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新聞
2022-09-26
【姑嫂玩健康報】透過終生學習、社交及...
發報日期:2022年09月26日
熱門新聞
近期直播
🎥健保資料庫憲法判決到底在爭議什麼?
🎥說書給你聽: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職業傷病史中的女性面貌系列 4 —鐳女孩
+ read more
2022-09-14
我們為什麼哀悼我們不認識的人:伊麗莎...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全世界都公開表示悲傷,從倫敦白金漢宮的公衆聚集,和全球領導者的哀悼,至社群媒體上所反映出來個人對她的感念。
當然大部分對女王逝世表示悲傷的人,從來未親眼見過她。
對我們並不認識的人所湧現的悲傷,和對我們親近的人去世有何不同?
可能相似,也有些明顯的不同,甚至人們對女王如何追思也有爭論出現,使得哀悼的情境複雜化。
悲傷相似處
對某些離世的人表示悲傷,是反映出這一生彼此的關聯及依附。
雖然女王非我們的直系親屬,但很多人和她一起「長大」。女王在位70年間,是我們祖父母、父母、和現在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個集體跨世代的連結,使我們感覺好像「認識」她。
另外,全世界都一直在準備可能失去她。她的高齡、健康問題、和去世後的計劃皆是許多媒體報導的主題。
是這種對她的「熟悉」,讓我們有和失去親朋好友的感覺非常相似。
悲傷相異處
對公眾人物如女王的哀悼,可以是非常不同。
通常我們哀悼死者是懷念和我們之間親近的關係。但是,女王遙不可及。大部分的人與她並沒有個人軼事、沒有一對一的共享經驗、沒有那些可反應的交織記憶。我們難以想像出這個人真正的形象,以及她對我們的意義。
對於公衆人物去世之後,我們依靠著他們公共的形象及事蹟,形塑一種集體的悲傷在社群媒體分享。這和反映個人和親友人的關係的悲傷是不一樣的。
被挑戰的悲傷
因為大部分的人和女王並不認識,我們對她的了解
(特徵、個性)
都不是建立在事實。人們對她的記憶可能因他們的年齡、政治觀點、或因殖民生活而不同。
例如,曾經被英國殖民的國家的人們如何厭惡女王和王室。英國人曾經對全球數百萬人的死亡和流離失所負責,特別是來自加勒比海、非洲和南亞的人。
而伊麗莎白女王和任何皇室成員都沒有為過去犯下的英帝國罪行道歉。
因此,在英國、大英國協和更多的地方,如何追思女王的爭議在社群媒體上演出。這個爭議也複雜化人們分享對她去世的不同反應。
這引發了一些問題:我們是否應該哀悼?誰能表達他們的悲傷?甚至有人可能不同意悲傷是恰當的。
這些對她去世的所有不同反應,我們必須有容納的空間。
媒體的角色
我們如何悲傷,媒體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女王去世前,我們看到即時更新和不間斷相關的報導。預料中的事件如此接近,跟著就發生了。接下來公眾所湧現的悲傷,會觸發一些人相同的情緒。
對最近或幾年前失去親朋的人們,媒體如此連續的報導可能觸動親人或朋友過世的回憶。
這種24小時的新聞循環,將女王生病的每個細節即時更新,而現在去世了,可觸動我們所經歷過的失去。我們需要審慎對待那些不同的反應。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2.09.09)
+ read more
2022-09-07
誰的心房顫動風險較高,男性還是女性?
心房顫動 (a-fib)
是心律不整最常見的一種,會導致血栓、中風、心力衰竭和其他與心臟相關的併發症。
長期以來,醫生一直認為男性患心房顫動的風險高於女性,但事實可能恰恰相反。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當考慮到男女之間的身高差異時,女性患心房顫動的可能性比男性高
50%。
一個人越高,他們的心房顫動風險就越大。女性往往比男性矮,因此過去的研究結果都指向她們的風險較低。
資深作者 ─Cedars-Sinai 醫療中心心臟病學負責人─
Christine Albert 博士說:「這是第一項翻轉心房顫動
(性別差異) 實際風險的研究」。
「在這 25,000
名沒有心臟病史的人中,在調整了身高差異後,女性患
[a-fib] 的風險高於男性 —高達
50%」Albert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此研究令人訝異地指出,如果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身高相同,那麼這個女人就更有可能患上心房顫動。所以,現在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是,為什麼女性面臨更高的風險,而不是為什麼女性是被保護的。」
研究結果顯示,醫療保健提供者需要促進兩性心房顫動的預防和早期介入。
專家估計,隨著一般人群身高和體重的增加,心臟專家預計將有更多人被診斷出患有心房顫動。
有效的預防策略包括保持健康體重、控制血壓、限制飲酒和適度運動。
未參與該研究的女性心臟病先驅 Bairey Merz
表示,這些數據強調了預防對女性的重要性。
該研究結果於 8 月 31 日發表在_JAMA Cardiology_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09.01)
+ read more
2022-08-29
【姑嫂玩健康報】為何少有男人凍精子
[https://twh.org.tw/article/heshaoyounanren-jingzi]
發報日期:2022年08月29日
熱門新聞
[https://twh.org.tw/article/aizhengsiwangjinbanke-fang][https://twh.org.tw/article/rufangzhiruwuxiang-linbaliubi-degengchang][https://twh.org.tw/article/nanrenaizheng-gao-kenengxiantian-dingerfeishenghuohuo-jingyinsu][https://twh.org.tw/article/quhan-shiwu-xin-hao]
[https://twh.org.tw/article/nvxingchisu-buguzhe-zeng]
[https://twh.org.tw/article/ninshifoudouyouzai-liang-bixue-ni]
[https://twh.org.tw/article/ge-cheng-diyi-mian-tigongyue-yongpinde-jia]
近期直播
🎥凍卵─讓女性從生育時鐘的枷鎖解放?!
🎥聊一聊COVID-19疫情期間,健康的性別落差
🎥職業傷病史中的女性面貌系列 3
—礦坑中的女性身影
🎥說書給你聽
【鬼月特輯】女人就算變成鬼還是被排擠?
🎥說書給你聽
【鬼月特輯】女人就算變成鬼還是被排擠?
+ read more
2022-08-02
第二十二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暨研習...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0年創會以來,為響應「528世界婦女健康行動日」,每年召開「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針對各項女性健康議題提出具體政策建議,促進女性健康議題的公共參與,由下而上地影響國家政策之擬定。在每年的「行動網絡會議暨婦女團體聯合研習營」進行性別健康議題研討,提高知能,並共同討論來年528行動主題。
今年(2022)研習營預計安排4場女性健康與權益相關的專題演講,包括「2022熱門健康新聞」、「認識失智症」、「中高齡婦女健康」及「性別健康
COVID AND
GENDER」,歡迎婦女健康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報名參加,詳細活動內容請見下方資訊。
活動內容及議程
* 時間:2022年9月30日(五)至10月1日(六)
*
地點:台北公務人力發展學院(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3段30號)
*
對象: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
(一個團體以2人為限;以曾合辦528相關活動之網絡成員優先)
* 費用:
1.婦女健康行動網絡團體:不需報名費,另補助雙北市以外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團體」2人住宿費及1人交通費。交通費說明:
(1)搭乘飛機、高鐵、船舶、火車、捷運及計程車之費用,請提供票根或購票證明。
(2)搭乘飛機者須檢附登機證存根。
(3)搭乘計程車者限市區短程,應註明乘車日期、搭乘者姓名、事由、起迄地點、金額。
2.個人及一般民眾(報名以團體代表為優先):不需報名費,食宿及交通煩請自理。
* 議程(暫定):
9/30(五)
時間
內容
主持人/主講人
13:00-13:30
報到
13:30-13:50
相見歡
13:50-15:20
【專題研討】
2022年熱門健康新聞
台灣女人連線 陳書芳秘書長
15:20-15:30
茶敘
15:30-17:00
【專題研討】
認識失智症—
預約一個不失智的未來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陳俊佑主任
17:00-18:00
Check in
18:00-20:00
餐敘
10/1(六)
時間
內容
主持人/主講人
07:30-08:50
早餐/退房
08:50-09:00
報到
09:00-10:30
【專題研討】
中高齡婦女健康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 劉蕙瑄醫師
10:30-10:40
茶敘
10:40-12:10
【專題研討】
性別健康 COVID and GENDER
台灣女人連線 黃淑英理事長
12:10-13:30
午餐
13:30-15:30
【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
歷屆宣言執行進度報告與檢視
2023年528主題與計畫
台灣女人連線 黃淑英理事長
15:30-
賦歸
報名方式
*
請於8/31(三)前填寫線上報名表單,同一團體請填寫於同一份報名表。
* 聯絡人:台灣女人連線執行秘書 劉怡顯
Email:twloffice555@gmail.com 電話:(02)2392-9164 傳真:(02)2392-9165
+ read more
2022-07-26
【姑嫂玩健康報】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
[http://twh.org.tw/article/mei-zuigaofayuantuifan-dean-xilie-shengcunxuqiu-xianyuyi-xing]
發報日期:2022年07月26日
熱門新聞
[http://twh.org.tw/article/ruaibinghuanshuizhu-liujiu-xing][http://twh.org.tw/article/zi-heluanchaoqiechuhouxinxueguan-zengjia][http://twh.org.tw/article/boniaosuanzhushexi-gu-yan-bu-ta-zhende-you-zhu][http://twh.org.tw/article/chi-tamingduobanshilang]
[http://twh.org.tw/article/yousuo-de-cheng-tong-bainian-dehaitong-kenengshiyong-bu]
[http://twh.org.tw/article/shaoliangduocanhao-shiduoliangshaocanhao]
近期直播
🎥說電影給你聽:LET'S FUCKING GO
🎥女男疼痛大不同,原來疾病也有性別差異
🎥凍卵─預留卵實力─是承諾?迷思?還是謊言?
🎥職業傷病史中的女性面貌系列
2—高中六號沈船事件
+ read more
2022-06-24
【姑嫂玩健康報】為何女性疼痛仍是一個...
[http://twh.org.tw/article/henvxingtengtongrengshiyi]
發報日期:2022年06月27日
熱門新聞
[http://twh.org.tw/article/shen-youxiezhitong-nvxingxiaoguo-cha][http://twh.org.tw/article/nanxinghenvxingdezuijia-kenengbutong][http://twh.org.tw/article/mrna-yimiaobu-shiyueshizhong][http://twh.org.tw/article/daliuxing-qun-mianyishibukeqidaide]
[http://twh.org.tw/article/weijiudexianjing-gaotanggao-liang]
[http://twh.org.tw/article/jiu-shucaishushigengjiankang]
[http://twh.org.tw/article/zaijiaruhezheng-liangxue]
近期直播
🎥聊一聊運動與女性健康
🎥COVID19群體免疫?這可能是個白日夢!
🎥職業傷病史中的女性面貌系列1—飛歌女工怪病死亡事件
🎥討論AI機器人是不是人之前,先來聊一聊AI中的性別歧視
+ read more
2022-06-22
為什麼有些止痛藥對女性效果較差?
一直以來,研究者想要瞭解男性和女性對止痛藥的反應是否不同。例如一個非常小的可信來源研究,從
1996
年開始,發現女性在接受鴉片類藥物pentazocine治療手術後疼痛後的反應超過男性。
最近,一個2021年可信來源回顧指出,雖然證據參半,但一些研究發現
Ibuprofen (布洛芬) 更能減輕男性的疼痛。
還有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參與者更難以忍受 prednisone
(普立朗)
止痛研究的不良反應,而且她們不太願意增加劑量。
今日醫學新聞 (Medical News Today)
採訪疼痛醫學臨床助理教授Meera Kirpekar
博士。以下是Kirpekar 博士的訪談節錄。
疼痛研究的問題
直到 2016 年,超過 80% 的疼痛研究只涉及男性參與者
—
無論是人類還是大鼠。與男性不同,女性一生中會經歷持續的荷爾蒙波動,從而影響她們的疼痛敏感性。
考慮到這些變化,導致在早期的研究裡女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研究隊列之外。因此,我們擁有的大多數疼痛數據都基於男性的疼痛信號。
2016
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將「動物及細胞實驗中應將性別作為一個變數」作為申請經費補助的要件,因此雌鼠及女性受試者開始被納入疼痛研究。
疼痛理論
雖然全世界有數百萬人經歷慢性疼痛,但對其潛在機制知之甚少。對於男女的身體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處理疼痛,有三種理論:
第一個理論涉及雌激素,一種控制子宮、卵巢、乳房發育和調節月經的激素。根據雌激素的位置和含量,它可以加重疼痛或使其好轉。睾酮是與陰莖、睾丸和前列腺發育相關的激素,可以減輕疼痛。事實上,一些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甚至可能會接受睾酮治療。因此,女性由於雌激素水平高而疼痛加劇。睾丸激素水平低的男性可以像女性一樣處理疼痛。
第二個理論在於稱為小膠質細胞 (microglia)
的大腦免疫細胞。理論上,阻斷小膠質細胞也會阻斷疼痛。當男性的小膠質細胞被阻斷時,疼痛也會被阻斷。但這對女性不起作用。為什麼?女性使用稱為
T
細胞的免疫細胞來控制她們的疼痛反應,而不是小膠質細胞。
最後一個理論涉及核糖核酸
(RNA)。RNA是在我們體內攜帶信息的遺傳物質。理論上,RNA升高會導致慢性疼痛的傾向。與男性相比,女性血液中的
RNA 水平較高,因為許多這類的 RNA 分子由 X
染色體上的基因編碼。女性有兩條 X
染色體,她們更容易患上慢性疼痛。
止痛藥對女性效果較差?
男性和女性的身體在生理上存在不止一種差異 —
從激素水平到分子過程。雖然他們可能會感到相似程度的疼痛,但不同的潛在生理過程意味著相同的治療可能對兩者都不起作用。
大腦和脊髓中的疼痛信號是存在差異的。由於對於疼痛反應的機制不一樣,以公鼠或男性為模型研發出來的治療藥物對於女性可能較沒有效力。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22.05.31)
+ read more
2022-06-10
擺脫大流行,群體免疫是不可期待的!
在大流行初期,「群體免疫」一詞成為熱點新聞,因為它承諾回歸到一個沒有
COVID 的世界。
關於如何實現這一「群體免疫」的目標有兩極化的討論。
有些人主張「佛系防疫」,即讓危險的病毒在人群中肆虐,以達到減少傳播所需的群體免疫門檻。這個方式在英國、巴西已經被評擊並證實不可行。
有人則認為應通過疫苗接種獲得群體免疫。這種想法是說,如果有疫苗且施打足夠的人口,達到群體免疫門檻,就可以抑制病毒傳播,恢復正常生活。
達到的門檻的施打率是多少?70% 或80% ?
這取決於兩個主要因素 —
病毒的傳染性和疫苗的有效性。
簡而言之,病毒的傳染性越強,疫苗的效果越差,你需要接種的人就越多,才能實現群體免疫。
但實際上,這可能一直是個白日夢。隨著時間的演變,在歐美國家,即使我們今天看到疫苗接種率很高,群體免疫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
越來越遙不可及 — 病毒的傳染性增加
隨著大流行的發展,通過疫苗接種的群體免疫越來越遙不可及。事實上,根據我們對目前流行的病毒變體的了解,今天,通過疫苗接種達到群體免疫在估算上是不可能的。
早在 2020 年初,原始病毒株的估計 R0 (基本繁殖數)
為2 到
3。也就是說,感染該病毒的人平均會將其傳播給另外兩到三個人。
如果我們假設我們正在使用一種有效性為 80%
的疫苗,那麼當病毒的原始毒株流行時,我們需要為
60-80%
的人口接種疫苗才能看到流行病的減少。至少在估算上,這並非遙不可及。
然而,在大流行期間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最初的
SARS-CoV-2 病毒被更具傳染性的變種所取代。
目前估計 Delta 的繁殖數量約為 5,而 Omicron
的繁殖數量可能在 20
左右。群體免疫的疫苗施打率門檻估計高達 100-118%。
由於您無法為超過 100%
的人口接種疫苗,您可以看到隨著大流行的發展,依靠疫苗接種來實現群體免疫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那不是全部 - 疫苗的有效性降低
─ 疫苗不會阻止所有傳播
儘管疫苗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傳播,但它們並不能完全預防。如果我們在計算考慮到這一點,實現群體免疫的挑戰將再次變得更加困難。
─ 疫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到群體免疫還必須是長期保持對 COVID
的免疫力。但我們現在知道接種疫苗
自然感染後免疫力會漸漸減弱。
因此,如果免疫力不能持續,即使理論上群體免疫是可能的,也只是暫時的。要維持它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定期為全體人口提供加強注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打第2劑、第3劑及第4劑的原因。
─ 新的病毒變種
然後我們看到了具有躲過人們免疫反應能力的新變種Omicron。新變種免疫原性的任何變化都會使目標變得更遠,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損害我們實現群體免疫的能力。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費心接種疫苗呢?
雖然通過疫苗接種獲得群體免疫不再是一個實在的主張,但這還是需要加以考慮。
─ 疫苗保護個人
儘管群體免疫具有吸引力,但 COVID
疫苗接種的主要目的始終是保護個人免受嚴重疾病和死亡,從而避免疾病對人群的影響。因此,儘管對感染的保護作用減弱,但疫苗似乎對嚴重疾病提供了更持久的保護。
─ 疫苗與其他措施齊頭並進
最好將群體免疫視為不同程度 (gradient)
而不是二元概念。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沒有達到群體免疫門檻,接種疫苗的人口比例越大,病毒傳播的難度就越大。
同時,疫苗接種可以與其他行為和環境措施
(如保持身體距離、戴口罩和改善通風)
相結合,以顯著影響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能力。
因此,接種疫苗現在與以往一樣重要。現在,在冬季開始之際,幾乎沒有
COVID
限制,因此,確保您完全接種疫苗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2.06.02)
+ read more
2022-05-30
在家如何正確量血壓
高血壓是成人的一種普遍症狀,但可能會導致心臟病突發、中風或失智。在診斷和追蹤上,醫師通常會要求患者在家自己監測血壓,幫助醫師治療狀況。
紐約哥倫比亞高血壓中心的主任Dr. Daichi
Shimbo說:「聽起來簡單,買個血壓計,把環帶帶在上臂,按鈕,就好了?其實並非如此容易。即使專業人員對於在家如何適當測量血壓也可能出錯。」
那麼,在家量血壓應該怎麼做才正確呢?
事先的準備:
避免咖啡因飲料,停止運動30分鐘,不可以抽煙,飯後要等30分鐘,上好廁所。然後安靜心無旁騖5分鐘,不看電視、不看書報或聽新聞。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 (AHA) 和美國心臟科醫師協會 (ACC)
指南:坐在有靠背的椅子,腳平放地上,不可交叉。上手臂穩定支撐,保持在心臟的水平位置,手掌向上,放鬆手臂肌肉,不説話。測量兩次,間隔1分鐘。
若不遵守這些步驟,指數會大幅偏差。如隔著衣服量血壓,指數會相差5-50個點。
左右手的差別:
右手的血壓通常有5-10
mmHg的差異。英國和歐洲的指引均認為兩臂之間的收縮壓差值若為15
mmHg以上,代表患者有額外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目前,國際血壓指引建議醫護人員在評估患者心血管風險時應測量雙臂的血壓,但這個建議經常被忽略。
測量時間的差別:
早上血壓較高,隨時間漸降下,睡眠時最低。所以診斷高血壓時,醫師會要求病人早上和傍晚各兩個血壓指數,為期一週。
測量地點的差異:
有些人在醫師的辦公室指數高,我們叫它「白袍高血壓」,但其他地方不會。有人經歷「隱匿型高血壓」,即在醫師的辦公室指數正常,但其他地方則高。
Shimbo說:「在醫師的診所內測出的血壓指數,只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而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在診所外面。難道你不想知道在真實世界中的血壓嗎??」
血壓的基本概念
測量血壓時,血壓計上顯示的數字,上面的數字是測量收縮壓,心跳時動脈壁的承受壓。下面的數字測量舒張壓,心跳之間,動脈壁的壓力。如果使用聽診器,心跳的聲音是「lub-dub」,lub是收縮,dub是放鬆。
原初的儀器使用裝滿水銀的管子,用毫米來計算,血壓以毫米汞柱來表達。
現在的電子儀器不用水銀,但原則一樣:手臂環帶慢慢緊縮切斷肘內動脈血液循環。環帶放鬆,
血液 ”whoosh”
開始流動即是收縮指數,聲音停止即是舒張指數。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05.2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