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新聞
2017-04-20
芬蘭嬰兒箱真的能避免嬰兒死亡?
芬蘭嬰兒箱(baby
box)是芬蘭政府免費提供給新生兒家庭的箱子,箱內附上了新生兒照顧的物資,箱子本身也可作為新生兒的床。近年,台灣新聞媒體報導芬蘭嬰兒箱(baby
box)降低嬰兒死亡率的效果,部分廠商也有販賣類似產品,吸引了許多爸媽討論與購買。
芬蘭嬰兒箱的高知名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這是芬蘭政府免費提供的育兒物資,而芬蘭又是嬰兒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每千例活產嬰兒有2例死亡嬰兒,因此民眾常認為芬蘭嬰兒箱能降低嬰兒死亡率。而在過去3年內,生產嬰兒箱的公司紛紛於美國、加拿大、英國、墨西哥等國家出現,甚至台灣也有進口嬰兒箱,其受歡迎的程度不只表現在民眾熱烈的討論上,國外政府支持此產品的現象也反映出這號稱能降低嬰兒死亡率的嬰兒箱打中了政府欲建立政績的需求。
但是,芬蘭的學界及健康專家試圖向大眾指出社會對嬰兒箱存有迷思。其實,芬蘭嬰兒箱的出現是因為歐洲國家曾經歷一段嬰兒死亡率下降的過程,但當時芬蘭的嬰兒死亡率仍高於鄰近的北歐國家,因此芬蘭政府決定提供嬰兒箱給低收入的女性,同時附贈嬰兒衣物、睡袋、床墊等,但孕婦必須到醫療院所接受產前衛教後才有資格拿到上述物資。芬蘭政府之後甚至規範所有市政府要設置孕婦及兒童健康診所以提供這些資源。
政令頒布的隔年,接受產前衛教的孕婦從31%上升至86%,由此可見,是芬蘭政府連帶給予的衛教、照護系統等因素在發揮影響力。此後,芬蘭因為有了國家健康保險制度,多數民眾從在家生產變成在醫院生產,降低許多嬰兒死亡的風險。而醫療技術的進步、營養知識的傳遞、衛生設備的設立及經濟發展等綜合因素其實影響嬰兒死亡率更為深遠。
此外,曾有人向嬰兒箱廠商請求提供嬰兒箱能降低嬰兒死亡率的研究證據,但廠商卻無法提供,並且芬蘭國家健康與福利機構的Tuovi
Hakuline教授也指出,嬰兒死亡率與嬰兒箱之間並沒有直接相關。政府及民眾不應將嬰兒箱視為唯一影響嬰兒死亡風險的因素,還要重視日漸成熟的親子衛教及照護系統所帶來的影響,畢竟與芬蘭一樣有低嬰兒死亡率的國家如冰島、日本等並沒有出現「嬰兒箱」的熱潮。
資料來源:BBC News
+ read more
2016-12-14
子宮移植?讓我們從美國首個成功案例來...
2014年瑞典曾成功透過移植手術讓5名婦女生下健康的孩子。今(2016)年二月美國首次利用已過世捐贈者的子宮進行移植,但在術後幾天因念珠菌感染被迫須將已植入之子宮取出,最後宣告失敗。七個月後,美國德州達拉斯Baylor大學醫學中心替4名患有苗勒氏管不發育症候群(Mayer-Rokitansky
Kuster-Hauser,先天無子宮或子宮出現缺陷而不孕)的女性進行活體子宮移植手術,雖然其中3位在術後因發生血流阻塞已將植入的子宮移除,但仍為美國醫療協助不孕女性生產立下了重要的里程碑。
醫生如何進行子宮移植手術?
手術首先須將患者的卵子取出進行體外受精而形成胚胎,先將其冷凍起來,接著須花3小時將子宮移出捐贈者,之後再進行約6小時手術將該捐贈的子宮移植進患者的體內,而為避免身體出現排斥反應,患者會被注射免疫抑制劑。
大約1年後,當醫師確定移植手術相當成功,其中一個胚胎就會被解凍並植入捐贈的子宮當中,如果懷孕一切順利,患者會以剖腹產方式分娩。一旦成功生下1或2個寶寶,移植的子宮就會被移除,以避免患者得終生被注射免疫抑制劑。
主要領導研究的Dr. Giuliano
Testa接受TIME雜誌訪問提到,雖然大家可能會記得他是那個做了4個移植手術卻有3個失敗的人,但從倫理、臨床和研究的角度,他認為他與他的團隊正在做對的事,他們從失敗與錯誤當中學習到很多,接下來他們在2016年底前將再進行另外6個移植手術。
為什麼美國第一次的子宮移植手術失敗了?
今年2月24日住在德州的26歲Lindsey
MacFarland接受了移植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她甚至還與她的醫師一起出席新聞記者會,但術後第四天出現緊急的併發症。進行手術的Cleveland
Clinic表示,出現的感染使得通往子宮的血流受到阻礙,因而必須得立即移除子宮。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這是一種常見會導致人體感染的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所引起的,這種真菌可能出現在皮膚上但並不一定會造成感染,可是一旦真菌數量成長過快將導致感染。
過去在2000年沙烏地阿拉伯曾試圖進行史上第一次子宮移植手術,但因出現血栓,植入的子宮在手術三個月後又被移出。2011年在土耳其,第二次嘗試子宮移植,但最後受捐贈者因懷孕八周時發現胎兒沒有心跳而中止妊娠,手術並未成功。因此,這次為確保移植的子宮健康達到可懷孕狀態,受捐者須等待一年時間再進行人工生殖術。
與子宮移植手術相關的重要問題
為何如此興奮?
去年瑞典宣布一個透過子宮移植而生下的男寶寶成為全球第一個成功案例。在英國,由Richard
Smith教授所領導的團體已努力將近20年時間希望通過子宮移植的手術申請,目前申請已獲核准通過,意謂第1個透過移植子宮而產下的英國寶寶將在2017或2018年誕生。
為何這些女性沒有子宮?
在美國,有數千名育齡女性沒有子宮、或是有子宮但仍無法懷孕生產。當中有一些女性是天生患有苗勒氏管不發育症候群(Mayer-Rokitansky
Kuster-Hauser),使她們無法正常發育出子宮,另外一些女性則是因為子宮頸癌而失去子宮。根據資料顯示,英國則有多達5萬名育齡女性沒有能生育的子宮。
手術危險嗎?
子宮移植手術時間約要6小時之久,要移植的子宮是來自已死亡但仍有心跳的捐贈者,受捐贈者在接受移植後、以及之後懷孕期間都須接受注射免疫抑制劑,以避免身體對植入的子宮出現排斥反應。一旦子宮已經沒有使用的需求,將可接受手術將其再移除,這將可使患者往後不必再注射免疫抑制劑。
資料來源:The Daily Mail、The TIME、The New York Times
那麼,強調健康性別意識的婦女團體如何看待「子宮移植」呢?
子宮移植:助孕新希望?婦團這麼說…
+ read more
2016-12-07
製播違法醫療廣告 購物台是共犯!
充斥在購物台中的醫美療程其實是違法的!根據現行醫療法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做醫療廣告,但卻因處罰內容輕微,毫無恫嚇作用,廠商將罰款金額作為行銷費用一部份都划算,無法杜絕違法廣告。為了處理這樣的問題,衛福部計畫修正醫療法,除了對醫藥業者和託播業者開罰,還要加罰播出違法廣告的購物頻道。
台灣女人健康網長期關心購物台違法製播醫美療程廣告的議題,但透過個案檢舉抓不勝抓,期待衛福部儘速通過修法,從源頭禁止違法廣告的播出,更全面地保障民眾健康權益。
【以下新聞內容來自自由時報】
違播醫療廣告 購物台擬列共犯
違規亂播醫療廣告,之後購物台也會被罰了。衛福部正打算修正醫療法,除了罰醫藥業者、託播業者,還要加罰播出違法醫療廣告的購物頻道。
許多購物台有時出現醫療廣告,如「拉皮緊緻」、「通過美國食藥局FDA檢驗」等字眼,都是違法廣告,消費者購買這些商品輕則產生消費糾紛、重者可能傷害身體。
根據醫療法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做醫療廣告,就算是醫療機構,如果要製播醫療廣告也都得先送審。購物頻道並非醫療機構,若播放肉毒桿菌注射、美白針、拉皮等,明顯都涉及醫療行為。
各縣市衛生局和衛福部若發現違法醫療廣告就可裁罰五萬到廿五萬元,且可連續開罰,去年衛生單位共罰三八五件、二一九七萬元。裁罰對象是刊登廣告的醫藥業者和託播業者,罰不到購物台。
衛福部醫事司科長呂念慈說,已準備修法,將視購物台為「共犯」,也會一起裁罰,但裁罰金額還未定案,實施日期也還沒確定。
呂念慈說,修法後,未來購物台若違法播放醫療廣告會連帶受罰,不能再宣稱「不知道有違法」、「廠商是合法廠商」來推託。
不少藝人代言醫療、醫美業者拍廣告不時發生消費糾紛,衛福部也要求代言人需確實「親身體驗」才能代言;呂念慈說,例如A藝人在某連鎖醫美診所台北店做臉部美白,代言時僅能廣告「台北店的臉部美白」服務,不能代言整個連鎖診所的所有服務;否則可開罰邀請代言人的醫療業者五萬到廿五萬元,新規定已在十一月十七日上路。且僅罰醫療業者,不罰代言人,一年內違規三次,最重可要求停業。
+ read more
2016-12-06
台北市違規醫療廣告9成是美容醫學!
台北市衛生局公布了今年違規醫療廣告的案件數,其中九成以上是美容醫學廣告,顯見市面上的美容醫學療程廣告多有誇大、不實的宣稱。台北市衛生局亦整理了美容醫學廣告最常見的違規型態,主要有二:
*
廣告宣稱就醫即贈送各形式禮品、折扣、彩券、健康禮券、醫療服務,免費兌換券等優惠價格等。例如:消費滿原價10,000元以上,享7折優惠,周三限定優惠等。
*
使用誇大不實、強調最高級及排名等敘述性名詞或類似聳動用語;以文章或類似形式呈現之醫療廣告,且未完整揭示其醫療風險(如:適應症、禁忌症、副作用等)之宣傳。例如:全國唯一、領先全國、回春、三合一速效童顏術、立即年輕十歲、回春拉皮療程等。
台灣女人健康網持續接到美容醫學療程失敗的案例,嚴重者甚至造成臀部塌陷、失明等情形。提醒大家應特別留意美容醫學相關廣告,別因誇大不實的廣告與行銷手法對療程有了錯誤期待,並將自己的健康置於風險之中。
【以下內容來自三立新聞網】
看見「童顏」好心動?北市違規醫療廣告 美醫占9成
在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新的一年就要到了,有不少人正準備計畫尋求醫美協助,要悄悄替自己「改頭換面」,業者當然也不能錯過這波商機,加強廣告宣傳。然而,台北市衛生局今(5)日公布105年1月至10月底依法裁處的違規醫療廣告案件數共計98件,其中有九成以上都是美醫廣告;藉此提醒民眾,市面上不少美醫療程廣告甚多已涉誇大、不實,因此常出現事實與期待落差的醫療糾紛,不可不慎。
台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長何叔安表示,此次統計違規醫療廣告案件數共計98件,裁罰金額774萬元,其中美醫廣告違規案件就佔了九成以上,大多都是廣告誇大、不實,或是非醫療機構,卻進行美容醫學廣告宣傳等;違規醫療廣告,依照醫療法規定,每件開罰5萬至25萬元,一年被開罰三次就必須面臨停業處份。為淨化廣告,確定違規的案件,將公布於官網「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 機關業務 » 資訊公告網站資訊公開專區」。
該局也特別整理出一般美醫廣告最常見的違規態樣,提醒民眾注意,以維自身權益:
一、刊登宣稱就醫即贈送各種形式之禮品、折扣、彩券、健康禮券、醫療服務,免費兌換券等優惠價格等。例如:消費滿原價10,000元以上,享7折優惠,周三限定優惠等。
二、使用誇大不實、強調最高級及排名等敘述性名詞或類似聳動用語;以文章或類似形式呈現之醫療廣告,且未完整揭示其醫療風險(如:適應症、禁忌症、副作用等)之宣傳。例如:全國唯一、領先全國、回春、三合一速效童顏術、立即年輕十歲、回春拉皮療程等。
+ read more
2016-11-09
心臟醫療器材有問題?美食藥局皮繃緊!
政府本應為民眾的健康把關,嚴謹地審核新藥及醫療器材後再核發許可證,但是最近一篇新聞指出,美國食藥局(FDA)審核通過的一系列新心臟醫療器材,可能為其帶來麻煩。
美國食藥局核准的一系列新的心臟醫療器材反映出其無力為民眾健康權益把關,耶魯大學Sanket
Dhruva博士指出食藥局核准但實際上試驗結果是負面或不確定的心臟醫療器材,包括:生物可吸收的支架(Absorb
bioresorbable scaffold
stent)、心臟衰竭檢測器CardioMems、阻止血栓流經身體以降低中風風險的Watchman、改善二尖瓣逆流的Mitraclip、幫助患者在高風險心臟手術保持穩定心臟功能的Impella及心房中膈缺損關閉器Amplatzer等。
食藥局會核准這些醫療器材,除了與局長Robert
Califf將審核門檻降低以利檢驗醫療器材的人員產出證據有關外,洛杉磯西達賽奈醫院的Sanjay
Kaul博士也指出與食藥局審核醫療器材與新藥的規範不同有關。
Kaul博士說明,美國食藥局為回應來自醫療器材產業及投資者認為政府程序太慢、昂貴的批評,精簡了程序,讓民眾能較快地取得高風險的科技如Mitraclip等。為了達到目的,食藥局將確保研究實證有效且安全的工作從審核通過前改至審核通過後,亦即食藥局改而重視核准後的研究。然而,很多食藥局主導的核准後研究被延遲、裁撤或從未被完成,因此不清楚這些研究如何能用來為民眾死亡率、發病率及健康生活品質把關。
Kaul博士進一步強調,若要以此方式制衡醫藥產業與民眾健康權益,就應該要有完整且透明的核准後研究,若這些研究未能於期限內完成或無法確認對目標人口利大於弊,就應該要撤除許可證。不過現實的狀況是,核准後的研究經常無法在期限內完成,並且一旦醫療器材獲得許可證後就會因為已經應用於臨床上而很難被裁撤。Dhruva博士提醒,醫師應在使用這些醫療器材前,謹慎思考為什麼要用在患者身上,否則一旦發生不良反應,所造成的傷害是巨大且立即的。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6-10-27
CDC:青春期前期兒童僅需接種兩劑HPV疫...
上週,美國疾病管制署(CDC)表示,11歲與12歲的兒童僅需要接種兩劑HPV疫苗即可;其中兩次接種時間應至少間隔6個月。13歲與14歲的兒童也適用這項兩劑接種方案,至於年紀較長的青少年與青年(15~26歲)仍應按時接種三劑。
CDC專職提供疫苗相關建議的免疫實踐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在其半年一次的會議上,針對「青少年接種兩劑HPV疫苗即可」的建議以及相應的接種時程進行投票表決。這項表決通過後很快就獲得了CDC主任Tom
Frieden的批准,將其作為官方政策。
這項新的建議建基於CDC和ACIP對來自臨床試驗數據的審查,其中顯示:9~14歲的青少年接種兩劑HPV疫苗後所產生的免疫反應與16~26歲接種三劑HPV疫苗者的免疫反應相似,甚至更高。而研究表明,提供11和12歲孩童兩劑疫苗所能獲得的保護比年輕成人接受三劑疫苗來得更好。
本月初,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也批准了9至14歲在接種Gardasil
9(9價HPV疫苗)時僅需兩劑的方案。
Frieden在CDC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是:「安全、有效且持久的保護,…意味著更多美國人將免於癌症。…也使父母更容易讓子女得到即時的保護。」
紐約市Lenox Hill醫院的婦產科醫生Jennifer
Wu博士表示,將注射次數從三次減少到兩次肯定會增加民眾『乖乖接種疫苗』的機會。她解釋,由於這是一項新且昂貴的疫苗,減少注射次數至兩次將大幅降低一般民眾接種所需付出的成本。
紐約州Staten Island醫院婦產科主任Mitchell
Maiman博士也支持這項新建議,認為「新的接種方案應該會更方便且成本更低,同時提供至少與過往相同或更好的保護」。
而今,CDC已開始鼓勵醫生開始對青春期前期的孩童實施2劑施打時程,並將為家長、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和保險公司提供與這項新措施所帶來的變化相關的指導。
其實早在2014年,WHO就已經發布新的HPV疫苗指引,建議在為9~13歲的孩童施打疫苗時將劑數減量。而今,CDC、FDA、ACIP和其他相關單位由於一直以來都關注著美國HPV疫苗的使用情形,因此得以據此作出具體的政策建議。反觀台灣,雖有部分縣市針對國高中女學生施行公費施打HPV疫苗,但一個完整的HPV疫苗接種與追蹤資料庫遲遲未能建置完善,一方面難有確實的數據支撐以作為政策上之建議,另一方面也是將國人的健康及防疫工作置於未知的風險之下。因此,台灣是否會比照辦理調整建議之施打HPV疫苗劑數著實值得注意。
根據衛生福利部所核發之許可,目前台灣現有的三種HPV疫苗中,二價與四價疫苗在給青春期前期的孩童使用時可施打兩劑即可(二價:9~14歲,四價:9~13歲;第一劑與第二劑皆需相隔6個月),今年初核准通過的九價疫苗則仍皆需施打三劑。
資料來源:CDC、FDA、UPI、衛生福利部
+ read more
2016-10-24
調漲部分負擔--以分級醫療作為包裝?
『調漲部分負擔』--以分級醫療作為包裝的錯誤政策?
衛福部與健保署日前宣布,以促進分級醫療為由,意欲調整健保部分負擔,民間監督健保聯盟與消基會、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等,於今日(24日)上午十點共同於立法院中興大樓103會議室,召開記者會,表示督保盟支持「轉診/分級制度」,但不認同「提高部分負擔」作為手段。由於目前的基層醫療環境存在一些對於婦女丶老人身心障礙者之障礙,讓這些弱勢者只好選擇大醫院。這些障礙必須由政府的政策及作為來改善,而不是、也無法以經濟手段讓人民就範。政府應先著手基層醫療環境的改善,再研議是否有必要提高部分負擔。但是,如果提高部分負擔其實是健保財務的考量,就請政府真實以對,不需拐彎抹角!。
部分負擔,阻礙就醫公平性
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調整部分負擔政策不僅違背健保精神,政府還忽視民眾購買力持續下降、醫療負擔卻不斷上升的事實。蔡英文競選總統政見之一:健保費採取家戶總所得與健全社區醫療服務之主張,然而執政黨不僅未修法改正過分由薪資所得支撐的健保費,與提出完善社區醫療服務的施政計畫,還直接調漲部分負擔,從民眾口袋再多拿錢,帶頭阻礙民眾就醫的可近性與公平性,漠視人民權益!
部分負擔無助醫療分級,支付制度才是金鑰
部分負擔調漲能夠達到分級醫療嗎?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部分負擔的調整,無助分級醫療!健保開辦至今21年,部分負擔共計調漲五次,最近一次是在民國94年,同步調漲各級醫院門診與急診的部分負擔,多年多次微調,不但越調越多大醫院,且並未改變醫院與基層的門急診就醫分佈。
不是不分級,是分不了:至基層就醫困難重重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代表劉金鐘先生以自己與傷友的親身經歷表示,傷友95%以上都是輪椅使用者,且有許多因為脊髓損傷的後遺症多次嘗試至家裡隔壁的基層診所就醫,但卻常因診所無障礙設施嚴重不足而進不去,或因檢查設備(如X光機)無法提供身障者使用等改而奔波至醫院。幾次下來,已不敢再去基層診所。此外,多數傷友本身原是經濟支柱,受傷之後無法賺錢,如果為了分級醫療而漲部分負擔,實在不公平,也非常殘忍。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代表李碧姿主任也說,社區中很多老人,可能必須坐輪椅,或是因為疾病的治療而要進行多項檢驗,無論是照顧者或是長者本人,也無法負荷多次診所與醫院的奔波。
督保盟召集人、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曾有血友病患者反應,並非他不願意至基層,而是診所的醫師都會直接請他去醫學中心看;黃淑英再以胃食道逆流的治療藥品耐適恩處方為例,醫師處方耐適恩前必須做胃鏡檢查,但絕多數診所都沒有胃鏡檢查設備,因此必須上醫院,病人在診所與醫院間轉來轉去,病人和健保都不會省錢,更別提全台有一半鄉鎮基層沒有婦產科醫師,醫療資源較為缺乏的地區,如何至基層就醫或生孩子?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消基會、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等全面反對政府以分級醫療做為包裝,實施違反全民健保精神的部分負擔調漲,並強烈呼籲,有為的政府應該優先提出從對提高民眾就醫品質與效率的醫療制度改革面著手,而非便宜行事,要求民眾先付錢等改革。
更多新聞連結:
聯合報:反對調漲急診部分負擔 督保盟轟 –
錯誤政策
自由時報:督保盟批調漲部分負擔,健保署長
:尚未定案
記者會新聞稿連結:http://twl.ngo.org.tw/category/144/article/2689
+ read more
2016-10-11
抗老、亮膚!?你的保養品含汞嗎?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日前發出警告,提醒民眾注意有部分皮膚保養的產品含有汞,將對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威脅。
FDA提醒:檢查護膚霜、肥皂和潔膚產品的標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產品成份標籤上出現mercurous
chloride、calomel、mercuric、mercurio或mercury等,應立即停止使用該產品。另外,也不要使用未列出成分之產品。
由於汞有漂白皮膚的效果,因此經常在廠商主打“抗衰老”或“美白”等聲稱能消除老年斑、雀斑、肌膚瑕疵和皺紋的化妝品中被發現。而根據FDA,其中有些產品也被青少年用來改閃面皰、粉刺問題。
但是接觸汞會引起嚴重的健康問題,長期使用會沉積在人體內,造成肌膚過敏甚至慢性汞中毒。孕婦與正值哺乳期的嬰幼兒尤其容易受到傷害。汞會對寶寶的大腦發育和神經系統造成損害。若母親接觸到汞,哺餵母乳時將會一併使新生兒暴露其中。
“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家人也可能呼吸到從這些產品中所散發的汞蒸氣;或是觸碰到已受汞污染的毛巾、浴巾或其他織物。
或甚至像輕觸臉頰這樣簡單的動作,都可能將這項有害物質傳遞給他人。”FDA的資深醫療顧問Arthur
Simones博士在官方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FDA提醒民眾若發現家中有皮膚保養品還有這些有害成分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將之清除;在丟棄可能含有汞的產品之前,務必將其以塑膠袋或防漏容器密封,並按當地的環境、健康或固體廢物機構處置指令妥善處理。
而在台灣,汞是被禁止作為化妝品(含保養品)成分的,但仍可能因不肖業者或購買到來自他國的產品而使自己深陷風險當中。除了美國FDA聲明中所提到之物質外,台灣衛生福利部也列舉出Hg、Hydroquinone、Tretinoin及Betamethasone、Clobetasol
propionate、Cortisone acetate、Dexamethasone
phosphate、Dexamethasone、Hydrocortisone、Methylprednisolone、Prednisolone、Prednisone、Triamcinolone等不得添加於化妝品之中的成分,提醒民眾購買與使用產品前多加注意。若發現有問題之商品,民眾可進入衛生福利部「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或撥打通報專線:02-66251166-6401
通報。
資料來源:FDA、衛生福利部
+ read more
2016-07-14
別小看熱浪造成的健康威脅!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天氣都發生急劇的變化,夏天的溫度越來越高,造成不容小覷的健康威脅。Jennifer
Caudle博士在美國新澤西州Rowan大學所發布的新聞中指出並提醒民眾熱浪可能造成的健康威脅及預防、處理的方法。
Caudle博士表示,任何極端的天氣都存有潛在的危險,但每到夏天熱浪發生時,兒童,老人及部分慢性病患者特別容易遭受熱疾病(Heat-related
illnesses)的危脅。
根據Caudle博士的解釋,當天氣快速變化(如突然的熱浪)時,我們的身體會加緊運作,通過調節血流量和出汗以幫助維持正常的體溫。大多數人都可以在一周之內適應溫度波動,但有些人可能需要兩倍的時間來調整;嬰幼兒和老年人的身體無法像健康成人一樣輕易地做出這些改變,這使他們處於更高的疾病-甚至死亡-風險。
對老年人而言,除了無法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溫度,他們感知和對溫度變化的反應能力也較低。同時,他們對於口渴的反應能力也減弱了,以至於無法適當補充水分。而在健康問題之外,有些長輩也可能因為安全和經濟的考量而生活在門窗緊閉又沒有風扇或空調的空間。
嬰幼兒也為高溫所苦,特別是父母將孩童暫留在車內一事仍時有所聞。Caudle博士指出,只要10分鐘,車內的溫度就足以上升5~7度。因此她提醒:如果你發現孩子在一輛停著的汽車內睡著了,不要以為孩子只是在午睡。嗜睡和意識不清是熱衰竭或中暑的跡象,而且是緊迫的醫療狀況。建議將孩子抱離車子,並立即撥打119。體溫過高可能會導致永久性的腦部和器官損傷。
如果你發現溫度計上的數字越來越高了,Caudle博士建議:
*
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間進行戶外活動(特別是孩童)。
*
確實做好防曬(撐傘、戴帽子或穿著寬鬆輕便的衣物蓋住肌膚;塗抹防曬品也應適時補擦)。
*
確保攝取充足的水分;孩童應喝大量的水,因為他們脫水的速度比成人更快。
* 穿著寬鬆輕便、透氣的衣服。
*
避免飲用含咖啡因或含糖飲料,這些飲品會加重脫水的狀況。
* 盡可能待在通風良好或有空調的室內。
Caudle博士也提醒:
中暑的跡象包括多汗、頭暈、沒有力氣、噁心、皮膚通紅或發燙、昏厥、意識不清和身體動作無法協調、平衡。
若身邊有人出現這些症狀,應盡速將之帶往涼爽處;並協助他們每10至15分鐘補充涼爽、無咖啡因與酒精的液體。如果這些症狀不迅速改善或變得更糟,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如果不及時治療,中暑是可能致命的。
資料來源:Rowan University School of Osteopathic Medicine
+ read more
2016-06-22
研究新發現:女性的上生殖道不是無菌的...
在人體中過去普遍認為是無菌的地方,竟被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菌!而這些地方指的就是女性的卵巢和輸卵管。
研究人員還發現,罹患卵巢癌的女性相較於未罹癌的女性,在這些位置上有不同的細菌群體。這項發現引出了一個疑問——在上生殖道的細菌是否可能對卵巢癌的發生或進展產生影響?
北卡羅萊納州大學女性健康研究中心的主任Wendy
Brewster博士在大學新聞發表會中表示:「這是個對生命的開始來說必不可少的地方——人們不會預期它充滿著細菌。但事實上就連在海洋底部的化學坑(chemical
pits)裡都存在細菌,那麼為什麼不能在輸卵管裡呢?」。
研究人員從25名女性的上生殖道取樣。這些女性們皆已接受子宮、輸卵管或卵巢的移除手術。其中有一些婦女罹患癌症,而另一些則無。利用基因檢測,研究人員確定了樣本中發現的細菌。並且,卵巢和輸卵管中所發現的細菌是不同的。
研究人員發現,罹有卵巢癌的女性有更多潛在有害細菌的菌株。但若說這些細菌會對卵巢癌的發生或進展產生影響還言之過早。
Brewster說:「現在我們知道這些生物的存在,而且在女性上生殖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種類的生物,我們想知道的是:這些生物是否會影響你罹癌?或是會影響癌症的特性嗎?如果你有不同種類的生物,你會不會有更好的結果?」。
該研究的作者建議需要進行更多的相關研究。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補充:這項研究是2016/6/7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的年度會議上所提出的。在會議上提出的研究結果一般被視為初步的,直到研究已被發表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中。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