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婚姻狀態與停經女性的健康有關
2017.02.08
婚姻狀態與停經女性的健康有關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停經婦女的健康狀況可能受到婚姻狀態(如離婚)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數個重要的健康指標,如腰圍、身體質量指數(BMI)和血壓等可能因停經後婦女的婚姻狀況變化而受到影響。   該研究分析了超過79,000名來自WHI計畫[1]的停經婦女的數據,發現婚姻狀態的改變與腰圍、BMI和血壓等健康指標,以及吸煙、飲酒、身體活動和飲食等行為之間的變化相關聯。   根據此份研究的分析結果,已婚停經婦女的BMI值是上升的,但離婚者則是下降的。已婚停經婦女的自信心和飲酒量也比未在婚姻關係中的停經婦女高。   另一方面,離婚的停經婦女不僅有較低的BMI,同時也因著較佳的飲食和身體活動狀況而有較少的腰圍。   維吉尼亞聯邦大學婦女健康研究所執行主任Susan G. Kornstein博士說:「這些新的結果與過去的研究結論形成鮮明對比,過去的研究表明婚姻與整體健康改善有關,而離婚則與更高的死亡率關聯。」   不過,這份研究只呈現出婚姻狀態與健康指標的關聯性,而未提出因果關係的說明。與過去研究結論的相異或可能是現代人對婚姻的看法與過往有所差異、生活型態改變等緣故,但要找出答案還需要更多更進一步的研究。   資料來源: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1]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是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與其下的國家心肺與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NHLBI)於1991年所建立的長期國家衛生研究計畫。聚焦於預防停經婦女的心臟病、乳癌、結直腸癌與骨質疏鬆性骨折。
+ read more
魚該怎麼吃?FDA為孕婦與孩童發布建議指引
2017.02.06
魚該怎麼吃?FDA為孕婦與孩童發布建議指引
日前,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發布報告指出在北美的4種野生鮭魚內驗出過去認為只有亞洲魚類才會感染的「日本絛蟲」,引起嘩然。許多呼籲民眾不要吃生魚片或是指稱吃魚並不安全的訊息也紛紛出現,弄得人心惶惶。而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於孕婦、正在哺乳的媽媽以及孩童該怎麼吃魚、吃什麼樣的魚等問題發布了建議指引。   FDA指出,魚類能提供重要的營養素幫助孕期與孩童早期的成長與發展。但卻有許多孕婦平均一週僅攝取不到2盎司(約60公克)的魚,遠低於FDA與環境保護局(EPA)對於成人一週攝取2~3份(240公克~360公克);至多不超過3份低汞魚肉的建議量。兒童的攝取量應該較小,並根據其年齡和總卡路里需求進行調整。   新指引的建議攝取量與過往及2015~2020美國飲食指南一致。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指引確定了那些魚是合適的選擇,又那些魚是危險的,其中總共包含了62種魚類,並將之分為三大類:最好的(一週攝取2~3份;一份約4盎司,即120公克)、好的(一週攝取1份)與應該避免的。   最好的魚類包含低汞魚與貝類,像是人們常吃的蝦、鱈魚、鮭魚、罐頭輕金槍魚、羅非魚和鯰魚。而一周建議攝取一份即可的好魚類則有大西洋鮭魚、石斑魚、大比目魚、扁鱈和長鰭金槍魚(罐頭、新鮮或冷凍)。   而懷孕、哺乳婦女、育齡(約16-49歲)婦女與兒童應盡可能避免汞含量較高的七種魚類:來自墨西哥灣的魚、鯊魚、旗魚、紐西蘭紅/橙魚、大眼金槍魚、馬林和鯖魚。   資料來源:FDA    
+ read more
研究建議提高高血壓數值上限
2017.02.02
研究建議提高高血壓數值上限
高血壓是常見的疾病,係指血液通過動脈時的壓力高於「正常壓力」。傳統上,當收縮壓高於140毫米汞柱(mm Hg),便可視為高血壓。持續的高血壓可能會損害血管,導致併發症,包括心臟病、動脈疾病和中風等。   2017年1月,美國醫師協會(ACP,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和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AFP,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於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結論建議醫生在治療過去健康情況良好的60歲及60歲以上成人時,如果他們的收縮壓持續在150 mm Hg或更高,可開始進行治療,以減少死亡、中風和其他心臟病的風險。   研究小組透過研究數據的更新與分析,檢視60歲及60歲以上成年人治療高血壓和低血壓門檻的益處和危害,提出提高高血壓上限的建議。ACP會長Nitin S. Damle博士表示,研究證據顯示,對高血壓積極治療帶來的益處較低。   ACP和AAFP還指出,一些患者可能會因為「白袍效應」[1](white coat effect)而出現錯誤的數據,醫生在開始治療或改變治療前,應獲得準確的血壓數據。最準確的血壓數據數來自在一段時間內進行的多次測量,無論是在醫療院所或家裡。   研究小組同時提出,對具有相關病史或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例如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疾病患者、代謝症候群患者等)的60歲以上患者,其收縮壓的上限應為140 mm Hg。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 白袍效應(white coat effect)是指平時在家血壓正常,但是在醫院或診間讓醫護人員測量血壓,見到穿著白袍的醫生時,血壓會高於平日數值的現象。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ite_coat_hypertension
+ read more
研究:多數男人對於生育能力的風險意識不足
2017.02.01
研究:多數男人對於生育能力的風險意識不足
+ read more
坐得久老得快?
2017.01.31
坐得久老得快?
+ read more
有高血壓的老人較不容易失智?
2017.01.30
有高血壓的老人較不容易失智?
目前已知,中年時罹患高血壓會增加晚年認知功能下降(dementia)的風險,但這樣的情形可能不適用於老年人。最近一份研究發現,80、90歲才罹患高血壓,與未來認知功能下降風險降低有關。   加州大學神經學與流行病學教授Maria Corrada與其團隊,追蹤了559名90歲以上的長者3年,這些長者在研究開始時並未有認知功能下降的情形。研究團隊在這3年中每半年量測其血壓並評估他們的認知功能,研究結束時有40%的長者的認知功能下降。   研究發現,那些在80歲以後才罹患高血壓(收縮壓140;舒張壓90)的人,在90歲時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比血壓正常的人低了42%;而在90歲以後才有高血壓的人,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比血壓正常的低了63%。   研究團隊提醒,此研究還未能證實年長者罹患高血壓與認知功能下降風險降低具因果關係,但是仍顯示從年紀較輕的老人身上了解到的東西,不一定都適用於年紀較大的老人。紐約市腦部專家Sam Gandy博士認為,這項研究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治療老年人高血壓無法降低認知功能下降風險。最後,阿茲海默症協會的醫療科學主任Heather Snyder提醒,在還未確定因果關係之前,隨著年齡增長,用任何可能的方法來保持心臟健康是正確的方向。   資料來源:Alzheimer’s & Dementia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