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將強調「支持」母乳哺育!
2016.06.24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將強調「支持」母乳哺育!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曾於2008年聲明臨床醫師應於婦女孕期及產後介入並提供母乳哺育之支援來「促進」母乳哺育。今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重新檢視了聲明,並在新的聲明草案中強調「支持」母乳哺育,避免形塑出迫使女性違背其意願而母乳哺育的印象,並承認應由母親自己去決定什麼是對自身及嬰兒最好的哺育方法。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檢視了43個關於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及教育的臨床試驗,並發現每提供30位女性母乳哺育的支持,就會多一位女性母乳哺育達6個月。此外,將試驗結果合併後,預測出若提供女性母乳哺育的支持,女性有21%的可能性會以純母乳哺育持續至少3個月、20%的可能性以純母乳哺育3-6個月、16%的可能性會以純母乳哺育6個月。   然而,提供女性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與女性「開始」母乳哺育並沒有顯著相關;並且雖然許多證據顯示母乳哺育本身對嬰兒及女性健康有好處,但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對嬰兒健康的影響上沒有充分證據顯示有直接的影響。再者,沒有任何研究報告在探討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對母親健康的影響。此外,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還檢視了關於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的潛在不良影響,包括與選擇母乳哺育有關的焦慮、愧疚感以及產後憂鬱症,並發現不同的研究得出衝突的結論。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Alex Kemper博士認為,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希望臨床醫師在重視母乳哺育的好處同時不要對女性施壓來促進母乳哺育,而是改以對想要母乳哺育的女性給予支持,避免女性因未選擇母乳哺育而感到罪惡。Kemper博士提到,母乳哺育與否是個應視母親個人狀況而定的私人選擇。   2016年10月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公布了最新聲明。   資料來源: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 read more
研究新發現:女性的上生殖道不是無菌的!
2016.06.22
研究新發現:女性的上生殖道不是無菌的!
  在人體中過去普遍認為是無菌的地方,竟被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菌!而這些地方指的就是女性的卵巢和輸卵管。   研究人員還發現,罹患卵巢癌的女性相較於未罹癌的女性,在這些位置上有不同的細菌群體。這項發現引出了一個疑問——在上生殖道的細菌是否可能對卵巢癌的發生或進展產生影響?   北卡羅萊納州大學女性健康研究中心的主任Wendy Brewster博士在大學新聞發表會中表示:「這是個對生命的開始來說必不可少的地方——人們不會預期它充滿著細菌。但事實上就連在海洋底部的化學坑(chemical pits)裡都存在細菌,那麼為什麼不能在輸卵管裡呢?」。   研究人員從25名女性的上生殖道取樣。這些女性們皆已接受子宮、輸卵管或卵巢的移除手術。其中有一些婦女罹患癌症,而另一些則無。利用基因檢測,研究人員確定了樣本中發現的細菌。並且,卵巢和輸卵管中所發現的細菌是不同的。   研究人員發現,罹有卵巢癌的女性有更多潛在有害細菌的菌株。但若說這些細菌會對卵巢癌的發生或進展產生影響還言之過早。   Brewster說:「現在我們知道這些生物的存在,而且在女性上生殖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種類的生物,我們想知道的是:這些生物是否會影響你罹癌?或是會影響癌症的特性嗎?如果你有不同種類的生物,你會不會有更好的結果?」。   該研究的作者建議需要進行更多的相關研究。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補充:這項研究是2016/6/7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的年度會議上所提出的。在會議上提出的研究結果一般被視為初步的,直到研究已被發表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中。    
+ read more
類風溼性關節炎傷「心」乏人知
2016.06.21
類風溼性關節炎傷「心」乏人知
目前已知,以女性居多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容易有心/血管疾病,但是最近一份荷蘭的研究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仍經常被忽略,甚至未被積極治療。   為了瞭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傳統心/血管疾病風險未被積極診斷及治療的程度,研究找來327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平均年齡為53歲、未被診斷具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68%為女性且罹患疾病時間的中間值為7年。研究測量了他們的收縮壓以及空腹血脂,並以「荷蘭心/血管風險評估」(Dutch Cardiovascular Risk Management, CVRM)及經過歐洲風濕病防治聯盟校正過後的「系統性冠狀動脈風險評估表」(Systemic Coronary Risk Evaluation tables, SCORE),來預測他們十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研究發現,從CVRM風險評估得知,有52%的人風險大於20%,透過SCORE風險評估表算出有18%的人風險大於20%。而不論透過哪一個風險評估方法,風險大於10%的人當中有超過80%的人壞膽固醇指數大於2.5 mmol/l(小於2.6 mmol/l為理想),且有32-42%的人收縮壓超過140 mmHg(高血壓)。此外,只有6%的人在服用史達丁類降血脂藥物、23-25%的人在服用降血壓藥物,但是有服藥的人當中有50-86%的壞膽固醇及收縮壓未改善。   研究團隊說明,從結果得知,不論是用哪一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方法,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的問題未被重視,因此未獲得理想的照顧。研究團隊提醒,患者及醫事人員都應警覺疾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若已知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應予以適當之預防或治療。   資料來源:Rheumatology    
+ read more
輪班者小心!多注意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2016.06.21
輪班者小心!多注意自己的心血管健康
一項研究指出:睡眠不足和異常的睡眠週期可能會增加心臟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對輪班的勞工來說。   現任芝加哥西北大學的研究主要作者Daniela Grimaldi博士指出:人類幾乎所有的生理和行為過程,特別是在睡眠-清醒週期,都是遵循由位於大腦內部時鐘調節的晝夜節律。他補充:當我們的睡眠-清醒和進食週期與我們內部時鐘所決定的節奏不合時,就會發生晝夜失調的現象。研究結果表明,長期的晝夜失調,可能無法完全從輪班後夜間睡眠的恢復性心血管作用中受益。   這項研究包括26名20〜39歲健康的參與者,他們在為期八天的研究中,受限要將睡眠時間控制在5小時,並在第四晚開始分為持續在同個固定時間進入睡眠以及將其延後8.5小時兩組。   結果指出,在這兩個被限制睡眠的組別當中皆可看到較高的心率,而睡眠不足又加上延遲睡覺時間者的心率更是高。另外,在睡眠不足且延遲睡眠的組別中,也出現壓力賀爾蒙去甲腎上腺素升高的跡象。而據研究人員說明,去甲腎上腺素升高會縮小血管、提升血壓和擴大氣管。   另外,睡眠不足和延遲睡眠時間也與在夜間降低心率變異性有關,並減少深層睡眠階段中的迷走神經活動,而其通常對心臟功能有恢復的作用。迷走神經對心臟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心率。   研究人員表示,若想保護自己的心臟,輪班工作者應該要被鼓勵健康地飲食、規律地運動以及讓自己獲得充足的睡眠。   資料來源:journal Hypertension.    
+ read more
想來個刺青嗎?
2016.06.16
想來個刺青嗎?
刺青越來越流行,但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指出擁有這些美麗的圖案是伴隨著風險的。   FDA指出,你可能會因受微生物(如細菌及黴菌)汙染的墨水感染。症狀包括在刺青部位出現疹子或發熱;更嚴重的感染可能會引發高燒、發抖、寒顫和冒冷汗;重度感染甚至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療數個月。污染可能在墨水製造過程中或在刺青店發生。導致汙染發生的其中一個常見禍首是將非無菌的水用於稀釋顏料。   FDA化妝品和色料辦公室主任Linda Katz博士表示,有越來越多人反應他們因受汙染的刺青墨水引發感染以及不良反應。但是,沒有一種方式可以保證墨水是否安全,無論是用看的或是用聞的都無法得知。即使容器被密封或包裹住,甚至在標籤聲稱無菌的情況下,墨水都有可能被污染。   Katz博士提醒人們在決定刺青前務必三思。移除刺青是一件非常艱苦又極為疼痛的差事,而且可能留下疤痕。如果決定去刺青,必需要注意刺青師的做法是否衛生、器械消毒是否完全等等。而如果在刺青後有任何過敏反應或疑似感染的跡象,應盡速就醫。   過去亦有研究指出刺青顏料會滲入血液並積存於脾、腎之中,因此顏料的成分是否安全是非常重要且應當被重視的。現存市面上的許多刺青顏料都含有如鈷、鉛和水銀等本來就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另一方面,當重金屬在人體內累積過多時,也會增加致癌的風險。   近年來,英、法等國都開始重視刺青對人體帶來的健康風險,也開始訂定相關規範。美國抑是,全美州議會聯合會更設置了介紹關於刺青和身體穿孔的法律、法規和條例的網頁。而在台灣,衛福部曾就「刺青器械消毒不完全可能造成經由血液所傳染之疾病(輕則皮膚炎,重則罹患愛滋病、梅毒、B型、C型肝炎等)」一事進行宣導,但目前未見其他更明確的相關規範。   資料來源:FDA、衛生福利部、Bradford University、UPI    
+ read more
女性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2016.06.16
女性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偏頭痛是指頭部密集抽痛,並經常伴隨著疲憊感、嘔吐及對聲光敏感。過去已發現偏頭痛與中風風險增加有關,近來又有研究發現偏頭痛也可能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但是尚無法解釋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研究分析了參與美國護理師健康研究計畫(Nurses' Health Study II)的115,541名女性,他們皆無罹患心/血管疾病之紀錄,年齡在25-42歲之間,自1989年開始接受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團隊在分析過程中控制了其他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因素,如:年齡、高血脂、糖尿病、吸菸、高血壓、心臟病家族史、更年期及是否有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服用避孕藥或阿斯匹靈等,以了解偏頭痛是否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據分析結果,有15%的女性被診斷患有偏頭痛;1.2%發生心臟疾病、中風或需要手術疏通血管;0.2%死於心/血管疾病。在排除其他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因素後,發現有偏頭痛的女性其心/血管疾病風險是無偏頭痛者的1.5倍;並且有偏頭痛的女性較容易有過重、吸菸、高血脂及高血壓的現象,但是研究並未發現這些現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有關。   研究團隊說明,雖然在排除其他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之因素後結果依然成立,但如同任何觀察性研究一樣,此結果無法呈現出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的因果關係。再者,此份研究首要的弱點即無法解釋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之間的關係,也沒有證據顯示預防偏頭痛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的評論者美國哈佛大學博士Rebecca Burch及紐約州立大學博士Melissa Rayhill說明,雖然對有偏頭痛的個體而言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幅度小,但是從人口的角度來看,患偏頭痛者多,因此此結果仍具有重要性。然而,Burch博士及Rayhill博士提醒,任何人都不應試圖用女性偏頭痛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的關聯來影響治療方式。在缺乏足夠證據下,偏頭痛只能作為對醫療人員的提醒,應注意患者的心/血管健康並提供適當的檢查。若要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透過運動、不吸菸、健康飲食等方法來改善。   資料來源:The BMJ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