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10.24
攝取高熱量食物對健康的不良影響有性別差異
最近有一份研究發現女性和男性的腦部活動反應,在攝取高熱量食物後有很明顯的不同;而這個差異所傳遞的訊息是:愛吃高熱量食物的男性健康風險比較高,身體也比較容易出現發炎的症狀。
這是第一份研究指出高熱量飲食也有性別差異,負責這份研究的學者Deborah
Clegg來自美國洛杉磯Cedar-Sinai的糖尿病與肥胖研究機構。研究人員試圖操控雄性老鼠的腦部脂肪酸,讓其脂肪酸接近雌性的形態,結果發現這些老鼠反而因此收到保護,免於高熱量食物的不良影響。此外,當雄性老鼠吃過高熱量食物後,他們的心臟功能會下降,但雌性老鼠卻沒有相同的問題,研究人員猜測這可能和雌激素以及雌激素受體有關。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偶而」吃高熱量食物或許沒關係,但男性可就不行了,男性的脂肪攝取應該要更嚴謹的控制,特別是那些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的男性。
雖然這份研究還在動物實驗的階段,但是研究人員正在試圖確認該研究結果是否也適用於人類,若是的話,這對現行的飲食指南將有立即性的影響。目前我們所提供的營養資訊和醫療建議通常都一體適用,但這份研究卻指出性別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子,我們必須要重新調整照顧病人的方式和飲食營養的建議攝取量,也就是說我們的醫療建議或飲食指南應該要具備性別差異的觀點。
資料來源:Cell Press所出版的Cell Reports
+ read more

2014.10.23
心理壓力對心臟健康影響 男女有差異!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心理壓力會不利心臟健康,包括增加心血疾病的發病機率與死亡,而最近有一項新研究則進一步表示,心理壓力對男女的心臟健康都一樣會造成負面影響,但是男女會出現的心血管疾病是不相同的!
這項研究由英國杜克大學杜倫醫學中心Zainab
Samad教授所領軍,分析來自REMIT研究中56位女性及254位男性參與者的資料。這些參與者都曾接受心臟病治療。
在研究中,所有參與者須先進行三項會產生心理壓力的任務,分別是心算測驗、鏡描測驗及生氣回憶測試,每項任務完成後參與者再做跑步機運動測試。在每項任務之間,參與者的血壓、心率、血液抽樣都會被記錄下來與採樣,同時超音波心電圖也密切監控任何心臟變化。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心理壓力對心臟的影響出現男女差異:當女性面臨心理壓力時,較容易發生心肌缺血(由於動脈阻塞造成流回心臟的血流量減少)及血小板凝集,且會引起較多的負面情緒;男性部分,壓力則會讓他們的血壓與心率變化來得比女性大。
研究團隊認為未來的研究應特別針對造成性別差異的影響機制進行瞭解,尤其是那些會造成長期性影響的部分,並且強調現今心血管風險因子預測工具未能全面檢測出所有風險因子的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4.10.22
無痛分娩時間早或晚應由婦女自主決定
研究指出,生產時,應該由婦女來決定何時開始用無痛分娩麻醉。
早期研究以為,太早開始無痛分娩會延長生產的時間或增加剖腹的機率。但是The
Cochrane Library
刊登的一項對早期研究的重新分析,發現產婦較早或較晚使用無痛分娩,對她們的生產時間長短、以及是否需要進行剖腹並沒有不同的影響。
這項新研究乃是新加坡KK婦兒醫院的Ban Leon
Sng醫師領導的研究員,分析過去多項針對婦女接受早期或晚期無痛分娩的臨床實驗,這些試驗共包含隨機抽樣約16,000名的產婦。
無痛分娩的麻醉藥,注射在靠近脊髓處的位置。早期的無痛分娩,意指注射時間在子宮頸開到4-5公分寬時;晚期的,子宮頸開得更大。分析的結果顯示,這兩組產婦,需要剖腹或產鉗分娩的機率,沒有差別;而在生產第二期,也就是需要母體用力推的階段,所花的時間長短也無不同。
分析指出:「我們的結論是,如果婦女要求在早期的生產階段,使用無痛分娩的麻醉,是有益處的。」這一項分析結果也支持了美國婦產科協會的推薦:除非有其他的併發症或顧慮,無痛分娩的麻醉應該由在生產的婦女來決定。
紐約曼徹斯特醫學中心,胎兒學的專家舍利葛門醫師說:「無痛分娩和處理生產疼痛的考量,應在產前和醫師討論。即使病人不清楚狀況,醫師也應該問病人有沒有想過在生產時要如何處理疼痛。」
資料來源:The Cochrane Library
+ read more

2014.10.21
年輕女性對子宮頸癌病徵缺乏敏感度
根據英國學者統計,平均每134名女性當中便會有一人罹患子宮頸癌;在台灣,子宮頸癌也是國人罹患的前十大癌症之一,最常見於30歲左右的女性身上。由於子宮頸癌如此常見,女性對此疾病的相關知識與處理方式甚為重要,但是,根據日前一項英國學者的調查卻發現許多年輕女性對於子宮頸癌的病徵缺乏敏感度。
這項調查訪問了128位30歲以下被診斷出罹患子宮頸癌的女性,其中有86位女性是透過例行抹片檢查發現、2位女性是在接受其他疾病的檢測時發現,剩下40位女性則是在出現病徵後自行就診而被醫生診斷出罹癌。
初期子宮頸癌少有病徵,因此較不易察覺,但若出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變多有異味甚或夾雜血絲、下腹疼痛等狀況時,就應盡速就醫。根據這40名女性的受訪結果,最大宗的病徵是性行為後與非生理期間的出血。其中有近三成的女性在病徵出現後拖延超過三個月才就診,九成以上的原因是不知道這些狀況就是可能罹患子宮頸癌的病徵。與其他年齡層相比,25歲以下的女性延遲就醫的狀況最為嚴重。另外,也有近六成的女性坦承在第一次就醫後,又拖過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才安排更進一步的診察。
參與此項調查的Forbes博士強調平時的抹片檢查只是為了監控、預防病毒感染以及進一步發展為癌症,若一旦出現持續性的病徵,仰賴抹片檢查的結果是不足的,應該盡快就醫接受完整的檢驗。
資料來源: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 read more

2014.10.20
美研究:HPV疫苗防護力為8年
日前美國一項針對HPV疫苗的長期研究結果出爐,顯示HPV疫苗針對透過性行為感染的病毒能提供承達8年的保護力。
研究團隊隨機選取1,781位尚未有性經驗,年齡介於9至15歲之間的男女童,分組分別施打HPV疫苗與安慰劑,8年後,所有接種疫苗的孩童身體內都仍存有抵抗HPV的抗體,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在參與試驗的過程中出現HPV感染的症狀或相關的疾病。
計畫主持人Ferris博士表示接種疫苗後,人體透過產生抗體形成保護,經過8年,受試者的身體狀況都非常良好,沒有增加其他輔助措施的必要。同時,所有的研究證據都顯示疫苗是安全的,並且能夠有效預防生殖器疣與HPV引起的相關病症。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雖然美國學者與相關政府部門對HPV疫苗信心滿滿,但是,近幾年來,歐盟、日本都陸續出現施打疫苗後發生嚴重不良反應,以及藥廠前醫師指出疫苗實際上並未能有效提供防護。另一方面,美國疾病管制局呼籲11~12歲的幼童及早接種,在接種對象的規劃上,台灣目前部分公費施打的縣市與之相同,鎖定國中女生,但按照此篇研究報告所述,在疫苗防護力僅有8年的情況下,待這些施打疫苗的女生在20來歲性行為發生機率最高最頻繁時,疫苗防護力卻已過效期。由於上述相關的爭議目前仍尚未有完整的定論,提醒大家在考慮接種疫苗前三思而行。更多相關訊息可參考本網站的【子宮頸癌】新聞專區,以及本會【給父母的一封信】。
資料來源: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4.10.17
為何女性會選擇冷凍卵子技術?
醫療科學日益發達加上資訊傳遞越趨便利,已有越來越多年輕女性知曉「冷凍卵子」技術,並接受其為一個可能的生育規劃選項。不過,根據英國與丹麥的調查研究,雖然年輕女性對此項醫療科技的接受度普遍高,但僅有1/5的年輕女性將其視為是適合自己的生育計畫。
這份調查於網路上進行,從2012年9月到2013年9月,為期一年的時間蒐集了973位年齡在30歲上下女性的資料。目的在於確認女性對於此項醫療技術的認識程度,並且了解女性在何種情況下會考慮使用此項技術。
調查統計有83%的女性聽聞過「冷凍卵子」技術,其中99.4%的女性基於醫療技術發展現狀認為冷凍卵子是可被接受的;若是基於社會因素進行考量,則有89.1%的女性認同使用,以延遲生育待更合適的環境與伴侶出現。
研究者發現,有意圖或考慮過使用冷凍卵子技術的女性有幾個顯著的特徵:年齡在35歲以下、35歲時仍未有固定的伴侶、沒有子女、有不孕的病史。同時,分析後發現,最佳生育年齡的限制與是否有固定、合適的伴侶是影響女性採用冷凍卵子作為生育計畫與否的兩個重要因素。最後,出乎研究團隊意料外的是,女性在考慮進行此類手術時,多未注意到手術本身帶有的風險,安全與花費也都不是首要的考量因素。
資料來源: ESHRE Annual Meeting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