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行動
2017-07-25
多國提出警告 隆乳與罕見癌症有關
在今年3月,台灣女人健康網曾報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發佈了隆乳會導致退化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警訊。表明至少有359人罹患此癌,其中包括至少9人死亡,FDA並指出這和使用表面有紋理的植入物有關。專家們認為填充物表面的紋理可能引起發炎,進而發展至癌症。
因為乳房填充物的安全性一直備受質疑,英國醫藥和健康照護用品管理局(MHRA)正在進行全面性審查。MHRA統計發現女性植入表面有紋理的乳房填充物後,有2人死於ALCL,另有23人罹患同類型癌症。然而,MHRA強調目前無確切證據顯示填充物是癌症的起因。
去年英國約有8,000位女性接受隆乳手術。自從2010年發生PIP填充物的醜聞後,英國在2016年10月建立了乳房手術病患者的註冊機制,以促進安全。
MHRA發言人表示:「我們是歐盟行動組織的一員,監督和ALCL相關的乳房填充物,目標在了解整個歐洲的情況。」而英國衛生部也宣布成立獨立的諮詢團隊,採取行動促進整型手術的安全。
英國Angelia Ruskin大學整型外科專家Jim
Frame指出,5年來,這個癌症如潛伏的炸彈,卻一直被隱藏著。有紋理的填充物應被禁止,使用較安全的平滑面乳房填充物。
今年5月發表的研究表明,與平滑的乳房填充物相比,某些有紋理的乳房填充物可能將ALCL的風險增加 10到14倍。
法國監督組織在2015年即指出,一些被召回的乳房填充物,很清楚和腫瘤有關。
澳洲治療藥物管理局(TGA)持續監測隆乳導致ALCL的病例,在今年該國確診病例數量翻了一倍以上,引起全世界醫生和患者的關注。
編譯來源:FDA、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1705、Mail
Online20170713、AboutLawsuits20170710
+ read more
2017-06-16
為女著紅 Go Red for Women!
【緣起】
長久以來,醫學的發展存在性別盲的問題,以為男女的身體差異僅在於生殖與性健康,因此除了生育健康及婦癌防治外,醫學領域經常將男性的標準應用在婦女健康上。然而,近十幾年越來越多臨床試驗作了性別分析,讓醫學領域看到男女的心/血管疾病在臨床上的表現有所不同。
為了提升國際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意識,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推動「Go Red for
Women為女著紅」,敦促其會員國每年各自訂定日期舉行Go
Red for
Women行動。除了邀請民眾以「著紅」象徵重視女人心外,也舉辦各式活動或倡議行動,藉此充實國際社會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知識,並啟發他們為女性心/血管健康付出行動,讓國家政策、醫療及社會更關心女人「心」,至今已有超過50個國家每年都在響應此活動。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健康殺手。若持續忽視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將使台灣女性陷於健康風險。
為提高台灣對於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關注,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開始響應國際社會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邀請民眾於當天穿著紅色衣飾及參與活動來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
-------------------------
每年「為女著紅日」主題不同喔!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 read more
2017-06-01
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台灣女人連線
一、摘要
為瞭解國內民眾對生育相關議題的認知與意見,今年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於會前針對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環境、產後照護需求等議題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民眾對議題的認知與意見。
本次調查共有1858份有效問卷,其中女性佔91.6%,並且超過85%年齡在20-40歲間,其所反應之態度與意見,應具參考價值。
首先,「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在台灣女人連線12年的堅持推動下,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意即當發生重大生產事故時,國家即時給予救濟,減輕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的傷痛,避免醫療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這是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世界首例,為女性權益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超過85%女性仍不知曉此制度,政府應積極地宣導。
其次,在生產計畫部分,超過95%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而對「生產過程」理解的內容,90%以上女性認為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如難產、胎位不正等)及對應的醫療處置」、「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
(如:子宮頸張開程度、破水等)」、以及「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如:剃毛、灌腸、會陰切開、無痛分娩等)」,顯見女性期待自主參與產程處置的決定,政府應正視並滿足這樣的需求。
第三,母嬰同室的部分,超過70%女性認為在醫療院所產後母嬰同室的時間應該由產婦自己決定,僅有7.4%認為需要24小時同室。這顯示為推動母乳哺育,政府「硬性」鼓勵24小時母嬰同室的作法,既不母親親善,亦不符合女性的需求,政府應檢討推動母乳哺育的策略的合宜性。
最後,在產後照護需求部分,將近95%女性在產後有「坐月子」,其中選擇在家中或在機構坐月子者約各半;女性選擇到機構坐月子的主要原因是「專業化照護」與「獲得充分休息」;對於在機構中坐月子的經驗,超過75%的女性獲得非常充分與充分的休息。然而,近年來民眾對產後照護機構的需求急速增加,卻有將近85%的女性無法分辨「坐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差異,多數民眾將兩者誤解為「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可能導致對服務內容的錯誤期待與消費落差,並且在發生意外或糾紛時無法有效地申訴、檢舉。
二、問卷說明
1.
問卷目的:本問卷欲調查民眾對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環境、產後照護需求等生育議題的認知與意見。
2. 調查時間:2017年3-4月
3.
調查對象:參與全台10場「生育大小事‧國事家事女人事」座談會之與會者及一般民眾
4.
進行方式:於座談會進行前填寫、小兒科診所隨機發放填寫,以及網路問卷。
5.
問卷總數:有效問卷1858份,其中女性佔91.6%、男性8.07%、未填性別0.32%[1]。
三、問卷內容
1. 基本資料
以下資本資料除「性別」(圖1)外,皆為女性數據統計。
本次調查填答者年齡分佈最高在30-39歲51.03%,其餘年齡分佈依序為20-29歲27.02%、40-49歲9.73%、50-59歲5.72%、60歲(含)以上5.01%、19歲(含)以下1.47%
(圖2)。
教育程度部分,比例最高為大專院校64.24%,其餘分佈依序為碩士21.75%、高中職9.69%、國中1.89%、博士1.36%、國小(含以下)1.06%(圖3)。
填答者居住區域,47.83%於北部、23.74%於南部、22.8%於中部、4.17%於東部、0.18%於離島(圖4)。
2. 生育議題現況分析及討論
(1)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
◈超過85%女性不知道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生產事故救濟制度」
85.08%的女性不知道「生產事故救濟制度」,14.92%女性知道此制度(圖5)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本法的主要精神在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進而降低醫療糾紛,提升醫療品質。這是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世界首例,為女性權益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正式施行未滿一年,超過85%女性仍不知曉此制度,實有宣導的必要。
(2) 生產計畫
◈超過95%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
96.87%的女性表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0.78%女性則認為不需要,2.35%女性沒有意見。(圖6)。
90%以上女性認為「生產過程」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及對應的醫療處置、不同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及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96.88%的女性認為對「生產過程」的理解應該包含生產風險(如難產、胎位不正等)及對應的醫療處置、95.33%女性認為應包含不同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
(如:子宮頸張開程度、破水等)、90.65%認為應包含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
(如:剃毛、灌腸、會陰切開、無痛分娩等) (圖7)。
生產計畫是指孕產婦在充分了解生產過程、生產風險與相對應的醫療處置選擇後,與醫療專業合作,有自主性地參與,作出選擇,減低過度醫療。除了可幫助產婦理解生產時身體將會發生的變化,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產婦及家屬亦能降低驚慌情緒、理解醫療處置,有助醫病關係的和諧。
調查數據顯示,女性想要獲得生產風險、於產程中身體的變化的資訊,以及參與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等,亦即女性認為「生產計畫」對於產婦是重要的。衛生福利部在2014年推動以生產計畫為主概念的「友善多元溫馨生產醫院試辦計畫」,總體滿意度高達90%以上。其中對於提供資訊讓產婦瞭解產程進展部分,更是100%的產婦都覺得獲得幫助。問卷調查與試辦計畫的結果一致地顯示女性對於生產自主性的重視與期待。
生產自主性的落實有賴完整、專業的生產資訊,婦團要求生產計畫的相關資訊應納為孕婦健康手冊的必要章節,並以親子教室進行衛教,以減輕產科醫師負擔。但經過多年與醫界及政府單位的溝通,生產計畫的具體內容與執行方式卻仍無共識,有待政府強力支持。
(3) 母嬰同室
◈70%以上女性認為產後於醫療院所中每日「母嬰同室」的時間應該由產婦自己決定
對於產後在醫療院所中,每日「母嬰同室」最適合的時間,71.55%的女性認為該由產婦自己決定、17.92%認為應該白天同室晚上不同室、7.44%認為應該24小時同室、3.1%則認為不需要母嬰同室(圖8)。
根據問卷數據,顯示女性想要自己決定與新生兒的共處時間,而不是被硬性規定。然而,政府為了推動母乳哺育,自2001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平均每5個新生兒有4個是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誕生。這看似成功、溫馨的政策,實際操作上,因為評鑑制度要求提升母乳哺育及母嬰同室率,出現醫療院所為求良好評鑑成績,以幾近強迫的方式要求母親配合的現象,忽視母親的需求、選擇與自主性,對母親並不親善。在70%以上女性認為應該自己決定「母嬰同室」時間的狀況下,更顯示為推廣母乳哺育,要求產後女性24小時母嬰同室的策略有違女人的意願。
事實上,近年來針對母乳哺育政策,國外已有諸多反省與修正。主要的方向是:給予母親充分正確的資訊選擇不同的哺育方式;不再「積極促進」母乳哺育,而改以「支持」;避免責備、評價無法或不願哺餵母乳的女性。政府應積極面對並檢討「母嬰親善」政策,提供正確充分的哺育訊息,尊重女性哺育自主性。提倡支持女性哺育選擇之觀點,避免形塑「母乳哺育」為尊之唯一價值觀。從無形的情感支持至有形的育兒措施,建立友善的母、嬰環境。
(4) 產後照護需求
◈將近95%女性產後有「坐月子」,其中在家中或在機構中各約有40%
94.23%的女性或其家人產後有「坐月子」、5.77%沒有「坐月子」(圖9)。
44.8%的女性或其家人選擇在家中坐月子、43.62%在機構坐月子、11.58%有在家中與機構坐月子(圖10)。
◈選擇到機構坐月子主要為了「專業化照護」與「獲得充分休息」
選擇到機構坐月子的原因中,專業化照護佔29.21%、獲得充分休息佔27.43%、環境舒適佔13.74%、不想麻煩別人佔11.1%、家中無親屬可協助產後照護佔8.34%、避開親友過度探訪佔7.88%、因為親友建議有1.9%、其他原因則佔0.4%(圖11)。
在機構坐月子是否有得到充分的休息,51.44%女性表示充分、25.26%表示非常充分、19.67%表示普通、3.33%表示不太充分、0.3%為非常不充分(圖12)。
◈將近85%女性不知道「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差別,最多民眾誤解的是「兩者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
針對「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差別,84.4%女性不知道兩者的差異,15.6%女性知道其中差別(圖13)。
在對「坐月子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的認識中,最被誤解的是「兩者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圖14)。
根據上述數據,產後坐月子的女性將近95%。為避免女性沿襲坐月子期間不洗澡、不洗頭等舊習,衛生單位應宣導正確產後休養資訊,導正觀念,以促進健康、衛生的產後照護。
而在坐月子場所部分,在家中或在機構坐月子者各約有40%,顯示近年來民眾對產後照護機構的需求急速增加。然而,卻有將近85%的女性無法分辨「坐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差異,多數民眾將兩者誤解為「都必須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以及「兩者都可以提供醫療與護理服務」,可能導致對服務內容的錯誤期待與消費落差,並且在發生意外或糾紛時無法有效地申訴、檢舉。
[1]
本次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女性為多數,佔總數超過90%,因此分析報告將以女性之數據資料呈現。
+ read more
2017-05-31
第二十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完...
台灣女人連線(下稱台女連)與全台各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於5月26日齊聚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第20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本屆會議以「生育大小事‧國事家事女人事」為題,聚焦生育相關政策的討論,要求政府完善生育環境。
在上午的會議中,團體代表們與衛生福利部代表就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生產計畫、母嬰親善與坐月子等議題的現況、政策制訂與改善方向進行深入的討論。而針對今年主題,台灣女人連線於會前進行了「2017生育議題調查問卷」,由台女連副秘書長陳書芳報告調查結果。
最後,為提供政府完善生育環境相關政策建議,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共同擬定了第20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宣言。
會後,婦女健康網絡團體代表偕同立法委員李麗芬拜會衛福部,就生育相關議題與衛生福利部相關單位溝通意見,並遞交行動宣言。在衛福部何啟功政務次長的主持下,衛福部承諾將進一步研商相關政策落實的規劃,並在過程中邀請相關團體代表提供意見。
以下為第20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之宣言
第二十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
—完善生育環境—
行動宣言
2017.05.26
「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長期關注女性「生育」議題,2004年第7屆會議,以「營造伙伴關係的生產環境」為主題,對生育計畫書、生產過度醫療、生產風險機制等內容做出建言;2015年第18屆會議,以「深耕與展望—性別健康政策檢視」為主題,全面檢視歷屆行動宣言落實的狀況,對前述生育主題再次督促政府有積極的行動。歷經十數年,「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終於在2015年年底三讀通過,卻鮮為人知;生產計畫與友善生產環境遲遲未能落實,而「母嬰親善」則因政策執行過當亟需檢討,因此2017年行動會議將就下列主題提出政策訴求。
首先,「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在台灣女人連線及台灣女人健康網絡12年的堅持推動下,已於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女性的生產風險由國家承擔。意即當發生重大生產事故時,國家即時給予救濟,減輕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的傷痛,避免醫療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這是世界上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風險的首例,為女性權益的一大進步。然而法案上路時間尚短,多數民眾仍不知曉此制度。根據「2017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有將近90%女性不知此救濟制度,實有宣導之必要。
第二,生產計畫是落實產婦自主性的工具,產婦藉此瞭解即將經歷的產程,並在充分被告知下對一些醫療處置做抉擇。根據「2017生育議題調查問卷」,90%以上女性認為孕產婦及其家人在產前需要瞭解生產過程,包含「生產風險及對應的醫療處置」、「產程產婦身體的變化」與「醫事人員處置的選擇」。2014年衛生福利部推動以生產計畫為主概念的「友善多元溫柔生產醫院試辦計畫」,滿意度高達90%以上。因此,政府應積極規劃「生產計畫」政策,以符合女性的期待。
而為確保對孕產婦所提供之生產資訊的專業性與完整度,生產計畫應納為孕婦健康手冊必要的章節。但經過多年與醫界及政府單位的溝通,生產計畫的具體內容與執行方式卻仍無共識,有待政府強力支持。
第三,為推動母乳哺育,政府自2001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的認證。這看似成功、溫馨的政策,實際操作上出現醫療院所為求良好認證成績,以幾近強迫的方式要求母親配合的現象,不但忽視母親的需求與自主性,對母親並不親善,更營造出不哺餵母乳就不是好媽媽的氛圍,帶給母親巨大身心壓力。同時,在衛教訊息中,沒有哺餵母乳之外的選擇、說明與輔導,讓有哺餵困難或選擇不哺餵母乳的母親僅能自己摸索。近年來,國際間針對母乳哺育議題已有諸多反省與修正:友善母親照護,尊重哺育方式是女性自主的選擇,國家應給予母親及大眾充分且正確的資訊,以利選擇,並以「支持」母乳哺育,代替「促進」母乳哺育。政府應積極檢討當前的「母嬰親善」政策、督導執行情況的合理性,建立真正親善母、嬰的環境。
最後,根據「2017生育議題調查問卷」將近95%女性產後有「坐月子」,為避免女性對於不同坐月子概念的混淆與衝突,衛生單位應宣導正確產後休養資訊,以促進身心健康的衛生教育與產後照護。近年來民眾對產後照護機構的需求急速增加,但有將近85%女性無法分辨「坐月子中心」和「產後護理之家」的差異,可能導致對服務內容的錯誤期待與消費落差,並且在發生意外或糾紛時無法有效地申訴、檢舉,主管單位應積極地宣導兩者差異,提供民眾正確資訊。
綜上所述,為了完善生育環境,我們提出以下訴求:
*
政府應積極宣導「生產事故救濟制度」,檢視其施行的結果及救濟金額的合理性。
*
政府應積極推動「生產計畫」政策,透過SDM方式,落實女性生產時的自主參與。
*
政府應增修孕產婦健康手冊內容,納入生產計畫及其相關生產資訊。
*
政府應檢討「母嬰親善」相關政策,提供多元新生兒哺育的衛教。
*
政府應倡導女性哺育自主之觀點,避免形塑「母乳哺育」為尊之唯一價值觀。
*
政府應積極宣導正確產後休養資訊,促進身心健康的衛生教育與產後照護。
*
政府應積極宣導產後照護機構的差異,提供民眾正確的消費資訊。
+ read more
2017-05-31
罌粟萃取物取代體外人工受孕?
一項由澳洲阿德雷得大學羅賓森研究所(University of
Adelaide's Robinson Research
Institute)領導,稱為H2Oil的全球研究,比較了1,119名婦女用油性或水性溶劑沖洗輸卵管的效益。
在油性溶劑組中,有近40%的不孕女性於六個月內成功懷孕;而水性溶劑組,在半年內成功受孕的機率則為29%。研究中使用的油性溶劑是Lipiodol
Ultra-Fluid,這是一種來自罌粟籽的碘化脂肪酸溶劑,目前可在全球47個國家中使用。
研究同時發現在1917年已有首例使用罌粟籽油沖洗輸卵管的程序,且具有顯著的助孕效益。研究人員表示,不確定油性的罌粟萃取物是如何改善懷孕機率的,但是其成本低廉的特性,可以替代昂貴的體外人工受孕。
研究者Ben
Mol教授表示,他母親就是接受同樣程序後受孕的。他說,研究結果有助於證實古老的醫學技術在現代醫學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在只進行一次治療程序的紀錄中,油性溶劑組懷孕成功率明顯地來得較高。對於那些除了尋求體外人工受孕治療外,無法採取其他行動的不孕女性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結果,提供了新的希望。但是在考慮生殖治療的方案時,應該要與醫生進行討論。
Mol教授說,我們普遍認為這個過程將輸卵管中的雜質「沖洗」出來,對於提升受孕機率有所幫助。然而,事實是我們仍然不明白是什麼造成了這結果,所以必須對這個機制做進一步的研究。
另外一項來自蒙納士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Monash
Biomedicine Discovery Institute)和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發現,高齡女性卵子中的保全蛋白控制蛋白質含量的能力低落,往往導致流產和殘疾,這可能是婦女因其年齡增長而導致生育能力下降的主因。
資料來源: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5-20
男人自以為是都怪睪丸素?
睪丸素對男人的健康很重要,它調節了一些功能,包括精子的生成、性慾、骨骼肌肉的大小和強度等。最近一份研究顯示,睪丸素較高時會使男人更容易不經思考就行動。
此研究由來自加州理工學院、華頓學院、西方大學及ZRT實驗室等單位的人員進行。他們隨機挑選243位男性分成服用睪丸素和安慰劑兩組,再給他們作認知反射測驗(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
CRT)。接受睪丸素一組的得分比安慰劑一組低了20%,而且服用睪丸素組比安慰劑組更快地給出錯誤的答案而更慢地給正確的答案。並且,服用睪丸素的人比服用安慰劑的人在做大腦測驗(brain
tester)時的表現較差。
研究人員檢視睪丸素補充劑所產生的行為效應,發現男性荷爾蒙會增強對直覺的依賴,使男人覺得自信,並認為他們知道的比實際了解的多。
研究發現較高劑量的睪丸素增強了男人的自信以及對本能的依賴,而降低了對認知的反思。亦即在決策過程中﹐不考慮這個對某事的直覺反應是否有道理。
加州理工學院行為經濟學教授Colin
Camerer指出,服用睪丸素組的人較快做出判斷﹐然而最初的猜測通常是錯的。睪丸素不是抑制了你「核對工作的思考過程」,就是增加了「我一定沒錯」的直覺。
因為睪丸素分泌會隨著年齡逐漸減少,所以有時會給性慾衰退年紀大的男人服用合成睪丸素。Camerer教授認為這研究對數量正在成長的「睪丸素替代療法」所產生的潛在負面效應提出質疑:「如果男人要用睪丸素來提高性慾,那會有什麼其他效應呢?這些男人會不會變得更大膽而認為他們懂得其實並不懂的東西呢?」
過去的研究顯示睪丸素高低在風險承受上扮演重要角色,而且荷爾蒙分泌高的男人更可能發生婚外性行為,有些研究甚至支持成人犯罪與睪丸素有關的說法。
資料來源:Psychological Science 、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5-20
男人自以為是都怪睪丸素?
睪丸素對男人的健康很重要,它調節了一些功能,包括精子的生成、性慾、骨骼肌肉的大小和強度等。最近一份研究顯示,睪丸素較高時會使男人更容易不經思考就行動。
此研究由來自加州理工學院、華頓學院、西方大學及ZRT實驗室等單位的人員進行。他們隨機挑選243位男性分成服用睪丸素和安慰劑兩組,再給他們作認知反射測驗(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
CRT)。接受睪丸素一組的得分比安慰劑一組低了20%,而且服用睪丸素組比安慰劑組更快地給出錯誤的答案而更慢地給正確的答案。並且,服用睪丸素的人比服用安慰劑的人在做大腦測驗(brain
tester)時的表現較差。
研究人員檢視睪丸素補充劑所產生的行為效應,發現男性荷爾蒙會增強對直覺的依賴,使男人覺得自信,並認為他們知道的比實際了解的多。
研究發現較高劑量的睪丸素增強了男人的自信以及對本能的依賴,而降低了對認知的反思。亦即在決策過程中﹐不考慮這個對某事的直覺反應是否有道理。
加州理工學院行為經濟學教授Colin
Camerer指出,服用睪丸素組的人較快做出判斷﹐然而最初的猜測通常是錯的。睪丸素不是抑制了你「核對工作的思考過程」,就是增加了「我一定沒錯」的直覺。
因為睪丸素分泌會隨著年齡逐漸減少,所以有時會給性慾衰退年紀大的男人服用合成睪丸素。Camerer教授認為這研究對數量正在成長的「睪丸素替代療法」所產生的潛在負面效應提出質疑:「如果男人要用睪丸素來提高性慾,那會有什麼其他效應呢?這些男人會不會變得更大膽而認為他們懂得其實並不懂的東西呢?」
過去的研究顯示睪丸素高低在風險承受上扮演重要角色,而且荷爾蒙分泌高的男人更可能發生婚外性行為,有些研究甚至支持成人犯罪與睪丸素有關的說法。
資料來源:Psychological Science 、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4-26
滑手機的幼兒不愛睡覺?
最近一篇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中的研究指出,幼兒每天使用觸控螢幕一小時會使睡眠時間減少15分鐘。但另一方面,使用觸控螢幕的幼兒卻能更快地發展他們的細微動作技巧。
這項來自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的研究訪問了715對有3歲以下兒童的父母。研究探查他們的孩子使用行動裝置的頻率與其睡眠模式之關聯性。
研究顯示每天使用觸控螢幕的幼兒有75%,其中51%是6至11個月大的幼兒、92%是25至36個月大的幼兒。使用觸控螢幕的孩子們在晚上睡得越來越少,反而是在白天睡覺。總的來說,他們每使用觸控螢幕一個小時,就會減少約15分鐘之睡眠。研究中的孩子平均每天使用觸控螢幕的時間約為25分鐘,這個時間長度的將減少孩子睡眠時間約6分鐘。
研究員Tim
Smith博士表示,每天睡10-12小時並不算是很長的時間,但對幼兒的發展來說,每分鐘的睡眠都是有益的。這項研究的結論並不是完全確定的,但Smith博士說:「這指出觸控螢幕與睡眠問題有一些可能的關聯。」不過,研究同時也指出,大量使用觸控螢幕的幼兒(用手指滑動而非單純觀看)能加速發展其動作技巧。
那是否應該讓小孩玩觸控螢幕呢?Smith博士說,現在的科學研究發展遠落後於科技發展,要下定論還言之過早。最好的方式就是規範小孩看電視時間。這意味著限制在裝置上花費的總時間,確保了孩童仍可發展其動作技巧,並避免睡前一小時內使用相關裝置。
在英國Coventry大學研究認知發展的Anna
Joyce博士說表示,作為第一份探討幼兒時期睡眠和觸控螢幕使用之間關聯的研究,這是一項及時適時的研究。從過去的研究及這些調查結果得知,父母可以在睡覺前的幾個小時限制兒童對於觸控螢幕或其他相關媒體及藍光產品的使用。她補充的說:「直到我們對於觸控螢幕如何影響睡眠有更多了解之前,不應該完全禁止這些裝置。」
來源:Scientific Report、BBC News
+ read more
2017-03-31
FDA確認乳房填充物導致罕見癌症
近日,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針對乳房填充物與罕見癌症的關聯,做了有指標意義的說明。
隆乳是美國很流行的整型手術,每年執行超過30萬件。合法的乳房填充物有鹽水和矽膠,以光滑或有紋理的外殼做成不一樣的形狀和大小。
FDA在2011年確定了乳房填充物和退化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之間的可能關聯,稱為之BIA-ALCL。BIA-ALCL不是乳癌,而是在乳房填充物附近發展的淋巴瘤。
截至2017年2月1日,FDA總共收到359件與BIA-ALCL有關的報告,有9人已死亡。其中有231例報告有說明填充物表面的狀況,203例表面是有紋理的、28例表面是平滑的。而表面有紋理的填充物,是美國最常使用的類型,約佔99%。
FDA表示:「和沒有乳房填充物的女性相比,有乳房填充物的女性發生BIA-ALCL的風險雖然不高,但是會增加的。大多數的BIA-ALCL,透過移除填充物和填充物附近的膠囊來進行治療,部分病例則已接受化療和放射線治療。」
法國在2016年,要求製造商證明其產品的安全性,否則就要被禁止,這是第一個正式承認乳房填充物與罕見癌症之間關聯性的國家。
英國藥物與保健產品法規管理局(MHRA)自2014年以來沒有修改其指導意見,發言人表示:「我們將密切監測法國監管機構的調查結果,並在需要時採取適當的監管或安全行動。」
資料來源:UPI、Daily Mail
+ read more
2017-03-10
名人熱忱響應「為女著紅日」!
圖說:各界重要人士響應「為女著紅日」活動。
心血管疾病不僅對男性健康造成為危害,更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5年來婦女因此疾病死亡率增加了16%,每年死亡人數更是婦癌的3-4倍。為喚起大眾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今年「為女著紅日」,發起「為女著紅
為妳心『動』」,希望透過穿戴紅色衣飾,提醒大家正視心血管疾病對女性的衝擊。
此活動獲得各界領域重要人士之支持,包括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高雄市市長陳菊、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執行長林俊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還有多位立委李彥秀、李麗芬、林淑芬、林靜儀、吳玉琴、陳曼麗、劉建國等;議員簡舒培、許淑華、李倩萍、楊家俍、江肇國等;以及演藝界的賴佩霞、陸弈靜及蔡函岑等人響應。而在臉書活動專頁「為女著紅
為妳心『動』」上,民眾也熱烈參與,自2月底開始每天都有民眾轉發消息,邀請其親朋好友在「為女著紅日」當天穿上紅衣飾一起表達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關心與重視。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該會自2016年開始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2016年以「要懂女人心–心/血管疾病,男女大不同」為主題,與政府、企業、醫界共同呼籲民眾了解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以避免女性健康受害(參考「2016年衛教單張」)。2017年「為女著紅日」的行動則以宣導「運動」為主題,鼓勵女性保持活躍,從少坐多動開始,進而養成運動習慣以降低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並提醒高風險女性,如更年期者、非固定工時者及接受癌症治療者等(參考2017年衛教單張)。未來也將持續與政府、企業、醫療專業團體及社福團體透過活動推廣「為女著紅日」,提升台灣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警覺,讓台灣投入更多資源去研究疾病的性別差異,讓台灣成為愛護女人「心」的社會。
+ read more