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5.17
骨質疏鬆篩檢對男性來說也很重要!
據國外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有骨質疏鬆風險的男性並未像女性一樣獲得常規性的骨質流失篩檢。這造成男性可能未獲得應有的治療,或未採取必要的措施來保護自己的骨骼健康。
骨質疏鬆症是常見影響女性身體健康的病症。但其實也有數以百萬計的男性面臨骨頭變得脆弱的風險。
在影響男性發展出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因素當中,最大的風險因素為「有相關的家族病史」。其他可能會增加男性骨質流失的風險因素則包括:使用處方類固醇、患有胃腸道疾病、使用前列腺癌治療藥物,以及濫用酒精。
研究人員表示,美國大約有150萬名65歲以上的男性患有骨質疏鬆症;另外有350萬的男性有骨質流失的風險。
美國休士頓衛里醫院(Houston Methodist Hospital)的Mary
Ruppe醫師指出,美國每年大約有8萬名男性發生髖部骨折,有研究表明,這些男性的死亡率比同年齡髖部骨折的女性來得高。Ruppe醫師認為這些數據凸顯了男性接受骨質疏鬆症常規檢查的重要性。
研究人員說明:骨質流失檢測是重要的,現今已有藥物可以幫助保持骨骼強度,及早發現便可以盡快開始治療。另外他們補充:骨質密度低可能會導致男性其他健康問題,如維生素D缺乏或低睾丸激素水平。
由於骨質流失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美國內科醫師協會(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表示,男性自50歲開始,每年都應針對與骨質疏鬆症相關的風險因素進行檢查。美國內分泌學會(Endocrine
Society)則建議所有男性自70歲開始例行骨密度篩查。
資料來源:Houston Methodist
+ read more

2016.05.16
為什麼久坐會傷「心」?
已有不少研究指出久坐行為會對人體健康狀況造成不容小覷的影響,像是代謝狀況變差進而導致易胖、死亡率提升等。近日則有研究指出久坐行為也會影響心血管健康狀況。
在這項研究中,約2000名參與者應研究人員要求配戴活動測量裝置接受監測,時間長達一週。根據監測結果,這些參與者每天平均的坐時為5.1小時;中度至強度的運動/體力活動時間為29分鐘。
研究人員發現,久坐行為與心臟動脈中鈣沉積量增加之間存在關聯性,而心臟動脈中的鈣沉積量增加則會提高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來自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作者Amit
Khera副教授指出,這是第一個顯示坐著的時間長短與心臟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風險指標相關的研究。每日久坐不動的時間每增加一個小時,冠狀動脈鈣化的可能性就高出12%。他進一步說明,久坐時間增加和冠狀動脈鈣化之間的顯著關聯是獨立的,並不受到運動、傳統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如糖尿病和高血壓)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
研究人員提醒民眾-特別是日常生活中必須長時間坐著辦公的上班族-要記住長時間久坐是會對身體健康帶來風險的!建議大家開始培養一些新的良好習慣:每隔一個小時就離開座位走動一下,可以的話,每天盡可能減少2小時的坐時。不但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這也有可能幫助你的身體燃燒掉更多卡路里。更好的是,站立與其他運動所需要的肌肉活動將觸發身體分解代謝脂肪和糖重要過程,而這個過程在坐著的時候可是無法順利進行的!
資料來源:The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6.05.12
是什麼東西讓好膽固醇失效?
膽固醇是蠟狀且類似脂肪的物質,雖然人體確實需要一些膽固醇,但是當膽固醇數量太多時可能會堆積在動脈中,引發心臟病或中風。其中,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對心/血管健康不利,而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則對動脈有抗發炎的保護作用。然而,最近研究發現,好膽固醇並非在所有情形下都具有保護作用。
美國鹽湖城山間醫學中心心臟研究所(Intermountain Medical
Center Heart
Institute)的研究團隊,利用核磁共振光譜學(NMR
spectroscopy)測量2,848名患者的脂蛋白分子及醣蛋白乙醯化(glycoprotein
acetylation,
GlycA)–即發炎反應的生物指標,這些患者平均年齡63歲,66%為男性,64%有冠狀動脈心臟病。
研究發現,擁有高單位的醣蛋白乙醯化的患者,其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較高。研究說明,由於好膽固醇的小分子可能與醣蛋白乙醯化產生作用,因此限制了好膽固醇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進而增加了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
研究所中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副主任Brent
Muhlestein博士說明,過去我們會用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作為身體發炎的生物指標以及預測心臟相關之疾病的因子,如今似乎醣蛋白乙醯化也可用來預測嚴重不良事件如心臟病或中風,並且這個發現也更強調了民眾應透過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來降低發炎反應。此外,Muhlestein博士提到,下一步應找出醣蛋白乙醯化在沒有C反應蛋白下是否仍會影響發炎反應及心臟疾病。
資料來源: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6.05.11
【專題報導】糖尿病如何影響女性:症狀、風險以及其他
當身體因分泌胰島素出問題而導致高血糖時,就被稱為罹患了糖尿病,且無論你的性別、種族或是年齡都可能會受到糖尿病的影響。
女性與男性雖然會有相同的糖尿病症狀,但女性也會經歷一些獨特的症兆。
依據美國的研究資料顯示,從1971年到2000年間,因為治療方式的進步,男性糖尿病的死亡率下降,然女性的糖尿病死亡率卻沒有明顯的改善,再者,有糖尿病的男性平均餘命比沒有疾病的男性減少了7.5歲,而有糖尿病的女性則減少了8.2年。而造成死亡率差異的原因包括了:
*
罹患糖尿病的女性在血脂、血壓以及膽固醇的控制狀況比較不好。
*
女性糖尿病患的併發症,像是腎臟疾病或是沮喪等問題較難被診斷
*
女性常因其特有的心臟病症狀而無法獲得積極性的治療
而這些可能都是與女性荷爾蒙及發炎反應的性別差異有關
女性糖尿病的症狀
女性除了會與男性經歷相同的糖尿病症狀,像是:口渴、飢餓、頻尿、無理由的體重減輕或增加、疲倦、視力模糊等症狀外,女性還會有以下特有的症狀,如:
* 陰道念珠菌感染或黴菌感染
* 尿道感染
* 性功能障礙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
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並沒有顯著的症狀。
懷孕與糖尿病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但已經懷孕或想要懷孕,一定要與你的醫師討論如何管理自己以及嬰兒的健康,例如:你必須在懷孕前以及在懷孕期間追蹤血糖。
在妳懷孕期間,胎兒會透過胎盤獲取血糖以及血中酮體,若你的血糖過高可能會增加胎兒畸形的風險。
--妊娠糖尿病
約有9.2%的懷孕女性會有妊娠糖尿病。懷孕期間賀爾蒙會干預胰島素的運作,產生更多的胰島素,但有些女性依然會有胰島素不足的情形,而發展成妊娠糖尿病。
對於大部分的女性來說,妊娠糖尿病在生產後將會自行痊癒,但如果你有妊娠糖尿病將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女性的風險因子
美國衛福部婦女健康辦公室將以下的情況列為是女性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因子:
* 超過45歲
* 過重或肥胖
* 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父母或兄弟姊妹)
* 非裔美國人、原住民或亞裔美國人等
* 曾有超過9磅的嬰兒
* 曾有妊娠糖尿病
* 高血壓
* 高血脂
* 一周運動少於三次
*
有其他因使用胰島素所產生的健康問題,像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 有心臟病或中風病史
治療
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常出現血糖控制不易的情況,可能是因為:
*
女性因為月經週期、懷孕或更年期等因素容易有荷爾蒙波動的情形,讓血糖控制變的比較困難
* 有些避孕藥會讓血糖上升
* 女性身體的糖份會導致念珠菌感染
幸運地是,如果能確實做好一些步驟,就可以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的發生
--藥物
有些藥物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的症狀或是副作用,包括:
* 胰島素治療
*
Metformin成分之藥物—主要是透過抑制肝臟葡萄糖的生成,以降低血糖
* Sulfonylureas磺脲類藥物—增加胰島素的分泌
* Meglitinide格列奈類藥物—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
--生活型態的改變
改變生活型態有助於糖尿病的控制,包括:
* 運動及維持適宜的體重
* 避免吸菸
* 多吃蔬菜水果及穀類
* 監控血糖
--另類療法
* 補充鉻或鎂
* 多吃青花菜、蕎麥、鼠尾草、豌豆以及葫蘆巴籽
* 植物性補充劑
在嘗試任何新的治療方式前,要記的與你的醫師討論,儘管這些方式是自然的,也可能會影響你現在正在進行的治療方式。
--併發症
糖尿病會引發許多併發症,有些併發症女性患者須特別注意:
*
飲食失調:有些研究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有飲食失調的情形發生
*
心血管疾病: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女性通常都已經有心臟病
* 皮膚問題:包括細菌或真菌感染
*
神經損傷:可能會有疼痛、循環損傷或四肢失去知覺
* 眼睛損害:可能會導致眼睛失明
* 腳損傷:如果沒有適當治療可能會截肢
觀點
如果你被診斷為糖尿病,無法治癒而只能控制症狀。最近的研究發現: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約有40%會死亡,同時也發現有第一型糖尿病的女性比一般人的平均餘命減少約20年,而第二型糖尿病則減少10年。
雖然糖尿病無法治癒,但可以用許多方式,包括服藥、改變生活型態或來另類療法來控制你的症狀與提升健康狀態,但無論你覺得有多安全,在開始新的方式錢一定要與你的醫師討論。
資料來源:Healthline
+ read more

2016.05.09
醫療疏失是美國第三大死因?!
每當有醫療糾紛發生,常常會聽到患者或家屬主張醫療處置的過程中有失誤,究竟醫療失誤是不是一件常常發生的事呢?根據一篇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的最新研究,美國每年有超過25萬例的死亡是因醫療失誤所造成,為年度第三大死因。
美國每年的死因排名由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根據記錄在死亡證明書上的信息彙編而成。然而,因為國際疾病分類(ICD)的代碼中並沒有「醫療失誤」這個選項,因此,醫療失誤目前並不會是出現在死亡證明書上的死因。研究的共同作者-來自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Martin
Makary博士解釋,ICD在1949年通過時,醫界還沒有認知到診斷錯誤、醫療失誤和缺乏安全措施可能會導致一個人死亡,正因為如此,醫療失誤被意外地從全國衛生統計系統排除在外。
當前總共有117個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和台灣-使用ICD系統來進行死因統計,因此,將死亡歸因於醫療差錯的數據數量有限。為了解決這一數據與實際情況間的差距,研究團隊分析了四項評估美國2000~2008年間醫療死亡率的研究結果。在將這筆資料結合美國2013年住院率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研究人員估計美國每年有251454例死亡是醫療失誤的結果。若對照CDC所發布的死因列表,這項研究中估計的醫療失誤死亡人數將擠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149205例死亡),成為當前美國年度第三大死因。第一與第二大死因分別是心臟疾病(611105例死亡)、癌症(548881例死亡)。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呼籲將醫療失誤納為死亡醫學證明書中的一個選項。他們認為如此將使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機構更好地了解問題的嚴重性。畢竟,許多科學研究經費和公共衛生指引的制定都依循著CDC所發布的死因排名。Makary博士表示,當今,心臟疾病和癌症得到大量的關注,但由於醫療錯誤不會出現在名單上,因此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資金和關注。
除了在死亡證明書上納入醫療失誤的選項之外,研究人員建議死亡證明可以納入關於可能可預防導致病人死亡之併發症的附加字段等。另外,他們也建議醫院可以在患者死亡後進行快速和有效的獨立的調查,以確定當中是否有醫療失誤。
最後,雖然本篇研究中所提死於醫療失誤的人數是經統計分析後所得到的估計值,不過,我們同意,正如作者所說明:人為的錯誤是不可能完全被消除的,但是詳實的記錄、還原真相將有助更好的衡量問題,以找出解決醫療失誤的方法,進一步改善我們的醫療環境。而由台灣女人連線與婦女健康網絡推動、終於2015年底通過的「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也是本著如本篇作者所指之精神,以「有責任不責難」原則搭配「配套除錯機制」來改善婦女生產環境的法案。我們衷心希望未來這樣的概念能在醫界各科別中皆落實得更好,讓台灣的醫療環境更為進步、健全。
資料來源:BMJ英國醫學雜誌
+ read more

2016.05.06
摘除卵巢可能增加直腸癌罹癌風險?!
近日有新研究指出,接受卵巢摘除手術後的女性其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將會上升。
學者指出結直腸癌的發展受到的賀爾蒙的影響,而摘除卵巢會改變婦女的賀俺蒙分泌狀況。此篇研究分析了1965年至2011年之間195973位摘除卵巢的瑞典婦女資料,發現她們罹患結直腸癌的比率比一般人多出了30%。而在控制了其它影響因素後,研究者也發現摘除雙側卵巢的婦女罹患直腸癌風險較緊摘除一個卵巢者高出2.3倍。
計畫主持人Josefin
Segelman博士表示,不論是否已經停經,這些婦女罹患直腸癌的風險都在接受卵巢摘除術後增加了。這突顯了作為預防性的卵巢摘除術對婦女而言是一個必須審慎考慮的選項。
_ _
資料來源:英國外科雜誌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