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台灣女人連線參與婦產科、家醫科健保政策聯合研討會-「由17%看台灣健保制度下醫師費問題」
2013.07.08
台灣女人連線參與婦產科、家醫科健保政策聯合研討會-...
  2013/07/07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理事長於7月7日(日)受邀出席由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主辦、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協辦之健保政策聯合研討會,黃理事長於會中以「由17%看台灣健保制度下醫師費問題」為題演講,從不同角度分析現今婦產科人力不斷流失的原因。     黃理事長指出,自健保實施以後,許多國內相關研究都指出未來醫師人力將會面臨不足的困境,尤其以小兒科和婦產科最為嚴重。造成人力分布不均的原因有許多個,而第一個問題就是健保給付,其中包括總額制度造成醫生的壓力、不同工同酬或同工不同酬、以及科別間給付不公平。     給付不公平,特別是只要是與婦科疾病及產檢給付有關,都比較低,明顯對婦女健康權益有差別待遇,也會造成醫師不願意選擇婦產科服務。如:健保給付部分,婦女陰道超音波比男性外生殖器超音波或直腸超音波低;卵巢切片術比睪丸切片術低;陰道部分切除術比陰莖切除術低。國健局給付又比健保更低,健保給付一般診察費是269元,但國健局卻對產檢給付僅有230元;針對衛教的給付也僅給母嬰親善的醫院才20元,但健保局給付家庭醫師的衛教費都有500元。     除健保問題之外,黃理事長也表示,健康的人生產較沒有風險意識,當發生生產事故時,就容易出現醫療糾紛,所以婦產科的醫療糾紛很多。另外,專科醫師訓練的容額過高,導致熱門科別有很多醫學生選擇,但冷門科就沒有人要選。婦產科醫師愈來愈少,目前真正有接生的醫師約800人,每年平均一名醫師要接生225個新生兒,醫師的負荷反而比2000年還要高很多,所以大家不願意加入婦產科,婦科也會受產科的拖累影響。     針對補救人力失衡問題,政府大致上朝提高給付、修醫療法82條去刑罰、及醫療事故補償基金的政策方向。黃理事長指出,提高17%的健保給付,許多醫師都反應無感,但醫師卻又不清楚自己的薪資是如何計算出來的,這令她很驚愕!事實上,健保的醫療支付標準成本分析表裡已清楚包含用人成本在內,醫師費用照理說應該要專款專用,如果醫師覺得醫院沒有給他們合理的醫師費,就應該去仔細瞭解醫院與他們當初簽的合約中各項費用是如何計算與規定,並讓健保給付和對應薪資的調整透明化。且健保局應該對於醫院對醫師費如何使用進行規範,但健保局卻以錢是直接支付給醫院處理作為回應,完全不願介入,這是說不通的。     此外,黃理事長認為,健保給付的醫師成本費也未必一定要全部都用給醫師的薪資上,有些醫院會將醫師費成本放入公基金,用以讓醫師進行繼續教育、或是作為發生糾紛時的賠償、補償來源。又或者把錢拿來多僱幾位婦產科醫師,減輕其他醫師的負擔,這樣增加17%部分就不見得要反映在醫師薪資上。因此,如果醫師們在意提高的17%用到哪個地方,應主動調查醫院有無不當分配,而不是醫師自己沒有拿到錢,就要再向產婦索取另一筆指定接生費。     2005年將自然產給付調高和剖腹產相同,從18,000點提高到30,000點,增加了12,000點,一方面希望降低剖腹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醫師在自然產所花費的心血及身心各方面的負擔比剖腹產還要多,因此婦女團體認為自然產的醫師應拿到更多的錢,調高部分也將醫師等待接生的加班費都計算進去。指定接生費不合理之處就在於,醫師因為不知道這筆錢到哪裡去,現在又要已過繳健保費的女人再多付一次費用,婦女團體當然要出來反對。     黃理事長還指出,根據2012年調查,現今的醫學生對科別選擇的考量最在意的已不是薪資高低,而是有沒有生活品質與尊嚴,過勞死現象愈來愈多,我們也看見有醫生過勞出現中風、失去記憶的例子,工作時間和疲勞管理愈顯重要。目前醫師並未納入勞基法,因此當發生過勞死時,醫院是否有責任要賠償?還有私立醫院的醫師退休以後的經濟保障是什麼?等等問題,這些都需要由醫師跟醫院進行對話並爭取的。     最後,黃理事長認為,權益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醫師與醫院相比較是相對弱勢的一方,所以更需要靠公會及醫學會的力量,公會及醫學會應當負起為醫師爭取及協商相關權益的責任。              
+ read more
HPV疫苗持續出現爭議
2013.07.04
HPV疫苗持續出現爭議
  日本截至2012年12月為止共有829萬人接種HPV疫苗(俗稱子宮頸癌疫苗),然而根據2013年3月的通報資料,共有1968起不良反應通報,其中106起是出現嚴重疼痛、身體抽蓄、關節疼痛及行走困難等問題。HPV疫苗在日本出現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是每100萬分之12.8,與流感疫苗的100萬分之0.9、或不活動性小兒麻痺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 IPV)的100萬分之2.1相比,HPV疫苗明顯偏高許多。日本政府在上個月(6月14日)正式宣布,要求地方政府不再鼓勵民眾施打HPV疫苗,引發民眾軒然大波並感到無所適從。   其實不只在日本,加拿大也出現施打率大幅下降的情形,2012年約30-40%符合公費施打HPV疫苗的女孩拒絕接種此疫苗,而父母親反對女兒施打HPV疫苗主要原因包括擔心副作用及擔心鼓勵提早發生性行為態度改變目前並無實證,但副作用的問題卻是屢見不鮮。   台灣目前公費施打HPV疫苗的縣市包括新北市、新竹市、嘉義市、嘉義縣及金門縣,此外,國民健康局亦補助低收入、中低收入戶國中青少女、山地原住民地區、離島國中1年級青少女接種,其餘皆屬自費接種。台灣目前核准兩家HPV疫苗上市,至今不良事件通報共約55件,但因為非強制通報、因此實際數字應該會更高。民眾若需要進一步疫苗相關資訊可參考本會所製「婦女團體給父母的一封信」:http://www.twh.org.tw/download.asp      新聞出處: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06645      
+ read more
美國醫學會將肥胖定義為一種疾病
2013.07.02
美國醫學會將肥胖定義為一種疾病
上月17號美國醫學會決策代表大會以超過60%的投票數贊成將肥胖視為一種疾病,而非僅僅只是一種症狀而已,此決議否決了該學會科學與公共衛生委員會先前的建議。    美國醫學會表示,將肥胖視為疾病可以幫助改變醫界處理肥胖這個複雜議題的態度與方式,許多支持美國醫學會該決議的醫生皆表示,這將使醫生更加專注於肥胖此一問題,而且可幫助改善肥胖藥物、手術及諮商的相關健康保險給付。這項決議同時受到美國兒科醫學會、美國家庭醫師學會、美國臨床內分泌科學者協會、及美國減肥專科醫學會的支持,這些醫學會也一直在推行肥胖就是種多發性代謝及荷爾蒙疾病的概念,並可能引起第二型糖尿病及心臟病。    美國醫學會科學與公共衛生委員會原先的報告則認為,由於目前肥胖還缺乏明確清楚的定義,因此將肥胖定義為疾病是有問題的。委員會成員Robert Gilchick博士表示,如果只是體重增加但並無其他健康損害,事實上這並不符合疾病的定義。也有其他人認為只以BMI值來界定肥胖與否,並不能說明這些人就是真的不健康,像是有些人BMI值雖未超過標準,可是體脂肪卻過高並有新陳代謝問題,顯然只用BMI值來做為判斷標準是太過於簡化且有缺陷的。此外,將肥胖視為疾病還可能使重點偏離了改變生活型態以預防肥胖,而轉向更加倚賴藥物與手術。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New York Times              
+ read more
吸菸與非吸菸女性肺癌患者之差異
2013.07.01
吸菸與非吸菸女性肺癌患者之差異
   現今針對乳癌的治療男女大致類似,但過去已有不少研究指出女性乳癌患者有不同的特色。2011年曾有研究指出,在東亞地區,大多數被診斷出有肺癌的女性並沒有吸菸習慣,有三個基因區的特徵可以說明除了環境因素之外,何以亞洲從未吸菸的女性易患肺癌。最近這項法國研究則發現,在非吸菸女性身上出現某些基因變異特徵與雌激素受體過度表現情形,是與吸菸的女性乳癌患者不一樣的。   這項研究比較63位吸菸與77位非吸菸的女性肺癌患者在臨床上、病理學、生物學的不同特徵。結果發現,不曾吸菸的女性比吸菸的女性有較高比例出現EGFR基因變異(50.8%: 10.4%)、以及較低比例的K-Ras基因變異(33.8%: 9.5%),此外,不吸菸女性有較高比例的雌激素受體α表現。   這項研究結果強調未來對於不吸菸的女性肺癌患者,可發展針對荷爾蒙因素、基因異常或同時針對兩者的可能治療方法進行研究。     資料來源:胸腔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 read more
女性夜間褪黑激素分泌不足恐提高糖尿病風險
2013.06.27
女性夜間褪黑激素分泌不足恐提高糖尿病風險
  2012年10月已經有美國一項研究指出,青少年男女如果睡眠不足,將會提高他們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今年四月另一項同樣是來自美國的研究則特別針對女性發現,女性在夜間睡眠時褪黑激素的分泌量若過低,將使其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提高一倍。   褪黑激素是種幫助控制其他荷爾蒙及生理節奏的荷爾蒙,由腦內的松果腺分泌,通常在夜間應到達分泌量的高峰,然後進入血液之中,褪黑激素對好品質的睡眠來說相當重要,一旦受到干擾,睡眠品質也將變不好。近年來也開始有愈來愈多人使用取自其他生物的組織的褪黑激素來幫助睡眠,但適當的劑量是多少目前仍未知,曾出現的副作用包括嗜睡、頭痛、頭重腳輕、胃部不適、憂鬱等。   這項研究使用740位參加美國護士健康研究女性的資料,其中370位在2000年2012年間診斷有糖尿病、另370位則為健康的控制組,所有女性都在2000年接受檢測尿液與血液資料。   研究結果發現,在血液中測得夜間分泌最低量的褪黑激素之女性,其發展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同時間階段但分泌量最高者,高出超過一倍,研究比較兩組人的糖尿病發生率,前者為每年每千人中有9.27人、後者則是每年每千人中有4.27人。即使調整許多與第二型糖尿病有關的風險因子,如:BMI值、家族病史、運動、飲食、抽菸及睡眠時間,研究仍發現褪黑激素低分泌量高低與糖尿病相關。未來研究將針對全人口瞭解褪黑激素是否為糖尿病的可修正風險因子。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 read more
單獨雌激素療法對50-55歲停經女性認知功能退化無改善作用
2013.06.26
單獨雌激素療法對50-55歲停經女性認知功能退化無改善...
  去年美國服務工作小組(USPSTF)回顧多項大型研究後指出,使用荷爾蒙療法可能增加女性中風、失智症、深部靜脈血栓、膽囊疾病及尿失禁的發生風險,因此不應拿來作預防慢性疾病用途。   先前美國國家老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所做婦女健康計劃記憶研究(WHIMS)也已指出,65歲以上年老女性服用單獨雌激素療法,將增加認知功能缺陷及失智症風險提高的危險。而這次該研究團隊則希望瞭解在較年輕的停經女性身上使用是否也會出現同樣的結果。   研究參與者為1,326位女性,自50-55歲開始使用荷爾蒙療法長達7年的時間,停止使用後再過7.2年研究以電話訪談1,168位女性,瞭解並評估她們的語文記憶、注意力、執行能力、語文流暢度及工作記憶的程度,兩次評估的時間點是在參與者平均67.2與68.1歲時。   結果發現,服用荷爾蒙療法與安慰劑的兩組在這些能力上的評分上並沒有出現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年輕停經女性服用較短時間的雌激素療法,長期來看可能不會提高對她們認知功能的傷害,但研究同樣也並未發現有任何對退化改善的好處。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