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19-10-21
移植陰道分泌物治療細菌型陰道炎?!
自從「糞便微生物群移植」成功治療了復發性腹瀉後,越來越多科學家嘗試透過移植體內物質來治療一系列與微生物生態失調有關的疾病和症狀。最近,美國科學家希望能用移植陰道分泌物來治療細菌型陰道炎,不僅製定了篩選潛在捐贈者的方法,還以小型實驗來測試其有效性。這是目前關於移植陰道分泌物來治療細菌型陰道炎最新的結果。
什麼是細菌型陰道炎?
對於陰道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以乳酸桿菌為主的微生物生態,微生物變多元及伴隨的乳酸桿菌變少就是「細菌型陰道炎」。許多因素會破壞陰道理想的微生物生態,包括:性交(精液和唾液呈弱鹼性)、陰道沖洗、月經週期的荷爾蒙變化、飲食、生活方式和某些藥物等。
若不加以治療,可能增加性病、泌尿道感和早產等風險。不過,目前能治療細菌型陰道炎的選項很少,而且沒有一種能根治疾病或讓陰道生態恢復至理想狀態。
什麼是移植陰道分泌物?
移植陰道分泌物,其實是在移植陰道微生物群,亦即將來自子宮頸及陰道的分泌物從一位女性移植至另一位女性的過程。
移植陰道分泌物有效嗎?
研究團隊找來5名27歲至47歲、反覆有細菌型陰道炎並規律吃抗生素來控制病情的女性。這群女性在參與實驗前一周塗抹抗生素乳膏於陰道,盡可能地清除陰道裡的細菌。在實驗期間他們也被要求停止服用抗生素。
研究從3位陰道分泌物捐贈者取得分泌物,並移植到這5名實驗參與者。接著參與者接受檢查來觀察病情是否改善或復發,若復發則再次進行移植。
結果顯示,4名女性的病情長期下來是有改善的,其中2名接受了兩次分泌物移植,1名接受了三次。他們最後一次接受移植後,在剩餘的研究期間沒有人病情再復發,所剩下的時間介於5個至21個月之間。
後續分析顯示,實驗參與者在接受移植後,陰道微生物群改善效果顯著且持續,與捐贈者的陰道微生物群生態相似。沒有任何參與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研究表示,未來還需要在大型臨床試驗中了解這個方法的有效性、長期的不良反應及風險。
找到理想的陰道分泌物捐贈者可不容易
為了篩選出疾病感染風險最小且擁有理想陰道微生物群的捐贈者,科學家設計了一種通用的篩選方法。
篩選包括一份醫療問卷、驗血、驗尿及採集陰道檢體,用來檢查性病等感染之風險及了解陰道微生物群生態與陰道功能的關係。這些檢測能以較低成本篩選出不合適的捐贈者,讓更有希望的捐贈者接受較昂貴和時間較長的驗證測試,如額外的安全檢查和乳酸桿菌劑量分級。
此外,參與者被要求禁慾、在採集樣本的當下及前三天不能處於經期和使用陰道相關產品,並且不能有任何陰道相關症狀。
科學家對20名年齡在23-35歲的健康女性進行篩選,結果是,符合理想的陰道微生物群捐贈者非常少,只佔了參與者35%。而科學家預期在臨床試驗中實際找到捐贈者的成功率應會更低,因為要求參與者在採樣期間禁慾可能降低參與意願而不容找到潛在捐贈者等。因此成功能陰道微生物群移植可能有賴少數理想的捐贈者,只要經過適當檢查她們可以捐贈不只一次。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9.10)
* BBC(2019.09.10)
* Conceptual Design of a Universal Donor Screening Approach for
Vagin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8 August
2019 | https://doi.org/10.3389/fcimb.2019.00306
* The Guardian(2019.10.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0
早停經是心血管疾病的預報!
最近研究指出,50歲前就進入更年期的婦女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
過去研究指出,過早停經與發生致命的心血管之間存在關聯。不過,直到最近這份研究出版為止,這個關聯的機制還不清楚。
研究團隊分析來自全球的15份研究,超過30萬名女性的資料。
他們發現,40歲以下就進入更年期的婦女在60歲之前發生心臟病、心絞痛或中風的風險是50到51歲之間停經婦女的兩倍。而在40-44歲停經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則增加40%。50到51歲是一般女性進入更年期的年齡。
此外,吸菸、超重或肥胖及教育程度較低,都可能加深過早停經與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
研究作者表示,這些發現將對臨床和公共衛生產生重要影響。辨識出較早停經的婦女,將提供一個機會讓醫生與女性可以共同追蹤及管理心血管疾病風險,改善女性停經後的心血管健康。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0.0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19
分娩方式影響新生兒腸道細菌群?
過去,人們認為新生兒腸道的微生物群可能來自在產道中吞嚥的細菌。但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新生兒腸道的細菌組成可能與分娩方式有關。陰道分娩的新生兒腸道微生物不是來自陰道細菌,而是來自母親陣痛時的糞便,可能是出生時吸收的。
研究怎麼說?
這項研究歷時七年,從約600名嬰兒和175名母親採集了1,679個糞便樣本,進行分析比對。
分析結果發現,陰道產新生兒腸道中的細菌,大部分是從母親身上來的。而剖腹產嬰兒則有更多與醫院環境有關的病菌,包括表現出抗藥性的菌株,有些高達30%。這個發現可能解釋了剖腹產新生兒發生哮喘、過敏和其他免疫狀況機率較高的原因。
然而,當嬰兒成長至6到9個月時,陰道產與剖腹產嬰兒腸道細菌的幾乎沒有差異。
研究小組希望擴大研究範圍,包括在家中出生的嬰兒。他們還希望更仔細地研究具有抗藥性的醫院病菌於剖腹產新生兒腸道中存在的時間有多長,以及這是否會對新生兒造成任何風險。
媽媽們不需要驚慌
研究作者Trevor
Lawley表示,這是迄今為止對新生兒腸道微生物最大的基因組研究,目前還不清楚這些腸道細菌的差異對健康是否有長期的影響,選擇剖腹產的媽媽們不需緊張,這項發現也不應成為阻止產婦進行剖腹產的理由。
另一位作者Nigel
Field強調隨著嬰兒的成長、進食和對環境中細菌的吸收,腸道微生物變得越來越相似。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Alison
Wright副院長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具有開創性,但不應阻止婦女進行剖腹產。在許多情況下,剖腹產是挽救生命的過程,對婦女和新生兒可能是正確的選擇。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9.18)、BBC NEWS(2019.09.18)、The
Guardian(2019.09.1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18
月經禁忌可以如何打破?
前陣子澳洲衛生棉廣告才一反常態以真實經血的顏色呈現,要讓社會正向看待女人的月經。近日,英國年輕女行動倡議者Amika
George也在社群上發起#FreePeriodStories標籤行動,邀請女人述說自己的月經故事,獲得廣大的回響,希望藉此對抗社會上月經汙名的文化。
大家分享了什麼?
許多女性分享了各種與月經有關的親身經驗。有人寫下幫忙朋友如何第一次正確使用棉條的尷尬經驗;有人回憶起約會時不小心棉條從包包掉出四散滿地,讓約會對象幫忙撿起時有多麼震驚且想尖叫否認;有人深受子宮內膜異位症所苦,每次月經都大量失血,導致經血外漏,甚至因此嚴重影響上學出席狀況等等。
「我們一直都在獨自面對月經」
George表示她之所以發起這項倡議行動,是因為今年四月她推動要讓英格蘭的國小女孩們在學校可以免費取得衛生棉或棉條,獲得了成功,明年起這項政策將會開始實行,而關於月經的對話必須在那之後依然持續進行。
她提到:「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被告知不可公開談論月經,對任何人甚至是我們的朋友,我們都要盡可能少講這個話題。我們始終獨自一人與月經打交道。」
「我們需要改變月經是噁心的、以及不該在公共場合討論月經的說法。」她補充說,圍繞在月經上普遍的污名,意味著她過去一直以來都處於「被關閉狀態」。
我們需要從小開始就讓大家知道事實為何
蘇格蘭月經貧窮計劃Hey
Girls曾進行一項提供月經產品的相關研究,指出有48%的女孩與女人羞於談論她們的月經。
該計畫的發起人Celia
Hodson表示,有一個女孩曾說到,她的男朋友問她為什麼她的月經不能等到回家後才來。Hodson認為透過分享故事和教育可以打破這樣的汙名,產生改變。她說:「只有在很小的時候就進行對話和分享事實,我們才能開始消除這些禁忌。」
幽默可以幫助對話
月經貧窮計劃Bloody Good Period的創始人Gabby
Edlin說到,「如果消除了禁忌,意味著你可以在報紙上談論月經而大家都面不改色。但是污名存在代表著人們的生活仍然受到影響。」
「某些女學生因為老師說『妳不能去廁所』而無法集中精神上課,但要她們說出需要更換衛生棉,她們會感到不自在。」
她認為,買不起衛生棉條和衛生棉並不是唯一的問題,缺乏討論也會造成傷害。如果可以對月經開玩笑,會使人們放鬆並鼓勵健康的對話。
改變描述月經的用語
致力於改善月經教育的月經行動倡議者Chella
Quint表示,談論月經可以使人們把自己的經驗與別人的作對照,而且她發現分享自己不小心外漏的恐怖故事有情感宣洩的效果。
她認為,語言本身可以使圍繞月經的污名永久存在,而她已經發展指引來幫助機構和社區,提高他們有關於月經的文化素養。
Quint說:「衛生(sanitary)意味著我們若沒有一次性用完即丟的用品,我們好像是骯髒的;保護(protection)表示沒有了它們,我們會是不安全的。」
月經應該是私人的,但不是秘密的
有機月經產品公司Freda的發起人兼創始人Affi
Parvizi-Wayne也不同意某些正在使用的術語。
她公司的一些潛在投資者表現出缺乏基本知識,並質疑為什麼她的業務預測會受到血庫(bank)假期和周末所影響。而她不得不解釋說,月經真的不在乎假期!
她說:「與其他身體機能一樣,月經是私人的,但不是秘密的。」、「對話需要改變,這樣月經產品才能被視為和衛生紙一樣重要。」當住家以外的每個廁所都可以看見衛生棉,那真正的改變就來臨了!
編譯來源:BBC News(19100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17
LGBTI年輕癌症患者面臨醫療照護的落差...
日前一份系統性文獻回顧的研究指出,我們對於理解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變性者和/或雙性人(LGBTI)青少年和年輕人(AYA)的癌症明顯不足。
當我們知道成年LGBTI已被證實會面臨獨特的醫療取得落差及相對較差的治療結果,且LGBTI
青少年與年輕成人難以獲得醫療服務時,有一群研究人員因此提出患有癌症的LGBTI年輕族群可能是高風險的病人族群。並發表旨在減少LGBTI
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癌症治療落差的「Call to
Action」行動聲明,刊登在Journal of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Oncology (JAYAO)上的觀點文章中。
「Call to Action」
為變革提供了藍圖,首先要認知風險、確立挑戰並提出縮短落差的具體建議與做法。該觀點文章指出,在青春期和成年時期的發展過程中,癌症可能伴隨著其他特殊的挑戰,包括身體形象、心理健康,以及年輕人的新興獨立性和自主性等問題。上述所有問題都進一步會形成自我認同為LGBTI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癌症患者所遭遇的困難。該文詳細介紹了LGBTI在醫療照護取得以及健康服務上所面對更廣泛的不公平與障礙。
期刊主編Sender醫學博士表示,「LGBTI
青少年已經被各式健康照護的障礙挑戰,若再加上可能威脅生命的癌症診斷,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負擔有多麼的巨大沉重」、「我們絕不能容忍這群具有獨特需求的人群必須承擔較差的醫療效果,我們必須承認這個問題、辨識出這些風險,更要據此調整我們的醫療實作。」
該篇文章標題為「被忽視的少數群體: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變性者和/或雙性人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的癌症交叉點」(Overlooked
Minorities: The Intersection of Cancer in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and/or Intersex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由Peter
MacCallum癌症中心(墨爾本)的Clarke、墨爾本大學和澳大利亞墨爾本健康皇家墨爾本醫院的同事合著。
編譯來源:Eurekalert(19062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16
北愛爾蘭高等法院:北愛人工流產法律侵...
上週北愛爾蘭高等法院法官裁定,北愛爾蘭人工流產法律侵害英國保護人權的承諾!
去年北愛爾蘭人權委員會曾提起訴訟,指控現行的北愛爾蘭法律不允許胎兒致命異常及受性侵而懷孕的女性進行人工流產是違反英國的人權法律。雖然大多數法官同意這樣的說法,但卻認定該委員會並不具備對法律提出挑戰的法律地位。
因此今年來自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Belfast)的Ewart女士以她曾經被
拒絕人工流產的親身經驗,再次對法律提出挑戰,而這次法官最後判定Ewart勝訴。她表示,這是女性對抗老舊過時法律戰役中的一個轉捩點。
EWART女士的故事
Ewart女士在2013年被醫師告知腹中胎兒在離開她的子宮後將無法活下來,當時她想要進行手術終止妊娠,卻被醫師以法律不允許為理由拒絕。於是她只好飛到英格蘭進行人工流產,之後她向媒體訴說這段經歷帶給她與家人的創傷與額外費用。
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人工流產法律規定
早在1967年,在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斯進行人工流產已是合法行為。女性只要在生產會使生命有危險;胎兒出現嚴重異常;有兩位醫師診斷生產會使其有更大生理或心理風險的狀況之下,就可以人工流產,但必須在妊娠24周內進行。
然而前述的規定一直沒有擴及至北愛爾蘭。目前依據北愛爾蘭法律規定,女性只有在生命可能因生產受到威脅、或是生產會對心理或生理健康有害的條件下,才能進行人工流產。即使遭強暴、亂倫而懷孕,或是醫師診斷胎兒出現致命異常並會在生產前後或當下死亡,女性也不能人工流產。
編譯來源:BBC News 1(2019.10.3)、BBC News 2(2019.10.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16
接種HPV疫苗 女孩關節疼痛想自殺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今日(16日)
和接種HPV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的家屬召開記者會,呼籲家長留意接種疫苗後的關節疼痛症狀,同時要求政府正視無法排除相關性的不良反應,並加強事前正確告知風險以及提供協助管道。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痛痛女孩Bella的事件經媒體披露後,陸續有五位接種HPV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的個案出面,描述身體疼痛情形,其過程都大同小異,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也被以「與疫苗無關」駁回,難道全都因為「她們本來有病」?
除了Bella,另有五位相同遭遇的家屬也公開發聲。這些孩子都在接種HPV疫苗後發生關節疼痛情況,而後確診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14歲的Sharon以公開信訴說發病後的痛苦,直言「每天都想自殺」。
家長們沈痛地訴說,第一時間他們都以為是成長痛或運動傷害,在小兒科、骨科或中醫等科別間來回奔波,沒有讓孩子得到適當的醫療照護,對身心造成極大傷害。孩子的生活更在病發後有了極大的轉變,對課業跟生活有重大影響。出席記者會的Celine媽媽表示,孩子原本成績名列前茅,考上不錯的高中,但高中時期因為身體狀況不佳陸續請假就醫,甚至影響升學,被迫放棄升大學考試,目前在家休養並準備重考。
台灣疫苗接種安全監督協會卓淑渝理事指出,藥廠仿單都有寫明不良反應包含關節痛,但衛福部提供給家長及學生的疫苗接種說明卻只提到接種部位會有疼痛等副作用,其他風險都沒有特別提醒,甚至還強調日本發生的疫苗接種後出現慢性疼痛事件是沒有明確證據與HPV疫苗有關的,這是在為疫苗護航嗎?
立委林淑芬認為,即便很安全的疫苗,仍然會有不良反應,政府必須建立救濟制度,然而目前的救濟管道卻在排除這些疑似的不良反應,政府有保護人民的責任,應該要提供完整的說明還有協助。
黃淑英強調,並非否認疫苗的安全性,而是必須事前完整告知家長相關風險,在有疑似不良反應發生後提供醫療協助和心理支持,不要讓家長耗費心力在錯誤中尋找正確的治療途徑。
衛福部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提供正確訊息是政府的責任,她允諾會在最短時間內檢視疫苗說明書並強化醫療教育。此外,國健署近期正規劃進行本土HPV疫苗接種副作用的流行病學調查,也會包含這些特殊案例,希望可做為後續政策參考。
更多閱讀
衛福部將調查痛痛女孩被「無中生有」的病史
台灣首宗HPV疫苗訴訟案 婦團籲衛福部不要再上訴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70504093119_DRUGS.jpg)
2019-10-15
吃阿斯匹靈預防心臟病不成,反讓你內出...
今年3月,美國心臟學會根據三項大型的隨機雙盲研究結果更新了指引,指出用阿斯匹靈來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不明確。而最近加拿大研究團隊再次回顧這三項研究,發現每天服用阿斯匹靈導致嚴重內出血的風險高,高過任何預防疾病的益處。
研究作者表示,這裡指的不是流鼻血或牙齦出血,而是嚴重的內出血。患者需要住院治療,也許需要輸血,所以這對臨床及個人都有重要影響。其中一項研究還顯示,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全因死亡人數增加,特別是死於癌症的人數增加。
每天服用阿斯匹靈預防心臟病的建議是在1990年代成為教條,但這是基於有缺陷的研究。不過,阿斯匹靈對患有心臟病的人仍是有益的。
研究作者表示,有很多人用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其實不需要,而有些已經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應服用卻未服用。從未有心臟病的人可使用其他疾病預防方法,如戒菸、運動、追蹤血壓及考慮地中海飲食。若是屬於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人,可能可以考慮服用史達汀類藥物來降低膽固醇。
更多相關閱讀
你還在吃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嗎?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0.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61012143010_statin888.jpg)
2019-10-14
你在吃降膽固醇藥物嗎?小心骨質疏鬆!
最新研究指出,服用降膽固醇藥「史達汀類藥物」跟骨質疏鬆症風險增加有關,並且隨著劑量增加風險越高。
研究人員分析了從2006年到2007年790萬澳洲人的健康數據。他們比較了有服用與未服用史達汀類藥物的人之骨質疏鬆症發生率。研究檢視的史達汀類藥物包括:洛伐他汀(l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和辛伐他汀(simvastatin)等。
結果顯示,服用低劑量(每天最多10毫克)史達汀類藥物的人骨質疏鬆症比率較低,服用高劑量者的比率較高。
隨著史達汀類藥物劑量的增加,風險越大。當劑量超過20毫克時風險開始上升。此外,研究還發現服用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的患者出現骨質疏鬆症比率比預期的多。
這些發現即使在排除了其他骨質疏鬆症風險因素,如超重、年長或患有某些疾病後關係仍然存在。
膽固醇與骨骼健康的關係
目前已知荷爾蒙太低是導致女性骨質疏鬆症風險增加的原因,如:停經時雌激素下降。當雌激素降低時,骨蝕的速度會增加,使骨密度降低。
而膽固醇是身體產生荷爾蒙如雌激素和睪固酮的重要元素,這些荷爾蒙對骨骼健康至關重要。因此用來降低膽固醇的「史達汀類藥物」可能增加骨質酥鬆風險。
研究呼籲進行臨床研究,以進一步了解史達汀類藥物與骨質疏鬆症之間的關係。此外,他們也建議追蹤高風險患者,如服用高劑量史達汀類藥物的停經女性,提供這些人個別治療可能有助於預防或處理骨質疏鬆症。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9.10.0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08
男性乳癌高風險者應做乳房攝影檢查!
男性乳癌是一種罕見但通常會致命的疾病。據美國癌症協會推測,2019年將會診斷出2,670例男性侵入性乳癌的新病例,約有500男性會因此而死亡。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讓高風險的男性進行乳房攝影檢查的效益顯著,將有助提早發現癌細胞,改善病患的預後。
研究人員表示,在男性中,乳房攝影檢查的敏感性或檢測癌症的效力為100%,而能區分乳癌與其他非癌細胞的效力為95%。這樣出色的表現與男性相對缺乏乳房纖維腺體組織有關,女性的異常結果通常會被其所掩蓋。
此外,在男性乳癌風險因子中,以有乳癌個人病史為最重要的因素,其他還有如基因突變、一級家族病史、Ashkenazi猶太血統都具有影響。研究就發現,男性的姊妹或媽媽曾罹患乳癌,其風險會提高兩倍。
但是,一直以來,針對有乳癌個人病史、以及家人有乳癌相關的基因突變等的男性高風險族群,一直都沒有正式乳房攝影檢查的篩檢指引,因此導致男性被診斷出乳癌的結果往往比女性嚴重。過去曾有傳聞的證據顯示,對具有可辨識風險因子的男性進行選擇性檢查是有益的,可是有關該如何進行及要做到什麼程度,卻所知甚少。此研究正是呼應這樣的需求而進行。
研究進行與結果
研究團隊檢視平均年齡55
歲的1,869名男性,在2005-2017年期間進行乳房攝影的模式及檢查結果。發現乳房攝影檢查一共檢測出2,304個乳癌病灶,其中149個進行活體組織切片,最後確認有41個為惡性腫瘤。
乳癌高風險男性的癌症檢測率為每1,000個檢查有18個,比起平均風險女性的每1,000個檢查有5個,要高出許多。男性患者的癌細胞會在尚未擴散至淋巴結的較早階段被檢測出來,改善病患預後狀況。研究還發現,已經得過乳癌的男性再次復發的可能性是女性患者的84倍。
研究建議與未來方向
研究主要作者Gao博士表示,研究的結果顯示對乳癌高風險的男性進行乳房攝影檢查具有效益,可以讓患者不必等到出現症狀才被確診罹癌。希望這樣的發現能有助標準化對特定男性高風險族群的檢查。而研究團隊也希望未來有更大跨組織的研究可以幫助了解不同乳癌風險的男性之間的細微差別。
本研究刊登於《放射醫學期刊》(_Radiology_)。
編譯來源:EurekAlert1(2019.9.17)、EurekAlert2(2019.9.17)、HealthDay(2019.9.1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