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緩解更年期困擾:規律運動改善熱潮紅!
2015.12.24
緩解更年期困擾:規律運動改善熱潮紅!
熱潮紅是多數女性在更年期會有的經驗,它的特徵是燥熱感、皮膚泛紅、流汗及腦部的血流量降低等。目前仍不清楚導致熱潮紅的原因,但可能與心血管疾病風險-血脂上升及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有關。過去有研究試圖找出緩解熱潮紅的方法,而最近一份研究證實:規律運動有助於緩解更年期所導致的熱潮紅。 研究招募21名健康但有熱潮紅的更年期女性,並將他們分為2組,其中一組會在健身房運動達16周,從每周三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逐漸增加到每周五次的45分鐘有氧運動;另一組則不會改變其日常生活模式。研究者為了瞭解運動對熱潮紅的頻率及密集度的影響,除了要求他們填寫一份關於熱潮紅的自我評量表外,也讓他們穿上熱水套裝(hot water suit)來引發類似熱潮紅的反應,並記錄下其生理變化如流汗的程度、皮膚及腦部的血液流量、血壓、心跳等,藉此觀察運動是否影響熱潮紅反應。 研究發現,經過四個月後,相較於未改變日常生活模式者,有運動者在熱潮紅發生時,汗流量明顯下降、胸口及前臂的皮膚血液流量各降低了9%和7%,而腦部動脈的壓力減小且腦部的血液流量也下降了。運動與身體活動科學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for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s)的Helen Jones博士說明,過去的研究僅透過問卷調查了解運動是否能改善更年期女性熱潮紅的現象,但這項研究提供了生理反應的證據證明規律運動不僅可以讓你變得更健壯還能改善熱潮紅的現象。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hysiology  
+ read more
避孕藥找藥師買 美國女性的福音?
2015.12.15
避孕藥找藥師買 美國女性的福音?
過去在美國,取得含荷爾蒙的避孕藥必須取得醫師的處方籤後才能獲得;直到不久前,美國加州與奧勒岡州預告將會通過由藥師開立處分籤後直接開藥給女性的法案,如今加州與奧勒岡州公布法案將分別於明年4月及1月開始生效。生育健康組織、醫療機構與藥師組織表示相當樂見女性取得避孕藥的障礙將大幅降低,但仍有人對此表示疑慮甚至反對,不過整體來說仍以正面的肯定居多。   加州與奧勒岡州即將執行法案的消息獲得許多團體支持,甚至正積極促使其他洲政府也一起跟進。奧勒岡州的州代表,同時也是贊助該法案的共和黨員Knute Buehler認為,這是21世紀對女性健康最有利的法案,且還可以讓女性免於因為非預期懷孕而陷入貧窮。一位37歲的單親媽媽及高中教師Jill Vinick表示,她的生活將因法案生效變得更輕鬆,因為她不再需要為避孕藥不夠而特別找一位醫師,且不需因為例行規定而再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此外,雖然在法案生效以前有些藥師可以在取得醫師得許可後,即可直接開藥給女性,但是女性通常不知道取得許可的藥師在哪,且取得許可的過程也相當冗長,而法案生效後女性不再需要為此煩惱。   在這些正面的聲音之外,仍有人對法案表示反對或是認為法案仍有不完美之處。身為少數反對者之一的The American Congress of Obstetricians認為,他們的最終目標是讓女性根本不須處方籤即可在藥局櫃台取藥,因此法案反而會讓這個目標難以達成。此外,目前無法確定保險業者是否會負擔藥師為女性檢查時所需的費用,這些費用可能在25美元以上,對於部分女性來說是一種負擔,可能因此增加了女性取得藥物的門檻。   加州與奧勒岡州的藥師給藥法案獲得許多人的支持,支持者如藥師團體更積極在各洲遊說立法,目前亞利桑那州(Arizona)及愛達荷州(Idaho)的藥師委員會已在檢視奧勒岡州的新法條,且新墨西哥州在2012年被退回的法案也有可能會依據加州及奧勒岡州的法案內容來修改並再次被提出。   台灣女人連線樂見美國女性取得避孕藥的障礙降低,但是也在此提醒大家,避孕藥就像所有的藥物一樣可能會帶來副作用,有心血管、乳癌等病史的女性更不應服用;並且長期服用避孕藥可能導致荷爾蒙過量而損害自身健康。因此與其藉由避孕藥來避孕,不如重視安全性行為─使用保險套,不但兼具避孕與避病,同時也是對女性健康風險較小且較省錢的方式。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 read more
飲食與肥胖的關係?可口可樂公司說了算?!
2015.12.14
飲食與肥胖的關係?可口可樂公司說了算?!
近日,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公布了可口可樂公司跟「全球能量平衡聯盟」(Global Energy Balance Network, GEBN)主席間往來的電郵信件。從中可以發現,可口可樂公司不但主導了GEBN主席的人選,甚至參與了GEBN的任務宣言並對其網站上的文章與影片提供意見。甚至,連團體的LOGO顏色可口可樂公司都插上一手,要求不要使用藍色;可口可樂公司的首席科學與健康主任Applebaum在寄給GEBN的信件中寫到:「顏色不是問題,除了藍色,希望你理解原因。」(藍色是其對手百事可樂的罐子顏色)。   雖然GEBN一直強調,可口可樂公司沒有介入團體的運作,然在去年11月雙方來往的MAIL中,GEBN主席告訴可口可樂主管將會協助他們避免「人們將可樂視為是問題」的形象;可口可樂公司也在信中表示,希望團體能盡速在媒體中建立其對於肥胖議題的發言權,並且善用媒體資源以對抗想要對不健康食物課稅或限制的倡議者。   事實上,早在今年八月,紐約時報就披露2014年以科學家為主成立的GEBN,是由可口可樂公司贊助,該公司透過財務及後勤包括協助架設及管理網站支持GEBN的運作。另一方面,早在2008年,可口可樂公司就開始贊助該聯盟的兩位成員以及主席研究經費,以傳達「解決肥胖的關鍵在於運動而非飲食」的訊息。   事實上,許多研究證實減少體重的最好方式是減少攝取高糖份食物,運動雖然也是減重的重要因子,但研究發現運動可能會增加食慾反而讓我們攝取更多的卡路里,而且人們對於運動所能消耗的熱量也太過樂觀,如:一罐12盎司的可樂大約有140卡路里及10湯匙的糖,如果要消耗這些熱量必須走三英里的路。另一個以200位過重者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發現,一個星期運動5-6個小時且不改變其飲食習慣(比建議量多出一倍),雖然在一年後男性平均減少3-5磅,而女性平均減少2.5磅,但幾乎所有人仍是過重或肥胖。   食品工業贊助科學研究已不是新聞了,令人擔心的是這些研究都有淡化飲食與肥胖關係的傾向。依據一篇最近的研究,由可口可樂公司、百事可樂公司、美國飲料協會等含糖食品工業所贊助的研究,認為含糖飲料跟體重增加沒有關係的研究比沒有這些廠商贊助的研究多了五倍。     資料來源:Associated Press、The New York Times      
+ read more
世界首例!保障婦女生產風險,台灣做到了!
2015.12.11
世界首例!保障婦女生產風險,台灣做到了!
歷經10幾年,台灣女人連線及婦女健康網絡推動的「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今日立法院終於三讀通過。這個法案是全球第一個由國家立法保障婦女生產風險的法案。   1999年國泰醫院爆發兩名婦產科醫師陸續發生七件醫療糾紛事件,讓社運界開始關注女性生產安全及訴訟的困擾。其實,生產不但是個人的事,更是社會、國家的事,它和國家的人力、國民的健康與國家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然而女性於生產過程中有一定的風險,包括來自個人的問題、醫療端的失誤及政府政策的不當等。因此,當女人背負「永續生存」的使命而冒風險及付出時,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國家應該要承擔這個風險;另一方面,生產面臨的是兩個生命,因此比起其它科別,產科更容易發生醫療事故及糾紛。產科醫生因此不願意接生或採取防禦性醫療,造成產科醫師老化、不足以及生產過度醫療化的現象。   為了改善台灣女性的生產環境,建立產/醫的伙伴關係,台灣女人連線在2000年首次提出「國家應建立生產風險的承擔機制」之概念;2004年更要求政府應積極研議並立法,以減少產婦與醫師/助產師之間的對立及傷害。   而甫通過之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則是由國家編列預算,設置基金承擔婦女生產風險的制度。這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非以解決醫療糾紛為目的的法案(只要女性生產發生死亡或重大傷害及時給予補償);而當生產事故於醫療院所內發生時,以「有責任不責難」為原則,醫療院所有配套「建立除錯機制」的責任,由醫療院所進行「根本性原因分析」以釐清責任並制定改善方案,修正可能是醫事人員的疏失或機構系統性的錯誤,避免事故再度發生。   此制度一方面即時給予婦女救濟,以舒緩傷痛,避免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同時也降低與醫師的對立,建立產/醫的伙伴關係,並提升產科照護品質。在少子化已成為國家安全的問題時,這樣的立法對於有意願生小孩的女性及其家庭應有鼓勵及安心的意義。   -------------------------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介紹   在婦女團體十幾年的努力下,2015年12月11日立法院通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法案中要求政府編列預算,設置「生產事故救濟基金」作為補償因生產導致死亡或重大傷害之產婦或新生兒;如果事故發生在醫療院所內,要求醫療院所建立「除錯」機制,從生產事故中找到原因並修正錯誤,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同時為提升產科照護品質。   為什麼要有生產事故救濟制度? 一、生育是國家的大事 產婦生產時遇到的風險,包括她個人的體質(如:高血壓)、政府的不當政策(如偏遠地區沒有產科醫師),或是醫療端的問題,如:來自於醫院管理之系統問題、醫師的疏失或是醫療的不確定性。然而,生育是個人、家庭的事,更是國家的大事,當女性頂著生育風險,為了生出社會的人力資源、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時而發生事故,國家應給予相對的照顧。因此,我們認為國家應該設立基金承擔女性的生產風險。   二、生產易發生醫療糾紛,對婦女、家屬與社會造成不利  生產關係到母、胎兩個生命的安危及健康,使得產科面臨多重的風險,此外,因為生產不是疾病,一般人較沒有風險的意識,因此,比起其它科別,產科比較容易造成醫療糾紛。醫療糾紛發生時,婦女與家庭或無奈地屈服於醫療體系的強勢及專業詮釋權,或飽受曠日費時的訴訟之苦,遭受二度傷害;而產科醫師也常面臨非理性的抗爭與報復,不但會醫師採取防衛性醫療,也降低了他們及醫科學生從事產科的意願,嚴重影響產科之醫療品質。因此,由政府設立基金,補償事故婦女或其家庭,可減少醫生及產方之間因對立而造成的訴訟,亦可減少防禦性醫療,促成生產回歸自然的過程。   近幾年來,嬰兒出生率不斷下滑,日前政府公布的數字已降至1.1,遠低於歐美國家。政府在制訂各種促進生育措施的同時,應正視女性生育相關的風險,並予以保障。   三、甚麼是生育事故救濟制度 * 國家設置基金採「無關過失」原則承擔婦女生產風險 由於生產是國家的大事,而婦女生產有其不確定之風險,國家應承擔產婦之生產風險,給予照顧。因此,國家應編列預算,設置基金,如果產婦生產時,發生死亡或重大傷害,無論是發生在醫療院所內、就醫途中或是家中,國家都即時給予補償。   * 醫療機構落實「不責難有責任」的除錯機制 若事故發生在醫療院所,當產婦/家屬申請救濟金,則不得再提起民、刑事訴訟,不追究醫療行為是否有錯誤/疏失,但要他們負起「除錯」的責任,亦即需對生產事故進行「根本性原因分析」,並制定改善方案,修正可能是醫事人員的疏失或機構系統性的錯誤,避免憾事再度發生,以提升產科照護品質,建立產/醫夥伴關係。   而為確保醫療院所落實除錯機制,「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亦明定政府應檢視醫療院所是否有執行改善方案,對於生產事故亦可進行原因分析並要求醫療院所改善,善盡監督角色之責。   四、婦女團體對於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的看法 * 法案精神應為「補償」而非「救濟」 如果是救濟,相當於是一個社會福利的概念,所以政府則無立場限制人民的訴訟權利,如: 「藥害救濟法」沒有阻卻領取救濟金之民眾對藥商的訴訟。但是,如果是補償,國家同時已經承擔了政府、產婦以及醫療端的責任,因此,政府有立場限制民刑事訴訟。 然「生產事故救濟條例」規定領取補償金的民眾,不得提起民刑事訴訟,希望藉由醫院內部除錯機制代替外部懲罰,其精神應為「補償」而非「救濟」,故法案名稱應為「生產事故補償條例」較為適宜。 * 生產事故救濟懷孕週數不宜明定 目前條例中因重大先天畸形、基因缺陷或未滿三十四週早產所致胎兒死亡(含胎死腹中)或新生兒之不良結果不給付,然以目前立法院的運作狀況,立法與修法都曠日廢時,若於條例中明訂生產事故補償範圍,未來不論是要擴大或縮減給付的範圍,勢必都要修法,造成無端困擾。因此,一般對於給付範圍都會授權行政機關訂定辦法,而辦法通常由以醫師多數組成的委員會來決定,所以在母法中不宜訂定懷孕週數。        
+ read more
【台灣女人健康網】新版網站上線公告
2015.12.08
【台灣女人健康網】新版網站上線公告
大家好: 歷經一整年的評估、規劃到重新架設,新版的【台灣女人健康網】終於上線啦! 這次的改版在「版面」、「文章分類」與「搜尋功能」上都做了非常大的更新,為的是希望讓大家能夠更方便的閱讀到自己有興趣、喜愛的新聞,同時接觸到更多其他同樣重要、有趣的新知。 當然,新網站還有許多細節待改進。近日大家在使用網站時可能會發現有些過去未曾看到的分類、專區連結,點選之後卻未見資料,那可能是因為相關的文章或頁面還在舊的分類下,尚未被重新分類。諸如此類的問題,台灣女人健康網編輯部的工作人員們在持續更新新聞的同時,也會努力編輯、整理既有的資料。我們期望在今年結束之前能將所有的資料統整完畢。 這段期間,造成大家的不便,我們深感抱歉,也感謝大家的體諒。如果有任何問題,都歡迎使用留言板或私訊至台灣女人健康網FB粉絲專頁與我們聯繫。 希望大家能繼續給予我們支持、鼓勵,讓我們一起成長,一起在未來的每個日子常伴彼此。   台灣女人健康網編輯部   敬上
+ read more
從3個研究看預防孕婦、小孩高血壓的新觀點
2015.11.27
從3個研究看預防孕婦、小孩高血壓的新觀點
  過去預防高血壓一直著重在中高齡人士的健康,但是最近有一些研究針對孕婦及小孩的高血壓提出新觀點,呼籲大眾重視、了解此事的重要性。   第一項研究目的在了解過重及肥胖青少年被診斷有高血壓的程度。醫學博士Brian Sykes與其團隊檢視美國Nemours健康照顧系統(Nemours Health Care System) 的電子醫療紀錄,並找出6,604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在前15%且在2010-2014年間有3次以上血壓高於120/80毫米汞柱的記錄的12-17歲青少年。研究發現,當中只有255名(3.8%)在研究期間被診斷有高血壓,而未被診斷出來的(96.2%)較不屬非裔美國人、較沒有醫療補助或較不會找專科醫師看診。Sykes博士說明,未來應有更多的資源與努力投入在改善青少年高血壓的監測與診斷上,以降低屬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的青少年的罹病率及死亡率。   第二項研究在了解到鉛金屬會導致腎臟中毒,進而影響血壓的控制後,想要了解懷孕期間或處於襁褓中的寶寶暴露於鉛金屬,是否能預測4歲小孩的高血壓。他們運用397名母子的資料,分析母親在妊娠二、三期及生產時及小孩在出生、一歲及兩歲時所採集的血液樣本。研究發現,小孩的高血壓與在懷孕期間暴露於鉛金屬中相關,但是與襁褓中暴露於鉛金屬中無關。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博士Alison Sanders說明,這些發現顯示妊娠期間可能是疾病發展的關鍵,進一步指出或許有機會利用妊娠期間來預防高血壓。   最後一項研究則欲了解由細胞演化出的微粒體(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對妊娠毒血症(preeclamsia)的影響,即一種孕婦罹患高血壓且尿液中有蛋白時會發生的疾病。由Berend Isermann帶領的研究團隊當中,Shrey Kohli發現促進凝血的微粒體(procoagulant microparticles)會導致老鼠胎兒死亡、妊娠毒血症、胚胎生長受限及胎盤異常,這種由微粒體產生的變化也與胎盤發炎及腎臟異常有關。Kohli說明,研究發現建立了微粒體在懷孕期間的角色及對疾病發展的重要性,並且他們也運用各種方式預防微粒體產生的傷害,進一步提供了相關藥物的治療目標與具潛力的治療策略。   過去在高血壓這個議題上主要被關注的對象是中高齡的男性,但是這些研究的結果提醒了我們也應該重視女性、青少年及嬰兒的高血壓風險,且三者皆因特殊的風險導致高血壓。透過了解這些風險,我們才能進一步有效預防疾病發生。     資料來源: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