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24-02-08
乳房緻密的女性 該如何篩檢?
台灣有8成以上女性屬緻密型乳房,且越年輕越緻密。目前政府補助45以上未滿70歲婦女、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
然而,乳房x光攝影對乳房組織緻密的女性效果較差,因為緻密乳房組織代表著女性乳房中有較多的纖維和腺體組織,這些組織在乳房攝影成像中呈現白色,而乳癌組織在成像上也是白色,因此緻密乳房較難發現癌症。
但要如何處理這個狀況,醫學專家的見解莫衷一是。
目前沒有如何處理這一常見問題的明確建議。美國有38個州制定了規範,要求提供檢查的單位必須給確定有緻密乳房組織的女性一封通知信,信中建議她們聯繫醫療服務提供者,以討論評估潛在的風險和後續行動。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署(FDA)將這項規定提升到聯邦層次,2024年9月之後所有機構都必須實施。
致力於推廣緻密乳房訊息的非營利組織DenseBreast-info執行董事JoAnn
Pushkin表示,對乳房緻密的女性來說,僅進行乳房攝影是不完整的篩檢,但對於最佳的附加篩選工具還缺乏共識,目前可用的選項各有優缺點。
從乳房超音波到簡式乳房MRI
緻密乳房組織唯一可辨識的方法是透過乳房攝影。在確定是緻密型乳房後,必須透過另一種篩檢方式再進行檢查,以免有所遺漏。但這個下一步並沒有明確方向,因為主要醫學會、政府單位或跨國組織都沒有關於下一步的最佳建議。
例如,美國放射學會(ACR)建議乳房緻密且需要進行補充篩檢的女性,進行乳房MRI檢查。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放射學系Kelly
Myers博士指出,目前最常見的後續檢查是乳房超音波,有許多研究發現,相較於乳房攝影相比,超音波檢查在緻密乳房女性中發現的癌症多出50%。超音波這是低風險且較容易獲得的檢測方式。
但超音波檢查有其缺點,假陽性率高於90%,時常在建議患者進行切片檢查後發現是良性組織細胞,這會帶來經濟和心理壓力。
另一種選擇是full-protocol
MRI,與乳房攝影相比,這種檢查可以在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中發現多達200%的癌症,這是針對終生罹患乳癌風險為20%(含)以上女性的建議。
然而,MRI檢查時間長、費用高,對某些人來說甚至可能無法進入檢查的半密閉空間。亦有研究指出重複劑量的顯影劑「钆」會沉積在某些身體組織中,包括大腦,這是一個潛在隱憂。
為了解決MRI的問題,專家們持續研究更簡易的乳房MRI(abbreviated
breast MRI, abMRI)。進行full-protocol
MRI大約需要半小時,而abMRI只需不到10分鐘,並且能拍出高品質影像。
研究顯示,abMRI在識別容易被忽略的癌症細胞上非常有效,且假陽性率(70-80%)低於超音波檢查(90%),但有後勤和財務問題。多數醫療中心的MRI檢查通常以30分鐘為一個時段,如果某個時段只有10分鐘的預約,可能會浪費寶貴的機器時間。另一個問題是保險不給付,abMRI的價格大約在台幣1萬至1萬5千元之間。
後續篩檢真的有益嗎?
並非所有人專家都認為緻密乳房的女性需要加強後續篩檢。
哈佛醫學院Nancy Lynn
Keating博士說,目前不建議對處於平均風險的乳房緻密女性進行全乳超音波或乳房MRI檢查,而是建議每年進行一次3D乳房攝影。儘管乳房組織緻密,但3D乳房攝影已被證明比2D的技術更能辨別癌症。
Keating博士指出,乳房攝影檢查的確有其侷限,需要更好的方法。但根據目前的證據,並未發現後續的篩檢與非高風險女性的死亡率顯著降低有關,額外篩檢可能弊大於利。因此,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醫療保健資金這樣使用,花在未經證實的測試上可能弊大於利,為所有乳房緻密女性提供後續篩檢的保險是不合理。
更多關於乳房檢查
乳房密度變化速度不一 可能是乳癌風險徵兆
美預防工作小組:女性應從40歲開始接受乳房X光檢查
編譯來源:STAT(2021.1.23)
+ read more
2024-01-31
佛羅里達州立法者限制兒童使用社群媒體
在美國,繼去年3月猶它州的禁令,佛羅里達州眾議院在今年一月也批准了一項旨在禁止
16
歲及以下兒童使用社交媒體平台的法案,此前幾個州也採取了類似行動,限制青少年面臨的網路風險。
該措施要求社交媒體平台終止任何17歲以下人士的帳戶,並使用第三方驗證系統篩選未成年人。
還要求公司永久刪除從被終止的帳戶中收集的個人信息,並允許父母對那些未能這樣做的人提起民事訴訟。
該法案以106比13的兩黨投票獲得通過。現已提交佛羅里達州參議院審議。
佛羅里達州眾議院議長Paul
Renner說:「我們必須解決社交媒體平台對我們孩子的發展和福祉造成的有害影響。」
「佛羅里達州有令人信服的國家利益和義務來保護我們的孩子、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他們的童年。」
贊成VS反對
支持者表示,這項措施對於保護兒童免受憂鬱、焦慮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是必要的,他們認為這些問題與過度使用社群媒體有關,批評者稱社群媒體的成癮性使兒童特別容易受到傷害。
反對者認為該法案太過分了,有些人敦促減少限制性措施,例如讓父母選擇允許或不允許孩子使用社群媒體。
META,Instagram和Facebook的母公司反對這項通常被稱為HB1的立法,稱這將限制家長的自由裁量權並引發資料隱私問題。
社交平台的定義
佛羅里達州的措施並沒有指明任何網路公司的名稱。它將社交媒體平台定義為一個線上論壇,透過讓帳戶持有者創建用戶個人資料、然後上傳內容或查看其他用戶的內容或活動並與他們互動或追蹤他們來追蹤帳戶持有者的活動。
該法案強調的定義社交媒體功能包括「令人上癮、有害或欺騙性的設計功能」,或誘導「過度或強迫性需要使用或參與」該平台的功能。
但該措施排除了主要功能是電子郵件、訊息或簡訊的網站和應用程序,以及串流媒體服務、新聞、體育和娛樂網站,以及線上購物、遊戲和學術網站。
兒少的保護立法
根據為佛羅里達州法案準備的立法分析,猶他州於2023年3月成為美國第一個通過規範兒童使用社交媒體的法律的州,阿肯色州、路易斯安那州、俄亥俄州和德克薩斯州等其他州緊隨其後。
報告稱,其他許多州也在考慮類似的規定。
分析補充稱,2015年歐盟通過了一項法律,要求兒童使用社群媒體必須得到父母的同意。
編譯來源:Reuters(2024.01.31)
+ read more
2024-01-22
【2024為女著紅】Let's Go Red for wom...
LET'S GO RED FOR WOMEN著紅齊護女人心
2024年「台灣為女著紅」邁入第九屆,這九年間,在政府、醫界、企業、民間的共同推廣下,心血管健康的性別差異在政策及醫學上都逐漸獲得關注,包括推動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政策、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引、投入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研究、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機制等。由台灣女人連線於2016年發起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響應國際的「台灣為女著紅日」更已成為每年3月各界踴躍響應的活動。
今年,我們將延續八年的努力,邀請國民健康署和醫界等各界夥伴一起把這八年來的累積與成果完整呈現!同時繼續透過「多元衛教宣導」及「網路著紅行動」來宣傳並鼓勵民眾採取積極行動關心及保護女性心血管健康。
❣️想知道更多為女著紅源起及歷屆活動請見▶
為女著紅 GO RED FOR WOMEN!
❤【女人心健康 妳不可不知的事】衛教宣導
* 心血管疾病男女不一樣!
症狀-男女臨床表現不一樣;檢測-女性準確度不如男性;藥物-女性較易發生副作用
* 女性風險別忽視!
初經年齡、避孕方式、貧血、更年期、糖尿病都對女性心血管健康造成影響
* 女人生育請注意!
早產、流產、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不孕症治療與人工生殖可能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
* 女性特有疾病要小心!
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乳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
❣️還想知道更多女人需要注意的健康心風險→完整衛教、FB圖文(歡迎分享)
❤【為女著紅直播間】心血管疾病 男女不一樣
* 播出時間:2024年3月7日(四)12:30 「心血管疾病
男女不一樣」
* 主持人:黃淑英理事長
來賓:北榮女性心臟醫學中心主任 呂信邦醫師
*
播放平台: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粉絲專頁
❣️讓我們一起來聊聊,男女在心血管疾病上有甚麼不一樣~
❤【著紅護心記者會】3/8婦女節LET'S GO RED FOR WOMEN
今年「為女著紅日」正逢「國際婦女節」同為3月8日,為了讓社會大眾更加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我們將邀請國民健康署、醫界等各界夥伴一起來分享推動台灣女性心血管健康倡議的具體成果!
❤【著紅齊護女人心】全民3/8一起來著紅
歡慶「國際婦女節」與「為女著紅日」女人雙節日,邀請大家一起響應「Go
Red for
Women」,提升女性對自身心血管健康的意識,並採取積極行動保護自己的健康!
請於3月8日「台灣為女著紅日」(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
穿上紅色衣飾,拍攝照片或影片,上傳臉書/IG等社交平台,同時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參加方式:
1.3/8(五)穿戴紅色衣飾👗拍攝照片或影片📸
2.上傳至臉書/IG等社交平台,並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想知道更多▶ 為女著紅 GO RED FOR WOMEN!
【主辦單位】
台灣女人連線
【指導單位】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合辦單位】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台灣周產期醫學會 台灣更年期醫學會
【公益推廣】
台新銀行 福泰飯店集團
(本活動部分經費來自國民健康署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 read more
2024-01-20
【2024為女著紅】女人心健康 妳不可不...
2024為女著紅【女人心健康 妳不可不知的事】
完整衛教
一、什麼是為女著紅?GO RED FOR WOMEN
2006年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為了促進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發起Go
Red for
women(為女著紅),在特定的日子穿著紅色衣飾作為提升女性心血管健康意識之公益行動。至今已有超過50個國家參與。[1]
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起發起響應,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就不同層面的女性心血管健康議題呼籲政府、醫界及社會大眾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2]
二、為什麼特別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在台灣,婦女健康的關注著重在婦癌,忽略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死因。事實上,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亡率都是婦癌的3至4倍,過去10年更增加了約21%。
一直以來心血管疾病被認為是男性的疾病。然而近十幾年越來越多研究與指引證實,男女由於生/心理、身體結構的差異及所經歷的社會文化不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診斷及治療等皆具有性別差異。如以對待男性的方式對待女性,易造誤診或延誤診斷,危及女人的健康及生命。
但是,社會上缺少這樣的認知及意識。
三、心血管疾病男女不一樣?
因為生理及結構的性別差異,男女的心血管疾病在症狀、檢測及藥物治療上也有所差異,忽略這些差異女性將容易被誤診或延遲治療,甚至死亡。
* 症狀:
以冠狀動脈心臟病為例,一般出現的「典型」症狀為:呼吸急促、盜汗、左手臂或左下巴的痠痛、胸口悶痛等;而女性除典型症狀外,亦常出現「非典型」症狀,如:噁心嘔吐、氣喘、背痛、視力改變、牙痛等。[3].[4]
* 檢測:
在檢測心臟病時,常會使用「運動心電圖」檢查測試,但是研究陸續發現,男性準確度高達90%,女性的準確度卻不到50%。因此對女性來說並非很好的檢測工具。[5]
* 藥物治療:
女性和男性在身體組成和生理學(月經週期、更年期和懷孕期間荷爾蒙的影響)方面存在差異,在藥物藥物動力學(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泄)和藥效學方面也存在差異,因此對心血管藥物的反應不同;用來治療心臟衰竭的毛地黃製劑,女性服藥後,代謝較男性慢,因此同劑量藥物副作用也較容易發生。[6]
四、月經和女人的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
女人月經的來潮與否和心血管健康息息相關
* 初經:
有研究指出,相較於初經年齡為13歲的女孩,初經年齡小於10歲的冠心病風險是其1.27倍,初經年齡大於17歲的冠心病風險為其1.23倍。[7].[8]
* 經痛:
2023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患有經痛的女性更有可能罹患慢性或持續性缺血性心臟病,且經痛和壓力增加和自主神經系統失調有關,也會增加某些與發炎相關的分子,會影響心血管功能。[9]
* 避孕: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使用口服避孕藥與血栓以及血栓性疾病風險增加有關,如心肌梗塞、深層靜脈血栓或肺栓塞以及中風等。[10].[11]
如果有偏頭痛、血脂異常、高血壓、曾經吸菸或35歲以上,使用避孕藥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會比一般人高,需要更注意心血管健康。[12]
* 更年期:
更年期後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逐漸追上男性,這是因為荷爾蒙下降使血管硬化等因素所致。有研究指出,女性如果在40歲前就自然進入更年期,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了1.36倍,若是因為手術而提早進入更年期,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了1.87倍。[13]
睡眠不足與心臟病和中風風險增加之間存在聯繫。2023年一項研究發現,更年期女性睡眠品質不佳,可能影響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14]
五、懷孕、生產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懷孕時女性可能會罹患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甚至早產或流產都可能使其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幅提升。
* 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懷孕時可能會發生妊娠糖尿病,雖然產後會恢復,但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容易患上第1型和2型糖尿病[15],其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增加。研究指出有妊娠糖尿病婦女發生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是沒有罹病婦女的2.8倍。[16]
* 妊娠高血壓
妊娠高血壓雖然會在產後恢復正常,但患者未來發生高血壓或是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增加。妊娠高血壓婦女產後10-15年高血壓風險為3.7倍、缺血性心臟病風險為2.2倍、中風風險為1.8倍。[17]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懷孕前或懷孕期間沒有高血壓的女性中,有十分之一可能會在分娩後一年內患上高血壓。因此建議在此期間對高危險群進行監測可以減輕嚴重的產後和長期心血管併發症。[18]
* 早產
早產指的是懷孕37周前生產。有研究指出,自發性早產的女性有1.4至2倍發生或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早產次數越多或生產時懷孕週數越早,風險越高。[19]
* 流產
曾經流產或重複流產與之後冠心病風險較高有關。流產可能增加1.45倍的冠心病風險。如果流產1次以上,其風險可能變成2倍。[20]
* 不孕症治療與人工生殖
不孕症女性以口服或是注射刺激卵巢內濾泡發育的藥物接受不孕症治療,荷爾蒙改變可能伴隨著罹患心臟病之風險,且若過度誘導刺激卵巢,可能會引起血管損傷,誘導靜脈血栓形成。[21]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期刊2022年發表的一個新研究專題,女性經由人工協助生殖技術而受孕,其心律不整的風險比自然受孕者高出65%。[22]
六、女性特殊疾病特有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以女性居多或特有的疾病,如自體免疫疾病、乳癌,其心臟病的風險也較高。
* 乳癌:乳癌患者面臨雙重心血管疾病風險![23]
心臟及腫瘤指引皆指出,癌症化學治療如小紅莓、紫杉醇及賀癌平等具有心臟毒性,可能使患者發生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血管併發症;放射治療亦因照射部位接近心臟可能使心臟組織肥厚、鈣化或動脈發炎,增加心包膜疾病的風險。[24]
此外,乳癌患者經常同時接受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使心血管暴露於雙重風險當中。研究指出,乳癌倖存者約有6成於確診5至10年內死於非乳癌因素,10年後該比例增加至75%,其中以心血管疾病為最多。[25]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育齡期女性最常見的一種內分泌疾病。女性患者可能有較高的代謝症候群風險,包括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及高血壓等。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26]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參與者患高血壓的風險,比沒有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參與者高30%,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7]
* 自體免疫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的患者主要年輕女性。而缺血性心臟病是紅斑性狼瘡患者第一死因;另有研究指出35歲至44歲的年輕女性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是同齡健康女性的50倍;相較於一般人口,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高了50%。[28]
七、如何一齊響應為女著紅?
於每年3月第2個禮拜五「為女著紅日」
1.穿上紅色衣飾拍攝照片或影片👗
2.上傳FB/IG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一齊將資訊分享出去,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八、LET’S GO RED FOR WOMEN
敬邀
2024年3月8日(五)著紅齊護女人心
主辦單位:台灣女人連線
指導單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合辦單位: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台灣周產期醫學會
台灣更年期醫學會
公益推廣:
台新銀行
FORTE福泰飯店集團
醫療顧問: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張博淵醫師
臺北榮總女性心臟醫學中心呂信邦主任
參考文獻:
[1] Go Red for women|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 台灣女人健康網|為女著紅Go Red for women
[3] Deborah, et al._Presentation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en and Women_.J Gen Intern Med. 1997;12:79–87
[4] Women vs. Men Heart Attack Symptoms;AHA
[5] Gender-Specific Criteria and Performance of the Exercise
Electrocardiogram;AHA(1995.09.01)
[6]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cardiovascular drugs;European
Heart Journal - Cardiovascular Pharmacotherapy, Volume 3, Issue 3,
July 2017, Pages 163–182
[7] Canoy D, Beral V, Balkwill A, Wright FL, Kroll ME, Reeves GK,
Green J, Cairns BJ; Million Women Study Collaborators*. Age at
menarche and risks of coronary heart and other vascular diseases in a
large UK cohort. Circulation. 2015 Jan 20;131(3):237-44.
[8] Julie J. Lee et al. Age at Menarche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utcomes: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Sponsored Women's Ischemia Syndrome Evalu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9;8
[9] Risk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Young Women With Dysmenorrhe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AHA-177;2023.11.13
[10] Roach REJ, Helmerhorst FM, Lijfering WM, Stijnen T, Algra
A,Dekkers OM. 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 the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schemic stroke.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5;(8):CD011054. doi:10.1002/14651858.CD011054.pub2
[11] Xu Z, Li Y, Tang S, Huang X, Chen T. Current use of oral
contraceptives and the risk of first-ever ischemic stroke: A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Thromb Res 2015;136:52-60.
doi:10.1016/j.thromres.2015.04.021
[12] Mishra SR, Chung H, Waller M,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Reproductive Life Span and Incident Nonfat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Pool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12 Studies. JAMA
Cardiol.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6, 2020.
doi:10.1001/jamacardio.2020.4105
[13] Honigberg MC, Zekavat SM, Aragam K, et al. Association of
Premature Natural and Surgical Menopause With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AMA. 2019;322(24):2411–2421.
[14] Sleep problems linked to heart health risks during and after
menopause(2023.12.04)AHA:
https://www.heart.org/en/news/2023/12/04/sleep-problems-linked-to-heart-health-risks-during-and-after-menopause
[15] A long-term study shows strong links between gestational diabetes
during pregnancy and type-1 and type-2 diabetes later in life; Eurek
Alert(2021.05.24)
[16] Daly B, Toulis KA, Thomas N, et al. Increased risk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hypertension, and type 2 diabetes in women with
previous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 target group in general
practice for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PLOS Medicine 2018;15:e1002488.
[17] Bellamy Leanne, Casas Juan-Pablo, Hingorani Aroon D, Williams
David J. Pre-eclampsia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in later lif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2007; 335 :974
[18] De Novo Postpartum Hypertension: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at a
Safety-Net Hospital;AHA2022.11.15
[19] Wu P, Gulati M, Kwok CS, et al. Preterm delivery and future risk
of matern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Am Heart Assoc 2018;7:e007809. 20. Tanz LJ, Stuart
JJ, Williams PL, et al.
[20] Oliver-Williams CT, Heydon EE, Smith GCS, et alMiscarriage and
future matern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Heart 2013;99:1636-1644.
[21]
女性心血管疾病之診斷與治療;內科學誌2018:29:191-209;
DOI:10.6314/JIMT.201808_29(4).01
[22] Common infertility treatments may increase risks for pregnancy,
vascular complications;AHA2022.02.22
[23] What women need to know about breast cancer and heart disease;AHA
News2020.02.19
[24] The Economist. (2013). How can radiation therapy cause heart
disease?
[25] Afifi, A.M.et al. (2019), “Causes of death after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A US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Cancer.
doi:10.1002/cncr.32648
[26] Cho L, Davis M, Elgendy I, et al. Summary of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7] Hypertension Risk in Adolescent Female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AHA-176;2023.11.13
[28] Cho L, Davis M, Elgendy I, et al. Summary of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 read more
2023-09-01
民俗療法如何助長錯誤資訊
當倫敦在1665年陷入鼠疫疫情時,許多人拚命尋求一種方法來保護自己和親人免於生病。一種廣泛採用的方法包括將兩小瓣大蒜混合在一品脫(約568毫升)鮮牛奶中。人們相信早上空腹喝這種調飲可以預防這可怕的疾病。
就像那些經歷過倫敦大瘟疫的人一樣,許多人尋找可以阻止COVID的補救措施,這就是為什麼大蒜可以治癒或保護人們的說法在社交媒體上激增的原因。這些說法促使憤怒的世界衛生組織在推特上發出警告。
遺憾的是,儘管實驗室研究顯示大蒜確實具有抗菌特性的化合物,但攝入大蒜以防止感染任何細菌或病毒的想法主要是民間傳說。
民間療法可能聽起來是良性的,但它們會傷害人。例如,一名72歲的婦女由於每天使用生大蒜以保護自己免受冠狀病毒侵害而最終導致舌頭被大蒜的化合物灼傷及潰爛。
醫學民俗智慧
大蒜作為適用於任何情況的療法是以民俗醫學智慧為基礎,這是一個未經證實的、廣泛的關於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信念的總稱。
民俗智慧通常具有一定程度的誘人直覺性,通常起源於文化信仰以及長期持有的傳統。民俗智慧涉及草藥,飲食建議和遵循從特定行為的建議。它經常通過口耳世代相傳,這可能是儘管醫學不斷地進步,但關於疾病原因和治療方法的神話仍然存在的原因之一。
例如,許多人認為在游泳前吃東西是危險的,這種不可動搖的信念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儘管這個邏輯看起來很有說服力,但游泳前進食會導致溺水的想法已遭研究人員駁斥。
(一份17世紀的報紙,建議讀者喝加大蒜的牛奶。 蘇格蘭國家圖書館,CC
BY-NC-SA)
民俗智慧很複雜,因為一方面它廣泛屬於錯誤資訊的範疇,但另一方面它不太符合通常的錯誤資訊類別(如假新聞或誤導性廣告)。如果有人贊同民俗智慧,這並不一定是他們有反科學信仰的強烈指標。
例如,相信「饑餓可抑止發燒」的人也會支持疫苗。同樣,遵循官方健康建議且使用民俗智慧作為抵禦冠狀病毒額外保障的人也並不罕見。
不要小看它
民俗智慧主要是良性的觀點可能是專家們傾向於較少關注它的原因。例如,相信睡前喝溫牛奶可以助眠,這不會傷害你(即使這不是真的)。然而,其他信念可能是危險的,例如,吃特定食物可以增強免疫力的想法,這可能導致人們認為他們不需要接種流感或COVID疫苗。
民俗智慧與其他類型沒有科學支援的錯誤資訊一樣,經常在社交媒體上流傳,這意味著它可能對公眾健康構成威脅。
例如,在2020年,當英國進入疫情封鎖狀態時,伯明罕兒童醫院的燒傷中心因吸入蒸汽而造成的燙傷數量增加了30倍。這是由社交媒體上的民俗智慧引起的,誤導父母相信吸入蒸汽可以預防或治療呼吸道徵狀。這尤其令人沮喪,因為自1969年以來全球發表的研究都強調了蒸汽吸入的危險。
雖然民俗智慧的一些例子具有一定程度的生物學合理性,但其他例子則沒有。例如,1870年左右的醫學民間諺語「每天一個蘋果讓醫生遠離」,可能是基於蘋果富含營養的智慧。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雖然蘋果所含的維生素可能不是特別特殊,但蘋果被認為是所謂的功能性食品,因為它們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質,這些物質似乎可以促進健康。
民俗智慧不太可能會消失。因此,我們需要瞭解是什麼讓人們相信它,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挑戰了對科學的信念。對民俗智慧的信仰與人們為保護自己的健康而實際採取的行動之間似乎存在著複雜的關係。瞭解這種關係可能是防止其有害影響的關鍵。生命可能取決於它。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3.08.30)
+ read more
2023-06-20
「第二十三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暨研...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0年創會以來,為響應「528世界婦女健康行動日」,每年召開「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針對各項女性健康議題提出具體政策建議,促進女性健康議題的公共參與,由下而上地影響國家政策之擬定。在每年的「行動網絡會議暨婦女團體聯合研習營」進行性別健康議題研討,提高知能,並共同討論來年528行動主題。
今年(2023)研習營預計安排4場女性健康與權益相關的專題演講,包括「2023性別健康熱門議題」、「科技對女性生育健康的影響」、「中高齡女性運動須知」及「女力從政」,歡迎婦女健康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報名參加,詳細活動內容請見下方資訊。
活動內容及議程
◆時間:2023年9月15日(五)至9月16日(六)
◆地點:高雄福容大飯店(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45號)
◆對象: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
(一個團體以2人為限;以曾合辦528相關活動之網絡成員優先)
◆費用:
1.婦女健康行動網絡團體:不需報名費,另補助高雄市以外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團體」2人住宿費及1人交通費。
◎交通費說明:搭乘飛機、高鐵、船舶、火車之費用,請提供票根或購票證明。
2.個人及一般民眾(報名以團體代表為優先):不需報名費,食宿及交通煩請自理。
◆議程(暫定):
9/15(五)
時間
內容
主持人/主講人
13:00-13:30
報到
13:30-13:50
相見歡
13:50-15:20
【專題演講】
2023性別健康熱門議題
台灣女人連線
陳書芳 秘書長
15:20-15:30
茶敘
15:30-17:00
【專題演講】
是機會還是限制?
科技對女性生育健康的影響
台灣女人連線
黃淑英 理事長
17:00-18:00
Check in
18:00-20:00
餐敘
9/16(六)
時間
內容
主持人/主講人
07:30-08:50
早餐/退房
08:50-09:00
報到
09:00-10:30
【專題演講】
要活就要動—
中高齡女性運動須知
高雄醫學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廖麗君 副教授
10:30-10:40
茶敘
10:40-12:10
【專題演講】
女力從政—
從婦團到政務官的角色轉換
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蔡宛芬 主委
12:10-13:30
午餐
13:30-15:30
【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
歷屆宣言執行進度報告與檢視
2024年528主題與計畫
台灣女人連線
黃淑英 理事長
15:30-
賦歸
報名方式
*
於8/11(五)前填寫線上報名表單(同一團體請填寫於同一張報名表)
:https://forms.gle/pdgEGWkamYSdX4aM8
* 聯絡人:台灣女人連線執行秘書 劉怡顯
Email:twloffice555@gmail.com 電話:(02)2392-9164 傳真:(02)2392-9165
+ read more
2023-06-06
加拿大將成為第一個強制在單支香煙上貼...
加拿大的吸煙者很快就會在他們點燃的每支香煙上看到健康警告。
該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這些警告直接印在單支香煙上的國家。
加拿大衛生部表示,該規定將於 8 月 1
日生效。並將分階段實施。特大號香煙將首先帶有警告,並將於
2024 年 7 月底全面在商店銷售,其次是到 2025 年 4
月底,普通尺寸香煙和小雪茄的濾嘴紙和裝管都要帶有警示。
_據美聯社_報導,訊息將包括諸如「香菸煙霧傷害兒童」和「每一口都有毒」之類的短語。
這些法規將支持加拿大的煙草戰略,該戰略設定了到
2035 年煙草使用率低於 5% 的目標。
加拿大心理健康和成癮部長Carolyn
Bennett說:「這一大膽的舉措將使健康警告訊息幾乎不可避免,並且與包裝上顯示的更新圖形圖像一起,將真實而驚人地提醒人們吸煙對健康的影響。」
在宣布新標籤的加拿大衛生部新聞稿指出:「我們將繼續盡一切努力幫助更多的加拿大人戒菸,並幫助年輕人過上健康、無菸的生活。」
Bennett 指出,煙草使用每年導致大約 48,000
名加拿大人死亡。
這些改變旨在幫助成年人戒菸並保護青少年和非煙草使用者免受尼古丁成癮。
這些變化包括加強煙草產品上與健康相關的訊息,將要求擴大到所有煙草包裝,並開始輪換信息。加拿大衛生部長Jean-Yves
Duclos在加拿大衛生部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煙草使用仍然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並且是該國導致疾病和過早死亡的主要可預防原因。我們的政府正在使用我們掌握的所有基於證據的工具來幫助保護加拿大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健康。」
該國於 2000
年首次開始在煙草產品包裝上使用包含圖片的警告。自
2011 年以來,某些產品和其他產品上已有 20
多年的現行訊息和圖片。
加拿大肺臟協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Terry
Dean說:「今天宣布加強煙草產品標籤的大膽措施將確保這些產品對肺部健康的危害不會被忽視。要求直接在香煙上加上警告
—第一個這樣做的國家—
將有助於降低它們的吸引力,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說。加拿大必須繼續採取果斷行動減少煙草使用。」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3.06.01)、Health Canada (2023.05.31)
+ read more
2023-05-26
補助凍卵?婦團持保留態度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0年創會來,每年召開「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針對各項女性健康議題蒐集在地女性的需求與意見,提出具體行動宣言作為國家政策參考。
今(26)日舉辦第二十六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包括婦女、性別、病友、勞工、新住民及婦產科醫學會等團體代表出席。
於上午會議中,與會者先就歷屆宣言執行情形與衛福部代表進行討論,包括HPV疫苗公費接種、醫療植入物登錄系統、優生保健法等女性健康議題,除了追蹤執行情形,也督促政府政策貼近女性需求。
接著由陳書芳秘書長針對「20232凍卵凍精意向調查」進行結果報告;黃淑英理事長透過對凍卵議題的討論,提出議題報告與政策建議報告執行情形與意見。經討論後,與會者共同擬定行動宣言,共有四點具體訴求:
一、建請衛生福利部提出凍卵技術相關資訊,包含卵子冷凍/解凍成功率、使用率、活產成功率、療程風險等,以及相關法律規範
二、建請衛生福利部積極管理凍卵行銷及廣告
三、建請衛生福利部訂定凍卵技術及機構管理法規,並研議擴大人工生殖施行的對象
四、建請衛生福利部訂定生殖健康相關政策時將男性納入考量
下午團體代表共同拜會衛福部,表達行動宣言。衛福部王必勝次長表示凍卵相關議題很需要討論,將盡快邀集相關單位召開會議,補足不完備的部分。
完整行動宣言內容見:http://twl.ngo.org.tw/article/diershiliu-528tai-nvjiankangxing-luan-nvrenshen-dewei
+ read more
2023-05-12
「身前清理」— 建立與死亡的健康關係
想想你的親人在你死後找到你的東西時會有什麼感覺,這可能是你需要開始整理的推動力。
在日本專業整理師及作家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提出擺脫任何不會激發快樂的東西的運動多年後,另一種實踐整理的重點是身前清理─在你死前擺脫你的東西。
瑞典藝術家Margareta
Magnusson在她2017年出版的書中提出「瑞典式死亡清理(Swedish
Death
Cleaning)」。 這個想法是身前清理您不需要的物品,以避免在過早或突然死亡的情況下給您的家人留下過多的負擔。
這對面臨死亡有更大的接受、心理健康的提升以及減輕親人的負擔。
任何失去家人的人都知道翻閱舊物的情感苦痛,專家說這種清理甚至可以減輕這種負擔。
現年 80
多歲的Magnusson女士在書中寫道,「死亡清理不是關於死亡及其緩慢、笨拙的必然性的故事,」、、、「而是生活的故事,你的生活,美好的回憶和壞的回憶。好的你留著。壞事你要抹去。」
這種做法促進建立與死亡的健康關係
這種做法根植於「極簡主義minimalism」,或說保留有價值的東西並刪除其他不那麼重要的東西。
打理專家Shira
Gill指出,「極簡主義」實際上是關於定制和有意識地處理你決定保留的東西。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適合他們和他們生活方式的需求量。瑞典死亡清理和極簡主義都是有目的性的作法。
瑞典式死亡清理旨在減輕自己擁有太多東西的負擔,同時也應該減輕所愛之人的壓力。
這種做法是關於面對不舒服的情緒和對死亡更加開放,甚至在你到達那個點很久之前。
佛羅里達州心理學家Carolyn Rubenstein
博士說,「它讓你能夠改變你所愛的人在你過世後的體驗方式」。
「你正在留下有意的物件,你正在留下記憶。與其抱著『我該怎麼處理這些東西』的心態,你這樣做更傾向於與失去的你人建立聯繫。」
它就是創造了一種不同的體驗。Rubenstein說,這真的很漂亮,是送給某人離開親人的一份很棒的禮物。
她指出了減少混亂的幾個好處,包括減少視覺壓力和促進平靜的感覺。
Rubenstein說:「清理過程中,意識到『我不必保留那些讓我感覺不好的東西』真的讓我很有力量。我不需要抓住那東西,因為有人把它送給了我。我可以從我的生活中釋放這個項目。我有那個能力。它帶回了那種掌握感,而不是讓物品和物體對我們的左右。
Gill說:「我認為人們真正想要的是在一個沒有太多東西的世界裡獲得一種掌握感。」
一項研究調查了60名女性如何描述她們的家庭環境。結果發現那些認為自己的空間更雜亂、未完成、較不寧靜的女性體內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數值較高。與家中更有整頓的女性相比,她們在一天中的情緒也一直較差。
瑞典式死亡清理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的名稱:它有助於促進圍繞死亡的健康對話。
Rubenstein說:「在做這件事的同時與你所愛的人交談也是一種讓談論生活變得更自在的方式。我不認為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願意正面談論這個問題,所以找到更中立的事情來關注總是更容易。」
專家建議慢慢開始,循序漸進的目標集中在小範圍內
但是,專家不建議突然扔掉家裡的所有東西。
Gill說:「從單一空間中的一個更小的微型空間開始。我的建議是將計時器設置為
15
分鐘,選擇一個微型空間,如抽屜、架子或單個表面,並確保你準備有合適的容器。」該容器可以是一個垃圾袋或回收袋,也可以是一個用於捐贈的袋子。
從短暫的時間與容易執行的行動開始,可以幫助養成斷捨離的習慣。
如果您的空間已經感覺舒適,請不要執意實踐。
「有條理或極簡主義不需要成為你的壓力」魯賓斯坦說。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3.04.30)
+ read more
2023-03-31
更年期不會體重增加,但是…有點複雜
婦女在進入更年期時,體重通常會增加。研究顯示46-57歲之間的婦女,在5年內增加2.1公斤。
但,並非如表面所呈現的,進入更年期時,體重會增加。更年期和體重增加的關係並不簡單。
更年期是否引發體重增加?
簡潔的回答是「不」,但有些復雜。
就更年期和體重來說,實際上的影響是體重的分佈,而非體重增加。研究已確認更年期腹部脂肪的增加,並非整個體重的增加。
這是因為更年期時的荷爾蒙變化,只是促使身體改變脂肪儲存的地方,使得婦女的腹部和腰圍更傾向於體重的增加。研究發現更年期後的婦女,和更年期前的婦女相比較,內臟脂肪(深入腹部的脂肪)增加了近50%。
有些更年期的症狀可能間接地造成體重增加:
*
缺乏睡眠干擾身體食慾荷爾蒙,增加飢餓感,引發對食物的渴望。
*
有些情緒的改變會引發身體壓力的反應,增加皮質醇(cortisol)激素的製造,促使脂肪儲存,且引發不健康的渴望食物。情緒也會對運動的動機產生影響。
*
疲勞、乳房痛和潮紅使身體的活動更有挑戰性或不舒服,影響了運動的能力。
老化是更年期體重增加的真正原因
沒錯!和更年期相關的體重增加,通常是老化的副產品。
隨著身體老化,功能效率漸退。肌肉量自動喪失(又稱肌少症),且脂肪水平開始增加。
因為肌肉量協助決定身體新陳代謝的比例(休息時身體燃燒的能量),當失去肌肉時,身體在休息時燃燒的卡路里就會減少。
老化也表示在應付其他健康議題時,會使得體重管理更複雜。例如藥物會影響身體的功能,關節炎和一般的疼痛會影響行動和運動的能力。
簡而言之,身體老化的過程和行動能力的改變,是更年期婦女體重增加的真正原因。
不只是體重增加
更年期並不會使你體重增加,但會增加婦女其他嚴重健康狀況的風險。
體重的重新分佈,導致腹部持有更多脂肪,可能有長期的影響。腹部脂肪深入腹腔之中,特別是一種不健康的脂肪,因為儲存處靠近器官。有大量內臟脂肪的人,比起身體脂肪儲存在臀部的人,中風、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較高。
更年期時,卵巢所製造的雌激素量減少,也會增加婦女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為雌激素讓血管舒張、保持膽固醇不升高。沒有它時,壞的膽固醇開始累積在動脈中。
雌激素減少也會造成骨頭量的流失,使得婦女骨骼疏鬆的風險更大,較易骨折。
能否預防更年期體重增加?
更年期本身不會使體重增加,只是很不幸的發生在生命的階段中,其他因素也同樣產生。好消息是,和老化相關的體重增加並非不可避免,隨著年齡增長,經過更年期的婦女,仍可以做許多事來避免體重增加。
1)每天規律的運動,混合激烈和多様的運動,包括增強身體的運動一週兩次。
2)停止節食。節食會促使你的身體在企圖達到設定點時,體重更往上升。結果變得比開始時更重。每次的節食也會使你的新陳代謝變得更慢。
3)自然減低對糖的渴望。每當有衝動吃甜的或肥胖的食物,吃些天然的東西,水果、蜂蜜、堅果、種子和酪梨,是幾個適合的例子。這些食物會在大腦釋放出讓人覺得快樂的化學物質,正如加工和速食產品,且有飽足感。
4)創造正面的習慣,減少借食消愁。以散步、做自己的嗜好,或新鮮的事取代在沙發放鬆。
5)慢慢吃,避開分心的事,以減少無厘頭地東吃西吃。使用兒童的餐具緩慢吃的速度。
6)上床前至少一小時,關掉電腦、電視手機,以促進睡眠品質。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3.03.1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