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活動

2015-08-11
原來脊椎也有性別!
一份來自美國洛杉磯兒童醫院的研究指出,人類的脊椎自小就存在性別差異。學者認為,這樣的差異是演化而成的,目的是使女性的脊椎可以在懷孕期間適應胎兒的重量;這樣的差異雖有助於生育,但同時使女性承受脊椎側彎或骨質疏鬆的風險較高。同時,透過核磁共振儀檢視新生兒脊椎的結果,研究人員也發現,脊椎橫斷面的尺寸,乃是決定脊椎結構強度的關鍵。
這項研究測量了70位健康足月的新生兒,男女各半。研究結果顯示,男女新生兒的身高、體重、頭和腰圍生長情形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女嬰脊椎橫斷面的尺寸很明顯的比男嬰小約10.6%;這項差異和妊娠期,岀生時的身高體重無關。
研究人員指出,兩性的脊椎差異在出生時便已存在,且是在胎兒發展主軸骨骼(包括頭骨、肋骨、胸骨和脊椎骨)時就開始了。雖然目前尚不清楚胎兒期間骨骼發展差異的機制,但學者推測最可能是由於性類固醇、生長荷爾蒙和類似胰島素的生長因素彼此之間複雜的互動。
洛杉磯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研究主任暨南加大醫學院放射科的Vicente
Gilsanz教授指出:人類是唯一有這樣的差異的哺乳類動物,這是兩性生理上幾項關鍵性的差異之一。而發展出此種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女性懷孕時,為便於走路及維持重心,所以脊椎必須前移有關。不利的是,女性的所有體能活動都會增加脊椎的壓力,導致年紀大時,容易骨折。
研究也指出,女性一生中的骨質(bone
mass)累積比男性少,使得其骨折的機率多於男性2到4倍。脊椎成長的缺失也與年輕女性脊椎的彈性較大、骨質成長極限較低,導致年老時脊椎側彎和骨質疏鬆有關。
Vicente
Gilsanz教授表示,雖然女性的骨骼發展特性自出生起便預示了年老時會有脊椎側彎或骨質疏鬆等問題,但相關研究也已證實,運動和適當的營養補充可以促進骨骼的發展。這樣的例子說明,即使有某種疾病的遺傳因子,仍可能可以透過盡早依個人情况量身打造醫療照顧的方式來緩和。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5-08-06
女人免疫機轉與男人不同
人體中有些基因隨時保持在運作狀態,有些則像堆積在倉庫的家具一樣久未使用;有些基因則會在某個人身上隨時處於運作狀態卻在另一個人身上從未有過功能;並且只有極少數基因能隨人體所需改變其狀態。對於基因狀態的改變,一項由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發明的科技,名為ATAC-seq,讓他們得以研究這些基因狀態改變背後的化學變化。發現相較於其他生理系統,與免疫系統相關的基因的變化頻率較高,且這些基因在男女身上有各自不同的運作方式,此外還發現基因受環境影響的程度並不小。
研究團隊希望藉ATAC-seq發現健康成年人基因變化的基準線,讓其他研究員在研究患者時可以藉此分辨異常狀況,並且讓研究員能直接從人體的血液樣本測量基因活動,而非仰賴複製的細胞,以提供更精準的數據。研究團隊找來12位健康成年人,抽取其血液樣本來研究基因狀態的改變,不僅觀察特定基因如何改變(如對免疫系統很重要的T細胞),也觀察基因的改變在不同人身上的差異以及同一位志願者的基因在不同時間點經歷幾次變化。
結果顯示,那些會因不同個體而分別處於運作或休眠狀態的基因是影響免疫系統重要的因素,並且男女啟動這些基因的機轉不一樣。研究團隊認為,啟動基因的性別差異可能是導致女性罹患自體免疫疾病較多的原因,如硬皮症( scleroderma)、狼瘡(lupus)和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等。此外,研究團隊在30個被認為會受性別影響的基因裡,發現有20個基因的活動呈現顯著的性別差異,顯示性別是預測基因處於運作或休眠狀態相當重要的因素。
研究資深作者Howard
Chang皮膚醫學博士說明,ATAC-seq技術讓研究員得以不需要再仰賴複製細胞做研究,而可以直接研究從活體採集的樣本,從而可以更精準地了解人與人之間基因狀態的差異。而研究團隊還發現,有1/3的基因狀態改變並非源自於個體基因差異,顯示環境對於基因的影響力甚大。皮膚醫學博士Chang認為,絕大多數基因改變的原因非來自於基因本身。
資料來源:Cell Systems
+ read more

2015-08-05
維護更年期生活品質 憂鬱症和尿失禁對...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發現,更年期婦女若有陰道不適的症狀,又伴隨出現憂鬱症或尿失禁的話,會讓陰道不適的症狀更加嚴重,這不僅會使身體的症狀更加複雜,也會嚴重影響婦女的日常生活活動、生活品質和情感關係,因此,更年期婦女的憂鬱症和尿失禁問題應該要能被更早發現和治療,而且需要特殊的評估和照護。
該研究負責人Mary
Hunter表示,約有三分之一的更年期婦女會經歷陰道乾燥、搔癢、發炎、性交疼痛等與陰道相關的症狀,但這些症狀對身體功能和生活品質的影響卻很少被瞭解;因此,研究人員進行了RRISK研究(Reproductive
Risks of Incontinence Study at
Kaiser)的輔助研究。RRISK的研究資料從2008年11月蒐集至2012年4月,研究人員造訪了2,016位婦女;其中745位更年期婦女反應自己至少有一項陰道不適的症狀,研究人員再以問卷方式深入瞭解與評估。
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後發現,有憂鬱症的更年期婦女其陰道不適的症狀對身體機能和生活品質的影響比平均值高出11-22%,而有尿失禁的婦女則高出27-37%;而一個星期至少有一次性生活的更年期婦女,其陰道不適的症狀對自我概念、身體形象或性功能評估都產生很小的影響。
資料來源:更年期期刊(Menopause)
+ read more

2015-07-29
蔬食先舒心:維持年長女性食蔬量 社會...
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且在平均年齡越來越長壽的趨勢下,每個家庭勢必要學習如何妥善照護老年人的健康。若從飲食方面著手,蔬菜通常是老年人降低中風、癌症、憂鬱及失智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有確實達到每日建議蔬菜量的老年人口比例並不高。近日一篇相關的研究發現,在鼓勵老年人增加食用蔬菜的方法上,男女有不同的反應。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Richard
Carpiano及其團隊以14,221位老年人為研究對象,當中有55%為女性,45%為男性。研究假設社會支持能促進老年人健康飲食,並將社會支持分為具體生活實務協助與情緒或資訊協助兩類,前者如協助老年人的購物和烹調,後者則能讓人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並增進生活處理能力。這份研究目的在於了解老年人對這些社會支持的反應與這些反應的性別差異。
研究發現,女性接受到情緒或資訊協助的社會支持時,表現出正向的反應,但並未對具體生活實務的協助有明顯的正向反應。研究主持人Emily
Rugel說明,這可能意味著情緒性的協助能夠鼓勵女性為自己烹調,並且在這些自行烹調的料理中的蔬菜量比其他人為她準備的還多。然而,男性不論對哪一種社會支持都不會表現出明顯的正向反應。
Emily強調,這些發現反映了我們應該重視社會支持對老年人食用蔬果意願的效果,並且在照護時應注意性別差異。此外,也建議相關的教育活動對每位關心老年人健康的人強調老年人每日所需的蔬果量,並增加這些老年人照顧者能獲得較便宜或免費的照顧產品。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read more

2015-07-07
招架不了夏天的熱情?預防熱病看這裡!
每年台灣一到夏季,溫度持續上升,不時發生人們因熱中暑、熱衰竭等熱病而送急診的新聞。到底何謂熱中暑和熱衰竭?又應該如何防範和急救?本篇分享關於夏季容易出現的熱病,並提醒民眾,除了每天做好防曬措施外,還要注意身體是否因溫度過高而出現不舒服的情形,以免因忽略身體變化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導致熱病的原因
不論是熱中暑或熱衰竭等因體溫過高而來的症狀,皆導因於身體無法正常地降溫。人體本身即有調節體溫的功能,讓我們的體溫一年四季皆被維持在36.8度到37.2度之間。而人體調解體溫最經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排汗,當身體的鹽分和水分從汗腺排出病蒸發後,人體的體溫便會下降。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人體調節溫度的功能,包括:年齡(大於65歲和小於4歲者)、環境濕度高、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曬傷、飲酒或正使用會影響血液循環的藥物和治療等,增加得熱病的風險。
熱病的種類
痱子(HEAT RASH)
痱子是熱病中最輕微的症狀,當排汗過多但並未充分蒸發時就容易出現痱子。通常會在皮膚上如胯下、上胸和關節處出現塊狀的紅腫或水泡,並且會感到癢。
熱痙攣(HEAT CRAMPS)
熱痙攣發生乃因身體的鹽分太低,通常與激烈運動後大量排汗有關,並且特別容易發生在腹部以及四肢,這些部位的肌肉會抽蓄且疼痛。飲用冷飲和暫停運動達2-3小時有助於減緩不適,但若症狀持續超過一小時便需要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之下,大量排汗且來不及補充鹽分與水分,容易引發熱衰竭,症狀包括:臉色發白、嚴重盜汗、心跳快但弱、呼吸短淺、肌肉抽蓄、頭痛、噁心感、嘔吐和昏厥等。此外,老年者、有心血管疾病者及在高溫環境運動者特別容易得到熱衰竭,一旦得到熱衰竭飲用冷飲來冷卻體溫,並以冷水沖澡後於陰涼的環境充分休息。
熱中暑(HEAT STROKE)
熱中暑是熱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當人體失去調節體溫的功能時,體溫在短時間內會上升到攝氏42度,導致永久性傷害或死亡。症狀包括:因無法排汗而有紅熱且乾燥的皮膚、心跳快速且跳動的力道大、暈眩、頭部抽痛、癲癇和陷入昏迷。由於熱中暑是急症,因此必須立即就醫,同時用各種可能的方法盡量降低患者的體溫。方法如:移除衣物、放置冰塊、將患者浸入冷水中、用水管澆水、以濕布裹住患者或吹電風扇等一切可用來降溫的方法都會是必要的。
預防熱病
當人體在試圖降溫時,以下幾種方法能避免體溫過高及降溫:
適當安排室外活動
若您必須要外出,盡量選擇早上5點至8點以及下午5點至7點的時段出門。在這些時段以外的室外活動,也請務必每隔一段時間就到遮陰處或室內休息,讓身體調節溫度的能力得以恢復。
緩慢適應
若平常不習慣於在炎熱的天氣運動或工作,請避免第一次的活動量太大和用力過度,讓身體慢慢適應環境的溫度。當身體因為活動產生心跳劇烈、呼吸急促甚至是暈眩、虛弱時,請停止活動並尋找陰涼處或冷氣房休息。
避免陽光直曬
在陽光底下活動時,請勤抹防曬品,建議在出門前30分鐘塗抹SPF15或以上的防曬品,並且每2小時就補擦一次防曬品才能有效防止皮膚曬傷。此外,夏天時穿著輕便、寬鬆且色彩明亮的服裝,以及帽沿能遮住臉龐的帽子,不僅避免體溫過高也保護皮膚不因豔陽曬傷。
攝取足夠的水分
請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在戶外活動切記每小時需補充2-4杯的水,且要放慢飲用速度才能讓水分確實運送到身體各處;從事稍有強度的運動時也可以飲用運動飲料來補充運動時流失的鹽分等身體所需的礦物質。避免飲用非常冰的飲料,導致胃痙攣;另外,國人夏日喜愛飲用手搖飲料消暑是錯誤的補水方式,含咖啡因或含糖的飲品會加重脫水的情況;酒精類飲品也應避免。
游泳不保濕
千萬不要誤以為游泳能保持身體的水分。游泳是一種運動,因此過程會流失一些水分以及礦物質,因此在計畫游泳時請記得帶上幾瓶礦泉水。
避免食用高溫食品
避免在外出前食用高溫食品,如湯麵、火鍋等,這些食物會加速體溫上升,使人在面對炎熱天氣時更為脆弱。同時,避免飲用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這些使人流失更多水分。
守望相助
除了藉由以上方法降低自己得到熱病的風險外,也需關心周遭容易患熱病的人,包括年齡高於65歲者、小孩、有心血管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和寵物等。此外,千萬不要讓小孩和寵物單獨待在未啟動冷氣的車內,即使車窗有開,車內的溫度也會在短時間就上升而危及車內的生命安全。
資料來源:Bri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
Administration、Emergency Medicine at 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
(最後更新日期:2016/8/8)
原址瀏覽數:177
+ read more

2015-06-24
沉溺3C產品 青少年骨骼健康恐受損
3C產品日新月異發展快速,因擔心3C產品對孩子身心可能有不良影響,身為家長可能常花盡心思避免讓家中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沉溺於其中。根據多項研究指出過度使用3C工具(如:電視、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等)會對健康有負面效應,美國兒科醫學會已經建議,孩童及青少年/女每天使用時間應少於兩小時,同時兩歲以下的孩童則應避免接觸。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兒童及青少年花過多時間坐在這些
3C產品的螢幕前,將可能使血壓、焦慮感升高,且會造成睡眠品質變差,對身體健康有害。日前一項挪威研究針對以螢幕為主的3C數位媒體進行研究,發現青少年花愈多時間在這些東西上面,他們整體的骨骼健康表現愈差,但在青少女身上並沒有相同情形。
在這項研究中,主要研究者Anne
Winther與她的研究團隊選擇骨骼健康這個過去少有研究且未有明確定論的主題,對961位15-17歲的青少年/女展開調查,分別在2010-11及2012-13年進行兩階段的研究。參與者在研究中被詢問包括平日在放學後及假日時使用電腦、看電視及電影的時間長度;菸酒、軟性飲料及鈣攝取狀況等與骨骼健康相關因子的資料;以及每周活動量。之後並用X光吸收儀測量參與者的骨密度,同時BMI值及體內維生素D含量資料都一併加入進行評估。
研究分析發現,青少年平日(4小時)及假日(5小時)都比青少女(3小時;4小時)花較多時間待在3C產品螢幕前,且無論男女,只要花愈多時間在3C產品上,進行其他體能活動的時間就愈少。同時,這些久坐於螢幕前的青少年,全身所有部位的骨密度也比較低,但青少女則無相同情形,青少女久坐於螢幕前,只輕微與發生股骨頸部位骨密度下降有關,研究推測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男女體內脂肪的分布與荷爾蒙不同所影響。
研究團隊表示,雖然這項研究屬於觀察性質,卻是首個以重複測量方式來呈現青少年/女骨骼健康與久坐於3C產品螢幕前之間關連性的研究,對公共衛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應密切追蹤發展。英國兒科學及兒童健康皇家學院Benjamin
Jacobs博士針對此研究結果也強調,兒童及青少年/女應透過適度運動、限制每天待在3C產品螢幕前應少於4小時、並適度補充鈣補充品,來改善骨骼與整體健康。
資料來源:BMJ Open期刊
+ read more

2015-06-10
避孕停看聽-口服避孕藥十大副作用
目前,主要且相對安全有效的避孕方式是在性愛過程中全程使用保險套,但據衛福部統計,口服避孕藥在未婚女性中已有2成的使用率;未婚的原住民女性更有3成5使用率,且兩者均呈成長趨勢。另一方面,口服避孕藥的用途不僅止於避孕,還用於調整女性經期的規律、舒緩痛經、經前症候群以及避免經血過多、子宮內膜異位、乳房和卵巢囊腫等。
由於用途廣泛,口服避孕藥使用率將會增加,因此女性必須知道避孕藥的相關知識,包括用途、副作用、注意事項等,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健康風險。以下為國外醫學研究發現口服避孕藥可能帶來的十大副作用:
1.
陰道出血:有5成的女性在使用口服避孕藥後三個月會有陰道出血,但9成女性在使用至第三包避孕藥後狀況會改善。若有正確使用藥物,但仍持續出血超過5天以上或大量出血超過3天以上,建議要就醫處理。
2.
疲勞:在初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時可能會經歷輕微的疲勞,但通常不會太久,在睡前與食物一起服用藥物可稍微改善疲勞現象。若疲勞現象持續或嚴重,請務必尋求醫療協助。
3.
乳房軟度:口服避孕藥會導致乳房增大或變軟,通常在使用後的前幾周會改善。若乳房出現突起或疼痛感並未消失,需尋求醫療協助。減少食用咖啡因和鹽分以及穿全罩式胸罩可以有所改善。
4.
頭痛:服用後若開始經歷頭痛,需讓醫療提供者知道。
5.
體重增加:雖然目前尚缺臨床研究證實避孕藥會導致體重增加,但仍發現有女性因此水腫,尤其出現在胸及腰的部位。
6.
情緒波動:由於避孕藥會造成女性情緒起伏,因此若您有憂鬱症史,需要與醫療提供者溝通您的身心狀況。
7.
經血不來:生活中有諸多因素導致每個月經血不來,但是若您有在服用避孕藥,且發生經血太少甚至沒有的情況,可先驗孕確認有無懷孕後,再看是否要尋求醫師協助。
8.
性慾降低:由於避孕藥裡存在荷爾蒙,女性性慾可能因此受影響。若此現象持續發生或讓您感到困擾,建議您向醫療提供者諮詢。
9.
陰道分泌物:部分女性會在從事性活動時經歷陰道分泌物過多或太少的狀況,若您擔心有感染的風險,建議您尋求醫療協助。
10.
隱形眼鏡使用者視覺改變:若您是隱形眼鏡使用者,於服用避孕藥後發現視覺有改變或隱形眼鏡耐受力降低,建議您尋求眼睛專科醫師的協助。
最後,若服用避孕藥後感到腸胃疼痛、胸痛或呼吸短促、視覺模糊或失明、大腿或腿部萎縮、疼痛、紅腫,建議您立即尋求醫療提供者的協助或前往急診,因為這些症狀可能是身體出現危機的徵兆。而口服避孕藥也可能影響心血管健康,包括:心臟病、中風、血栓等,若女性有心血管、肝臟、乳癌及子宮癌的病史或家族病史,建議不要服用口服避孕藥,並且向醫師諮詢其他避孕方法。
資料來源:Brown University Health Promotion,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WebMD.
+ read more

2015-06-10
女性防愛滋,性平觀念是關鍵
來自全球愛滋病最盛行的南非研究指出:性別平等概念較完整的女性,使用保險套且會與伴侶討論性事的頻率較高,顯示性別平等教育是女性從事安全性行為的關鍵。
研究副編輯-南安普敦大學的Nuala
McGrath博士說明,此研究以住於南非郊區KwaZulu-Natal且患有愛滋病的372名女性和158名男性為研究對象,研究員訪問其過去的人際關係、性活動以及揭露自身為HIV感染者的經驗,其人口資料和社經地位亦被記錄下來。
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擁有越平等的性別角色觀念;26歲以下的女性若擁有越平等的性別角色觀念,於近期的性活動中使用保險套的頻率越高,同時,她們曾經使用保險套及會在初夜使用保險套的頻率也較高。反觀26歲以上的女性及所有男性,平等的性別角色觀念並沒有影響其使用保險套的狀況。
另外,研究亦發現相較於男性,女性較容易經歷被伴侶強迫的性,這種非自願的性與保險套低使用率相關。但是若男女雙方皆有告知伴侶自己感染了HIV病毒,他們在最近一次的性活動中較傾向使用保險套,顯現伴侶雙方若曾針對性事溝通過,會是安全性行為的另一個關鍵。最後,研究指出社會對HIV的污名化會阻礙感染HIV的女性使用保險套。
Nuala
McGrath解釋,由於女性擁有男尊女卑的觀念,會強化其在關係裡的弱勢地位,導致難以拒絕伴侶的性需求及在性事上與伴侶溝通,如使用保險套。而研究者未針對HIV的社會污名阻礙受感染女性要求男性使用保險套之現象做進一步的解釋,本會認為可能是因為患有HIV的女性因害怕被貼上標籤,而傾向用無套性交避免社會歧視。
綜合以上發現,研究者強調,預防感染HIV病毒的關鍵,可以從教育女性平等的性別觀念、鼓勵伴侶雙方討論HIV病毒開始,並且藉由一起面對、抗議社會對HIV病毒的污名化來避免女性因怕被歧視而不使用保險套的情況一再發生。
資料來源:PLOS ONE
+ read more

2015-06-09
健保20年婦女產科醫療照護研討會
活動名稱:健保20年婦女產科醫療照護研討會
主辦單位: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活動時間:2015年6月14日(星期六)上午9:00~12:00
活動地點:台北馬偕紀念醫院15樓階梯講堂
詳細活動資訊請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活動頁面~
+ read more

2015-06-05
高跟鞋愛好者注意:美麗「危肌」不可不...
許多女性為了營造高挑修長的體態、修飾身材比例而選擇穿著高跟鞋。高跟鞋雖然美觀,但是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若穿著不當往往會為雙腳與腿部造成極大的負擔;在許多提倡性別平等者的眼中,更是主流審美價值觀束縛女性、限制其自由與行動能力的工具。現在,一份新的研究報告更明確的指出高跟鞋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何種傷害。
研究發現,大學女生若一週中有三天以上都穿著10公分高的跟鞋活動,將可能造成腳踝附近的4組肌肉功能失調。研究者Yong-Seok
Jeeg解釋,雖然在穿著高跟鞋的初期似能使腳踝肌群變得有力,但長期下來確實是會使肌肉功能失調的,而肌群無法正常運作是後續引發腳踝受傷的關鍵原因。
因此,Yong-Seok
Jee博士認為,對平時慣穿高跟鞋者而言,有一些重要的臨床建議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首先,規律進行強化踝部肌力的運動,如練習以腳跟走路、拍動腳趾、墊腳跟;其次,減少穿著高跟鞋的時間與次數。
其實,除了穿著頻率與時間長短很重要之外,鞋子的材質、形狀(弓足弧度)、走路姿勢等也都是影響腿部肌肉運作、施力的原因。提醒所有高跟鞋的愛好者在穿著高跟鞋時注意上述幾點,並切記搭配合適的運動強化踝部肌肉,畢竟,能夠兼顧健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資料來源: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