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男性生育力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
2014.12.10
男性生育力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
  當我們以大多數篇幅在討論女性年紀會影響生育能力、成功率及後代健康時,相同問題卻在男性身上鮮少受到關注,顯然在生育這件事上我們將過多壓力放在女人身上,卻忽略男人的腳色。   最近一項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研究在回顧分析全球90個研究後指出,事實上,男性隨著年紀增長,除了已知精蟲的表現變弱會影響懷孕成功率,精蟲DNA的品質也會影響後代健康!   研究主要作者Sheri Johnson博士與其研究團隊統整來自30個國家包含9萬4千名參與者的90個研究,分析後發現精液量、精蟲表現的下降,以及異常或DNA受損的精蟲會增加,都與年齡呈現相關性。研究團隊並未評估男性因年紀增長在精蟲品質下降的確切比率是多少,在分析中可觀察到一些控制良好的臨床研究,精蟲品質是隨著年紀變化而穩定持續下降,其他則顯示35歲以後某些精子特徵會變差、40歲以後又有另一些特徵才開始變差。年長男性可能會增加下列風險,包括產科併發症、流產、及後代出現自閉症、唐氏症及精神分裂症。   研究團隊表示,男性愈晚想要生育也可能是被忽視的不孕問題之一,使得愈來愈多不孕伴侶使用人工生殖協助生殖技術。他們建議醫師與民眾應意識到男性年紀對生育產生的風險,而臨床上對DNA受損的精蟲細胞進行分析,並多重視精蟲活動力,可能有助年長伴侶進行生育治療時有更好的結果,這會比一般僅評估精液量、精蟲濃度與總精蟲量要作為預測男性生育力的指標,正確性將來得更高。       資料來源:老化研究回顧期刊(Ageing Research Reviews)      
+ read more
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出現非侵入性檢測方法?!
2014.12.09
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出現非侵入性檢測方法?!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因子宮內膜的組織長到子宮的外面,而產生疼痛的疾病,大約有10%的生育年齡婦女正受此疾病所苦。近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找到了可以用來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其嚴重性的基因活動模式,這將可能可使數百萬的婦女選擇除了手術以外另一種簡易且非侵入性的診斷方法。   子宮內膜會發生異位時,常是因經血倒流(retrograde menstruation), 經血裡的子宮內膜細胞經由輸卵管流進骨盆腔,而非由子宮頸流出。這些細胞黏著在骨盆上和骨盆中器官的表面,繼續成長,變厚,且在經期時會流血,而引起發炎、結疤和疼痛,也可能會導致不孕症。   目前診斷的方法是腹腔鏡檢査(laparoscopy), 一種需要全身麻醉的手術,且必須在腹部開刀,以診斷和分期器官和骨盆間的子宮內膜異位。然而,從症狀出現到確診之間的時間間隔,可能已延遲超過十年以上,所以更需要一種侵入性低且更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法。   這項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婦產科和生殖科學的首席教授Linda Giudice醫學博士所領導的研究,使用一種以電腦為基礎的技術分析子宮內膜組織的基因活動。研究共有148個分析樣本,包括77個婦女有子宮內膜異位症;37個沒有,但有其他子宮及骨盆的問題,如:子宮肌瘤;另外37個婦女沒有任何子宮症狀做為控制組。   研究員使用該技術分析這些樣本的結果發現,區分這三組婦女的正確性接近100%,更可以分期(staging)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不同。同時亦能分辨在經期中不同時間點上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因為荷爾蒙在經期中會出現變化,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婦女的子宮內膜基因表現和模式,會與沒有疾病的婦女不同。   機戴絲博士指出,透過這項技術,在幾分鐘裏面,用一根小的塑膠管,經由子宮頸插入子宮,抽取細胞樣本以做分析,醫師就可以一種簡單的測試來診斷和分期子宮內膜異位症。下一個步驟就是需要用更多的人來証實這項發現,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和兒童健康/人類發展國家研究院生殖醫學的網絡已經開始了多重地區的臨床實驗。        資料來源:內分泌學期刊(Endocrinology)      
+ read more
懷男生流產的風險比較大
2014.12.08
懷男生流產的風險比較大
  由英國艾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主導的大規模研究發現,男胎比女胎容易流產。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流產是沒有原因的,其餘大多與胎盤異常有關,但是這些異常為什麼發生,卻沒人知道,這項研究結果或許可以說明某些流產是哪裡出了問題。   這份研究檢視了全球超過三千萬筆的出生記錄,結果發現男胎流產的風險高出10%,這相當於每年少了十萬個男孩出生。研究人員表示,數據會說話,男胎流產率和女胎流產率之間的差異令人感到吃驚。即使在擁有豐富醫療資源的先進國家,流產仍然是普遍的發生。這項研究發現男胎流產的風險比較高,這就是發展預防方法的第一步。   雖然流產的發生率在高收入國家的確是相對較低,但是男胎流產的風險不論在高收入或低收入國家都比女胎來的高,唯一和這個全球趨勢不同的兩個國家分別是:中國和印度;可想而知是因為對胎兒性別篩選的關係。在這兩個國家,男胎和女胎流產的比率是相同的,整體的流產率也比其他國家高。    目前用來檢測胎兒是否生長異常的方法已經可以降低流產率,這些方法把胎兒的重量、生長速度、母親的身高、體重、種族、生產次數等因素都考慮到了,但是卻沒有考慮到胎兒的性別。雖然懷男胎的風險比較大的原因仍未知,但推測可以與下列因素有關:胎兒發展上的差異、胎盤的功能、胎兒對環境因素的敏感度,例如:母親抽煙、過胖、高齡、被社會排除等。       資料來源:BMC Medicine      
+ read more
喝咖啡可能有助降低阿茲海默症罹患率
2014.12.05
喝咖啡可能有助降低阿茲海默症罹患率
  專門研究咖啡與健康關係的非營利組織咖啡科學資訊學會(ISIC)最新公佈研究報告指稱,每天喝三至五杯咖啡,能使罹患阿茲海默症(老人癡呆症)的機率降低達20%。   歐洲65歲以上的人口目前佔了15.4%,預估到2025年將增至22.4%;高齡化人口的增加,意味各種神經退化性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也會越來越普遍,目前平均每20位65歲以上老年人有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2014歐洲年度大會其中一個論壇主要討論飲食營養與保護認知功能的關係,特別是在阿茲海默症的前期,在病徵與癡呆發生以前,飲食營養所扮演的角色。論壇上的一項報告認為,主要由魚類、新鮮蔬果、橄欖油和紅酒所組成的地中海式飲食,對於降低阿茲海默症罹患率有一定的作用,這是因為上述飲食當中含有具有保護作用的多酚;而咖啡當中同樣也含有大量多酚。   先前已有研究發現,長期固定適量的飲用咖啡,最多可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罹患率達20%。最近的一份研究則指出,在四年的追蹤研究裡,確實發現咖啡有助降低罹病率,但過了四年之後的效率就逐漸遞減。   該報告也發現,咖啡裡所含的咖啡因及多酚都是保護認知功能退化的主要角色,咖啡因能預防大腦的澱粉蛋白斑塊及神經纖維糾結形成,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兩項主因。咖啡因和多酚也有助降低炎症,減緩大腦記憶細胞的退化。   歐洲阿茲海默症協會副主席Holmerova主席表示,報告的發現令人感到受鼓舞,有助於瞭解飲食營養對於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角色。       資料來源:咖啡科學資訊學會(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on Coffee)      
+ read more
乳房攝影檢查疼痛有解?!
2014.12.04
乳房攝影檢查疼痛有解?!
  近日一群荷蘭研究者在北美放射學會年會上發表研究表示,他們正研發一種新的儀器,將讓女性在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時不會再覺得那麼不舒服。 一般女性在進行乳房攝影檢查時需用壓縮板夾住乳房,使乳房組織分布均勻,影像的品質才會比較好,同時也減少胸部吸收過多的輻射劑量,然而,壓縮乳房卻常造成疼痛感,使得有一些女性遲遲不願做檢查。其次,醫檢師會隨著乳房大小、結構、皮膚緊繃程度、疼痛可忍受程度去調整壓縮乳房的力度(force),但在歐洲就出現特別是乳房過小的女性做檢查時,乳房被過度壓縮的問題,在美國情況則是相反。 而調整壓縮乳房的力度也會使施壓在乳房表面面積的壓力(pressure)產生差異,一般壓力值有少於3千帕(kPa)、也有大於30千帕的不等。研究者為了希望找出一個壓縮規範能夠減輕疼痛感、以及減少基於壓縮力度不同所產生的壓力值差異,因此進行一項雙盲且隨機控制的試驗,安排433名無症狀女性進行乳房攝影檢查,在4次乳房壓縮當中,3次採力道單位14daN進行、剩餘的1次則採壓力值10千帕方式,並讓參與者以計分方式表達疼痛的程度。 結果發現,接受壓力值10千帕的乳房攝影並未影響輻射劑量或影像品質,且平均而言疼痛感也比力道14daN的要輕微,因此研究認為將壓力值標準化能解決過度壓縮或壓縮不足的問題,幫助避免不必要的疼痛感,並在不使影像品質變差或無須再次檢查的前提下,改善女性接受攝影檢查時暴露的輻射劑量。   資料來源:北美放射學會年會(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 read more
醫學領域仍存在性別不平等
2014.12.03
醫學領域仍存在性別不平等
  近日一篇由2013年獲得美國醫學會基金會鼓勵女性成就人物的基金得主Juliet Lee醫學博士與其同事所共同撰寫的文章指出,即使現今已是2014年了,但醫學領域仍有性別歧視的問題,雖然與過去相較,這些問題不是那麼外顯,但它們都還是存在,影響著女性的薪資待遇、職涯發展等。 這篇文章內容是作者對外科、急診與內科女住院總醫師的調查發現。文中指出,在醫學領域裡,雖然現在女性加入學術殿堂的比男性多,但女性的學術發展有成就的比率卻比較低。 調查分析這些曾為住院總醫師的女性得出以下四項結論:(1)基於教育與教學因素,她們選擇現在這個位置;(2)離開學術醫學是基於專業因素的考量,而非個人原因;(3)她們缺乏足夠的導師,與前輩交談溝通時會感覺不舒服,且不確定如何才能達到可獲得升遷的標準;(4)在此領域仍充滿挑戰,如:遭受反彈、面對不明確的政策、缺乏學習的榜樣。 文章認為在醫學領域有許多性別議題仍需繼續努力以獲得改善,包括薪資的平等、保障進行學術活動的時間、及提供多元升遷管道等。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