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2.02
你睡不好嗎?小心肥胖與糖尿病纏身!
研究指出,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即睡眠時有呼吸困難和心律不整等問題)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尤其家族病史中有糖尿病者需格外注意。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因為呼吸道被阻塞,導致吸氣無法連續的睡眠障礙。這往往會導致身體新陳代謝狀況的改變。神經學專家Rossana
Huerta
Albarran說明,由於呼吸中止會導致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使人體失去代謝葡萄糖與脂肪的功能,造成血糖升高與脂肪代謝異常。同時,睡眠品質不好也會讓腦部傳送指令要求身體食用碳水化合物,使得體重增加。
在進食量增加以及代謝失常的相互作用下,很容易造成膽固醇指數上升。睡眠障礙除了導致糖尿病外,也與高血壓以及導致高血脂的三酸甘油脂增加有關。因此在肥胖的人較容易得糖尿病的說法背後,其實睡眠狀況是否良好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Rossana建議有睡眠障礙的人,應尋求醫療協助以獲得正確治療並避免病情發展。同時,他補充說明電子產品是引發睡眠障礙的原因,人們躺在床上準備就寢時,經常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因為腦部對光有所反應而使人難以入眠。
此外,雖然一般普遍認為每人每日需睡滿八小時才健康,然而醫療專家Rafael
Santana表示,每個人所需的睡眠時數是依照個人的年齡和身體需求而定,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真正重要的是睡眠品質。
睡眠品質好壞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心情起伏,並且還是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等的關鍵因素。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大家,好好了解自己需要的睡眠時數與睡眠品質,並且改善、維持在最好的狀態,是我們為常保健康而不可忽視的工作。
資料來源:Investigación y Desarrollo
+ read more

2015.02.02
性別研究新勢力:「男性健康與陽剛氣概」研究興起
2014年世衛公報曾發表一篇觀點文章呼籲國際間各國衛生政策應注意男性健康落差問題,盡力改善男性健康才會對婦女及兒童有利。近日《全球健康行動》期刊
發表一篇「性別與健康」評論文章,針對該期刊在去年以同名主題徵稿收件的文章內容進行評論,得到與世衛公報文章相同的發現。
該期刊共徵得13篇文章,圍繞性與生殖健康及權利、性別暴力、性別與老化、氣候變遷等主題,而評論指出「陽剛氣概」是篇數僅次於生殖健康的主題,是未來有發展希望且值得關注的議題之一。
評論文章的第一作者瑞典Umeå大學性別研究中心教授Ann
Ohman表示,當我們談到性別與健康時都會馬上聯想到生殖健康,所以這次的投稿件數以生殖健康佔大宗並不令人意外,但這也可能會壓縮到其他主題的研究發展空間。而這次投稿中比較令人驚訝的是,「男性與陽剛氣概」在其中也佔了5篇。
Ohman教授表示,男性與女性健康兩者存在權力關係,是緊密連結、難以拆解開來看的,如:一篇研究玻利維亞及厄瓜多的青少年男女性行為,結論指出性別平等態度對青少年男女的性與生殖健康都有正面影響;男性酗酒問題及陽剛氣概議題同樣會牽涉性別權力關係。而這些圍繞在男性與陽剛氣概的研究皆指向一個新的理論概念,那就是推動健康的男性氣質,這將會對女性及孩童的健康有益。
除此之外,另一類文章Ohman教授認為也非常重要,那是關於關注印度地區婦女遭受性侵的問題,以及討論社工、研究者及公衛專家在改善印度性別平等上能夠扮演的角色。
資料來源:全球健康行動期刊(Global Health Action)
+ read more

2015.01.29
橘子與橘汁的大戰!
過去有許多健康指引建議民眾不要以果汁替代水果,認為果汁多半含糖量較高,且多半含有人工添加物。但是,一篇近日發表於美國化學協會的研究卻不認為如此。
學者Ralf Schweiggert、Julian
Aschoff與其研究團隊指出,橘子含有類胡蘿蔔素、黃酮類化合物等豐富的營養素,前者為動物無法自行生成的重要營養素,唯有靠食用植物才能獲得;後者為俗稱的維他命P,具有抗氧化、抗發炎與抵抗、減緩腫瘤行程的功效。橘子所含的這些營養成分有助降低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由於許多人為省事,偏好喝橘子汁而非食用整顆橘子。研究團隊因此想了解:撇開果汁含糖量這件事,果汁所能提供的營養成分是否真的跟水果本身一樣?
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在製作橘子汁時,加熱殺菌的處理程序會大幅降低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並且造成類胡蘿蔔素與維生素C的少量流失,但同時,也顯著的提升了類胡蘿蔔素與維生素C被人體吸收的效果,遠遠優於直接食用水果。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大家,現在市面上的果汁多為濃縮還原果汁,含糖量極高。2014年已有研究證實果汁的含糖量對於人體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與可樂等含糖飲料不相上下。但是,本篇研究並未將果汁含糖量納入考慮。
資料來源:AC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 read more

2015.01.29
糖尿病研究大出槌!
過去三十年來,糖尿病研究是使用改造成長激素基因DNA小鼠為對象,研究者假設,改造後的DNA不會產生成長激素。然最近的一篇研究發現,這些基改小鼠,卻開始分泌自己的成長激素,且對基改小鼠分泌胰島素有意想不到的影響。
Schuit與Creemers
一如往常在實驗室中使用基改小鼠,但他們卻觀察到這些基改小鼠有類似懷孕的現象。兩位研究人員深究原因發現,這些類懷孕現象是源自於成長激素,而且基改小鼠所分泌的成長激素與懷孕小鼠的胎盤所分泌的賀爾蒙一樣,都會增加胰島素的分泌。
大約有250篇已發表的研究是使用這些成長激素的基改小鼠,造成研究結果高估或低估,而必須重新檢視與詮釋。
慶幸的是,現今使用的基改小鼠非使用成長激素基因,因此可使用來重新確認過去的研究結果。
檢視過去並修正錯誤假設是科學方法的一部分,Schuit博士表示,我們必須持續用批判的角度檢視我們所使用的方法,即使這樣做會讓我們的研究步伐變慢。對於糖尿病研究來說,人工成長激素的問題可以讓科學家在計畫未來的研究有更清晰的洞察力。
資料來源:KU Leuven
+ read more

2015.01.28
戀人的凝視真是一切!女為「閱」己者容
女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較容易對自己的身材與體重感到滿意、快樂呢?又瘦了一公斤?還是穿得下原本以為自己無法駕馭的衣服?根據一系列新的實驗結果,答案是:當女人被告知「男人較渴望大尺碼美女而非纖瘦模特兒身材」的時候。
過去的研究顯示越常接觸電視、時尚雜誌等媒體的女性,由於暴露在纖瘦的女姓身體形象之下,對於自己的體重越容易感到不滿意、所擁有的身體意象也越糟。這樣的女性較容易出現飲食失調、憂鬱情緒等,導致身體健康受到影響。社會心理學者Andrea
Meltzer與計畫共同主持人James K.
McNulty教授想知道:如果告訴女性「男人喜愛的是身形大的女人,而非模特兒般纖瘦的女性」,她們對於自身體重的看法是否會有所改變。
研究人員設計了三個獨立的實驗,總共找來448位女性參與。研究人員準備了一系列大尺碼女模展示各種裝扮的照片,內容從平日逛街的穿著到沐浴後穿的浴衣都有。這些照片中模特兒的體型大約介於美國成衣尺碼的8~10號,比美國女性的平均值12~14號略小,但遠大於傳統纖瘦模特兒的2~4號。且為避免參與者受到模特兒五官容貌的影響,每張照片當中模特兒的臉都被遮住。
三個實驗都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三組對照組的參與者在觀看上述照片時,會被告知「這些身形較一般模特兒大的女性是男人認為具吸引力的」。針對其餘三組實驗組,研究人員則分別給予不同情境:一組一樣觀看照片,但未被告知「這是男人喜愛的女性身體」、一組觀看超瘦模特兒的照片,並被告知「男人就是喜愛這麼纖瘦的女性」、剩下一組同時觀看了大尺碼模特兒與超瘦模特兒的照片,但是被告知「大尺碼模特兒的身材是女人覺得較具吸引力的」。最後,所有的參與者都必須完成一份測量「對自身體重滿意度」的自我陳述問卷。
三個實驗結果都顯示,被告知「男性喜愛大尺碼模特兒身型的女性」的參與者,不論她們自身實際的身形為何,最後測驗的結果都擁有較高的自我滿意度。Meltzer教授表示,從這三個實驗當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女人的身體意象與女人認為「男人喜愛什麼樣身材的女人」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女人實際的身形與體重在過程中並不具備影響力。
整體來說,異性戀女性普遍相信異性戀男性渴望「超」瘦的女性。Meltzer教授認為,這次的研究發現對於改善女性的身體與健康提供了新的方向。不過,她也補充說明,目前尚沒有相關的數據可以確定這樣的影響力能夠持續多久。
資料來源: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 read more

2015.01.28
茫到腦袋空白?!酒後失憶不是玩笑話!
你是否曾經有過喝醉酒,隔天一早醒來對前一天喝酒發生的事情只剩片段記憶的經驗?!最近一項美國研究進一步指出,有將近50%民眾表示他們飲酒後出現過酒後失憶(alcohol-related
blackout),而具某些特徵的年輕人特別可能過度飲酒到會發生酒後失憶的程度,並出現一些酒後的危險事件。
當一個人血液中的酒精濃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超過法定酒醉限值,超過程度愈高,發生酒後失憶的機會就愈大。研究表示,由於一般十幾到二十幾歲是最容易開始出現重度飲酒問題的時期,再加上樣本數過大,因此選擇15-19歲為研究主要分析對象。
研究對象來自英國布里斯托ALSPAC研究中1,402位的15-19歲飲酒年輕人,研究團隊評估這些年輕人在15、16、18及19歲四個年紀發生酒後失憶的軌跡狀況,結果分為四類—未曾發生過(5.1%);發生頻率隨年紀而快速增加(29.5%);發生頻率隨年紀緩慢增加(44.9%);在這四個年紀時間點都發生過(20.5%)。而被歸為第四類的特徵指標為女性、飲酒量較高、吸菸、具有衝動性特徵、身邊朋友的物質(如菸、酒、藥物等)使用程度高。
分析顯示,在英國的年輕人之間發生酒後失憶的狀況很普遍且重複性高,有30%飲酒者在15歲發生過酒後失憶、75%在19歲時發生過,在研究進行追蹤調查的四年間,近乎有半數的研究對象約每隔一年半就發生一次酒後失憶。
研究主要作者Marc A.
Schuckit教授表示,無論男女出現酒後失憶的同時都可能會引起一連串危險的意外發生,像是女性可能被強暴或發生無法預期、無法自我保護的性行為;男性容易出現打架、與他人發生口角或是車禍。他建議應多教育青少年男女飲酒可能帶來的危險,讓他們瞭解酒後失憶的影響並改變飲酒行為。
資料來源:酗酒:臨床與實驗研究期刊(Alcoholism:
Clinical & Experimental Researc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