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0.23
大型皮膚炎研究發現:基因影響疾病?!
濕疹,或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皮膚病,通常伴隨劇烈發癢及復發性的皮膚損害。全球有20%的小孩與10%的成人有異位性皮膚炎,這些人及其家人的生活品質與社會心理健康狀態經常受此疾病影響。目前雖然對於疾病的肇因仍不甚清楚,但已知遺傳是重要的影響因子,而最近一份至今規模最大的異位性皮膚炎研究又進一步發現了10個與皮膚炎有關的基因,提供了未來研究皮膚炎治療方法的新途徑。
為了深入瞭解與疾病有關的基因,一群來自14國家的臨床醫師與科學家,透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的方式研究了來自歐洲、非洲、日本及拉丁國家的377,550名患者與健康個體的所有基因,從中找出變異的基因序列再篩選出患者常見的變異基因。
研究員發現,人體中有10個基因區段若變異將會影響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更重要的是,這10個基因區段裡多數與免疫系統調節有關且會影響其他發炎性疾病的風險,顯示異位性皮膚炎不僅與遺傳有關,還受人體的免疫系統調節能力影響。英國MRC
Integrative Epidemiology Unit的Lavinia
Paternoster博士說明,雖然這次發現的10個變異的基因區段只會稍微增加罹患皮膚炎的風險,但這個發現仍能幫助我們了解疾病發展的機制,再透過未來持續性的研究可能會產生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因此目前已累計發現31個變異的基因區段與異位性皮膚炎有關,且從部分基因區段可知免疫系統調節會影響皮膚炎風險。但是主要研究員之一Stephan
Weidinger教授認為,目前仍不知變異的基因區段是如何增加了皮膚炎風險,並且還需要了解基因與生活習慣及環境的互動,才能發展出預測疾病風險的工具及更好的預防和治療策略。
資料來源:Nature Genetics
+ read more

2015.10.22
多食蔬果不一定能減重?!蔬果減重有竅門!
瘦身是許多人曾經想過的願望,而我們也經常聽聞多食蔬果可以給肚子帶來飽足感,再加上其低熱量因此有助於有志減重的人實現願望。然而,多食蔬果這樣的飲食建議並不完整,導致許多人即使依循建議,重量仍未減輕。除了多食蔬果外,也要避免高澱粉蔬果並選擇高纖(high-fibre)且糖化程度低(lower-
glycemic)的蔬果,並且若全部熱量綜合後並未減少,減重效果也會不理想。
透過多食蔬果達到減重的目標,只有在同時降低全部熱量後才有用,去年一份來自阿拉巴馬大學的研究便發現,回溯關於減重與增加蔬果量的研究,那些並未減少整體熱量的人即使多食蔬果也沒有減少重量。此外,不同蔬果有不同的特性,若所選的蔬果的澱粉含量高,如玉米、番薯就有可能會增加體重,應選擇高纖、糖化程度低的蔬果,如藍莓與酪梨。此外,草莓與柚子雖然低纖但仍是低糖的,除非你裹著糖衣吃水果;梨子與蘋果雖然含有容易使血糖升高的成分,但其高纖平衡了這個缺點。至於蔬菜則建議嘗試甘藍、青花菜、花椰菜、豆腐、地瓜與山藥,但請記得他們仍含有熱量。
資料來源:PLOS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10.22
服藥時間不同差很多?!研究發現會影響糖尿病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經常失衡,高血壓成為許多成年人常有的經驗。然而,高血壓容易引發代謝症候群,並可能進一步導致心臟病、中風與糖尿病,因此為了避免症狀惡化成疾病,有些人被建議服用降血壓藥物。而最近有2份研究發現,比起睡醒後服用降血壓藥物,睡前服用能顯著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在第一項研究中,Ramón
Hermida博士與其同仁檢視了2,656名沒有糖尿病的人的血壓變化,藉以調查用血壓預測罹患糖尿病風險的的價值。經過5.9年的追蹤以後,190名研究對象罹患了糖尿病,並且發現睡眠時間的血壓是糖尿病風險的重要依據。研究員說明,降低睡眠時的血壓可能才是降低糖尿病風險的關鍵方法。
第二項研究中,Hermida博士與其同仁則進一步探討在睡前服用降血壓藥物是否真的比睡醒後服用來得更能降低糖尿病風險。他們隨機找來2,012名有高血壓但沒有糖尿病的研究對象,並經過6年追蹤後比較睡前服藥與睡醒後服藥的差別,過程中有171名研究對象罹患糖尿病。研究發現,睡前服用藥物的人發生夜間血壓升高現象(non-dipping)的比率較低(睡前用藥:32%,睡醒用藥:52%),降低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且更重要的是睡前用藥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57%。
研究員說明,降血壓藥物的作用在於抑制一種叫angiotensin
II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會使血壓上升、從肝臟釋放葡萄糖到血液中以增加血糖,並且降低胰島素的敏感度。而綜合2項研究發現,對於沒有糖尿病的高血壓者,在睡前服用降血壓藥物比在睡醒後服用更能改善睡眠時的血壓,並進一步預防罹患糖尿病。
資料來源:Diabetologia
+ read more

2015.10.21
糖份對於肥胖究竟有多少影響?
關於糖類攝取和體重增加的假說已經發展有段時間,大多數起於1970年代,James
Hill
曾經在1995年回顧這些文章,得到結論如下:碳水化合物,特別是精緻的糖類被認為會使人發胖,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反駁這一論點。
不過,日前一篇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上的文章指出:游離糖以及含糖的飲料會導致體重增加;而糖類攝取和體重之間的關係並不如表面那麼直接關聯。Lisa
Te
Morenga和研究團隊回顧了相關研究,分析參與研究者在攝取特定種類的糖份和體重增加的關係,這些研究包括觀察性和隨機對照試驗,得到結論是食用游離糖和含糖飲料,和較重的體重有關係。
什麼是游離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食物暨農業組織對於游離糖的定義為:食物製造商、廚師和消費者加入於食物中的所有單糖和雙糖,其中又包括蜂蜜、糖漿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類,重要的是,它不代表我們所攝取的總糖份,而僅代表我們攝取總糖份的主要成分。
簡單來說,這份研究報告指出:添加的糖類和含糖飲類的攝取,在觀察性研究中發現和較高的體重有關,而在隨機分配試驗中,在卡路里攝取沒有控制的狀況下,這些糖類使體重增加,而當卡路里攝取維持固定時,這些糖類的攝取則對體重增加沒有影響。
不過,此份結果只能應用到特定的糖類攝取上,而非所有糖類攝取的狀況,但在文章中,並沒有特定清楚劃分這一差別,例如文章標題就沒有特別指出是人工添加的糖類和含糖飲料,這可能會使讀者對於文章有所誤解。
事實是,糖份和體重的關係遠比我們想的還要複雜。
不過,當我們回顧上述所有的研究,還是有一個合乎邏輯且一貫的概念:添加糖類和含糖飲料會使我們發胖,因為會使我們吃入更多的卡路里;但一個完整的水果並不會使我們變胖,甚至反而是更苗條;因此,當我們談到體重,其實和糖類本身沒有太大關係,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獲得它。
+ read more

2015.10.21
心「室」誰人知?研究發現男女大不同
人類的左心室負責將含氧的血液從心臟打到身體的每個角落,因此左心室通常是預測心血管狀況的重要指標。而過去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左心室的重量有的增加有的減少,但是這些研究的方法無法排除個體差異如生活習慣或時代背景的影響力,因此最近一份研究再次探討此主題,並有了意外的發現。
此份研究的主要研究員John
Eng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放射科學的副教授,他為了更精確地了解左心室的變化,在2002年為3000名54-94歲沒有心血管疾病的男女做第一次核磁共振顯影,於2012年再找回同一群人做第二次顯影,最後依據每個人的顯影結果所呈現的變化瞭解左心室的改變。
透過核磁共振顯影,研究員得以用立體方式看到心臟內外部的狀況,並藉由心肌的大小與血液容量計算出心臟的重量。他們發現,隨著研究對象的年齡增長,輸入左心室的血液量減少,代表從心臟打出的血液量也因此變少。但是更讓研究員驚訝的是,左心室的改變具性別差異。男性左心室的重量比十年前平均每平方公尺多了8克,女性則少了1.6克,並且左心室在每次心跳間能容納的血液流量女性比男性多降了3毫升。
研究員說明,他們仍不清楚造成此差異的原因,但可以用來解釋某些男女心臟衰竭的差異,換言之,這說明了預防與治療心臟衰竭的方法應針對男女差異而有所不同,如:為了減少心臟衰竭的風險,心臟科醫師往往會開降低心肌厚度的藥物給患者,但這種藥物可能對男性的好處多於女性。台灣女人連線也發現,最近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如:糖尿病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較男性患者高等,顯示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極需被政府與醫療單位重視,才能避免承受因誤診或延誤就醫造成的健康代價。
資料來源:Radiology
+ read more

2015.10.20
媽媽身體裡有「外星人」?!
美國阿里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的研究團隊日前發表在生物論壇期刊的報告指出:懷孕時,胎兒細胞時常經由胎盤,進駐到母體各個地方,其影響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有時是合作的關係,有時中立,有時則競爭資源。
胎兒細胞在母體組織內的現象稱為「胎兒微嵌合」(fetal
microchimerism),在所有胎盤哺乳類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很多人類都有嵌合體(chimeras)。胎兒細胞如同幹細胞一樣,會發展出上皮細胞
,特定的心臟細胞,和肝臟細胞,甚至擴展到腦部,分支出神經細胞。由胎兒發展出來的細胞,可以在嬰兒出生後,仍然停留在母體組織內長達數十年。
研究報告中顯示胎兒細胞對母體健康有下列的一些影響。
胎兒細胞在母體內幫助其免疫系統指認外來物,而起發炎和自體免疫的反應。這可能和婦女有較高比率的自體免疫相關。如婦女比男子有高達三倍的機率得風濕性關節炎。而胎兒細胞也可能對母體受傷的組織有益;如剖腹後的傷口復原時,母親體內的胎兒細胞十分活躍。
經過160百萬年的胎盤哺乳動物進化史中,胎兒細胞對乳房的發展和哺乳,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母乳的製造,需要大量的能源和仔細的調控。母乳不足,也許和乳房組織裏胎兒細胞數量低有關。另一方面,患乳癌的婦女和健康婦女比較,胎兒細胞數量較少,表示其可能扮演一種保護的角色;相反地,有些資料卻顯示,懷孕後的初期,胎兒細胞可能暫時的會增加母親罹患乳癌的風險。
胎兒細胞可能操縱甲狀腺機能,促使母體熱能傳達至胎兒,另一方面則消耗了母體的能源。得甲狀腺疾病的婦女,和健康婦女比較,胎兒細胞較常出現在血液和甲狀腺組織裏。研究專家認為,母體系統在嘗試取代胎兒細胞的操控時,可能促發自體免疫和發炎到危險的程度。
胎兒細胞可能操控著和情緒行為相關的神經管道。例如它可能操控了催產素(oxytocin)分泌的機制,這是一種相關於母體和嬰兒情感上連結的荷爾蒙;胎兒細胞也可能和孕婦晨吐,產後憂鬱症有關;甚至更年期提早,很有可能是胎兒細胞阻止母體懷孕的結果,以確保胎兒得到最多的資源。
這項研究嘗試著解開「胎兒微嵌合」對人類健康的各種影響。學者認為胎兒細胞可以成為一種新而有效的方法,來診斷已發生的狀況及預測母體長期性的健康。也可應用在治療母乳不足、傷口復原、減少腫瘤等,更進一步與懷孕相關的心理疾病。指認母體中腸胃,肝和腦部組織的胎兒細胞只是第一步而已。期待未來有更先進的方法能夠幫助觀察胎兒和母體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增加我們對母體健康和疾病的了解。
資料來源: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