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19-10-28
為什麼男人也有乳頭?
女性乳頭一直是話題焦點,從名人走光到裸上身爭取性別平等的女權運動,乳頭總能吸引目光。但男人的乳頭卻不一樣,他們不會引起相同的爭議,也沒有哺乳的需求,那為什麼男人有乳頭呢?
這要從我們都還是胚胎時講起……
在胚胎發育的早期,有著可以發展成男性生殖器官或女性生殖器官的原始結構,在很少數情況下會發育成同時擁有兩種生殖器官。
有幾個基因會決定嬰兒擁有男性或女性生殖器官,Y染色體上一個名為SRY的基因被認為是主基因。
當胚胎約七個星期大時,SRY將啟動。SRY的啟動,最終會導致男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原始女性生殖結構的消失。
由於女性沒有Y染色體,原始女性生殖結構將繼續發育成女性生殖器官,而原始的男性生殖結構則會消失。
乳房和乳頭是在胚胎約第四週至第六週時開始形成,也就是早於SRY基因啟動。因此,在男性發育的後期,即使大多數乳房結構消失了,但形成原始乳頭、乳暈及周圍平滑肌的細胞仍然存在,這些剩餘的細胞繼續形成最終的乳房和乳頭。
出生後呢?
出生時,男孩和女孩的乳頭和乳房看起來相似,到了青春期,荷爾蒙才會開始發生變化。青春期時男孩和女孩的乳頭都會增大,但女孩的乳頭增大較多。同時,男性乳房的乳管縮小,而女性乳房則增大並重塑。到成年時,男性乳頭比女性乳頭更小且變化較小。
從進化的角度看,男性乳頭仍然存在不是因為它們對男性有任何好處,而是因為它們無害,消除它們沒有也任何好處,所以一直存在。
當成長出錯時
與其他任何身體的結構一樣,生長都有可能會出錯。乳頭也是一樣,大約每20人中有一人會有多餘的乳頭。當部分乳腺還保留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通常,這些乳頭更類似於色素痣,很少真正有作用。在有正式紀錄的文獻中,男性乳頭數量最多的是七個。
有些男人會分泌乳汁
有趣的是,有時男人是可以分泌乳汁的,多數發生在荷爾蒙失調或藥物引起的情形。在這種狀況下,男人分泌的乳汁與哺乳期的女性非常相似。
乳頭對男人有什麼好處?
除非是可以使用乳頭進行母乳喂養的罕見男人,否則男人會因為更常見的理由受益於這種看似多餘的身體部位,也就是性愛。
兩性對乳頭的性刺激都有反應。一項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男性參與者表示,對乳頭刺激的會增強性反應。甚至有一份報告描述了一位異性戀男人,想要進行乳房增大以增加乳頭的性功能。
有乳房的男人?
對某些男人來說,乳房增大可能是超重或肥胖的後果,這樣的胸部主要是由脂肪堆積組成。而且,隨著肥胖人口的增加,這樣的男性越來越多。
男性乳房腫大或乳房發育也可能是荷爾蒙失調引起的,主要發生在青春期男孩中,通常身體會自行解決,但這可能導致抑鬱、焦慮、飲食失調、身體形象問題和自尊心下降。
男人也會得乳癌
在乳癌的確診患者中,只有0.5-1%是男人。但是,因為男人對這種疾病的認識少、警覺性低,通常確診時已經處於晚期。因此,醫生應檢查男性乳頭的腫塊和變化,例如乳頭分泌物或皮膚潰瘍,以排除癌症。近期有一篇研究指出,男性乳癌高風險者應做乳房攝影檢查。美國食藥署更在今年8月發佈最新指引草案,建議乳癌藥物的臨床試驗受試者應加入更多的男性病患。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09.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7
更年期對女性的健康有何影響?
所有女性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停經,但許多女性不知道的是,更年期大約從何時開始、可能有哪些症狀、接受治療時應注意的風險及更年期間的避孕等。
更年期從什麼時候開始?
平均而言更年期會持續三到四年,並且通常是從40歲中後期開始。有些女性可能只經歷了幾個月,但有些女性可能長達十年,而且最早可能在30歲中期開始。更年期婦女的月經週期會變得不規則,她們的出血量可能會比正常情況少或多,並出現間歇性點狀出血。
從未生育、較早進入青春期或月經週期短的婦女更有可能提早進入更年期。
我的荷爾蒙怎麼了?
卵巢產生雌激素和黃體素,它們控制著月經週期和排卵(從卵巢釋放卵子)。
從女性30歲後期開始,卵巢中的卵子數量減少得更快,接著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濃度發生變化,在停經前兩年左右迅速下降,在兩年後穩定下來。
由於黃體素是在卵巢排卵時才會釋放,因此隨著女性越接近停經,黃體素濃度也會減少。缺乏黃體素會導致更年期的月經不規則、量變多和期間變長。
常見症狀
女性更年期可能出現一系列症狀,包括:熱潮紅、夜間盜汗、焦慮、情緒低落、情緒波動、睡眠障礙、疲勞、陰道乾燥、性交時不適、頻尿等。
在更年期的最後一到兩年,女性較容易抱怨與低雌激素濃度有關的症狀,特別是熱潮紅、盜汗和陰道乾燥。而有些女性更容易出現症狀,包括:超重或肥胖者、吸菸者、社會經濟地位低下者及感到焦慮、憂鬱或壓力的女性。
體重增加
美國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當女性進入更年期後,會同時伴隨著脂肪量變多及肌肉量減少,這些身體成分的變化一直持續到停經後的兩年。研究人員還發現更年期前體重就開始增加,到更年期時體重穩定增加(每年約增加0.4公斤)。
缺乏運動、不健康的飲食、教育水平較低、睡眠不足、生產次數以及是否有肥胖家族史都可能會大大增加中年時的體重。
荷爾蒙替代療法
對於因症狀求醫的女性,荷爾蒙替代療法是最常用的處理方式,它透過替代更年期自然下降的雌激素來幫助緩解症狀。
2002年研究顯示荷爾蒙替代療法是弊大於利,因此,女性決定使用替代療法之前,應與醫生討論短期(五年以下)和長期的效益與風險。如果這個療法不適合,醫生可以討論其他治療方法,包括:改變生活方式如改善飲食、規律運動、管理體重和戒菸等。
更年期避孕
婦女在更年期仍會經歷月經週期,並且可能會懷孕,因此避孕仍然很重要。年齡在50歲以下的女性在最後一次月經後的兩年內仍必須避孕,50歲以上的女性則是在最後一次月經後一年內需要避孕。
如果婦女沒有心臟病或血栓的風險,則可以在50歲之前使用複合式荷爾蒙避孕藥,如避孕藥、貼片或陰道環。造成心臟病或血栓的風險包括:吸菸、超重及肥胖或高血壓。
服用更年期荷爾蒙替代療法時,不應同時服用荷爾蒙避孕藥,應以物理性的避孕法,如:保險套、殺精劑、子宮內避孕器或其他方法等。
職場和更年期
對於某些女性,更年期症狀會影響她們的工作表現。澳洲更年期協會根據歐洲停經和男性停經協會製定的指南,建議對停經婦女的工作條件進行改善,包括:提高工作人員相關意識、營造讓女性可以表達不適的氛圍、檢查職場的溫度和通風、減輕工作壓力、許靈活的工作安排及提供容易取得的冷飲用水和廁所。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10.1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70428151550_Statins6666.jpg)
2019-10-26
史達汀對你真有好處嗎?
新的研究表明立普妥(Lipitor)和益脂可(Lescol)等藥物對沒有心臟病的人幾乎沒有價值。然而,這些心臟健康的人卻佔了史達汀類藥物使用者的多數。
儘管史達汀藥物用於心臟病患者並沒有爭議,但無心臟病者使用史達汀類藥物來預防第一次心血管疾病是有爭議的。
愛爾蘭國立大學戈P.
Byrne教授領導的研究總結說,將史達汀類藥物用於「初級預防」需要更仔細地考慮。這可能是一種低價值的醫療,在某些情況下,更是浪費醫療資源。
臨床指南的改變增加了應該服用史達汀類藥物的人數。在許多國家,大多數服用的人都是為了初級預防。
Byrne的團隊分析了1987年至2016年愛爾蘭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符合資格使用史達汀類藥物的50歲以上成年人的比例從1987年的8%提高到2016年的61%;為預防一種重大心血管疾病而需要接受史達汀類藥物治療的人數也大幅度增加,從1987年的40人增加到2016年的400人。這意味著更多的低風險人群因為臨床指南的改變而接受史達汀類藥物治療。
總體而言,因任何一種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發生均顯著減少。然而,初級預防的益處的並不確定。
研究結果顯示,在初級預防中被歸為低風險或中度風險的人群中,沒有人的風險能降低到認可的標準,以證明每天服用史達汀類藥物是合理的。我們需要評估和理解這些趨勢背後的證據。
史達汀類藥物是全球最常用的藥物之一,到2020年的銷售額估計將達到1萬億美元。但是研究人員指出,史達汀類藥物的重要臨床試驗數據並沒有公開給獨立研究者,以進行獨立分析。
結果於10月16日發表在_BMJ__上_。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10.1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5
這就是為何人工流產不應該有妊娠週數的...
澳洲關於人工流產的法律因州而異,這差異最關鍵的在於人工流產的時間點,也就是妊娠週數的人工流產限制(gestational
cut off)--
在達到特定妊娠週數後,懷孕者不再能自己決定是否要進行人工流產,而是必須達到特定標準(通常需要兩名醫師同意該次人工流產在臨床和/或社會文化層次上是必要的)。
人工流產時間點因州而異。 澳洲首都領地區(The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沒有規定週數,
其他州法律則分別規定妊娠週數14週以上(北領地the
Northern
Territory)、16週以上(塔斯馬尼亞州Tasmania)、22週以上(昆士蘭州和目前正在新南威爾士州辯論的法案Queensland
and the bill currently under debate in New South
Wales)或24週以上(Victoria維多利亞州)時,懷孕者不能再自主決策是否要人工流產。
放眼其他國家,加拿大的人工流產並沒有規定妊娠週數,愛爾蘭規定12週,而紐西蘭將要辯論的一法案則是將人工流產時間點設定為20週。
澳洲約有1-3%的人工流產發生在妊娠20週後。
其中大約有一半是因為胎兒異常,
其他則是有各種原因,像是經期不規律的女性錯過了懷孕的早期症狀而沒更早意識到自己懷孕(尤其發生在年輕、停經前或服用避孕藥的女性身上等)、因為施虐傾向的伴侶阻止而無法提早使用人工流產服務的女性、親密關係消解或者社經條件改變等等。
沒有證據顯示妊娠週數的法律限制會造成較少數的中晚期人工流產。
但是,我們有足夠的證據顯示人工流產週數限制會直接傷害女性,尤其是社會上已身處於較弱勢位置的女性。
更不用說這樣的限制,讓醫療專業人員無法為懷孕者提供最優良適切的醫療照護。
人工流產時間點通常取決於胎兒的生存能力
維多利亞州的24週限制是延續並採用英國的法律。該限制邏輯立基於胎兒在子宮外的生存能力(viability)--
也就是該週數的胎兒生產後可能在子宮外存活。
22週通常被認為是「生存門檻(threshold of viability)」。
但是,胎兒在子宮外的生存能力往往取決於不斷發展的醫療技術。妊娠22-26週被認為是「灰色地帶」,某些嬰兒在醫療協助後得以倖存,其中大多數則面臨身障。
試圖在法律上將「早期」人工流產與「晚期」人工流產區別開來不但是武斷的,且只是根據當今的醫療科技技術。當在法律上適用時,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人工流產週數的規定,未來可能會有爭議並重新受到司法審查。
另外,妊娠22週之前出生的嬰兒通常不被提供救命程度的治療,在26週之前出生的嬰兒父母則可以自主決定他們是否要讓他們的嬰兒接受治療,不論嬰兒是否有存活的機率。
正如生物倫理學家Lachlan de Crespigny和Julian
Savulescu所言,這種針對早產嬰兒的臨床做法,和人工流產的妊娠週數限制相比較之下,有很大的差異。這差異似乎顯示就倫理文化而言,在同樣的妊娠週數時,女性體內的胎兒比其體外早產的嬰兒,擁有更高的道德地位。
大多數的澳洲民眾支持婦女的選擇權
儘管保留或納入人工流產的妊娠週數限制往往被視為是權衡擁護選擇派(pro-choice)和反對選擇派/擁護生命派(anti-choice/pro-life)的「中間立場」。但是他們也代表了輿論逐漸轉向願意發聲的少數派立場。
最近一則研究發現,澳洲民眾對於人工流產的態度傾向擁護選擇派,有73%的受訪者認為流產應該完全除罪化,57.9%的人則同意「如果女性想要人工流產時,她們應該要能夠更容易使用人工流產的服務」,僅有5.6%的人明確反對人工流產。
同樣地,2008年的一項研究總結:「大多數澳洲民眾支持能夠讓女性在懷孕24週後使用人工流產服務的法律。」。
頂尖的專業衛生機構也反對妊娠週數限制,包括澳洲及紐西蘭皇家婦產科學院、澳洲皇家醫師學院、澳洲心理學會和公共衛生學會。
妊娠週數限制並無法減少晚期的人工流產
有一種沒有根據的迷思認為假若人工流產沒有法律限制,醫師會在懷孕者臨盆前才進行人工流產。這種說法聲稱女性在沒有法律監督的情況下,可能會在臨盆前才終止懷孕,且訓練有素的醫師會協助執行人工流產。這樣的迷思顯然是不正確的。
沒有證據顯示針對第二或第三孕期流產的法律限制能夠有效減少懷孕後期的人工流產。實際上,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在妊娠20週後進行人工流產的人數比例在加拿大是澳洲昆士蘭州的一半(前者是0.66%
,後者是
1.34%),然而加拿大並沒有人工流產妊娠週數限制,但昆士蘭州的規定妊娠週數限制是22週。
澳洲和紐西蘭皇家婦產科學院指出,在某些情況下,要求女性在懷孕早期時做出終止妊娠的決定是不合理的。例如,第二孕期的超音波檢查通常是在妊娠19-20週時進行。當檢測異常時,也通常需要進一步診斷確認。某些異常甚至要到懷孕更後期才有機會被診斷出來。
面對胎兒異常的診斷時,即使是認為自己是反對選擇派(anti-choice)的人,也往往會重新評估他們對人工流產的反對立場。
人工流產週數限制迫使懷孕者(以及他們的伴侶)在沒有足夠時間和資訊的情況下做出重要決定,當他們應該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資訊使他們理解妊娠相關的複雜醫療狀況。這意味著女性可能終止了她們本來可能繼續的妊娠,或者繼續她們本來可能終止的妊娠。她們在心理和情緒上還尚未準備好前就被迫決定人工流產,但其實有可能當她們有足格時間做好心理準備時,她們是想要持續妊娠生下寶寶的。
人工流產週數限制尤其不利於弱勢群體
20週的週數限制尤其不利於處於社會上且/或地理位置上弱勢的女性、有生育強迫經驗的女性和遭受其他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
生活在偏鄉地區的女性可能會因為地理位置不便利而延誤產檢和診斷胎兒異常的時間,而進一步延誤人工流產的機會。偏鄉地區的女性往往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資源讓她們可以支付人工流產費用、通勤市中心的交通費用、住宿和托育(既有的小孩)等。
在澳洲,多種社會因素造成僅僅只有少數的醫療人員提供妊娠16週後的人工流產服務,像是法律將人工流產區分為早期和晚期、國家缺乏晚期妊娠中止訓練的醫師、人工流產服務的私有化,以及政府不再負起提供民眾取得人工流產服務的責任等等。
限制民眾取得中晚期妊娠中止的服務讓人工流產階層化—
有財力的女性可以在跨州或國外人工流產(而沒有財力的女性則無法有這樣的選擇)。
當反人工流產運動者意識到在任何情況下重新將人工流產定罪都是不可能的時候,他們開始關注人工流產週數限制,並且不斷挑戰墮胎週數的上限(試圖降低週數限制)。
這樣的做法讓民眾對於人工流產有錯誤的理解,並且忽略了一個事實--
所有的胎兒都是存在於懷孕女性的身體裡面,而懷孕女性也試圖在屬於她們的社會環境中存活。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08.1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5
美FDA建議強化乳房植入物的風險警告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署(FDA)於本週三提出最新對乳房植入物的管理指南草案,為了改善與患者/使用者的溝通,建議製造商應詳細說明植入物可能引起的併發症,以及使用後可能需要再次進行手術等情形。
FDA對廠商提出最高層級的管理建議:必須在乳房植入物的外包裝上用黑框標示植入物的風險,包括無法終生使用、併發症的風險隨著時間而增加、與罕見淋巴癌的關聯,以及疼痛、記憶力減退等乳房植入物相關疾病。
為了回應許多女性抱怨在手術前沒有充分瞭解植入物的風險,需要獲得更多資訊和醫師進行有意義的對話。FDA提出知情同意檢核表範例,讓考慮使用植入物的人用來和醫師討論植入物的風險和益處。檢核表中羅列了植入物手術可能失敗的情況、使用植入物後的風險、後續健康追蹤的建議等內容。
美國非營利國家健康研究中心的理事長Diana
Zuckerman從事植入物研究已有30年,她表示FDA此舉非常重要,但很擔心管理力道不足。因為指南是指導形式,沒有法律約束力,植入物製造商是否真正遵循取決於FDA施加的壓力。
台灣對乳房植入物的管理呢?
近年來,乳房植入物安全性不斷受到質疑,國際間有許多女性站出來訴說自己使用後的痛苦經驗,更有多起集體控告廠商的訴訟。為了讓考慮使用者得到完整的資訊,並追蹤使用者的健康情形與監測醫療器材風險,台灣女人連線不斷要求衛福部對乳房植入物等高風險醫療植入物建置「知情同意檢核表」及「使用者自動登錄制度」。
然而,主管機關卻以國內民風保守、侵犯個人隱私等離譜說詞來反對「使用者自動登錄制度」,對知情同意檢核表也無任何積極作為。除了無視現行制度的不足,更缺乏政府應對使用國家核准醫材民眾健康負責的意識。
編譯來源:U.S. FOOD & DRUG、The Washington
Post(2019.10.23)、CNN(2019.10.23)、STAT NEWS(2019.10.23)、Medpage
Today(2019.10.23)、Health Day(2019.10.2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4
月經週期因人而異
如果你有子宮,很可能在某個時候已有人告知你28天的月經週期是「標準」的,甚至是「健康」的。但是這樣的說法對大部分人來說並不正確。
最近發表在NPJ數位醫學的一個研究發現,在他們分析的超過60萬個經期中,只有將近65%的週期在25-30天之間,28天週期的只有13%,平均週期是29.3天。
生育內分泌專家Eyvazzadeh醫師指出,健康的月經週期,不只是因人而異,每個月也有不同。例如這一個週期27天,下個週期30天,婦女不必因而焦慮不安。婦產科醫師們十分了解經期的變化,只是一般民眾並不太清楚,希望新的研究讓大家注意到這個議題。
假設「28天週期才健康」徒增擔憂
婦女的擔心通常因為受孕困難或想避孕。因此,排卵,在週期的半途中,顯得十分重要。
Arseneault女士婚後,停止服用避孕藥,試了四個月後仍未受孕,懷疑自己等了太久或太晚嘗試懷孕。密集追蹤排卵之後,才發覺自己的週期是32天,而非28天。
婦女了解週期有助於是否應該就醫
不論是否要懷孕,了解婦女週期的變化可以在許多方面有幫助。Gray女士因為嚴重經前憂鬱,無法預知她宛如雲霄飛車大起大落的情緒。在被診斷有「經前煩躁障礙症」後她開始追蹤她的週期。
自從她知道自己的生理狀況後,就可以預測、控制情緒。在週期的第14天,開始服用醫師的處方Prozac,她也會在月事後兩週,情緒比較好,比較有創意,不會健忘的時候,安排一些活動。
經期長短的正常改變,以及婦女年紀大時經期的變化,都需要有更多的教育,讓婦女知道何時去找醫師諮詢。
如果週期太短或太長,Eyvazzadeh醫師建議一定要就醫。週期的變異可能是甲狀腺不正常的最初症狀或其他荷爾蒙的問題如:多囊性卵巢症狀、高泌乳激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或下視丘性無月經症(hypothalamic
amenrorrhea)。
了解自己的月事
追蹤週期,不論是否為了懷孕,有許多選擇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的身體。
Eyvazzadeh建議聚焦在排卵:使用一個簡易追蹤器監測基本體溫,也可以記錄子宮頸黏液的變化,在排卵期間會很明顯。
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婦產科主任Kimberly
Gecsi建議,第一次想要懷孕的婦女(35歲以下,嘗試不超過一年),要盡量放輕鬆,照自己的意願增加性交頻率,不必追蹤週期,也不必特定時間性交。壓力使受孕更難,一直擔心反而會起反作用。
此研究為英國研究人員和一個節育的手機應用程式「自然週期」合作,從美國、英國和瑞典12萬個不具名的手機應用程式用戶之中分析。
編譯來源:Health Line(2019.09.2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4
關於避孕,你不可不知的事!
性對於人類而言,早在很久以前就不單純地只為了繁衍後代。但從古至今,無論避孕醫學知識的發展成熟與否,五花八門的避孕偏方都不曾消失。為了享受性愛、避免發生意外懷孕,大家必須正確且安全使用目前有科學根據的避孕方法!
避孕小常識
有效的避孕方法有哪些?
保險套、口服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避孕貼片、陰道環及事後避孕藥(點我了解更多)
能「避孕」又「避性病」的方式是什麼?
「戴保險套」是目前唯一可以達到雙重效果的方法。其他避孕方法都僅能避孕,無法防止受到性伴侶傳染性病的風險。(點我了解更多)
事後避孕藥是緊急處置,不可當常規使用!
事後避孕藥須在非安全性行為後5天內使用,由於藥效隨時間遞減,所以建議越快服用越好。但它的荷爾蒙濃度是一般口服避孕藥的5~10倍,容易造成月經混亂,且長期使用對健康傷害的疑慮目前還未釐清,因此千萬不要當作常規避孕法!(點我了解更多)
不可靠的避孕方式:計算安全期、測量基礎體溫
這兩種方法分別是藉由「推算排卵期」與「每日測量基礎體溫找到排卵期」的方式進行避孕,但由於每月月經來的時間可能受許多外在因素影響而不穩定、體溫也會因身體活動或服藥等狀況出現改變,因此這兩種方法都難以準確掌握真正的排卵時間,提高避孕失敗機率。(點我了解更多)
避孕各式迷思一破除!
口交不需要戴保險套?
戴保險套主要為防止將性病傳染給性伴侶或遭性伴侶傳染。有人會誤以為進行性器官接觸的性行為才有被傳染性病的風險,而口交沒有這樣的疑慮,不需要戴保險套,但真的是這樣嗎?(點我了解更多)
避孕藥可以直接在藥局買?
不少人可能都有直接在藥局購買到避孕藥的經驗,但你知道目前只有保險套可以這麼做之外,其他避孕方法都需經醫師開立處方籤才可取得!(點我了解更多)
長期使用避孕藥不會有健康傷害?
許多醫療健康資訊會說口服避孕藥的副作用已愈來愈少,且無須過度擔心致癌風險,但你知道哪一類口服避孕藥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證實有增加罹癌風險呢?正考慮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妳一定要知道,請審慎評估再決定用藥!(點我了解更多)
子宮內避孕器裝了以後可以終身避孕?
子宮內避孕器相較於其他避孕方式,是使用後無須計算日子且使用期限較長的選擇,有些女性因此認為裝了之後就高枕無憂。但在裝置到期前真的完全不用回診看醫生嗎?(點我了解更多)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3
女人為什麼要假裝性高潮?
過去科學家及性治療專家普遍認為假裝高潮是種欺騙,所以對男女性事是有害的。不過日前一項美國研究提出相反意見,指出女性在性行為過程中為了讓自己能更興奮,假裝高潮的表現將會幫助她們更享受性,並有可能達到真正的高潮。希望大家可以重新思考假裝高潮所帶來的潛在益處。
研究發現
這是美國德州大學研究團隊針對998位18-29歲女性所進行有關高潮經驗的調查。研究團隊詢問這些女性是否曾假裝過高潮以及這麼做的原因、以及在性行為或口交過程出現高潮的頻率。最後調查指出有25%受訪女性在每次性交都達到高潮、另外將近30%則從未有過高潮。
「假裝高潮的原因」與「真正發生高潮」的關聯
調查分析了這些受訪女性「假裝高潮的原因」與「是否真正達到高潮」兩者間的關聯性。發現假裝高潮主要是為了讓自己感覺愉快或更興奮的女性,反過來有更多真正持續連貫的高潮經驗;而為了讓伴侶開心或擔心自己會是「不正常」而假裝的女性則較少有高潮。
研究主要作者Barnett博士表示,過去反對假裝高潮的說法可能忽略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一樣,對女人高潮扮演著重要角色。女性可能為了想要順應心理的驅動力而假裝高潮,進而讓內在狀態變得更愉快、更容易受到性刺激,因此提高達到高潮的機率。
假裝高潮的正反意見
對於是否要假裝高潮一直以來都有正反兩方的說法。反對方認為假裝高潮根本沒有意義,因為如果不能誠實以對,這樣伴侶要如何知道怎麼才能讓你獲得高潮?而支持假裝的一派所持看法則與上述調查發現的論點一致,表示女性試著做出急促呼吸、發出呻吟聲及搖動臀部等動作,會幫助自己不由自主達到高潮。
每個人看待「假裝高潮」都不同
針對這項研究結果,加拿大皇后大學Harris博士回應表示,女性假裝高潮增加性刺激與有持續連貫的高潮兩者的相關性非常小,因此她無法對此做明確的結論。假裝高潮有一些顯著的短期益處,例如:讓性行為盡快結束、或保護伴侶免於負面感受;但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卻很少被討論,這是未來可以繼續研究的問題。
有些女性會說她們抗拒假裝性高潮的原因是不想為了保護伴侶而犧牲她們的快樂,因此假裝高潮的後果可能每個人都會不同,例如,對身為女性主義者的女性朋友來說,這麼做與她們信仰的價值相違背,可能將特別會有負面效果。
編譯來源:DailyMail(2019.9.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2
在家吃飯最安心!
最近新研究指出,自己做飯可以保護自己免受有毒的永久性化學物質「全氟烷基物質」(PFAS)的侵害。
PFAS經常出現在我們環境中,如不沾鍋、防水纖維塗料及消防泡抹等,它還因為存在於特定的食品包裝中而進入我們的食物,例如:速食的紙包裝或微波爆米花時所用的紙袋等。
接觸這種環境或人體無法分解的化學物質,可能降低生育能力、增加膽固醇或干擾免疫系統和荷爾蒙及增加癌症風險。
不過,最近科學家發現了哪種用餐習慣最能及最無法避免這種物質。他們分析了超過10,000名美國人的用餐習慣和血液中的PFAS數據,指出在家做飯可以減少接觸PFAS的可能性,而在餐廳用餐的人血液中的PFAS經常較高。
儘管他們沒有分析包裝本身,但是科學家猜測,我們的食物接觸越多包裝,吃下肚的PFAS就越多。他們的分析結果也顯示,爆米花愛好者的情形是最糟糕的。
研究作者表示,這是第一個觀察到不同用餐習慣與暴露於PFAS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我們的結果指出,食品包裝可能是我們接觸PFAS的重要來源。
目前世界各國仍在評估這種化合物對人體的健康風險,而澳洲已於今年9月初宣布紙類食品包裝禁用PFAS,預計於2020
年 7 月正式生效。
台灣食藥署於2011年對國內食品、器具容器包裝及人體血液進行全氟碳化合物污染檢測。結果顯示,國內產品之檢測及食品檢體之檢測與國外文獻比較並無顯著異常情形,人體血液濃度檢驗結果亦無明顯高於其他國家。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9.10.10)
*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2011)。食品及食品器具容器包裝之全氟碳化合物污染風險評估及國人血中濃度背景調查。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2
避孕(議題更新)
性對於人類而言,早在很久以前就不單純地只為了繁衍後代。但從古至今,無論避孕醫學知識的發展成熟與否,五花八門的避孕偏方都不曾消失。
─
在西元前1850年,埃及人會利用鱷魚的糞便作成子宮套。
─
中世紀時認為,婦女只要把青蛙的嘴撐開,朝裡面吐三口口水可以避孕。
─
今日,在英國還流傳使用「塑膠袋」、「保鮮膜」,甚至是「橡膠手套」避孕。
─ 台灣有些人以為喝可樂可以殺精。
如今避孕科技不斷發展,提供了女性多種生育自主的選項,但男性避孕除了保險套之外,遲遲未見有其他藥物的出現。過去曾有研究研發男性避孕藥,卻因出現痠痛、性欲增加、情緒失調及憂鬱的副作用情形,試驗立即決定停止。這與外界對待女性避孕藥副作用風險的態度大相逕庭,凸顯避孕藥安全性議題的男女雙重標準。
目前有科學根據的避孕方法,是利用「抑制女性排卵」、「阻絕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或是「阻止受精卵著床」的機制來達到避孕效果。常見的避孕方法,包括保險套、口服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避孕貼片、陰道環、事後避孕藥。
正確避孕方法
一、保險套
保險套是最方便取得的避孕方法,避孕率高達9成以上;同時,它也是所有避孕方式中唯一可同時「避性病」的。
保險套要如何使用?使用前後需注意什麼?
─
請在性行為開始之前先戴上,不要在射精前才使用!
─ 保險套只能一次性使用,在射精後就要丟棄。
使用保險套前,請檢查有無破洞,但不要拉扯以免破壞保險套。使用時,請先輕輕擠壓前端凸型袋,將空氣排出,再將保險套放在男性生殖器前端,緩緩往下推到底。性行為結束時,務必握住保險套的開口,並小心扶住陰莖馬上抽離女性的陰道口。
口交需要戴保險套嗎?
有人認為口交不需要戴保險套,這是錯誤的想法。由於女性的月經、陰道分泌物及男性的精液、分泌物都可能含有愛滋病病毒。如果你/妳的口腔內有傷口或喉嚨發炎,就有可能感染愛滋病。
二、口服避孕藥
口服避孕藥是一種透過長期週期性的服用低量荷爾蒙,影響大腦誤以為身體已經懷孕,於是停止排卵,以達到避孕效果的方法。現今主要的避孕藥成分可分為「雌激素和黃體素合併型」以及「單獨黃體素」兩種,避孕成功率約為9成。建議妳與醫師充分溝通討論後再決定適合自己的避孕藥,尤其是月經週期不規律的女性須特別注意。
口服避孕藥可以如何取得?
在台灣,不論是事前、事後避孕藥,皆屬於醫師處方藥,妳必須在醫師看診後取得處方箋,才可在醫療院所或藥局購買。
口服避孕藥要如何使用?
避孕藥一般分為21顆裝和28顆裝兩種包裝:21顆裝為連續服藥21天後,停藥7天,再服用新的一盒;28顆裝是服用完21顆有效劑量後,再服用7顆無活性錠,接著服用新的一盒,服藥不須中斷。若妳未依照規則服藥,否則可能無法有效避孕。此外,避孕藥並不是一開始吃就可以達到避孕效果,所以妳剛開始使用避孕藥的前半個月,建議妳同時還是使用保險套,以免懷孕。
服用後可能出現哪些不適症狀或副作用?
服用避孕藥後,由於體內突然出現額外的荷爾蒙,妳可能會有一些不適症狀或副作用,如頭痛、噁心嘔吐、月經過多或不規則、陰道少量點狀出血、念珠菌感染增加等其他症狀包括:頭暈、子宮頸粘液增加、子宮頸肥大、食慾增加、體重增加、水腫、皮膚癢、青春痘、潮紅、乳房脹痛、感覺虛弱、心情疲倦、沮喪或焦慮、脾氣暴躁。 。
長期服用會有什麼傷害嗎?
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可能造成如高血壓、血栓症、中風、心肌梗塞或高血鉀症等傷害。雌激素黃體素合併型避孕藥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證實會有引起乳癌、子宮頸癌、肝癌的風險!如果有長期的避孕需求,妳要評估所有避孕方式的效益和風險再審慎做選擇。
哪些對象不適合服用避孕藥或須特別注意?
*
年紀在35歲以上且有吸煙的習慣,必須小心避孕藥會增加妳發生中風及心肌梗塞的機率。
*
肥胖過重的女性可能會降低避孕藥成功避孕的機率,同時,含荷爾蒙的避孕方式可能輕微增加妳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更多...3.癲癇患者服用含炔雌醇(ethinyl
estradiol)的避孕藥,可能提供癲癇發作的機率,對大腦造成永久傷害。請務必告知醫師並討論選擇使用其他避孕方式。
4.懷孕生產期間靜脈血栓栓塞風險會提高,因此在產後21天內不應服用合併型避孕藥。若妳同時為年紀在35歲以上、過去有相關病史、不能活動、肥胖、生產過程中有輸血必要、產後大量出血、抽菸與剖腹產者,必須在產後42天才能開始吃避孕藥。
最後妳還需要注意些什麼?
因為避孕藥和其它藥物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失去藥效或有不良反應,因此生病就醫時也要告知醫生妳正在服用避孕藥。
三、子宮內避孕器(子宮環)
子宮內避孕器簡稱IUD,是在子宮內裝置「T形銅製小線圈」或「含荷爾蒙」的裝置。它的避孕效果可達95%以上。
「銅製子宮內避孕器」與「含荷爾蒙子宮內避孕器」有何不同?
「銅製子宮內避孕器」與「含荷爾蒙子宮內避孕器」都是讓子宮內膜產生異物感,使精卵難以結合或結合後難以著床。前者主要是透過釋放對精子有毒的銅離子干擾精蟲游動,降低受精的機會;後者則釋放荷爾蒙使子宮內膜變薄,受精卵因而無法著床,或是抑制女性排卵。
子宮內避孕器要如何使用?
基本上只要確定沒有懷孕,任何時候都可由醫師將避孕器裝入,時間通常是在月經結束後一週內進行。裝置後可以馬上達到避孕的效果。
裝置後可能出現哪些不適症狀或副作用?
有些人在裝置後可能有輕微點狀出血、輕微下腹部疼痛或腰酸、月經流量增加、經期時間延長以及月經週期不規律。如果這些現象一直未改善的話,妳需要再求助醫師檢查瞭解狀況!更多...另外,如果有下列情形發生,也應立即找醫師診察:
1.骨盆腔疼痛,或發生性行為時感覺疼痛
2.不正常的陰道出血或分泌物有異味
3.月經沒來或有懷孕的跡象
4.腹部絞痛
5.有感染的症狀如發燒、打冷顫、感冒症狀、肌肉痠痛及疲憊感
6.穿破子宮壁而進入腹腔
哪些對象可能不適合裝子宮內避孕器或須特別注意?
* 若妳是懷疑有懷孕、罹患癌症或子宮腫瘤的婦女
*
若妳在產後骨盆腔受感染或過去3個月曾經人工流產
*
若妳骨盆腔器官、子宮頸或陰道出現發炎;原因不明的陰道或子宮出血;或是月經量過多或嚴重經痛
*
若妳對銅金屬過敏者不應使用銅製避孕器。更多....5.若妳可能或確定罹患經由性行為感染的疾病
6.若妳有嚴重肝臟疾病以及有(或可能有)乳癌的女性不應使用含荷爾蒙的避孕器
7.若妳過去曾於放入避孕器時子宮穿孔
8.不建議使用多重性伴侶者使用,以免增加骨盆腔發炎的風險
9.不建議未生產過的女性裝置子宮內避孕器,以免沾黏影響日後的懷孕
10.若妳在使用避孕器過程中懷孕,容易會出現子宮外孕、骨盆腔感染、流產及早產
裝置後可終身避孕?
許多女性誤以為裝了避孕器就終身避孕,這其實是非常嚴重且危險的錯誤觀念!妳至少每年要檢查一次是否移位,如果避孕器移位或者脫落,可能失去避孕效果;若發現有月經異常時也應該盡速找醫師診治;由於每家避孕器的材質不同、使用期限都不一樣,所以妳在裝置時也要詢問醫生何時須再回診取出並做檢查,以免避孕器與子宮產生粘黏。
四、避孕貼片
避孕貼片是貼在手臂、背部、腹部與臀部部位,會釋放荷爾蒙經由皮下吸收進到體內,避孕效果達9成以上。
避孕貼片要如何使用?
避孕貼片須經醫師處方才能使用。每個月連續貼三週,每週更換一次貼片,第四週停用一週,再依此方式循環。另外,台灣因為氣候潮濕悶熱,須特別注意貼片可能因為流汗而脫落,假如有脫落的情形,則應立即更換新的貼片。
使用避孕貼片可能出現哪些不適症狀或副作用?
由於劑量的因素,使用貼片比避孕藥更容易產生副作用,如出血、乳房不適、經痛、噁心和嘔吐等等,會造成女性最後放棄避孕的可能性也較高。因為避孕貼片是透過血液吸收荷爾蒙,因此形成血栓的風險比口服避孕藥丸還要高。更多....此外,也可能造成肺栓塞、冠狀動脈阻塞甚至中風等副作用。
哪些對象可能不適合使用避孕貼片?
若你有血管栓塞病史以及抽菸習慣,應避免使用避孕貼片,改選擇其他避孕措施。
五、陰道環
陰道避孕環是一個彈性、直徑約5公分的環,使用前須冷藏保存,取出置入陰道後將緩慢釋放雌激素和黃體素來達到避孕效果,成功率可達98%。
陰道環要如何使用?
由醫師開立處方籤取得後,妳可將陰道環置入。使用三週後必須取出,接著間隔一週不使用,更換新的陰道環。
2019年年底或2020年年初,美國將有避孕效果長達一年的新款避孕陰道環上市。與舊型陰道環相比,它無須冷藏,而且女性只需在每次取出後清洗完即可再作使用,以同樣方式可持續使用一年再換新。
使用陰道環可能出現哪些不適症狀或副作用?
使用陰道環妳可能比較會有陰道搔癢感和分泌物,但比口服避孕藥少出現噁心、身體痠痛、情緒低落等副作用。妳也可能會遇到陰道環自動排出的狀況。
六、事後避孕藥
事後避孕藥主要是藉著改變體內雌激素或黃體素含量,以抑制排卵使精子無法受精;或是改變子宮內膜環境,讓受精卵無法著床,以達到避孕的效果。種類可分為「單獨黃體素」、「選擇性黃體素受體調節劑」及「雌激素和黃體素合併型」三種,避孕成功率會隨藥物種類及服用的時間點而不同,一般約為五至九成。
事後避孕藥要如何取得與使用?
事後避孕藥需要經過醫師處方才可取得。如果是「單獨黃體素」(levonorgestrel),妳必須在性行為後三天內服用;「選擇性黃體素受體調節劑」(ulipristal
acetate)則須在性行為後五天內服用,這種藥會跟細胞表面受器結合,存留在體內的時間比前者來得長,因此被認為比較有效。
特別提醒妳,這種藉由高劑量的荷爾蒙成分改變體內荷爾蒙狀態以達到避孕效果的方式,是緊急補救法,不能當成常規使用。
服用後該如何觀察是否成功避孕?
使用事後避孕藥的二周之內,妳必須注意是否有月經來潮,假如沒有,妳要驗孕確認是否懷孕,或前往醫院檢查。事後避孕藥使用的是高劑量的黃體素,因此有時候可能會使月經週期混亂,你將難以準確判斷是否懷孕。
服用後可能出現哪些不適症狀或副作用?
事後避孕藥服用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頭痛、疲勞、下腹疼痛、陰道出血等。三種成分副作用發生機率由高至低分別是「雌激素和黃體素合併型」、「單獨黃體素」、「選擇性黃體素受體調節劑」。
哪些對象不適合服用事後避孕藥或須特別注意?
*
有子宮外孕史、輸卵管發炎、肝功能嚴重不良、嚴重消化性疾病的女性,在使用事後避孕藥時更應該格外小心。
*
如果性行為發生後超過72或120小時、以及懷孕時,妳就不該使用,否則可能會造成嚴重出血。
* 哺乳中及對藥物過敏的女性禁止服用。
哪些狀況可能讓事後避孕藥失效?
如果妳是體重70公斤以上或BMI值大於26的過重女性,事後避孕藥的高劑量荷爾蒙在服用後較容易在體內的血液中被稀釋掉,因而降低避孕的效果。而事後避孕藥也可能與某些特定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失去藥效或出現不良反應。如有前述情況,建議妳向醫師諮詢,討論其他可行的避孕方法。
長期服用對健康有害嗎?
一般口服避孕藥(雌激素黃體素合併型)已被證實有導致癌症及血栓的可能性(詳情請見避孕藥介紹)。多數的事後避孕藥所含的荷爾蒙甚至比一般口服避孕藥高10倍之多,但是女性經常服用以及發育中青少女使用是否會有健康疑慮目前仍缺乏研究釐清,因此,無法確立藥物的長期安全性。妳必須要審慎使用,千萬不要當作常規避孕法。
強烈不建議的避孕選擇
一、計算安全期
女性的排卵期通常是最容易受孕的時候,而所謂的安全期是指避開排卵期的那段時間。為什麼說計算安全期避孕會不可靠呢?由於在計算安全期前,妳必須能準確預測下一次月經來的時間,但實際上每個人的月經週期多少都會受到環境、壓力、甚至飲食的影響而不穩定,因此這是非常難以辦到的。一旦週期不固定,妳就無法計算出準確的排卵期及安全期,所以以這種方式避孕反而很不安全。
二、基礎體溫
女性一般在進入排卵後的「黃體期」,體溫會比排卵前上升攝氏0.6度左右。基礎體溫方法主要是透過持續測量體溫的變化來進行避孕。要測量基礎體溫,妳必須「每天」固定時間起床,在睡醒睜眼時、最好是起身前就馬上量體溫,並持續記錄下來。
基礎體溫之所以不可靠,首先,精子在體內可存活3天以上,所以在進入黃體期體溫上升前的3-7天發生性行為,還是有懷孕的可能!其次,體溫會隨起床後活動、服藥等情形發生變化,因此這個方式並不適合做為常規且安全的避孕方法。
「全程使用保險套」才是上策!
能達到避孕目的、防止性病傳染,且副作用又最小的方法只有一種:在發生性行為時「全程使用保險套」!
最後更新時間:2019/10/2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