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招架不了夏天的熱情?預防熱病看這裡!
2015.07.07
招架不了夏天的熱情?預防熱病看這裡!
每年台灣一到夏季,溫度持續上升,不時發生人們因熱中暑、熱衰竭等熱病而送急診的新聞。到底何謂熱中暑和熱衰竭?又應該如何防範和急救?本篇分享關於夏季容易出現的熱病,並提醒民眾,除了每天做好防曬措施外,還要注意身體是否因溫度過高而出現不舒服的情形,以免因忽略身體變化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導致熱病的原因 不論是熱中暑或熱衰竭等因體溫過高而來的症狀,皆導因於身體無法正常地降溫。人體本身即有調節體溫的功能,讓我們的體溫一年四季皆被維持在36.8度到37.2度之間。而人體調解體溫最經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排汗,當身體的鹽分和水分從汗腺排出病蒸發後,人體的體溫便會下降。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人體調節溫度的功能,包括:年齡(大於65歲和小於4歲者)、環境濕度高、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曬傷、飲酒或正使用會影響血液循環的藥物和治療等,增加得熱病的風險。   熱病的種類 痱子(HEAT RASH) 痱子是熱病中最輕微的症狀,當排汗過多但並未充分蒸發時就容易出現痱子。通常會在皮膚上如胯下、上胸和關節處出現塊狀的紅腫或水泡,並且會感到癢。   熱痙攣(HEAT CRAMPS) 熱痙攣發生乃因身體的鹽分太低,通常與激烈運動後大量排汗有關,並且特別容易發生在腹部以及四肢,這些部位的肌肉會抽蓄且疼痛。飲用冷飲和暫停運動達2-3小時有助於減緩不適,但若症狀持續超過一小時便需要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之下,大量排汗且來不及補充鹽分與水分,容易引發熱衰竭,症狀包括:臉色發白、嚴重盜汗、心跳快但弱、呼吸短淺、肌肉抽蓄、頭痛、噁心感、嘔吐和昏厥等。此外,老年者、有心血管疾病者及在高溫環境運動者特別容易得到熱衰竭,一旦得到熱衰竭飲用冷飲來冷卻體溫,並以冷水沖澡後於陰涼的環境充分休息。   熱中暑(HEAT STROKE) 熱中暑是熱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當人體失去調節體溫的功能時,體溫在短時間內會上升到攝氏42度,導致永久性傷害或死亡。症狀包括:因無法排汗而有紅熱且乾燥的皮膚、心跳快速且跳動的力道大、暈眩、頭部抽痛、癲癇和陷入昏迷。由於熱中暑是急症,因此必須立即就醫,同時用各種可能的方法盡量降低患者的體溫。方法如:移除衣物、放置冰塊、將患者浸入冷水中、用水管澆水、以濕布裹住患者或吹電風扇等一切可用來降溫的方法都會是必要的。   預防熱病 當人體在試圖降溫時,以下幾種方法能避免體溫過高及降溫: 適當安排室外活動 若您必須要外出,盡量選擇早上5點至8點以及下午5點至7點的時段出門。在這些時段以外的室外活動,也請務必每隔一段時間就到遮陰處或室內休息,讓身體調節溫度的能力得以恢復。   緩慢適應 若平常不習慣於在炎熱的天氣運動或工作,請避免第一次的活動量太大和用力過度,讓身體慢慢適應環境的溫度。當身體因為活動產生心跳劇烈、呼吸急促甚至是暈眩、虛弱時,請停止活動並尋找陰涼處或冷氣房休息。   避免陽光直曬 在陽光底下活動時,請勤抹防曬品,建議在出門前30分鐘塗抹SPF15或以上的防曬品,並且每2小時就補擦一次防曬品才能有效防止皮膚曬傷。此外,夏天時穿著輕便、寬鬆且色彩明亮的服裝,以及帽沿能遮住臉龐的帽子,不僅避免體溫過高也保護皮膚不因豔陽曬傷。   攝取足夠的水分 請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在戶外活動切記每小時需補充2-4杯的水,且要放慢飲用速度才能讓水分確實運送到身體各處;從事稍有強度的運動時也可以飲用運動飲料來補充運動時流失的鹽分等身體所需的礦物質。避免飲用非常冰的飲料,導致胃痙攣;另外,國人夏日喜愛飲用手搖飲料消暑是錯誤的補水方式,含咖啡因或含糖的飲品會加重脫水的情況;酒精類飲品也應避免。   游泳不保濕 千萬不要誤以為游泳能保持身體的水分。游泳是一種運動,因此過程會流失一些水分以及礦物質,因此在計畫游泳時請記得帶上幾瓶礦泉水。   避免食用高溫食品 避免在外出前食用高溫食品,如湯麵、火鍋等,這些食物會加速體溫上升,使人在面對炎熱天氣時更為脆弱。同時,避免飲用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這些使人流失更多水分。   守望相助 除了藉由以上方法降低自己得到熱病的風險外,也需關心周遭容易患熱病的人,包括年齡高於65歲者、小孩、有心血管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和寵物等。此外,千萬不要讓小孩和寵物單獨待在未啟動冷氣的車內,即使車窗有開,車內的溫度也會在短時間就上升而危及車內的生命安全。     資料來源:Bri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 Administration、Emergency Medicine at 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 (最後更新日期:2016/8/8)     原址瀏覽數:177  
+ read more
外食大車拼!餐廳VS.速食,誰比較不健康?
2015.07.07
外食大車拼!餐廳VS.速食,誰比較不健康?
  我們都知道速食不是一個健康的用餐選擇,因此,在不得已必須外食的狀況下,有很多人會基於「健康」選擇上餐廳用餐,而非站在速食連鎖店的櫃檯前思考該吃漢堡還是炸雞。不過,在餐廳用餐是否真的比吃速食餐點健康呢?美國伊利諾大學的Ruopen An博士在分析了18,098名成人的調查資料後指出:事實並非如此!   雖然與在家用餐或速食相比,食用餐廳的食物讓人攝取較多的維他命、鉀以及Omega-3脂肪酸等營養成分,但同時也讓人吃進了較多的鈉與膽固醇。研究指出,與在家自行烹煮食物相比,在餐廳用餐一日平均多吃進58毫克的膽固醇,是一日建議攝取量300毫克的20%;食用速食吃進的膽固醇雖然也較多,但僅多了約10毫克;不論是餐廳或是速食,當日的總脂肪的攝取量都多出了10毫克,也多吃進了大約200大卡的熱量。   同時,研究也發現因食用速食餐點而致熱量攝取過量的狀況在低教育程度者身上最為明顯;在餐廳用餐時吃進最多熱量、脂肪與鈉的族群則以中產階級為主;比起正常體重或過重(但未達肥胖標準)的同儕,肥胖者在速食餐廳用餐吃進更多的熱量,而在餐廳用餐時,其所攝取的熱量、脂肪、膽固醇與鈉也都更多。   Ruopen An博士表示,從這次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餐廳吃飯並不一定比吃速食健康。而最健康的飲食仍然是自家所烹煮的食物。   最後,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大家,由於飲食文化的差異,西餐餐廳的菜色與用餐方式畢竟與台灣其他各式餐館不同;而掌握不過量、少油少鹽等原則,也多少能減低外食對身體所造成的負擔。     資料來源: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 read more
抗憂鬱藥物緩解更年期不適 卻增加骨折危險?!
2015.07.03
抗憂鬱藥物緩解更年期不適 卻增加骨折危險?!
  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在美國已是排列第三名最常見的藥物,雖然它本身是抗憂鬱症藥物,卻常被當作荷爾蒙療法的替代藥物,用來治療像是熱潮紅、夜間盜汗等更年期不適症狀。然而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服用SSRI類藥物可能發生增加骨折機率的副作用。   美國東北大學健康科學系Matthew Miller醫學博士及研究團隊,分析了37萬3千名婦女40到64歲健康的中年婦女資料,研究團隊將她們的資料被分為兩組,在1998-2010年間分別服用SSRI類藥物與H2受體阻抗劑(H2 antagonists)、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後二者為治療消化不良的藥物)。選擇H2受體阻抗劑和氫離子幫浦抑制劑進行比較的原因,主要是前者在過去被發現不會或極其輕微增加骨折風險,而後者則些微會增加;而SSRI類藥物在過去亦曾被指出與發生骨折風險具有關連性。   研究結果顯示,與服用另外兩項藥物相比,這些接受SSRI類藥物一至五年不等治療更年期不適症狀的婦女,發生骨折的機率增加67~76%。研究解釋發生這樣的結果與一個生物性的假設一致,就是抗憂鬱藥物相關的骨頭衡定性之調變有利於蝕骨細胞活性的關係,也就是說,抗憂鬱藥物使得骨密度變低,才形成骨折機率變高。   由於導致骨折的風險會持續存在多年,因此研究團隊建議中年婦女應縮短服用的時間長度,同時未來研究應繼續探究是否低劑量服用也會出現相同情形。       資料來源:BMJ傷害預防期刊      
+ read more
阿茲海默症真的是女性疾病?
2015.07.02
阿茲海默症真的是女性疾病?
  最近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發現,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當中,每6位女性就會有1位罹患阿茲海默症,比例高於男性的11位中會有1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造成這種性別差異的解釋分歧,包括基因變異、女性更年期以及女性較男性長壽之故。為深究原因,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邀請15位舉足輕重的科學家,討論在阿茲海默症的議題上,女性有哪些危險因子。   女性活得較久 美國南加州大學Roberta Diaz Brinton教授認為,年齡確實是罹患阿茲海默症最大的風險因子,但平均而言女性較男性僅多活4、5年,考慮到阿茲海默症是發病後20年才會被診斷出來,因此若在某一年齡層中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仍高於男性,那麼年齡可能就不是造成性別差異最主要的原因。   更年期 Brinton發現,女性的雌激素有助於腦部的新陳代謝保持規律,並且也能維持認知功能正常,因此更年期時雌激素下降後,人體一定會啟動另一種效率較低的機制取代雌激素原本的任務,進而影響女性的認知功能。   基因變異 目前認為對阿茲海默症有影響力的基因有:APOE-4、APOE-3、APOE-2。APOE-4是對晚發性家族遺傳阿茲海默症最具影響力的風險基因,APOE-3則是APOE基因中存在於人體最普遍的一種,被認為對罹患阿茲海默症來說是中度風險因子。而APOE-2則為最不普遍的基因,但被認為能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在健康男性人口中,持有一對APOE-4基因者罹患輕度知能障礙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僅略高於非持有者。但在健康女性人口中,持有APOE-4者罹患輕度知能障礙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卻是非持有者的2倍。而在基因型中只有一個APOE-4的人口中,只有健康年長女性會有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男性則無。   在輕度知能障礙人口中,持有一對APOE-4基因,惡化成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皆高,並未有性別差異存在。而若基因型僅有一個APOE-4,輕度知能障礙的男女惡化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同樣很高。     資料來源:Alzheimer’s Association、American Neurolog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招架不了夏天的熱情?預防熱病看這裡!
2015.07.01
招架不了夏天的熱情?預防熱病看這裡!
  每年台灣一到夏季,溫度持續上升,不時發生人們因熱中暑、熱衰竭等熱病而送急診的新聞。到底何謂熱中暑和熱衰竭?又應該如何防範和急救?本篇分享關於夏季容易出現的熱病,並提醒民眾,除了每天做好防曬措施外,還要注意身體是否因溫度過高而出現不舒服的情形,以免因忽略身體變化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導致熱病的原因   不論是熱中暑或熱衰竭等因體溫過高而來的症狀,皆導因於身體無法正常地降溫。人體本身即有調節體溫的功能,讓我們的體溫一年四季皆被維持在36.8度到37.2度之間。而人體調解體溫最經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排汗,當身體的鹽分和水分從汗腺排出病蒸發後,人體的體溫便會下降。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人體調節溫度的功能,包括:年齡(大於65歲和小於4歲者)、環境濕度高、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曬傷、飲酒或正使用會影響血液循環的藥物和治療等,增加得熱病的風險。   熱病的種類   痱子(Heat Rash) 痱子是熱病中最輕微的症狀,當排汗過多但並未充分蒸發時就容易出現痱子。通常會在皮膚上如胯下、上胸和關節處出現塊狀的紅腫或水泡,並且會感到癢。   熱痙攣(Heat cramps) 熱痙攣發生乃因身體的鹽分太低,通常與激烈運動後大量排汗有關,並且特別容易發生在腹部以及四肢,這些部位的肌肉會抽蓄且疼痛。飲用冷飲和暫停運動達2-3小時有助於減緩不適,但若症狀持續超過一小時便需要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之下,大量排汗且來不及補充鹽分與水分,容易引發熱衰竭,症狀包括:臉色發白、嚴重盜汗、心跳快但弱、呼吸短淺、肌肉抽蓄、頭痛、噁心感、嘔吐和昏厥等。此外,老年者、有心血管疾病者及在高溫環境運動者特別容易得到熱衰竭,一旦得到熱衰竭飲用冷飲來冷卻體溫,並以冷水沖澡後於陰涼的環境充分休息。   熱中暑(Heat stroke) 熱中暑是熱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當人體失去調節體溫的功能時,體溫在短時間內會上升到攝氏42度,導致永久性傷害或死亡。症狀包括:因無法排汗而有紅熱且乾燥的皮膚、心跳快速且跳動的力道大、暈眩、頭部抽痛、癲癇和陷入昏迷。由於熱中暑是急症,因此必須立即就醫,同時用各種可能的方法盡量降低患者的體溫。方法如:移除衣物、放置冰塊、將患者浸入冷水中、用水管澆水、以濕布裹住患者或吹電風扇等一切可用來降溫的方法都會是必要的。   預防熱病   當人體在試圖降溫時,以下幾種方法有利於身體排汗及降溫:   陰涼的環境 環境是影響體溫重要的因素,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提到,冷氣可以是預防熱病首要的步驟。   大量飲水 不應等到感到口渴時才飲水,尤其在溫度特別高的夏季,更需要飲用比平常大量的水分,以利排汗。   避開陽光強烈的時段 運動是維持健康重要的一環,但是若運動環境的溫度或濕度太高就容易引發熱病,適得其反。因此避開一日中陽光強烈的時段,並在陰涼處休息有助於人體調節溫度。   穿著輕鬆寬大的衣物 夏天的衣服宜則輕鬆寬大者,並且依照自己能接受的程度減少衣物。此外,還要重視遮陽的用具如帽子、陽傘等,不僅避免體溫過高也保護皮膚不因豔陽曬傷。   勤抹防曬品 由於曬傷會影響排汗進而影響調節體溫的功能,建議在出門前30分鐘塗抹SPF15或以上的防曬品,並且每2小時就補擦一次防曬品才能有效防止皮膚曬傷。   關注氣象報導   熱病是可以預防的,除了藉由以上方法降低自己得到熱病的風險外,也需關心周遭容易患熱病的人,包括年齡高於65歲者、小孩、有心血管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和寵物等。此外,千萬不要讓小孩和寵物單獨待在未啟動冷氣的車內,即使車窗有開,車內的溫度也會在短時間就上升而危及車內的生命安全。   資料來源:Bri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 Administration      
+ read more
乳房攝影檢查,好?不好?
2015.06.30
乳房攝影檢查,好?不好?
  乳房攝影的目的是要早期檢測出腫瘤,才能越早開始進行治療以降低死亡率。挪威乳癌篩檢計畫讓50-69歲的婦女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攝影檢查,1995-1996年間只在四個行政區試行,到2004年則擴大到全國實施;近日這項實驗計畫的評估報告出爐,也呈交至挪威衛生部部長(Minister of Health and Care Services)。 評估報告指出:因為接受篩檢而過度診斷的可能性,比因為篩檢而免於死於乳癌的可能性高出五倍(這裡所提到的「過度診斷」是指婦女如果沒有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她不會發現、也不會死於乳癌)。此外,數據指出一萬名婦女、若每個婦女接受10次乳房攝影檢查,會有377個乳癌個案在病變前期就被檢查出來,大約有27位婦女因為早期發現而免於死於乳癌;但同時也大約有142名婦女被過度診斷。 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教授Roar Johnsen,同時也是這項計畫評估委員會的主席表示,研究追蹤這些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的婦女到79歲,結果發現乳癌的死亡率下降了20-30%,但同時也伴隨著過度診斷的問題,每一位婦女在思考要不要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時,都應該評估自身的狀況和考量乳房攝影檢查的優點和缺點。 資料來源: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