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3
新指南:大腸直腸癌篩檢的年齡應提前至45歲
大腸癌是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
篩檢的時間點是有效防治的關鍵
大腸癌目前是美國及台灣不分男女因癌症而死亡的第三大主因。在台灣,12年來它更位居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其實大腸癌早期接受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因此,提早大腸篩檢,它是最能夠預防的癌症。
過去十年美國大腸直腸癌年輕化的傾向,促使《美國胃腸科學會》更新其指南。上次的發佈在2009年。
新指南發表在網上的《美國胃腸科期刊》,指出對有一般風險的人,篩檢應該在45歲就開始。過去的建議是50歲。
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A.
Shaukat醫師表示:「40歳以上的人的風險比我們知道的更高。今天45歲的人和10年前50歳的風險一樣。」
在台灣,國民健康署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50-74歲民眾每 2年
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目前大腸癌的發生似有年輕化的現象,政府應檢視是否也要降低的篩檢年齡。
自2009年後,大腸直腸癌的篩檢改進了許多。目前有七種不同的篩檢方式,從兩個步驟如糞便潛血測試、糞便DNA測試、電腦掃描大腸,到一個步驟的大腸鏡診斷。
在美國,雖然有多種篩檢的方法,公共衛生措施也鼓勵篩檢,美國民衆將近1/3仍未篩檢,理想的目標是應達80%以上。
指南簡介
指南的目標在減少晚期的腺腫瘤、大腸直腸癌和相關的死亡率。
有一般風險的男女,篩檢大腸直腸癌的年齡應從50降至45,規律性的篩檢維持到75歳。75歲以上的篩檢視病人個別狀況而定。
篩檢有兩種:一個步驟如大腸鏡,可以同時診斷和治療;或兩個步驟如糞便測試,如果呈陽性,需做大腸鏡。
對於不願意或不能做大腸鏡或糞便免疫潛血測試的人,大腸膠囊內視鏡是一個選項,如果測試是陰性的,重覆篩檢可在5年之內。
有大腸直腸癌家族歷史的人或直系血親60歲以下有晚期息肉,或直系血親不分年齡,有兩人以上患大腸直腸癌或晚期息肉,建議在40歲,或者最年輕癌症患者的前十年做大腸鏡。
以下是不同篩檢方法的時間表:
1)每年做糞便免疫潛血測驗
2)每10年做一次大腸鏡
3)每3年做一次多標糞便DNA測驗
4)每5-10年做一次軟式乙狀結腸鏡
5)每5年做一次電腦掃瞄大腸或大腸膠囊內視鏡
陽性多目標糞便DNA測試,若大腸鏡無問題,不需更進一步的檢查,10年後再篩檢。
不推薦以Septin9血液檢測篩檢。
內視鏡醫師應監測篩檢大腸鏡的品質指標。
大腸鏡檢查的醫師在抽回腸鏡時應至少花6分鐘的時間觀察黏膜。
在藥物預防上,除了篩檢外,建議低劑量阿斯匹靈給50-69歲在10年內至少有10%心血管疾病風險且沒有增加出血的風險的人,或願意服用阿司匹靈至少10年,以減少大腸直腸癌風險的人。
為了促進篩檢,需要發展有組織的策劃。如果第一次測試是陽性的,兩階段的篩檢要跟進。病人的引導和提醒,醫師的協助和推薦,以及支援臨床決定的工具,都可以促使病人遵守篩檢。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1.03.0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3.22
病毒突變更致命,疫苗可能無法阻擋
只要活著病毒就會變異
感染的人越多病毒變地越快
疫苗研發趕得上病毒突變嗎?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由Moderna Inc和Pfizer Inc / BioNTech
SE疫苗誘發的抗體在中和(殺死)一些最令人擔憂的冠狀病毒變株的效力大大降低。
多種變株可以躲過疫苗
研究人員從接受了一劑或兩劑前述疫苗的99人取得了血液樣本,並測試了他們產生的抗體是否能中和10種全球流行的變株。他們發現,即使志願者都接受了兩個劑量的疫苗,10種變株中有5種「高度地不被中和」。這五種高抗性變株在病毒表面的刺突上都發生突變(稱為K417N/T,E484K和N501Y),其一是在南非的一個變株,另外有兩個是在巴西的變株。
與以前的研究一致,對於在巴西發現的變株,所產生中和抗體的比例下降了5到6倍。對於在南非發現的變株,中和率下降了20到44倍。
現在在紐約流行的一種變株具有E484K突變,已有其他針對此變株正在進行的研究。此研究負責人A.
Balaz說:「我們的發現顯示,帶有E484K的類似變株可能更難被現有疫苗誘發的抗體中和。但儘管是這樣,疫苗會引起其他種類的免疫反應,這些免疫反應可以預防嚴重疾病的發展,這更是重要的考慮!」
在英國發現的變株更致命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在英國首次發現的冠狀病毒變種稱為B.1.1.7。它比在當地傳播的其他變株更致命。研究人員分析了11月中旬至1月中旬在英格蘭診斷為COVID-19的184,786人的數據,其中包括867人死亡。總體而言,在感染病毒後四周內死亡,B.1.1.7導致的死亡風險比英格蘭其他變株引起的高67%。與早期的變株一樣,患者的死亡風險會隨著年齡、男性性別和既有疾病而增加。B.1.1.7現在在歐洲很盛行,專家預估將在美國盛行。很關鍵的是,新的資料顯示,目前核准使用的疫苗對於B.1.1.7是有效的。
在巴西發現的變株具有雙倍傳染性
在11月至1月,在巴西的馬瑙斯(Manaus),由P.1冠狀病毒突變的COVID-19病例從不存在增加到73%。與該市第一波感染相比,此變株感染數量增加了三倍。報告指出,P.1變株的更大感染力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根據國家健康監測數據,作者估計P.1變株的傳播力是先前在Manaus流行的病毒的2.5倍左右。研究人員指出,儘管事實上該市68%的人口已經被原始冠狀病毒感染,但仍發生了P.1的傳染。在他們的分析中,感染了p.1後,再次感染P.1的風險很低。該變株引起嚴重疾病的能力或其致病性仍不清楚。
「P.1變種已經在至少25個國家/地區被檢測到。我們需要對P.1變體進行緊急研究,因為更大的可傳播性和致病性甚至會使準備充分的衛生系統崩潰。」。
編輯來源:Reuters(2021.03.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3.21
女人不穿胸罩上班錯了嗎?
女人上班一定要穿胸罩嗎?
你會要求女同事上班要穿胸罩嗎?
這個問題和上口紅或穿高跟鞋很類似,但又比較敏感。
一名婦女她在工作的第一天沒有穿胸罩。問題是她收到來自同事的負面評價,現在她不知道該怎麼辦。她問她不戴胸罩上班是否錯了?
我上班不穿胸罩錯了嗎?(該婦女部分陳述)
上班第一天,我穿著毛衣跟長褲上班,沒有穿胸罩。過去兩年我在前一份工作中從未穿過胸罩,也從未有人對我提出異議。
第一天上班就有兩名同事跑來跟我說我的穿著不合時宜,我被告知應該穿胸罩上班。這是我的新工作,我根本不認識這些人。
當下我真的是穿著毛衣,我的衣服把我整個包的滿滿的。除了胸型以外你無法看到任何東西。我確實胸部較大,但我認為我的穿著非常正常。
上班第二天,我沒有穿胸罩,但上身穿了一件T桖跟外套。我比前一天穿得更為保守。但是另外兩人又給我了相同的評語。其中一名是我主管的秘書,因此事態變得嚴肅了。我向該名秘書提到,這個辦公室並沒有服裝規定,員工可以穿任何他們感到舒適的衣著,但秘書回應我仍然需要遵循沒有明講的禮儀,她還提到我的胸型相當明顯。
過去兩年,在前一份工作中我沒有穿過一次胸罩。我通常穿著毛衣、T桖或襯衫,多數時候我配件外套。雖然我的胸部可能真的比較大,我並不認為這有何不妥。我真的做錯了嗎?
一些對此問題的回應
*
這裡真正的問題是,你是否要堅持己見。穿胸罩是蠻一般的服裝規範,但不穿戴它也有道理。...如果有人察覺到你沒有穿胸罩,代表你的服裝出了問題。雖然我不認為你有錯,但如果你想專心工作,你需要穿胸罩或設法讓他人不察覺你沒穿。
*
雖然你認為不穿胸罩並無不妥,但就你說的兩天就有四人向你反映服裝問題,可見你的新職場認為不妥。這代表你的主管正試著透過秘書告訴你這個問題。要嘛你改穿胸罩,要嘛你繼續不穿胸罩,然後被開除。
*
我不得不說,像我們這群網民的看法並不重要,重點是你主管的秘書告知你要穿胸罩,代表你的主管已經間接地告訴你要穿。在你主管叫你進辦公室直接告訴你要穿胸罩或記錄你的缺失前,去穿個胸罩。...如果你真的無法忍受穿胸罩,那你可能需要另覓新職、提告新公司或回到你的舊職場。
*
錯在你。你已經離開舊職場了。你已經被多次告知不穿胸罩不被那間公司所接受。你可以穿上胸罩或是選擇另覓工作。
*
錯不在你。但是,在專業場合,不應該有人能夠察覺你沒有穿胸罩。如果他們察覺到了,代表這並不專業也不適合。
那你認為呢?
編譯來源:Fempositive(2021.03.1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3.20
醫學和醫學研究中的性別偏見讓婦女的健康處於危險之中
不傷害是最基礎的醫學倫理
醫療體系中的性別偏見正在傷害女性的健康
國際婦女節慶祝婦女取得的成就,並提高了人們對繼續實現性別平等使命的認識。因此,這是一個提醒的好時機,我們仍然需要糾正醫學和醫學研究中長達數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性別偏見。
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這不是秘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一整本關於「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書籍和笑話的原因。
從心理和生理上講,男人和女人的結構方式根本不同。聽起來很明顯,但是我們才真正開始理解為什麼。
這些差異尚未在醫學領域中得到準確反映。儘管它涉及全世界約50%的人口,但是,婦女的健康常常被視為小眾領域。
研究不足和診斷不足
我們知道的實情是,作為女性會使我們在某些疾病風險較高。例如,自身免疫疾病影響全球約8%的人口,但其中78%是女性。
女性患類風濕關節炎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三倍,被診斷出患有多發性硬化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四倍,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攻擊中樞神經系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阿茲海默病患者中,女性佔三分之二,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是男性的三倍。婦女遭受諸如纖維肌痛、慢性疲勞症候群和慢性萊姆病等慢性疼痛狀況的可能性至少是其兩倍。
正如作者瑪雅·杜森伯里(Maya
Dusenbery)在她的《傷害》一書中明確指出的那樣,對這些疾病的研究不足,並且常常未被診斷和治療。
不同性別,不同症狀
心臟病是疾病有性別差異(或性別歧視)的另一個例子。女性不太可能經歷心臟病發作的「典型」症狀,這種症狀是在男性主導的研究中發現的,其中大多數受試者是男性。
與男性一樣,女性最常見的心臟病發作症狀是胸痛或不適。但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其他一些常見症狀,特別是呼吸急促、噁心、嘔吐以及背部或下巴疼痛。
但是由於診斷方法仍然依據男性的生/心理而發展出來的,因此許多女性經歷了延遲診斷或誤診。
平均而言,女性被診斷出心臟病比男性晚七至十年。在診斷之時,通常已有其他相關的慢性疾病的發生。
男性偏差影響臨床研究
從歷史上看,醫學研究常常排除了女性。
1977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建議將育齡婦女排除在臨床研究之外。這是為了保護沙利竇邁醜聞之後的最「弱勢」人口,即未出生的兒童。
在臨床研究中排除女性的另一個原因是,女性的月經週期、荷爾蒙的變化會使研究結果「複雜化」。這種差異性意味著臨床試驗中需要更多的受試者,從而增加了成本。
只有男性的研究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人們認為對男人有用的東西對女人也一樣有用。這個錯誤的假設產生了災難性的結果。
人體內的每個細胞都有性別。這意味著疾病和治療方式對女性有不同影響-正如我們所了解的那樣,通常會損害女性的健康。
在1997年至2000年期間,從美國市場上下架的所有藥品中,有十分之八是因為其副作用主要或僅發生於女性。在2004年至2013年期間,美國女性遭受了超過200萬例與藥品有關的不良事件,而男性則為130萬。
該是結束性別鴻溝的時候了
生物學和醫學上對性別差異缺乏認識是一個重大的問題,研究直到最近才開始修正。
FDA在1997年發布了一項規則,要求製造商出示證明其藥物安全及年齡、性別和種族對藥物的影響。
在2016年一個深入的探討指出,出現了顯著的進步。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一些臨床試驗裡,約有一半左右的女性參與者。
現在要求科學家將性別作為動物和人類研究中,可能發生作用的生物變因。
但是,缺乏用於婦女健康的資金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根據英國的早期分析,公共資助研究致力於生殖健康只有不到2.5%。然而,三分之一的婦女將遭受生殖或婦科健康問題的困擾。
這意味著大約16%的人口將遇到一個健康問題,而這個問題僅收到年度研究預算的2.5%。儘管正在實施旨在幫助解決醫學領域性別鴻溝的政策,但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1.03.0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3.19
甜蜜蜜地防曬—多吃葡萄
防曬除了塗抹及遮蔽外,又多了吃的方式
一項食用葡萄可以抵抗紫外線帶來皮膚傷害的研究發現,最近發表在《美國皮膚科學院期刊》。
研究顯示,葡萄中的天然成分「多酚」增強曬傷抵抗力,以及在細胞層中減少紫外線傷害。
葡萄可以阻止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受試者每天服用2.25杯的葡萄粉末。兩週後,研究團隊測量其服用前後皮膚受紫外線損害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吃葡萄有保護作用。它讓紫外線誘發最低致紅斑的劑量(MED)平均增加74.8%。皮膚切片的分析顯示,吃葡萄和減少DNA損害相關;皮膚細胞的死亡較少,
發炎標誌減少。如果不察覺,會損害皮膚的功能,可能導致皮膚癌。
估計5個美國人就有一個在70歲前就會有皮膚癌。大多皮膚癌的案例和暴露來自太陽的紫外線相關:佔了大約90%的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和86%的黑色素瘤皮膚癌。另外估計90%的皮膚老化是由於太陽。
研究者Elmets醫師總結:「吃葡萄可見到明顯的光保護作用,我們能夠指認出這個益處發生時的分子途徑。葡萄可作為一個防曬的食品,它讓皮膚除了防曬產品之外又多了一層保護。」
編譯來源:EurkAlert (2021.02.2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1.03.17
隨著出生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世界處於「雙胞胎高峰」
您確實看到了現在雙胞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根據對全球雙胞胎出生的首次全面調查,現在雙胞胎可能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為普遍。
自1980年代以來,全球雙胞胎的出生人數增加了三分之一,從每1000例分娩中9例增加到12例。每年約有160萬雙胞胎出生,也就是說,每42個嬰兒中就有1個是雙胞胎。
雙胞胎增加的原因
所有這些雙胞胎的主要原因是人工協助生殖的增加,包括卵巢刺激、體外受精和人工授精。
另一個原因是,許多國家的婦女生小孩的年齡延後。根據3月12日發表在《人類生殖》雜誌上的研究,雙胞胎的機會隨著生育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研究作者英國牛津大學社會學和人口學教授C.
Monden說:「雙胞胎分娩的絕對數量在南美以外的所有地方都有所增加。
…在北美和非洲,這一數字增長了80%以上。而在非洲,這一增長幾乎完全是由於人口增長造成的。」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65個國家/地區2010-2015年的資料,這些國家的人口占全球的99%。他們還研究了112個國家/地區的1980-1985年的資料。
他們發現,在許多歐洲國家、北美和亞洲,孿生現象大幅度增加。
在這兩個時期都有資料的112個國家中,有74%的增長率超過了10%。亞洲增長了32%,北美增長了71%。只有7個國家的跌幅超過10%。
其中,非洲的孿生率最高,但是,隨著時間並沒有顯著增加。在歐洲、北美和大洋洲國家正在迅速追趕。目前,全球約有80%的雙胞胎是出生在亞洲和非洲。
孿生率之所以如此之高,主要是異卵雙胞胎數量很高。從同一卵子生出的雙胞胎的比率幾乎沒有變化,約千分之四。
作者認為,孿生率可能已經達到頂峰,特別是在歐洲和北美。因為越來越多國家基於健康的因素,強調或規範人工協助生殖應植入單一胚胎。
研究人員說,目前尚不清楚在低收入國家是否也是如此。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1.03.1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