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3.09
別小看每日步行10分鐘的力量!
你是否常常因為工作忙碌而沒有時間或忘記運動?或是一個不喜歡在健身房流汗的人?其實只要每天花一些時間,就算不是從事強度很高的活動,也能夠提升自己的健康,遠離許多疾病。
一項新的研究在超過3,000位年齡介於50到79歲的人之間發現,運動最少的人死亡機率是最常運動的人的5倍、運動程度中等的人的3倍。
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首先要求參與者連續七天佩戴著紀錄器以紀錄活動量,並且在接下來的八年持續追蹤他們的死亡率,而結果顯示出那些比較少坐著、而且動比較多的人,活的比較長久。
來自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主持人Ezra
Fishman表示:「運動不需要強而有力才會有效果,這是研究所顯示出來的結果。」「那些常常走來走去,清洗碗盤、拖地等的人,比起只是坐在桌子前的人都要活得更久。」
雖然這份研究並沒有更進一步的指出其他活動與死亡率的關聯或因果關係,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只要每天增加十分鐘輕度的活動,就能夠有所不同。而用三十分鐘坐著的時間來替換成輕度到中度,而且強而有力的身體律動,就能夠有更好的結果,Fishman博士最後表示:「更進一步的,當人們將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勞動變成生理上的運動時,絕對是有勝於無,而且越多越好。」
資料來源:journal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 read more

2016.03.08
AHA女性心臟病聲明:心臟病治療、症狀具性別差異
日前,美國心臟科醫學會(AHA)首次對女性心臟病發表聲明,我們也透過國外新聞與訪問了解到,不論國內外目前女性心血管疾病仍未受重視。但除了評論之外,為了讓讀者了解聲明的內容,我們也分享這份聲明中提到心臟病的症狀與治療等方面的性別差異。
男性及女性都會因為冠狀動脈阻塞而引發心臟病,但是冠狀動脈形成血栓的方式卻有性別差異,以致於女性冠狀動脈阻塞的程度較不嚴重。然而,目前的醫療並未依據心臟病發生的原因及血栓的嚴重程度而有不同,且女性所獲得的治療相較於男性較不完整。
再者,女性因為血管較細、罹患心臟病的年齡較大以及伴隨較多風險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但是目前與心臟病相關的指引或建議如心臟康復計畫(cardiac
rehabilitation)等尚未充分地應用在女性身上,因此女性在術後發生併發症的可能性較高。
此外,男女在心臟病的風險及症狀上也有差異。男性及女性心臟病的主要症狀雖然都是胸痛或胸口不舒適,但是女性較容易有非典型症狀:胸口感到一陣陣地或持續幾秒的緊縮、壓迫或疼痛;單/雙臂、背部、脖子、下巴或肚子疼痛或不舒適;呼吸急促;冒冷汗、感到疲憊或頭暈。而風險因子影響男女罹患心臟病的程度也不一樣,例如:高血壓較容易使女性罹患心臟病、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年輕的男性糖尿病患者高出4-5倍。
非侵入性心臟病學家及俄亥俄州立大學女性心血管健康計畫的主任Laxmi
Mehta是出版此份聲明的編輯小組主編,她認為了解疾病的性別差異有助於改善女性心臟病的預防及治療,並且提醒女性不要害怕詢問醫療專業人員相關問題,應與醫事人員討論心臟病的用藥及治療方法來預防或治療心臟病。
資料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6.03.07
手機真的會煮熟你的精子嗎?細說手機迷思
或許是因為過度使用手機而產生罪惡感;或許是一種科技恐懼症。無論如何,除非可以證明手機不會「殺」了我們,我們無法釋懷。講白一點,手機不就是一個小型的無線電傳輸器。也就是說它不具有足以破壞你DNA的能力;但是它確實可以慢慢地讓在它周圍的組織溫度變高,大約0.2度-就像吃晚餐、運動、曬太陽造成的效果一樣。那還有其他什麼危險我們不知道?嗯,我們的確還不知道。不過下面倒是有一些曾經被提起,但遭到推翻的理論。
手機造成男性不孕?
以色列有一個新的研究發現,手機重度使用者的精蟲數量及或動力都比較低下;這份研究分析了來自106位於海法(Haifa)Carmel醫學中心做精子分析的男性所做的問卷調查。事實上,類似的研究發現已有不少;也有一些研究指出熱會影響精蟲生成。不過多數學者認為在找到直接的證據證明其間的因果關係之前都還言之過早;大量使用手機的男性,也可能具備其它會對健康造成影響的共通特質。
結論:也許不是, 即使是,也不是主要原因。
手機造成失智症?
2003年,一個瑞典的研究發現跟手機相似的電磁波會傷害老鼠的腦細胞,以致加速引發失智症。當時,Leif
Salford教授指出這純粹是假設理論,我們無法證實人類腦細胞會受到這樣的影響。201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的研究中,手機電磁波反而阻止了實驗老鼠的失智症病程發展。至今,仍沒有人能證明使用手機會造成失智症。
結論:不會
手機會造成眼癌?
2001年,德國醫師Andreas
Strang發現在118位眼色素層黑素瘤患者中手機使用較控制組高。雖然Strang本人表示研究發現尚待更多實證支持,但此事還是被廣泛報導。而英國癌症中心目前也不認為手機有造成眼癌的風險。
結論:不會。不過,過度使用3C產品確實會對眼睛造成負擔,影響視力、加速老化;提醒大家切記適度休息噢!
手機會造成腦癌?
迄今,國際癌症研究組織多認為,目前手機除了與兩種惡性腫瘤-神經膠質瘤及聽神經瘤(glioma
and acoustic
neuroma)之間存在非常有限的可能外,與其他癌症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未有足夠充分的證據;所以,僅把長時間講手機列為「可能」造成癌症的原因之一(如同泡菜、咖啡、蘆薈)。在2006年,丹麥曾進行一項42萬人的大型癌症研究,結果發現即使在使用手機超過10年者身上仍然找不出與癌症發病間的關聯。再者,手機從無到數十億人使用,應該會有更多人罹患腦癌?但目前的數據看來卻不是這麼回事。
結果:可能不會。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
+ read more

2016.03.02
是電視,綁架了我們的身體
一直以來不乏有研究指出,女性對於完美身形的想像受到名人和模特兒在媒體上的影像所影響;過去,學者曾試圖控制變項以獨立出媒體在不同文化和生態因素的影響。而今,焦點被擺放在科技產品-電視的普及所帶來的影響;在最新的研究中,學者第一次排除外觀因素,精確的指出電視與女性理想身形間的直接連結。
研究團隊檢驗了中美洲男性與女性偏愛的身體尺寸與觀看電視頻率之間的關聯。他們訪問了不同層級的團體-包含都市居民、電視普及的村莊以及電視較不普遍的村莊-來探究西方媒體的影響力。研究選擇於尼加拉瓜地區及相距一段距離的珍珠湖盆地(當中的兩個村落)進行,這樣的安排是基於不同地區居民對於電子和媒體的接受度不同,不過在同一時間裡其所擁有相似的環境和文化約束。
研究團隊分別於三個地點各徵召了超過150名男性與女性參與。逐一訪問並記錄每個參與者觀看電視的頻率與內容(多數為連續劇、美國的影片和音樂錄影帶)。同時,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針對不同女性身體圖像具備的吸引力進行評分。研究中也記錄了參與者是否嘗試要減重,反映出大致上BMI的偏好。
結果發現,在電視較不普遍的村莊裡面,高BMI值的比例偏高,反之,都市的居民較喜歡纖瘦的女性身體。這代表,電視傳達的訊息接收的越多,女性或男性的身材就越纖瘦—大量的媒體宣傳直接影響了身體的理想型態。
來自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神經科學機構的視覺認知學者Martin
Tovee博士是其中一位研究主持人,他指出:尼加拉瓜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將其他干擾因素減到最小,讓我們能專注在視覺媒體的影響來做研究。電視普遍性的差異讓我們觀察到暴露於媒體的程度確實影響女性對完美身形的想像。總結來說,這些結果強烈的顯示電視傳達是「建立對身體印象不滿」的風險因素。
同為研究主持人,來自英國達拉謨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Lynda
Boothroyd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數據建議在一個電視剛取得進展的地區,把電視媒體作為「綁架身體理想」的一個風險因素,至少在女性身體型態上是如此。目前,大部分農村居民依舊保持在健康的範圍內,但事實是電視普遍、理想身體型態和減重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我們可以在西方人口中看到潛在同樣的模式,在西方,纖瘦的理想型態引起人們對自身身體不滿和飲食失調的風險。當前,對身體不滿的意識已在西方國家的女孩和年輕女性上擴散開來,大約有50%的人對於自己的身體感到不滿意,並且引導出低自尊、憂鬱和飲食失調。
研究團隊表示,未來更進一步的研究將著重於心理狀態與理想身形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 read more

2016.02.26
糖尿病影響女性泌乳狀況
由於哺餵母乳向來被認為能夠同時為媽媽及嬰兒帶來正面的效益,因此,幾乎所有的女性都被鼓勵哺乳,其中當然也包含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但近日有研究指出,對於患有糖尿病的女性而言,要有足夠的泌乳量來哺餵新生兒可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是第一個調查患有糖尿病的母親與泌乳量不足之間關係的研究,總共分析了641名孕產婦於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間所留下的電子醫療紀錄。研究人員將資料分為「患有糖尿病的母親」、「泌乳量不足但未遭遇其他哺乳困難的母親」與「遭遇哺乳困難的母親(如:乳房疼痛但泌乳量充足)」三組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泌乳量不足的母親中有15%都患有糖尿病;而泌乳量充足但遭遇其他泌乳困難的母親中則有高過6%為糖尿病患者。
學者指出,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在成為母親的過程中有特殊照護需求;過去已有研究顯示女性糖尿病患開始哺乳所需花費的時間較一般人更久,原因很可能與泌乳期間的胰島素分泌狀況有關。另一方面,由於母乳中含有乳糖,哺餵母乳代表了母親體內糖份的流失以及血液中葡萄糖濃度的下降;這表示,哺餵母乳會減低母親身體對於胰島素的需求多達25%。
此次研究的主持人Sarah
Riddle醫師補充,現階段關於幫助女性增加、穩定泌乳量的實證研究仍少;希望後續能透過研究對於人體潛在生理機制有更好的了解,以建立治療甚或預防這類問題的有效策略。
在台灣,不論是孕婦健康手冊或兒童健康手冊論及母乳哺育時皆一面倒地將焦點放在此種哺餵方式的優點以及實際操作步驟,而鮮少提供無法順利哺餵母乳的女性充足的資源與資訊。因此建議大家可與醫師共同討論、選擇最適合自身的哺育方式,並量力而為。也提醒患有糖尿病的媽媽們,在哺乳期間應多加注意自己的血糖變化,以防止低血糖的狀況發生。
資料來源:Breastfeeding Medicine
+ read more

2016.02.23
星巴克比可樂還不健康!?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指出含糖飲料會對於人體健康造成莫大傷害;不過,談論含糖飲料時,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的多是汽水、奶茶,大概很少人會把咖啡歸類其中。現在,一份針對咖啡等熱飲的調查報告揭露了這些飲品當中所含的驚人糖份,其中有些品項的含糖量甚至遠遠高出惡名昭彰的可樂!
日前,英國組織「糖分行動」(Action on
Sugar)檢驗了市面上131種熱飲,發現有98%的含糖量都嚴重的超標。其中有55%的含糖量相當於或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成人糖分攝取建議:一日不超過6茶匙(30c.c.);有35%的含糖量與可樂相當-一份約含有9~10茶匙(約50c.c.)的糖,約等於7塊巧克力。
在這次的調查中,最糟糕的品項是英國星巴克所販售的特大杯熱果茶Mulled
Fruit,一杯下肚就喝進了25茶匙的糖(相當於5個馬芬的含糖量)。許多店家販售的拿鐵與茶拿鐵也都含有11~20茶匙不等的糖。另外,過去也曾有報告指出咖啡連鎖業者所推出的季節性-如耶誕節期間限定-特調飲品多含有超量的脂肪與糖。
這分報告同時也呈現了飲品的容量與含糖量之間的關係。以星巴克的熱果茶為例,特大杯的含糖量是25茶匙,中杯的含糖量則為13茶匙;雖然仍超出WHO的建議量,但明顯減少許多。因此,「糖分行動」除了要求連鎖咖啡業者降低飲品中的糖分含量、改善其成分標示之外,也呼籲停止供應特大杯尺寸的飲品。
該組織提醒民眾,像榛果拿鐵、焦糖瑪奇朵這一類的花式咖啡,或像茶拿鐵、熱果茶這一類經調製過的飲品,可以偶一為之,但不應每日飲用。因為這些飲品當中的糖與熱量都多得令人不可置信,且人們往往會以高糖份、高脂肪的點心作為搭配。
最後,也再次提醒大家,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含糖飲料以及糖份過量攝取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除了讓人容易肥胖、影響口腔健康之外,還會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與死亡風險;女性則可能因此面臨初經提前、子宮內膜癌風險增加等問題。所以,若真的犯了咖啡癮或與好友們相約喝咖啡聊是非時,記得請店員調整甜度,並且酌量飲用噢!
資料來源:Action on Sugar、Medical News Today、CNN
延伸閱讀:
可樂下肚一小時 身體發生什麼事?
常喝含糖汽水恐增加慢性病風險
甜蜜的負荷:糖比鹽更易引起高血壓
新型殺手:全球每年超過18萬人死於含糖飲料
女孩!放下你手上那杯含糖飲料!
愛喝甜的,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