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準爸爸注意!你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的先天性缺陷!
2016.06.07
準爸爸注意!你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的先天性缺陷!
新生兒的父親請注意!來自美國華盛頓Georgetown大學醫學中心的新研究警告:你的年齡、飲酒和生活方式等等因素,都可能導致你的孩子以及後代子孫有天生的缺陷。   美國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生物化學和分子及細胞生物學副教授Joanna Kitlinska博士和他的同事確定了一些可能影響後代發展的父系因素。根據他們的研究,父親能夠造成的影響比我們一般想像的還要大。從飲酒情形到年齡等一切因素,都可能影響孩子的出生缺陷和基因表達。   「我們知道由母親提供的營養、荷爾蒙和心理環境會永久地改變嬰兒的器官結構、細胞反應和基因表達。但我們的研究顯示父親也能造成同樣的影響,他的生活方式、年齡可反映在控制基因功能的分子上,如此一來,父親不僅會影響他的子女,也會影響到後代的子孫。」Joanna Kitlinska博士說明。   該研究小組重新檢視了一項過去的研究,專注於男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引起精子內DNA的表徵遺傳變化,最終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基因組。   調查結果顯示,如果父親是個酒鬼,即便母親從未飲酒,一個新生兒也可能被診斷有胎兒酒精譜系障礙(FASD)。父親的飲酒情況也與出生體重減少有關連,甚至會顯著降低整體腦容量和導致認知功能受損。   此外,研究人員指出父親高齡可能提高孩子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的發生率;而父親的心理、社會壓力也會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造成有缺陷/不良的行為特徵。   甚至,男人青春期前的飲食結構可能減少或增加其子孫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父親的肥胖已被連結到後代脂肪細胞的擴大、代謝調節、糖尿病和肥胖的變化,以及腦癌的發展。   Kitlinska補充:「遺傳父親的表徵遺傳學新領域需要被組織成臨床上適用的建議以提醒人們改善生活習慣。而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後天影響,我們需要研究母系和父系之間的相互影響,而不是將他們個別分開來考慮。」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Stem Cells、Georgetown University    
+ read more
年長女性糖尿病患者注意!史達汀藥物可能無效?
2016.06.06
年長女性糖尿病患者注意!史達汀藥物可能無效?
用以降低血脂的史達汀類藥物(Statins)如「立普妥」(Lipitor)等已被發現有增加女性糖尿病的副作用,前年更有千位美國婦女集體控告藥廠明知此類藥物有糖尿病風險卻未告知。最近,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停經婦女罹患糖尿病,服用Statins無法顯著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研究團隊由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Yunsheng Ma博士主導,以120,000名50-79歲參與「美國婦女健康研究」(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的女性為研究對象,追蹤其健康狀況約13年;調查初始這群女性並未被診斷罹患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   研究團隊比較了服用Statins且罹患了糖尿病的女性,與未患糖尿病的女性,「動脈粥樣硬化型的心/血管疾病」及「心肌梗塞」的風險(組別一);未服用Statins且罹患了糖尿病的女性,與沒有糖尿病的女性,「動脈粥樣硬化型的心/血管疾病」及「心肌梗塞」的風險(組別二)。   研究發現,相較於未患糖尿病的女性,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不論服用Statins與否,「動脈粥樣硬化型的心/血管疾病」及「心肌梗塞」的風險皆較高;且服用與未服用之間上升之風險沒有顯著差異。換言之,不論是否服用Statins,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皆顯著上升。   主導研究的Yunsheng Ma博士說明,服用Statins仍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此份觀察性研究的結果並不能直接預測在罹患與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身上Statins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有效性,臨床試驗的結果會是更可靠的資訊來源。然而,Yunsheng Ma博士認為,研究結果可能表示若我們可以降低與Statins有關的糖尿病,就能夠提升Statins的效果。因此研究團隊強調,停經婦女預防、追蹤、及注意糖尿病的重要性;有在服用Statins的停經婦女亦應謹慎。   此研究經費來自於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且Yunsheng Ma博士表示研究與產業沒有任何金錢關係   資料來源:_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_      
+ read more
不飽和脂肪真的比較健康嗎?
2016.06.06
不飽和脂肪真的比較健康嗎?
許多人都相信:以不飽和脂肪替代飽和脂肪對心血管比較健康;因為植物性食用油當中富含亞油酸,會降低膽固醇濃度,預防動脈壁脂肪囤積,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使壽命延長。但是日前一項回顧性研究結果挑戰了這個大家所熟知的保健觀念。   如果我們來檢視一下我們的觀念從何而來,會發現最初其實是許多隨機控制研究顯示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會降低血液中膽固醇量;其後又有觀察性研究證據指出膽固醇濃度若升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機會,因此我們由這兩個研究結果得出了現在我們所相信的結論。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隨機控制試驗直接證實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會減少心臟病的發生。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為直接探討這個問題,找出一項45年前執行的研究,研究名稱為the Minnesota Coronary Experiment(MCE)。該研究參與者來自精神機構及療養院,追蹤4.5年。MCE在當時是樣本量最大,且可能是最嚴格控制執行以植物性食用油取代飽和脂肪的研究,同時它也是當時唯一一個在參與者過世後仍調查其心血管疾病狀況的研究。   然而,該研究結果雖然顯示攝取亞油酸以取代飽和脂肪者的膽固醇降低了,但其存活率並沒有獲得改善,反之卻擁有更高的死亡風險。除了MCE研究之外,研究團隊還檢視另一個Sydney Diet Heart(SDH)研究,該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者,心血管疾病死亡數較高。   研究團隊因此得到了這樣的結論:過去研究並不支持以亞油酸取代飽和脂肪會降低膽固醇也同時會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死亡的風險的觀念。我們該思考並關注目前我們對於膽固醇、飽和脂肪與亞油酸的觀念可能未必正確,同時,這些未被發表的研究結果可能會使得許多類似的研究發現被隱藏起來。最後,由此研究我們該得到的訊息是,我們應該聰明地選擇我們的飲食,任何一樣東西都不該吃過量。   資料來源:BMJ    
+ read more
實驗室白老鼠的性別與你的健康息息相關!
2016.06.02
實驗室白老鼠的性別與你的健康息息相關!
長期以來,生物醫學研究都有性別偏差問題。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嘗試改變這偏差現象,希望在生物醫學的最早研究階段都可以做到性別平衡,現階段至少希望在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所贊助的計畫,要求必須同時將雄性與雌性的動物納入生物醫學研究中。   1990年晚期,研究者擔憂由於女性有懷孕的可能性,將女性納入藥物實驗中,將會胎兒畸形,因此實驗中的藥物一向只以男性做為實驗對象,動物實驗也遵從著這樣的模式。   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婦女健康研究辦公室主任Dr.Janine Clayton表示,一個以男性為主的藥物研究,卻將其結果套用於女性身上,在科學上是不適當的。因此,美國健康研究院與國會修正這個問題,要求所有的人體實驗都要納入男性與女性。   現今,雖然女性與男性都會參與人體實驗(至少由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贊助的計畫是如此),但依然存在女性的藥物不良通報數遠高於男性的現象。在NIH一項研究中發現,在特定時間下架的10個藥物中,有8個藥物會讓女性有更嚴重的副作用。   Clayton主任認為,問題可能就是出在動物實驗階段未納入女性,所以無法得知女性服用藥物的經驗。在目前的動物實驗中,有80%的藥物研究僅有作雄性老鼠實驗,而老鼠實驗的結果將會影響對人體的實驗設計。   研究者不僅會因為其性別盲而忽略雌性動物研究的重要性;有些研究者認為,由於女性的賀爾蒙週期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因此應該被排除在實驗之外,然而,女性荷爾蒙是否真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到現在還是有爭議。有些例子則會以雄性動物容易打架,會影響實驗結果、或是雄性動物必須單獨放置於獸籠中為理由而被排除在外。   就算是同時將雄/雌性動物列入實驗,也會發生沒有做性別差異分析報告的情形。   Clayton主任表示,研究者錯過了早期關於醫藥如何影響不同性別的變項,因此,婦女健康研究辦公室在今(2016)年1月25日制定了一項政策,要求所有由NIH所贊助的實驗計畫,在有脊動物實驗時必須納入不同性別的動物,以了解男性與女性的生理。   當這個政策公告時,許多人雖然表示將雌性動物納入動物實驗是正確的,但如果目的是想要了解女性的健康不平等,僅規範動物實驗是不夠的,哈佛大學Richardson教授表示,NIH投注了1千萬美金將焦點放在所有實驗都要納入性別,包括動物實驗,但如此做恐會讓科學家忽略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在北美,女性比男性服用更多藥物,比較常去看醫師,且女性對於身體的不舒服也比較敏感,比較願意報告,如果今天我們要知道女性的健康不平等就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與研究以瞭解不同性別的行為對於健康的影響。   加拿大免疫學者Ritz也表示,在很多實驗中,我們直覺會將男/女作比較,但我們不應該將這種差異直接認定就是生理上的差異,因為這些差異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例如:雄性動物通常都離群索居,而雌性動物則偏好群聚,尤其是在動物身上,我們常會忽略他們之間的社交動態,而單純從生理來解釋。   美國洛杉磯大學(UCLA)神經科專家Voskuhl則表示,老鼠研究無法完整呈現人類為何男女的健康狀態會有所不同的複雜因素,除了人類自身之外,我們無法期待一個完美的模型來研究人類。但在很多例子中,動物實驗可以揭露人類不同差異重要發現。   例如:在多發性硬化症的研究中,多以雄性動物實驗為主,所以沒有關於性別差異的報告出現,然而當開始用雌性動物做實驗後,研究者開始了解疾病進程的性別差異,這對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症之女性患者有很大的助益,包括女性賀爾蒙可能會幫助減緩症狀;同樣在對於「疼痛」的研究中,由於對不同性別的動物做實驗,讓研究者發現雄性與雌性動物是透過不同的細胞與迴路來傳送疼痛,若可以套用在人類身上,則目前我們所研發出來的止痛藥不是對相較於男性,女性比較沒有效果,而是對女性來說完全沒有用,且當我們檢視止痛藥物的人體試驗結果時,面對只有一半的受試者有用的數據時,可能會做出整個放棄這個藥物的決定。   資料來源:NIH、NPR    
+ read more
2016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2016.05.27
2016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台灣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與各縣市(包含離島)的婦女團體代表們於今日(5/27)齊聚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一年一度的「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在上午的會議中,婦女團體代表們首先與中央及地方衛生單位就各項婦女健康議題-包括女性用藥安全、子宮頸癌篩檢、HPV疫苗、醫學美容等-的現況、政策制定或改善方向進行討論。   而針對今年度的會議主題「女性心/血管健康」,台女連常務理事黃淑英分享了台女連於今年初所舉辦的「為女著紅」系列活動,以及與各縣市婦女健康網絡團體成員合辦的「心/血管健康講座」;並由台女連執行秘書陳苡安報告心/血管健康認知的調查結果。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們亦分享了今年響應「為女著紅」的感想及對未來串連活動的期待與規劃,並共同就女性心/血管健康之宣導給予政府建議。最後,為提供政府保障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政策建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就今年度主題一同擬定了第十九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會後,婦女團體代表與立法委員林淑芬連袂拜會衛福部,說明今年行動會議之結論,並遞交行動宣言予衛生福利部。在衛福部呂寶靜次長的主持下,衛福部承諾願盡力配合實現各點宣言;並且表明會從醫師教育著手,再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以營造具備性別意識的醫學領域。   以下為第十九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之宣言:   第十九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看見女人「心」-消除心/血管健康的性別盲 行動宣言 心/血管疾病是台灣女性健康的主要殺手,近五年(98-103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更上升了近20%,但是長期以來,心/血管疾病被認為是男性的疾病,並以對待男性的方式對待女性;政府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程度遠不及婦癌。事實上,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婦癌(乳癌、卵巢癌及子宮頸癌)的3-4倍;國際上已有多篇研究證實因為男女生理/構造的不同,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有性別的差異;而女性也因特殊的生命經驗如更年期、懷孕以及某些以女性居多的疾病如乳癌、自體免疫性疾病等,和男性有不同的疾病風險,因此世界心臟學年會在2014年就喊出「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偏見」!   為了提昇女性對心/血管健康的認識及警覺,台灣女人連線製作具性別觀點之心/血管健康的懶人包及衛教單張,放置於網路宣導,並同時在各地舉辦「心/血管疾病-男女大不同」座談會(10場)。此外,為了引起廣大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我們亦響應國際上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Go Red for Women為女著紅」行動,於今年3月11日(每年3月的第2個禮拜五)舉辦「為女著紅日」,結合政府、企業、醫學及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民眾於當天穿上紅色衣飾,表達對於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並獲得廣大的回響。 為了解女性對心/血管疾病的認知,此次行動亦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一、台灣女性對於心/血管健康的認知顯然不足:6成女性對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了解不完整,半數以上女性不知道血壓標準值及未定期測量血壓;二、台灣女性缺乏心/血管疾病的性別意識:6成不知道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具性別差異,近一半女性不知道女性荷爾蒙有保護心/血管之功能,8成不知道糖尿病患者中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男性高;三、政府宣導效果不彰:近年來政府雖加強宣導女性腰圍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觀念,仍有近4成女性無此認知;更令人擔憂的是,因政府多年來強力宣導婦癌篩檢,影響女性普遍地誤認為婦癌死亡率較女性心/血管疾病高,使女性輕忽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 綜上,女性對心/血管健康的認知及性別意識不足,且政府對於心/血管疾病的宣導不夠,將嚴重危害女性的健康及生命,因此我們要求政府:   * 應投入更多的研究經費,鼓勵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 * 應制訂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 * 應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 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讓女性患者獲得更完整的醫療照護。 * 響應每年3月第2個禮拜五的「為女著紅」。    
+ read more
孕期飲用瓶裝水可能造就孩子易胖體質
2016.05.26
孕期飲用瓶裝水可能造就孩子易胖體質
現在是塑膠的時代,即使我們沒有意識到,塑膠已經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家電、家具、文具還有各種容器-特別是承裝食物或飲品的容器-都由塑料製造而成。儘管大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塑膠有害人體健康,但塑膠製品仍無處不在。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女性在懷孕期間如果時常引用瓶裝水,使嬰兒出生前就暴露在一個普遍使用塑料的生長環境下,會造成而且增加其童年時的肥胖風險。   在塑膠製物品中有一種常見的化學成分叫做雙酚A(BPA),這像廣泛使用的化學成分可見於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寶特瓶裝水、金屬的食品罐和發票收據的紙張。BPA同時也是影響人體內分泌的干擾物質。   研究團隊蒐集了369對母子女的從懷孕期到孩童期尿液樣本,並追蹤紀錄孩童5歲與7歲時的脂肪質量指數(Fat Mass Index, FMI;一項計算身高、體脂率與腰圍而得的數值)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母親讓胎兒暴露在使用BPA的環境中,會增加其高脂肪質量指數的風險。研究中高達94%的婦女以及其學齡孩童的尿液檢測都顯示體脂肪增加。同時,暴露在高濃度BPA下的兒童有較高於同儕平均體重的肥胖跡象。   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主持人Lori Hoepner說明,BPA會改變孩童的新陳代謝,導致他們在成長初期就形成肥胖的細胞。本次的研究以測定兒童體脂肪的方式進行,不同於傳統的產前測量,也不只考慮身高、體重,所得到的結果顯示出BPA導致了發育中的肥胖。同時,本篇研究也顯示BPA和體脂肪以及腰圍之間的關係在女童中存在較高的關聯性,在男童身上則沒有顯著的關聯。   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Andrew Rundle副教授認為,產前暴露於BPA中與兒童肥胖之間存在關聯的研究結果顯示BPA或許是一個重要的肥胖潛在因素。   此外,BPA也連結到其他幾個健康問題,如哮喘、注意力不足多動障礙、焦慮抑鬱、過早發育的青春期女孩、糖尿病和肥胖以及心臟疾病等。   美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建議,為了減少接觸到BPA製品,應該避免食用罐頭食品以及3號和7號塑膠容器。盡量選擇新鮮或是冷凍的食品,並且使用玻璃、陶瓷或是不鏽鋼製的容器,尤其是當食物呈現在熱的、液體狀態下。台灣女人連線也提醒大家,雖然本研究提及的是寶特瓶瓶裝水,但是生活在台灣,我們特有的手搖杯飲料、便利商店飲食、小吃店文化都有可能是潛在風險噢!建議大家平時就自備水瓶,健康又環保噢!   資料來源:journal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