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18-01-05
不孕?和精子息息相關
現今不孕的原因有30%是來自於男性,研究指出,美國、歐洲以及澳洲的男性,因為壓力、抽菸、飲酒以及不健康的飲食型態,他們的精子總數比70年代的男性減少了一半,但很少男性會意識到不孕的議題與自己有關。
任職於柴郡生殖健康團隊的Nardo醫師表示,就他自身的觀察,在2014年,不孕的原因約有5%是來自於精子的問題,但到了2017年已增加至30%,但是,很少男性意識到在25歲之後他們的精子品質就會開始下降。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暴露在化學品環境中,像是肥皂、防曬乳或是塑膠製品,精子的品質會到影響;而壓力、過度飲酒、抽菸或是不健康的飲食型態也已經被視為影響精子品質的重要因素。但專家們表示,相較於對於女性不孕症的研究與治療,醫療體系對於男性不孕顯然是遠遠落後。
今年7月一篇刊登於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的研究指出,因為西方的生活型態,像是壓力、過度飲酒、抽菸或是不健康的飲食型態讓美國、歐洲以及澳洲男性的精子數量比70年的男性少了一半。
此項研究是分析了1973到2011年間185篇有關歐洲、北美、澳洲及紐西蘭等地的男性精子數與濃度的論文,他們發現:男性精子數從1973年到2011年間平均下降了59.3%,而精子濃度則下降了52.4%。而精子數的下降明顯與環境及生活型態有關,像是化學暴露、殺蟲劑暴露、壓力與肥胖等。
該篇研究的作者Dr.Levine表示,男性的精子數是測量男性不孕的最佳衡量指標。如果我們不對我們的生活型態、化學品暴露的情形及環境採取積極的行動,人類的未來將十分堪憂。
除此之外,我們也必須正視男性的生育因子可能會增加早期流產風險。若男性的年齡高於41歲,其做試管嬰兒受孕的失敗率將增加5倍。
許多研究指出:男性的生育力在25歲達到高峰,95%的男性他們的精子DNA沒有任何損壞,但到了35歲,只有80%的男性精子沒有任何損壞。另外,在2015年發表的一篇研究也指出,小孩父親的年齡若超過45歲,小孩得到精神障礙{像是自閉症}的機率會提高。
凡此種種都證明了認為只有女性會深受不孕的困擾是一種迷思,
雖然醫界提出鼓勵男性即早凍精—最好是在25歲的時候,但台灣女人連線認為,改變環境及生活型態恐怕才是正本清源的方法,這包括了:
保持適當的體重、戒菸、戒酒、穿寬鬆的褲子、充足的睡眠、釋放壓力及保持運動等。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2.18)
+ read more

2017-12-04
老年男性的精子產生的胚胎生長較慢
人們一直認為,生物時鐘完全是一個女性要擔心的問題,因為即使在高齡時,男人也可以生小孩。
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男人不能太晚生孩子。因為就像許多老年人比他們年輕時一樣行動變的緩慢,老年男子的精子產生的胚胎生長速度也較慢。
一項在聖安東尼奧的美國生殖醫學協會上發表的研究發現,老年父親的精子積累更多的突變。
來自波士頓的體外受精科學家們發現,當胚胎準備植入子宮壁時,超過50歲的男性的精子產生的胚胎分裂得更慢,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被稱為胚泡(blastocyst)的早期階段。
這個研究,從527對夫婦的3,532個胚胎的縮時攝影(timelapse)錄像畫面進行了分析。那些超過50歲的男性精子產生的胚胎發育的速度比35歲以下的男性精子產生的胚胎慢了35%。
來自紐約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研究人員也發現,隨著男性年齡的增長,他們精子的DNA變得更容易發生突變。
老年男子的精液被發現精子有不正常的染色體數量 -
太多或太少,稱為非整倍體(aneuploidy),較難產生健康的胚胎。
為了瞭解伴侶發復發性流產可能原因,該小組分析了男性精液的DNA。男性被分為7個年齡組,年齡最小的組為25至30歲,年齡最大的超過55歲。他們對精子進行了非整倍體和DNA排序突變的檢驗。
在最老的年齡組中,這兩種類型的缺陷都是最高的。最小年齡組的受精率為87.7%,最老年齡組的受精率下降到46%。
美國生殖醫學學會副會長Peter
Schlegel說:“這些研究清楚地表明,男性和女性一樣,在高齡時期可能很難生育。
應該向年長的男性及其伴侶告知懷孕後果不佳的風險以及後代可能會有神經發育的問題。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0.31)
+ read more

2017-11-02
不要再告訴女性痛是正常的!
女性骨盆腔內的困擾常被以「因為妳生產過不然要期待什麼?」、經痛就以「結了婚就會好了!」等,輕鬆地帶過。要能打破大家對於骨盆腔健康相關的迷思及沈默,才有辦法鼓勵女性接受應有的高品質醫療服務,現在是我們改變主導女性健康用語的時候了!
骨盆腔的困擾如失禁、子宮下垂、經痛和性交疼痛都很普遍,但並非正常的現象。不是女性有月經經痛就是正常的,經痛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癥兆,大約10%的女性有。但平均延遲診斷7至10年,這將會導致慢性疼痛和不孕症。如果女性有正常的性生活,性交時會疼痛,並非正常;如果女性懷孕了,並不表示背痛就是正常的;如果婦女生產後,膀胱失禁或骨盆器官下垂,同樣並非正常。
三個女性中就有一人受到骨盆器官下垂和失禁的影響、20%的女性普遍的有經痛。對於承受著影響與疼痛的女性來說,這些並不正常。告訴女性她的疼痛是正常的文化,會剝奪她接受治療的權利。我們有集體責任,讓女性有最好的機會擁有健康且無痛的生活。
婦科的問題,不然就是不採取任何行動,不然就是典型的治療─手術。很少有人提供以科學証據為基礎的骨盆物理治療。肩膀手術前後,醫師都會附加物理治療的處方,但是骨盆腔的治療很少有物理治療的附加選項。
骨盆物理治療可以有效的處理盆內器官下垂、性交疼痛、背痛、子宮內膜異位症和一些婦女健康的議題。澳洲物理治療協會的研究發現,對失禁的治療,成功率達84%。很不幸的,婦女很多卻仍繼續受苦,而婦女失禁是進入養老院的主要因素。
女性在子宮內膜異位手術後,疼痛常常未能改善,有時候反而增加。而子宮下垂手術後,則有很高的復發機率。兩者的相同點就是未提供女性關鍵性的骨盆教育和復健。這些手術的副作用會使她們身體變得很虛弱,如果這些女性手術前有物理治療或產後馬上接受物理治療,很多人可避免手術。即使是裝置陰道網膜有副作用的情形,也可由骨盆物理治療中受益。
女性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和陰道痙攣時,骨盆肌肉緊無法放鬆,若沒有經由物理治療來鬆開,疼痛可能會繼續。下垂和失禁的婦女,要先加強骨盆的肌肉,才考慮是否需要手術。
專家認為,女性有權利在懷孕20週和產後8週時接受物理治療評估。可以早些診斷出骨盆的問題,得到適當預防性的照顧。也使女性提早有管道接受以証據為基礎,非手術的解決方法。
英國學者在三月時進行一項調查,問800位女性和生產相關的骨盆問題,是否想知道個人的風險因素。85%的女性表示她們想在產前得知這方面的資訊,只有2%的人表示她們害怕知道。
這項調查清楚顯示了由於「生產和骨盆傷害」的產前教育失敗,導致女人無法發揮她們的自主權,也更進一步確認患者最常講的:「為何沒有人告訴我這些可能發生的事?」教育是進步的關鍵,特別是健康照護。女性有權利被告知,才能準備她的未來。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10.23)
+ read more

2017-09-25
哺餵母乳期間的避孕選擇
女性在照顧新生兒期間,再一次懷孕可能是她們心中最不想發生的事。一旦恢復性行為,伴侶若想避免懷孕,則應考慮他們適合的避孕方式。
即使是哺餵母乳期間,女性仍然可能懷孕,在決定避孕的方式時,要考慮很多因素。可以根據個人偏好、病史和成本考量,選擇不同的方式,並應與醫生及伴侶討論選項是否適當。
哺餵母乳期間常見的避孕方法:
* 泌乳停經法(Lactational amenorrhea method)
* 非荷爾蒙避孕方式(Non-hormonal birth control)
* 荷爾蒙避孕方式(Hormonal birth control)
* 做出決定(Making the decision)
泌乳停經法
泌乳停經法(LAM)的運作基礎是因為全母乳哺育會抑制女性的生育能力,使女性在照顧新生嬰兒時避免懷孕。對某些女性來說,只要符合以下條件,泌乳停經法可以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計劃生育方法:
* ⊙女性生育後經期一直未出現
*
⊙根據嬰兒的需求進行全母乳哺育,除母乳之外嬰兒不吃任何其他食物或液體
* ⊙寶寶未滿6個月大
如果母親和寶寶滿足以上三個條件,那麼懷孕的機會就很低。根據國際母乳哺餵行動聯盟(World
Alliance for
Breastfeeding)統計,其受孕比例不到2%。一旦女性完全停止哺乳,而嬰兒開始食用其他食品,如配方奶或嬰兒穀物,女性的身體將會開始排卵等待下一次的受孕。如果上述任何因素發生變化,女性便應該考慮使用額外的避孕措施來預防懷孕。
非荷爾蒙避孕方式
非荷爾蒙的避孕方式可分為容易取得並且相對便宜的選項,例如保險套,以及需要處方箋和手術的裝置。其中可包括:
* 阻隔避孕措施 (BARRIER CONTRACEPTION)
物理性障礙如保險套、避孕隔膜或子宮頸帽,都是有效的避孕方法。阻隔避孕方式不含任何荷爾蒙,因此不會影響女性的母乳供給或母乳哺育的能力。
醫生通常建議女性在第一次產後檢查前,避免在陰道插入任何東西。這是因為在子宮頸閉合且傷口癒合前,有較高的感染風險。此外,因為在懷孕、分娩和恢復期間,宮頸和陰道尺寸的變化等原因,子宮隔膜或子宮頸帽需要調整尺寸或重新置入。
* 銅製子宮內避孕器 (IUD,俗稱子宮環)
銅製子宮內避孕器是一個小線圈,外面纏繞著金屬銅,形狀多為T形,安裝時T上面的部分位於子宮上部。可以減弱精子活性,從而阻止受精。不同類型的銅避孕器使用期限不同,一般長達5-12年,缺點是可能會造成經血過量和絞痛。
銅製子宮內避孕器對母乳供給沒有影響,如果女性決定要再次懷孕,將避孕器取出即可。
* 絕育措施
這種是永久性的避孕形式,將卵巢連接到子宮的輸卵管切掉,將其打結或將管子阻塞住,完全阻止精子與卵相遇。
如同其他形式的非荷爾蒙式避孕方法一樣,這種方式對女性的母乳供給不會有任何影響,許多女性會選擇在排定的剖腹產期間一併完成此手術。
荷爾蒙避孕方式
根據嬰兒風險中心(Infant Risk
Center)的資料顯示,大多數的荷爾蒙式避孕措施可能是安全的,且對嬰兒的哺乳不會有影響,但更大的隱憂則來自這些形式的避孕措施對母乳量的影響。
荷爾蒙避孕措施通常含有雌激素和黃體素,有時這些產品中的雌激素可能導致母乳供給完全枯竭。對那些正在哺育年齡較大的嬰兒,或是已經處於母乳供給不足的女性來說,這會是更大的風險。因此,大多數醫生建議使用僅含黃體素的選項。
* 僅含黃體素的口服避孕藥(POPS)
僅含黃體素的口服避孕藥類似傳統的避孕藥,但只含有黃體素。這些類型的藥丸通常不含任何糖或安慰劑。
* 注射型避孕劑DEPO-PROVERA
DEPO-PROVERA是一種僅含黃體素的注射式避孕藥,其避孕效果長達3個月。
某些女性可能對黃體素產生過敏或排斥,然而一旦注射後無法逆轉藥物的效用。因此,醫生通常會建議在注射Depo-Provera前,先持續服用含黃體素避孕藥達一、兩個月,了解長期服用黃體素會如何影響身體狀況與母乳供給的情況。
* 荷爾蒙式子宮內避孕器(IUDS)
除了上述提及的銅製子宮避孕器外,還有一些子宮內避孕器使用黃體素塗層,稱為荷爾蒙式子宮內避孕器。這種子宮內避孕器與僅含黃體素的口服避孕藥和Depo-Provera的效果相同,但有可能降低母乳量。
荷爾蒙式子宮內避孕器根據品牌的不同,其效用為3至5年不等。若女性想要懷孕,移除避孕器即可。
做出決定
女性應與醫生及伴侶討論避孕的選擇是否適當,關於絕育或子宮避孕器的置入,涉及永久性或長期使用,所以對於在短時間內仍有懷孕計畫的伴侶可能不適合,可以考慮其他選項,如保險套或女性保險套,便宜且便於使用。
對女性來說,最重要的是要顧慮她的母乳哺育計畫,以及母乳供給是否受到懷孕選項的干擾。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17.09.16
+ read more
2017-09-16
第十七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暨婦女團...
台灣女人連線為了平衡醫療體系的男性思考、提供國內婦女完整的健康資訊與促成具性別意涵的健康政策,於2004年11月偕同婦女團體與病友團體共同成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自2005年起,每年定期於9-10月間舉辦網絡會議,會議中針對各項婦女健康議題蒐集資料,以專題演講方式,進行現狀報導、討論,使地方婦女團體得以結合自身經驗與資源,共同找出可行的合作方式,集結力量向大眾與政府發聲。
2017年研習營課程包含「2017婦女健康重要議題」、「運動與性別」、「婦女常見疾病與保健」及「通姦除罪?」等女性健康議題的分享與討論,並召開「婦女健康網絡會議」,與網絡成員代表共同商議2017年「為女著紅日」及2017年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主題,經過一番討論後,決議明年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延續以「生育健康」作為重點議題。
活動照片
專題演講一《2017年熱門性別健康議題 》
專題演講二《運動與性別》
專題演講三《婦女常見疾病與保健》
議題探討《通姦除罪?》
+ read more

2017-08-21
第17屆婦女健康網絡會議暨婦女團體聯合...
「婦女健康行動網絡」自2004年11月成立,迄今已有65個婦女團體與病友團體參與,於每年九、十月間定期舉辦網絡會議。會議中針對婦女健康相關議題進行現狀報導與討論,並於會中討論、決定次年「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主題,集結各界力量向政府與社會大眾發聲。
今年(2017)研習營預計安排4場與女性健康與權益相關的專題演講,包括「2017熱門健康議題」、「運動與性別」、「女性尿失禁」及「通姦除罪化」,歡迎婦女健康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報名參加,詳細活動內容請見下方資訊。
-------------------------
活動內容及議程
* 時間:2017年9月15日(五)13:30至16日(六)15:00
*
地點: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台北市中山北路4段16號)
*
對象:婦女健康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約50人
* 費用:
*
婦女健康網絡成員及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補助雙北市以外之團體2人住宿費及1人交通費,以曾合辦528相關活動之網絡成員優先。
交通費說明:
指搭乘飛機、高鐵、船舶、火車、捷運及計程車之費用,請務必提供票根或購票證明。
〈註1〉搭乘飛機者須檢附登機證存根;
〈註2〉搭乘計程車者限市區短程,應註明、乘車日期、搭乘者姓名、事由、起迄地點、金額。
*
一般民眾(報名以團體代表為優先,若滿額個人將列為候補):免費,住宿及交通煩請自理。
* 會議議程:(暫定)
2017年9月15日
時間
內容
主講人
13:30-14:00
30分
報到
14:00-14:30
30分
相見歡
14:30-15:30
60分
【專題演講】
2017熱門健康議題
台灣女人連線代表
15:30-16:00
30分
下午茶
16:00-17:30
90分
【專題演講】
運動與性別
台灣大學體育室
曾郁嫻副教授
17:30-18:00
30分
Check in
18:00-19:30
90分
餐敘
19:30-
Free time
2017年9月16日
時間
內容
主講人
07:30-08:50
80分
早餐/退房
08:50-09:00
10分
報到
09:00-09:30
30分
填問卷拿小禮物
09:30-11:00
90分
【專題演講】
女性尿失禁
中山醫院婦產科
謝卿宏主治醫師
11:00-11:10
10分
茶敘
11:10-12:10
60分
【專題演講】
通姦除罪化
台灣女人連線
黃淑英常務理事
12:10-13:30
80分
午餐
13:30-15:00
90分
【會議】
歷屆宣言檢視
明年為女著紅、528主題與計畫
主持人:
台灣女人連線
黃淑英常務理事
15:00-
賦歸
報名方式
*
方法一:於9/1(五)前,填寫線上報名表單,表單網址:https://goo.gl/forms/Be5vJNUdCJHvWHss2
*
方法二:於9/1(五)前,下載報名表單,填寫後以E-mail或傳真回覆至台灣女人連線。
請於9/1(五)前完成報名程序,以利於行政準備!
聯絡人:台灣女人連線執行秘書 陳苡安
Email:TWLOFFICE555@GMAIL.COM 電話:(02)2392-9164 傳真:(02)2392-9165
+ read more

2017-07-25
多國提出警告 隆乳與罕見癌症有關
在今年3月,台灣女人健康網曾報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發佈了隆乳會導致退化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警訊。表明至少有359人罹患此癌,其中包括至少9人死亡,FDA並指出這和使用表面有紋理的植入物有關。專家們認為填充物表面的紋理可能引起發炎,進而發展至癌症。
因為乳房填充物的安全性一直備受質疑,英國醫藥和健康照護用品管理局(MHRA)正在進行全面性審查。MHRA統計發現女性植入表面有紋理的乳房填充物後,有2人死於ALCL,另有23人罹患同類型癌症。然而,MHRA強調目前無確切證據顯示填充物是癌症的起因。
去年英國約有8,000位女性接受隆乳手術。自從2010年發生PIP填充物的醜聞後,英國在2016年10月建立了乳房手術病患者的註冊機制,以促進安全。
MHRA發言人表示:「我們是歐盟行動組織的一員,監督和ALCL相關的乳房填充物,目標在了解整個歐洲的情況。」而英國衛生部也宣布成立獨立的諮詢團隊,採取行動促進整型手術的安全。
英國Angelia Ruskin大學整型外科專家Jim
Frame指出,5年來,這個癌症如潛伏的炸彈,卻一直被隱藏著。有紋理的填充物應被禁止,使用較安全的平滑面乳房填充物。
今年5月發表的研究表明,與平滑的乳房填充物相比,某些有紋理的乳房填充物可能將ALCL的風險增加 10到14倍。
法國監督組織在2015年即指出,一些被召回的乳房填充物,很清楚和腫瘤有關。
澳洲治療藥物管理局(TGA)持續監測隆乳導致ALCL的病例,在今年該國確診病例數量翻了一倍以上,引起全世界醫生和患者的關注。
編譯來源:FDA、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1705、Mail
Online20170713、AboutLawsuits20170710
+ read more

2017-06-16
為女著紅 Go Red for Women!
【緣起】
長久以來,醫學的發展存在性別盲的問題,以為男女的身體差異僅在於生殖與性健康,因此除了生育健康及婦癌防治外,醫學領域經常將男性的標準應用在婦女健康上。然而,近十幾年越來越多臨床試驗作了性別分析,讓醫學領域看到男女的心/血管疾病在臨床上的表現有所不同。
為了提升國際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意識,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推動「Go Red for
Women為女著紅」,敦促其會員國每年各自訂定日期舉行Go
Red for
Women行動。除了邀請民眾以「著紅」象徵重視女人心外,也舉辦各式活動或倡議行動,藉此充實國際社會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知識,並啟發他們為女性心/血管健康付出行動,讓國家政策、醫療及社會更關心女人「心」,至今已有超過50個國家每年都在響應此活動。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健康殺手。若持續忽視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將使台灣女性陷於健康風險。
為提高台灣對於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關注,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開始響應國際社會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邀請民眾於當天穿著紅色衣飾及參與活動來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
-------------------------
每年「為女著紅日」主題不同喔!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 read more

2017-06-01
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台灣女人連線
一、摘要
為瞭解國內民眾對生育相關議題的認知與意見,今年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於會前針對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環境、產後照護需求等議題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民眾對議題的認知與意見。
本次調查共有1858份有效問卷,其中女性佔91.6%,並且超過85%年齡在20-40歲間,其所反應之態度與意見,應具參考價值。
首先,「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在台灣女人連線12年的堅持推動下,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意即當發生重大生產事故時,國家即時給予救濟,減輕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的傷痛,避免醫療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這是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世界首例,為女性權益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超過85%女性仍不知曉此制度,政府應積極地宣導。
其次,在生產計畫部分,超過95%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而對「生產過程」理解的內容,90%以上女性認為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如難產、胎位不正等)及對應的醫療處置」、「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
(如:子宮頸張開程度、破水等)」、以及「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如:剃毛、灌腸、會陰切開、無痛分娩等)」,顯見女性期待自主參與產程處置的決定,政府應正視並滿足這樣的需求。
第三,母嬰同室的部分,超過70%女性認為在醫療院所產後母嬰同室的時間應該由產婦自己決定,僅有7.4%認為需要24小時同室。這顯示為推動母乳哺育,政府「硬性」鼓勵24小時母嬰同室的作法,既不母親親善,亦不符合女性的需求,政府應檢討推動母乳哺育的策略的合宜性。
最後,在產後照護需求部分,將近95%女性在產後有「坐月子」,其中選擇在家中或在機構坐月子者約各半;女性選擇到機構坐月子的主要原因是「專業化照護」與「獲得充分休息」;對於在機構中坐月子的經驗,超過75%的女性獲得非常充分與充分的休息。然而,近年來民眾對產後照護機構的需求急速增加,卻有將近85%的女性無法分辨「坐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差異,多數民眾將兩者誤解為「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可能導致對服務內容的錯誤期待與消費落差,並且在發生意外或糾紛時無法有效地申訴、檢舉。
二、問卷說明
1.
問卷目的:本問卷欲調查民眾對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環境、產後照護需求等生育議題的認知與意見。
2. 調查時間:2017年3-4月
3.
調查對象:參與全台10場「生育大小事‧國事家事女人事」座談會之與會者及一般民眾
4.
進行方式:於座談會進行前填寫、小兒科診所隨機發放填寫,以及網路問卷。
5.
問卷總數:有效問卷1858份,其中女性佔91.6%、男性8.07%、未填性別0.32%[1]。
三、問卷內容
1. 基本資料
以下資本資料除「性別」(圖1)外,皆為女性數據統計。
本次調查填答者年齡分佈最高在30-39歲51.03%,其餘年齡分佈依序為20-29歲27.02%、40-49歲9.73%、50-59歲5.72%、60歲(含)以上5.01%、19歲(含)以下1.47%
(圖2)。
教育程度部分,比例最高為大專院校64.24%,其餘分佈依序為碩士21.75%、高中職9.69%、國中1.89%、博士1.36%、國小(含以下)1.06%(圖3)。
填答者居住區域,47.83%於北部、23.74%於南部、22.8%於中部、4.17%於東部、0.18%於離島(圖4)。
2. 生育議題現況分析及討論
(1)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
◈超過85%女性不知道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生產事故救濟制度」
85.08%的女性不知道「生產事故救濟制度」,14.92%女性知道此制度(圖5)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本法的主要精神在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進而降低醫療糾紛,提升醫療品質。這是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世界首例,為女性權益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正式施行未滿一年,超過85%女性仍不知曉此制度,實有宣導的必要。
(2) 生產計畫
◈超過95%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
96.87%的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0.78%女性則認為不需要,2.35%女性沒有意見。(圖6)。
90%以上女性認為「生產過程」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及對應的醫療處置、不同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及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96.88%的女性認為對「生產過程」的理解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如難產、胎位不正等)及對應的醫療處置、95.33%女性認為應包含不同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
(如:子宮頸張開程度、破水等)、90.65%認為應包含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如:剃毛、灌腸、會陰切開、無痛分娩等) (圖7)。
生產計畫是指孕產婦在充分了解生產過程、生產風險與相對應的醫療處置選擇後,與醫療專業合作,有自主性地參與,作出選擇,減低過度醫療。除了可幫助產婦理解生產時身體將會發生的變化,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產婦及家屬亦能降低驚慌情緒、理解醫療處置,有助醫病關係的和諧。
調查數據顯示,女性想要獲得生產風險、於產程中身體的變化的資訊,以及參與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等,亦即女性認為「生產計畫」對於產婦是重要的。衛生福利部在2014年推動以生產計畫為主概念的「友善多元溫馨生產醫院試辦計畫」,總體滿意度高達90%以上。其中對於提供資訊讓產婦瞭解產程進展部分,更是100%的產婦都覺得獲得幫助。問卷調查與試辦計畫的結果一致地顯示女性對於生產自主性的重視與期待。
生產自主性的落實有賴完整、專業的生產資訊,婦團要求生產計畫的相關資訊應納為孕婦健康手冊的必要章節,並以親子教室進行衛教,以減輕產科醫師負擔。但經過多年與醫界及政府單位的溝通,生產計畫的具體內容與執行方式卻仍無共識,有待政府強力支持。
(3) 母嬰同室
◈70%以上女性認為產後於醫療院所中每日「母嬰同室」的時間應該由產婦自己決定
對於產後在醫療院所中,每日「母嬰同室」最適合的時間,71.55%的女性認為該由產婦自己決定、17.92%認為應該白天同室晚上不同室、7.44%認為應該24小時同室、3.1%則認為不需要母嬰同室(圖8)。
根據問卷數據,顯示女性想要自己決定與新生兒的共處時間,而不是被硬性規定。然而,政府為了推動母乳哺育,自2001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平均每5個新生兒有4個是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誕生。這看似成功、溫馨的政策,實際操作上,因為評鑑制度要求提升母乳哺育及母嬰同室率,出現醫療院所為求良好評鑑成績,以幾近強迫的方式要求母親配合的現象,忽視母親的需求、選擇與自主性,對母親並不親善。在70%以上女性認為應該自己決定「母嬰同室」時間的狀況下,更顯示為推廣母乳哺育,要求產後女性24小時母嬰同室的策略有違女人的意願。
事實上,近年來針對母乳哺育政策,國外已有諸多反省與修正。主要的方向是:給予母親充分正確的資訊選擇不同的哺育方式;不再「積極促進」母乳哺育,而改以「支持」;避免責備、評價無法或不願哺餵母乳的女性。政府應積極面對並檢討「母嬰親善」政策,提供正確充分的哺育訊息,尊重女性哺育自主性。提倡支持女性哺育選擇之觀點,避免形塑「母乳哺育」為尊之唯一價值觀。從無形的情感支持至有形的育兒措施,建立友善的母、嬰環境。
(4) 產後照護需求
◈將近95%女性產後有「坐月子」,其中在家中或在機構中各約有40%
94.23%的女性或其家人產後有「坐月子」、5.77%沒有「坐月子」(圖9)。
44.8%的女性或其家人選擇在家中坐月子、43.62%在機構坐月子、11.58%有在家中與機構坐月子(圖10)。
◈選擇到機構坐月子主要為了「專業化照護」與「獲得充分休息」
選擇到機構坐月子的原因中,專業化照護佔29.21%、獲得充分休息佔27.43%、環境舒適佔13.74%、不想麻煩別人佔11.1%、家中無親屬可協助產後照護佔8.34%、避開親友過度探訪佔7.88%、因為親友建議有1.9%、其他原因則佔0.4%(圖11)。
在機構坐月子是否有得到充分的休息,51.44%女性表示充分、25.26%表示非常充分、19.67%表示普通、3.33%表示不太充分、0.3%為非常不充分(圖12)。
◈將近85%女性不知道「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差別,最多民眾誤解的是「兩者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
針對「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差別,84.4%女性不知道兩者的差異,15.6%女性知道其中差別(圖13)。
在對「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認識中,最被誤解的是「兩者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圖14)。
根據上述數據,產後坐月子的女性將近95%。為避免女性沿襲坐月子期間不洗澡、不洗頭等舊習,衛生單位應宣導正確產後休養資訊,導正觀念,以促進健康、衛生的產後照護。
而在坐月子場所部分,在家中或在機構坐月子者各約有40%,顯示近年來民眾對產後照護機構的需求急速增加。然而,卻有將近85%的女性無法分辨「坐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差異,多數民眾將兩者誤解為「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可能導致對服務內容的錯誤期待與消費落差,並且在發生意外或糾紛時無法有效地申訴、檢舉。
[1]
本次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女性為多數,佔總數超過90%,因此分析報告將以女性之數據資料呈現。
+ read more

2017-05-31
第二十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完...
台灣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與全台各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於5月26日齊聚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第20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本屆會議以「生育大小事‧國事家事女人事」為題,聚焦生育相關政策的討論,要求政府完善生育環境。
在上午的會議中,團體代表們與衛生福利部代表就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與坐月子等議題的現況、政策制訂與改善方向進行深入的討論。而針對今年主題,台灣女人連線於會前進行了「2017生育議題調查問卷」,由台女連副秘書長陳書芳報告調查結果。
最後,為提供政府完善生育環境相關政策建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共同擬定了第20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會後,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偕同立法委員李麗芬拜會衛福部,就生育相關議題與衛生福利部相關單位溝通意見,並遞交行動宣言。在衛福部何啟功政務次長的主持下,衛福部承諾將進一步研商相關政策落實的規劃,並在過程中邀請相關團體代表提供意見。
以下為第20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之宣言
第二十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完善生育環境—
行動宣言
2017.05.26
「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長期關注女性「生育」議題,2004年第7屆會議,以「營造伙伴關係的生產環境」為主題,對生育計畫書、生產過度醫療、生產風險機制等內容做出建言;2015年第18屆會議,以「深耕與展望—性別健康政策檢視」為主題,全面檢視歷屆行動宣言落實的狀況,對前述生育主題再次督促政府有積極的行動。歷經十數年,「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終於在2015年年底三讀通過,卻鮮為人知;生產計畫與友善生產環境遲遲未能落實,而「母嬰親善」則因政策執行過當亟需檢討,因此2017年行動會議將就下列主題提出政策訴求。
首先,「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在台灣女人連線及台灣女人健康網絡12年的堅持推動下,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意即當發生重大生產事故時,國家即時給予救濟,減輕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的傷痛,避免醫療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這是世界上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首例,為女性權益的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多數民眾仍不知曉此制度。根據「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有將近90%女性不知此救濟制度,實有宣導之必要。
第二,生產計畫是落實產婦自主性的工具,產婦藉此瞭解即將經歷的產程,並在充分被告知下對一些醫療處置做抉擇。根據「2017生育議題調查問卷」,90%以上女性認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包含「生產風險及對應的醫療處置」、「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與「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2014年衛生福利部推動以生產計畫為主概念的「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滿意度高達90%以上。因此,政府應積極規劃「生產計畫」政策,以符合女性的期待。
而為確保對孕產婦所提供之生產資訊的專業性與完整度,生產計畫應納為孕婦健康手冊必要的章節。但經過多年與醫界及政府單位的溝通,生產計畫的具體內容與執行方式卻仍無共識,有待政府強力支持。
第三,為推動母乳哺育,政府自2001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的認證。這看似成功、溫馨的政策,實際操作上出現醫療院所為求良好認證成績,以幾近強迫的方式要求母親配合的現象,不但忽視母親的需求與自主性,對母親並不親善,更營造出不哺餵母乳就不是好媽媽的氛圍,帶給母親巨大身心壓力。同時,在衛教訊息中,沒有哺餵母乳之外的選擇、說明與輔導,讓有哺餵困難或選擇不哺餵母乳的母親僅能自己摸索。近年來,國際間針對母乳哺育議題已有諸多反省與修正:友善母親照護,尊重哺育方式是女性自主的選擇,國家應給予母親及大眾充分且正確的資訊,以利選擇,並以「支持」母乳哺育,代替「促進」母乳哺育。政府應積極檢討當前的「母嬰親善」政策、督導執行情況的合理性,建立真正親善母、嬰的環境。
最後,根據「2017生育議題調查問卷」將近95%女性產後有「坐月子」,為避免女性對於不同坐月子概念的混淆與衝突,衛生單位應宣導正確產後休養資訊,以促進身心健康的衛生教育與產後照護。近年來民眾對產後照護機構的需求急速增加,但有將近85%女性無法分辨「坐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差異,可能導致對服務內容的錯誤期待與消費落差,並且在發生意外或糾紛時無法有效地申訴、檢舉,主管單位應積極地宣導兩者差異,提供民眾正確資訊。
綜上所述,為了完善生育環境,我們提出以下訴求:
*
政府應積極宣導「生產事故救濟制度」,檢視其施行的結果及救濟金額的合理性。
*
政府應積極推動「生產計畫」政策,透過SDM方式,落實女性生產時的自主參與。
*
政府應增修孕產婦健康手冊內容,納入生產計畫及其相關生產資訊。
*
政府應檢討「母嬰親善」相關政策,提供多元新生兒哺育的衛教。
*
政府應倡導女性哺育自主之觀點,避免形塑「母乳哺育」為尊之唯一價值觀。
*
政府應積極宣導正確產後休養資訊,促進身心健康的衛生教育與產後照護。
*
政府應積極宣導產後照護機構的差異,提供民眾正確的消費資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