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18-03-29
女性等候如廁的時間還是長!
女性幾乎都有在公廁前等候多時的經驗,這種現象肇因於建築設計領域長年的性別成見,再加上許多偏見和禁忌使然。
研究指出,因為女性如廁時多使用有隔間的「坐/蹲式馬桶」,而男生使用的是開放式的「站式便斗」,因此所花的時間的男性的兩倍:女性90秒、男性40秒,這導致女性等候如廁的時間較男性長。最近一項調查就發現,59%女性表示經常要等候如廁,男性則有11%表示經常需要等候。
若考慮到女性的經驗,就能明白女性需等候多時不是因為女性上廁所比男性「沒效率」。其實,除了女性使用「坐/蹲式馬桶」的原因之外,女性有較多衣飾、常要幫忙小孩如廁、更換衛生用品,這些因素讓女性使用廁所的時間比男性長。
在台灣,1996年5月展開了女廁運動,包含了搶攻男廁、尿尿比賽、拒絕付費、彈性調撥等一系列行動。此次運動得到許多民意代表與政府官員的關注,5月底,立法委員召開一場女廁檢討公聽會。營建署也在三次的修法討論之後,於當年10月21日公佈修正後的《建築技術規則》,以「男一女二」的原則規範男女廁隔間數量。
2009年美國也發起Potty
Parity運動,教育建築設計師在設計公廁要考量性別使用上的差異。當時此運動之所以成功,可能是因為參議院中的女性並未被提供離投票廳很近的廁所之故。在2011年離投票廳近的女廁完建之前,女性必須走一段很長的路才能抵達廁所。
然而,時至今日,女性還是需要等待多時才能上廁所。英國YouGov做了項網路調查,想了解下列哪一種情形被認為是公平的:(1)男女廁大小、人數容量是一樣的;(2)女廁大一些,能容納的人數比男廁多;(3)男廁大一些,能容納的人數比女廁多。
結果顯示,男性認為第一種情形較公平的是54%,第二種較公平的是25%;女性認為第二種較公平的是48%,第一種情形較公平40%。
有些人認為,若要減少女性等候的時間,女廁需要設計得比男廁再大三分之一。此外,「性別友善廁所(Unisex
toilets)」也被認為是個解決方案。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YouGov
+ read more

2018-03-21
第21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會前會...
第21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主題:「與生產息息相關:期待與改變」
多年來,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針對「生育議題」有過多次討論,因為生育不但是個人的事,更是社會、國家的事,它和國家的人力、國民的健康與國家未來發展息息相關,期待促進相關政策的完整規劃與落實。2018年的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以「與生產息息相關:期待與改變」為主題,針對三個議題持續關注女性生育相關政策。
首先,在台灣女人連線13年的堅持推動下,「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未來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這是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世界首例,為女性權益的一大進步。法案施行已滿一年,應是檢視執行情形的時刻,以求制度運行能更全面地保障女性。此外,根據台灣女人連線2017年的調查,近八成五女性不知道「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因此需有更多的宣導說明,維護民眾權益。
其次,是產科「開放醫院」合作模式的推動。由於產檢醫師/助產師對產婦懷孕過程有一定的參與,較能掌握產婦的健康與醫療情形,由他們親自接生也會讓女性生產過程比較有安全感。然而,基層婦產科診所可能因設備或人員不足,僅進行產檢而無法接生。若產婦因交通或信賴感等因素選擇就近的診所產檢,至生產時再到有接生設備之醫院生產,接生醫師及產婦可能都因為不瞭解彼此,使得生產過程增加了許多不安與不確定的因素。產科「開放醫院」合作模式將能解決上述困境。
最後,是孕期後期側睡的宣導。新的研究再度證實孕婦在第三孕期側睡,可以降低胎死腹中的風險(新聞連結)。為了讓更多女性及民眾知道這項研究,安全安心地度過孕期,此訊息有宣導的必要。
面對這些生育議題,不論是新興的或是需要修正的,都需要更多的宣導、檢視與討論,而民間的參與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會前會行動一:2018生育議題問卷調查
目前婦產科醫師因為醫院的人力作業規定及部分基層診所沒有足夠的設備與人力等原因,只能或只願意做產檢,而不接生。逐漸形成女性懷孕生產時,產前檢查(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不同人的狀況。對於這樣的發展,台灣女人連線想瞭解女性或其家人的想法,做為政策倡議的參考。
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 https://goo.gl/EDvewa
會前會行動二:「與生產息息相關:期待與改變」座談會
為促進「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的宣導與檢討、倡議「開放醫院」概念內涵、以及宣導孕期後期側睡,台灣女人連線與各地婦女團體、醫事團體、新住民團體等民間團體合作,於全台辦理10場座談會。
+ read more

2018-03-16
從#MeToo到#HerToo 我們還可以做更多!
2017年,將被後人銘記為#MeToo的一年。這一年,女性紛紛躍上媒體,為打破對性騷擾和暴力的沉默互相支持,美國《時代雜誌》評選這些為打破沉默而努力的女性為年度人物。
#MeToo運動成功地傳達了一個簡單但重要的信息:你並不孤單。性暴力/騷擾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敢於公開分享其受暴和受騷擾經歷的人數持續增加。
#MeToo行動在美國如火如荼展開之際,有一項重要的事實我們必須知覺並銘記在心:要確實地根除不合理的性對待,不能只依靠那些有機會站出來揭露的女性,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為那些無法出聲的女性與男性發聲。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於近日的報告中提供了世界各地婦女和女童受害狀況的統計數字:全球有90%遭受性騷擾的青少女是被她們認識的人攻擊;全球有1500萬名15至19歲的青少女曾遭受強暴或其他性騷擾;在過去一年中,有900萬名女孩遭遇性騷擾,但只有1%的人尋求協助。
另一項事實是,儘管越來越多的女性響應#MeToo,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互助扶持,但不敢或無法打破沉默者大有人在。這些沉默的受害者害怕面對他們或他們家族的否認、羞辱、懲罰、責備,甚或進一步的暴力與報復。
因此,婦女運動者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分會(Unicef
USA)聯手推動#HerToo。承諾在#MeToo的力量和團結基礎上擁抱#HerToo。對這些不敢或無法發聲的受害者說:你並不孤單!
婦女運動者Tarana Burke與Unicef大使Alyssa
Milano表示最大的願望是確保每個女人和女孩的尊嚴都獲得重視。這是關於個人致力於建立「尊重」的文化,必須通過教育、保護和政策改革,在全世界終止對女童和女性的歧視和暴力行為,並協助、保護所有遭受暴力和騷擾的人。
回顧#MeToo在短時間內所造成的效應,我們應也可預期#HerToo能順勢讓性暴力這樣重要的議題更廣泛地被看見,但若要期待清掃父權暴力的運動因此被推上新高峰,光是不斷地揭露或許並不足夠。
#MeToo行動得以如此成功,當代科技與社群媒體的蓬勃功不可沒。網路社群的可及性與資訊流通性讓弱勢與受害女性被看見、讓議題被重視。但同時,網路社群的匿名性也可能讓許多惡意言論更加肆無忌憚。而在眾多觀者當中,又有多少人只是抱持著看戲或聽故事的心態在面對這些事?當然,當發言權在我們身上時,不斷地言說仍是有其效果的。
但在我們標籤#MeToo和#HerToo並順利發文之後,我們應更仔細地思考,回歸現實生活後可以多做些什麼?如何更實際地去影響周遭的人與事物?我們應當體認到,#MeToo和#HerToo標籤的興起只是這場行動的開端,而非最終解藥。終結性別暴力(不論受害者的性別)是關乎每個人的問題,需要每個人、每個群體,需要社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配合與改變才得以有所進展。
打破沉默 你不孤單 我們就在這裡!
在台灣,因為體認到「Me
too站出來」必須面對許多負面的現實與壓力,這不是一個人有勇氣就可以承擔的。社運團體、律師與心理師等民間婦女團體宣佈成立「Me
too」支持網絡,提供申訴通報專線(02-33221350),鼓勵被害人勇於打破沉默,並給予實質的支持及關懷,讓受害者有支持及陪伴而能勇於站出來,這是「Me
too」行動關鍵的一環!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2017.12.21)
+ read more

2018-03-15
#Me Too!打破沉默,我們就在這裡!記...
在台灣,性騷擾及性侵害雖已有專法規定,然而,性騷擾及性侵害事件仍層出不窮。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06年性侵害案件有14,217件,依據教育部統計疑似校園性騷擾案件則有4,207件。
在國際Me too
行動風起雲湧之後,在台灣日前有體操選手指控教練長期對女學生性侵害,以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前法官對女助理性騷擾輕判事件,引發社會嘩然。然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在通報案件之外,仍存在著許多沈默的受害者。
受害者選擇沈默因為害怕。首先,害怕權勢,亦即社會地位、財富、性別權力的不對等,如:主雇、師生關係,讓她們卻步。其次,,怕受到二度的傷害:被親朋恥笑;被抹黑、扭曲,如:政治陰謀、感情生變所致;被揭露隱私,如:網路肉搜;或被報復,如:失去工作。再者,怕司法體系的不友善,常無法還給受害者一個公道及正義,如:在性侵的訴訟中,法官的性別概念卻仍落後不前,只考慮加害者「其情可憫」、「兩造曾為親密關係」等而對加害者輕判,未考量性侵可能造成被害人一輩子陰影的身心創傷。
記者會發言人也紛紛說出自身被性騷擾或處理之個案。黃淑英常務理事就自身被性騷擾的經驗表示,當性騷擾案件發生時,被害者常會擔心破壞原本看似和諧的表面氣氛或關係,擔心自己成為破壞氣氛者;廖蕙芳律師也從自己接觸的個案發現,就算是有責任與義務處理性騷擾案件的主管或裁判者,也常會選擇轉頭,或視而不見,這些都是助長性騷擾案件的幫兇。廖律師亦表示,日前法官性騷擾案,審判法官不但未詢問被害人,就自行判定是兩情相悅,更糟糕的是還上媒體首訪個案,等於是對被害者的二度傷害;莊喬汝律師亦呼籲,當性騷擾案件發生時,社會大眾應停止檢視被害者,而是要問加害者,為何做出違反當事人意願的行為。
車先蕙心理師就其輔導實務經驗表示:常會有人認為只是摸一摸有什麼關係?事實上一個人如果處於隨時會被侵犯的狀態,會導致自我懷疑,或常態性缺乏自信等現象,而加害者則通常不會有對不起被害者的想法,且再犯率非常高,所以我們必須加強性別教育及協助加害者改變觀念以避免他們再犯;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黃怡翎執行長表示,職場性騷擾就是因為社會漠視、加害者行為不會被懲罰,所以加害者才會有恃無恐,性騷擾案件才會層出不窮。
打破沉默,我們就在這裡!
加害者沒有被揭露,可能繼續不斷地加害於你,讓你身心俱傷,也可能加害更多其他的人,而我們也是其他人之一。但是,「Me
too站出來」必須面對這許多負面的現實與壓力,這不是一個人有勇氣就可以承擔的常會有。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監事劉嘉怡律師則提醒,不同的性騷擾狀況,依法申訴的管道有所不同,Me
too
專線與支持平台都會提供諮詢,給予實質的支持及關懷是「Me
too」行動關鍵的一環!
在受害者陸續挺身而出訴說遭受性暴力的經驗並主張權力的同時,我們鼓勵更多的受害者打破沉默。由社運團體、女律師、心理師等成員將成立Me
too
支持網絡,設置申訴專線(02─33221350)及各專業領域組成的諮詢平台,讓受害者有支持及陪伴而能勇於站出來。
第一波支持網絡志願服務名單
黃淑英(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
黃怡翎(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
劉嘉怡(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監事、律師)
陳逸玲(台灣展翅協會秘書長)
車先蕙(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工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心理師)
林綠紅(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廖蕙芳(鴻毅法律事務所、律師)
李兆環(得聲法律事務所、律師)
莊喬汝 ( 德臻法律事務所、律師)
翁林瑋(文鼎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
王珊珊(李麗芬立委辦公室主任)
+ read more

2018-03-09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及路跑...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十年女性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是婦癌死亡人數的3-4倍,且近5年來(100-105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22%(2471人)。
為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以「與婦產科醫師談『心』」為主題,強調婦產科醫師是促進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夥伴之一,因為女性一生—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面臨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且召開記者會,呼籲各界一起響應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為女著紅」系列活動—「網路著紅行動」及「為女著紅,為『心』而跑」路跑。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避孕藥是很好的避孕方法,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肝功能不好、有偏頭痛或心血管疾病、35歲以上的女性就要注意靜脈血栓、中風等風險;懷孕時可能發生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並且孕婦產後發生血管栓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10倍;更年期更因為失去荷爾蒙保護,血管硬化而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提升。女性應和醫師討論這些風險並瞭解如何做健康管理,包括:戒菸、吃好、減重及做運動
(詳見衛教單張)。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葉宏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具有性別差異。葉教授表示,女性出現心血管疾病非典型症狀比男性多,因此女性要有自覺,注意三高或家族性遺傳因子,並且呼籲醫界在臨床上對於非典型症狀要有所警覺。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除了臨床上的性別差異,女性因為特殊的生命經驗如避孕、懷孕、更年期等而有不同於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強調這些性別差異就是「為女著紅」的精神,期望藉此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盲。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陳潤秋表示,保持活躍、運動及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方法,政府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健檢也是民眾可以保持心血管健康的資源。名演員朱蕾安表示,自身平常有規律運動,但是擔心自己的父母運動不足,因此呼籲大家將肢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不搭電梯走樓梯、騎腳踏車上班等來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今年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舉辦「為女著紅」的活動,除了3月9日網路著紅行動(邀請民眾將「著紅」照上傳個人臉書,並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外,也於3月18日在高雄舉辦「為女著紅,為『心』而跑」的路跑活動。為了鼓勵婦女維持活躍的生活,我們也發展了一套「健心操」讓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以簡單的動作促進心血管健康。
此次「為女著紅」的行動得到政府單位─衛生福利部、各縣市衛生局;醫事團體─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婦女團體─台灣全國婦女團體聯合會、Women
March;及企業─台新銀行、中麟營造、健身工房、遠東SOGO與Curves女性30分鐘環狀運動等的響應及支持,得以順利地展開。
同時,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感謝各領域重要人士,包括:高雄市市長陳菊、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立法委員李麗芬、立法委員姚文智、藝人賴佩霞等響應「為女著紅日」(詳見「名人站出來影片」)。
台灣女人連線相信,年年在不同領域─政府、醫界、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合作下,必能提升國人對心血管健康的性別認知,讓台灣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可以得到妥善的照護。
+ read more

2018-02-26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
緣起
健康常被視為理所當然,女人心血管健康更因年輕時有荷爾蒙保護而備受忽略。其實,女性一生從需要避孕開始,經歷懷孕到最後進入更年期及停經,都面臨著女性特殊的「心」風險。女性應該和醫師討論這些風險並瞭解如何管理風險。
2018年「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一起為女性的心血管健康把關!
➤➤➤ 與婦產科醫師談「心」衛教單張
❤【為女著紅,抽好禮】
⇛活動步驟:
1. 3/9(五)為女著紅日,穿上紅色衣飾並拍照
2. 上傳至「個人」臉書,同時標籤 #TAIWAN為女著紅
⇛參加上述活動,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有機會獲得:
1. 歐姆龍血壓計(1名)
2. 500元7-ELEVEN禮券(50名)
我們將從使用標籤 #TAIWAN為女著紅
的臉書朋友抽出幸運得獎者,因此請記得將貼文設為【公開】,不然主辦單位無法看到貼文,貼文者便無法參加抽獎活動。
❤【為女著紅,為「心」而跑】健康路跑
時間:2018年3月18日上午5點半至8點半
3公里樂活健走組:星光水岸公園→直走新光路→中山二路→復興三路→復興四路→(終點)星光水岸主會場。
5公里樂活休閒組:星光水岸公園→直走新光路→右轉中山二路→時代大道→中華五路→凱旋四路接成功二路→(復興四路-軟體科技園區)→(終點)星光水岸主會場。
費用:免費
報到時間、流程、交通方式等資訊,請見:https://lohasnet.tw/GoRedforWomen20180318/
❤注意事項
*
「著紅行動」臉書抽獎活動至2018年3月9日24:00截止,得獎名單3月16日公布於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粉絲專頁
*
得獎者請於3月20日前私訊回覆得獎人資料,逾時不補
* 贈品將於3月底前以郵局掛號寄出
*
贈品寄送僅限台灣地區,若因資料不全、有誤,而導致贈品郵件退回、冒領、遺失者,恕不另行補發
* 主辦單位台灣女人連線保留活動修改之權利
本活動部分經費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補助及台新國際商業銀行贊助
+ read more

2018-02-14
哪些女性容易中風?
一般認為的中風風險包括:高齡、高血壓、心臟疾病、糖尿病或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等,最近美國心臟學會於期刊Stroke中發表女性中風特有的風險。這是響應每年2月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Go
Red for Women行動的一環。
研究作者Kathryn
Rexrode強調此份研究的重要性,她指出隨著女性年齡增加,中風往往是女性最先經驗到的心血管疾病,而非心臟病。研究指出,會增加女性中風風險的特殊因子包括:
* 初經年齡在10歲以前
* 45歲以前進入更年期
* 脫氫異雄固酮(DHEA)DHEA是雌激素及睪丸素的前驅物
* 有使用口服荷爾蒙或是複合式口服避孕藥
* 有妊娠併發症的女性,如妊娠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壓
只含黃體素(progestogen)的避孕藥及雌激素貼片(transdermal
estrogen) 尚待進一步確認是否為風險因子。
研究也提到變性者的中風風險。變性者通常會被使用雌激素、抗雄激素或混和這兩種化學物質的藥物,這些藥物有可能增加中風風險,但目前對於藥物的影響仍所知有限。
不過,女性如果有上述的風險因子,不要驚慌,因為發生中風的女性仍然只佔小部份。最重要的是意識到自己是屬於中風風險較高的人,定期追蹤健康狀態、保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以降低高血壓及潛在的中風風險。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02.09)、Stroke AHA(2018)
+ read more

2018-01-30
如何杜絕酒駕肇事死亡:專家的觀點
酒駕肇事在台灣一直是個嚴重且困擾的問題,雖然有法律懲處,仍無法有效制止酒後駕駛。這和學校養成教育、社會喝酒文化,還有人們不夠雞婆(制止)的習性有關。更重要的是酒駕者的行為心理──酒駕肇事的人,多是認為自己不會出事的人,認為自己會出事的人,不會酒後駕駛。因此,如何因應這樣的心態,是防制酒駕最重要的一環。日前,美國的專家會議針對防制酒駕提出了報告,值得我們參考。
從1980年代起,美國在減少酒後駕駛肇事死亡人數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自2009
年起,這個進展開始停滯,甚至2015年起酒駕肇事死亡人數開始增加。美國社會對這個持續存在且完全可預防的問題越來越不重視,但酒後駕駛仍然是目前機動車輛駕駛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美國國家科學院召集了一個委員會來研究這個問題。經過一年的工作,委員會在一月十七日發表了研究報告:「達成無酒駕肇事死亡:針對一個持續性問題的通盤措施」,分析了導致這一問題的行為過程和背景,並提及以減少死亡為目標的措施和行動,以及能改善現有措施的各種方法。
分析指出,在酒醉之後決定開車是一個徹底不理性的行為,每個人都知道這個行為不符合他們長期的最佳利益。然而有些人經常這樣做。喝過幾杯酒後選擇開車的人通常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且更加短視近利,就像許多其他衝動行為一樣。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一個人會決定在已經感到醉酒時又多喝一杯,然後再選擇開車回家,因為把車留下對於隔天早上的行程會造成太多麻煩。經常酒後駕車的人,同時也是一個不擅於事前規劃的人,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這些人通常傾向於不提前規劃替代交通方案。
因此,政策制定上的關鍵應該是讓其他替代交通方案取代自駕,讓替代方案成為酒後的優先選項。基於上述這些行為上的分析,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全面性的建議來制約衝動和缺乏自我控制的行為──特別是針對那些因酒後駕車被捕的人。
首先,政策上需要採取措施來減少飲酒過量。例如,有些研究證據已明確指出,提高酒稅可以減少酒後駕駛和機動車肇事死亡的人數。然而,目前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酒稅都隨著通貨膨脹而持續下降。與菸稅的政策改革相似,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應該提高足夠的稅賦以對酒的價格產生實質影響,從而減少與飲酒相關的肇事死亡人數。
其次,政策上要採取措施來減少酒醉之後的駕駛。這些措施包括:將法定血液酒精含量比例從0.08%降低到0.05%,這也是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的標準;增加酒測臨檢點;大幅增加交通替代方案,特別是在郊區和農村地區;開發車內檢測科技,讓汽車在偵測到駕駛血液酒精含量超標時停止啟動。
第三,針對已經被逮捕或肇事的駕駛發展防治措施,以解決高比率的再犯問題。
例如,通過全面監督體系和酒癮治療來改變酒後駕車行為的專門法院,已經被證明可以減少重複犯罪率,因此,應該在所有州建立這類法院。
另一個例子是在所有州通過法案,強制在有酒駕紀錄者的車上安裝酒測安全鎖,這種酒測安全鎖會要求駕駛先通過裝置進行酒測後才能啟動車輛。
委員會已就數據和監視系統,以及如何採取行動,提出了進一步的建議,還強調了幾種未來的研究方向,以應用現有科技來減少酒駕行為。這類科技包括以智慧型手機為基礎的呼氣測試,和可監控血液酒精濃度的穿戴式科技。
若能系統性地落實這些基於研究證據所提出的防治措施,將可挽救更多生命,並降低醫療成本。
也許,週六晚上的急診室時光會變得更平淡一些,這將會是一件好事。
編譯來源:STAT(2018.01.17)
+ read more

2018-01-09
為什麼要愛你身上的肥油?
新的研究發現身體脂肪中儲存著特殊的免疫細胞,它有記憶力,可以記得病原,使得它們比其他免疫細胞更有效率的抵抗感染!
美國國家健康機構(NIH)研究發現,在哺乳動物中,這些記憶T細胞很稠密的聚集在脂肪組織。當一個曾經感染過某種病菌的動物,其脂肪轉移到另一個未感染過的動物時,後者會有同樣抵抗感染的效果。
專家建議,脂肪移植未來可以用來抵抗本來致命的疾病。
我們對脂肪是又愛又恨,它可以儲藏能量,維持身體體溫和系統。但是過多的脂肪又會造成代謝症候群,影響身體健康。
把脂肪轉化為能量的新陳代謝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的關係很複雜。最近幾年,科學家已經開始研究。太多的脂肪會使得兩者的關係失去平衡,減弱免疫系統。
T細胞是白血球細胞的一種,在骨髓中製造,分布在身體的淋巴系統,抵抗侵入身體的外來感染。
T細胞不足可能致命。如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摧毀T細胞。HIV和AIDS是致命的,因為它們嚴重減弱免疫系統,使得受到感染的人無法抵抗其他的疾病。
正常的T細胞遇到某種病菌,會變成記憶T細胞。會這樣命名,是因為它們已學習到抵抗這個特別入侵者的最佳方式,能夠回憶抵抗感染的過程,將來可以更有效的戰勝感染。
NIH的研究專家發現,在老鼠身上,這些特別的記憶T細胞集中於脂肪組織。他們想知道,這些含有記憶T細胞的脂肪是否可以移植到其他的動物,用來抵抗相同的感染。
首先,研究者將老鼠於暴露一個病菌中,T細胞抵抗了感染。當第二次再度受感染時,老鼠的抵抗力更強。
其次,把這種脂肪移植到未有感染的新一批老鼠。將新一批老鼠暴露在同樣的病菌之後,記憶T細胞便積極地行動,抵抗病菌的挑戰。
然而NIH的研究專家指出,對脂肪在免疫系統中角色的了解,仍需要更多的研究釐清。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18.01.04)
+ read more

2018-01-08
007的心臟病跟你不一樣!
英國心臟基金會警告,新年假期中民眾將放縱地大吃大喝,並同時從電影中接收心臟疾病的錯誤資訊,這可能影響他們在心臟病發後存活下來的機會。
研究顯示,有40%的人相信電影上看到的心臟病症狀與治療方法是正確的,可能導致他們錯過自身或他人的警告信號,因此致命。
所有類型、體型和性別的人都可能心臟病發作
英國心臟基金會表示,娛樂性質的「好萊塢式心臟病發作」可能導致人們不了解其病情的嚴重性,而延誤了尋求治療的時機。也可能導致人們相信心臟病發作的症狀僅是突如其來的胸部疼痛和戲劇性的暈倒,而且只有過重的男性會受到影響。
專家提出電影中對心臟病發的錯誤描述,實在不勝枚舉。《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中毒發後心臟驟停的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在龐德女郎的協助下渾身冒汗地自我除顫。經過奇蹟般的復原後,龐德繼續了他因毒發而中斷的撲克牌局,沒有任何常見的腦損傷併發症跡象;在《妳是我今生的新娘》電影中,新郎突然間的胸部疼痛,戲劇性地抓住了自己的胸膛,並在暈倒時敲落托盤,使得餐具散落四處;由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扮演的特工在《不可能的任務》第三集中,心臟重新跳動後,奇蹟般地恢復行動,無需任何復原的時間;《黑色追緝令》中具代表性的場景之一,是烏瑪·舒曼(Uma
Thurman)扮演的米亞·華勒斯(Mia
Wallace)因濫用海洛因而失去意識後,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所扮演的角色文生·韋格(Vincent
Vega)直接將腎上腺素注射進入心臟,這樣就足以讓Mia在當下復活,但這種行為還是不建議用於任何心肺復甦術(CPR)中;《瞞天過海:13王牌》中扮演華麗企業家的埃利奧特·古爾德(Elliott
Gould)當發現被欺騙後,其「心臟病發」抓住自己的胸口,戲劇性地摔倒在地。
英國每年有大約25萬人心臟病發,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到達醫院之前便死亡,通常是因為他們未能被及時地救治。
英國心臟基金會的心臟科資深護士Julie
Ward表示,所有類型、體型和性別的人都可能會心臟病發作。人們越快抵達醫院,生存機會就越高。為了能最大化地提高人們的生存機會,必須在第一個症狀出現後的一小時內接受治療,而不是假設疼痛將會減輕。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17.12.2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