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31
每天吃維他命真的對健康有益嗎?
吃維他命是現今許多人補充營養素的方式之一,相較於講究健康飲食,每天吞顆維他命似乎來得方便快速許多,但我們服用了那麼多維他命,究竟它是真正對我們的健康有益處的嗎?
事實上,今年11月時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PSTF)就曾針對營養補充品發佈一項最新建議的草案,提及目前有關維他命及礦物質補充品能否預防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證據仍不足,所以他們對維他命的效益持保留態度,目前不採取任何支持或反對的立場。近日則又出現兩項研究指出,許多綜合維他命補充品並無法預防認知退化或心血管疾病復發。
第一個研究來自美國邁阿密,研究者將5,947位65歲以上的男醫師分為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或安慰劑兩組,追蹤時間長達12年。在研究的一開始及期間的第2、6及10年研究者對參與者的認知功能與語言記憶進行測試,最後比較這兩組參與者在不同時間點的測驗結果,結果發現兩者的認知健康狀況並無差異,顯示吃維他命並不能預防認知退化。對此研究有評論認為,對無營養缺乏問題的一般成年人來說,無須服用維他命的證據已足夠,但未來應針對營養不足的族群進一步評估。
第二個研究由美國波士頓伯明罕婦女醫院所做,則是將1,708位曾發生心肌梗塞的病患分為實驗組(每天給予28單位高劑量綜合維他命及礦物質補充品)與對照組(安慰劑),並追蹤8.5年,最後發現服用營養補充品並沒能降低這些病患後來又發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情形。不過由於最後共有46%的參與者沒有繼續治療、以及17%退出研究,導致對研究結果的詮釋有侷限。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3.12.30
開始運動永遠不嫌晚!
大家都知道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則,但現代人由於生活忙碌,許多人因疲累或懶散已慢慢忘却要活就要動的重要性,最近有一項英國研究提醒大家,無論你是從幾歲開始培養運動的習慣都沒有關係,只要有活動就會比沒活動來得好,運動可讓你不會被慢性病纏身!
這項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所做的研究,追蹤英國近3,500位50多至70多歲民眾的健康狀況長達八年,研究最後將參與者分類,結果有19%的人落在「健康老化」的範疇。所謂的健康老化指的是沒有重大慢性疾病、憂鬱症狀或身體及認知的缺陷受損。
研究分析發現,參與者是否可能成為健康老化的一群與他們的活動量有直接關聯,根據結果顯示,在老年才開始運動的人仍比從不運動者,健康老化的可能性高出兩倍以上;研究追蹤八年的期間持續運動不間斷者健康老化的可能性,比從不運動者高出六倍。
研究表示,每位成人最好保持每天都運動的習慣,即便只是短短的十分鐘也可以,一週的運動總時間則至少須達150分鐘以上,且運動的強度必須是呼吸加重且身體感覺暖和發熱。
資料來源: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read more
2013.12.27
科學家接受研究補助 男女大不同
科學領域一向都被視為是男人的世界,不利於女性科學家的發展,同時女性又因受到性別角色期待的影響,易使她們放棄職涯發展。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在國際會議場合女性科學家出席發表的比例比男性少了一倍以上,以及性別偏見左右科學研究的評價高低。
最近則又有另一研究指出,女性科學家的研究受補助的比例及金額都比男性要少,顯示女性科學家在獲得研究經費補助的情況也相當困難。
這項研究分析在1997-2010年被頒予研究補助獎的英國感染疾病研究,共包含6,052項研究。結果顯示,研究作者為男性佔72%、女性佔28%;總補助金額為22.74億英鎊,男性取得其中78.5%、女性21.5%。以個人研究計劃而言,接受補助狀況同樣也是男多於女,唯二的兩個另外是神經感染疾病及性傳染疾病領域的研究。
這項研究的限制在於,不清楚男女在申請研究補助的成功及失敗率差別,因此難以做出存在性別偏見的直接結論,再者,也無調查各研究主要領導作者的性別,因此無從得知這部分資訊與接受補助多寡之間的關係,不過這個問題在過去研究中曾得到證實確實也是存在性別差異。
研究最後強調,女性科學家受到研究經費補助比男性少的情形一直存在,應該要得到改善與解決,因此強烈建議決策者、補助單位及科學家應調查出現性別差異的因素為何,並透過政策制定改善這樣的問題,確保女性在科學領域中的發展得到適當的支持。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MJ Open)
+ read more
2013.12.20
胖也可以很健康嗎?
一般人可能會有一個觀念,那就是即便稍微胖一點,只要看起來結實應該還是很健康,不過最近一項加拿大研究在整理分析過去的多個研究後,推翻了所謂的「健康的肥胖」這種概念,指出無論代謝功能正常與否,體重一旦超出正常範圍值就會增加心血管風險因子的風險。
研究對包含超過6萬1千名參與者的八個觀察性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分析,將參與者以代謝功能與體重按程度不同交叉配對,一共分為六組,比較這些組別之間全死因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事件發生的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不管代謝功能正常或異常,體重都會對包括血壓、腰圍、膽固醇濃度及胰島素抵抗產生影響,體重愈重,這些風險因子情況就會愈惡化嚴重,兩者具正向關連。其中有數據顯示即使同樣都是代謝功能正常,但肥胖者發生死亡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比正常體重者提高24%。
最後研究表示,這樣的結果顯然與那些認為BMI值上升也對健康無害的說法相左,同時認為沒有所謂可以胖得很健康這種事。研究限制包括未將其他可能影響風險的變項如活動量及吸菸史一起納入分析,且多數研究沒有把老人這個族群加入。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3.12.19
年輕女性乳房密度高 將增加乳癌風險
乳房密度一般需要透過乳房超音波檢查進行判讀,是乳癌的重要因子之一,美國癌症學會也已指出女性如果乳房密度極高,那麼乳癌的罹患風險就會相對比較高。
最近在12月北美放射線醫學會年會上發表的一篇英國研究針對乳房密度高會提高乳癌罹患風險的問題發現年齡世代的差異,在5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身上兩者的關連性才比較明顯。
研究比較282位乳癌患者與317位健康女性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測乳房密度的結果,與以往不同的是此研究所使用的數位超音波已加入較客觀的演算法進行計算,結果以量化數字呈現,而非採肉眼判斷。最後的結果呈現,在50歲以下的女性中,乳癌患者比一般健康者測得的乳房密度來得高,過了50歲之後,乳癌患者的乳房密度與乳癌就沒有直接的關連。而在健康女性的群體裡,測得的乳房密度一直都是隨這年齡增長而遞減。
研究表示,這個研究結果顯示一般乳房與有癌細胞的乳房兩者密度發展的生物機制並不相同,尤其在年輕女性族群特別明顯,值得注意,未來可以考慮加強乳房密度極高的年輕女性的乳癌篩檢工作。
資料來源:北美放射線醫學會年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annual meeting)
+ read more
2013.12.17
長照立法「呷緊弄破碗」,將扼殺照顧服務與人力發展!
本週三(12/18)立法院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將進行逐條審議『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本草案自上會期行政院送立法院審議起即爭議不斷,本會期行政院再次提出,但衛福部竟無視關心照顧政策的民間團體的質疑,續送內容一模一樣的草案,遭立法委員批評「沒誠意」。我們細審草案內容,發現政府確實是「沒誠意」!
一、『長照服務法』草案僅是長照機構管理,何能滿足長照需求?
衛福部於「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101年至104年中程計畫」中指出,至104年65歲以上失能老人人數將成長至48.6萬人,以100年為基準,成長率為20%。相較之下,各種長照人力資源亟待擴展、服務量能成長緩慢,遠遠落後需要照顧人口的成長速度。然而,行政院版長照服務法卻僅專注於長照機構的管理。再者,其管理採取類似於醫事機構、醫事人員的管理方式,不符合社福機構所提供之長照服務性質,過於嚴格且缺乏應有的彈性,勢必將使原已貧瘠的長照服務更難成長!
二、『長照服務法』草案排除彈性與創新,新型服務將如何發展?
參照日本等其他先進國家經驗,長照服務相較於其他照顧服務,尤其需要多樣、創新,因此法規本身就必須預留彈性、鼓勵實驗。從輕度失能者之健康維持(長照的「預防」功能),到因應不同疾病情況與進程之服務提供,或者因應不同地區、家庭屬性的多樣化服務提供,前者如失智症者的日間照顧,後者如許多民間團體嘗試推動的社區小規模多機能照顧服務機構,行政院版(見草案第8條)的僵化分類方式,以及後續循此制定的相關僵硬規定,勢必阻礙日後失智、失能長者及其家庭多樣化的照護需求之滿足,導致「在地老化」成為空談。
三、無視於基層照顧服務員的特性,如何擴展服務人力?
根據衛福部『長照中程計畫』,92-99年完成照顧員職業訓練取得結業證明書者為65,509人,但實際從事服務者為16,537人,人力流失嚴重。政府長期無法解決人力流失的問題,而此次政院版草案卻對照顧員與社工員、醫事人員採取相同管理方式(統稱『長照人員』),施之以認證、登錄、(報所在地主管機關)核備、繼續教育、支援報准等手續,規約多如牛毛,既嚴格且形式化,可知將持續藉著「扼殺服務」來控管品質,而人力流失的難題必將解套無門!此外,實務上,照顧員多為中高齡、社會弱勢處境的女性,前述管理方式一方面無法生產優良品質服務,另一方面卻將無限提高從事照顧服務的就業門檻,令本國待業女性望之興嘆。
四、『長照雙法』(保險法+服務法)草案共同扼殺了地方自治與民主參與
長照服務的定價制度與未來長照保險的支付標準到底如何?誰有權力參與決策?這些事項都未放在『長照服務法』裡規範與實驗,而是放在行政院尚未公開的『長照保險法』草案裡,且設計為所有財務事項(保險費率、支付標準等)均歸中央衛福部主責,排除地方因地制宜、彈性調節、民主參與的機會,將造成窒礙難行。這是違反德國與日本長照保險的立法經驗,該兩國的服務給付報酬價格(或稱『支付標準』)決策機制,均設計成集體協商與地方自主之制度。
綜上所述,我們呼籲,面對現行長照服務的困境,目前審議中的長照服務法功能不明、立意不清,若急於一時,必會呷緊弄破碗。我們實有必要把握底下四個價值與目標,重新思考:
1.
長照應輕重兼顧、以積極預防壓縮重度需求:依據被照顧者的需求與失能程度區分核心與外環長照服務
長照服務應依據被照顧者的需求與失能程度區分為核心與外環服務,興辦便宜外環服務的目的是壓縮與延緩昂貴的核心需求:(1)長照核心服務,針對失能情況較重者,得採取較高的設置與管理標準,政府得作較多介入;(2)長照外環服務,針對失能情況較輕者,則應容許更多的彈性、多樣,政府應鼓勵更多新型服務型態,並且採取較少的介入與管理,透過社會互助,提供確實可行且符合需求的服務。(見下圖)
長照服務法中必須包含預防性的服務措施,以服務支持老人生活自理及延緩失能,亦即採取「藉著滿足長照外環需求以縮小長照核心需求」之策略,以減輕個人、家庭、社會負擔,並提升生活品質。
2. 長照應有生產性福利的新思維
長照應有生產性福利的新思維,亦即興辦福利服務時,應內含支持及創造本勞(包括為數眾多的婚姻移民)在地就業機制,為各地人民創造有合理薪資及權益保障的工作機會。
3. 長照與醫療二元分工
由醫療主導長照,「白天不懂夜的黑,醫療不懂照顧的痛」,是當今長照制度困境的根源之一。為今之計,有必要著重建立長照與醫療的二元分工,讓長照有如「義大利麵」,做到平價、普及、人性化,成本昂貴的醫療則是「松露」,有必要時才使用。唯有如此,於高齡化程度陡升的未來,我們才不至於眼睜睜看著「健保+外勞+重癱」三合一現象拖垮許多家庭,外加整套全民健保。此外,也唯有藉著放棄醫療管制考訓邏輯,才有可能豐沛本地照顧服務。有鑑於此,『長期照護服務法』有必要正名為『長期照顧服務法』。
4.
長照應實踐在地民主與因地制宜,建立地方區域性的長照服務審議機制
透過在地民主審議機制達成共識及決策,(1)落實在地服務、在地決定,提供付得起、可靠的服務,實踐「在地人照顧在地人,服務不假外求」;(2)鼓勵發展社區預防性長照服務,落實基層生活中的「疾病、失能壓縮」,減少重度照護需求;(3)帶動基層婦女在地充分就業。如此一舉解決「長照服務提供」與「女性與家庭貧窮」這兩個新世紀棘手難題。
普及照顧政策聯盟: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台灣勞工陣線、台灣女人連線、彭婉如文教基金會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