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20-04-23
什麼是武漢病毒的感染劑量和病毒載量?
最近,兩個基本的病毒學概念受到了廣泛關注-武漢肺炎的病毒(SARS-CoV-2)的「感染劑量(infectious
dose)」和「病毒載量(viral load)」。
什麼是「感染劑量」?
感染劑量是引發感染所需的病毒量。視病毒的種類而異,對於流感病毒而言,人們只要暴露在10個病毒顆粒就會生病,而其他的病毒則可能需要多達數千個。
科學家們不知道觸發SARS-CoV-2感染需要多少病毒顆粒,但是它顯然具有極強的傳染性,但這可能是因為感染所需的顆粒很少(傳染劑量低),或者是因為已感染的人在其環境中釋放出許多病毒。
什麼是「病毒載量」?
病毒載量是患者的檢測的採體中某特定病毒的量。對於武漢肺炎,這是指在患者的鼻咽採體中檢測到多少病毒基因組。病毒載量反映了病毒在感染者中的複製情況。在患者採體中檢測到的SARS-CoV2高病毒載量代表著患者體內存在大量冠狀病毒顆粒。
病毒載量高與嚴重的肺炎或死亡風險較高相關嗎?
我們直覺地會認為,病毒越多,疾病越嚴重。但實際上情況是更複雜的。
以過去的SARS或流感來看,一個人是否會出現輕度症狀或肺炎,不僅取決於其肺部有多少病毒,還要看其免疫反應和整體健康狀況。
目前我們還不清楚SARS-CoV-2病毒載量能否告訴我們誰將患上嚴重的肺炎。《刺胳針》雜誌上的兩項研究報告指出,罹患較嚴重的肺炎的人在首次入院時通常平均病毒載量較高。
這些研究還報告說,患有更嚴重疾病的患者的病毒載量持續的天數較久。但是,差異並不明顯。事實上,病毒載量相似的人也會發展為輕度和重度疾病。
令人更困擾的是,其它研究發現,一些無症狀患者的病毒載量與有武漢病毒症狀的患者相似。這意味著僅病毒載量並不能明確預測疾病的預後。
另一個普遍的問題是,在感染時有較高的病毒劑量,例如:醫護人員因為長期接觸病人而被感染,是否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現在,我們無法回答。
高病毒載量會增加將病毒傳播給他人的能力嗎?
通常,儘管人與人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但呼吸道中攜帶的病毒越多,呼氣或咳嗽時釋放的病毒就越多。多個研究已經報導,患者在被確診時,其病毒載量最高。
這意味著SARS-CoV2患者在疾病開始時,甚至在他們知道自己生病之前就可以有效地傳播病毒。這是壞消息。這意味著看起來健康的人可以將病毒傳播給他人。
為什麼很難回答有關SARS-COV-2病毒數量的基本問題?
通常,研究人員可以結合對動物的實驗研究以及對患者的流行病學觀察,來確定病毒的特徵。
但是由於SARS-CoV-2是一種新病毒,因此研究界才剛剛開始進行管控實驗。因此,我們獲得的所有信息均來自觀察患者,這些患者均以不同方式感染,具有不同的基本健康狀況,年齡和性別均不同。這種多樣性使得僅憑觀察數據就很難得出適用於所有人的強有力的結論。
病毒載量和感染劑量的不確定性告訴了我們什麼?
研究病毒載量和感染劑量可能對於醫療服務提供者在做出更好的決定時很重要。而對於我們其他人,無論患者的SARS-CoV-2病毒載量或感染劑量如何,上上策都是減少暴露在任何數量病毒,因為很明顯的,病毒在人與人之間會有效地傳播。
當前的社會保持距離的做法以及限制封閉空間中人的接觸將減少SARS-CoV-2的傳播。此外,使用口罩會減少症狀前和無症狀個體釋放病毒的數量。
一句話,請待在家裡並保持安全。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0.04.1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22
是過敏還是COVID-19?讓專家告訴你
今年春季,過敏季節和冠狀病毒大流行重疊。我們要如何辨別哪一個可能是讓你感到不適的原因?
過敏症專家R.
Shah博士說:「由於COVID-19的大流行,這個春季的過敏季節尤其具有挑戰性。我的許多患者及很多過敏患者可能很難區分什麼是過敏和什麼是COVID-19症狀。」
季節性過敏的典型症狀包括眼睛癢、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和鼻涕倒流。COVID-19的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疲勞、肌肉酸痛、腹瀉、喉嚨痛,有時甚至失去味覺、嗅覺。
過敏和COVID-19的最大區別在於那些發癢的症狀—眼睛癢、鼻子癢。如果您遇到這些症狀,而且沒有發燒,則很可能是環境過敏引起的,而不是COVID-19。
Shah博士指出,許多過敏症患者也患有氣喘。氣喘讓人比較容易在感染COVID-19後出現更嚴重的症狀,因此針對自己的過敏和氣喘,要有新的因應計劃。通常,當人們狀況良好時,他們對遵循治療計劃會變得比較鬆懈,Shah博士敦促患者必須準確地按醫囑服用藥物,並準備額外的吸入器和補充用品。
為了減緩春季過敏症狀,請盡量避開過敏原,如:保持窗戶關閉、回到室內後要潤濕衣物或換衣服等。目前許多防止冠狀病毒傳播的規定
(如:待在家裡)
也有助於減少今年春季的過敏和氣喘症狀。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0.04.1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21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需要更擔心COVID-19?
如果您或您的親友患有糖尿病,您可能已經注意到糖尿病總是會出現在COVID-19高危險群中。您可能想知道為什麼。
好消息是,任何類型的糖尿病患者感染該病毒的風險似乎沒有比較高。壞消息是,如果糖尿病患者感染了病毒,他更有可能出現較嚴重的症狀。
美國糖尿病協會理事長R.
Eckel說:「最近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 (CDC)
的數據顯示,確診COVID-19的人群中,只有10%患有糖尿病。不過,如果染病的糖尿病患者因此住院,他的狀況可能更嚴重。」
美國所發生的狀況,可能在世界其他地區也是如此。
英國里茲大學的醫學教授P.
Stewar表示,糖尿病患者感染COVID-19的風險並沒有更高。他於五月的《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特別指出,患有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可能讓人在感染COVID-19後面臨更多的風險,如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似乎更有可能死於感染。儘管目前尚不清楚這是不是因為患有糖尿病或其他因素,或這本身可能只是受到年齡影響,而不是糖尿病。
Eckel理事長指出,中國數據顯示,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較高實際上可能是由於潛在的心臟病所致。但是,直到研究者有更多的資料和時間來解釋這些資訊以前,我們無法確定糖尿病本身是否會導致較嚴重症狀。
那麼,這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兩位專家都表示,糖尿病患者需要遵循的規則跟其他所有人一樣。首要關鍵是要避免感染。
也就是要經常洗手、避免觸摸臉部、盡量待在家裡、與他人保持距離
(CDC建議至少保持183公分的距離)
及在難以與他人保持距離的公共區域佩戴口罩。
Eckel理事長表示,如果您患有糖尿病,並且感染了嚴重的COVID-19,最好將治療用品如胰島素、血糖監測耗材及連續性皮下胰島素注射耗材(insulin
pump
supplies)等帶到醫院,特別是如果您依賴胰島素,因為醫院可能沒有所有類型的胰島素。
Eckel理事長補充,有些醫院可能不允許您攜帶治療用品,如果是這種情況,則需要遵循醫院的規定。如果您的狀況夠好,那麼有些醫院將允許您繼續自行治療糖尿病。
Eckel理事長對糖尿病患者的最終建議是:「要聰明、採取預防措施、要安全。」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0.04.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20
享用壽司也享用了寄生蟲!
研究發現,自1970年代以來某種寄生蟲的數量增加了283倍,這種寄生蟲會透過人們吃下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鮮進入人體。
這種寄生蟲叫「海獸胃線蟲 (Anisakis worms 或herring worms)
」。海獸胃線蟲存在於各種海魚和魷魚體內,其長度可達2公分。其數量的驟增可能對人類和海洋哺乳動物的健康都有影響。
儘管海鮮加工商和壽司廚師擅長從魚類中尋找和去除此寄生蟲,但可能仍有漏網之魚,因此研究作者C.
Wood建議,如果在吃壽司時擔心寄生蟲,請將每一塊切成兩半然後進行檢查。
當人們吃下海獸胃線蟲時,它會侵入腸壁並引起類似食物中毒的症狀,例如噁心、嘔吐和腹瀉。Wood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寄生蟲會在幾天內死亡,症狀便會消失。
Wood指出,大多數「海獸胃線蟲症」並未被診斷出來,因為人們認為症狀是食物中毒引起的。
研究分析了有關海獸胃線蟲的線上文獻。研究人員表示,雖然這種寄生蟲對人類帶來的健康風險相對較低,但可能會對海豚、鯨魚和海豹等海洋哺乳動物產生重大影響。
Wood表示:「這項研究的重要意義之一是,現在我們知道海洋哺乳動物面臨著巨大的、不斷上升的健康風險。很少人認為寄生蟲可能是某些海洋哺乳動物數量無法回升的原因。我希望這項研究促使人們將腸道寄生蟲視為可能限制瀕危和受威脅的海洋哺乳動物數量成長的潛在因素。」。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0.04.1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19
剖腹產後 還能選擇其他生產方式嗎?
選擇剖腹產,是否代表之後的生產都只能剖腹?最新一項研究指出,如果能提供關於生產方式風險與益處的說明,即使經過剖腹產,多數準媽媽會選擇陰道產。
研究怎麼做
研究人員從資料庫中尋找在2005年4月至2017年8月間至少有1次剖腹產經驗的1,086名孕婦。其中,有735名符合研究條件,這些條件包含:以前只有過一次剖腹產、前次剖腹產是子宮下段橫切剖腹產、沒有產科上禁止陰道分娩的理由、單胎妊娠、胎兒頭先露、無子宮肌瘤切除病史等。為這些產婦提供生產方式風險和益處的詳細說明,讓每位婦女考慮並在妊娠34週時做出決定。
在735名準媽媽中,471名(64.1%)選擇了陰道產,264名(35.9%)選擇了再次剖腹產。在選擇陰道產的女性中,430名(91.3%)陰道分娩成功,而41名(8.7%)則因為併發症的原因無法進行陰道分娩,最後選擇了剖腹產。在這一組中,三名婦女(0.6%)經歷了子宮破裂,但未發生產婦或新生兒死亡。
來自日本的研究作者Kaname
Uno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結果證實了先前的研究,剖腹產後的陰道產是一種安全的選擇。但大多數的女性都會選擇進行重複剖腹產,這可能是由於對分娩的風險和益處缺乏足夠的說明所導致。研究結果表明,應鼓勵衛生專業人員與孕婦進行持續的討論,提供訊息讓她們選擇。
在剖腹產後進行陰道分娩的潛在風險是子宮破裂,而剖腹產有出血、感染和其他併發症的風險。早期破水、在開始宮縮之前進行、妊娠超過40週是導致剖腹產後陰道產失敗的重要危險因素。
不過Uno博士指出,由於這項研究內容直接取決於每個待產母親的選擇,這可能會受到個人想法、以前的經歷和所在地區的影響,因此還無法廣泛推廣。並且,由於只有三名婦女發生子宮破裂,還需要進一步調查以評估是否為潛在併發症。
編譯來源: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2020.03.24)、Eurek
Alert(2020.03.2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18
免於輻射暴露的乳癌篩檢
雖然政府提供給45-69歲婦女二年一次免費X光攝影乳癌篩檢,但是很多婦女礙於輻射或擠壓疼痛而不去篩檢。
今年2月研究專家已發展出一個新且平價的技術,不必讓婦女暴露於輻射、也不必擠壓,婦女規律地接受此篩檢既可救命又省錢。
這個由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研發的系統,使用無害的微波和人工智慧軟體,可以在幾分鐘內檢測即使是初期很小的腫瘤。
以微波代替X光
研究者累積了15年的努力在微波檢測腫瘤,而非輻射影像。一個設備的製造費不超過5,000美元。
原型機器是在檢查台開口的下面,設置一個約15公分正方型可調整的盒子,裡面有一個感應器。病人臉朝下,先將一邊的乳房置於盒子裏,感應器發出會反彈的微波,感應器接收微波後再由筆記型電腦上的人工智慧軟體處理。
比較兩邊乳房的組織結構,系統敏感度可以檢測到直徑低於一公分的異狀。如果檢測到不正常的組織,可以進一步使用更貴的乳房攝影技術或核磁共振造影。
研究專家認為,如果婦女可以規律地檢測乳癌,則潛在的問題可以在疾病早期階段更早地被篩檢出來,減少等候的時間,也可以去除輻射的暴露。不用擠壓,讓病人感覺舒服些,特別是乳房密度高的,這是乳房攝影技術常遇到的問題。
還可以省掉醫療體系龐大的費用,因為這個系統既平價又簡易使用,大大的增加了開發中國家篩檢的管道。
研究專家已申請專利,也開始設立公司,希望在六個月內開始病患的實驗。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0.02.2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17
一次看懂SARS、MERS和COVID-19
目前全世界都受制於COVID-19(武漢肺炎)大流行,就讓我們回顧一下同樣是冠狀病毒的SARS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MERS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及其潛在疾病。
自從此世紀之初,這三種冠狀病毒就已陸續出現。冠狀病毒是具外套膜的RNA病毒家族的一員,主要感染鳥類和哺乳動物。
在人類中,它們可引起上呼吸道的輕度感染,如普通感冒,也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
這些感染可能引發支氣管炎、肺炎或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例如SARS、MERS或COVID-19。
到底SARS、MERS和COVID-19冠狀病毒有何相似之處?疾病又有何差異?在此專題中,我們探討了冠狀病毒爆發的歷史、統計數據和醫學進展。
SARS
引起SARS的冠狀病毒稱為SARS-CoV。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2年11月第一群SARS病例發生在中國廣東省。
研究已將蹄鼻蝙蝠確定為SARS-CoV的天然宿主。麝貓及潮濕市場中的小動物也可能導致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類。
WHO於2003年2月10日首次收到有100多人死於新傳染病的通知。隔天,中國衛生部發布了正式報告指出有300例確診和5人死亡。
3月12日,WHO發布了全球警報,警告非典型肺炎可能在醫院工作人員中蔓延。三天後,WHO正式稱此疾病為SARS,並發布了緊急旅遊建議,要求旅行者認識此疾病的症狀。他們還指出,這種疾病正藉著搭乘飛機者傳播到世界各地。
3月下旬,WHO建議位於有SARS病例地區的機場對旅客進行篩檢。
4月起,WHO發出了許多警告,要求人們除非必要不要前往疫區旅遊,包括香港、多倫多、中國部分地區和台灣。
5月15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確定了一種新的冠狀病毒是潛在的病原體。
7月5日,WHO正式宣布SARS疫情已被控制。自那時以來,發生了4起小型的SARS疫情爆發。其中有3起是在實驗室使用SARS病毒時意外染病的人,第4起多數是因為受到動物感染。
此後沒有再出現SARS病例。不過WHO警告:「這些事件顯示,SARS再次引發疫情的可能性仍然很高,因此不能自滿。」
MERS
MERS是感染冠狀病毒MERS-CoV而發生的疾病。
2012年9月20日,《新興疾病監測計劃》報告了一種新的冠狀病毒,該病毒是從一位沙烏地阿拉伯的60歲男子的痰中分離出來的,該男子已於報告發表前3個月去世。
10月,
MERS確診數上升至9例,並有5人死亡。最早的案例可以追溯到2012年4月。
自2012年以來,全球有27個國家有MERS病例,約80%發生在沙烏地阿拉伯。
MERS-CoV是一種人畜共通的病毒,這意味著大多數感染病例是從動物傳播給人類的。根據WHO的說法,直接或間接接觸單峰駱駝是最常見的感染途徑。
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很少見,主要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或醫療機構中。
MERS-CoV病毒與歐洲蝙蝠冠狀病毒相似。
COVID-19
冠狀病毒SARS-CoV-2是引起COVID-19 (武漢肺炎)
的病原體。該病毒與SARS-CoV非常相似。
2019年12月首例病例出現在中國武漢市。
2020年1月5日,WHO發布了第一則關於不明原因疫情暴發的新聞。至1月底,WHO宣布COVID-19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WHO於2月11 日正式稱疾病為
COVID-19。3月7日,WHO宣布疫情進入「大流行」(pandemic)
階段。
迄今為止,除南極洲以外的每個大陸都出現了COVID-19病例。為了遏制該病毒的傳播,世界各國政府已經採取了不同程度的社交隔離措施以應對疫情。
隨著COVID-19感染和死亡人數的持續增加,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法和疫苗來遏制大流行。
過去和現在的冠狀病毒
自世紀之交以來出現的三種新的冠狀病毒中的每一種都引起了呼吸道疾病的爆發,每種也都表現出獨特的特徵。
SARS和MERS的死亡率明顯高於COVID-19。但是,COVID-19更具傳染性,病毒SARS-CoV-2更容易傳播,從而導致更多的病例數。
雖然COVID-19死亡率較低,但COVID-19的總死亡人數遠遠超過SARS或MERS的死亡人數。
過去十年來沒有再出現SARS病例。但是,MERS是持續存在的公共衛生問題。
全球化可能是加劇任何新冠狀病毒導致的傷害的其中一個因子。傳染病專家,同時也是WHO顧問D.
Heymann說:「過去也曾出現引起人類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致病原因可能與目前的大流行相同。但是現的人們較有機會搭乘國際航班讓病毒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傳播。疾病很可能在當地蔓延,然後逐漸傳播到鄰國,然後擴展到世界各地。」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0.04.1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16
我會感染兩次冠狀病毒嗎?
日前媒體上報導了一些顯然被冠狀病毒 SARS-CoV-2 再次感染的人的事件。據報導,這些人被感染並住院治療,一旦他們對該病毒呈陰性反應就被送回家。然後,幾天或幾週後,他們再次測試呈陽性。
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他們感染了冠狀病毒兩次。
首先,從感染中恢復時,一個人體內殘留的病毒量可能非常低—足夠低,以至於測試無法準確檢測到該病毒。在這種情況下,那個人可能會被認為沒有病毒而被送回家。但是,他們的身體可能仍在抵抗該病毒,並且該病毒(和症狀)可能會復發,從而導致陽性檢測。在這種情況下,它只會是一種長期感染,而不是再次感染。
其次,我們知道在大多數人中,武漢病毒SARS-CoV-2會從免疫系統產生強烈反應。就其他SARS-CoV相關的冠狀病毒而言,這種反應會產生病毒的免疫記憶,從而阻止一年到兩年間,此病毒的再度感染。新冠狀病毒也可能是如此。SARS-CoV-2的突變率也很低,這意味著(也希望)它不會發生足夠的變化讓我們的免疫系統不再記得它(這就是流感疫苗的作用,也是我們每年都需要重新接種的原因)。
如果這一切都如我們的認知的,那麼再次感染是不太可能的,新聞中的病例是反映了檢測的敏感性的問題。但是,SARS-CoV-2實在太新了,以至於我們無法現在就確定我們的免疫反應是如何保護我們對抗此病毒,以及能夠持續多久。
編譯來源:Sciencefocus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15
大麻可能損害女性生育能力
近年來,有些國家合法大麻的使用,由醫藥的需求變成育齡成年人最常使用的娛樂性物品。
目前,尋求不孕治療的患者被建議不要使用大麻,但支持這一說法的科學證據是薄弱的。這使得醫生很難對接受體外受精的患者提供適當的建議。
根據在2020內分泌學年會預備發表的一項動物研究顯示:女性的卵子暴露在大麻中的神經活性成分THC裡可能會發生其胚胎發育的能力受損,導致她可能無法持續懷孕。
大麻如何影響胚胎發育?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相當於治療和娛樂劑量的THC注射於母牛卵子。卵子被收集並使其成熟,並分為五組:未經注射、控制、低劑量THC、中劑量THC和高劑量THC。
研究人員測量了卵子的發育速率和基因表現,並評估胚胎在特定時間點達到關鍵發育階段的能力。隨著THC濃度的升高,他們發現經過處理的卵子到達這些檢查點的能力顯著下降和延遲。
暴露於THC會導致產生連結蛋白(connexins)的基因表現顯著減少,通常在品質較好的卵子其連結蛋白基因表現會增加。品質較差的卵子其連結蛋白基因表現較少,已被證實會導致胚胎的發育較差。
該研究的初步數據還顯示,與未注射的組別相比,THC注射組共會影響62個基因的活動。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M.
Misner說:「這種暴露過THC的胚胎不太可能在發育的第一周後存活,從而導致不孕症。」
研究摘要將發表在《內分泌學會雜誌》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4.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4-14
為什麼植物不會被曬傷?
海中的植物一直被海水屏蔽著。大約7億年前,植物開始出現在陸地上。這種轉變所需的一個關鍵適應機制就是能防太陽紫外線的方法。
自2011年以來,科學家們知道植物細胞中含有一種稱為UVR8的蛋白質,該蛋白質可以偵測到較短波長的紫外線UVB—這是最主要造成曬傷的紫外線類型。該蛋白發出信號,使細胞開始產生化合物來阻止紫外線進一步造成傷害並修復DNA損傷。
2014年,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將其中一種保護性化合物名為Sinapoyl
Malate,該分子利用量子力學效應來吸收紫外線UVB。產生這種如天然防曬乳的能力似乎是所有陸地植物和藻類所共有的,這表明它是古老的適應機制。
但是,植物並不是不會受太陽侵害的。長時間在強烈的陽光下暴露於紫外線UVB也會導致許多植物的葉子和樹皮的細胞受損。當植物脫水時,情況會更糟,因為這使它們難以將具防曬功能的化合物移至受損最嚴重的地方。
諷刺的是,許多園丁認為,在正午的陽光下給植物澆水會使植物曬傷,因為水滴據說會像一個微小的透鏡一樣,將陽光聚焦於葉片表面。然而,這個迷思在2011年被研究人員打破。他們透過電腦模擬和直接實驗發現,水的折射率不足以將陽光透過水滴聚焦到葉片表面。
編譯來源:Sciencefocus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