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1.12
乳癌治療的代價:易造成骨質疏鬆
乳癌治療技術發展至今已相當進步,大多數剛被新診斷出罹患乳癌的女性病患都能在接受治療後免於癌症的再次侵襲,但治療會產生的副作用影響也必須小心注意,尤其是會造成骨質流失,嚴重將可能變成骨質疏鬆!
乳癌治療會引起停經前與後的婦女發生骨質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其會使病患體內的雌激素濃度降低。
以停經前婦女接受乳癌早期階段的輔助性化療為例,化療常見的副作用是會造成卵巢功能受損或早發性停經,一旦發生,骨密度在接受治療的半年至一年之內將會快速流失,其強度和把整個卵巢移除對骨質所造成的傷害相當。對已停經婦女罹患最常見的受體陽性乳腺癌,使用芳香酶抑制劑進行治療,也會使其體內的雌激素降低。
不過很幸運地,骨質疏鬆是可透過骨密度檢測;戒菸與降低酒精攝取等健康生活型態;多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或依照醫師服用指引建議劑量的藥物,來控制骨細胞的流失量。乳癌患者要維持骨骼健康,最重要的是應提升治療會造成骨質流失的意識,並諮詢負責的專科醫師自己是否可能有骨質流失與骨質疏鬆的危險。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4.11.12
乳癌治療的代價:易造成骨質疏鬆
乳癌治療技術發展至今已相當進步,大多數剛被新診斷出罹患乳癌的女性病患都能在接受治療後免於癌症的再次侵襲,但治療會產生的副作用影響也必須小心注意,尤其是會造成骨質流失,嚴重將可能變成骨質疏鬆!
乳癌治療會引起停經前與後的婦女發生骨質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其會使病患體內的雌激素濃度降低。
以停經前婦女接受乳癌早期階段的輔助性化療為例,化療常見的副作用是會造成卵巢功能受損或早發性停經,一旦發生,骨密度在接受治療的半年至一年之內將會快速流失,其強度和把整個卵巢移除對骨質所造成的傷害相當。對已停經婦女罹患最常見的受體陽性乳腺癌,使用芳香酶抑制劑進行治療,也會使其體內的雌激素降低。
不過很幸運地,骨質疏鬆是可透過骨密度檢測;戒菸與降低酒精攝取等健康生活型態;多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或依照醫師服用指引建議劑量的藥物,來控制骨細胞的流失量。乳癌患者要維持骨骼健康,最重要的是應提升治療會造成骨質流失的意識,並諮詢負責的專科醫師自己是否可能有骨質流失與骨質疏鬆的危險。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4.11.11
甲狀腺癌效益不明
在美國,針對沒有任何明顯病徵的成年人,進行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並給予治療,目前已很普遍,但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STF)近日完成一份建議草案指出,因為這種預防性篩檢與治療長期而言對病人本身的健康是否有益處,尚無足夠的證據支持,因此無法就是否支持或反對成年人接受定期甲狀腺疾病篩檢做出明確建議。
無病徵病患接受治療問題
美國在2006年至2010年之間,針對治療亞臨床性甲狀腺低能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開立左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治療的處方籤增加了42%,超過2千3百萬筆處方。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去年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從左甲狀腺素使用普及,但亞臨床性甲狀腺低能症和其他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盛行率低,兩相比較可以合理推論許多無病徵的甲狀腺疾病患者確實接受了治療。因此他們呼籲應針對甲狀腺功能失調篩檢進行隨機對照試驗,以找出能證明篩檢效益的證據。
接受治療可降低心臟疾病風險?及篩檢爭議
支持治療亞臨床甲狀腺失調疾病的論點認為治療能將其他相關的潛在危險,例如心臟疾病降到最低,但USPSTF表示,上述效益並非全然正面,因有相關的研究明顯有方法論侷限性,無法應用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也未有研究針對亞臨床甲狀腺亢進治療進行確切評估檢視。
不過,截至目前也沒有充足證據顯示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有任何害處,僅有非直接證據指出篩檢可能引發的危害,包括假陽性結果、對心理的影響、誤診、過度治療等。如真要進行篩檢,醫療人員首先應確保病患明確了解做此篩檢可能的益處及危害。
國際內分泌相關醫學會對篩檢的建議
但是,目前在美國大部份和內分泌或甲狀腺功能失調治療有關的專家團體都推薦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其中美國甲狀腺協會就建議所有成年人從35歲起(孕婦除外),每五年進行一次篩檢。美國內分泌醫師協會也建議年長病患,尤其是女性,即使未顯示任何病徵,定期接受促甲狀腺激素(TSH)檢測。
在2006年,英國三個專業醫療團體-英國臨床生化學會、英國甲狀腺協會、英國甲狀腺基金會,則曾聯合公開反對健康成年人進行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
波士頓醫學中心的史蒂芬妮.李博士則表示,USPSTF的建議並不會影響內分泌醫師的臨床實作,因為事實上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症狀非常廣泛眾多,所以幾乎很難從出現一、兩種症狀就斷定是否罹病,如中年女性通常會出現昏厥、體重增加或皮膚乾燥等「症狀」,但這並不代表一定就是甲狀腺疾病的患者,因此病患還是要前往就醫進行篩檢才能確診。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女性由於荷爾蒙影響的關係,甲狀腺疾病的盛行率較男性來得高,因此提醒女性還是應多加留意。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4.11.11
甲狀腺疾病篩檢效益不明
在美國,針對沒有任何明顯病徵的成年人,進行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並給予治療,目前已很普遍,但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STF)近日完成一份建議草案指出,因為這種預防性篩檢與治療長期而言對病人本身的健康是否有益處,尚無足夠的證據支持,因此無法就是否支持或反對成年人接受定期甲狀腺疾病篩檢做出明確建議。
無病徵病患接受治療問題
美國在2006年至2010年之間,針對治療亞臨床性甲狀腺低能症(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開立左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治療的處方籤增加了42%,超過2千3百萬筆處方。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去年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從左甲狀腺素使用普及,但亞臨床性甲狀腺低能症和其他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盛行率低,兩相比較可以合理推論許多無病徵的甲狀腺疾病患者確實接受了治療。因此他們呼籲應針對甲狀腺功能失調篩檢進行隨機對照試驗,以找出能證明篩檢效益的證據。
接受治療可降低心臟疾病風險?及篩檢爭議
支持治療亞臨床甲狀腺失調疾病的論點認為治療能將其他相關的潛在危險,例如心臟疾病降到最低,但USPSTF表示,上述效益並非全然正面,因有相關的研究明顯有方法論侷限性,無法應用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同時也未有研究針對亞臨床甲狀腺亢進治療進行確切評估檢視。
不過,截至目前也沒有充足證據顯示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有任何害處,僅有非直接證據指出篩檢可能引發的危害,包括假陽性結果、對心理的影響、誤診、過度治療等。如真要進行篩檢,醫療人員首先應確保病患明確了解做此篩檢可能的益處及危害。
國際內分泌相關醫學會對篩檢的建議
但是,目前在美國大部份和內分泌或甲狀腺功能失調治療有關的專家團體都推薦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其中美國甲狀腺協會就建議所有成年人從35歲起(孕婦除外),每五年進行一次篩檢。美國內分泌醫師協會也建議年長病患,尤其是女性,即使未顯示任何病徵,定期接受促甲狀腺激素(TSH)檢測。
在2006年,英國三個專業醫療團體-英國臨床生化學會、英國甲狀腺協會、英國甲狀腺基金會,則曾聯合公開反對健康成年人進行甲狀腺功能失調的篩檢。
波士頓醫學中心的史蒂芬妮.李博士則表示,USPSTF的建議並不會影響內分泌醫師的臨床實作,因為事實上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症狀非常廣泛眾多,所以幾乎很難從出現一、兩種症狀就斷定是否罹病,如中年女性通常會出現昏厥、體重增加或皮膚乾燥等「症狀」,但這並不代表一定就是甲狀腺疾病的患者,因此病患還是要前往就醫進行篩檢才能確診。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女性由於荷爾蒙影響的關係,甲狀腺疾病的盛行率較男性來得高,因此提醒女性還是應多加留意。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4.11.07
降血脂藥物Statins增加女性甲狀腺癌風險?
過去有數個觀察性研究曾顯示,使用降血脂statins藥物除了可以降低膽固醇之外,還可能會降低大腸直腸癌、乳癌與攝護腺癌的風險,但藥物對甲狀腺癌的可能影響尚未有足夠的相關證據。
近日台灣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常服用statins藥物者,尤其是女性,被發現出現甲狀腺癌風險增加的情形,提醒正在服用藥物的病患應特別注意!
這項由新北市遠東醫院鍾旭東醫師與其研究團隊所做的研究分析,從台灣健保資料庫中挑選500位40歲以上、在2008-2011年間確診罹患甲狀腺惡性贅瘤的病患資料,以及2,500位民眾為控制組。女性佔所有參與者的2/3。分析的結果發現,在調整高脂質血症後,與控制組相比,例行性使用statins藥物的病患,其罹患甲狀腺癌的勝算比為1.40。女性部分,該數值更高,為1.43,但男性並未出現增加情形。
研究團隊解釋,statins藥物會抑制癌細胞成長、增加細胞死亡及抑制蛋白酶體,但一些在體外的研究也顯示這些抑制作用會因為雌激素(雌二醇)出現而減弱,而甲狀腺功能及癌症成長又與雌激素相關,而且,甲狀腺癌患者通常也有荷爾蒙代謝干擾的問題。研究團隊因此推論,可能是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濃度比男性高的關係,才使得statins藥物的癌症保護作用在女性病患身上被中和消解掉。但由於研究資料並未含女性停經狀態或使用荷爾蒙療法的資訊,因此這項假設未能被驗證。
研究其他的限制還包括缺乏甲狀腺癌亞型及BMI值資訊、可能存在監控偏差、以及難以建立使用statins的規則與時間長度。但由於這個藥物可能會引起過去未曾發現過的問題,所以研究最後建議醫師應更加注意管理例行性使用statins藥物的病患。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學期刊(Clinical Endocrinology)
+ read more

2014.11.06
要控制血壓,除了少鈉之外還有更好的方法嗎?
2010年美國飲食指南建議每個人每天的鈉攝取量不應該超過2,300毫克,但如果你是「特殊族群」,例如:年齡超過50歲或是2歲以上的非裔美國人,那你的鈉攝取量最好每天不要超過1,500毫克。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降低血壓,因為高血壓是一項重要的健康風險因子,而已經有醫學證據顯示減少鈉的攝取量可以使血壓降低。
一般通常建議的鈉攝取量大約是每天2,000毫克,因此,一般人、甚至是醫療、營養專業的人員也很難想像要怎麼吃,鈉的攝取量才不會超過1,500毫克。我們現在每天的鈉攝取量大約是3,600毫克,如果妳常常外食的話,攝取量可能會更高,我們連控制在現行的2,300毫克以內都做不到了,要消費者再把攝取量降到1,500毫克可能過於不切實際。而且藉由降低鈉的攝取量來降低血壓並非對每個人都有用,有些人只有在攝取非常高量的鈉之後,血壓才會增加。因此,光是藉由降低鈉的攝取量來控制血壓或許不是最好的方法,應以整體的健康狀況為考量,且方法要被大部分的人所接受才行。
一項稱為DASH的飲食方式(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就是較好的方法,DASH著重在藉由攝取大量的水果和蔬菜(每天約四份)以及低脂或無脂的乳製品(每天約三份),適度地降低鈉的攝取量;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壓,對於輕度高血壓的人來說,效果可能比吃藥還好。最棒的是,妳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多吃水果﹑蔬菜和低脂乳製品;只要想一想,光是在餐與餐中間多吃水果、蔬菜和低脂乳製品,妳就會少吃多少鈉含量超高的零食。
體重增加也會讓血壓上升,如果我們可以把過重的體重減掉(大約是自己體重的5%-10%),再加上每天多吃水果、蔬菜和低脂優格和牛奶,對我們健康的好處或許會大過於只著重在降低鈉攝取量的影響;而且水果、蔬菜和低脂乳製品正好是我們攝取不足的食物,這樣的飲食方式正好可以填補現在的不足。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有效降低血壓的方法,就是「多動」!規律性的運動,走路也包括在內,會使血管擴張,隨著時間過去,血壓也會降低。
比起期待人民要克制自己、只能攝取低到不行的鈉,這樣的飲食方式和運動行為的養成,對降低國民的血壓應該實際又有效多了!
文章作者:Keith Ayoob - 紐約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小兒科助理教授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