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6.11
一針見效?!HPV疫苗施打劑數又有新發現
2014年12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世界癌症會議中發布指引建議將HPV疫苗的施打劑數減為兩劑;如今又有一項新的研究報告指出,HPV疫苗可能只需要施打一劑就足以提供防護力。
這份研究分析所使用的數據來自兩個各自獨立的大型三階段研究,分別包含7,466位18至25歲以及18,644位15至25歲的女性。兩項研究所使用的都是針對16型、18型HPV進行防護的二價疫苗。其中,未完成三劑接種程序的女性主要是受限於懷孕而必須停止接種疫苗。
分析結果發現,不論接種劑數為何,平均都能達到4年的防護力。完成3劑接種程序的人(約22,000人)獲得的防護力為約77%;接種2劑者(約1,100人)為76%;僅接種1劑者(約500人)則有86%。
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的研究者Aimee
Kreimer博士表示:目前全球有80%的子宮頸癌發生在低度發展的地區;若僅施打一劑確實也能提供防護力,對於全球的子宮頸癌防治工作將帶來重大改變,一方面得以減少成本,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接種率,有助於偏遠、低度發展地區的婦女接種。
不過,目前的研究結果還不足以影響公共衛生政策或相關指引的改變。計畫領導人之一的Cosette
Wheeler博士特別強調:需要新的隨機研究支持這項研究發現並拓展相關研究領域;同時,施打單劑疫苗的效力持續時間也有待驗證。
資料來源:The Lancet Oncology
+ read more

2015.06.10
避孕停看聽-口服避孕藥十大副作用
目前,主要且相對安全有效的避孕方式是在性愛過程中全程使用保險套,但據衛福部統計,口服避孕藥在未婚女性中已有2成的使用率;未婚的原住民女性更有3成5使用率,且兩者均呈成長趨勢。另一方面,口服避孕藥的用途不僅止於避孕,還用於調整女性經期的規律、舒緩痛經、經前症候群以及避免經血過多、子宮內膜異位、乳房和卵巢囊腫等。
由於用途廣泛,口服避孕藥使用率將會增加,因此女性必須知道避孕藥的相關知識,包括用途、副作用、注意事項等,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健康風險。以下為國外醫學研究發現口服避孕藥可能帶來的十大副作用:
1.
陰道出血:有5成的女性在使用口服避孕藥後三個月會有陰道出血,但9成女性在使用至第三包避孕藥後狀況會改善。若有正確使用藥物,但仍持續出血超過5天以上或大量出血超過3天以上,建議要就醫處理。
2.
疲勞:在初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時可能會經歷輕微的疲勞,但通常不會太久,在睡前與食物一起服用藥物可稍微改善疲勞現象。若疲勞現象持續或嚴重,請務必尋求醫療協助。
3.
乳房軟度:口服避孕藥會導致乳房增大或變軟,通常在使用後的前幾周會改善。若乳房出現突起或疼痛感並未消失,需尋求醫療協助。減少食用咖啡因和鹽分以及穿全罩式胸罩可以有所改善。
4.
頭痛:服用後若開始經歷頭痛,需讓醫療提供者知道。
5.
體重增加:雖然目前尚缺臨床研究證實避孕藥會導致體重增加,但仍發現有女性因此水腫,尤其出現在胸及腰的部位。
6.
情緒波動:由於避孕藥會造成女性情緒起伏,因此若您有憂鬱症史,需要與醫療提供者溝通您的身心狀況。
7.
經血不來:生活中有諸多因素導致每個月經血不來,但是若您有在服用避孕藥,且發生經血太少甚至沒有的情況,可先驗孕確認有無懷孕後,再看是否要尋求醫師協助。
8.
性慾降低:由於避孕藥裡存在荷爾蒙,女性性慾可能因此受影響。若此現象持續發生或讓您感到困擾,建議您向醫療提供者諮詢。
9.
陰道分泌物:部分女性會在從事性活動時經歷陰道分泌物過多或太少的狀況,若您擔心有感染的風險,建議您尋求醫療協助。
10.
隱形眼鏡使用者視覺改變:若您是隱形眼鏡使用者,於服用避孕藥後發現視覺有改變或隱形眼鏡耐受力降低,建議您尋求眼睛專科醫師的協助。
最後,若服用避孕藥後感到腸胃疼痛、胸痛或呼吸短促、視覺模糊或失明、大腿或腿部萎縮、疼痛、紅腫,建議您立即尋求醫療提供者的協助或前往急診,因為這些症狀可能是身體出現危機的徵兆。而口服避孕藥也可能影響心血管健康,包括:心臟病、中風、血栓等,若女性有心血管、肝臟、乳癌及子宮癌的病史或家族病史,建議不要服用口服避孕藥,並且向醫師諮詢其他避孕方法。
資料來源:Brown University Health Promotion,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WebMD.
+ read more

2015.06.10
女性防愛滋,性平觀念是關鍵
來自全球愛滋病最盛行的南非研究指出:性別平等概念較完整的女性,使用保險套且會與伴侶討論性事的頻率較高,顯示性別平等教育是女性從事安全性行為的關鍵。
研究副編輯-南安普敦大學的Nuala
McGrath博士說明,此研究以住於南非郊區KwaZulu-Natal且患有愛滋病的372名女性和158名男性為研究對象,研究員訪問其過去的人際關係、性活動以及揭露自身為HIV感染者的經驗,其人口資料和社經地位亦被記錄下來。
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擁有越平等的性別角色觀念;26歲以下的女性若擁有越平等的性別角色觀念,於近期的性活動中使用保險套的頻率越高,同時,她們曾經使用保險套及會在初夜使用保險套的頻率也較高。反觀26歲以上的女性及所有男性,平等的性別角色觀念並沒有影響其使用保險套的狀況。
另外,研究亦發現相較於男性,女性較容易經歷被伴侶強迫的性,這種非自願的性與保險套低使用率相關。但是若男女雙方皆有告知伴侶自己感染了HIV病毒,他們在最近一次的性活動中較傾向使用保險套,顯現伴侶雙方若曾針對性事溝通過,會是安全性行為的另一個關鍵。最後,研究指出社會對HIV的污名化會阻礙感染HIV的女性使用保險套。
Nuala
McGrath解釋,由於女性擁有男尊女卑的觀念,會強化其在關係裡的弱勢地位,導致難以拒絕伴侶的性需求及在性事上與伴侶溝通,如使用保險套。而研究者未針對HIV的社會污名阻礙受感染女性要求男性使用保險套之現象做進一步的解釋,本會認為可能是因為患有HIV的女性因害怕被貼上標籤,而傾向用無套性交避免社會歧視。
綜合以上發現,研究者強調,預防感染HIV病毒的關鍵,可以從教育女性平等的性別觀念、鼓勵伴侶雙方討論HIV病毒開始,並且藉由一起面對、抗議社會對HIV病毒的污名化來避免女性因怕被歧視而不使用保險套的情況一再發生。
資料來源:PLOS ONE
+ read more

2015.06.09
壓力真的對你的健康有害嗎?
我們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經驗-朋友們提到他們覺得「壓力超級大」,但在我們仔細瞭解造成壓力的事件始末後,卻發現有時候朋友確實面臨難題,但有時他們卻可能表現的過於誇張了。關於這樣的現象,心理學家Kelly
McGonigaly在她的新書《The Upside of
Stress》中談到,當一個概念有很多涵義時,我們可能無法非常準確掌握它,她以2011年一項包含三萬名美國人的研究為例,研究發現高度的壓力可能增加43%的死亡風險,從這樣簡單的結論看起來似乎是說明壓力會與健康成反比,但事實上該風險增加的情形只出現在那些認為壓力會有害健康的人身上!
而這並非「壓力等同於災難,而無憂無慮的生活才是幸福」的認知假設會出現問題的唯一證據。過去許多調查都曾證實,全球前幾名壓力最大的國家通常也正好都在最快樂國家的排行榜上有名,顯示高度的壓力為生活帶來更高層次的意義。更有些研究指出減少壓力可能會引發憂鬱症,而這造成一個尷尬的狀況-坊間許多叫我們如何打擊壓力的書籍及廣告,反而可能藉由強化「我們應該逃離與解除壓力」的念頭而使得情況更糟。
大部分的人大概都會認為只有令人討厭的積極思考者才會轉換念頭,不把壓力視為不愉快的吧,但這也並不代表我們不應試著把壓力重新定位為與快樂無關的東西。壓力有時會是受苦,有時卻會是種挑戰,端看我們以何種心態面對,McGonigaly認為這就是你期望的是什麼就會得到什麼的道理。曾經有一項研究發現,當飯店清掃人員被鼓勵將繁重的工作視為是種好的運動,他們就比較健康,反之健康表現就較差,這就是個例證。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跳出來質疑,如果我們一直說服每個人將繁重且過量的工作都視為好的,那麼我們又何必要求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制度呢?但這並非本文所要主張的論點,重要的是這些勞力付出者願意將工作視為一種成長的機會,可是這不意謂著他們一定必須要這麼想。只是要提醒大家,壓力並非總是如想像中的可怕,有時看似折磨人的任務也能被解讀成具有吸引力的挑戰!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 read more

2015.06.09
事不過三?!「女性威而鋼」這次終將闖關成功?
在研發憂鬱症藥物過程中被意外製造出來的Flibanserin-即一般俗稱的「女性威而鋼」-接連兩次提出的申請都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下稱FDA)駁回。今年,藥廠第三次提出申請,而這次有了重大突破,前兩次一致否決的顧問委員會在日前以18比6票的結果一改其過往強硬立場,轉而建議FDA核准通過Flibanserin。
不過,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由於Flibanserin在藥品試驗中的有效性表現並不理想且可能存在使人疲勞、低血壓與暈眩等副作用,因此,部分投下支持票的委員事實上仍存有疑慮。
目前,Flibanserin所獲得的支持是含有附帶條件的,藥廠必須確實提出證據證明其安全性;另一方面,藥廠也同意未來獲得核准上市後的18個月內不在電視及廣播上廣告,以避免誘發不適當的用藥行為與風氣。
FDA顧問委員會的態度轉變著實已在相關領域投下震撼彈,各界瀰漫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正反兩方的激烈爭辯方興未艾,而最終的決議要等到今(2015)年8月18日才會揭曉。提醒關心此議題的各位朋友們密切注意本站最新消息。
+ read more

2015.06.05
高跟鞋愛好者注意:美麗「危肌」不可不知!
許多女性為了營造高挑修長的體態、修飾身材比例而選擇穿著高跟鞋。高跟鞋雖然美觀,但是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若穿著不當往往會為雙腳與腿部造成極大的負擔;在許多提倡性別平等者的眼中,更是主流審美價值觀束縛女性、限制其自由與行動能力的工具。現在,一份新的研究報告更明確的指出高跟鞋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何種傷害。
研究發現,大學女生若一週中有三天以上都穿著10公分高的跟鞋活動,將可能造成腳踝附近的4組肌肉功能失調。研究者Yong-Seok
Jeeg解釋,雖然在穿著高跟鞋的初期似能使腳踝肌群變得有力,但長期下來確實是會使肌肉功能失調的,而肌群無法正常運作是後續引發腳踝受傷的關鍵原因。
因此,Yong-Seok
Jee博士認為,對平時慣穿高跟鞋者而言,有一些重要的臨床建議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首先,規律進行強化踝部肌力的運動,如練習以腳跟走路、拍動腳趾、墊腳跟;其次,減少穿著高跟鞋的時間與次數。
其實,除了穿著頻率與時間長短很重要之外,鞋子的材質、形狀(弓足弧度)、走路姿勢等也都是影響腿部肌肉運作、施力的原因。提醒所有高跟鞋的愛好者在穿著高跟鞋時注意上述幾點,並切記搭配合適的運動強化踝部肌肉,畢竟,能夠兼顧健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資料來源: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