驗對象得出其希望的結論。Dahl博士還為了證明人類每日只需要600克的鹽就可以存活,引用醫學文獻來佐證,但仔細檢視這些文獻,竟有一份1945年的實驗結果指出少鹽飲食可能致死。在這個實驗中,一名患者依循嚴格的鹽份控制不久後便去世,還有一名患者則變成器官缺乏氧氣及營養而循環系統衰竭(鹽分缺乏的典型症狀)。   Dahl博士的實驗結果也影響了美國小兒科學會的論述,美國小兒科學會引用了Dahl博士的研究結果,並認為嬰兒攝取了太多鈉(鹽的成分),致使廠商開始降低各種食物中的鹽分含量,大眾也開始相信鹽份會影響血壓。   鹽份不足會發生什麼事? Dinicolantonio博士說明,若鹽分攝取不足,身體會啟動許多機制來維持生理正常運作,其中最主要的機制就是分泌更多的胰島素 (因為胰島素抗性),才能控制血液中的血糖,身體因此難以分解儲藏的脂肪及蛋白質。而且抑制鹽分攝取量會刺激一些會促進脂肪吸收的激素如腎素、醛固酮等。透過這些機制,抑制鹽份不僅會強迫身體累積脂肪,也會阻止脂肪燃燒。   再者,鹽是碘的重要來源。鹽份不夠會使人體缺乏碘–一種使甲狀腺能正常運作的物質,進而降低代謝率而導致脂肪累積,而這又進一步促進胰島素阻抗的惡性循環。此外,缺乏鹽份容易使人脫水,這會讓人感到虛脫進而促使人攝取更多熱量,並且也會抑制的運動量來保存體力。   綜合而言,鹽分攝取不足會讓人看似體重不斷增加,但體內實質上正經歷類似全面飢荒的狀態。而且還可能發生以下副作用,包括:糖尿病風險增加、性慾降低、勃起障礙的風險增加、影響女性發育等。   到底應該要攝取多少鹽份呢? Dinicolantonio博士的研究建議每日攝取3000-6000毫克的鈉,相當於1又1/3到2又2/3茶匙之間的鹽量。他以韓國、日本及法國為例,說明這些國家的飲食都超過美國政府建議的每日2400毫克的鈉,但是韓國人的高血壓、冠心病發生率及冠心病死亡率是世界最低,日本及法國也同樣是世界冠心病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此外,被認為對心臟健康有益的地中海飲食其實並非低鹽的食物,那些鯷魚、沙丁魚等其鈉含量就不低。   Dinicolantonio博士認為,低鹽飲食的指引內容可能無法如其所願地預防心臟疾病,反而會因此使人容易罹患糖尿病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其實,過去已有大型觀察性研究指出,鹽分攝取不足者的心臟病、中風及死亡風險比一般人來得高。還有一份研究指出,食鹽量其實與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無關。鹽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每年都有研究提出質疑,並強調真正增加血壓、心/血管風險、慢性腎臟疾病等的原因可能是攝取過量的糖分。     資料來源:The Salt Fix、The Daily Mail    
+ read more
少吃鹽錯了?!專家揭開百年迷思的面紗
2017.06.21
少吃鹽錯了?!專家揭開百年迷思的面紗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相信少鹽是健康飲食不可或缺的條件,藉此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近日,心血管科學家JAMES DINICOLANTONIO博士用THE SALT FIX一書告訴大家少鹽不僅無法避免心/血管疾病,還可能增加疾病風險。 事實是: * 鹽分攝取不足會導致胰島素阻抗,並且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 * 鹽分會使血壓升高是錯誤的迷思 * 對健康成人來說,研究建議每日攝取3-6克的鈉,但目前指引建議每日攝取4克的鈉。 * 韓國人平均每日攝取超過4克的鈉,而他們是全世界高血壓及冠心病發生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欲讀全文,請至:少吃鹽錯了?!專家揭開百年迷思的面紗(全文)        
+ read more
女寶寶比男寶寶更強?關鍵在基因!
2017.06.21
女寶寶比男寶寶更強?關鍵在基因!
女性在生理上較男性有生存優勢,這樣的優勢差異在新生兒階段尤其明顯。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因為女性基因上的優勢,相較於男新生兒,女新生兒在面對急性感染疾病時有良好的結果。   研究團隊檢視新生兒的臍帶血,發現在女性臍帶血中有較多對抗感染的免疫因子IRAK1 (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1),並認為這可能解釋為何相同妊娠年齡的男新生兒與女新生兒,男新生兒容易被感染或有敗血症,並且存活機會較低。   研究說明,這樣的差異可能肇因於染色體,X染色體持有較多與免疫有關的基因。由於女性擁有兩個X染色體,男性擁有一個X、一個Y染色體,因此女性的免疫力較男性高,讓她們在面對急性感染疾病時較具優勢。   這還可能解釋有些疾病為何有性別差異,這樣的性別差異可能是為何女性一生面對感染與疾病時身體的反應較有效率的原因。   研究作者O'Driscoll 教授進一步指出,這個研究是針對著足月新生兒做的,相信在早產兒身上會更顯著。     資料來源:Pediatric Research、Medical Press      
+ read more
有前列腺癌家族病史的男性得病機率高達2.5倍
2017.06.20
有前列腺癌家族病史的男性得病機率高達2.5倍
因為一般男性和家庭醫師忽視前列腺癌的家族病史,使得男性增加得病的風險。   英國公共衛生/癌症資料調查分析了1901位英國成年男子和402位家庭醫師的研究指出:   1)男性家族中,父親或兄弟有前列腺癌,則其得病的機率高達2.5倍。 2)根據英國前列腺癌機構,有66%的男性因遺傳了有害基因,而增加得前列腺癌的風險,卻毫不知情。 3)據統計,1/8英國男子會得前列腺癌,黑人得病機率則增加至1/4。 4)如果在腫瘤初期及時診斷,99%的男性至少可活10年以上。 5)如果診斷太晚,則生存率降低至22%。   50歲以上的男性可以做PSA(Prostate-Specific Antigen)抽血測驗,讓醫師知道是否有前列腺癌的風險。如果測驗結果是肯定的,則將以掃瞄或切片做進一步確認,再決定以幅射線治療或手術。   90%的家庭醫師知道家族歷史的疾病風險,但只有10%的醫師詢問他們的病人,家族中有無前列腺癌病史。46%的醫師表示看診太緊湊,沒有時間問,或有其他的優先考量。專家指出,如果病人提出來,則醫師會花時間討論。   研究機構主管Angela Culhane認為,現代的醫師因醫學進展日益複雜,和病人的互動面臨很大的壓力。而男性必須掌控自己身體的健康,知道家庭疾病歷史,主動詢問醫師他們是否需要前列腺癌的測驗。   根據台灣2014年癌症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攝護腺癌為十大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五位、死亡率第七位。相對於國外黑人或白種人來說,台灣人攝護腺癌發生率較低。可是其癌症的期別相對於歐美似乎比較高一些,也許是國人未接受完整大規模的篩檢,很多都是比較有症狀時才來接受治療,使得他們的癌症期別比較晚。     資料來源:Daily Mail    
+ read more
性別影響腎臟移植成功率?
2017.06.19
性別影響腎臟移植成功率?
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腎臟移植的成功與否受到捐贈者及病患之年齡及性別的影響。年輕女性的移植結果比年輕男性差;而老年女性則與同齡男性相似或更好。   這個研究主要由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McGill University Health Centre(RI-MUHC)和University of Montreal Hospital Research Center(CRCHUM)合作進行。   科學家們評估了涵蓋全美約160,000起腎臟移植的案例,發現當捐贈者為男性時,女性接受者的成功率比男性為低。但當捐贈者為女性時,只有15~24歲的女性接受者的成功率較低,事實上,只要捐贈者為女性,45歲以上的女性接受者的結果甚至比男性還要好。   科學家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差異,是因為性賀爾蒙。性荷爾蒙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女性賀爾蒙「雌激素」傾向活化免疫系統,抵制外來物體,男性賀爾蒙「睪固酮」則會試圖壓制免疫系統,不排斥外來物體。   15~24歲的女性其女性荷爾蒙分泌 最為旺盛,在器官移植後,最易促使其身體排斥移植器官,而45歲以上的女性分泌量則已漸漸減少。另一項可能的解釋,則是賀爾蒙可能會影響「抗排斥藥物」的藥效,使服用的女性比男性效果更差。   科學家們表示,需要更多研究找出影響移植成功率的生物性和社會行因素。然而,他們也認為研究結果十分具有價值,可以讓醫療團隊依據年齡與性別做更妥善的後續免疫抑制,以提高腎臟移植的成功率。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20170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